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世間
既論身 須論土 土為依 身為主
上面已經講了以根身為主的正報,也就是有情世間;下面還要講根身所依住的器界依報,也就是器世間。
四大洲 共鐵圍 七金山 繞須彌
四大洲者:1、南贍部洲:舊譯為南閻浮提,此洲呈三角形,北廣南狹,尖點向南,圓周約六千由旬,因有贍部林,故得是名。2、東勝身洲:音譯毗提诃,此洲地形東狹西廣,猶如半月,面積為三面各長二千由旬,一面長三百五十由旬,以其身形殊勝,故得是名。3、西牛貨洲:音譯西瞿陀尼,此洲形如滿月,其量七千五百由旬,因以牛為貨,故得是名。4、 北俱(拘)盧洲:此洲形為四方,四周量等,各長二千由旬,因國土最為妙勝,故得是名。 《瑜伽師地論》卷二雲:“其贍部洲,形如車箱;毗提诃洲,形如半月;瞿陀尼洲,其形圓滿;北拘盧洲,其形四方。贍部洲量,六千五百踰繕那(古譯由旬);毗提诃洲量,七千踰繕那;瞿陀尼洲量,七千五百踰繕那;拘盧洲量,八千踰繕那。”《俱捨論》卷十一中所說的四洲形量,也與《瑜伽》所說的基本相同。
鐵圍山者:此山由鐵而成,圍繞鹹海,故得是名。《俱捨論》卷十一雲:“於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處中而住,余八周匝繞妙高山,於八山中前七名內,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復有鐵輪圍山,周匝如輪,圍一世界。”
七金山者:1、擔木山:音譯朅達洛迦等。此山高四萬三千由旬,在須彌山外圍繞而住,此山與須彌山中間有大海,寬八萬四千由旬,南贍部等四大洲住此海中。2、持軸山:音譯伊沙陀羅等。此山高二萬一千由旬,其位在擔木山外。3、雙持山:又名持雙山,音譯游乾陀羅等。此山高一萬二千由旬,其位在持軸山外。4、善見山:音譯蘇達梨捨那。此山高六千由旬,其位在雙持山外。5、馬耳山:音譯安濕縛朅挐。此山高三千由旬,其位在善見山外。6、持地山:音譯尼民達羅。此山高一千二百由旬,其位在馬耳山外。7、象鼻山:音譯毗那怛迦。此山高六百由旬,其位在持地山外。此七金山,依序重疊羅列,山與山間,有海水間隔,海水之中有各種香花香物遍覆其上,故又稱諸海為“七重香水海”。
須彌山者:新譯蘇彌盧山,義譯為妙高山;此山眾寶合成,故名妙,獨出群峰,故名高。《 西域記》卷一雲:“蘇彌盧山,唐言妙高山,舊曰須彌,又曰須彌婁,皆訛略也。四寶合 成,在大海中。”須彌山位居鹹海中央,出水高八萬由旬,入水亦爾。山腰為四天王所居, 山顛是忉利天,為帝釋所居。須彌山處有七重金山及七重香水海交互圍繞。《瑜伽師地論》 卷二雲:“如是諸山(指七金山)其峰布列,各由形狀差別為名,繞蘇彌盧,次第而住。蘇彌盧量高八萬踰繕那,廣亦如之,下入水際,量亦復爾。”
由大地 風力持 水火金 不相離 水輪含 十方界 性流動 如何載
地、水、火、風名為四大,地以堅為性,水以濕為性,火以燥為性,風以動為性。《五蘊論》雲:“雲何地界?謂堅強性;雲何水界?謂流濕性;雲何火界?謂溫燥性;雲何風界?謂輕等動性。”
世界如何形成?依唯識學而言:一切有情所依住的世界,皆是由各自有情的阿賴耶識隨內因緣力變現的,也就是阿賴耶識以地水火風四大種為親因,以善、惡、不動諸業為助緣。因緣結合而變一器界相,猶如夜夢中的器界一樣,全是做夢人的心識變現的。
