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五章 禅喜 體驗生活的悅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禅喜——體驗生活的悅樂
  由於心的開啟,個人就能領會生活的悅樂,於是生命變得活潑生動,心情曠達,當然心的效能也提高了。
  禅喜不是習禅的最終目的,卻是習禅過程中的大豐收。因為他的生活變得充實和喜樂,這種心境使其自尊(self esteem)更為健康,更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禅喜大體上可分為五種,這五種禅喜,是由正確的修持得來的回報。
  在工作之余,“在舉起之前和放下之後”,才領受到人性的至柔至美。它必須透過定慧的修持才能領會。
  過去拔提王子修禅,有一天,他悅樂地叫了起來,對他的同修好友說:“我真快樂啊!我真快樂啊!”他的朋友並沒有看到什麼值得他快樂的事,然而真正的快樂,就在當下觸目遇緣之中。
  當我們在工作之余,不妨放下忙碌的事,只稍給自己一點悠閒,也許只是幾分鐘。你望著辦公室的同事,專注地各忙各的事,不禁興起敬愛和欣賞的樂趣。你凝視窗外,白雲帶來悠閒的心境;而牆上的一幅畫,則令你神往其境。禅者不是不工作,不是不用心於職場,而是他們能保持禅喜,在工作中、在工作後保持喜悅。
  辦公桌上的小小盆栽,只因為它的綠意帶來寧靜,眼前思索不出來的計劃,卻在冥冥片刻中浮現答案,那也是一種禅喜。禅者把這些工作和心境,調和得恰到好處,喜悅的心情自然流露。他們在居家中有責任,在俗物中有承擔,甚至為照顧家人或公益付出更多心力;但他們的心境是開啟的,一些周邊的事物,仍然能帶給他喜悅和興致。他們心的效能得到良好的開發。有一則禅偈,微妙地道出這個真谛: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現代人生活在繁忙的信息社會,觸目遇緣都是工業文化下的產品,要投身於老圃黃花,要領受采菊東籬,了不可得。但就在這工藝與信息生活中,同樣可以領受個中的喜悅。你在搭電梯時,是否領受方便之美,坐在捷運或便捷交通工具中,是否領會工藝創造之美;拿起行動電話就能與家人、友人通電話,是否感到方便的快樂,坐在計算機前就能閱讀各類信息,是否領受個中的豐富。
  不是信息時代失去禅喜,而是現代人忙於追逐,忘了生活周遭許多妙悅動人的禅喜。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我們執著與追逐,而忘了抬起頭來,用欣賞的眼光,看看各種樂悅之事。
  當心被單一的目標綁住時,我們變得麻木;當心被煩惱、不安的煩躁關鎖時,我們就失去禅喜。

五種禅喜(1)
  由於心的開啟,個人就能領會生活的悅樂,於是生命變得活潑生動,心情曠達,當然心的效能也提高了。
  禅喜不是習禅的最終目的,卻是習禅過程中的大豐收。因為他的生活變得充實和喜樂,這種心境使其自尊(self esteem)更為健康,更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禅喜大體上可分為五種,這五種禅喜,是由正確的修持得來的回報。
  心靈自由的禅喜
  首先是心靈自由的禅喜。自由是被許多人誤解的心理現象。一般人總以為,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乍看好像自由自在。但就心理層面來看其實不然,生活是一個現實,當你失去自律,不能自我控制時,生活就產生危機;就像駕車失控一樣,會撞車,會翻覆,會故障拋錨。
  人想到要什麼就去做,有時是一種失控,而不是自由。所謂自由是一種經過覺察、思考和判斷的過程,心不役於物,不受制於成見、偏見和敵意,不陷入縱欲失控,那才是自由。揮霍無度的人不自由,吸毒酗酒和賭博成瘾是不自由,動粗動怒是不自由,自卑、沮喪和無助也是不自由。
