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果煜法師:漣珠甘露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
性情的界定
性的了別
情的現行
從氣脈看性情
楞嚴經
性情的調適
悟性的提升
知性的克制
氣脈的對應
心法的對應
佛陀的說法
 感性的提升
心法的對應
情感的奔放
情欲的克制與滿足
淨土對情欲的態度
情欲的分類
情欲的提升
心法的對應
四種馬
絕望比失望更究竟
中道的態度
總結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
今天這題目,以前從未說過。我想佛教界目前,也還沒有人用這樣的觀點,來看修行法門。
 
性情的界定
性情溫厚.陶冶性情:說到性情的調適,好象很輕松的樣子;其實很不輕松哩!首先我們來看「性跟情的界定」。於平常時,或認為:某人性情很溫厚。這時,性跟情是一起講的。有人認為:藝術可陶冶性情。這時,性跟情還是連結在一塊的。所以一般人,乃不曾仔細去分別「性跟情」有何差異?
 
性情的同與異?於是性跟情,到底是同?還是異?如果是異,那為什麼常連在一起講呢?如果是同,則何以又有不同的稱呼呢?以下,乃就我個人的定義而言:
 
性的了別
性是知性─即了別的作用:首先講「性」,就是知性。在眾生意識的作用裡,大致可分為知性的作用與感性的作用。而知性是屬於邏輯的思考,感性乃偏向於印象的感受。
 
故知性,乃是對現象的觀察了解,所以是指心識的了別作用,而了別乃必透過六根也。如經典所謂「分別取捨」之心。前之分別,為知性的作用;後之取捨,為感性的作用。
 
知性.理性與悟性:如果更進一步分析,性中又有知性、理性跟悟性的不同。若知性,只是對現象的觀察,而知有千奇百態的相。如種種的花開、花謝,如每天的日出、日落,如眾生的男女、老少等現象的差別。
 
而理性,即是進一步從種種變化的現象中,再去歸納出一些比較一貫的原則。比如每天看日出、日落,最後我們就能確定:太陽是從東邊升起,而由西邊下沉。或每年都有冷熱季節的交替,而確定其是循著春、夏、秋、冬的次第在輪轉。
 
目前我們所能讀到種種有關知識的書籍,比如物理、化學,甚至經濟學、社會學等,都是透過種種現象的觀察,而歸納出來的道理.原則,這皆是理性的范圍。
 
第三悟性,悟性其實也是理性的運用,但它乃從更多的事相,而歸納出更一貫的道理來,所以能夠適用的時間更長,空間更廣;故既過去、現在、未來皆如此,也此地.他方,無差異;如佛法所謂的因果。
 
簡單講,知性是最基礎的,而理性已大幅提升;至於悟性,才是最圓滿究竟的。
 
性是共通性,故較客觀:然不管知性、理性或悟性,大致人與人間,都有「共通性」。所謂共通性即指,如一朵花,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這都看到了,即是共通性也。或我們都感覺到,有春、夏、秋、冬的變化,這也是共通性也。
 
所以性,因為有共通的特質,所以比較客觀一點。至於看到花後,喜不喜歡?那就是「情」而非「性」了。
 
個性較穩定.陽剛:在眾生中,有些人比較偏向於知性。而偏向知性者,大致個性會比較穩定。因為既具有「共通」的特質,又前後有「一貫」的原則;當個性會比較穩定。
 
其次,偏向知性者,個性也會比較陽剛。因為既自覺得有道理,當然在處理事情上,就會比較果斷.堅持。既理本如是,大家循理而為,豈還有什麼可異議的呢?。
 
瞋怒.慧解.法行:於是因於陽剛.果斷.堅持,便近於瞋怒;尤其對某些「不可理喻」的人,真是夠厭煩的了。
 
他們衣食淡薄,而喜歡讀書,也善長於思考。所以在佛門裡,是屬於崇尚慧解的法行人。人我執雖較輕,但法我執會很重。
 
情的現行
情乃感性─即取捨的作用:下面再講情的現行,這「現行」,是用唯識學上的名相。因為情從那裡來呢?從眾生第八識的種子現行而來。所以這情,雖力量很大;但因是熏習出來的,所以還能夠透過修行去改變它。
 
情乃感性,即取捨的作用。雖然知性都知道有春、夏、秋、冬的變化,但有些人喜歡春天,有些人喜歡秋天;這乃為「取捨」的不同。同理,一樣看到玫瑰花,有的人覺得它很美,有的人卻覺得它太艷了。故為眾生心識取捨故,而有感情的現行。
 
情緒.情感與情操:情如更進一步去分析,則又有情緒、情感和情操的差別。有些人的情緒變化很快,起落不定,時而眉開眼笑,時而郁郁寡歡,如所謂「晴時多雲偶陣雨」。這情緒的變化,常屬於「不可理喻」的層次。
 
而情感,大致是於某對象中有了比較穩固的情懷。比如有的人從小到大,就是喜歡秋天,而不喜歡春天;有的人就是喜歡冷色,而討厭暖色。或者對於食物,每個人都有他不同的品味。所以情感雖也會有變化,但不會太突兀。
 
至於情操,則屬於更內在、更深沉的驅動力,比如愛國情操、宗教情操,甚至母性本能等。
 
情是差別相,故較主觀:何以說「情是差別相」呢?因為任何一法,都不是那麼單純;所以能夠取捨的組合方式,就有很多不同。比如食物,有的偏取味道,有的偏取營養,有的偏取價錢。而在偏取味道,偏取營養中;又有種種不同的選擇方式。
 
