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五根略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谛,名慧根。’

  這是三十七道品裡的第四科。“根”有兩個意思,都是從比喻上來的。譬如草木有了根,根是有能生的意思,有能成長,繼續不斷成長的意思,在古德批注就是有能夠保持的意思。能生長,能保持,所以叫它做根。一共有五條,就是“信、進、念、定、慧”。下面講“五力”,名稱完全相同,先有根而後才有力。力是長成它就產生力量,沒有長成的時候我們稱作根。這五種非常重要,佛在《彌陀經》裡面告訴我們,西方世界的人,無論從哪個世界去往生的,無論他是什麼樣的品位,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這五根都要修,五根、五力都不能夠缺少。那邊要修學這個法門,可見這個法門是非常的深廣。

  “信”,大師跟我們說得很簡單,也很清楚,這是指示我們的原則,“信正道及助道法”。這個地方就是邪正的問題了,怎樣才叫做正道法,才是正道?佛為我們說了許多的經論法門,可以說都是正道,都是正確修行的方法,可是不一定能夠適合每一個人。就好像我們到這個藥店,你看到幾百種、幾千種的藥物,我們都可以說那是良藥。可是這些藥不見得適合於我們用,用對了症,那就藥到病除,這病馬上就好了。如果這個藥用錯,不但這個病不能好,可能還要加重。這個常識我們懂。藥,統統是良藥,佛法皆是正法,我們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根性,我們害病的人,佛的藥方,藥太多太多了,絕對不是叫我們統統都要吃的,不是的;也就是說,所有一切佛法,不是叫我們統統都要學的。所以古德常常提示我們,“選擇法門,一門深入”,這個就對了。至於廣學多聞,那是為別人的事情,不是為自己。好像這個藥治自己的病,只選擇幾種。可是你要想做一個大夫,做一個醫生,要醫一切人的病,那你是樣樣都要懂,樣樣都要內行。你開出處方是給別人吃的,不是給自己吃的,這些都必須要搞清楚。我自己要成就,那是一門深入,我要幫助別人,那要觀機,為他抉擇法門,這是首先我們要明了的。

  以淨宗來說,這是單一修淨土,求生彌陀淨土的人,他的“正道”就是“信、願、持名”。蕅益大師在本經特別為我們提示的信、願、持名,這是正道。三經,或者是淨土五經一論當中,教給我們許多斷惡修善的方法,譬如《觀經》講的“三福”,那都是屬於助道,就是此地講的“助道法”。能夠幫助我們成就一心不亂,幫助我們得念佛三昧,這些都是屬於助道法。我們對於這些能夠深信不疑,你這個信就有根了。如果我們對於這個法門雖然聽到見到,生歡喜心,還沒有下定決心要專修這個法門,我們這個信就沒有根。信,我也相信;修,我也在修,但是不認真,不是真正在修,甚至於還修學其它的一些法門。像一般我們常常聽到的“禅淨雙修”;或者是“密淨雙修”,又學密又念佛;還有“密淨禅三修”,這些不能說他沒有信,他這個信沒有根,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看得出來。信有了根它才起作用,沒有根它就不起作用。

  因為信有根,就帶起了“精進”。信有根,他真信!真信,他一定真修,精進就是真修。諸位要記住這個名詞,“進”是進步,沒有後退,“精”是精純,可見得他這個求進步是純一、專進。在大乘佛法裡面,凡是這樣的態度去修學,幾乎沒有不成功的。凡是修行不成功,縱然他很努力,很好學,很勤奮,這是進,但是他不精;也就是說他不專,他是雜進,他學得很雜,學得很多,學得很亂,這樣力量就分散掉了。無論他怎樣努力,他的心思是散亂的,他的精神不能集中,這一點我們也要特別注意。說實在的話,信、進之沒有根,如果我們追溯它的根本原因,還是缺少前面三科十二條的基礎。五根是從前面三科基礎奠定下來的,沒有前面三科良好的基礎,哪裡會有根?因此我們要很冷靜細心的去反省,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心力不能集中,精神散亂,要想真正達到身心清淨,功夫得力,就不能不細細的去研究前面的三科,要認真去學習,從這個地方扎根,然後自然就能夠“勤求不息”。“勤”是勤奮,“求”是求學;會不疲倦,不懈怠。因為他在學習當中能得歡喜,法喜充滿,能生智慧。有法喜,有智慧,他就不疲不厭了。他學習時能提起精神,對於正道跟助道法都能夠勇猛精進,這個叫做“精進根”。