  禅喜建立在心的自由上。他清醒的知道要做什麼,該怎麼做;他們把虛妄、不切實際的想法放下,面對真實,生活和工作容易成功,喜悅增加,煩惱減少,這是一種禅喜。
  能自律的人,心靈得到自由,他們不會白費心力和體力在不該有的追逐和享樂上,於是悠閒之心帶來敏銳的心境,生活的趣味就更多。
  自由的心是活的、自律的、輕松的,也是單純的。自由的人像省油的車子,能行駛更遠的人生路。
  恬淡的禅喜
  其次是恬淡的禅喜。禅的生活態度之一是恬淡;人能為自己訂一個適當的抱負水准,跳出占有、操控和囤積的伎倆,生活自然一切現成,這就叫恬淡。
  人不因為經營一個大企業就不恬淡,也不是兩手空空,一貧如洗,就叫恬淡。恬淡是一種生活態度,其生活簡單、樸素。恬淡的人,悅樂多;追逐和貪玩的人,心情散亂不快樂。
  貪婪的心會令人陷入饑餓的心理情結。它帶來心靈生活上的赤貧感。反之,恬淡則能使心理回饋系統復蘇,產生知足;知道滿足的心,正是帶動悅樂的關鍵。
  恬淡者穎悟性高,其心如天空的晴朗;貪婪者沉重,其心如餓鬼道般的甸重昏黑。
  如意的禅喜
  其三是如意的禅喜,禅除了保持安定的心之外,還要在生活中做四如意足的努力。禅者認為,要讓生活充實如意,必須具足以下四個因素:
  欲如意足:生活有目標,使一個人感到充實、有價值,這能令人振作,過有意義的生活。
  勤如意足:勤奮積極使人感到有活力和朝氣,它帶給人成功和成就的喜悅。
  心如意足:安定清醒的心,帶來自在感和創意,它使人面對真理,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觀如意足:透過觀念的改變,轉識成智,在生活中看出希望,提升信仰的情操。
  這四個修持法門,能帶來良好的生活適應,促進精神的成長,從中發現生活的豐富和悅樂。
  現前之喜
  其四是現前之喜。透過冥思和禅定訓練,人的心漸漸從虛妄和煩惱紛擾中解脫出來。這時,自己很自然地生活在當下之中。所謂當下是指“此時此地”,面對真實,活出喜悅和自在。
  生活是一切現成的。人如果在賺足了錢,才要讓自己輕松、享受生活的悅樂,那麼當下的生活就會被否定。此時此地正生活在勉強和痛苦之中。人不能等待繳完最後一期房貸才快樂,而是在工作與償還中,同時體驗生活的樂趣。不能等待學業完成才快樂,而是樂在學習,當下就要領會個中的喜悅。
  舉頭望明月中有喜悅,低頭思故鄉中仍不失個中情趣。登山健行,不是登頂完成才快樂,而是步步踏實,眺望小憩中都流露著悅樂。所以禅者總是說:
  步步踏實。
  處處皆春。
  柳綠花紅真面目。
  在生活的現實中,潛藏著無限的美和喜悅,等著你去參贊品味。情人純真的明眸,幼子天真的稚語;窗外眺望,林間啼鳥;空中俯瞰,水底游魚。現前當來,無一不是生活的豐收。
  眼能看就令人贊歎,耳能聽就教人驚奇;雙腳能走,心腦清醒,更要知道感恩。珍惜之中,流露著無限的生活禮贊,這就是現前的禅喜。
  覺悟證道的禅喜
  其五是覺悟證道的禅喜。在禅的冥思和參悟過程中,漸漸看清自己的真面目,看清有情的色身和短暫生命的意義。當然,贊歎地說:”啊!我現在知道生命原來是這樣。”就是領悟生命真相時的禅喜。
  領悟我從何處來、未來何處去、現在怎麼活三個命題時,開始感到怡然知足,有時甚至喜極而泣。在這有情生命的背後,在現象世界的裡頭,在分別、計較與執著之上,看到慧命,找到真正皈依處,那是大禅喜。
  唐朝的白居易,為了領會生命的究竟,特別去請教已經開悟、生活中法喜充滿的鳥窠禅師。他請問:
  特入空間問苦空,
  敢將禅事問禅翁,

五種禅喜(2)
  為當夢是浮生事,
  為復浮生是夢中。
  鳥窠禅師以禅詩回答:
  來時無跡去無蹤,
  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
  只此浮生是夢中。
  生命是生、住、異、滅的,人生就像一場旅游,像一出戲,像一個夢。明明知道它如旅、如戲、如夢,但要好好地作為一位旅者,去演一出好戲,作一個好夢。去作一位高明的演者或旅者,最後要回歸於光明的本體世界,而不是迷失在五蘊的世界中走不出來。
