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楊雲唐居士:共入毗盧性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共入毗盧性海 
楊雲唐 
  本文是從華嚴經十忍品談菩薩的無量行。十忍品在六十華嚴的第二十八卷,八十華嚴的第四十四卷,是已談了菩薩的十回向、十地、十定、十通後,進而敘述菩薩的十種忍。這十種忍分別為隨順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電)忍,如化忍,如虛空忍。
 
  本品的價值實在可輝映金剛經與心經的內涵,很值得佛子好好地品嘗,可惜未被佛教界提倡,所以不如華嚴三品來的有名。由於經文很長,在此摘錄部分經文,供讀者參考,完整經文請讀者自己閱讀。
 
正文節錄
一、隨順音聲忍:若聞寂滅真實法,不驚不畏,信解受持,愛樂順入,堪忍無惑,修習安住。
 
二、順忍:隨順寂靜,觀一切法,平等正念,於有無諸法,隨順了知,深入一切,深入具足。
 
三、無生法忍: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不生則不滅,不滅則無盡,無盡則離垢,離垢則無壞,無壞則不動,不動則寂滅地,寂滅地則離欲,離欲則無所行,無所行則是大願,是大願則住莊嚴。
 
四、如幻忍:諸法皆悉如幻,觀緣起法,於一法中,解眾多法,眾多法中,解了一法。非男非女,非華非果。但以幻故,示眾色像。觀一切世間皆悉如幻,所謂業世間,煩惱世間,佛剎世間。不起眾生,不壞眾生,不起諸法,不壞諸法。不取過去虛妄相,不轉當來,現在不住。不住大願,不取清淨離生平等。等觀法界無有差別,知一切法非文字,非言說,而亦不捨諸深妙辯。不著化眾生,而轉*輪,為眾生故,受持大悲,度脫一切。
 
五、如焰忍:一切世間皆如熱時焰,無有方處,決定了知一切諸法,亦無方處,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常非斷。觀一切法,皆悉真實假名施設,隨世間言說。非一色,非種種色,非無色,皆因想而有差別。
六、如夢忍:一切世間皆悉如夢,譬如夢無有方所,非世間,非離世間,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生非死,非淨非穢,而有示現。菩薩摩诃薩,覺悟一切世間皆悉如夢,不壞夢,不著夢,夢性寂滅,夢無自性,受持一切法,皆悉如夢,疾成無礙智。
 
七、如響忍:知一切法皆悉如谷響,分別眾聲,猶如呼響,而無所至,菩薩解如來音,不從內出,不從外出,不從內外出,彼聞音者,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內外,而能出生巧方便智,了聲如響悉從緣起,於聲不分別,知性空寂,淨音化世間。菩薩出生巧妙方便音聲,於無量無邊世界,廣為眾生轉淨*輪,受持如來廣長舌相,充滿十方一切世界,普令眾生,悉得開解,發起善根,而音聲無轉,不可言說,知音聲非語言,而隨順語言,亦不染著種種音聲。
 
八、如影(電)忍:影非在世間內外,菩薩不生世間,不死世間,不內世間,不外世間,不行世間,非不行世間,不壞世間,非不壞世間。不行菩薩行,而不捨大願,能辦一切世間諸事,亦不隨順世間流轉。譬如電或日,悉能照明一切淨界,電能遠照,而電非遠近;又物有遠近,而影無遠近。菩薩能照彼我一切境界,而其智慧不作分別。如種子中無有根芽莖節枝葉,而能為因,於不二法中,分別二相,修無礙際。若菩薩成就此忍,得清淨身,於自他國土一時普現,卻不離不往,猶如影(電)現,游行無礙。
 
九、如化忍:知一切世間皆悉如化,所謂一切眾生業化、苦樂顛倒化、妄取化。菩薩調伏化、願力化、方便化。本願修諸行,變化成如來。化不從心起,不住心中生,不由業起,亦不受報,非世間生,非世間滅,非世間行,非離世間。化非生滅法,智慧亦如是。菩薩行菩薩行,受持方便,觀察世間皆悉如化,不著世間,亦不著化,不妄取世間,亦不取化,不住世間,不滅世間。若菩薩成就此忍,於一切佛剎,無所依著,於一切佛法,不虛妄行,滿足一切諸佛菩提之道,利益眾生,神通無礙。
 
