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生身與習氣身
——說“受生中有”之一
“六中有”最後一個中有,名為“受生中有”。比喻為將一未通的水道,跟另一水道接通,是故說為“受生自解脫”。
“受生”的通俗說法,也許可以說為“投胎”,然而並非所有的生命都屬胎生,所以“投胎”只是局限於人類生活范圍的說法,而且由這說法,可以引起信仰上的爭議。
許多宗教反對“輪回”的建立,其實只是反對有投胎這一回事,如果說成為“天人”亦是輪回的一種形式,那就應該為許多宗教接受。例如印度教,信仰死後與大梵同在,用佛教的語言來說,便是往生梵天,兩種說法無有差異,只是修飾詞有所不同。
佛教說“輪回”、說“受生”,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在於佛家反對有一個輪回的個體。如人死以後,並不是有一個“張三的靈魂”、“李四的靈魂”,然後由這些帶著標簽的靈魂去受生。
有人會問:然則為什麼佛家又說有“中有身”?中有身不是靈魂是什麼?
中有身並不是靈魂,只是一組帶著業力的心識。這心識並無形態,然而由於心識還殘存著死者的心力,所以起初便成為依心力(意識)而成的“意生身”。這意生身便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鬼魂了。
然而意生身並不能維持很久,漸漸他又同時形成“習氣身”。人在生時本來也有習氣身,例如夢中所見的自己,便是習氣身了。當死亡之際,習氣暫時未發動(所以見兩次死光明時才是最好的解脫時機),是故初入中有身的意生身便可名為“清淨幻身”。
不過習氣其實很容易發動,當意生身見到家人哭泣,或見到自己生平喜愛的事物等等,習氣便可以隨時發動,慢慢習氣身便比意生身還要強。
這種形態,已經不清淨,雖然仍是幻身,可是因受習氣牽引,便成為“前身當生色身”。他具有的形態仿佛“前身”,可是卻又具有“當生”(應當往生於那一道)的特色,所見亦是當生的景象。
所以無論意生身或者習氣身,都不能稱為靈魂。尤其是習氣身,他所保存著的是多生以來的習氣,習氣發動,我們不能說是哪一世哪一個人的習氣,是故便不能說是誰的靈魂。
或者問道:既然人在夢中所見的便是習氣身,那即是說,習氣身與我們的身體同在,那麼,為什麼我們可以確認自我就是自我,而中有意生身卻不能呢?
可以這樣回答:人跟意生身不同,因為人有一個血肉身,所以便能成為“自我”的標簽,而意生身僅是一個由死者意識所形成的幻身,只有死者覺得自己的存在,所以便失去血肉身這個標簽了。
而且,當習氣身愈來愈強的時候,亦即是業力的牽引愈來愈強,意識已不能維持意生身的形象,這就更加不能給這意生身一個特定標記,說他是某人的靈魂。
人所以能執著自我,給自我一個特定標記,完全是因為人有一個血肉之軀。所以從來沒有一個人離開血肉之軀將意識稱為自我——只會稱之為“我的想法”、“我的感覺”之類,既然只是“我的”(佛家名相稱為“我所”),那就不是“自我”。
正由於這樣,佛家才將受生看成是一組業力的轉移,由一個個體移向另一個個體。這就稱為“不常不斷”。沒有一個固定而輪回的個體(靈魂),是故不是常;因為有業力在轉移,而非業力隨著死亡便消失,是故不是斷。
當日龍軍比丘答彌蘭王關於輪回的問題時,便用蠟燭來作示意,一支蠟燭點盡,將它的火燃起另一支蠟燭,便即是不常不斷的輪回。並非是同一支蠟燭,是故不常,蠟燭的火依舊保持,是故不滅。
生命的輪回也的確是這樣,宿業注入新的身體,這身體又重新作業,然後宿業跟這一生的業力混同,又再找尋新的身體。如是循環不息,便是輪回。所以,不能說輪回是一個特定的個體(但亦未嘗沒有這特定個體的業力)。
必須這樣去理解輪回,才理解如何“受生解脫”。——當解脫時,是整組業力的還滅,而不是單一個體像囚徒那般被釋放。
有一首偈頌形容這個受生的“前身當生身”(具習氣身的意生身)——
前身當生之色身 一切感官無障礙
具有業通神變力 以淨天眼見同類
這種形容與宗教信仰無關,無論你相信不相信輪回,你都一定會同意,死者的意識可以憑想象而認定自己有一個身體,所以這個身體沒有物質,仿佛死者生前血肉之軀,其實沒有血肉。我們在夢中出現的,便是這種形態。
所以你除非否定夢,否則你便無法否定一個具習氣的意生身。