  不執著於五蘊的生活世界,就能於相而離相,生活在曠達與禅喜之中。

失去禅喜的原因
  領悟到生命的歸宿,是要經歷很長時間的修持;一旦領悟,則禅喜無量,法喜無盡。
  現代人很容易失去禅喜,心情沉重而多煩惱;特別是緊張、焦慮和無助,已經成為現代人共同的情緒困擾。觀察時下青少年,憂郁傾向重,心情空虛無聊者亦大有人在。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中領受禅喜的經驗。
  心之所以失去體會生活的禅喜,主要是因為對周遭事物的執著或感情污染。所謂執著是指自己的心,沉溺於某個想法,某種享樂,或某件事情;心的自由喪失了,清醒覺察的本質不見了,於是陷入勉強的困頓之中。在《雜阿含經》中,佛陀說:
  隨使使者,即隨使死,
  若隨死著,為取所縛。
  當一個人的心靈被感情污染所困,失去自由、覺察和穎悟的本性時,心就跟著僵化,失去活力和智慧,那就不會有創意和喜悅。
  人一旦被野心系縛,就會陷入無盡的追逐中,悅樂就會失去;縱情於聲色不能自拔,就會墮落,失去健康和快樂,所以佛陀又說:
  不隨使死者,
  則於取解脫。
  也就是說,不被種種情欲綁架,不受成見、偏見和敵意所用的人,就必須先保持心的自由,那就是解脫;透過解脫,心中得到自由,才得到喜悅。
  觀察現代人的生活,很容易被以下幾種執著或感情污染困住。修禅的人,要努力從中掙離、解脫出來:
  欲望太多,目標太高,而能力不足:眼高手低,帶來許多自卑、自責;而欲望之火,則在心中燎燃,帶來更多痛苦。
  處處與人比較:抄襲別人的生涯目標當作自己的,放棄自己的本質和自我實現,無異壓抑自己生活的禅喜。
  追逐掌聲:讓自己的快樂操在別人手上,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贊美,就會郁郁寡歡。
  怨天尤人:總是看不慣生活中的林林總總,怨別人錯,嫉別人好運,心中常冒瞋火,燒毀了喜樂。
  悲觀的思考模式:對於不如意和挫折,不能作區隔,以致把它擴大成大難來臨,生活喜樂盡失。
  生活失去禅喜多源於一味追逐和占有,以致無暇體驗生活的美和新奇。古時候有一位叫陳道婆的,他看到愁眉苦臉、奔波終日的樵夫,只為了忙著打柴、賣柴、養活家人,卻疏於領受生活與工作的喜樂,感慨地說了這段話:
  高坡平頂上,
  盡是采樵翁,
  人人各懷刀斧意,
  未見山花映水紅。
  生活的這顆心,如果被執著綁架了,喜樂就會熄滅,光明會轉為黑暗。

尋找禅喜的途徑(1)
  生活若能保持禅喜,心境上就有了柔美和豐富感。人透過禅定的訓練,能使心的效能提升,自然體驗生活中的種種禅趣。相對地,生活也需要作個調整,才能孕育出悅樂的心境。
  生活的悅樂,需要保持閒適的心情。它的條件是給自己一點空閒。特別是忙碌的人,更需要留出時間來,你一定能辦得到,只要你肯安排,肯騰出時間,讓自己放慢腳步,放下眼前工作和思考,就能即刻與生活中妙悅動人的部分,產生應感。元朝的劉致在他的詞作裡說;
  閒,天定許;
  忙,人自取。
  留一點時間,試著讓自己天真爛漫的自性流露出來;專心地沏一壺茶,悠閒的品茗。熱水煮茶,香氣四溢,茶好喝,心好淨,手中一壺,乾坤盡在。
  給自己一點清閒,徜徉於青山溪谷,沉浸在流水淙淙之聲,陶融於大地的懷抱,會有與天地會心的禅喜。
  閒,能讓自己蘇醒過來。雖然我們不可能不忙,不得不投注於工作,但留住閒,才能使生命變得活潑,心靈得到舒展。留住一些清閒,你就可以找到純真之美和禅喜。
  禅觀
  留點空閒,把俗務放下,去做一點滋益心靈的事。你可以踏青散步,可以登山玩水,別忘了保持悠閒,讓心情安定下來,用禅觀去體驗當下。猛然你會發現,蒼穹在向你招手,綠樹青山在對你微笑。
  這時,青綠的樹葉有如翠玉,地上的碎石有如瑰寶,花草樹木竟如淨土世界的妙境。這時俯拾片片落葉,無不是稀世珍寶。捧一捧落英花瓣,全是生活的豐收。你觀照眼前的情境,有如入於華藏世界。
  當生活與法界相契,世俗與聖心相融,自我與慧命相遇,這時俗情盡忘,流露著的就是無限的禅喜。這時自然領會花草樹木,悉皆念佛念法念僧,而領會無情說法的妙悅。當下會有一種禅喜流入心底,令人情不自禁地說:
