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的修習與實踐
——說“臨終中有”之三
“臨終中有”的精要,在於“往生”的修習與實踐。雖然,它只是方便,但卻是方便的精要。
一提到“往生”,便牽涉到信仰。佛教徒每每以為往生一定是向西方淨土;異教徒則不相信有“淨土”這一回事(可是他們卻信仰天國、梵天);無宗教信仰的人,特別是知識階層,則常常懷疑佛與淨土即等於是神的建立,因此認為佛教迷信。所以,我們有必要弄清楚什麼叫做往生。
往生西方淨土並不是佛家的唯一往生方式。而且,往生淨土亦絕不是解脫,然而“六中有”所教授的往生,卻可以解脫。
跟“六中有”的往生相比,顯乘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依然等於輪回,只不過死者的神識不入中有,不成中有意生身,立即輪回入佛的淨土。所以他不能立即便於淨土中自顯現,只能成胚胎,住在蓮花菡萏,等待“花開見佛”的機緣,機緣成熟,然後才能在淨土中自顯現。可是這自顯現卻依然是輪回界的生命形態,仍須經過聞、思、修,然後才能證入涅槃界。
所以淨土的建立並非迷信,百千萬億器世間,無一不依從有情的業力而建立。佛家不否定梵天、大自在天、帝釋天等等,即因為凡有人信仰這些器世間,就必能成就建立這些器世間的業力。淨土的建立亦然如此,佛說有淨土就有淨土,等如耶和華說有光就有光。因為二者都是有情業力的建立。
然而佛家卻認為,凡由有情業力建立的器世間,一定同時是有情的束縛。淨土中的有情若如不能解脫,業力最好,也只是生生世世在淨土中輪回。一如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平常業力即牽引他生生世世在這世界輪回。
是故淨土中的有情依然要修道,這就跟外教建立天國不同。如果你問其他的宗教,人的靈魂上到天國之後,有什麼事可做,他們只能答你,與天主同在,可是同在又怎麼樣呢,生活方式又到底如何呢,很難有一個合理的答案。
因此,若容許種種天國的建立,就不能否定淨土的建立。比較起來,淨土的建立更少迷信的成分,因為它實在以業力作為其建立的基礎,而對於業力,誰都無法否定。
至於“六中有”所教授的往生,已經超越淨土,實際上已經是解脫法門。這即是五種往生中的三種:法報化三身的往生。
何以可以利用臨終來往生解脫?
這完全因為人唯有於臨終時,才有神識離開肉體的一刻,才有離開五蘊身束縛的一剎那。這即是一個擺脫種種心識障礙與歪曲的機會(機會一過,墮入中有而成意生身時,心識的障礙與歪曲又會重行生起)。
解脫,即利用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所以它依然是依靠生前的修習而得解脫,這就跟完全基於信仰與業力的往生不同。
往生的修習,稱為“遷識”(頗瓦'pho ba),有許多上師都有這法門教授,可是一般只強調人死時若能神識由梵穴出,則決定往生淨土,很少同時傳授解脫的往生實踐。然而“六中有”的往生修習,卻以解脫為目的。至於重視頭頂的梵穴,則與往生的途徑有關,只是解脫的助緣。
佛家說,人死後往生,神識有九個往生的途徑,稱為往生九門。
上三門是——
神識由梵穴離開,是為往生空行淨土之路。這時的神識,即是本覺的自解脫。
神識由眼離開,轉生為轉輪王(具有權力的有情)。這時的神識,無非仍是心識(由此以下都然如此)。
神識由左鼻孔離開,轉生為人身(所以垂死的人要采用獅子臥姿,右手於托腮的同時,用小指塞著右鼻孔)。
中三門是——
神識由右鼻孔離開,轉生為藥叉。
神識由雙耳離開,轉生為色界天人。
神識由臍離開,轉生為欲界天人。
下三門是——
神識由尿門離開,轉生為畜生。
神識由生門離開,轉生為餓鬼(生門,即是男女排洩精卵的孔道出口)。
神識由肛門離開,轉生為地獄有情。
神識由梵穴離開身體,雖是解脫的必需條件,可是,這條件卻仍須由修習以圓成。若不修習,生前修遷識雖修至梵穴張開,可以插入吉祥草,神識卻依然可能由其他的孔穴離開身體。