若依一般的傳統說法,須彌山、四大洲、香水海、鹹海、金山及鐵圍山,共同成為一世界,世界以外盡是虛空,無所依附。是誰之功力能使大地安住?佛教認為正是眾生的業增上力,使空界十方風起,互相激蕩,後來形成為堅密廣博的大氣,稱為妙風輪;此風輪深厚為十六億由旬。繼之金色雲遍布虛空,傾盆大雨落在風輪上,結為水輪;此水輪深厚為十一億二千萬由旬。後來又再起風,沖擊水輪,並在水層上結為金(硬石),稱金地輪;此金地輪深厚為三億二千萬由旬。在此金地輪上由大地自成的一層深八萬由旬的軟土,上面有各種形狀的大小諸山,周圍是海洋大洲等。《俱捨論》卷十一雲:“謂諸有情業增上力,先於最下依止虛空,有風輪生廣無數、厚十六億踰繕那;如是風輪,其體堅密,假設有一大諾健那,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有碎,風輪無損。又諸有情業增上力,起大雲雨,澍風輪上,滴如車軸,積水成輪,如是水輪於未凝結,位深十一億二萬踰繕那。如何水輪不傍流散?有余師說:一切有情業力所持令不流散,如所飲食,未熟變時,終不流移墮於熟藏。……有情業力感別風起,搏擊此水,上結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膜,故水輪減,唯厚八洛叉,余轉成金, 厚三億二萬,二輪廣量,其數是同,謂經十二億三千四百半,周圍其邊,數成三倍,謂周圍 量成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踰繕那。”(此中的億萬等數,與今時的數量單位有異。)
問:水輪能含十方剎土,水性流動,如何能載宇宙萬物?
答:自下所謂由業力所持。
業力持 得自在 風金摩 火現彩
十方世界,宇宙萬有,都在流動的水性之中而不散壞,這是因為地球不實,金木水火亦如幻化,它全是由眾生業作增上,共同招感變現的此一世界,如同夢境一樣,當人正在夢中同樣也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若一覺醒來,種種夢境,頓然消失。所以永嘉玄覺禅師雲:“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正說明境界不實,唯心所現的道理。佛典中說:風與金相摩擊,即有火光,火光是變化性,如陰陽之氣相撞,即能發出金光閃閃的火花以及巨大的聲音。這也說明諸法無有實體,全隨因緣條件和合而成,條件變化,而原有之法也就隨之變化或者謝滅。所以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緣散法還滅,吾師大沙門,鹹作如是說。”而所謂的條件,也主要就是指眾生的業力。
庵摩果 比閻浮 果體圓 圓如球 彼上下 與四周 人與物 如何留
“庵摩”者,植物名,形如槟榔。“閻浮”者,在前〈釋迦誕生〉一章中已解。《維摩诘經·弟子品》中記載:有佛弟子阿那律尊者,以天眼觀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意譯吉祥果,狀似雞蛋),當然南閻浮提其狀亦如果體,形圓如球。既然如球,彼上下四周的六方,人與萬物怎樣才能留住呢?這更說明整個虛空、整個宇宙,皆是隨眾生業力由阿賴耶識之所變現的,如夢中境,鏡中像,如幻如化,都無實體,不可執為心外之實有。
楞嚴經 秘密說 善會通 不可執
在佛典中對地球的起源形成很少談論,即使有所談論,也是大多沿用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舊說,而佛沒有專門的論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地球不實,是一切眾生共業所感,猶如夢境,如幻如化。所以《維摩诘經·觀阿閦佛品》中說維摩诘以右手斷取無動如來妙喜世界,旋轉自如, 置於閻浮提,而閻浮提不增大,無動佛土不減小。這又進一步說明了外境不實,唯心所現的道理。以故《楞嚴經》中對地球也只是隱說而不顯說,學佛之人對此應當善於理解,不可固執。
日與月 繞虛空 不墮落 誰之動 有過去 有現在 有未來 三世改
若依現在科學的觀點看:日月能繞虛空而不墮者,是因為天有吸力,地有引力,互相吸引,所以日月而不墮落。再從時間上說: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的三世。但是過去世已過去、了不可得,現在世不住、亦不可得,未來世未至、更不可得,時時遷流變化,剎那生滅不住,而不可分別執著。一切眾生不達此理,一一執為真實,取相分別,顛倒妄執。若能了知一切不實,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來認識諸法,這樣就能在世間現實生活的見聞覺知上,遠離諸著,而獲得自在與解脫。
