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唐思鵬居士:《佛教三字經》新注 敘述古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敘述古德

  古之人 行履笃 言不诳 心不曲

  古代有許多人,為人忠厚,行履笃實,言不欺诳,心不谄曲。特別是學佛修行的人,他們既有廣博的佛學理論知識,又有精深的實踐修證功夫,常時本著上報四恩,下濟諸苦,自他俱利,同得解脫的修行原則,在現實生活中認真行持,為大眾作楷模。

  守清素 如慧開 竭盡施 不積財

  慧開法師,俗姓袁,生於宋·泰始四年(468),吳郡海鹽人,曾住揚州彭城寺,常以善講佛經聞名於世。初出家時,師宣武寺寵公為師,從學《成實論》,穎悟非凡。建武(494—498)年間,在南京師藏旻二公學習經論,大有成就。後移住彭城,講經說法,應辯無窮。時有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謝惠,請慧開法師講經,講畢太守厚加贈謝。晉安(今福建東南沿海晉江中游一帶)太守劉業,知法師清貧,即饷錢一萬。法師雖數受厚贈,但自己並未留守分文,而是將所接之錢竭盡所有,悉數或施貧窮,或造寺宇,或寫經書,或建橋梁,始終保持著冰清玉潔的寒素之操。法師於梁天監六年(507)圓寂,春秋三十有九。

  自潔者 如道林 入深山 遠女人

  道林法師,字支遁,俗姓關,陳留(今河南開封)人,一說河東林慮(今河南林縣)人。約晉愍帝建興二年(314),他出生在一個佛教徒的家庭裡。幼年時期即流寓江南,在京城建康時,他同一些名士如王蒙、殷融等有來往,並備受賞識。在余杭山隱居時,他研究《道行般若》等經典。二十五歲出家。在吳地建立支山寺,旋住靈嘉寺,又至石城山立棲光寺。晉哀帝即位(362)後,至建康住東安寺近三年。他“每至講肆,善標宗會”,以好談玄理而聞名當世。常與名士謝安、王羲之等交游。曾在白馬寺與劉系之等論《莊子·逍遙游》,群儒舊學莫不歎服。他對《般若經》頗有研究,提出“即色本空”思想,成為般若學中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中晚年間,常居太白山清修,著有《安般》、《四禅》、《即色》、《聖不辯知》、《游玄》、《逍遙游注》等書。由於道林法師長期匿跡深山幽巖,路險不能攀登,終身不見女人。太和元年(366)四月,示寂於余姚塢山,世壽五十二。據說在他臨終之時,有“天樂鳴空,異香撲鼻”的祥兆,因此,很為後世佛門弟子所景仰。

  尊師者  如道安 服苦役  心自甘

  道安,東晉前秦時的高僧、翻譯家,本姓衛,於東晉懷帝永嘉六年(312)出生在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的一個讀書人家裡。由於世亂,早喪父母,從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撫養,七歲開始讀書,到十五歲的時候,對於五經文義已經相當通達,就轉而學習佛法。《高僧傳》說他十二歲出家,《名僧傳抄》說十八歲出家。由於道安形貌黑丑,因而不為其師所重視。數年服役耕稼,毫無怨尤。後求經,其師將萬余言的佛經與他,道安便在耕稼的田間休息時認真讀誦,細心體會,暮歸更求他經,其師便執前經命他背誦,不差一字。後來在他二十四歲時,遇到了當時的名僧佛圖澄,並隨從受業。但因道安聰敏過人,自己又倍加精進,所以在不到一兩年間,便對佛教的許多經論皆有精深的見地與研究,在佛圖澄門下,深堂入室獨得玄旨,很為其師所贊賞。因而經常代澄講經說法,並解答了許多理論上的疑難問題,故有“漆道人,驚四鄰”之譽。後離師在襄陽、長安等地宣揚佛教,主張“本無”(即性空)之學,為般若學六家之一。道安的著述很多,並多次參加翻譯工作。他對當時佛教作了許多貢獻,主要有:總結了漢代以來流行的禅法與般若二系學說,整理了新舊兩譯的經典,編纂目錄,確立戒規,主張僧侶以“釋”為姓,為後世所遵行,弟子中著名的有慧遠、慧持等。梁《高僧傳》卷八評論曰:“中有釋道安者,資學於聖師佛圖澄。安又授業於弟子慧遠,唯此三葉,代不乏賢,並戒節嚴明,智實炳盛,使夫慧日作法,晖重光千載之下,香吐遺芬,再馥閻浮之地。湧泉猶注,實賴伊人。”據說道安常率弟子法邁等,於彌勒像前共同立誓,願於來世生兜率內院。另傳:道安生來左臂便有如印的一塊肌肉高高隆起,故當時的人們又稱他為“印手菩薩”。苻堅建元二十一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二月,道安圓寂於長安五重寺,世壽七十有三。

