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果煜法師:禅林風雨 25.離欲清淨,無心可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離欲清淨,無心可亂
 
引言
 
很多人認為禅定就是打坐──坐在蒲團上用方法──不管是數息,或是念佛,用到非想非非想,這就是禅定!沒有錯,這是修定的方法,但可不是修禅的目的。因為非想,非非想,定力雖深,卻不見得有智慧。故真正修禅的目的是要用智慧調心,使不動、不亂。《般若經》雲:「以不亂、不昧故,應具足禅定波羅蜜。」亂與昧,用比較現代的名詞來說是動跟亂。
 
動與亂
 
動與亂未必相關,如果有規律的動,動不一定亂,就像軍隊行軍,他們是在一種很有系統的運作裡,在一種很有規則的軌道裡去行動。所謂軍令如山,它是不可能亂的。同樣我們看一棟工程的建設,從打地基到第一層、第二層……這樣慢慢蓋上去,它雖是在動,但如果是一位很有組織能力的工程師來執行的話,它不應該會亂的,所以說動不一定就是亂。而反過來說,亂也不一定是動,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屋子裡面,東西亂丟亂擺,你一進去就覺得很亂;同樣我們看很多都市的建築,東一間高,西一間低,形式顏色各有各的設計,整個大體看是很零亂。
 
所以「動」不一定「亂」,「亂」也不一定「動」,但是凡夫的心,不動就已經亂了。我們今天坐在這裡,身體不動,也沒有什麼事好忙,但很多人心還是很亂。凡夫的心,境界不動,就已經亂了,更何況境界愈動,心就愈跟著境界攀緣打轉,結果一定是愈亂。
 
不動中不亂
 
因此,修行就要先求於不動中不亂,再求於動中而不亂。「不動中不亂」是昨天所講的修行方法──收攝六根,置心一處。眼睛不看,耳朵不聽,鼻、舌、身都內攝而不產生作用。然後再把「心」專置於一處──一心一意用方法。由是對外界的一切境界,不管它、不理它,隨它去。這樣即使境界在動,可是跟我們不相關,這樣就能使心慢慢平靜下來。
 
動中而不亂
 
因此,在一心一意用方法的當下,我們是可以暫時不亂,但是這不亂並不是永恆的,因為人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在打坐。我們要生活,必然要面對很多的人、事、境界。如果只能在收攝六根當中,而得到心不亂,則一下坐,碰到境界就亂了,這太不究竟;因此,修定只是方便法門。必從定而能引發智慧,才是究竟法門。因此,我們今天要進一步講,怎樣才能動而不亂?
 
所謂動,就是對外在境界的存在、變化,都能清清楚楚覺照無遺。禅宗有句話說:「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我們就是生活在花花的世界裡,每天要面對很多不同的境界。然在萬花叢中,怎樣才能「片葉不沾身」呢?怎樣才使「心」不隨著境界而產生動亂?
 
欲是亂源
 
為此我們首要追究「亂」的根源在那裡?我國聖人老子,在《道德經》講過這麼一句話:「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第三章)人心為何會亂?就因心中有欲也。佛法講眾生都有貪、瞋、癡。因為心中有欲愛,所以看到跟欲望相應的境界就產生貪求,看到跟欲望不相應的境界就產生厭恨!以欲故,心才會「亂」。
 
離欲入禅
 
在佛法裡常講說有所謂「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知道「色界」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是禅定境界;而「無色界」是從無所有處到非想非非想定,那是更高的定。這也就是說欲界以上,就是禅定境界,故唯有離欲才能入禅定。
 
生之大欲
 
很多人以為所謂欲望就是為名為利,其實名利不是最根本的。人活著只有一個最根本最深重的欲望,也是老子所講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人在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雖不是很清楚,但也希望活下去,而等到慢慢長大了,了解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本質,就會更珍惜自己的生命,更熱切的要使自己活下去。甚至有時候這種要活下去不是為了什麼理念,不是為了什麼崇高的目的。活下去的目的,就是繼續活下去。很多人怕死,你問他為什麼怕死?他也不知道!雖沒有什麼偉大的事業必須去做,但是人天生的就有要這個生命繼續延續下去的欲望。
 
求有、求多、求好
 
為了延續生命,就必須有物質的基礎──食、衣、住、行。因此人活著,首先就是要「求有」──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而有了之後更進一步要求更豐富,光有不夠,而且要更多!如果又多了以後呢?要求更精美。我們這個年代的的人在小時候,因台灣在三十年前,經濟還並不怎麼繁榮,所以大部分都是小貧的家庭,因此對於吃,剛開始都希望吃得多。看到食物就想吃,吃得愈多愈滿足。可是到今天,我們已經不只是要吃得飽,而且要吃得好。衣服、住等都一樣。從「求有」到「求多」到「求好」,欲望在不覺中已慢慢的增高。
 
