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果煜法師:禅林風雨 27.禅修者的心路歷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禅修者的心路歷程
 
在禅修過程中,行者因於方法的純熟與心境之提升,將經歷幾個層次的變化:
 
一、螃蟹過河:大家都看過螃蟹吧?它有兩個頭,八條腿;兩個頭,其實還不是真正的頭呢!似頭而非頭,這象征它三心兩意,捉拿不定的性格。其次八條腿,又代表它遇事慌亂,七手八腳的窘態。行者剛發心修行,意志還不堅定,時而亢進,時而退轉;這就像螃蟹有兩個頭,經常左顧右盼;即使奮勉於一時,也常因方法的不純熟而搞得手忙腳亂,狠狽不堪。就算奮勇掙扎了好久,卻只是橫行而已!如何能到彼岸呢?
 
二、秋風落葉:當行者道心慢慢轉堅固,尤其當禅修方法漸漸用上力了;這時心境便像秋風中的樹,落葉歸根。在秋天中,樹葉慢慢由翠綠轉為枯黃,而翩翩落下,最後只剩下蕭條的枯枝,在北風下哆嗦。很多人看了,都覺得悲涼。
 
但秋天的落葉,其實不是雕殘,而是培本。所謂「落葉歸根」者,正為將一切養份落實到根本。於是由於根扎得更深,根結得更穩,才有來春之紛紅駭綠,鳥鳴花香。
 
行者亦爾,因一心用方法,故不再向外攀緣;尤其當心氣向內收攝,不但非容光煥發,反而憔悴枯槁,盡失往昔的光彩。但這並非消極衰頹,而是為培根本而作的努力!
 
三、心如盤石:經過落葉歸根的過程後,外形雖枯瑟蕭條,但內在卻穩若盤石。所謂「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或「蚊子咬鐵牛,沒得下口處」。不管是外境的變化,或內識的翻湧,皆不能干擾其方法,或影向其心境;只一心一意專行持於修道的路上。
 
四、高山頂立:因內攝而外延,從下沉而上升;因此,過了落葉歸根、心如盤石的階段後,將轉換成「高山頂立」的氣象。
 
在高山中,一方面因空氣新鮮,視野遼闊,故心胸為之開朗;一方面因噪音隔絕,遠離人事,故神明為之清爽。因此,一個人於立足高山,游目四顧之際,自覺飄飄若仙;一切紅塵俗事,已恍如昨夢。很多過去的事情,即使想起來,也不再覺得那麼的真實。
 
這時即使身仍在人間,但心已出世矣!
 
五、雁度寒潭:這是取用《菜根譚》「風拂竹林,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的典故;在古詩中,雁是一種極典型的象征。譬如「衡陽雁去無留意」、「萬裡長空送秋雁」都用雁的特征。
 
我們都知道,雁是最典型的候鳥之一。每年秋天便成群往南飛,為方便尋找較溫暖的地點以度寒冬。然到了春天,氣候稍暖和了,它們又成群向北飛。於是任一個地方,對它們來講,都是過客而非歸處。
 
但在高空中,游目四顧,高山培塿,汪洋小河,盡在俯視中;一切雖看得更清楚,卻與自己了不相干。前之「高山頂立」,雖也能看得遠,看得開;卻局限在某定點上。而此「雁度寒潭」,卻是在不斷的變動環境中,去作更扎實的歷煉與升華。
 
這時修行的重點,已非在蒲團上,用「守一」或「禅觀」的方法去練心。而是該到一切順逆境界中,去磨煉、去淬砺。使心如雁過秋空,不留任何痕跡。
 
六、渺若晨星:所謂晨星,乃指天快亮時的星星;當然這時的星星,必將若有若無,難以分明。此之星星,乃喻眾生的無明我見。
 
我們知道星星必在沒有光明時,才能分外明顯;如果是滿月夜,或在大白天,則星星必將隱而不彰。同樣,眾生的無明我見,也是在愈沒有智慧時,愈顯得高矗;如經一番寒徹骨,既已從佛法建立正知見,又在行門中歷經覺悟與歷煉的過程,則無明我見,必如嚴冰解凍,日消於無形。
 
七、春風化度:此時內斂的修行階段,已過去了。故不再是秋風飄零、不再是嚴冬酷寒;也不再是孤高頂立、目中無人。而是煦煦春風,肇化萬物的生機。
 
春風本是無心的,然而在它的吹拂之下,枯枝吐出了新芽,大地換上了新裝;小鳥枝頭欣唱,蝴蝶花間遨游;到處充滿了生機與歡喜。
 
真正修行到家,已純是無心境界;既不向外攀緣,也不向內幽守,冥冥與萬化合一,語默動靜皆安然。如春風徐徐,如春日煦煦,而萬物自得欣欣以向榮。雖不存心度化眾生,然眾生於其揚眉瞬目、輕撥點化間,自得心開意解、尋得歸處。
 
 

上一篇:唐思鵬居士:《佛教三字經》新注 敘述古德
下一篇:唐思鵬居士:《佛教三字經》新注 余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