故將選擇何種方式,這在眾生中,就有太多的差別了;因為它是由主觀意識所引導的。而主觀意識,又是從過去世所熏習種種不同的種子而來。因此雖稱之為「主觀」,其實也無「主控者」也;但為彼此間的差別很大,故假名為主觀爾。
 
個性多變幻.陰柔:而眾生中,若是偏向感性者,他的想法變化就很多也。如果我們用攝影來作比喻的話,則知性者,乃習用廣角鏡頭去看世間,所以能對世間博學多知,而無新奇。而感性者,乃習用長鏡頭來看世界;故每個鏡頭,都是特寫;可是鏡頭只要稍微移動一下,他就迷失了。
 
由是感性的世界,時時在變化,生活得多采多姿,但不穩定。故不可能像理性者,那麼陽剛,那麼自負。
 
貪欲.欣願.信行:於是既生活得多采多姿,故乃屬於貪欲比較重的人,時時刻刻祈求有更新鮮.更稀奇的事物出現。
 
他們是屬於「欣願」型的思想方式─即大部分事情,都往好的方向去著想。所以張三來講經,他也很相應;李四來說法,他也很法喜。好象不管誰來講什麼,他都好呀!好呀!然而到底好在何處?他也搞不清楚。
 
有時候,他會很熱心地推薦一些「好」東西給你─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但你實在看不出那東西好在何處!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都往好處去看。所以大致上,他們每天都過得很快樂的「樣子」。
 
這種人你找他逗笑,找他胡鬧,都可以。可是切忌找他辦正經事,那你就慘不忍睹也。在佛法中,他們是屬於信行人,到處朝山,到處趕法會;但不可跟他們討論較有深度的問題。
 
放眼周遭,在我們身邊的人,不是可明顯看出,有這兩種不同的典型嗎?
 
以上,偏於知性或感性,皆不完美,故須調適:以上,不管是偏於從知性的角度來認知世間,則較堅固不動;或偏於從情性的角度去感受世間,則較變動不安。若堅固不動者,生活就較刻板而無趣味;若變動不安者,則雖時時新奇,卻也很容易迷失方向。故兩者皆不完美,而須去調適。
 
從氣脈看性情
以上乃從心理的觀點,而比較性與情的不同。而下面,乃更從氣脈的觀點,來比較性與情的差異。以我個人打坐多年來,因對氣脈比較敏感,所以才有這些心得。
 
性者,頭部的脈─從背頸而上:首先講性,不管是知性.理性或悟性,皆是集中於頭部的脈。現代的人大致都認定:我們思考乃透過大腦而有作用,所以覺知、思惟、判斷、記憶,皆從此而有。
 
這知性的脈,雖集中於頭部,卻也遍布全身;但大致是通過背頸,而與頭脈銜接的。如前既謂,性屬於陽剛。而中醫在分辨陰陽時,乃謂:背是陽,腹為陰。背是督脈,腹是任脈。這也就說,知性的作用乃透過背頸的督脈,而與頭部連接。
 
情者,陰部的脈─從胸腹而下:其次,再講情的脈。情的脈,乃集中於陰部;而陰部的脈,講白一點乃跟生殖的作用有關系也。故情脈雖也遍布全身,乃必透過胸腹的任脈,而與陰部相連接。
 
現代的文明人,乃認定我們是用頭腦去思考的;可是在很多原始的民族,卻認為是用腹部去思考的。腹部能思考嗎?其實是指陰部有關的脈。
 
嚴格講,既非大腦而能思考,也非陰部而能思考;而是指皆受相關氣脈的影響。這從前幾堂課講到現在,已講得很多了。故有那些部位氣脈不通,就會產生特別的妄想。
 
就全身而言,我們的氣脈大致是中心的部分比較通,而愈靠近上下兩個極端,就愈不通。所以既頭脈不通,也陰脈不通,因為這都是比較偏端的部位。於是因為不通,故使我們的覺知不能開闊,也使我們的情感粘著不堪。
 
所以「雲何調適性情?」說白一點,就是如何來打通頭部的脈、打通陰部的脈。故必兩部位的脈,全能暢通,他的性情才能得到最好的調適、最大的圓滿。
 
這從上下的脈,而比較性跟情的差別,不只是我個人在禅坐中,有這種體驗;也在經典中有類似的說法。
 
楞嚴經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馐,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YIN,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首先講到情的部分。為什麼稱為「眾生分內」呢?如前所敘,情是比較主觀的,故稱為內分。「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在地、水、火、風,四大之中,因愛能夠和合,其如水能滋潤萬物一般;故以水大對應於貪愛。故眾生當妄情乍生,愛意纏綿時,就能從身中產生愛水的滋潤。以下且舉幾個例子:
 
「是故眾生,心意珍馐,口中水出。」珍馐即指我們特別喜歡吃的東西。故如想到特別好吃的東西,就自然產生唾液的分泌,而流口水也。這是以貪吃為例。
 
「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如果想到某些特別鐘情或愛憐的人,便淚盈滿眶。所以情人的眼色,很容易分辨出來;因為乃有特別的光澤。而這光澤,乃由於愛水所滋潤故。
 
「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如果想到財寶,也會因愛水的滋潤,而全身光彩。所以為何賭博的人,要戴墨鏡呢?因為若碰到好牌,便眼睛一亮;於是便不打自招了。所以最保險的,還是戴墨鏡吧!以免被行家看穿底細。
 
「心著行YIN,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若心期於男女的YIN事,則生殖器自然流液。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故不管貪的是食物,貪的是財物,貪的是男女情色,對象可有很多差別;但從愛結而生滋潤的本質,卻都一樣。
 