所以往生修習的第一步,便是修習如何用“種子字”封閉十一個孔穴,只留下梵穴不封閉。娴熟之後,才修習其余。
行者采取適宜的坐姿安坐於舒適的座墊上,這時,不必用毗盧七支坐。年老的人甚至可以躺在床上來做,盡可能用獅子臥姿。
如果是坐著來做,雙手就覆按在膝蓋上,挺直身腰,雙肩平展,明觀心輪有一光明深藍色的吽(按:藏文吽字)字。
觀想心輪的吽字放射一相同的吽字,下降至肛門,關閉生地獄門。
再放射相同的吽字,降至密處(大小便的中央位置,深入至內部),關閉生餓鬼門。
復同樣放射吽字,下降至尿門,關閉生畜生門。
這是很重要的下三門關閉,須反復練習,練習到無須安坐,於任何時際只須稍一起心動念,都能於剎那頃連續放三吽字以作關閉。
復同樣放射光明吽字,於臍、口、雙鼻孔、雙眼、雙耳孔共八處關閉不同的輪回生處。
最後觀想頂輪梵穴處(即亦是用掌邊沿著額前發際向頂量度,寬橫排八手指處),有一白色的吭(按:藏文吭字)字,倒懸於頭頂,關閉梵穴。
這是關於身的修習。
寧瑪派很重視這個修習,因為有一種所謂“強制往生”的方法,即須依此修習為基礎。
“強制往生”可以應付突如其來的死亡。例如心髒突然停頓,種種飛災橫禍,死者根本沒時間來得及應付死亡(也即是前述的種種死亡現象,於一剎那頃即已次第出現),那麼,便只能用強制往生來求解脫。即不能解脫,至少亦能保證不墮入三惡道。
行者如果封閉十一處輪回門已然娴熟,這時更無須逐一觀想,但憶念根本上師住於頂輪梵穴處,自己心輪放光,十一處輪回門就得到封閉。這時,最重要的事是將心識引向頂輪。不過假如你能真的誠心憶念上師,心識便不可能不引至頂輪。所以臨危者要做的事其實非常簡單,只是憶念上師住頂而已。
這也需要平時的練習。例如假設自己從懸崖墜下,心生大恐怖,於覺得死亡臨近之際,憶念上師坐在梵穴之上,然後再檢查心中的明點是否亦能於不知不覺之間沖上梵穴。
總之假設種種恐怖與死亡的境界來修習,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真的出現突如其來的驚恐(例如當你閉門聽電話時,突然有人推門而入),你也可以馬上憶念上師住頂。
這就是利用往生孔道的“強制往生”。假如修習成熟,即非突然死亡,對平常的死者亦有莫大利益。甚至可以作為臨終關懷的指導。
往生修習氣息,即是許多上師普遍作教授的頗瓦法。不過真可謂各師各法,門派不同,修氣的方式便亦不同。我們現在只依“六中有導引”的教授。
行者依七支坐安坐,明觀自己的中脈,由臍下橫排四指處直達頂輪梵穴,中脈充氣,如瘦羊腸充氣後的形狀,其內具白色光明稍帶微黃。
這個觀想並不難做,有些從未做過止觀練習的老年人,練習兩三次就可以明觀中脈。要點在於腰背要挺直,然後才能明觀中脈筆直。
再明觀頭頂虛空根本上師成本尊相安住。於是提氣上升,猛念hi-ka(藏文hi ka),如是七呼,明點由臍輪升至心輪;七呼而明點由心輪升至喉輪;七呼而明點由喉輪升至眉輪。此共二十一呼,要點是須一口氣而作。最後提氣七呼,末後一聲極為猛烈,於是明點突然升至梵穴而安住。
稍安住後,必須觀明點回降而下,再行住於臍輪。
這樣的修習即是頗瓦法,不過在細節上,傳授的人各依傳承會指導一些口訣。口訣極其珍貴,如果沒有口訣,據說可能令修習的人減壽。——所以寧瑪派於極其深密的傳授中,並不以這個遷識的修習為主,另有一修習的方法。我們在許多藏密修行人的傳記中,見到他們於臨命終時,長聲呼ah(藏文ah),即便出現瑞相,例如天際出現彩虹,那便是作此深密的往生遷識。這個修習不須開頂,不須用力,同時亦沒有修得不好便會減壽的缺點。
往生修意,比較簡單,只是在前述修氣息的基礎上,全力觀想明點在中脈移動。有一個口訣是,明點向上移時,沿直線上升;明點向下移時,則成螺旋形慢慢下降,同時形成一道白螺旋形的光。任這些光漸漸在中脈內消融(而不是消散),悠悠然,如水入水。
假如此際能夠同時觀上師住頂,那便最好。
若或有人懷疑,為什麼上師這般重要呢,任何宗派,都是聖者的地位比傳道人要高,即使是佛教的顯乘,當念佛之時,也只是觀想“西方三聖”,從來沒說要觀想師長。然而密乘為何與眾不同?