然而即使在夢中,我們出現的形態亦不完全由我們控制。你不能像在衣櫃挑選衣服那樣,為夢中的你安排衣著。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在夢中變形,年紀忽然老、年紀忽然少;身軀會變大、身軀會縮小。為什麼這樣呢?那就正因夢是由習氣主宰,而不完全受意識控制。
所以其實我們很熟悉自己的中有意生身形態,那就有如夢中的自我。
一般來說,當中有意生身初形成時,這意生身一定是以最美好的形態出現。無論死時顏容如何憔悴,意生身都一定青春美好;無論死時如何貧寒,意生身都一定充實富足。因為死者的意識一定用最美好的回憶來裝飾自己。
那亦即是說,意生身所具的“前身”,一定是前身最美好的形態。這種形態,說是可以維持三日半(亦即是經過見寂忿尊的兩個七日周期之後的三日半)。
三日半之後,由業力感召的習氣身開始發生影響。這亦原是無可避免的事,因為意生身負載著宿生的業力,這些業力不可能不產生作用。業力總脫離不了貪、瞋、癡、妒、慢的范圍,它們彼此互相增上,就像生前一樣,由一個業,引發另一個業,這另一個業又回過頭來加強原先的業,如是等等,業力就構成一個糾纏不清的網,於是習氣身便形成而與意生身同在。
習氣的影響,令輪回產生兩種果,一種叫做正報,一種叫做依報。
所謂正報,是決定輪回到六道的那一道;所謂依報,是決定往生的環境與受用,發動得最有力的業,決定正報;其余次要的業力,決定依報。於習氣身便體驗到當來往生的正依二報,包括六道中那一道的景象,以及其景象的優劣。甚至連意生身都變成帶有當來往生的生命特征。——例如當往生為猴子,就會喜歡搔癢;當往生為阿修羅(非天),就會喜歡挑戰。如是之類。
這就是頌文第一句“前身當生之色身”的意思。其所謂“色身”,並不是物質身(血肉身),而是具有形態的意思,在顯宗的經典,則稱之為“微細身”(如今英譯多譯為subtle body)。其形態如前述,受到“前身”意識以及“當生”景象的影響。
頌文接著說“一切感官無障礙”,那是說中有意生身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無論前身有什麼缺憾,這時都變得完美無缺。盲人變成能見、聾子變成能聽。不但這樣,在業力范圍之內,意生身想聽什麼,便可以越過萬水千山來所聞;想見什麼,便可以穿透萬障千重來看見。這就是所謂“神通”了。可是必須注意,一超越業力范圍,意生身即無所見亦無所聞。
因此頌文說:“具有業通神變力”。
這些“神變力”除了天眼、天耳之外,還能夠穿越障礙。牆壁、石巖,甚至大山都可以穿過;而且意念一起,立即就可以隨心所欲而到達任何業力許可范圍之內的處所。
不可為具有這些神變力而高興,因為這不是修持的功德、不是禅定生起的神通,只是由業力所生的神變,由脫離物質身羁絆之後的心識力用。所以能不應用這些神變就不應用,因為每次應用都要由意識指揮,而每當意識動時,一定增上了業力的運作,使本來已經錯綜復雜的業網變得更加錯綜復雜,這就使解脫變得更加困難。
說到這裡便應該知道,墮入中有身之後,最好的解脫時機是那兩個七日周期,然後便是五日半的意生身時刻,一旦有習氣身生起,可為說,已踏入輪回的邊緣。
所以頌文最後一句說:“以淨天眼見同類”。
這句頌文所說的“淨天眼”,當然不是指由禅修所得,亦不是說天人福德所致的天眼,如前所述,只是中有意生身這形態的業感特征。當專注時,意生身若是當生天道,他就可以見到天人;若是當生人道,他就可以見到人。所以有些中有意生身於死亡一段時期之後,還可以與人的意生身相見。對人來說,那就是夢見先人;對中有身來說,即是入人之夢,與其意生身見面。假如他當生於其余五道,那麼,他就不可能再見到人。
如上描述,也許有人會羨慕中有意生身,神通感應,何等自在。實際上意生身並不如這些人所想象的那般自在,因為一旦失去物質身,他就會無依無靠,有時甚至會覺得全身解體渙散,由是生起怖畏,這怖畏又引發六道的怖畏現象(即使是當生天道的中有身,由業力令其有時得見天道的器世間,但這器世間亦依然不離怖畏)。
所以“六中有導引”是這樣來形容中有意生身的——
你搖晃,由於業風的緣故,你從來得不到休息。你的意識無所依,有如鳥羽被風吹散,又如騎上風馬,飄動而無休止。
試想象一下剎那都不能停止的生活,便知道中有意生身為什麼會渴望輪回,因為他實在需要一個寄托之地,一具肉體、一處庇安所(例如母親的子宮)。
中有意生身存在的時間,或一七、或二七,以至七七,視業力與當生那一道而定。一般來說,是三七以至四七。過此之後,便是輪回的時刻來臨。
