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外加行之二 發菩提心】
3、菩提心的分類
達真堪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想解脫成佛首先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首先要發慈悲心。發慈悲心就是從內心裡下決心做決定:我一定要給予一切眾生安樂、我一定要拔除一切眾生痛苦!當這兩種想法特別強烈的時候才能發出來菩提心。之前都是在表面上、在形式上發的,實際上並沒有發出真正的菩提心。
我們知道,一切眾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都對我們有恩德。如果不報答這個恩德,以後還要繼續互相傷害、互相結怨。只有報答他們的恩德了,我們才可以解脫,才可以成佛,才可以不再互相討債還債了。我們特別地想報答這個恩德,然後從內心裡下決心做決定:我一定要給予一切眾生安樂,這叫慈心;我一定要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這叫悲心。這兩者合在一起叫慈悲心。
那麼怎樣才能給予一切眾生安樂?怎樣才能拔除一切眾生痛苦?那個時候,為了救度一切眾生發誓發願要成佛的念頭自然而然就有了,這叫發菩提心。所以在慈悲心的基礎上才能有真正的菩提心。
菩提心有很多種,分類如下:
(1)從心力分
從心力的角度來講,菩提心可以分為像國王一樣的發心、像舟子一樣的發心和像牧童一樣的發心三種。心力就是心的力量,有的人心力大,有的人心力小。
像國王一樣的發心。國王的想法是首先自己登上王位,然後再維護手下的臣民。這種發心是自己先獲得佛果,然後再救度眾生,這叫廣大意樂之發心,也被稱為如國王式發心,這種發心的心力屬於下等。
像舟子一樣的發心。舟子就是船夫。意思是自己和船上的游客一起,同時達到彼岸。這種發心是自己和一切眾生同時成佛,同時到達解脫的彼岸,超出輪回,獲得正果。這叫如舟子一樣的殊勝智慧的發心。這種發心的心力屬於中等。
像牧童一樣的發心。牧童把牦牛趕在前面,自己在後面保護牦牛,讓牦牛先到目的地,然後自己再到。這種發心是自己不成佛,先將一切眾生安置於佛果,然後自己再成佛。這是最高、最殊勝,無與倫比的發心。這種發心的心力特別大,屬於上等。就像地藏王菩薩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就是這種發心。
(2)從地道界限分
依照地道的界限來分,它可以分四種發心:勝解行發心、清淨意樂發心、異熟發心和斷證發心。勝解行發心是資糧道、加行道的發心。一地菩薩到七地菩薩的發心是清淨意樂之發心。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十地菩薩的發心是異熟之發心。佛斷證圓滿了,叫斷證發心。
(3)從發心本體分
從發心本體的角度來分,可以分兩種,一個是世俗菩提心;另一個是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登地菩薩以下的發心;勝義菩提心是登地菩薩以上的發心。世俗菩提心可以分兩個:一個是願菩提心;一個是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特別重要。
對於初學者來說世俗菩提心特別重要,尤其是願菩提心特別重要。我們天天在講法、聞法前念的:“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這是願菩提心;“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這是行菩提心。這兩個都是菩提心,一個是為果而發誓,一個是為因而發誓。
我們一定要反復地這樣發願,反復地這樣發誓。直到有一天,我們的相續中自然而然就有那麼個念頭、有那麼個想法的時候,我們才算發出來菩提心。發出菩提心以後就好了,那個時候修行一點也不難了,因為心到位了,一切都到位了。沒有發心之前無論修什麼法、念什麼佛都不會有真正的收獲、不會有真正的成就,因為心沒有到位。心不到位,做什麼事、修什麼法都不到位。
我們要發菩提心,多多地發。有一天在我們的相續中有這個願、有這個心了,就沒有這個“我”了,就只有菩提心了。然後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善事、都是為眾生、都是消業積福。行住坐臥都是修行的過程,吃喝玩樂都是修持的方法,每時每刻都能增加我們的智慧與福報。因為現在有我執我愛,所以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都是煩惱分別、都是執著、都是造業。
業障深重,不怕!當我們的相續中真正能夠產生菩提心的時候,無論多重的業障都會立即消失,無論多薄的福報都會立即增長。
我們念佛、持咒、誦經、求往生,因為沒有發菩提心,所以無論念誦多少遍都沒有用,解脫不了!在發出菩提心的基礎上,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裡講得清清楚楚,發菩提心後還要有足夠的資糧才能往生。否則什麼也沒有,沒有菩提心,也沒有積累資糧,往生是不可能的事!
勝義菩提心是通過修行才發出來的。資糧道、加行道都是生起勝義菩提心的基礎與條件。這些條件都具足了,這些基礎都修好了,才能生起勝義菩提心。徹底弄明白了自己的心,徹底見到了自己的本性,證悟本性,證悟空性了,這個時候就有無我的智慧,就有證悟空性的智慧,才有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可以分十種,登地菩薩(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發心都是勝義菩提心,之前都是世俗菩提心。
節選自《佛光普照·百日共修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