歸屬、認同、優越
 
其次,人希望在群眾之中能夠得到大眾的認同,「人」天生怕寂寞,所以要歸屬一個團體。今天如果任何一個團體都沒有我的份的話,那我就覺得滿恐慌的。我們希望都加入一個團體,這稱為歸屬感──我是那個國家的國民,我是那個團體的會員,我是......總要歸屬一個團體才覺得有安全感。
 
如果已歸屬一個團體後,我們就會希望團體裡的人,能夠認同我的存在,不希望自己只做個默默無聞的人,只是跟在人家的後面走。因此,從「歸屬感」進一步有「認同感」。而到最後變成「優越感」,光認識我還不夠呀!我的好處可多呢!最初是跟進團體搭上列車,甚至只拉到尾巴都沒有關系。其次是既已搭上了,則至少要走到中間,讓前面的人,後面的人都能看得到我。而後的優越感,就要走在前面當領隊了。
 
欲之所在,爭之所由
 
於是人有欲望,就必然有爭。
 
與大自然爭
 
 
 
最初我們是跟大自然爭。譬如要吃飯就得種稻,而種稻就是要看老天爺的臉色。它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的稻子就收不成了。或者說,寒流來了,如果衣服不夠,你就沒辦法保持體溫。所以人最初是必與大自然爭的,尤其在比較原始落後的民族裡,跟大自然爭是最重要的生活課題。而今我們在科技上已慢慢發達了,所以跟大自然爭,即使說還沒有打贏,但至少已經比以前輕松多了。天氣熱你就裝冷氣;甚至久旱不雨,就請空軍下人造雨。
 
與人爭
 
 
 
有欲,其次要跟人爭。剛才講到希望在生活上求有、求多、求好,這個「有」、「多」經常就是與別人分配的問題,看誰分得多、分得好?好的東西沒有那麼多,所以有辦法的人才能夠分到好的,而沒有辦法的人只得到壞的,甚至什麼也沒有得到;所以為了得的更多、得的更好,就必然跟別人爭。剛才講到認同感、優越感,這當然也要跟別人爭。
 
跟別人爭,就全部人來講,有的人贏,有的人輸。或者就個人來講,有時候贏、有時候輸。所以跟大自然爭,我們慢慢的不怕失敗;跟別人爭,或還有打贏的時候。但第三跟自己爭,卻是大部分人從來沒有贏過的。
 
三、與己爭
 
跟自己的什麼爭呢?是跟自己的欲望爭。人的欲望都是愈來愈高,所以就愈來愈不可能滿足。我們常說:「當了皇帝想當神仙。」秦始皇、漢武帝都是很有名的皇帝,本來文治、武功都非常的好,可是最後為了想做神仙,竟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來。所以只要有欲望,就必須經常地爭,跟大自然爭、跟人爭、跟自己爭。經常在爭的狀態下,心怎麼可能安定呢?
 
與時間爭
 
 
 
或者說我們對於一些境界,已經過去的,你心裡還在流連,或者還在悔恨!當初如果我在股票一萬兩千點時,趕快脫手,現在就不得了了。當時就是沒有趕快脫手,所以現在被套牢了,悔恨!悔恨!或者說曾經做了些什麼事,很得意!於是見了人就趕快拿出來講一講。所以即使境界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所留下的情緒,卻可能久久不能釋懷。或者境界還沒有來,你就得高瞻遠囑,要好好的籌策規劃,現在很流行生涯規劃:在四十歲時,規劃剩下的時光怎麼過,那時候退休?那時候養老?那時候……境界很多,四面八方,我們都要一一去規劃。又因為這個世界經常變動,所以還得時時刻刻善加調整。所以境界已經去了,你還處在悔恨交加的狀態,還在得意忘形的狀態;境界還沒來,要很緊張的去做預測、去做規劃,而境界在當下的呢?那更要使出渾身解數去爭取、去擺平。所以要跟大自然爭、要跟人爭、要跟自己爭,要跟過去爭、跟現在爭、跟未來爭,這樣一來,你的心那時候平呢?
 
以欲為導向的社會
 
現代的社會基本上是走西方資本主義的模式,而資本主義在本質上又是以欲望為導向的社會。它鼓勵大眾發揮欲望,因為順著欲望的發展,能夠推進我們科技的發展。今天為什麼發明這麼多東西呢?因為要滿足我們的欲望。為什麼要用汽車?用走的不是更安全嗎?因為要快。所有的發明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所以順著欲望可以推進科技的發展,可以增加經濟的繁榮。但是也因為欲望太多了,所以造成人心的不安,社會的混亂。相信這樣的事實,大家都容易明白。因此,即使今天已經能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大家還是一樣心不能安!所以今天很多人學佛、很多人參禅,都是拜資本主義之賜。
 