《俱捨論》卷十一雲:“日月眾星依何而住?依風而住。謂諸有情業增上力共引風起,繞妙高山,空中旋環,運持日等,令不停墜。彼所住去此幾踰繕那?持雙山頂齊,妙高山半。 日月徑量幾踰繕那?日五十一,月唯五十,星最小者唯一俱盧捨,其最大者,十六踰繕那。 日輪下面頗胝迦寶(水精珠)水珠所成,能熱能照;月輪下面頗胝迦寶,水珠所成,能冷能 照,隨有情業增上所生,能於眼身、果花、稼穑、藥草等物如其所應為益為損,唯一日月普 於四洲作所作事。一日所作事為四洲同時不?不爾雲何。北洲夜半,東洲日沒,南洲日中, 西洲日出,此四時等,余例應知。日行此洲,路有差別,故會晝夜,有減有增。從雨際等二 月後半第九日夜漸增,從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夜漸減,晝增減位與此相違。夜漸增時,晝 便漸減;夜若漸減,晝則漸增。晝夜增時,一晝夜增幾?增一臘縛,晝夜減亦然。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晝增。何故月輪於黑半末白半初位,見有缺耶?世施設中作如是釋,以月宮殿行近日輪,月初日輪光所侵照,余邊發影,自覆月輪,令於爾時見不圓滿。先舊師釋,由日月輪,行度不同,現有圓缺。”
南與北 西與東 並四圍 上下通
東南西北謂之四方,若加四圍(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合稱四維),則成八方,再加上下,是為十方。此十方世界,皆通暢無阻。
觀十方 人在中 人居地 地居空
十方世界無一定中心,也無一定方所。人所居住的地方,也可以說就是十方的中心。如經中提道:佛坐道場,地神作證,說我此處是金剛臍,余方悉轉,此地不動。但是人所居住的地球在虛空中如一塵沙,人呢?當然則顯得更微小了。因為宇宙之大,無有邊際,地球之多,亦如恆沙。故以人為中心觀左右上下,所以說“觀十方,人在中”。但人不離地而居,地又依虛空而住。業力無盡,故人趣長存;心能生法,故地球恆轉(地球雖有成住壞空,但空後又成,並非永恆皆空,故說“恆轉”)。
數此地 至大千 凡聖居 各有緣
佛教認為一太陽所照臨的范圍稱為一世界,一千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千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稱為一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中具備了小、中、大三個千字,所以又稱三千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又稱一佛土,也就是世尊教化眾生的一大國土,當然我們這一小小的世界(南閻浮提)也是佛土當中的一分子,虛空無量,佛土無量,而人趣小世界更是如微塵沙數無量。在這無量的世界中,有凡夫,有聖者,有大乘,有小乘。凡夫所居的土,有莊嚴美妙的天世界,也有清山綠水的人世界,更有丑陋污穢、甚或獰惡可畏的三塗世界。他們各各皆由不同的業力隨緣招感變現,自無主宰,漂泊流轉。聖者所居的土,從佛言:有隨類化土,有他受用土,更有自報土及法性土,此等諸土,前二依大悲願力及在因位中修利他功德作緣變現,後二依大智大願及在因位中修自利功德作緣成就。凡聖所居,各各皆隨自具的因緣所招感。所以說“凡聖居,各有緣”。
同居土 方便土 實報土 寂光土 分四土 自台教 前二粗 後二妙
天台宗對佛土分為四種:1、同居土:謂凡聖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