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圓滿禅修營講詞 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二年大圓滿禅修營講詞(一)
  鄭振煌 主講 / 陳淑蓉 整理
  二○○二年七月十日講於花蓮力行禅寺
  各位最尊敬的師父、老朋友:阿彌陀佛!大家早!
  怎麼都沒有反應啊!茶還喝得不夠是嗎?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有的是一個月沒有見面,我上個月十一號出國,一直到現在才又看到大家。有的是一年多沒有見面。在座的師父,還有好多位去年來過的,遠從高雄來的,大家都是一年多沒有見面了。我們發現這就是無常,很大的無常,也就是一年前來這個地方,和我們這次來這個地方,真是無常迅速,變化非常大。
  無常是轉機
  在一年之中,這個很符合佛陀教法修行的道場,已經成立了。很難得在一年裡,幾位在座的師父,追隨著我們的院長辛苦開山,深深感受到無常的可貴。無常絕對是好的,我們如果沒有好好利用無常,就會被無常擊倒;如果我們能夠利用無常,無常就是轉化,就是改善,就是圓滿的契機。正因為是無常,我們才可能變得更好。如果是恆常,我們會變得很累。諸位相信嗎?我們在這裡坐一個小時沒有問題,兩個小時沒有問題,可是請你們坐一整天,坐兩三天,可能就有問題了。坐久了,要起來活動一下;走久了,就要停下來休息一下,這就是無常。你坐久了,不耐久坐就要動一動,動久了,不耐久動就要停下來。
  人生也是如此,生久了必然會老,老久了必然會病,病久了必然會死;否則活得太久,就像我們坐得太久一樣,到最後會覺得很無聊、很疲倦。所以說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師父開山是非常辛苦的,正因為能夠把握無常的契機。我們在無常當中,能夠往上,能夠往善、往清淨,能夠往利益眾生、往菩提心的方向去做,無常就會成就我們很多事業。如果我們不能夠往上提升,無常會把我們擊倒,我們就在無常之中隨波逐流,被無常給淹沒。
  諸位選擇在暑假來力行禅寺跟隨師父修行,真是福報。我在這裡是屬於諸位的學弟、師弟,不!恐怕連學弟、師弟都稱不上,因為我沒有真正在修行。諸位已經來了好幾天,已經親近師父,已經學習了好幾天、禅修了好幾天。你們是我的師兄,是我的前輩。所以我不敢說來上課,絕對稱不上上課。只能說我來向大家請教,因為諸位是我的師兄,是我的學長。
  這次的課程是大圓滿禅修,大圓滿禅修在藏傳佛教裡有很多傳承,也有很多修行次第,禅定的修習方法也有很多。《大圓滿禅定休息》上下兩冊已在慧炬出版,裡面有很詳細的修行介紹。我已向師父請示,這幾天諸位到這裡來,到底要怎樣修行?師父說:“很輕松呀,吃完飯大家就泡茶,一起討論、討論。”我向師父說:“這真是正港的修行。”為什麼呢?因為和師父小參的心得要比上課來得好,比起我在這裡講一些沒有營養的話,那種受益相差非常多。
  隨波逐流得大圓滿
  師父說:“這幾天沒有一個固定的修行課程,而好像是隨波逐流一般。”可是這種隨波逐流卻不是我們凡夫的隨波逐流。我們凡夫的隨波逐流,是被境所轉才隨波逐流的。師父的隨波逐流卻是大圓滿的功夫,是借力使力,借因緣來使因緣,和我們凡夫不一樣。我們凡夫是隨境而轉,但大圓滿修行者的隨波逐流是順著因緣來利用因緣。
  昨天一路上我跟著師父,請教一些問題。我問:“師父!您怎麼會以一個大學教授的身分,想到來這個地方開山,那麼樣的辛苦。你是怎麼規畫的?”師父說他完全沒有規畫,完全沒有想過會有今天這種情形。他是一位大學教授,怎麼會願意把崇高的職務和社會地位放下呢?師父的答案是:“從佛法裡得到利益,從修行裡得到利益才曉得割捨。”我們在座的朋友很多都是在家之身,我們都有很多割捨不下、放不下的事情,不像後面的幾位師父能夠放下,能夠放下才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
  張師兄剛剛說:“昨天聽師父開示,才知道人生修行是最快樂的、最好的事情。”我們不能夠放下,而師父能夠放下,才能夠深刻體會到修行是最好的事情。師父從法裡得到益處,從禅修裡得到開悟。師父和我說他開悟的經過,啊!不!師父當然不會自己說他開悟,師父是很平易近人的。他從禅修中、法益中得到領悟,發現一種自自然然的菩提心的呈現,因此他才放下一切出家。到力行禅寺辦佛學院是很偶然的機緣,從去年六月建這個道場,斷斷續續一直到今年四月,成就這樣的規模。像這樣的修行道場,是最理想的。