  “念根”,“念正道及諸助道法”,到完全沒有雜念,這個念才叫做有根。我們念佛,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常念佛的教誨,念佛的教誨這是助道的善法。二六時中常常念這個名號,這是念正道法。念正道、助道,如果還有其它雜念摻雜在裡面,我們這個念就沒有力。必須其它閒雜的妄念統統都沒有了,這個念就有力量,就產生力量。產生力量,當然就有感應道交。境界,我們一般講,年年不同,月月不同,這境界不一樣,境界是愈來愈好。你要問,到底什麼境界?我們簡單籠統說一說,煩惱少了,妄念少了,這個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就是相應的境界。這是自己能夠感觸得到的。即使讀經,以這個例子來說,從前念這個經含糊籠統,不甚明了,現在比從前明白多了,這就是好境界。所以我們雖然常念一部經,年年月月對這個經典的理解不相同。如果完全是相同的,這個念久就會念煩了,念厭了,還有什麼好念的,沒有意思!愈念愈發現裡面的意思愈不一樣,那才叫真正有味道。所以這一部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無量劫中你念不厭的,念不倦的。為什麼?它有無量義,無量的奧秘,無量的法味,讓你細細去品嘗。你功夫愈深,你發覺的愈深,你體會的愈廣。經亦如是,蕅益大師的《要解》意思亦如是,真正是不可思議!不像現代人所寫的文章,看一遍之後決定不想去看第二遍。為什麼?那個味道沒有了,一嘗就完了,沒有這麼深、這麼濃厚。所以我們這個念有了根,就嘗到法味,這是很重要的。

  第四是“定”。五根,跟諸位說,後後深於前前,就是愈是後面意思愈深,包括前面。諸位想想,沒有信,哪來的精進?所以精進一定裡頭有信。沒有精進,決定就沒有念,這個念是從精進裡頭得來的,所以念就包括精進。念的功夫深了,這才得定,所以定包括念,念不包括定。換句話說,前面一個是因,後面一個是果,因果相生,它是循環的。最後一個是“慧”,慧又變成信,底下五力裡頭的信力。所以它是循環的,像個輪一樣循環的。菩薩位上都要遵守這個法則去修學,菩薩位一直到等覺,等覺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五根、五力不斷的在增長。

  “定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正道、助道同樣的重要,蓮池大師他是把“信願持名”看作是正道,也是助道。正助雙修都是信願持名,這是他老人家所說的。其它的祖師大德,有將《觀經》裡面的“觀想、觀像”看作助道。這些開示,可以說都是對於善根非常深厚的學淨土的人說的,對他們講有很大的利益。但是對我們來講利益不大,這就是說,這個藥用在我們身上不太適合,不是完全對症,我們的妄想、雜念太多,對這個法門還沒有認識清楚,還在那裡猶豫不決,蓮池大師這個方子對我們起不了什麼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要懂得自己現前身心的狀況,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的信願,這就是五經裡面的教誨,我們不能不留意。特別是《觀經》三福,《要解》蕅益大師跟我們講的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對我們現前來講非常有用,確實是對症下藥。我們依這個方法來修行,確實能幫助我們建立這五根,所以我們的心一定要收在這上。……

  “慧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谛”。這就是說以真實的智慧,這點難,是真難。為什麼?凡夫哪有智慧?凡夫有聰明,聰明不是智慧。聰明是什麼?是從意識裡面所生的。分別、研究、辨別,都是心意識起的作用。智慧是要離心意識,不用心意識那就是智慧。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都是心意識。所以諸位要曉得,慧是從定生的,沒有定哪來的慧!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的。所以三無漏學裡頭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沒有定,是決定沒有智慧的,心地愈清淨,智慧就愈能夠現前。唯有真正的智慧能夠解決問題,世出世間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聰明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但有的時候解決不了問題,如果應用不恰當的話,把問題還搞復雜了。所以定就非常重要了。有定當然就有慧,智慧現前,它對於正道及助道法,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文裡面特別為我們提出,叫我們要用“四念處觀”,這句話簡單的說,就是要有正確的宇宙人生觀,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怎麼會有錯誤!

 

上一篇:淨空法師:四如意足略說
下一篇:淨空法師:五力略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