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圓滿禅修營講詞 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二年大圓滿禅修營講詞(三)
  鄭振煌 主講 / 陳淑蓉 整理
  二○○二年七月十日講於花蓮力行禅寺
  觀察意業
  意的分析要從受、想、行、識四蘊了解,這方面師父開示很多,我就不多講了。意就是心的作用,當我們一分析就發現所有的心理、心識作用,是無自性、也是空性、虛妄、幻滅、緣起無自性的。因此發現過去自己的業都是在染污的狀況下,也就是沒有善用它的功能。我們的意業造作了很多種子。這些種子留在阿賴耶識裡,形成未來苦的原因。佛法固然說緣起、無常、因果,但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要了解佛法講業感緣起。
  佛法為什麼提出業感緣起?目的是要打破常見或斷見,打破外道的邪見,讓每一個眾生都能夠自覺、自作自受,自己去承擔自己的業。有善業就有善的果報,有惡業就有惡的果報,有清淨業就有清淨的果報,因為一切都是無常,都是因緣所生。我們過去雖然造了若干惡業,但是只要現在不加上惡的緣,我們就可以避開惡的果報,這給我們最大的希望和信心。所以講因果、業果、業感緣起、報應,絕對是光明面、積極面的。為什麼呢?因為它告訴我們真理:一切業報都是因緣,“因”要加上和合的“緣”才能夠生出果報。如果只有因,沒有緣,就可以避開果報。
  我們現在覺醒過來,學佛了。知道雖然過去造了惡業的因,但只要此後不加上惡的緣,惡的因就不會形成惡的果報。因此,我們就避開了業障、苦果。這也就是說,業是可轉的。什麼叫做定業不可轉?那是指凡夫。你不修行當然隨波逐流,被波浪所湮滅。但你如果覺醒了,說:“啊!一切不離因果,過去雖然造了苦因,但現在只要不給它煩惱的緣,就沒有煩惱的果報。”這樣子就避開了。你看多好。這不是很光明嗎?所以講因果絕對不是宿命論,絕對不是消極、悲觀的。不過此時我們就得了解什麼叫做“業”。業並不是說走路、吃飯、呼吸、說話就是造業,生、老、病、死、就是造業,以為任何情況都在造業,不是的。業的定義是行動、行為,但是它有幾個因素才能令業成熟。
  一、一定要有動機。如果沒有動機,就不算造業。比如說呼吸不算造業,如果連呼吸都造業,修行是沒有辦法成就的。因為每一個人都需要呼吸,佛也需要呼吸,否則怎麼覺悟呢?佛是觀呼吸而覺悟的。但是呼吸也可以造業,比如說看到一只蚊子,你就想:這蚊子真可惡,我只要用鼻子把它吸進來,就可以把它殺掉,這就是造業了。你如果只有呼吸沒有動機殺生,即使有細菌、昆蟲跑進來都不算造業。走路也不會造業,所以萬一我們走路踩死螞蟻,你不要害怕說:糟了!我又造業了。我們沒有惡的動機,沒有想蘊、識蘊。我們的行為是色蘊,如果沒有牽扯到識蘊而引起想蘊為基礎的話,它不算是造業。這樣子我們就可以放輕松了。也就是說我們燒開水、煮飯、走路、開山都沒有造業。坐在後面的師父跟隨著院長來開山,都不會造殺生業,如果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們就沒有修行道場了。開山的動機是希望大家有一個修行的地方,希望那些眾生在我們動土之前早一點離開,不要受到傷害,這是善念的發起。
  二、要有造作。在《俱捨論》中稱為思已業。思就是思想,業可分思業和思已業。思業就是前面所說的動機,即善惡念。思已業是透過動機、識蘊而形成的語言、行為。所以“業”是思業加上思已業,才算是真正的造業。修行者要怎麼辦?最好是思業清淨,其次是不造思已業,但大乘佛教主張一有思業就算造業了,所以必須意(思)業清淨。凡夫無明一起就會和別人爭吵,被蚊子咬就把蚊子拍死。因為我們正念還不夠,還無法在和別人吵架前深呼吸三次,所以嗔心一起就吵起來了。
  三、對思已業感到滿意,這個時候就真正造業了。你和人家吵架或罵人、拍蚊子感到很滿意,這時候你就真正造惡業了。這個惡業留下種子在阿賴耶識裡,生生世世隨逐眾生,就變成俱生的煩惱,這就是俱生的業力,就是種子、習氣、染污。除非修行,否則這些染污的成分永遠在阿賴耶識裡。在佛教那麼多的派別裡,只有唯識學提出阿賴耶識的說法。
  要了解佛教的因果論、三世十二因緣的流轉,以及如何轉凡入聖、轉識成智,一定要了解唯識學的阿賴耶識。諸位朋友!其他宗派沒有提供唯識理論,也沒有提到阿賴耶識。俱捨宗、成實宗、中觀宗、淨土宗、華嚴宗、天台宗、禅宗、律宗都沒有提過阿賴耶識,只有唯識學提到。阿賴耶識無形無狀、巨大無比,無始以來跟著我們在六道輪回,所有的業力習氣都含藏在裡面,它是人生的根本。這些因子無始無終,除非我們有一天修行成就了,把阿賴耶識裡的業力清淨了,否則我們永遠都要受到阿賴耶識裡業力的影響。