  在森林裡修行
  我告訴師父,我到泰國參訪佛使比丘的道場,跟他修行,都在大自然裡,和這裡很類似。不過,泰國比這裡好的是參天古木,是原始森林,其中有大大小小的寮房,有一個人住的,有五個、十個、二十個人住的,到了那裡,那邊的師父就拿一把鑰匙給我,說:“這把鑰匙給你,我帶你到你的寮房去,你要在這邊住多久是你的事情,此後死活都是你的事情。”門一開我就進去了,你愛住幾天就住幾天,和常住搭伙,或自己燒飯,或到外面小吃攤都可以。一旦你覺得圓滿了想要離開,你把鑰匙交還就是了。力行禅寺就是這種道風。
  我對師父說:“太好了,師父有這種願力。”師父說:“我哪裡有願力,我只是隨波逐流,因緣轉到何方,我就轉到何方。”這很不容易唷!我們一般凡夫因緣轉到哪裡,就被因緣給淹沒掉了,我們就真的隨波逐流,就死在大海裡。一位修行者雖隨著因緣轉動,卻有願力在利益眾生,這是很難得的。師父謙虛的說:“沒有啦,我哪有什麼要利益眾生、廣度眾生,我只是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因緣到什麼程度,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利益眾生,完全是犧牲奉獻。”我說:“你何苦呢?你當一個教授,社會地位崇高,受人尊敬,是社會上的名流、上層階級。你來這裡開山,要背負那麼多的債務,又要那麼樣的辛苦,真是何苦呢?”師父說:“我不會苦,因為我並沒有設定要這輩子把這個道場建好。”你看,這多偉大,這就是隨順因緣,沒有說這輩子一定要把道場建好。
  總之,我們要了解無常的真谛。無常的真谛就是告訴我們:事情是可以改變的,事情變好或變壞,存乎一心,存乎我們自己的發心。你發心清淨,發心往上,自然結果就會往上。無常告訴我們:事情是可以改變的,一年的工夫,這裡整個情況就統統改變了。
  閒話少說,我們還是稍微介紹一下佛法。佛法的宗派那麼多,范圍那麼廣,我不知道諸位來這裡幾天跟隨師父,心裡有沒有覺得奇怪,師父的大圓滿禅修,好像不是在禅修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過去的禅修一定要禁語,一定要過午不食,一定要每天十支香打坐。可是來到師父這裡,好像打坐的時間沒有那麼多,而且還要跑到山下去洗澡。晚上常住拜水忏也可以參加。
  二元對立 起分別心
  諸位朋友!所謂修行,就是在一切因緣之下,心都能夠安靜,這就是修行。我們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分別心,就是二元對立的心,這也是煩惱的來源。什麼叫二元?如果我們有一個成見:“禅修一定得是怎麼樣子。”以過去參加禅修的經驗,四念住的、內觀的禅修經驗比較大圓滿禅修,覺得怎麼會差那麼多,這裡好像不是在禅修。這就是二元對立。世間這樣的紛紛擾擾,所以我們煩惱那麼多。最重要的根源就是二元對立,就是分別心。也就是以過去的經驗、知識、觀念來跟現在的情況作比較。
  唯識學說人有“遍計所執性”。我們以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和自己的觀念、想法與當下一切做比較,我們會發現不完全相同。就認為當下比較好,或認為比較不好。一分別出好與不好,煩惱就來了,一有貪、嗔、癡這些根本煩惱、隨煩惱就來了,我們就開始輪回。
  法門無量,沒有好壞、高下之分。我們往往是有這個因緣,接受到這位師父傳授這個法門,就學這個法門。大圓滿的修行和其他法門的修行是不一樣的,大圓滿是屬於自解脫的,也就是自己解脫的法門。佛教分為顯宗和密宗。顯宗是所謂出離道,也就是遠離、捨離的意思;密宗是轉化道的修行方法。大圓滿的修行法門既不是出離道,也不是轉化道,而是自解脫(self-liberation)。這是它殊勝的地方,但並不意味比其他法門好。它的特殊:(一)不強調出離。(二)不藉轉化達到離苦得樂。
  心苦導致身苦
  佛法的目的在教導人離苦得樂。我們的苦發生在哪些地方呢?發生在身和心兩方面。我們之所以覺得苦,是因為有生命現象存在,我們會感受到外來的沖擊和自己內心的沖擊。外來的沖擊,比如說天氣的變化、人際間的關系,以及如棍棒、刀割傷害我們等等。這些沖擊會讓我們產生身的苦痛。被打一棒會痛,被砍一刀會流血,這是身體的覺受。第二個苦痛發生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心,人生的不如意或不幸的發生,會使心產生極大的痛苦。