  山河及天地,
  全露法王身。
  給自己一點悠閒,駐足凝視遠山近物,自然有著忘我之感,當下情境與你會心,主客相融,各自清楚,有如虛雲老和尚所說:
  穩坐金殿裡,
  笑看雲卷舒。
  一個悠閒不亂的自己,看著周邊的俗務,有著超然物外之感。用這樣的禅觀來看人生,也就有了開闊曠達的自在。當下的情境就是:
  玉戶不出,
  尊容天然。
  這時的心,不會被外境牽動,所以叫玉戶不出,純真的自己,也就尊容表露,此時就有了“於相離相”的自在,不會被誘惑絆倒,不會被俗務綁架。所謂“入林不動草,入水不動波”,優游任運之悅樂可知。
  禅者的觀法,活潑自然。當其陷入紛擾,則觀大樹臨風,樹梢搖蕩,樹頭安然。此時他安心於樹頭,不安心於搖蕩的樹梢,則能使心安定。禅者深通觀法,靈活應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無明煩惱剝落,真心現前,樂在其中。
  放下
  我執若不能放下,時時刻刻都想著自己,凡事個我化,處處不放心,隨時處於不安的狀態。有些人經常想著別人會嘲笑自己,批評自己,陷入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而變得焦慮、不安和痛苦。
  禅的訓練就是要從自我中心解脫出來。這是需要練習的,一位年輕人非常在意自己戽斗,導致焦慮自卑。我請他替我把一盒糖果拿去咨詢室外,分別請同事享用。分送完畢,我請他坐在門後,聆聽我和同事的交談。我問同事:
  “剛剛送糖給你吃的人,你可記得他的長相或特征嗎?”
  結果,沒有一個人說出他是戽斗。我又問:
  “你對那個人的感覺如何?”大部分的人說:
  “他看來很友善,但對我說些什麼已經記不得了。”
  這位焦慮的男生,經過這次實際經驗,開始對自己戽斗的長相不再那麼在意,他證實別人並不那麼注意他的缺陷,而放下執著,他的觀念改變,焦慮就降低了。
  有些人具有嚴重的我執傾向,怕別人看到自己的弱點,瞧不起自己,怕在別人面前出丑,於是陷入焦慮和痛苦中。禅就是要訓練一個人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我,用自己的生活表現他能實現的價值,從中得到喜樂。
  人在接納自己、實現自己之後,還要進一步把我相放下。他不必為自己是什麼,有多大成就、有多少財富和名望掛心。
  人一旦進入這個“不執著於我”的狀況,生活的喜樂就大大的提升。禅家所謂:
  樂道怡然,
  優游真實。
  這種無牽掛的心境,能使人活得更自在、悅樂。
  無礙
  有成見就有障礙,人際溝通就有誤會和沖突。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和對立,是從成見和偏見中形成的。
  平常生活之中,煩惱和憂心會阻隔心的應感效能。人一旦有困擾,就失去領會生活中的美感,而陷入更多愁苦之中。於是,禅者要大家學習從中解脫出來,學習做個局外人,去看自己與別人的關系,去看自己所面對的問題。內心的局外人,能為自己提供真實的知見,發現生活中許多樂趣。
  試著當自己的局外人吧!這能從種種顧慮中解脫出來。試著當自己的局外人吧!這就容易割捨許多私心和不合理的抱負。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你,做自己的主人。趙州禅師教人參禅,只參一個無字。虛妄的念頭來了,一聲無,成見偏見來了一聲無,私心來了又一聲無。久之,那個局外人就蘇醒過來,凡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也就是臨濟大師所謂:

尋找禅喜的途徑(2)
  諸方火葬,
  我這裡活埋。
  火葬活埋了所知障、煩惱障和業障,心靈清醒過來,生活得明明白白,悅樂自在。
  有障礙的人,容易產生情緒問題和心理失衡。沒有障礙的人,來去自由,清醒自在,自然不會被種種無明和煩惱綁架。