十、如虛空忍:一切法界,猶如虛空,無相、無起、無分別故。菩薩,解一切法悉如虛空,得虛空等忍智,得虛空等身、等身業,得虛空等口、等口業,得虛空等心、等心業。譬如虛空不生不死,不可破壞,菩薩亦復如是,智慧諸力不可破壞。譬如虛空一切世間之所依止,而無所依,不生不滅,悉為一切生滅所依,菩薩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皆悉清淨。非業非業報,而能演說一切生死大海分際。譬如虛空一切世間皆謂現前實非現前,菩薩亦復如是,一切諸法現菩薩前,而於菩薩無所現前。如虛空色善根,趣一切道,得一切不壞法,游行一切剎,具足一切身,而於諸身,悉無所著。普於十方,永離癡惑,具足成就不可壞力,滿足一切功德境界,得虛空等金剛善根,一切世間常轉*輪,未曾失時。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忍,得無來身,以無去故得不生身,以不滅故,得不聚身,以無散壞故,具足不實身,以無真實故,得一相身,以無相故,得無量身,以佛力無量故,得平等身。以無礙如虛空故得清淨具足一切菩薩行巧妙方便。具足成就不可沮壞金剛諸根,至一切處身、自在無休息身。
 
打破妄想識心
以上十種忍,總說之就是「只有假名」,就像小說一樣,只有文字,非是真的人與事。譬如我們常說佛法具足無量功德,然而什麼是「無量功德」的真實義,我們卻常以世間價值觀念來意取,這些意取其實是「文字假名」,與事實不等。讀了本品後,應可體會所謂「無量」,是超越世間,也同時非離世間,故不是有個「無量」,也非抽象的形而上學。此外對菩薩的為何具足無量身,遍一切處示現,也有了了解。菩薩摩诃薩成就法身,此法身是不動卻又能如影如響地行於世間,不壞於世間,又能利益眾生。所以可以說這十種忍就是法身,在世間則名為「大士的智慧與方便」,而事實上此法身大士不能說是個存在的個體,但又是不離眾生的存在。離眾生另覓法身或大士,則不可得。
 
  在如焰忍中談到,眾生皆因「想」而有差別,此經偈頌言:
想如熱時焰 令眾生顛倒 菩薩善知想 能離一切倒 世間各別異
形類悉不同 佛子善明達 了相非真相 十方諸群生 悉為想網覆
菩薩慧眼淨 善見世間想 世間猶如焰 妄想取世間 能斷世間想
則離三種倒 譬如熱時焰 眾生於遠見 妄想謂為水 其實非真水
眾生亦如是 虛妄取世間 想如熱時焰 無礙心境界
 
  「想」可以說是我們顛倒的關鍵,眾生的「妄想」把人生帶入於死胡同裡,除非你能跳出這「想」所建構的世界網,不然命運就注定要從出生開始,便以「養命」為人生的目的,但最後卻還是保不了命,這可說是人最無奈的悲哀。
 
  我們依循世間的想,總是落在相對法中計較,此「想」可以串通過去、現在、未來,層層包住此心,使心迷惑。經中說世間如夢如幻,我們即使願意相信,但因未真的體會,遇到事情時,便仍舊非常執著,都是因為離不開想蘊的范圍緣故。凡夫都是活在「想」的世界裡,把此妄心所想的「境」看成是「實相」,但從實相看此境,則是虛妄不實。或說凡夫把「三法印」看成「常見、我見」,然而從三法印看此「常見、我見」,卻是如空中花一般,因此說眾生的世界是如夢、如幻、如影、如響……的。
 
  此十種忍就是讓人觑破「想」的建構,學佛要是不能至少契入此十種忍的其中一個,則不得開悟,即使辛勤修學,也還是在有為生滅法上討活計,煩惱難以真得解脫。若哪天你真的看到這世界原來是如「三法印」所述,那就是悟了。
 