  孝親者 如道丕  為養母 自忍饑 
  父捐軀  為報國 丕苦求  骨躍出

  後周時有道丕法師,俗姓李,陝西長安人,生於唐·昭宗龍紀元年(889)。法師出生周歲時,其父因帶兵出征便戰死於沙場中。七歲得母許之,上保壽寺禮繼能法師為師。此後隨師研習經論。十九歲時,便以善講《金剛經》而遠近聞名。時王室大亂,長安焚毀,法師遂背其母入華山避難,後又逢大饑荒,法師便將其母安止於巖穴中,日日逐村乞食以養母,其母問師食否?恐傷母心,答言:“已食。”其後戰事稍停,其母告師曰:“汝父霍山亡沒戰場之地,骨曝霜露,汝能收取歸葬,不亦孝乎!”師遵母命即往霍邑(今山西霍縣)收取父骸,到後只見白骨遍野,無從辨認。師便建立草庵,集眾白骨而竭誠祝禱曰:“古人精誠所感,滴血認親,我今祈求,豈無靈驗。倘群骨中有轉動者,即父之遺骸。”禱畢,果有枯骨從骸聚中躍出,徑至丕前,搖曳良久。於是師便帶著父骨歸葬。二十七歲時,曜州牧婁繼英招請道丕住洛陽福先寺彌勒院。天佑三年(906),濟陰王賜紫衣,後莊宗賜號“廣智”。凡大內建香壇應制談論,師多居首席。後晉天福三年(938),入梁苑為左街僧錄,又任傳法阿阇梨昭信大師。後周世宗時,沙汰僧尼、毀僧寺、化銅佛,蒙師之力,幸未成大難。後周顯德二年(955)六月示寂,世壽六十有七。

  高尚者  如道恆  避榮命  入山深

  道恆法師,陝西藍田(今西安藍關鎮)人。自幼先喪其母,後喪其父。“年九歲戲於路,隱士張忠見而嗟曰:‘此小兒有出人之相,在俗必有輔政之功,處道必能光顯佛法。恨吾老矣,不得見之。’”(見《高僧傳》卷六)青少年時,曾因孝敬後母而聞名。年二十,後母又亡,隨即出家,禮鸠摩羅什為師,究習佛法,並助師譯經,後便成為羅什門下最有成就的十哲之一。東晉弘始年間,後秦主姚興,欲奪其志,以高官榮祿引誘曰:“卿等皎然之操,實在可嘉。但君臨四海,治急須才。今敕尚書令顯令奪卿等法服,助翼贊時世。苟心存道味,寧系白黑,望體此懷,不以守節為辭也。”師如如不動,並以書辭曰:“奉去月二十日诏,令奪恆標等法服,承命悲懷,五情失守。恆等才質闇短,染法未深,缁服之下,誓畢身命,並習佛法不閒世事,徒廢非常之業,終無殊異之功。昔光武尚能縱嚴陵之心,魏文容管寧之操,抑至尊之高心,遂匹夫之微志,況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寶。願鑒元元之情,垂曠通物之理也。”(見《高僧傳》卷六)其後姚興又令羅什、道碧二師勸谕,道恆不得已,只好逃離長安,避入深山。東晉義熙十三年(417)示寂,春秋七十二。著有《釋駁論》、《百行箴》行世。