這裡頭,其實有很深刻的意趣。
在修習上,諸佛本尊無非都只是一個假設施的符號,每一位本尊,都有一個象征的意義,而且這個意義還須根據我們的心理狀態來建立。所以在“六中有導引”的《假立蘊自解脫》,便是根據人對物質的執著(即是對地、水、火、風、空的執著)、根據人精神狀態的執著(例如對“自我”的執著)、以及根據人的種種心理狀態(瑜伽行派稱為心與心所),便建立為一百位寂靜與忿怒尊。
甚至,“淨土”也須視為具有象征的意義。例如西方淨土,憑願力便可以往生,那麼西方淨土就是一個以願力為重要業力的器世間。東方淨土則與此相反,無人能憑願力即可往生這個世間,他必須“心識不動”,然後才能往生。所謂心識不動,即是我們雖然處身於一個充滿貪瞋癡的世界,面對許多貪瞋癡的作業,可是我們的心識卻能不受污染,那就稱為“不動”。所以東方世界的佛,稱為“不動如來”,稱為“金剛薩埵”(“金剛”也即是不受污染、不能摧毀的不動),明顯具足象征意義。
當作意的修習時,必須緣想一切象征的意義,我們的心識才能夠由其表義而得到改造,否則若陷入執實的層次,則我們充其量也只是情緒的感染。無論感染得多深,心理卻從來未有一絲一毫的改變。
那又跟根本上師有什麼關糸呢?
根本上師也只是一個符號,他的符號是橋梁。修習的人必須通過一道橋梁,才能由凡夫的心識,過渡入聖者所象征的智(也可以通俗說為“聖者的心識”)。根本上師的重要便正在於此。
我們說“上師如佛”,等如說:金門橋有如舊金山。上師在這意義上有如地標。
亦正因為如此,所以修習的人一定要先觀修根本上師,然後才觀修上師轉為本尊身相。這幾乎已成為無上密乘的觀修通則。——下三部密(例如東密)不這樣做,是由於他們並不把本尊視為假設施的符號。
所以在作往生修習時,亦必須明觀上師住頂,然後成本尊相(例如成金剛薩埵相)。
如果不是佛教徒,其實也可以觀想自己所信仰的聖者住於頂上,於臨命終時,將中脈的明點射入聖者的心輪。
然後我們要談往生的實踐了。
首先是法身往生。
在實踐往生之前,最好先能夠忏悔,這是許多宗教都共許的儀式。佛教徒還須起菩提心,懷著對一切有情的大悲來往生解脫,同時在身旁不可放置令其貪戀的事物。
當年先父紹如公便說過一件故事。他有一位勤修淨土三十余年的友人,於臨命終時,許多同修來助念“南無阿彌陀佛”。他起初非常之安祥,作獅子臥,面露笑容。可是後來忽然面色一變,雙眉皺束,竭力睜眼,助修的人覺得很奇怪,他到底見到什麼呢?
後來才知道,原來當他左掌覆蓋左胯時,碰到他生平最喜愛的兩件古玉,一直懸掛在腰際,家人不認為應該替他解下來。
這原來亦是世俗的習慣,認為於死者臨死時,應該讓他見到生平心愛的事物。誰知恰好相反,這些事物,徒然令死者由貪戀而生煩惱,那就失去一切往生的機會。
所以紹如公吩咐,他命終時,要記得除下他佩戴的古玉,以及移開一切珍玩。
當一切准備妥當之後,可以由他力予以協助見死光明,一如前面所說。但若是往生修習娴熟的人,則可以自力觀修。
這個觀修,叫做“子母光明會”。
母光明,是法性光明的顯現。它是法爾的顯現,亦即本來無時不存在的顯現,只因我們的心識受到歪曲與障礙,所以我們才無法見到它的顯現,但在死後的三日半當中,有兩次死光明出現(前面已說過,一次在外息斷絕之後,一次在內息斷絕之前),倘若此時能心現子光明,於是兩種光明便如同霎時接通一道橋索,猶如子母欣然相遇會合,由是即能自此會合的心明而得法身往生解脫。
那麼,什麼是子光明呢?
