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天
各位聽眾,各位菩薩大家好:
佛法我們時時說、常常講,說盡一切佛法,但是否明白釋迦牟尼佛來人間的宗旨呢?這必須向各位說清楚,他來人間主要目的,就是讓我們這群迷妄於五欲六塵之境的眾生,各各能見性成佛,決定不停留在人天的果報,也不可讓你墮入三惡道,他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成就佛道。做聲聞、緣覺、阿羅漢這不是佛陀的本意,是過程而已。所以要引用一位開悟聖僧說明釋迦牟尼佛來人間的動機:
「諸佛出世大因緣,開示眾生佛知見;
方便施機有二三,會實悟入不二門。」
過去、現在、未來佛陀不來人間便罷,若來人間,包括十方所有諸佛來人間的因緣,是要做什麼呢?是要開示如來知見,開示佛陀的解脫法,使所有眾生入佛陀知見,將佛陀知見入到眾生的知見中,讓眾生遠離錯誤的思想,讓眾生有佛陀的知見,然後修行成佛,這是佛陀的本意。因為眾生,說難聽點,愚癡、無明、煩惱叢生,不明開悟證果成佛的理論。所以,有勞佛陀來人間度化無量有情,叫做開示眾生佛的知見,道理在此。
佛陀度眾生根本上就是要讓眾生成佛,這是佛陀的本意。但是有一些人,無法承受這些大法,所以釋迦牟尼佛才說二乘法、三乘法,因而有這些法的誕生。大家要了解,二乘法、三乘法、五乘法、人天法也好,這都是過度時期。就像你要登上十樓,若搭電梯上去要經過一樓二樓三樓四樓,這些是一定要經過的,你最後的目標不可以停頓在二樓三樓四樓的地方,過度時期可以,你若停頓在五樓六樓,並未到達目標,尚未到十樓。所以佛陀說二乘三乘五乘人天乘都是好事,但全都是過度時期,最後不要忘了要「會實悟入不二門」,也就是進入中道不二的佛道,成就佛道是佛陀的本意,來人間度眾生的動機,叫做「會實悟入不二門」。
所以修道不難看出這世間,就連我們台灣寶島,目前有很多修道人,不論在家或出家,有二乘的觀念,停頓在自度自利的階段,要他出來度眾生,都借口言他還沒開悟證果。甚至有人開悟證果了,鼓勵他出來弘法布教,總是跨不出第一步,這和多生累劫修小乘有密切的關系,被習性控制住、綁住了,動不動只顧自度自利,叫他度眾生卻抱著隨緣的態度,不肯做菩薩「不請之友」。所以二乘和三乘的道理,是佛陀針對這些人而說,因為他們的根器就是屬這一類的,小乘根機急著了生脫死,看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急著了生脫死出離六道。因此,佛陀才對這些人講二乘三乘的道理,等修到開悟證果了,佛陀才慢慢用善巧方便之法點醒他:「以前教你證阿羅漢是暫時的過度時期,現在你已經了生脫死,沒有生死輪回之苦了,你應該要憐憫眾生,報答佛恩,好好弘法布教度化無量有情。」就是從這裡來的,即為「會實悟入不二門」。我們將此開悟聖僧的法語再念一遍:
「諸佛出世大因緣,開示眾生佛知見;
方便施機有二三,會實悟入不二門。」
所以我們修道要記得十方三世所有的諸佛,他不來人間就無話可說,若來人間一定是講無上大法,也就是見性之法、是一乘法,也就是佛道,都是教你成佛的。所有的二乘聲聞、緣覺阿羅漢這全都是過度時期,因緣成熟時佛會教他回小向大,也就是回小乘向大乘,回二三乘向一乘的佛道。這個問題我們要引經據典,不能喜歡怎麼講就怎麼講,沒有根據是不行的。我常說一句話,現在是抓纰漏、攪局的時代,眾生會質疑你,所以講經說法要引經據典道理在此。引用【法華經】佛陀這麼說:
【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明文說的很清楚,他說十方所有佛的世界中,唯獨有一乘法,一乘法是佛性成佛之法,沒有二乘法也沒有三乘法,除非小乘根機佛陀才方便說有二乘三乘。就如剛才所言,那個世界的眾生,各各急著了生脫死,比較沒有度眾生的心情,自度自利的心勝過度他利他的心,所以大慈悲心就較顯露不出來。你要叫他度眾生他也不肯,在此狀況之下,釋迦牟尼佛乃至所有諸佛,才方便說出二乘和三乘,也就是教你先了生脫死,以後有機會,再來度眾生,成佛開悟證果以後再來度眾生,所以佛陀也是無可奈何的,眾生都是這種根器啊!