前面說過,輪回由正報與依報來決定,所以便有下述的種種情況——
正報好,依報亦好的,往生天道,成為天人,受用天界的享受。稍差一點,依業力往生阿修羅道或人道。如果是人道的話,那麼便會出生於物質豐富的文明處所,精神享受與物質享受都勝於貧窮國度的人。
正報好而依報不好的,可以往生三善道(天人、阿修羅、人),依業力而定其受生環境的好壞。譬如貧窮國度的人,雖得人身(正報好),可是饑馑、疾病隨伴一生,精神物質都久缺享受。
正報不好而依報好的,可以往生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但受生環境與享用都優勝於同類。這例如墮入畜生道,可是卻成為寵物,受主人愛惜,從來不為食物發愁,其精神與物質享受,甚至比赤貧國家的人還要好得多。
正報與依報都不好的,當然往生三惡道,而且受生環境與享受都比同類差。例如無人飼養的野狗,甚至是赤貧國度的野狗,連扒垃圾堆都難找到半點口糧。
所以中有意生身由於具備“前身當生”兩種因素,於其未受生前,即已可以感覺到自己將會獲得怎樣的正報與依報。倘若感覺到不妙時,中有身便會生起畏懼,並且因而痛苦,由痛苦又引生業力,由是生更大的痛苦(例如見到更難堪的景象),這時必然感到孤立無依,因此,便正需要“受生中有”法門的指導,使他知道此時如何自處。
下面,將談及這個法門。但在此之前,
不妨先知道引生六道的景象。
據密續說:中有的境界通常出現烈風,伴隨著風聲,有湖水澎湃聲,有噼噼啪啪的火燒聲,有山崩地裂聲。死者的業力越壞,聲音愈加恐怖。
還會出現許多凶猛狠惡的形象,死者或視之為惡人、或視之為鬼卒,這凶惡的程度亦隨業力而定。他們持著各般兵器,轟隆隆喊著打殺之聲。亦有死者會見到自己被猛獸追逐;亦有死者唯見暴風雨來臨前的黑暗。
恐怖的聲音,驚懼的形象,逼死者躲藏。他們的意身起初可以依附著佛像、佛塔、寺廟、橋梁,甚至是大樹、石塊等等,可是除非死者生前修習過入定(不一定是佛家的禅定,也可以是外教的定),否則當五日半的期限過後,習氣身已完全形成,他們便再無法靠依附來尋求安隱。
這時候,當生何處,便會見到該處的景象。
如果是當生於天道,會見到珍貴裝飾的輝煌宮殿。宮殿的輝煌超越世間想象,是故稱為“越量宮”(越量即是“超越思量”)。在景象中,連道路都以黃金裝飾,草地也以珍寶堆砌。這是幻象,所以對於不以珠寶黃金為貴重的死者,形象則可能改變,然而不變的則是莊嚴、華麗的基調。對不求解脫的死者來說,這是一個可以安住的處所,住下來,便能於天道受生。
可是對於求解脫的死者來說,天道卻是個險處。意生身帶著善惡兩種業力往生天道,在天道中享用豐饒,無有災病,一切都是善因造成的善果。所以生為天人之後,可以說都是消耗善因,而剩下來的在比例上便以惡業為多,因此,除非此天人身能獲解脫,否則再轉輪回之時,便極可能以惡業為因,受惡果之報。
我們見到一些人,聰明、正直,可是卻以貧困終其一生,受盡白眼與譏諷,這便可能是由天人輪回為人,正報雖好,依報卻有缺憾。至於佛經上常有記載,有天人輪回為餓鬼,甚至落地獄,是故求解脫者實不應羨慕天道。
當生阿修羅道的意生身,會見到宮殿、園林,但同時見到旋轉的火圈。那是無論如何都不應受生之所,因為阿修羅受到瞋恚心主宰,常以斗殺、戰爭為念,於是時時找出非戰爭不可的理由,所以一入阿修羅道,雖受天人的享用,卻極容易墮入地獄道。
如果受生人道,則分四大部洲的景象——
東勝身洲的景象是湖泊,湖上有天鵝和鴻雁;西牛賀洲的景象是湖泊與草原,草原上都是馬;北俱盧洲的景象是湖泊與樹林,林間有許多黃牛。這三個都是未傳佛法之地,所以求解脫的意生身不應該進入。
唯有南贍部洲已傳佛法,意生身可以安住,它的景象是到處有美宅華廈(卻非華麗的宮殿)。要受生,便安然住於這個境界,等待受生的時刻來臨。
下面是千萬不宜安住的三惡道——
若是往生畜生道,會見到石洞、小屋,籠罩著煙霧。
若是往生餓鬼道,會見到枯樹干、崩巖陷峽、殘敗林地,籠罩著黑暗與陰影。
若是往生地獄道,會見到陰暗的洲渚、黑鐵屋、紅屋、地洞、黑暗的街道。那兒還有惡業所感的歌聲,對充滿惡業的意生身應該很吸引(可是,我們如今業力所感的,又是怎樣的歌聲呢)。
沒有人可以證明這些當生的景象。然而不相信也沒有關糸,知道對於這些景象的說法,至少有益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