子光明是由觀修而得的心識光明,它並非本然的存在,所以也稱為道光明。但若平日修習圓滿娴熟,於死時心識平靜,不起五毒(貪、瞋、癡、妒、慢)污染,那麼,子光明便會自然生起,等待著母光明(兩次死光明)出現,而且自然與之會合。
我們平日的修習,觀修心光明(或者說觀修心輪的明點),目的即在令子光明可以適時出現。但假如真能在“處生中有”、“夢幻中有”、“禅定中有”的禅修中,無須造作、無須觀修即起道光明的話,那時,法爾法性光明便亦可能顯現,因此無須於臨終之際,行者都可以證入子母光明相會的境界。
如果行者修習過生起次第,或曾經受過遷識法的圓滿教授,可是卻未能認知空性,那麼,
便適宜作報身往生的實踐。
什麼叫做“認知空性”?
我們已經說過,空性需要藉“明分”與“現分”來現證,一如我們日常那樣,由水的相狀與功能來現證水性。所以認知空性實在不能離開事物的相(明分)與用(現分)。
可是卻有兩種修行人不能證入空性。第一種是堅執著“相分”與“見分”的人,他們依然受能取與所取的束縛;第二種是雖然認知明分與現分,可是卻未能證入空、明、現三者無分別。如果依《心經》的說法,前者是未能悟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後者則未能悟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故便未現證深般若波羅蜜多。
這兩種行人,前者很難保證死時心識現起道光明(子光明);後者雖能現起道光明,卻很難保證能把握法爾母光明出現的機遇。因為當他的心識一對空分、明分與現分作分別時,道光明便不穩定。
這便須依生前修習,用種子字關閉竅孔,然後呼“hi-ka”來提升自己的心識向上,心識觀為明點,住於梵穴的吭字(按:藏文吭字)。這時吭字不再倒轉,如是梵穴即自行開啟。
行者同時觀根本上師成本尊相住頂,於是心識即於純白無垢中如箭直射,隨著一聲“hi-ka”,射入本尊心輪,且力持此心識明點安住,不再下降。倘能在此證量中外呼吸斷絕,即可成就與本尊無二的報身持明果位。
如果生前根本沒有修習過密法,
便只能做化身往生實踐。
行者作獅子臥,頭指向北,盡量使氣息由左鼻孔出入。如果可能,在目光可以觸及的地方,陳設本尊或上師的畫像。倘若不能,亦可只作明觀。一般情形之下,行者至少可以明觀自己的上師。
這時,旁人及垂死者皆作祈願:“依靠這法死亡,願為利益有情而成化身,普利世間。”
垂死者於尚能作時,明觀臍輪為三角錐形生法宮,同時明觀中脈,中脈內有一白裡透紅的明點,光明閃耀,並以之為本覺智之自性,於是收縮肛門,提氣向上。行者盡其所能,連聲念“hi-ka”,將明點提升至左鼻孔,即連同心識與風息,剎那如前,沒入面前化身化身本尊心輪,且任風心如是安住,不復收回。
如是數數而作,至不堪能為止。行者於氣絕之後,即能不入中有,內呼吸亦能住於中脈而不逆轉入左右二脈。其證量為決定來生定能成為利樂有情的化身。
對從來未修習過密法的人,
只能用“凡庸往生”的方法。
垂死者頭指向北而臥,光是這樣,已經有莫大利益。如果可能,應該接受灌頂(所以外教徒臨終受洗是很合理的事)。
親人可以輕撫行者的梵穴,甚至有時輕輕拉他梵穴上的頭發,輕聲告訴他:“佛就住在這裡迎接你。”同時可以念誦——
“南無寶髻佛”、“南無藥師琉璃光佛”(淨土宗信徒可以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其他宗教信徒可以宣稱其聖者的名號,或依其宗教習慣來念誦)。
密乘信徒可以念“百字明”、“六字大明”、“金剛薩埵心咒”等。一般人可以念“往生咒”。
這樣做,可以令死者不落三惡道,能成為天人或者人類。這亦符合佛家視其他宗教為“人天乘”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