  有時候我們的身體上、生理上會感受到不滿足。身體上的不滿足,比如口渴、饑餓我們就要吃喝,覺得冷就要穿衣服,覺得熱就希望有風讓自己清涼,要讓地、水、火、風、空、識六大能夠維持平衡的狀態。另外的情況是更微細的痛苦,就是身體的欲望需求都滿足了,心理上還是不滿足,有苦痛。你看那些有地位、有錢財,榮華富貴都具足的人,他們雖然擁有了物質上的一切,可是心理上非常空虛、苦痛。生理上的苦痛往往源自於心理上的苦痛,也就是人的意識、心識的作用,它是生理作用的基礎。佛陀以智慧觀照,發現我們生理上的苦痛是因為心理上苦痛,所以想要解決身的苦,必須徹底解決心理上的苦。
  佛法是中道的教法,也就是中觀的教法。中道的教法是不走極端。有的修行者以為苦痛是來自生理,就拚命折磨自己的身體,印度有很多外道用苦修的方式,用刀、劍刺自己,折磨自己的肉體。台灣的民俗宗教也有這種傾向。另外一種極端是滿足生理的欲望,我們知道這種欲望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有人一直吃,吃到最後肚子痛,發生毛病,樂極生悲。中道的修行方法就是遠離頭陀式的苦修,或縱欲式的邪行。中道就是不苦不樂的修行,所以佛教的修行並不禁戒在家居士敦倫。我們真正苦痛的來源是心理上的不滿足。所以佛教很多很多的修行方法,都是在心理上用功。所謂心地法門,就是在心理上下功夫,因為修心才是修行的樞紐。
  原始佛教從四念處開始修起,修行就是要離苦得樂,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斷情、離執。也就是斷除情欲,離開執著。情執的來源是我們對於世間相的不了解,對於生命存在的不了解。不了解就會產生恐懼,產生不安,好像晚上沒有燈光的時候,我們即使只走很短的距離,我們都會恐懼。我們唯恐跌倒,唯恐碰到危險,唯恐被蛇咬到。假如有燈光我們看清楚了,就可以很安心的走過去,便不會顛倒夢想,不會有恐怖。
  佛教是一種智慧,告訴我們怎樣認識自己和環境。因為我們苦痛的來源在身和心。干擾有外來的,有自己內在的。我們得了解外來和內在干擾的實相。等到我們了解了,就可以斷情離執,進入寂靜涅槃。佛法都是在分析我們的身心世界,以及我們生命所依存的器世間。怎樣去了解呢?我們從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以及密宗對身心的解析,就可以了解我們的身心世界。
  大圓滿是自解脫的修行
  大圓滿教法不是出離道的修行法門,也不是轉化道的修行方法,而是自解脫的修行法。我們要了解自解脫的修行法門,首先要了解轉化道、出離道的修行方法。這兩個方法都了解了,我們自然就會了解自解脫的修行法門。
  首先我們看出離道的修行方法。藏傳佛教經常講聖道(佛道)。聖道有三個重點:一、出離心,二、空性慧,三、菩提心。出離心、空性慧、菩提心,是依於大乘教法而說。出離心就是修行的開始,不了解想要出離的是什麼,就無法產生出離心。在座的朋友應該都有出離心,佛法說,我們重要的是要心出離,就是想要出離五濁惡世,出離煩惱。
  大乘佛教除了談身心之外,還提到佛性,就是大圓滿教法裡提到的心性或自性,是身心的來源。身之外還有境,境就是整個大環境、大千世界。自己生命個體就是身,身的主宰就是心,大乘佛教提出佛性論、心性論、自性論,佛性、心性、自性是境、身、心的根源。
  性具、性起、三界唯心造
  天台宗提出一心三千,或是一念三千,或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稱之為性具思想。華嚴宗提出性起思想。性具思想是說我們的佛性、心性已經包含三際,已經包含十法界,從佛菩薩、聲聞、緣覺、辟支佛至於六道眾生,所有的一切一切,大大小小,內內外外、有形無形的都包含在我們的佛性之中。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包太虛,芥子納須彌,就是天台宗的性具思想。華嚴宗提出“性起”,起就是生起。是說我們的佛性、自性、心性生起了這些山河大地,生起一切萬物。所以才會說“三界唯心造,萬法唯識現”。