我們每個人從生到死,都渴望有人愛我們;從死到生,都希望有人惦記我們。我們為什麼會那樣渴望愛?我們心中為什麼會那樣期望被人惦記?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孤兒”。當我們的靈魂流浪在茫茫人海之中,或輪回之中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感到非常孤獨,猶如沒有依靠的孤兒,四處游蕩,到處尋找歸宿,希望有人愛他,渴望得到真愛,最後遇到父母欲愛時,他羨慕父母的欲愛,他就以為這是真愛,也認為是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因此我們的靈魂就這樣入胎。投胎之後,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我們每個人降生時都是有父有母的,人在母親的腹中孤孤單單地生活了九個多月之後就准備降生人世了,可是當我們出生的時候,按道理來說,應該是笑才對,但是我們還是哭著而生的,因為我們很孤獨,我們渴望有人愛,但又感受不到別人的愛,因此一下生就會啼哭。隨後我們又都在父母的撫養下逐漸長大成人,在我們長大成人的過程之中,我們不知道又哭了多少次,流了多少淚?為什麼哭呢?因為得不到別人的愛、理解、原諒和尊重,心裡委屈,所以哭,這說明我們還是孤兒。
我們回頭仔細想一想,父母孕育我們是一件偶然的事嗎?大千世界裡,人山人海,憑什麼我們的父母兩個陌生人就一定能相識,一定會結婚,並且又一定會在那個剛好能孕育我們的時刻結合?這絕對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大家再想一想,如果他們沒有相識,或相識了沒有結婚,或結婚了沒有在那個時刻結合,就根本不會有我們!這是一個問題。另外我們也可以按照這個道理一直往上推,如果我們的祖先之中有一對沒有結婚,或結婚了沒有在入胎生育的那個時刻結合,就不會有後來導致我們誕生的祖祖輩輩,也就更不會有我們了。如此看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因有緣而來到這個人間的,絕對不是無因無緣與偶然的。因此,我們從降生至死亡之間哭了多少次,流了多少淚,都是有因緣的,因為我們人人皆是孤兒。
從降生到人間的第一天,我們就需要母親的愛和關照,也需要父親的愛和呵護,父母雖然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誕生的根本因緣,也不能保護我們免受人世間的種種苦難和坎坷,因為父母不是萬能神,其實,世間上根本就沒有萬能神,更沒有萬能的人。對於幼小的兒女來說,父母的愛勝過了所有的能量,兒女相信父母的愛能給自己溫暖和保護,因此,我們非常渴望父母的愛。在我們幼小童年的短暫時光裡,我們相信能在父母的懷抱中找到萬無一失的安全。但我們要知道,當死神召喚我們的時候,世上絕沒有一個父母的懷抱可以使我們免於一死。有時候,我們怕失去父母,父母也怕失去我們,其實,我們的內心都很恐懼和孤獨。我們其實都是孤兒。
然而,終有一天,我們會明白,我們自己身心之間的苦難,不論是痛苦的疾病、精神的創傷,還是感情上的挫折,都是我們必須要自己去承受與面對的,我們的父母即使再愛我們也是無能為力的。而且父母也不會一生一世地跟我們一起生活,當死神召喚父母時,我們都無力挽救他們,而他們也無權留下來繼續陪伴我們,他們還是會離開我們的,那時候,我們又變成世俗公認的“孤兒”了。因此,我們在漫漫的人海之中,都希望能尋找到一個對自己真誠的伙伴與對象,希望她能跟自己一起承擔責任,願她能喜歡自己,盼她能摯愛自己。就這樣發出了自己內心的願望,於是你開始在人山人海裡尋找那個真正愛自己的人。你和她剛開始都是陌生的,兩個陌生的人在陌生的地方相識,然後再互相了解,實際上,兩個陌生人都猶如兩個孤兒,兩方面都需要有人愛與照顧,因此互相產生戀愛,然後會結婚,並且想生育後人。那麼,結婚生子之後就能夠找到萬無一失的安全嗎?不會的,結婚之後,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大部分夫妻之間都不信任,我們都害怕失去對方,害怕對方有他與她人,擔心愛人會不會拋棄自己,嫌棄自己,討厭自己。這一切的恐懼和猜測使得很多人惶惶不可終日。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我們內心很孤獨,很寂寞,所以,渴望有人疼愛自己。
大家都可能覺得自己的對象不是很可靠的,如果有了自己的親生兒女,待將來老弱多病需要照顧的時候,兒女會來照顧自己,因此,求神求人,盼望能生一個孩子,生完孩子之後,又渴望孩子能愛自己。年老時渴望對象和兒女都能始終伴隨著我們,我們仍然期待著對象和兒女的愛。但是,當死神召喚我們的時候,世上絕沒有一個人能幫我們免於一死,我們還是要在恐懼與失望之中面對來世,猶如孤兒流浪到社會一般流轉到下一世。
因此,如果我們從茫茫宇宙的角度來看,我們每一個人的確都是無依無靠的孤兒。從佛教的角度看,雖然我們來到這個世上是有因有緣的,可是,因緣自然會分散的,我們最終還是必須要離開這個世界的,那時候,我們依然是無依無靠的孤兒,而且,我們一直都處在自然變動之中,我們找不到一個永久的依靠處,所以,我們很孤獨,我們都需要有人愛,也因此有了對愛的渴望和愛的追求。
總的來說,我們人人都是孤兒,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愛,都想要有人疼。我們幼小時需要父母的疼愛,成長時需要愛侶的相愛,晚年時需要兒女和老伴的愛和關照,我們生生世世都需要有人愛我們,我們仍然期待著父母的疼愛,父母也一樣期待著兒女的愛戴。我們每個人需要的愛都是相同的,如果我們能想像到整個天下的人,包括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等,都是可憐的孤兒,那麼,我們就不能光是愛自己一個人了,我們更應該愛天下所有的孤兒,這樣一來,我們的心中自然就會產生一種慈悲與博大的愛心。博愛與佛教講的菩提心的基礎就產生於這種大悲憫之中,而不在別處。如果沒有徹底地認識到天下所有人皆是孤兒的話,你所說的愛就是自私的,包括男女之間性欲的愛。男女之間必須要平等地對待與平等的愛。如果我們能把自己和所有的人都當做孤兒的話,你所說的愛就是大愛,假如你沒有那種把所有人當做孤兒來疼愛的情懷,你所說的愛就是自私的小愛。
我們應該明白,自己多麼需要有人疼愛,關心,照顧,體貼,愛戴,關懷,其他人也同樣需要這樣的愛。那麼,就請放開你的心量去愛所有身邊的和遠方的“孤兒”吧!就請伸開你博愛的臂膀,去擁抱那些孤苦無助的“孤兒”吧!就請用你那顆慈愛火熱的心去感化心已結冰的“孤兒”吧!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愛自己一樣地去愛每一個“孤兒”,那麼我們的這個世界就將是一個祥和美滿,甜蜜溫馨的極樂世界。而我們這個世界上也就一定不會再有孤苦伶仃的“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