所以根器有三根,上根、中根、下根,中下階段根器的人當然智慧、願力、慈悲種種就比較有限、比較薄弱。你叫他度眾生他哪裡做得到?總是歪理十八條,條條有理,他不度眾生變成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你告訴他也沒有用,他聽不進去。佛陀認為既然你的根器是這樣,那就先修到開悟證果、出離三界,以後再說了。所以先讓你證成阿羅漢以後,再慢慢點醒你,讓你能體諒佛陀來人間的本意,等你體諒了以後,自然可以回小向大了。他才說二乘三乘法是佛陀方便的教法。「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用一切微妙的法音引導你,漸漸進入佛陀的智慧中,最後讓你成就佛道。再念一遍:
【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說到這裡就讓如本聯想到一個問題,我們教內不可否認,有頓教和漸教的問題,沒有漸教,就沒有頓教,頓教由漸教修練漸漸成熟,才演變有頓教的存在。天下沒有天才,天才之所以天才,此人多生累劫有熏習、學習過,因此這一世稍微學一下就會了,所以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凡事有其前因後果。不是這個媽媽很會生,那個媽媽比較不會生,孩子的差別就那麼大,不是這樣。若兩個孩子多生累劫有同樣學一項東西,這兩個智慧,IQ、EQ會差不多,不然的話,一個學比較多,一個沒有學,當然是一個印象較深,一個就沒有印象啊。沒有印象的人,他的成績就比較差,有印象的人總是學得比較快,那就產生頓和漸,是這種道理。
從來不曾開過車的人,你叫他開車?簡直要他的老命他會嚇死,因為車子發動以後,方向盤若掌控不好,隨時會發生車禍或跌落水溝甚至摔落斷崖。一個曾經開過車的人,雖然換新車,只要稍微講一下他就懂了,學過和沒學過,差別在此。所以世間人說天才,不知道他為何會變成天才,天才由來如何?不知前因後果卻一味的說他是天才,不用學就會沒有這種事。有時會牽涉到過去無量劫,因為無量世以前與今天有息息不可分離的關系,這因果關系他沒弄清楚,就一口咬定說是天才,這樣不對。天下沒有天才,天才之所以為天才,是多生累劫以來曾學習過,所以這一世只要稍微看一下、學一下、思考一下就會了,是這樣的意思,諸位了解了嗎?