《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三界一切法,唯是一心,善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永處纏縛。”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指我們這個世間。“三界一切法,唯是一心”,心創造了一切。在很多人的觀念裡,是不能夠了解,不能夠接受的。心怎麼能夠創造一切?這就要從唯識學的角度來說。唯識學講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從這個角度才能夠了解我們的心怎麼創造這一切。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其實不是真實的世界。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說這條毛巾是黃色的,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毛巾的本身,我們看到的是毛巾在我們心裡所呈現的相分。我們看到這個是房子、這個是黑色麥克風、這個是人,唯識學告訴我們說我們並沒有看到房子的真相,沒有看到人的真相,沒有看到山河大地的真相,我們所看到的是這些林林總總的萬法,在我們心上面產生的相分。
  我們的相分是受到我們見分的影響。什麼是見分?見分就是我們能夠看、能夠聽、能夠思惟的心的能力。這是心所法,心所法是心王法的能力,由心王所產生。心受到過去業力、習氣、習慣、經驗、成見的影響,就會在我們心裡頭造出了相分。因此,我們所看到的毛巾、房子、桌子、人、樹木、山河大地等,並不是它們本身的實相,而是剎那生滅的。當我們看到它的時候,它早就已經變化過去,它們都是三界一切法在我們心上的見分所產生的相分。所以它們只是一個相,真實的面目老早已經變化過去了,我們所看到的只是相分,而相分受到遍計所執性的污染,並不是清淨的。因為,我們說這是黃色的毛巾,其實它不是真的黃色毛巾,它是空性。黃色也不是真的黃色,黃色是在諸因緣和合之下所形成的假相,毛巾也是在很多的纖維編織之下所產生的假相。
  佛法告訴我們,一切一切都是空相,一切一切都是我們心所造,一切一切都離不開我們心的作用。因此《心地觀經》才會說“三界一切法,唯是一心,善觀心者究竟解脫”。這裡的解脫不只是解脫一部分,而是究竟解脫。解脫了六根、六塵、六識的束縛,還要解脫小乘偏空的束縛,還要解脫涅槃寂靜的束縛,產生菩提心、大悲心來廣度眾生,這才叫做究竟解脫。也就是把凡夫的邪見、偏見解脫了,還要解脫小乘偏空的不圓滿境地。
  “不能觀心者永處纏縛”,不能夠了解自己的心,就會永遠處在纏縛、束縛當中。是什麼樣的束縛呢?有“境”的束縛,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有“根”的束縛,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還有“識”的束縛,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我們講出離道的修行方法時,首先就是用分析的方式,來解剖我們身心的存在是怎麼回事?解析了我們過去所執著的那個人是離不開身、也離不開心的。
  所謂身,是由地、水、火、風、空五大元素組合而成。西藏密法說,這源自於我們最微細的心氣。我們的肉體是很粗糙的氣,受、想、行、識四蘊是很粗糙的心。我們凡夫都可以覺察到心和氣的存在。因為有氣而構成身,因為有心才會感覺腰酸背疼,感覺煩惱、情緒作用,這是很容易覺察到的。出離道就是去了解我們的身和心,當分析我們的身之後,就發現我們的身和外界的大環境、大世間都是地、水、火、風、空五大和合而成的,所以是平等無二的。如果有二元分別心,那就是煩惱、痛苦的開始。
  自性不生滅
  佛法強調不二,從毗婆沙宗到中觀都講不二的觀念,也就是中道的思想。龍樹菩薩在《中論》一開始就說:“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心經》也說:“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們很難理解,因為明明有生滅,有人過世,有嬰兒出生,有現象產生,有現象消失,怎麼會不生不滅呢?我們有煩惱當然是污垢,而師父的修行清清淨淨的,怎麼說不垢不淨呢?
