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見和同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見和同解”。我們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有沒有跟經典是相同的?不能跟人相處,都要聽我的,那是傲慢。聽聖賢人的教誨,這是一個團體能不能凝聚最重要的一個心態。都依《弟子規》,都依經典來做。這個“和”字我們想到孟子給我們提醒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人和就是處眾的功夫。跟人相處,這個功夫一定要有,沒有這個功夫,想要利眾,無有是處。你說我很有能力,跟人處不好,每天都添麻煩,那些能力很難長久利益團體。很可能一個團體就光處理我們常常跟人家摩擦沖突這些事,就不知道耗了團體多少時間。所以不能跟人相處,走到哪,兩個字,添亂。對不起,今天都跟大家講老實話。我們不忘初心,我們來傳統文化做什麼的?來弘揚,來行道的,不是來虛的,不是來每天活得不明不白,到底自己學得是進步還是退步搞不清楚。所以我們要栽培人才,第一個要栽培的是自己,第一個要護念的是自己。首先扎根,調伏習氣;再來處眾,處眾也叫開拓;扎根期,處眾開拓期,才是發展,才能很好的去服務他人;最後自己的德才趨於成熟,這是成熟期。我們今天調伏不了自己的習氣,我們還覺得我們自己可以帶班,那這個就不知道是誰的邏輯了。我們上台去講給別人聽的到底是什麼東西、是什麼學問?孔子也講得很清楚,“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為什麼能知新?因為那是真實去做的,自自然然有很多感悟可以供養給他人。

    我們處在團體當中跟人不能和,一定是什麼問題?第一階段出問題了,習氣沒有去掉,傲慢沒有去掉,脾氣沒有去掉,貪心沒有去掉。為什麼說貪心沒有去掉?在家裡很舒服,家裡的人都順我,這裡的人不順我,不高興了。貪順境,不順己意就生煩惱,那還是貪。有時候這麼講可能有人又說,蔡老師你不知道,我的情況很特殊,你沒有遇到這樣,你福報大,你都沒有經歷過這些,你不能體會我的辛苦。我看我還得去多吃點苦,多經歷一些。因為有一次,剛好一個婦女愁眉苦臉,我們有讀古聖先賢這些經典,覺得人生可以過得很自在、很有意義,看她這麼苦很不忍心。雖然不認識,很自然就跟她聊起來,聊著聊著,原來是夫妻的事情。講著講著她說,你講得挺有道理的,慢慢那個眉頭就開了。我愈講愈起勁,她也聽得挺高興。差不多五分鐘之後,她本來是這樣,突然她說:你結婚沒有?我說還沒有。“哎呀,你不知道!”一句話,我前面講的全白費了。告訴大家,我這一輩子沒結婚,不代表我以前沒結婚。每一個人這一輩子來要學的功課不一樣,人家這一輩子功課還沒做,是上輩子已經做完了,是不是?我是比喻,我不是說我做完了,還差得遠。真的,人有時候厘不清這些問題,盡拿自己的長處去看別人的短處,“連這個都放不下,真是的,我一下就放下了。”問題是自己還有放不下的,可能自己放不下的人家放得下。所以還是要拿自己開刀最重要,不然精神都耗在不重要的事情上面。

    我曾經在一個地方住了七個月,那個地方有很貪心的人,貪到什麼程度?半夜都起來偷吃東西,那真的很厲害。還有一位朋友,我們住在一起,脾氣很大,大到什麼程度?有一次我們在那裡談話,談著談著他不高興了,進去廚房把刀就拿出來了。有一個人跟他講了不高興,他真的就會動火,刀子就拿出來了。還有一個愚癡,覺得自己境界很高,自己最厲害,然後把他太太氣得半死。一點本分都不盡,然後在那裡裝神弄鬼,愚癡。還有一個傲慢到,我在聽師長講經,他說你不要聽了,都要放下。其實意思就是叫我聽他的,不要聽師長的,你看傲慢到這種程度。我都遇過,而且還跟他們睡在一起。能不能容?能不能看他們像聖賢、像佛,行不行?“人之初,性本善”,他有本善一定可以恢復;“苟不教,性乃遷”,那是染上的習氣,本來沒有的,沒有的當然可以去掉。真正遇到這些境界,我們是不是用這種精神,這個經句在提醒自己處世?還是尊重他、信任他、幫助他,而對他沒有指責、沒有挑剔、沒有對立?所以這個處眾才能真正看出我們的心量,貪瞋癡慢能不能伏得住。所以六和敬裡面才提醒我們,“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見和同解很重要的,自己要多熏習,知見才能保持正念;熏得不夠,煩惱習氣一下就上來。所以很重要精進,有時間讀經、聽經、學習,不打閒岔,見解才能時時跟聖賢人一樣。人一打閒岔,其實我們觀察自己,突然一個念頭跑出去,要多久才拉回來?比方我們第一節課一個小時二十分鐘,我們吸收了多少?昨天第二節我們不是回放嗎?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一個小時二十分鐘我們領受多少?還是第二次聽的時候覺得,“剛剛有講這句嗎?我怎麼一點印象都沒有?”那就代表那一段時間去哪裡了?到外層空間去了是吧?照說專注的時候,每一句應該都可以記在心上,假如學習是呈現一個用心去領受,基本上應該所有都有印象,但是聽二次、聽三次之後更深而已。假如聽的時候覺得好像根本就沒有聽過,那代表我們在聽的時候還缺乏專注,容易分神。如何專注?沒有別的,精進,下功夫。所以這個沒有快捷方式,一定要多精進、多熏習。

    再來,多分享。比方今天剛好你對這個經文的體悟很好,趕緊去跟室友分享,你提升了,同時也供養他們,然後大家的見解愈來愈一致。而且很有意思,比方一堂課下來,比方四個室友,講的重點一不一樣?不一樣,可是四個都分享完之後,大家對同一堂課的深度、廣度都不一樣,分享彼此的喜悅、法喜,“見和同解”。
 

上一篇:蔡禮旭:學習聖賢經典引導孩子見賢思齊
下一篇:蔡禮旭:身和同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