  當我們分析身、語業之後,就發現了“緣起無自性,生無自性”。那麼,我們就可以透過身、語的修行,回到我們的佛性、自性之中。我們繼續觀察“意”,也就是我們的觀念。我們發現有時候我們會有惡的念頭產生,因此就影響到語和身,讓這兩種業有了染污成分。但是當我們有了自覺以後,就可以專注在這意業上來修行,因為意業是原動力。我們可以從事有意義的修行。五戒還沒有意業的修行,十善就有意業的修行了。菩薩戒可分三部份: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眾生,裡面就有意業的修行。修“定”,完全是意業的修行。修“慧”,在觀的時候,也完全是意業的修行。我們完全利用意、利用心來修行,把染污的識,轉成清淨的智慧,轉八識為四智。就這麼一轉,我們就能修行成就。
  如何修出離道
  我們如何修出離道呢?就是透過分析,觀察苦、煩惱是怎麼一回事?觀察苦、煩惱的來源,它的因、緣是什麼? 那就是無明,沒有智慧。不能了知存在的自體,及存在的世間,所以它的因就是“業”,緣就是“無明”。諸位有沒有看到十二因緣裡面,十二支是什麼?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識就是結生識。為什麼會有識的產生?為什麼有妄想心、輪回的執著的心、煩惱的心?就是因為有無明、有行業。
  什麼叫做無明?什麼叫做行?無明就是沒有智慧,沒有體證到自性,沒有體證到本來面目,也就是意業的觀念不正確,不正見。什麼叫做行?就是我們的語業和身業。因就是直接的因素,緣就是間接的因素。當然直接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如果說沒有行,識就不會生起,所以我們這樣就可以放心了。雖然我過去世無明,但我現在只要把“行”那一支斷掉,就不會輪回到“識”去。我過去固然無明,但只要我不“行”,沒有造業,也就不會有業。
  我們過去造惡業,已經變成了因,但是現在覺悟,學佛修行以後我們知道因、緣、果。即使有因,只要沒有緣,種子就永遠不會現行,不會發芽,這樣子就有保障了。即使過去再糟糕,現在只要廣結善緣,離開惡緣,我的果報就不會都是壞的,就可以整個扭轉過來。
  觀察自己的身、語、意三業,發現身、語、意的過程,也是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我們跟一切眾生是相同的,地、水、火、風、空五大跟物質界也是相通的。大乘佛教把一切的物質世界都當作有佛性,“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就是有名的典故。因為觀察到惡的身語意業,觀察到自己過去的不清淨,現在開始修行就要遠離、出離。出離心的意思就是說出離煩惱,離開惡緣。當我們發心要出離煩惱、痛苦,該怎麼辦呢?過去已經造了惡業,造了苦因,現在不想煩惱痛苦,要怎麼辦?那就要出離惡緣,出離苦緣,如此就可以消業障,不必受業的惡果苦果。
  要怎樣出離惡緣?諸位朋友!出離惡因,必須靠修行,把內心裡阿賴耶識染污的習氣洗淨。要清淨心裡的惡因,必須先從惡緣開始修行。也就是要以戒、定、慧來離開惡緣。“戒”就是遠離惡緣。為什麼要離開惡緣?就是為了避免再受苦報,讓惡因能夠慢慢凋謝。“定”就是修禅定,讓我們心有所專注,專注在善的對象上,也就是善緣。善緣就會和過去的善因相結合,產生善的果報。我們不要加進惡緣,促使過去的惡因、苦因,生成苦、惡的果報。如果再進一步修清淨心,透過定、慧,透過觀照產生智慧,就會了解到世間的真相,這就是出離道的修行。
  原則上,所有顯教都是屬於出離道的修行。它以原始佛教四念處為基礎,以四谛十六行相的觀照為基礎。我們在座有朋友參加佛教四大部派的課程,就知道如何觀四谛十六行相。我剛剛說了,生起出離心,首先要發起出離煩惱的決心,其次就是出離惡緣,就可以避開惡的果報。現在廣結善緣,就可以讓過去的善因生起,再進一步廣結清淨緣,讓過去清淨的因和緣和合,就可以產生清淨的果報,讓我們開智慧,讓我們認識佛法。
  今天早上就介紹出離道。下午再把出離道做總結,介紹轉化的修行方法。記住,顯教的基本修行方法就是出離道。不管是南傳或原始佛教,講的都是出離道。淨土宗也是要出離煩惱,出離惡、苦的緣。“轉化道”牽涉到密宗。諸位來這裡的目的是修大圓滿自解脫法門,大圓滿的說法有很多。來這裡參加過好多次的人,都聽過我像只鹦鹉講話,會發現好像鄭某某每年講的都不一樣。在座的朋友有些在台北每個星期也有修大圓滿法門,也會覺得今天講的不太一樣,這就是要打破你的分別心、打破你的二元對立,能所雙泯,就是大圓滿自解脫。
  什麼叫自解脫
  什麼叫大圓滿自解脫?就是隨波逐流,是什麼樣的因緣,就在什麼因緣裡解脫,沒有刻意的。出離道的修行是刻意的;轉化道的修行也是刻意的,透過“我要怎麼出離、我要怎麼轉化”的心情,這就是刻意的。大圓滿則是“這就是如來,這就是如去,這就是如如。”在這個當下,你就已經圓滿了。你看,這是多麼好的法門啊!因為今天是初一,師父說要讓大家去體會上大供,十一點鐘就要開始,所以我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到佛堂那邊,跟隨這裡的出家師父上大供,一切法門都是大圓滿的修行,只要你不分別,就是大圓滿。如果你有分別,就不是大圓滿。當下即是,即心即佛,作心作佛,大家休息一下,謝謝,大家有什麼指教?