  就以阿難言,他為了成就阿羅漢果,極盡修行思量,佛法雖都想通了,仍沒有結果。就在當他欲靠背休息時,一下子靠了空,剎時整個人進入「無量大空」的境界,身心與所有觀念全然變成「虛幻不實」,當下頓入大解脫。
  當人跳出「想」的世間,入於「大空」,則此小小世間除了如夢如幻之外,沒有另一真實。但由於最讓人感到真實的,還是個人的遭遇與所處在的現實世間,因此菩薩面對這「如幻似真」的現實,最重要的就是「忍」。這「忍」是認可與安住之義,並不是忍耐。菩薩認可了義的正見與安住於正觀中,徹知世間如幻,在各種遭遇中都能安住,這是因他確認一切都是無生的,所有的生滅都只是表相,沒有背後的永恆的自性。也因世間如此的「如幻似真」,菩薩才能得「十忍」,並能「空有不二」地廣度有情,永不疲累。
 
  因眾生以想為心,佛菩薩也就以此為道場。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也是「十忍」的一實際例子,在法界一心中,空與有是融通不二地並存,因此佛教裡很多互相沖突的法門,也都圓通了。
 
誰來成佛
  菩薩知道眾生與世間都如夢如幻,能不急於自己的成就或解脫,這是要具足堅毅的無生正見,才有可能。易言之,因無生與如幻故,才不必考慮自己的成就,只因眾生常被妄想所惑,不知本無生死煩惱與涅槃解脫,而在夢中不得自在,所以發大心的菩薩才起大悲,「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念念只為眾生,自己可以不求聖果、不依小乘行。所以從如幻的角度言,真正的佛法是只為眾生的「菩薩道」,解脫道是化城而已,而佛果則不必談論。因此在華嚴經裡,一直到最後也沒談到善財有無成佛之事。在華嚴卷五十四說「菩薩作如是念,我之所作本為眾生,是故我應久處生死,方便利益,皆令安住無上佛道。」
 
  在大乘經典中常見某佛在因地時,稱願說「若有一眾生未成佛,我誓不成正覺」,這是真的理解佛法者必然的發心,因為在全體如夢如幻之下,個人的成就也如夢如幻。可是問題是事實上他卻又已成佛了,怎麼他「未守本誓」呢?這裡其實沒有矛盾,因為佛果也是幻,事實上也沒有一眾生成佛或未成佛。但因為眾生自己迷惑不知,把夢看成實在,所以他示現成佛,如是而已。即使地藏菩薩「堅守本誓」,到現在還不成佛,也是如影的示現,其實他哪有想成佛的考量。因此從這角度言,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遭遇,都是在扮演某角色,若能體會如幻無生,每個人的角色都是菩薩行,一切的遭遇都不離解脫境界。別以為只有八相成道或神通降魔才算是佛事,經中說佛菩薩甚至以尴尬事、地獄事、苦難事,來作佛事。所以要生死自在,並不是要離開世間,也不是一定要出家苦修,更不是必須「諸事順遂」,而是要轉這一念。
 
  因為無生,但又非離世間,所以事實上生命的出現都是如影如響一般,經中稱之為「化現」。菩薩無量心的開啟與如影的示現,這就是華嚴「海印三昧」的境界。賢首菩薩品說:「隨諸眾生若干身,無量行業諸音聲;一切示現無有余,海印三昧勢力故。」所謂海印三昧意指當大海澄淨清澈時,所有的三世間(器世間、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從山河大地到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皆了了分明地映現在寧谧安詳、波平如鏡的海面上。
 