天地間,火向上升,水向下流。故愛欲既生,則從頭部會產生一種分泌,然後經由眼睛.胸部一直流到陰部。於是既順流而下,當就趨向於惡道也。這是講到因愛水滋潤,故流於下墮爾。下面再看知性的部分: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為什麼稱為「分外」呢?因為知性,乃比較客觀者,所以稱為外分。「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如所謂「清氣上升,濁氣下沉」。故一個既善於思惟,又有理想的人,大致會因氣的上揚而眉清目秀。
 
「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這也就說,如果我們心中有理想;且這理想是透過理性思惟而建立的,於是便肯為這理想而奮斗犧牲。
 
當其為理想而奮斗時,便顯得雄啾啾.氣昂昂的。於是因於理想的鞭策,即能帶領著我們往上提升。而這提升,不只是心靈程次的提升,也包括氣脈的提升。所以我們或覺得,這個身體變得很輕靈,或作夢時猶在飛舉的狀態中。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雖然理想的對象可有很多差別─如持禁戒.誦經持咒,或心欲生天,參禅求悟等;但因於理想,而能帶引我們往上提升,這便是它們共通的特質。而既往上提升,自然能層層超越,以至於無限。
 
故偏於知性者,必能上升;而偏於情結者,難免下墮。以下更講到升墮的詳細情形: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這「純想」,即指純理性者而言。而「兼福兼慧,及與淨願」,即不管福慧與淨願,乃必皆從「無我」的理念,去規劃、行持。而一般人的願,卻是從「有我」去發的。既有我,即非淨願;既有我,即是情結。而情結者,唯必下墮爾。
 
「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這乃是說,唯知性、理性、悟性者,能往生淨土,而非感性者能往生淨土。這倒是一般學淨土法門者,所未留意也。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禅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若非純理性,而是理多情少;這樣雖也能輕升,但不能升得太高。故若往生善道,大致是地居天的層次,而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等。游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心善願,而護持佛教者,即成為天龍八部中的護法神。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而如果知性跟感性,剛好均平;則既不上升,也不下墜,故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雖生在人間,如能再往知性去發展,這便漸能聰明伶俐。如果已生於人間,非但知性不開展,且為情所困;那他便將愈來愈遲鈍,腦筋不靈光,心智不開朗。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此之「橫生」,即是畜牲也。而畜牲中,情更重者,乃成為毛群,即獸類也;情稍輕者,才成為羽族,即禽類也。至於「七情三想」者,便不免墮為餓鬼道。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沈,入阿鼻獄。
 
如「九情一想」,則必墮入地獄道;而地獄道中,又分有間地獄與無間地獄。至於唯是純情者,便直墜入阿鼻地獄也。
 
總而言之,唯知性才能上升,若情性必當下墮;這是《楞嚴經》的說法。這種講法我以前倒無異議,而現在的看法,乃有很大的不同。
 
性情的調適
知性的清明─非迷信:首先講到知性的調適。我們要調知性,使之清朗開明,而非迷信或固執。這首先得透過實際的觀察,然後再運用理性的思考,才能建立起正知正見。所以既非迷信,也非固執。如果是迷信,則雖知道很多,也等於不知道,甚至比不知道還嚴重。如果是固執,則雖因緣已變化,卻不能作有效的調整,故亦將成為彼此的負擔。
 
感性的抒放─非壓抑:至於在感性方面,我覺得既不能用克制的方式去壓抑,也不能任性胡為。眾生既稱為有情,即生而帶有情執.情趣。故如對情意,全用克制的方式去壓抑,那人生也太沒趣了。但如不加以節制,便將任性胡為,而形如禽獸。
 
所以前面雖引用了不少《楞嚴經》的經文,可是我的看法,乃有異議。知性要提升,這乃法爾如是。可是感性,卻要讓它能夠抒解;即使用大霸擋水,還得適時地洩洪。否則或那一天,就要決堤了。
 
知性上升到極點,即外延.下沉而非曲高和寡:如果更進一步,用前面所說的修行模式來對照。則知性雖然上升,但上升到極點;即自轉變成外延與下沉,而不是只孤單地停留在最高點上。
 
所以有人說「自古聖賢皆寂寞」,其實既寂寞者,即非聖賢也。因為他只能停留在最高點上,而不能外延.下沉,和光.同塵;所以才會曲高和寡而歎寂寞也。
 
所謂「知性上升到極點,即外延.下沉」,乃謂將從智慧而產生慈悲也。而既慈悲者,雲何會曲高和寡而歎寂寞呢?
 
下化到極點,則內斂.提升而非狂亂迷惑:同樣,情雖如水,唯向下流;但下流到極點,還將由內攝而再提升。這就像水流到大海後,又將被蒸發到天空裡。故情雖當抒放,卻非唯流連於紙醉金迷的狀態中。
 
這也就說,對於性跟情,若依前述的修行模式:內攝、提升、外延、下化。這整個加起來,才是生命完整的開發.提升。
 
所以下面,我們一方面透過對心理的建設,二方面透過於氣脈的通調,而來調適提升性與情。
 
我們且看這個圖,上面的小橢圓是代表頭;下面的大橢圓,是代表身體。既知性的樞紐,是在頭部;而情的樞紐,是在陰部。則知性的提升,乃是從背而上;故能上得愈高,即既悟性愈高,也視野愈寬廣。
 
而上升到極點,乃能夠下化。而下化者,即為感性的抒放。於是既上求佛道,也下化眾生,這才是完整的菩薩道。
 
如氣脈既能從背而上,且能從胸腹而下,這加起來,就是道家所謂的「小周天」,即已打通任督二脈也。故完成「小周天」者,性情便會更接近於中道,既不太偏向於知性,也不太偏向於感性。
 