  感應者 如道生  石點頭 聽講經

  道生法師,人稱生公,東晉佛學家。俗姓魏,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幼年從竺法汰出家,依師姓竺,人稱竺道生。後聞羅什在長安譯經講學,便與慧叡、慧嚴同游長安,從羅什受學。後秦主姚興在逍遙園接見了他,叫他和羅什的弟子道融論難。往復問答,所說無不中肯,關中僧眾都佩服他的才學。羅什門下有四聖、十哲等稱,道生都予其列。義熙五年(409)還至建康,住青園寺(後來改名龍光)。道生從羅什游學多年,深得龍樹、提婆學說的緣起無性之旨,因而體會到語言文字只是诠表真理的工具,不可執著黏滯。他說:“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則言息。自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滯文,鮮見圓義。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見《出三藏記集》卷十五)於是研思空有因果深旨,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諸義。《出三藏記集》說他“籠罩舊說,妙有淵旨”。但守文之徒加以嫌嫉,目為“珍怪之辭”。又當時涼譯大本《涅槃》還沒有傳到南方,只有六卷本的《泥洹》先於義熙十四年在建康譯出,道生剖析佛性洞入幽微,主張“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舊學大眾以為違背經說,把他擯出僧團。道生遂入蘇州的虎丘山,傳說他曾聚石為徒,講《涅槃經》,說到闡提有佛性時,群石皆為點頭(《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卷三十六)。元嘉七年(430)再入廬山,時大本《涅槃》傳到建業,其中果然說“一闡提人有佛性”(卷五、卷七、卷九),和他先前的主張完全相合,大眾才佩服他的卓越見識。他即於廬山精捨開講《涅槃》,窮理盡妙,務使聽眾悟悅。對曾經驅逐道生的眾僧們來說影響是相當大的,個個皆生慚愧忏悔之心。元嘉十一年(434)生公於講法座上端坐而逝,世壽七十有九。涅槃學說從此盛行流傳。
  道生著述很多,著有《二谛論》、《佛性常有論》、《法身無色論》、《應有緣論》、《佛無淨土論》等。特別是《佛性常有論》、《二谛論》對後世影響很大。

  求通經 如靈辨 骨肉穿 妙義顯

  靈辨法師,太原晉陽(山西省)人,生於北魏太和元年(477)。幼年出家,參谒當時高僧靈干法師受學佛法,數年間,他博通諸經,惟有《華嚴》不能明徹,於是他載經行道,至清涼山(山西五台)求文殊菩薩開示,一路上赤著雙腳,長途艱難而行,雖腳底皮破肉穿,能見其骨,但求法解經之心,始終不改。正因為如此,所以當他在清涼山中來回尋覓文殊菩薩而不得時,忽聞空中有向他講授《華嚴經》義的聲音及傳授他研學經論的方法,法師聽後豁然開解,歎未曾有。時為北魏·熙平元年(516)。自此之後他多次開講《華嚴》,並又得弟子靈源之助,於神龜三年(520)完成對《華嚴經》的疏釋注解一百卷,人稱《華嚴論》(今僅存第十卷)。其間,嘗奉孝明帝靈太後胡氏的诏請,在宣光殿講說《大品般若經》、《華嚴經》等。正光三年正月(522)八日,示寂於融覺寺,世壽六十四。

  沖舉者  尼淨檢 凌霄去 身冉冉

  淨檢尼師,西晉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本姓仲,名令儀,少好學,通經史。早年寡居,家貧,常為貴族子女教授琴書。建興年間(313—316),初聞佛法,即生信樂,後從來華梵僧法始法師出家落發,先受十戒,並隨與其他二十四位道友共建竹林寺,後又受具足戒。據說具戒之日,有異香撲鼻,聞者欣歎。住竹林寺時,嚴持戒律,潛心學法,所得布施,俱濟貧窮,數十年如一日。晉·升平元年(357),年七十(《比丘尼傳》說“年七十七,升平元年卒也”),一日忽聞香氣,與具戒日所聞無異,並見赤氣中有一天女,手捧五色鮮花,自空而下。淨檢法師見了,欣然相迎,並與眾話別,後隨天女騰空而起,所行之路,好似霓虹直達九霄。(見《佛祖統紀·神尼異行》卷五十三)