  無障礙能從待人接物中得到歡喜,能從生活中參悟生命的意義,享有它的喜悅和滿足。
  無障礙的人,心是活潑的。他自然領會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真實悅樂。活在無礙實相之中,最能領會“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當下無論是百花娛目,或是春水煮茶,點點滴滴都是悅樂。
  生活越是無礙也就越是豐收;因為它簡單淳樸,所以能享受到豐富的體驗和悅樂。誠如梭羅所說:”我們的生命,都給瑣碎的事情浪費了,要盡量簡單,盡量簡單。”簡單就得割捨,把不必要的拋開,把生活中最珍貴的拾起,珍惜它,擁抱它。這就是生活豐收的真理。
  信仰
  信心就像給船下了錨一樣,在大浪之中,船仍能穩定,保持平衡,不會被巨浪給翻覆。
  自信當然來自個人成功的經驗。但最主要的信力,卻源自虔誠的信仰。有堅定信仰的人,既是悅樂的也是安定的。在禅宗的典籍《信心銘》中說: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信心令人始終如一,擇善而從,完成既定的計劃;信心能維持一定的價值觀念,使人不致在生活中搖擺不定。
  禅的信仰不是建立在神的權威上,而是建立在身體力行的教誨和明辨是非上。道德和自律會在生活中留下清香,留下自強不息和自豪的喜樂。
  禅者的信仰既是建立在宗教的情操上,表現出虔誠安詳之情,同時也建立在無相上,而沒有絲毫教儀的執著。禅的信仰是在開悟中見佛;在解脫我執之後,與佛把手同歡,相即相契。
  在信仰和禮拜中,禅者仰望佛,有著安心立命的喜悅和自在。但在禮拜的覺照上,卻流露自己的妙心和悅樂,領會到超然的自性,禅者有至誠的宗教情操,卻也明白佛的教誡是“於相而離相”的。禅者的堅毅,可以從以下這段禅話看得十分清楚:
  雲中縱有金毛現,
  正眼觀時非吉祥。
  雲中金毛表示佛示現在空中的光芒。這雖是神跡的化現,但對於禅者而言,並不會依賴它,仍尋求自我超越。
  禅皈依在佛的本懷之中,把自己投入,融化其中,破除了我執,開展了自性,找到與佛同在的真我,無盡的法喜就在其中。
  信仰是人類心靈生活的一種需要。透過禅的信仰,我們得到歸宿、滿足、祥和之感。禅的信仰,除了找到歸宿之外,卻從中走出來,看到解脫的自己,這就是“萬象之中獨露身”。真正的禅喜就在其中,因為慈、悲、喜、捨,都會從中流露出來。
  禅的訓練和信仰,使人開悟,從種種塵勞和我執中解脫出來;而顯得安穩自在。這時回來看自己的人生,就有著“枯木花開劫外春”之感,會更珍惜生命,更能領受生活的禅喜。洞山禅師說:
  而今高隱千峰外,
  月皎風清好日辰。
  這樣的心境,就像生活在良辰美景之中,既是一切現成,又是任運逍遙。
  禅讓我們學會接納自己,用自己手上擁有的資材,一切現成去生活與工作,顯得知足悅樂。他再也不拿自己與別人比較,深知比較是痛苦的煩惱之源。誠如僧璨大師所說:
  違順相爭,
  是為心病。
  又說: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禅的訓練,使人老實做自己,當自己的主人。他的心安定下來,種種煩惱和不安,自然剝落,愉悅之情自然浮現。
  禅喜是在修習發定慧之後,自然流露的悅樂心境。它是修禅的大用之一。禅喜一旦開發出來,則喜樂不假物欲,能在行住坐臥中自然流露。《東坡禅喜集》有詩雲:
  溪聲便是廣長舌,
  山色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可舉似人。
  至哉斯言。當一個人培養出禅喜之後,當然真性活躍,能聽、看一切無情有情為他說話,領會豐富的啟發和悅樂。

 

上一篇:果煜法師:漣珠甘露 從性情的調適看修行法門
下一篇:果煜法師:漣珠甘露 從對位與流行,觀法界之莊嚴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