如進一步欲更說明內斂、外延與中道的關系,則當用四個座標來圖示: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座標,是指悟性的提升;這前面已講得很多了。其次,第二座標乃指背下的脈,故亦指有關知性者。然「向下」是什麼意思呢?我經過慎重地思考,而認定「向下」者,乃克制也。故第二座標,為知性的克制也。
 
至於第三座標,則為胸前的脈,故指有關感性者。既曲線向上延伸,故指的是感性的提升。至次最後第四座標,乃腹下的脈;既曲線向下延伸,故指的是感性的奔放。
 
這四個程序:一前一後,一上一下,共加起來,才是整個菩薩道的圓滿。而佛教裡,乃從這四個程序中,開展出四種不同的修行法門。
 
悟性的提升
如金字塔,底部需寬廣─聞思的基礎:首先我們看第一座標的修行法門─悟性的提升,這乃以禅宗為代表。
 
這悟性的提升,對我們而言已是很熟悉的。然而目標雖為提升,卻必如金字塔一般,先打好底部的基礎。而底部的寬廣,乃是須從多聞熏習中,去建立也。
 
從統合中去提升:那要提升,如何才能提升呢?如前已謂「從觀相中,去見性」。故當從種種現象中,去歸納、統合出它更一貫的原則。於是愈能統合出更一貫的原則,才使其層次愈高也。
 
然何以悟性的提升,曲線是趨近於向內,而非向外呢?
 
從內斂─即逆向思考而完成統合:這乃為悟性的提升,必得透過內攝法門,而能更趨近於中道也。
 
而這內攝法門的關鍵處,乃是從「逆向思考」而完成的。何為逆向思考?以眾生無始以來,皆執著於「有」,故皆向外攀緣.造業而流轉生死。這稱為順向思考也。
 
故逆向思考者,從不執著於「有」,不向外攀緣造業而能超然物外、了脫生死也。故中道者,乃無分別智爾。是以必內攝.逆向,才能契入於中道也。
 
未必須消盡一切妄念,才能開悟:這以「逆向思考」而見性開悟者,乃不須要消盡一切妄念,才能開悟。因為「逆向思考」,還是有思考;只是逆向,而非不思考也。
 
如原始佛教與早期的禅宗:這如早期的佛教,許多是在言下頓悟的,如捨利弗聽馬勝比丘的偈頌,即證初果也。或於佛陀的一場開示中,即很多人得法眼淨;這「得法眼淨」亦即是見性開悟也。又如中國早期的禅宗,也常是在師徒的點撥、棒喝下,而完成頓悟的。
 
於是不管聽到偈頌.開示,或點撥、棒喝;其實都還有「心意識」的作用。因此當不需要消盡一切妄想雜念,才能開悟。
 
但是這第一座標的修學方式,乃是對具大善根者,才能相益得彰。若具大善根的眾生,愈來愈稀少時,便不能不退為第二座標的修學方式。
 
知性的克制
以克制知性的分別,而為修行的心要:雲何為克制呢?本來知性者,乃要知道得愈多、知道得愈廣愈好。而克制卻剛好相反,乃教我們不要攀緣、不要分別。故從圖上看,知性向上是提升,而向下是克制;克制到極點,則為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
 
少事少惱,知足常樂:這種修行心要,如原始佛教裡常謂的「少事少惱,知足安樂」。以少攀緣,少思惟;甚至得萬緣放下,置心一處。這即是以克制的方式,而為修行的心要。
 
持戒─十二頭陀:這如就三無漏學而言,乃偏於從持戒.修定中入門。而持戒,乃非持菩薩戒,故忙著去度眾生也;而是過著一種很簡單、很純樸的生活。故持戒能克制眾生散漫、放逸、攀緣、好動的習性。
 
這持戒,如持得更嚴謹,則稱為「十二頭陀」。如:常行乞食,日中一食,著衲衣,露地坐,冢間住,但坐不臥等。
 
修定─心絕妄念:但以持戒,來克制身的攀緣,其實是還不夠的。因為若心還在妄動;也必使心不能明淨。故得更進一步去修禅定法門,而克制一切妄想雜念的分別。
 
原始佛教與禅門的北宗:這樣的修行法門,乃以原始佛教與禅門的北宗為代表。而禅門的北宗,即指以神秀為首的法脈,其乃以「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為修行法要。
 
故認定:必待消除一切妄想雜念,才有見性開悟的可能。這與南宗即於言下頓悟,乃有天淵之別。
氣脈的對應
 
 
雲何會以這四個座標而說明修行法門?乃牽涉到我對氣脈的覺受。請看上之圖中。於禅坐時,氣脈的通調卻非沿著直線,從A到B到C一直上去。很多時候我發現:如背上A1這一點已通的話,則會對應有背下A2這點的舒通。而A2這點通的話,則A3、A4這兩點,也會因對應的關系,而能很快舒通。
 
故A1、A2、A3、A4這算是一對應的脈組,如這脈組全調通了,算是一個階段的完成。然後待下個階段,又有B1、B2、B3、B4的對應關系。於是因這四個座標的對應關系,使我產生很大的省思與啟示。由是將之運用於心法,即成四個座標的修行法門。
 
心法的對應
知性的提升與知性的克制,乃有對應關系:於是若將脈相的對應,而省思於心法的對應;則知性的提升與知性的克制,其實正有其對應關系。以既覺悟得諸法皆空,即得不再犯戒,不再妄想紛飛。這是從上而應下。
 
從戒定的修持而對應有悟性的提升:反之,先從持戒.修定著手,而使身心已清淨了。於是再聞法,便能很快開悟也。
 
所以既上通,而能通下;也既下通,而能上通。由是戒、定、慧的修行方式,其實是南轅北轍的;但為有對應關系,所以常連帶著說。這對應關系,用中國陰陽五行的學說來看,或謂是「物極必反」吧!
 