  把海印三昧用在修行上,這是「回果向因」的通流法。例如我們在修行時,常是把心境的得失,當作修得好壞的計量,但是所有的開悟者開悟時,都是在跳出善惡計量的結果。我們修行時所下的工夫,例如念佛或數息等,其實是像雨水入海,大海仍不增不減。然而一般人總是要看到「增加」,所以就轉移到身心的反應裡,或當發覺身心沒什麼反應時,就放棄了,總是看不到背後的大海。若修行一直重視「增減」,這是不能契入自性涅槃的,或說是無法開悟的。趣向海印三昧的修行,是讓心念從有為、有相,入於無為、無相、無住,契入不增不減的「不動」本覺中,此心性大海就越來越明澈,映現所有境界猶如鏡影,最後無內無外。正如此經的「如響忍」、「虛空忍」,一時心包太虛,全體幻現,分別心不起,無人無我,不見有、不見沒有,所有妄想與計量都脫落了,這心性的世界,也就轉成「性起法界」,此時再看緣起法界,便是幻生幻滅,或說無生。所以此十忍實在是海印三昧的大用,也是修行人的法印。我們一切的修行,都要從緣起導歸性起大海,有如華嚴的導歸極樂,這極樂其實就是「常樂我淨」的自性。
 
  其實性起法界本即是緣起法界,有如無邊的虛空與俗稱的藍天,在性起界的本能映照下,另稱為緣起法界而已。這「本能映照」其實就是眾生心性的「本知本覺」或稱本心。這「映照」是自性虛空中的本能作用,但由於起「妄分別」,這本覺就「無生中妄見生滅」,把平等無分別的實相看成相對的「好壞、得失、有無、內外」等,這些「相對法」從實相看是如天空的彩虹,乃非真實法,也非內外法,更無得無失,只因眾生執此身為我,所以有內外與得失。經中用以上十忍來描述實相,也因此說十忍就是對世間相的正觀。就像如化忍,這「化」就含蘊不生不滅;如影忍,此「影」就含蘊不來不去。
 
菩薩是誰
  成佛不可得,同樣輪回也不可得,眾生的生死也是化現,也是無來無去。因此所謂投胎轉世,而是如影如電地化現,若說是一個「神識」入於身中,還不如說是因果「感召成識」的作用,因此也不應僵化唯識「先來後去作主翁」的說法,甚至密宗活佛轉世之說也應另作诠釋,否則就很難交待阿羅漢死後到哪裡去了。學佛人不應過於美化自己的信仰,譬如密宗裡大喇嘛的轉世,不是觀音就是文殊化身,可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如班禅喇嘛),反而沒有菩薩的化身來的崇高。這說明他們並不是真的是佛菩薩本身,應說是與佛菩薩的「願力」相應的「影現」。也就是說「慈悲即觀音」,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觀音,只看你的心與菩薩的願力是否一致,要不然一大堆觀音與文殊的現身人間,佛教會充斥著「神化」的偶像,進而由法(真理)的證悟,轉向對神明的信仰,如此則與「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的佛法宗旨大不同了。
 
  經中說「供養眾生即供養佛,令眾生歡喜即令佛歡喜」,這不只是意謂佛菩薩心中只有眾生的緣故,而更真實義是「眾生可以即是佛菩薩」,只要他們的心行與佛菩薩相應,就是現成的「活佛」。二十一世紀的佛法,不可停留在「神位」的信仰,應把佛菩薩落實在眾生心行中,如此才是佛法在人間的真實義。
 
  我們常聽到一些傳奇故事,說某菩薩在哪裡示現成某村民,度了一堆人。流傳的故事都把那些主角神化了,似乎人間不會有這種人,所以一定是某某菩薩示現。其實若真的是某菩薩示現,他不會留下「神力化」的印象給眾生才對,否則這不是度眾生,而是誤導眾生走向祈求神力的路了。這類故事說給未學佛的人是可以的,但對學佛人言應把故事的主角人間化,亦即「眾生即是菩薩」,菩薩可在眾生中覓,不必然是遠在天邊的某某知名菩薩。二十一世紀的弘法,應把那些強調感應的故事,順應知識潮流與新時代的開發,刪減篇幅,從傳奇故事轉成現實的實現。就像佛都在人間成佛,菩薩也應在人中實踐,如此的「人間菩薩」才是佛教的真精神。
 