頓教和漸教也是這個道理,「頓」是一講就豁然開悟,這是頓教之人。「頓」就是不用經過用功修道、用很大的力量、用很深的思考、用很多功夫馬上在短暫之內,克期就可以開悟證果叫做「頓」。「漸」就是漸學,漸漸學習到最後才能夠豁然頓悟。所以沒有「漸」就沒有「頓」,凡事由淺入深、由近而遠,這有道理啊!光儒家好了,不用講佛家那麼高深的道理。他說「行遠必自迩」,走遠路要從「迩」處,迩是指最近的地方,目標在前面你必須跨出第一步,然後第二、第三步,接二連三的跨出去,遠的距離才會到。「行遠必自迩」你不可能一步登天,一步要跨過三十公裡遠的地方,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遠是由近的距離起步,遠方的目標才會到達,這是「行遠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你想登上十樓,非從第一層樓開始不可,坐電梯也好走樓梯也好,一定要經過第一層樓、第二層樓、第三層樓,不然高高在上的高處,你是到不了的呀!「登高必自卑」,「卑」就是低處,由這裡慢慢爬起。
修道也是同樣的道理,修道是點滴的工夫;一點一滴累積的功夫,就以念大悲咒為例,念大悲咒念久了,就是你的了,念久就熟練,念久了不用背自然背起來,但是你念一、二次背得起來嗎?難矣!因為大悲咒,梵文的音,一句一句既生澀又不好念,豈是一、二次就能背得起來呢?除非你是過來人,諸佛菩薩示現的或多生累劫曾經修過,所以稍微學習就會了,不然一般初發心者,大悲咒要念好幾次才背得起來,所以修道是點滴的功夫。什麼叫「點滴」?比如說,你感冒去打針,打500cc的點滴,一瓶八分滿一滴一滴的滴下來,乍看之下,哦!這要滴到什麼時候才滴得完啊!一瓶那麼大瓶,但是你老人家放心吧!禁不住它一滴一滴的滴,滴久了,這大瓶的500cc就有滴完的時候,「點滴」的工夫。
我們修福修慧也是點滴的工夫,一桶水看起來不滿,不過禁不住一天一滴,一個月三十滴,一年三百六十五滴,如是一年二年三年十年,這桶水難道不會滿嗎?會啊!「水滴雖微,漸盈大器」不錯,水滴滴石能將石穿孔。台北野柳海水一直侵蝕,石頭本來是四方形,被海水侵蝕到後來變成葫蘆形,一個人頭。所以修行是點滴的功夫,慢慢累積起來的。我們不要灰心、不要煩惱。就像如本當初講經的時候,說得結結巴巴的,說得不順暢,字句咬不清楚,段落不分明,現在就不一樣了,講得一字一句清楚,咬字清晰,說話段落分明,說得本土化、鄉土味,在本土化、鄉土味中法喜充滿,有趣又有佛法的內容。有些人講經有趣 沒有佛法的內容。要說得台上台下打成一片,不是一步登天就辦得到的,有誰看到我私底下和背後的努力認真?眾生只看到果沒有看到因。
修道也一樣是點滴的工夫,你的福報慢慢的修、有耐性的修、有毅力的修、有恆心的修,最後成功者也非你莫屬啊!你的慈悲心不夠不要緊,去關懷病苦之人,人之苦如同自己之苦,別人的煩惱如同自己的煩惱,來學習這個法門。需要幫忙的人我們去幫忙,你的慈悲心會生出來,仁心、愛心就生出來,是可以慢慢培養的。最後不用驅使、勉強自己,看到需要幫忙的人,你自然會生起愛心去幫忙人。所以凡事都是學習來的,因此修行是點滴的功夫,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你不曾聽說:「聚沙成塔,眾志成城」?一間寺或一座塔,絕對是無盡的細沙與水泥攪拌後,一層一層堆砌而成,一間寺的莊嚴需要累積多少的沙才成就一間寺?「眾志成城」大台南市也好,大台北市、大台中市,乃至大高雄市全國十六縣市,不光是一位市長、縣長就可以成立的,也不是一個鄉鎮的鄉鎮長就可以成立的。「眾志成城」是多少民意代表、多少學者專家、多少人提供意見共同成就了大都會。「眾志成城」是多少人的觀念、智慧、財力等全部的累積。以台南市為例,要經過多少任的市長、民意代表(市議員)和裡長,匯集眾人的智慧,才能成就今天的大台南市。同樣的理由,今天台南市的成就是累積了政治、經濟、文化、慈善,是名眾志成城。
修道也一樣,你有這麼大的智慧,我相信不是這一世一下子就能夠成就的,也因為多生累劫,多聽多聞多學習,再加上這一世的努力,因此成就了你的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所以我們佛門有一句話說:「沒有自然的釋迦,天生的彌陀。」釋迦之所以釋迦,彌陀之所以彌陀,都是多生累劫修來的,不可能莫名其妙就成就了釋迦佛陀、阿彌陀佛。所以說「沒有自然的釋迦,天生的彌陀」道理在此。佛經記載他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因此今天他成就了,今天他成佛了,最後的勝利者也是非他莫屬!