佛陀的說法
先直說四聖谛:於是我們乃從這觀點,而省思於釋迦牟尼佛的說法教化。佛陀於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後,首先於鹿野苑開示四聖谛。而這四聖谛的教化方式,即屬於第一座標的修行法門也。
 
以早期就能跟隨佛陀者,皆已有累世累劫的善根種子;所以一說四聖谛,便得開悟.證果也!
 
六年後制戒:而待佛陀成道六年後,才開始制戒。為什麼要制戒呢?這既為因有人犯了,故隨犯隨制。其次也可以說,這時候的教化方式,乃增加了第二座標的修行法門。既最有善根的眾生,都已度得差不多了;所以現在得度第二等眾生。後來也教不淨觀跟安那般那,這大致都是第二座標的修行法門。
 
對最上根者,直說悟性的提升:所以對釋迦牟尼佛的說法教化,我們可以說:對最上根者,直說四聖谛、八正道,而成就於悟性的提升;故不需要再講些較刻板的修行法門。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他早期的弟子,乃才是最利根的。
 
其次,對次上根者,先教以知性的克制,而後成就於悟性的提升:從次第禅觀,而契入頓悟法門也。
 
以上四個座標的修行法門,我們已經講了兩個。而這兩個,乃皆偏向知性的修為,故為傳統上所認定的修行法門。
 
感性的提升
以外延的方式,來克制自我的貪欲:下面再講到感性的部分。既感性的人,大致都比較自我中心;而自我中心者,乃不免下墮也。於是修行之要,即是欲回下墮而向上提升爾!那雲何才能提升呢?即從消除自我中心作起。
 
但對感性的人而言,卻不是用「聞思修」等內攝方式去消除,而是用外延方式去消除。而外延方式,乃是透過種種人際關系中,去長養慈悲。於是才能從慈悲心中,而漸消除自我中心的情結。
 
如布施者,乃外捨財物,內捨悭貪:因此這以外延方式而修行者,首先得從布施啟修。而布施的心要,不只是外捨財物去幫助眾生;其更重要者,乃能更內捨悭貪也。
 
以慈悲他人而消融自我:而在內捨悭貪中,也能漸消除對自我中心的執著。眾生因為有我,所以悭貪;而愈悭貪,即我執愈堅固。所以於布施的內捨悭貪中,能漸消除對自我中心的執著也。
 
同理,外延的修行方式,也必都強調慈悲心;因為在慈悲他人的過程中,也能慢慢消融自我。然而感性人的慈悲,還是難免會在人情世故中,缭繞不出;這與知性人的慈悲,迥然不同。
 
六度四攝的菩薩道:因此佛教在第三座標,所開展出來的修行法門,就是以六度四攝為主的菩薩道。而這是「大」乘法門嗎?當然他們都這麼認為。
 
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但所有的菩薩道,大致都認定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這比第一座標的當生即能證得阿羅漢,已差得太多了。為什麼會這麼慢呢?我經常用一種比喻:
 
如果一杯水髒了,而我們希望它變清淨。這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原來的水倒掉,然後再換裝清水,就得了。但感性的人,卻捨不得把原來的水倒掉;所以只能拼命加清水,來將它淡化。但即使已加了很多清水,它還是不可能純淨的。
 
佛教第三期的發展型態,所度者乃中根眾生也:故佛教第三時期所度的眾生,我認為:是中根的眾生,而非上根也。所以六度四攝的菩薩道,主要度的是感性的眾生。
 
就佛法而言,本質上還是以理性.以覺性為主導。現既以度感性眾生為主的菩薩道,故佛教不得不轉變為像法時代。至於末法時代,即是第四座標的修行法門也。
 
心法的對應
從大悲而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覺悟:於是我們再來看座標間的對應關系,首先看第三座標跟第一座標的對應關系。所謂「菩提心」,如就第一座標而言,乃為對萬法有疑惑故,而發心求覺悟。
 
而在第三座標中,乃謂:為欲慈悲度眾生故,得先求覺悟。在密宗裡,講到發菩提心時,大致是這種說法。而如果發菩提心後,直接參禅求悟;即轉為第一座標的修行法門。
 
三輪體空,空花佛事,水月道場:而如果還以外延的方式,繼續修行,終究也能消除我執,見證空性,而對應於第一座標。這時雖還在度眾生,但已不覺得我在度眾生。而這三輪體空的境界,乃是很長遠後的事了。
 
嚴以克己─知性的克制;寬以待人─感性的提升:下面再看,第三座標跟第二座標的對應關系。我們要慈悲他人,必須從嚴以克己去著手。而所謂「克己」,即謂克制貪瞋癡的習氣,克制殺盜YIN的行為。克制,消極的是不傷害對方,積極的是去利益別人。這即成『嚴以克己,寬以待人』的處世原則。
 
於是在這兩種對應關系中,我們便能了解很多修行法門,看起來好象一個是南轅,一個是北轍。但因有對應關系故,到最後還將是殊途同歸爾。
 
情感的奔放
奔放或抒解者,乃指情欲的滿足:現在再講第四座標,第四座標乃是情感的奔放。何以稱之為「奔放」呢?如水下流,奔駛不已!
 
如前所說,感性不能用克制的方式來壓抑,而當讓它抒解。然而如何能抒解呢?透過情欲的滿足。這在佛經上,有沒有這種說法呢?有!
 