  八不中道及《心經》告訴我們: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什麼叫做不生不滅?不生不滅並非沒有生滅?而是緣起生無自性,緣起滅無自性,緣起增無自性,緣起減無自性,緣起淨無自性,緣起垢無自性。總之,我們過去所認為的大小、善惡、明暗、多少那是現象,但這些現象無自性,緣起無自性,我們要記住這個原則。我們讀《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並不是一切諸法沒有生滅的改變。
  佛教“三法印”一開始就講無常。既然是無常,就會有生滅的改變。為什麼大乘中觀及《心經》會告訴我們不生不滅呢?我們要加上幾個字,不生是生無自性。為什麼生無自性呢?是因為緣起,緣起故生無自性。什麼叫不滅呢?不是沒有滅的現象,而是緣起故滅無自性。換言之,生滅、增減、垢淨、大小、來去、斷常、一異的不同是無自性,是緣起故無自性。所謂緣起,是很多很多因緣所組合而成的。因緣和合所生起的任何事物都無自性,所以這些現象是無自性。不管哪一門佛法都告訴我們萬法無自性。所以中觀、佛法的修行就是要我們去除自性執,去除我們對自性的執著。我們這裡所說的自性,不是師父所說空、樂、明的自性。兩者不一樣,雖然是相同的字眼,但是在不同的context(上下文)裡面會有不同的意涵。
  宇宙的基本元素
  大乘佛法講的自性指的是佛性,心性,也是我們眾生所本具的光明性,本自具足一切能量的性質。而去除自性執,則是指解脫認為有常一主宰不變的執著。所以出離道的修行方法,第一就是分析自己的身。分析自己的身有很多方法,你可以用器官分析、用細胞來分析、用結構來分析,用顏色、膚色、形狀來分析,但最後我們都把它歸納為地、水、火、風、空。地、水、火、風、空就構成了我們的身。經過分析以後,我們生命體的身是由地、水、火、風、空五大所構成,而外面的世界經過分析也是如此。這樣,我們就達到平等不二的認知,也就是說,我和世間是沒有差別的。構成我們的基本元素、基本性質是相同的。身是個小宇宙,世間是個大宇宙,世間具體而微的呈現在我的身上,如果有這種認知,那就是最好的生態保育環保概念。
  佛法隱藏著最健康、最圓滿、最徹底的生態環保概念。你有這種認知,就不會肆意去踐踏、去破壞我們外在的世間。所以,平等不二就是唯識學所說的生無自性、相無自性,到最後體會到勝義無自性,也就是體會到圓成實性的究竟真如。透過這種分析,就發現我們過去誤以為“人定勝天”,誤以為人是世間的主宰,人是很偉大的,其實是很無知。在佛法的分析下,什麼偉大的,也不過是地、水、火、風、空所構成的肉體。一切物質也是地、水、火、風、空所構成的。從本質的角度、元素的角度來看,我們並沒有不同,我們只是因緣不同、現象不同、條件組合不同。一切都是相同的,透過這種認知,能所雙亡。
  諸位朋友!佛法有很多名相,這些名相都是要讓我們開智慧,都是要我們解脫煩惱,要我們放下二元的觀念,也就是要打破我們的成見,要打破人我、法我的觀念。透過分析,我們就發現大家都是平等一如。如果不能了解這一點,我們就會自以為了不起,產生驕傲心,想要主宰萬物、指揮別人、主宰世間。但是當我們發現我們什麼也主宰不了,這樣就產生了痛苦、煩惱。
  傳統的制約
  怎麼樣可以離苦得樂呢?你要了解我們彼此是平等的,我與大地山水是平等的,我們之所以不同,只不過是因緣不同。這就是生無自性,這就是不生。不生自然就不滅。不滅並非沒有滅的現象,而是滅無自性。為什麼生、滅無自性?緣起故生滅、增減、淨垢無自性。了解無自性便讓我們不再固執成見,固執成見是很恐怖的。我們從嬰兒長大成人,受到前輩子業力的影響而有自我的概念。但是比起大人、老人,小孩有赤子之心,自我概念要少很多。小孩說你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好看就是好看。絕不會像大人一樣戴著假面具,是虛偽的,都是二元對立的。可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人卻一直教育他,說這個不可以,你該怎麼做才好。家庭、社會、學校都如此教育孩子。所以長大之後,很多的概念、成見都已經僵固不化,如此就把我們的心限制死了。