  神解者 李通玄 華嚴論 千古傳

  唐代長者李通玄,世稱李長者,又稱棗柏大士,或方山長老,是華嚴宗師。淪州(今河北淪縣東南)人,生於唐·貞觀九年(635)。青少年時研究易理,四十歲時,專攻佛典,潛心《華嚴經》。當時正值八十《華嚴經》譯成,長者於開元七年(719)春攜帶新譯《華嚴經》到太原孟縣西南同穎鄉大賢村高山奴家,造論闡明經義,三年足不出戶。據說每日早晨只食棗十枚,柏葉餅一個,由此世稱“棗柏大士”。後來他攜帶論稿到神福山(即太原壽陽方山土龛),由一只老虎引至山下一土龛居住,繼續撰述,到了晚上,龛中無光,長者便口吐白光代替燈燭寫書,並有二位女子服侍他飲食,經過五年論著剛好寫完,女子便不見了。這就是《新華嚴經論》四十卷。開元十八年(730,一說開元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無疾端坐而逝,壽九十六歲。宋·徽宗賜號“顯教妙嚴長者”。
  李通玄除著有《新華嚴經論》四十卷外,還有《華嚴經會釋論》十四卷、《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一卷、《十玄六相》、《百門義海》、《普賢行門》、《華嚴觀》等。

  機捷者 靈照女 老龐公 徒延伫

  唐朝時代有女子靈照,姓龐,人稱龐女。祖籍衡州衡陽縣(湖南省衡陽縣)人,元和(806—820)初年,隨父龐蘊北游襄漢,隨處而居,或鳳嶺鹿門,或廛肆闾巷,初住東巖,後居郭西小捨,以制竹器,維持生計。龐蘊,字道元,人稱老龐公。一家四口,除龐公、龐女外,還有龐婆、龐兒。龐公常說:“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樂頭,共說無生話。”又說:“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有亦不管,無亦不拘。不是賢聖,了事凡夫。易復易即此,五蘊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若捨煩惱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再如龐公一家三口有一段脍炙人口的閒談。龐婆說:“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龐公說:“難、難、難,十石麻油樹上探。”龐女說:“也不易,也不難,饑來吃飯困來眠。”龐公到了晚年即將入滅,在禅座上謂女靈照曰:“視日早晚,及午以報。”靈照出戶觀後還報曰:“日已正中,但有日蝕。”老龐公下禅座到戶外窺日,靈照即登父座,合掌坐亡。龐公回轉見狀笑曰:“吾女機捷矣。”不得已,龐公只好留辦後事,延緩七日,有襄州牧於公聞此前往問疾,龐蘊謂之曰:“‘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好住世間,皆如影響。’言訖,枕於公膝而化。”(見《五燈會元》)龐公生前作有詩偈三百余篇傳世。

  舉十德  勵初學 依此修 成正覺

  上面列舉了古德十人,其中有比丘七人,比丘尼一人,男居士一人,女居士一人,四眾俱有。在這四眾中,有以法財作布施的慧開法師,有以嚴持淨戒的道林和尚,有以勤修安忍的道安高僧,有以精勤求法的靈辯沙門,有以如如不為利祿所動的道恆大德,有以智慧超群的道生大師,有以孝親報恩的道丕沙門,有生死自在的淨檢尼師及龐女靈照,還有疏釋《華嚴》的棗柏大士,這些高僧大德的人格修養、嘉言懿行,足能激勵後學進修聖道。學佛者若能真正以他(她)們為榜樣,歸依三寶,深信因果,止惡修善,發大願心,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廣修福慧,根機雖有利鈍,悟證亦有疾遲,然最終都能破迷開悟,超凡入聖,成就功德,而證無上正等菩提。

 

上一篇:果煜法師:禅林風雨 26.靈山寺禅三開示
下一篇:果煜法師:禅林風雨 27.禅修者的心路歷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