普皆回向
  這裡再來談佛法另一問題:回向。照道理說,自己吃飯自己飽,別人的成果,我如何能也分杯羹?依大智度論言:「共一切眾生者,乃福德不可得與一切眾生,而果報可與。以果中說因故,言福德與眾生共。」當然,物質部分是可以分給別人的,但精神與智慧部分,則是靠感染力,讓別人也得到某種程度的熏陶。譬如當親近一位慈悲者,你的心也柔順起來;或與大眾一起打坐,那磁場力能幫助你安定。但所謂「無盡回向」那就不只是短時間性的感染了。
 
  普賢十大願說:「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表面上是有為的作意,其實是超越「時間、空間、眾生、人我」的無為法,是有如太陽一般,不分對象與時間的。這種無盡回向的背後,不問成果,只問發心,是無量的智慧與慈悲方便,也就是說,是不離「無生法忍」又「不壞一法」的菩薩正行。正如前面所言,是以如幻的我,行如幻的行,度如幻的眾生,這是三輪體空,而空又不離無量的化現。
 
  又者菩薩不起人我的分別,在「如影忍」中言:「自身及他身皆是智之境界,不作二解。」所以菩薩所行,念念都與眾生共,於是「普皆回向」是很自然的事,既然大家是一體,他的作為就沒有為自己。至於回向的效益如何,那是有相的計量,菩薩不會因此而不作回向,而是借著回向的發心,展現人我間根本沒有距離,讓此心無盡地開展,這本是菩薩如實知「無相、無生、無我」的結果,也不會在「如化忍」中起實在或不實在想,至於度了幾個眾生,也不去分別,如此才能「菩薩解如化,無盡藏嚴飾,究竟菩薩行」。
 
另外菩薩行有一個是「代眾生受一切苦」,這含義應當解釋為「以己苦念眾生苦,以解自苦而助眾生離苦」,這比單純地說「我是代眾生受苦」來得實在些。菩薩雖有心代眾生受苦,但不會「自討苦吃」,或只住在這種心念裡,必然是有更積極的行動。
 
「無」字法門
  要契入此十忍的智慧方便大用,關鍵還是在離諸妄想。禅宗的「無」字公案,可做為修行的法門。這公案本是從「狗子有無佛性?」發展出來,學佛人當然都認為狗子有佛性,但現在卻說「無」,而且要一無到底,連想問為什麼也要無。最後,萬法歸一,一又不可說,不可說中又要無礙行事,於是所有的事都是化現,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離一切相,全歸體性。這體性在佛即是不可說的性起法界,或稱毗盧性海;在菩薩即是方便開展的緣起法界,或稱普賢境界。然而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卷五十一)說:「菩薩行即如來性,如來即性菩薩行,是故得名無盡根。」普賢行與毗盧性是相即不二的。
 
  在佛菩薩眼中看來,只要此心觸到諸佛的無量義海的一角,就是已入於毗盧性海。例如大乘經上常說「聽聞佛法,發菩提心,在會的眾生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地獄餓鬼畜生及八難處,即時解脫得生天上。」這似乎是超乎想象的事,但這些想象都是夢裡說夢,是「於無生中妄取生滅」,還是離於無生實相的思量,事實上全體法界都在如來自性大海,無出無入、不增不減,所有法都如演戲,怎麼說都可以。
 
  因為眾生與世間都如夢如幻,所以本沒有一眾生成佛或未成佛,只要一念放下,則本自如如,也沒煩惱之心。我們都認為有個心,如此的妄見,這幻心就成為妄心,不但顛倒,而且反復無常,讓人離不了幻。例如禅宗最令人費解的就是師父把求法的弟子打回去,最後弟子因此開悟後,也把師父打一頓。這看來很沒章法,更不尊敬,但其背後就是「沒人綁你」的真實,當弟子看到「一切如幻」時,眼前的師父也是假,雖心中很尊敬師父,卻用行動表達「法無我」的絕對性,以讓師父印證。
 