  比如說,我們以為禅修一定要坐下來,觀呼吸,一定要閉起眼睛,一定要禁語,這就是把自己限制死了。這就是由於過去先入為主的觀念,把我們限制住了。當我們被這種觀念限制住了以後,我們就開始比較、開始分別這個教法好不好?這個師父好不好?這是很恐怖的。過去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教育的知識就把我們限制住了,把我們限制在很有限的時間、空間裡面。又比如說,修行一定要知識水准越高越好,或打坐越久的人越容易開悟,其實不見得。我們在座的有小朋友,有年輕人,也許你們開悟的速度會比我們這些老人來得快,因為你們受染污的程度沒有我們深。比較年輕的受到限制的觀念較少,年紀越大限制得越多。限制越多就障礙了心的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統計學上有所謂自由度。我們越沒有智慧、成見越多,自由度就越小。自由度越小就在自己的觀念中受到束縛,受到自己六根、外面六塵的束縛;在時間、空間裡受到束縛。一受到束縛就產生很多莫名其妙的觀念來。比如說禅修非得如何不可,學佛非得佛教徒不可,其他宗教徒不能學佛,沒有那回事。學佛與你是不是佛教徒不相干。你是佛教徒,三皈依是學佛的助緣。但是有些人即使不三皈依,也可以學佛學得很好,也可以解脫。這些標簽都是我們加上去的,因此自由度就減少了。
  出離道的修行
  出離道的修行方法,首先就是分析我們的身。當分析身得到一個結論:生理的部分是由地、水、火、風、空所構成,跟構成外界的基本元素相同,這樣就產生了平等心,我們就能所雙泯。這時候我們就有同理心、平等心,這就是最重要的環保概念。有了這種概念,我們才能在宇宙間悠游自在,融化在宇宙中。諸位來這裡已經好幾天了,你聽蛙鳴、鳥叫、風聲、水聲、雨聲,晚上睡覺、清晨起來,時時刻刻聽到這些聲音。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就是透過耳根圓通,聲音的聽聞,融入聲音中,自己與聲音打成一片。當我們在修大圓滿的時候,我們跟環境打成一片。這個地方很適合修大圓滿,諸位向外觀望太平洋、仰望整座山、仰望虛空,將自己融化,跟世間打成一片,那就是大圓滿的修行。
  師父昨天跟我提到他修行的過程。不知道師父有沒有跟各位提過他為什麼出家的因緣?如果諸位沒有聽過,就讓我引述一番。師父是中興大學統計學的教授,世間的成就非常高。他以前的同修鼓勵他學佛,他發現佛法深妙。他要了解什麼是佛法?就到新文豐,他一看佛書那麼多,當然新文豐除了佛書以外還有其他宗教的書。他就請老板將所有佛教的書籍用電腦一算,總價一百五十多萬元。師父說:“好!全部搬到我家。”諸位朋友!我們有這種氣派嗎?我們真的沒有這種氣派。即使我們有這麼多錢,我們會想:一百五十多萬,我得上班多久,我可以買多少東西。結果師父的家到處堆滿了佛書,所以他開始修行了。師父告訴我,他一天至少看經書四個小時,打坐四個小時,經行四個小時。師父的年紀比我們在座的年紀來得大,但是師父的體力很好,很多佛學院的學生,在開山時受不了日曬、雨淋。師父竟然支撐下來,連年輕人都比不上。我們請教師父:“你的年紀比我們大,為什麼你的身體這麼好?你是不是從小身體就很好。”師父說:“我讀書的時候是穿皮鞋上體育課的。所以體育老師說,我只能給你維他命六十分,這已經是很勉強了,哪有人穿皮鞋上體育課?”師父年輕的時候並不愛運動,研究所畢業後擔任教授,也沒有什麼運動。三十九歲開始修行時,一天二十四小時有十二小時精進勇猛用功。此後又發心每三個月至少閉關一星期。每一次閉關出來,那種修行經驗真是不可思議。佛經絕對不是哲學、知識、玄想,而是修行者的心路歷程。你如果真的想要看懂佛經,就要修行。師父說他每一次禅修出來,都體會甚多,尤其是閉關一星期出來後,更是智慧大開。以前看不懂的經文和注解,經過閉關之後就了然於心了。