以石壓草
 
但是如果我們今天已經學佛,已經打坐修禅,還不了解現代社會就是以欲望為導向而形成動亂,還抱持著太多的欲望入禅堂,那打坐對你的功效就很有限了。不能脫離時代的共業──多欲、不知足,而來打坐,只是以石壓草。甚至如我們頭痛,趕快買塊沙隆帕斯貼一貼。在貼的當下雖能得到清涼舒適,可是沒有把問題的根源找出來,於是清涼一天、二天之後,它又開始痛了。也許正因為打坐耽誤了你一些時間,以致很多事情沒有做成,心反而更亂。
 
這可不是笑話,很多人在學佛時,就是腳踏兩條船,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事業做得很好,二方面又希望自己的修行很高。所以我常說很多不學佛的人是一重煩惱,而學了佛之後是二倍煩惱,這都是因為沒有把本來的欲望消除或至少放低,而今又加上修行的欲望,這樣兩邊跑豈能不辛苦?這也就是說欲望是動亂的根源,如果真希望自己的心能夠安定,希望能減少煩惱,至少要減少欲望。
 
為道資生
 
前面說到人既然活著就必須有資生之計,不能不吃飯、不能不穿衣,甚至不能離群寡居。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得經常跟人家見面,跟人家溝通協調。但是至少要保持著少欲、知足、安樂的態度,而不要多欲強求,不要斗爭混亂。在佛教裡講到食存五觀,最後有曰:「為成道故,應受此食。」為什麼要吃飯?是為了繼續活下去。而活下去又是為什麼?是為了修行。所以吃,只要吃得讓你不至於生病死掉就好了!而不用吃得太多、太好。同樣的,我們對於生活中的需求,也應當抱持著消極的態度,只要還能維持我們的生命用以繼續修行便可以了。如果能把實際的需要眼欲望的需要分得清楚,那我們就可以過著輕松愉快的生活。以現代人追求的多是自己的尊嚴、虛榮,比賽看誰有錢?比賽看誰的車子開得快?此皆是為別人而活,而不是為自己而活,更不是為了修行而活。因此,現代社會才會有這麼多的動亂,這麼多的煩惱。這是講到離欲才能清淨。
 
欲望的變形
 
下面再論欲望的變形。從傳統的道德觀,都會說欲望是不好的。我們要寡欲知足。但現代人又常講人要有興趣、嗜好、理想、抱負。然而嗜好、興趣、理想其實不就是另一種欲望嗎?它只是講得文雅一點。但是講到興趣便覺得每個人應該有興趣、應該培養興趣、應該去發展他的興趣。甚至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就被人家灌說:每個人要有他的志願,要有他的理想。哦!我的理想就是當個偉大的工程師,要做工程師裡的頂尖人物!這算是理想?還是欲望?就佛法來看理想,那只是欲望的變形,可是我們整個社會卻不斷地說你要有理想、要有抱負,甚至要有使命感。
 
把欲望,說成理想或抱負,好象那就很偉大!結果呢?還是一樣,為了達成你的理想,就必須跟大自然爭、跟人爭、跟自己爭。甚至欲望在某方面也會用另一種形式出現,那就是責任、義務。很多人拚命賺錢,卻說是為了照顧兒女。可憐在他賺了很多錢之後,卻不知道妻子兒女在那裡?忙得沒有時間照顧妻子兒女,但是他還說賺錢就是為了照顧他們。很多人都是用這種方式,把自己的欲望戴上很多高帽子,說得冠冕堂皇,結果對自己、對別人卻一無是處。
 
正發出離心
 
在大乘佛法裡,我們常講到菩薩道。菩薩道是自覺覺他,然而覺悟是悟到什麼?悟到欲望是苦惱的根源。如果錯以為菩薩道就是要為佛教做一番偉大的事業,那心向外攀緣,卻反是造業了。我們現在又常講一個名詞──「發心」,你要發心啊!不發心就是自私鬼!但是我要告訴各位:發心還容易,不發心才難哩!因為凡夫轉念之間都在發心,只是發的是貪心、瞋心、慢心。不發心才難,真正不發心的是阿羅漢境界──已經沒有心了,怎麼可能發心。故不要一天到晚指摘別人不發心,你真的懂得什麼叫不發心?
 
但是凡夫不可能不發心,因為他未證得阿羅漢境界。不得不發心,但應當發正心,正心從佛經上論,只有二種:第一稱為出離心,第二是菩提心。出離心是出離欲望,這欲望,詳細講包括貪、瞋、癡、慢。而菩提,就是求覺悟。佛法常講四聖谛──苦、集、滅、道。集,就是指欲望是苦的根本。而道是說少欲知足,無為安樂,才是滅苦的良方。所以能真正離欲的人就無心可亂。無時無刻,不在禅定之中。
 
 

上一篇:唐思鵬居士:《佛教三字經》新注 器世間
下一篇:唐思鵬居士:《佛教三字經》新注 勸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