如《維摩經》雲:「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這先以欲鉤牽,即是先從情欲的滿足,而慢慢再導引他能夠進入佛門,最後終也能證得無我、無生的智慧。
 
代表的宗派:淨土宗.密宗。這在佛教裡最具典型的宗派,乃是淨土宗和密宗也。當然淨土宗或密宗的人,都不會這麼認為。但是我們且來分析看:
 
淨土─來世樂:首先論淨土宗,以修淨土主要乃為求往生於極樂世界。而到極樂世界後,就能要吃就有食,要穿就有衣,要走有神通。總而言之,一切順遂。所以在那裡,即不用再克制什麼欲望了。
 
於是很多人乃寧願,就算這輩子修行辛苦一點也沒關系,只要下輩子能往生極樂世界,就值得了。這以來世樂為誘因的修行方式,比之禅宗已近於外道;然比之於密宗,卻還含蓄多了。
 
密宗─現世樂:因為密宗的長壽法.財神法.雙運法,就更直截了當地表明,求的乃是現世樂也。
 
所以如從第一座標、第二座標、第三座標的修行方式來看,這乃是旁門左道爾。以這既不能減卻自我中心的執著,雲何能解脫呢?不過如從氣脈的對應關系中去參,終能參透這其中的奧秘。於是乃為參透其中的奧秘故,才有這次的演講內容。
 
所度眾生,為下根也:如果這也算度眾生,則能度的眾生為更下根也。而這即成為佛教發展的第四種型態。所度者,為第四等的眾生;但他們不會這麼承認的。
 
待四種眾生全度盡了,佛教即在印度滅亡:而佛教在印度發展到密宗之後,便很快在印度滅亡了。為什麼呢?有人乃歸咎於回教入侵;但我認為回教的入侵,頂多只能算是佛教滅絕的緣,而非因也。否則印度教也當滅絕才是,但事實上,印度教卻未因回教的入侵而滅絕。
 
也有人從佛教的教義來看,謂佛教既發展到密教,那已跟外道差不多了。然即使與外道差不多,即非滅絕不可嗎?既外道都還未滅絕,何以佛教就得滅絕呢?
 
而我的說法乃謂:從第一座標到第四座標,以能度的眾生都已度盡了,所以便無存余的價值也。
 
問:雲何能參透座標間的對應關系呢?答:這乃牽涉到情欲的克制與滿足。
 
情欲的克制與滿足
以傳統的道風,對於情欲的態度,大致是持負面的看法。如於《大智度論》中,便形容得很直截了當:
 
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嚙骨。五欲增诤,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
 
「得之轉劇,如火炙疥」,就像我們身上癢了,乃愈抓愈癢爾;習氣你愈順應它,它就染得愈重。「如狗嚙骨」,咬了半天,也咽不下去。「如鳥競肉」如五欲,既我要,也你要,那怎麼辦呢?不是平分,而是大家搶,看誰搶贏;於是在搶的過程中,就會煩惱、造業而受報等。
 
「如逆風執炬」,將反燒到自己爾!「如踐惡蛇」如果你去踩到蛇,它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反咬你一口。「如夢所得」,作夢中不管得到什麼好東西,醒過來還是空空一場。「如假借須臾」,就如向別人借的東西,必不久就得還給他也;還給誰呢?還給無常爾。既從無常來;還歸無常去!
 
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所以貪求五欲,對修道而言,是絕對有妨害的;這是佛教對欲望最典型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尤其表現在第二座標的修行方式裡。
 
世間儒家.道家,對情欲的態度大致亦然:即使不用佛教,力求出世解脫的標准來看,就以儒教、道教,甚至其它宗教,對情欲的態度大致亦然:雖未必克制盡絕,還以節制為宜。
 
淨土對情欲的態度
北俱盧洲.兜率天.極樂世界,大致皆順欲滿足:可是如我們再進一步去看,佛教對淨土世界的描述,乃覺得有很大的差別。像剛才所講於淨土世界中,既一切順遂,想食得食,思衣得衣;所以既非節欲,更非禁欲,而是近乎於縱欲呀!
 
那裡不會有「日中一食」的戒吧,既思食得食,大概半夜想到了,也就半夜送來啰!既行都是神足通,愛到那就到那,不會有紅綠燈的設限吧?所以都在享福的狀態中。甚至於淨土中,若有男女者,如北俱盧洲或兜率天。他們對於男女的情欲,也都不以節制。
 
何以佛法對於情欲,有此絕然不同的態度呢?而這種種的描述,相對於傳統佛教,乃覺得不可思議。雲何於淨土中,對情欲卻是采取放縱的態度?這純然是為「先以欲鉤牽」而方便說的,還是真有其事呢?
 
情欲的滿足,未必是罪惡,也未必背道而馳:當於淨土世界中,情欲的滿足,不是罪惡;若是罪惡,何名為淨土?情欲的滿足,也非背道而馳;若是背道而馳,雲何能不退轉呢?
 
反之,在人間就得克制情欲,持五戒、八戒,比丘戒等等。為何佛教對情欲,有這麼截然不同的態度呢?
 
但為娑婆世界眾生,福德不足故爾。這問題我想了又想,參了又參。而結論乃:但為娑婆世界的眾生福德不夠故,對情欲不能不采取節制的態度。
 
即以食物而言,淨土中既思食得食,當就不需要節制;而人間則需要辛苦耕種,才有收成;甚至還常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所以人間眾生那有縱欲的本錢呢?
 