  中國祖師不知是否有意,把皈依譯成「南無」,而不用「拿摩」。善財五十三參,都是向南行,這「南」代為的是「正確方向」之意,而祖師特意用「南無」,可能是與「歸向寂滅大海」有相呼應之導向。所以「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這可以說潛藏著「以一毛端納巨海」的非計量或無量殊勝義。這樣的說法,也可以說也是「隨順音聲忍」,若不驚不畏,信解受持,愛樂順入,心無雜想,當然必然共成佛道。
 
生死煩惱的面對
  佛法的不增不減的無生義,不管是在六凡或四聖,只要入於華藏世界海,都可應用無礙。也因此華嚴的回向總是標舉「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塗,共入毗盧性海。」這的確是大方廣的本然境界。
 
  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眾生界量即如來界量,卻都非數量,可謂把生命的幻相總結了。心經也說「無智亦無得」,對著相的我們,這人生就是個迷,但對悟者言,人生是個幻起的現象。因此禅宗要行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不向外攀緣,才能轉向自性。學了大乘無盡無相的菩薩境界,是要我們跳出有限有礙的思維,能把現實的應化身與法身等觀,以更廣而深的角度對待人生,知道此生不離海印三昧,是如影地「示現」,本無增減,在現實世界中更安心地面對一切境界,尤其對生死煩惱、成敗得失更能坦然無懼,進而勇敢地發菩提心,正確地行菩薩行,契入佛法的真實義。
 
  只是正如維摩诘經言「凡夫下劣,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意即人要超越自我與境界,還是必須經過修行與磨練,直到磨去了妄想攀緣,心平如鏡,才能真正面對苦難,體會無生,完全為著眾生,於如幻界廣行無礙。所以一個即使斷手斷腳的菩薩,也還是扎血止淚,繼續菩薩?行,這種解脫的精神,也是我們遇到苦難時應有的正念。
 
  一旦菩薩的精神入於我們心中,必然將放光放熱的。若此心夠宏大堅定,此光將如陽光般,令世間光都失色。亦即,當佛法在你心中放光時,世間的煩惱將如螢火,隱淡無力,這就是為何覺者能不為煩惱所動的原因。但無明裡的我們,在黑暗中,因沒有陽光的普照,就執著螢火的濁光,怕它熄滅,所以煩惱不斷。
 
結語
  大乘佛法常有給人天馬行空的感覺,講了一堆超越現實認知的境界,似乎只是極具想象能力,問題是我們沒人能到達那樣的境界。這是因為我們不能超越世間六識的范圍,用有為生滅的現實角度看待,無法看到實相。若不知自己是坐井觀天,便與那打破事相的「性體」成為陌路。
 
  之所以會覺得「超越現實」,是因現實太真實了,但若已悟入了「緣起」,世間都是「此有故彼有」的因果緣起,都沒有實體,或說都是「心生故法生」,故稱為如夢如幻。不但眾生是如此,其所遭遇也是如此,甚至佛菩薩也是如此,沒有現實中的真實,也沒超越現實外而另有真實。這超越「有限想象」的觀察,本是實相的境界,是覺者的人生觀,但對沉迷於現實的人而言,就會認為是消極與不切實際。還好「無住生心」的佛教並沒停留在此無生中,而又同時說出了另一不可思議的「慈悲行」,把空有完整融合的毫無瑕疵。不過,慈悲還是不壞一法的,仍在因果律裡,所以也別把菩薩的大悲看作無所不能、超越現實的大勢力,否則這世界早就變成淨土了。然而這世界本即是淨土,之所以不是,是因人心的妄想執著所致。又所謂的「不壞一法」是指無一法生滅,故也實沒一法可壞可成。人在迷時,總是看不到自己的迷,只知在迷夢中討價還價,為爭取更高價值的成果,煩惱不休。菩薩的入於眾生五蘊迷夢世間中,真的是如夢如幻,完全體空、無住、又大願深心,這豈是我們有計有量、有限思議的「大慈大悲」所可觸及。
 
 

上一篇:如本法師:見性成佛 第十六天
下一篇:如本法師:見性成佛 第十七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