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第二種是通教。剛才說過,這是大乘的開始。這種根性的人,他對於小乘也非常的向往、也很愛好,對於大乘別圓也非常羨慕,實在講這種根性的人是占大多數,我們今天修淨土裡面,絕大多數是這一類根性的人。因為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稱它作通教。這個根性比前面人要猛利;換句話說,要聰明,領悟的能力比前面人要高。他所依的苦谛,苦集滅道,正如同般若經上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像小乘,小乘執著在事相上,苦,真苦!真有這個苦的感受。大乘通教的人,他對於苦的感受就比較少,所謂是他能看得開,他放得下,他能夠隨緣,所以苦的逼迫,他的感觸就比較少,就比較輕。“集”也是如幻如化。《金剛經》上說“三心不可得”,三心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這三心不可得。我們想想起心動念,造作一切善惡業,都是這個念頭,念頭不可得,那還造什麼業?所以他對於世間法看得確實是比一般人要淡泊,這個對於修學有很大的幫助。
“道谛”,這是般若經上常講的不二法門,與“集谛”同樣是如幻如化;所謂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滅谛”,它也沒有生滅之相,因為佛所為我們講的菩提涅盤,也是如幻如化。念佛的眾生,如果是這一類的根機,他一定是依通教道品來修學。但是通教道品跟前面藏教道品,都一定要有好的老師,確確實實他是有師承指點,容易成就。如果遇不到善知識,那實在說,通教根性的人不如藏教。通教最怕走火入魔,所謂走火入魔是流到狂慧去了,甚至連善惡因果他都不相信了;這個東西也是如幻如化,哪是真的?對於一切因果錯解了,那個麻煩就大了。並不是他真正入了這個境界,真正入境界,那心清如水,他生的是真智慧,就怕自己沒有真實境界,錯認了佛法。這就所謂是惡取空,執著空了,這個過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