再說到世間男女的情欲。在前所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的講題中,我已表明:男女的情欲,其實是牽涉到下一代撫育的問題。而撫養於淨土中,乃根本不是問題。或從花苞中出生,而且一出生就半成年了,根本不用像在人間中,得撫養好多年,才能獨立。既淨土的眾生,不需要父母來撫養,所以既無婚姻制度,也不需要對情欲多加限制。
 
故若強求,或浪費時間,或增加煩惱,或造業受報:於是乃為人間的眾生福德不夠故,對情欲不能不采取節制的態度。因為若福德不夠,而奢求過度,首先就得浪費時間。因為一切都得靠自己努力爭取才有;於是若奢求過多,必得花更多的時間去爭取。
 
第二.而在爭取中,或與天爭,或與地爭,或與人爭。以既有所爭,即必增加負擔與煩惱。第三.如於爭取的過程中,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乃必造更惡的業,受更苦的報。
 
但以克制.壓抑的方式,就解決了嗎?故若福德不夠,而奢求過度,則成為造業系縛的根本。但是如以傳統克制的方式,而來壓抑情欲,這就能解決問題嗎?我相信不可能真解決問題的。
 
不!克制壓抑,心結不開:因為如只是克制壓抑,而心結未開;則將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爾。短時間,好象看不到影子了,但待境界現前了,欲望又被鉤起了。而且用克制、壓抑的方式,人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放松、安樂。
 
甚至過一段時間後,會形成反彈,所以卻變成比未壓抑前還更誇張些。或者這邊雖壓抑住了,而它乃會於異時、他處更進行補償。
 
情欲的分類
自然的情欲,易於滿足:所謂補償,是一比一的補法嗎?卻未必,這乃要看情欲的屬性。
 
一般而言,可把情欲分作兩大類:一是自然的情欲,一是變態的情欲。自然的情欲,如食衣住行等生活資糧的需求。若只是自然的情欲,還比較容易滿足。如食而能飽,或衣能蔽體、保暖等,這就目前的文明社會,乃非難事。
 
變態的情欲,難於滿足:然若是變態的情欲,就很難滿足。如吃,不只要吃得飽,而是要吃得好,吃得巧,吃得有體面;這就會像無底洞般地難以填滿。所以變態的情欲,其實已經過偏端心理的改造、污染。
 
如有的人,因從小被別人藐視、欺侮,所以發憤圖強。於是他拼命賺錢,甚至到處布施,乃是為了證明:我是有辦法的人。這因補償心理而發憤圖強者,即是變態的情欲也;而變態的情欲,必像無底洞一般,而難以自拔。所謂:情欲如深坑。應是指變態的情欲而言。
 
因不滿足,更加病態,惡性循環:但是人間的眾生,情欲能不變態者,可說是沒有。因為我們從小就不曾真滿足過,這一方面是為福報不足故,一方面也為從小即是在克制、壓抑的環境中長大的。
 
於是因未曾滿足,而產生多少的變態;而當變態後,乃更難滿足爾。這真是惡性循環啊!而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所接觸的眾生,有誰能置身於外呢?我相信,用傳統的思考方式,是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
 
情欲的提升
馬斯洛的學說─下階的情欲滿足了,自然往上提升。此乃指自然的情欲而言:說到情欲的滿足與提升,有位心理學家名馬斯洛,乃提出一種學說:人的動機,可分為五個層次。而必待下個層次滿足了,即自然會往上提升。然而即使自然的情欲,猶可能滿足;但變態的情欲,就很難滿足矣!
 
但福報不足者,即使下階的自然情欲都很難滿足:於是因不滿足,將產生更多的變態。於是這即成兩難的局面:欲去滿足它,又沒有這種福報﹔不去滿足它,它又變態得更離譜,那該怎麼辦呢?
 
心法的對應
我們再看座標間的對應關系。以直接從第四座標而去滿足情欲,是不可能的;即使修持長壽法、財神法、雙運法,也不可能真解決問題的。
 
故最後只能從心法的對應關系去解決問題。這也就說若第一.第二.第三座標的修行法門成就了;便能從對應關系中而解決情欲的需求。
 
情欲的克制與情欲的滿足,有對應的關系:首先我們看,第四座標跟第二座標的對應關系,即情欲的克制與情欲的滿足間之關系。如以修定,修到妄念不起時,即無情欲的牽掛也。甚至禅定之樂,更超過於世間五欲之樂也。
 
所以能從知性的克制,能兌化為情欲的消除。若情欲消除了,即無滿足與不滿足的差別。
 
情欲的滿足與慈悲的利他,有對應的關系:其次看,第四座標跟第三座標的對應關系。如能放眼於其它貧苦的眾生,故不再汲汲於滿足自己的情欲;則情欲自淡薄也。甚至於慈悲的利他行中,亦得到另一種滿足也。
 
甚至情欲的滿足與悟性的提升,也有對應關系:再其次看,第四座標與第一座標的對應關系。若能從悟性的提升而證得空性,即一切情欲皆消盡矣!
 