  有一次閉關出來,他突然踢到一根布滿灰塵的木棍,而且已經腐爛了,被師父踢到之後灰就散掉,師父當下愣住了,當下能所雙泯,再也沒有一個“我”踢到“木頭”,自己與木頭化成一片,融化在這個世界裡。能所雙亡一陣子之後意識才恢復過來。我們意識一醒過來,第六意識就開始作用。凡是第六意識開始作用都是妄想、分別心,都是二元對立、煩惱、比較、染污。什麼叫做意識過來?就是我怎麼愣在這裡。“我”產生了,必然就有一個非我的境界來了。當下給他一個刺激說:我們在這個世間裡爭名奪利、紛紛擾擾,欲望是那麼強烈。不是像這根木頭一樣嗎?這根木頭都快化成灰了,不堪我的腳一踢,整個木頭腐爛了化成一片,這個世間還有什麼好執著的。這就是師父修行、出家、放下的因緣。
  這個因緣非常殊勝,師父的出離心是透過能所雙亡、真理的體悟,了解自己和這個世間是無二無別的。自己融化在世界裡的境界產生,所以出離心才會那麼堅強,從而產生大悲心。自己領受到佛法是這樣子的好,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能夠出離煩惱、出離妄想心。我們用一句比較粗的話,就是我們第六意識的心真難搞定。要扭轉一個概念、一個思想,扭轉二元分別對立心真是太難了。一般的修行道要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一點一滴的扭轉過來。我們參加大圓滿當然有它的善巧法門在,師父已經開示很多了。
  剛才談的是身的解析,現在休息一下。等一下接著談人的存在。人的存在表現於身、語、意上。要怎麼分析,從而產生出離心?
  問題解答
  問:每一次禅修時,都要分析嗎?聽聞佛法有何目的?
  答:我們每一次都要分析,分析久了就知道什麼都是地、水、火、風、空。原始佛教用“析空觀”,大乘佛教用“體空觀”。就好像你做實驗久了,甲實驗、乙實驗都證明一切物質界是由地水火風空構成的,你就可以得到結論,不必再做進一步的實驗了,所以,直接進入體空觀。為什麼要聽聞佛法?因為各種佛法都教我們如何去體驗空性。
  問:被蚊子咬,還是會打它,為什麼?
  答:還會拍蚊子,這是正念不夠,也就是說正念還沒有養成。你沒有在每一個當下提起正念,所有眾生和我是一體不二的。什麼叫眾生跟我一體不二?眾生為什麼和我們是平等的?為什麼我們不要傷害它?因為傷害它對我們沒有好處,我們要修慈悲觀、平等觀,就是不殺生,不惱害眾生。只要我們提起正念,就不會再去拍蚊子了。
  問:禅修一定要打坐嗎?
  答:禅定修行不一定要打坐,行、住、坐、臥都可以在禅定裡。禅定的意思就是mindfulness(提起正念)。一提起正念,心就不會浮動。提起正念,在每一個當下就能體會空性,不會被緣起現象所迷惑。剛剛周師姐說這很難,眾生都會執著緣起的現象,沒有錯。但唯識學告訴我們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勝義亦無自性,一切都是無自性,也就是說一切都是空性。慧來自聞、思、修,修就是觀察,修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止,一個是觀,修定和修慧。仔細觀察之後,就會發現一切都是無自性,都是空性。所以每次體會都不一樣,像我之前引述師父的例子,他每次一閉關出來智慧就開了。他說很奇怪,以前看注解不懂的東西,閉關出來就不同了。
 

上一篇:果煜法師: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習─緒言之二
下一篇:果煜法師:佛法原典 教理精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