  問題解答
  問:參加拜忏,真能消業障嗎?
  答:佛教中有忏悔的法門,就是當下可以減少業的力量。雖然沒有辦法完全消掉,但至少可以消掉一大半以上。你每一次都忏悔,算是很好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應該要這樣子,能夠知道要忏悔,就會知道要修行。忏悔法門是會有幫助的。
  問:無為法是什麼?
  答:離開緣起,不依緣起。不依緣起就是大乘佛教所說的自性,那是畢竟的空性,就是恆常的,不會改變的,就是無為法。
  問:佛教的因緣觀和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相同嗎?什麼是“心造萬物”?
  答:中觀說,萬法不是自因生、他因生、自他共因生、無因生。佛法說的是“諸法因緣生”、“眾因緣所生”,和“一生二、二生三”是不一樣的。佛法所說的自性生萬法,並不是說自性會produce,制造出萬法來,而是在自性的條件(condition)下,自性的空間只要有眾因緣,就可以和合成萬法。這就是自性生一切。你說的“心造萬物”,並不是說我們的心,可以制造麥克風、杯子、房子,而是牽涉到唯識學所說的見分和相分。我們這裡有小朋友,不懂什麼叫見分和相分?什麼叫自證分、什麼叫證自證分? 唯識學所說的見分、相分,心造一切,並不是說心可以創造一切東西,而是說我們的心在領納萬法以後,這些萬法本來是空性,本來是非恆常存在。因此我們看到東西,聽到聲音,領納了以後在心裡頭,因為有見分就有相分出現。
  什麼叫見分?見分就是我們說的“能”。什麼叫做能?能就是我們的分別心,也就是我們的概念,過去的生活經驗、教育等所形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念頭,那是知識的辨別能力。當我們見到一樣東西,我們就會說這是木頭,這是什麼顏色,我們就產生很多很多的思惟。後面所產生的就是相分,我們之所以會說這個東西是木頭,那是我們的見分。如果我們的見分不產生,相分也就不會產生,所以我們說心造萬法,並不是說我們的心可以制造這個木頭。依照科學的講法這是說不通的。我們對於萬法的認知,是依照自己的見,就是我們過去的成見、偏見,也就是我們過去以自我為中心,業力習氣所熏染出來的分辨能力。這種分別能力就是說,我們當下第一個剎那看到、聽到,那時是沒有分別的,只知道有東西、有聲音存在,緊接著第二個剎那,也就是第二個念頭,就開始分辨我看到麥克風是黑色、或者這是電扇的聲音,第二個妄想的分別心就出來了,也就是立刻產生了見分,緊接著,以後就有相分產生了,也就是說我見到了黑色的麥克風,我聽到的是電扇的聲音。
  “萬法唯心造,三界唯識現”,並不是說我們的心去造萬物,而是說三界萬法對我們有情生命的個體所呈現的,完全是依照我們的見分而決定的。如果沒有見過麥克風的人,不會說這是麥克風,天生的盲人也無法分辨顏色,因為沒有見分的關系。見分不存在,相分也就不會生起。
  所以修行佛法就是要打破見分,打破我們的分別心,才有辦法離開煩惱、痛苦。所以說自性生萬法,並不是佛性生萬法。佛性是畢竟空性,也就是全然的自由度,代表有什麼因緣就呈現什麼現象。跟一般所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一生二、二生三”的演變不一樣。那是Create,是produce。而佛法所說的是“生無自性”,也就是說只要有因緣,就會呈現果報。這是兩種不同的意含。
  問:如何避免墮落三惡道?
  答:你去聽聞法益,去修戒、定、慧就可以避免,如果沒有修行,還是照樣會犯錯。忏悔法門就是提醒自己做錯了。當然這是比較消極的,積極的就是不要犯錯。所以什麼叫戒呢?戒有兩種意涵,一個是止持,一個是作持。一般來講,止持就是“壞的事情不要作”。再進一步,我們要提升到作持,這樣才能夠越來越往上。
 

上一篇:果煜法師:佛法原典 六入相應
下一篇:果煜法師:佛法原典 雜因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