滿足者,與空性對應爾:所以如曲線是向外延伸者,那就永遠不可能滿足的。而以內攝的修行法門,修到最後,從與空性相應,而將一切情結打散了。
 
這也就說,我再三地參,參為什麼情欲的滿足能與修道相應呢?事實上,情欲的滿足只是謂從勘破而放下爾。
 
四種馬
於是從情欲的勘破與滿足中,使我連想到經典上所謂的四種馬:
 
直以悟性的提升,而消除情欲的執著:這是最有善根者,其根本不需要去追求情欲。因為透過悟性的提升,即能勘破情欲的虛妄;故能直接放下它,而無所謂滿足或不滿足的問題。
 
從情欲的追求過程,而悟得空性:有的人既自己不能覺悟,你跟他說,他也不信;故非得自己去追求,去撞牆。待撞得頭破血流了,才覺悟道:情欲果真是虛妄的。於是既虛妄者,即放下也。
 
一再地墮入情欲的圈套而受苦受難,最後才覺悟出離:還有的人,只受騙一次還不夠,所以仍將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追求。
 
追求不是求不到,而是雖得到了,卻沒有當初想象的那麼好!於是他就捨下這個,去追另一個。必經過一而再,再而三的追求、幻滅,最後才能覺悟道:情欲根本都是騙人的,而能放下、出離。
 
雖再三為情欲受苦受難,卻始終不悔:至於第四種馬,則雖再三為情欲受苦、受難,而始終不悔。其實大部分眾生都是這種類型,故常於生死中漂泊,而永不歸路。
 
絕望比失望更究竟
這也就說,雲何從情欲的追逐,而最後能與道相應?因為經不斷地幻滅後,終能勘破情欲是虛妄的本質。於是因勘破、放下故,能與道相應。
 
所以我倒要說:絕望比失望更深沉.更究竟。所謂「失望」,乃為得不到,才失望爾。而絕望呢?乃為雖得到了,卻幻滅矣!很多的美感,乃為朦胧才美;而待真看清楚時,卻破碎、幻滅了。
 
情欲本是虛幻的,這對失望的人來說,只是「酸葡萄」心理而已─因吃不到葡萄,而說葡萄酸。但對絕望者而言,即確定葡萄真是很酸哩!絕望比失望更深沉透骨,但一般人寧可「有夢最美」也不願意絕望呀!
 
福報不足者偏於失望;福報富足者,卻成就於絕望:有人說「富貴學道難」,其實未必皆如此。如以富貴福足,而成就於絕望;乃更易與道相應也。於是以真看破放下故,在修道的過程中,障礙反會比較少。而貧苦者即使修道,為變態的情欲太深重故,修行乃不易真得力。
 
絕望,乃與空性對應:這絕望,一般人看起來頂可怕的,簡直就快窒息死了,但事實上它卻是最清涼的,因為乃與無我、空性對應也。這是與第一座標對應者。
 
從絕望而發慈悲心:其次愈絕望者,也可能會愈發慈悲心。因為他覺得眾生太可憐,為何要拼命去追求那些虛幻不實的目標呢?於是從發慈悲心而願意去教化眾生。
 
或者某些東西,既自己已看破而不再需要;於是若有其它眾生需要,他就順手布施了。這是與第三座標對應者。
 
從絕望而成克制行:於是因於絕望,所以更能克制自己的妄想與行為。其實不是克制,而是皆消除矣!而這既與持戒相應,也與禅定關連。「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其實不只吹不動,而且是吹不到,為根本無妄想可打哩!這是與第二座標對應者。
 
所以不管淨土宗或密宗,皆只是方便道;而最後必待能證得無生法忍,才能究竟。然以從方便道入手故,這條路也就不得不更迂回,更渺茫也。
 
中道的態度
情欲本妄,既不必急求於滿足,也不必惶惶於克制.壓抑:最後我們乃講到,對情欲的中道態度。因為我覺得在這個時代中,如再倡導用克制.壓抑的修行方式,對當時代的眾生,其實是很不相應的。因為這時代乃偏向於感性的享樂時代。所以如非得用克制.壓抑的方式,才能學佛;則會有更多人寧可不學佛。或者雖聞思,而不能契入。
 
但如已確認:情欲本質上,就是虛妄的。則既虛妄者,便不必急著去追求它。因為即使追求到手後,你還是不能滿足也。其次,既情欲是虛妄的,也不必惶惶於克制.壓抑也。唯真實的老虎,能傷人;豈夢中的老虎能傷人呢?
 
若福德足者,雖易於取得;但還應惜福而不可放縱:於是雖有的人,天生福德比較具足,但也不必誇耀。因為現雖福德具足,卻非永遠都能福德具足也。其次,雖有福德,仍要惜福、培福而不可放縱。
 
尤其既情欲是虛妄的,則有什麼好放縱的呢?當憐憫那些福德不足者,而勿驕恃也。
 
若福德不足,不必郁卒;旁觀者清,不久即能勘破也:反之,若福德不足者,也不用郁卒,不用嫉妒.羨慕。既情欲都是虛妄的,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故如果能平心靜氣去當個旁觀者,有時候還更容易勘破也。
 
但雖福報不足,而能不嫉妒、不羨慕,去當個平心靜氣的旁觀者,這就不是普通人的功夫也。
 
於是乎,在急求滿足與慢慢勘破間,就有無限的彈性空間:這種講法,在目前的佛教界,應該是絕無僅有的。因為既情欲是虛妄的,當不必急著去追求它,也不用急著去勘破它。這乃悠游自在,而無所事矣!
 
總結
從比較對照中,更深切了解每種法門的特質:以上這題目,就講到這地方為止。乃大致從比較對照中,而能更深切了解每種法門的特質。既四個座標的修行方式不同,也適宜的眾生.時機皆不同。故我們不必將不同的方式,混為一談,也不致一時想兼修兩種法門。
 
以全方位的眼光,看待佛教的修行法門:其次,既能用全方位的眼光,來看佛教中不同的修行法門;則既視野更寬闊,也必包容力更大方。於是不管於自修中或度他時,便能有更大的方便和效益。
 
好!今天這題目,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上一篇:鄭石巖教授: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四章 禅機 通情達理的生活
下一篇:鄭石巖教授: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五章 禅喜 體驗生活的悅樂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