所以說修行是點滴的工夫,是累積所成就的代價。今天我們頓教和漸教也是同樣的道理,有人說聖僧要向他頂禮、膜拜,那凡夫僧要拜嗎?一樣要拜,沒有凡夫僧哪裡有聖僧呢?聖僧是他多生累劫修來的,包含今生的努力漸漸頓斷煩惱、無明、習氣,成就了他莊嚴的自性,成就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無盡的慈悲喜捨,就是他多生累劫修來的。所以看到聖僧要頂禮,禮拜是理所當然,被禮拜的人他也不會增一點點,他也不會比較胖。但是因為在禮拜當中,使你多生累劫善根成熟,消除你的我慢貢高的心,這有道理哦。
在二十年前,那時我看到一位在家菩薩很虔誠,非常深入三藏十二部教典,時常閱覽經藏,他自以為道理懂很多,看到初出家的小和尚就比較不看重,他都看重那種大牌的,有知名度的,看重那些比較有修行的,看重比較年長的大法師,看不上初出家的。昔日,我出來講經的時候,年紀大概廿多歲,他一看到我,心想:哇!年輕人那麼善於講經。他心服口服,但還有一點不服就是我年紀太輕,這是他的大失誤。之後向我頂禮時,把我拉到旁邊說:「少年師父啊!(師父就師父,又加上一句少年耶)我想向你禮拜一下好不好?到旁邊比較沒人看到的地方。」當時我是啼笑皆非,哪有這種菩薩呢?他說:「我都是禮拜比較年長的法師,但少年的我沒有禮拜過,你讓我禮拜一下,因為你很會講經,說法引經據典說得很好,你是少年法師也是我的偶像,讓我拜一下好嗎?」好啊!可以啊!沒拜也不要緊。他說:「喔,不結個緣不可,多生累劫被溜走以後就拜不到了,非拜不可。」我說好,趕快拜,他就拜了下去。他在拜之前還看了四周有沒有人看他,沒有人看到趕忙拜下去,又很快起身慶幸沒人看到。
拜這一拜提心吊膽,緊張得不知死了多少細胞。行禮作拜,我們沒有增一點點,他也沒有損失,但是因為他所拜的法師都是年長一點的,這種觀念不一定正確,你不曾聽說一句話:「三歲孩童可悟道,八十老翁行不來。」會悟道的人,在少年時就悟道了,不會悟道的人活到七老八十了,說難聽一點,棺材入一半了他還不能開悟證果,還無法覺悟,「三歲孩童可悟道,八十老翁行不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告訴這位居士:「我希望你每樣都好,樣樣都很圓滿,只是有個觀念要調整一下。」他問:「調整什麼?」聖僧是由煩惱僧、凡夫僧成就的,沒有凡夫僧、煩惱僧,聖僧如何得呢?佛陀也是由凡夫修行成佛的啊!所以我們看到凡夫僧,也同樣要頂禮。
有一次,唐太宗問玄奘大師:「看見聖僧要頂禮,凡夫僧要頂禮嗎?」玄奘大師回答他:「凡夫僧是成就聖僧必然的經過,聖僧是由凡夫僧的淨化而得,沒有凡夫僧那有聖僧呢?就好比龍子長大,我們看不見,它會興風駕雨;泥鳅雖小,也跟龍一樣的象征,所以要尊敬它三分。沙彌雖小可度人,王子雖小亦可殺人,小沙彌雖然還未開悟證果,但是不讓他長大、不讓他開悟證果便罷,開悟證果可度無量人天啊!」所以玄奘大師回答了唐太宗這個道理,聖僧是由凡夫僧而得,沒有凡夫僧哪裡有聖僧呢?因為你的我慢貢高分別心,一定要挑選頂禮聖僧的話,如果你沒有慧眼,不知道這到底是聖僧還是凡夫僧,因此,錯過頂禮結緣、消業障的機會。
所以佛陀在【大般若經】說「尊重初發心之人,如同一切智人。」尊重初發心的人如同一切智人,尊重初發心者,要將他當作佛菩薩一樣。何況你又沒有慧眼、佛眼、法眼,不知道他的來歷,如果是佛菩薩示現,結果失去了你可親近的機會,因為你分別心,使你喪失親近過來人諸佛菩薩,是一大損失啊!非常遺憾。我們修道也同這個道理,要尊重初發心的人當作一切智人,開悟證果的聖人就是了。如此一來你有機會頂禮聖僧,二來能消除我慢心及分別心。最後將聖僧這些話再念一遍:
「諸佛出世大因緣,開示眾生佛知見,
方便施機有二三,會實悟入不二門。」
我們修道過程中,外在山河大地有生滅,我們四大五蘊的身體也有生滅,但是我們清淨光明的佛性並無生滅。你看到生滅的一切萬法,到最後回歸到自性,悟到不生不滅的自性,原來佛性沒有生滅。有一位禅師在樹下禅坐,突然頓悟說出了四句法語:
「雲月自明暗,山川無古今,
念到亡言處,休論佛與心。」
「雲月自明暗」有時看到烏雲密布,有時天空很清楚明朗或是彩色的,有明有暗。「山川無古今」二十年前,玉山是玉山,一百年前玉山是玉山,一千年前玉山是玉山,沒什麼變化,就算有也是些微的變化而已。「山川無古今」沒有過去現在,比較不會變,代表雲、月有生滅,有明暗,當然這與太陽照射有關產生明暗。代表在我們清淨的佛性以外,外在的山河大地,乃至我們的四大身體,都是生生滅滅的意思。但我們的佛性沒有生滅,「山川無古今」你一百年前看到的玉山同樣是玉山,一百年後玉山也是玉山,山川就是佛性,不會說十年前玉山是玉山,十年後玉山就變成阿裡山了,這叫做有變化。或是已經毀滅了,當然是會毀滅的,但是他的意思是佛性不會改變,縱然用原子彈將你的身體炸成碎片,你的身體雖然變成炮灰,血肉模糊了,那是肉體的死亡而已,你清淨光明的佛性並無死亡。你安心放心,不會因為你碎成糊,連佛性也消失,是不會的,絕對不會消失,你老人家不必煩惱。自古以來我們不知死了多少次?既然輪回了多生累劫,就有多生的身軀肉體必須死亡,但是佛性卻沒有死,佛性不變。
所以,今天我們要悟就要悟這不會死亡的佛性,這位開悟聖僧看雲月,看山河大地悟出他的本性,他說:「雲月自明暗,山川無古今」。「念到亡言處,休論佛與心」好莊嚴的一句話。他說在這裡參禅悟性等到有一天,啪!真的悟到本性了。「亡言處」佛性無法說,佛性若能說就不叫佛性,但是透過言說、言教、啟示去悟明你的佛性,既然悟了以後,一切言語都是多余的。「念到亡言處,休論佛與心」真正見性之人,論佛、論心、論眾生、論心意識都是多余的,佛是不能說的啊!如本曾說:「因言顯道,道顯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一位已成道的聖僧,有人問他:「佛性是如何啊?」他說:「嗯,把我的嘴掛在牆上,無法告訴你。」有人問釋迦佛陀:「開悟涅槃意境如何?」他默然不答,一言不發坐在那裡。其不知道佛性無法言說,惟有去意會而已,意會之中,才是功夫所在,叫做「念到亡言處,休論佛與心」這點非常重要哦!
總之,我們在修道過程中,佛性不因時間、空間而有所阻礙,不會被左右,十年前的佛性,和十年後你現在的佛性沒有變化。但是你遇到多少人事物的變化,遇到身體、兩手、兩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多少變化?你的佛性總是佛性,不動啊!所以我們的佛性不會被時間左右,多生累劫你曾經身陷三惡道,三惡道的你和現在做人的你,佛性沒有兩樣,雖然身體有差別,變成畜牲道的有披毛戴角,但是它也有佛性。你家裡若有養狗,你教它坐下它就坐下,甚至你用手勢比劃,一個比劃它就坐下去,比兩下就趴下,你的手向上比,它就知道要起來,為什麼?因為缺乏訓練,不然不止如此,它雖然不會講話但能意會你的意思。你的言談手勢都是一種語言,發布命令它會照你的意思去做,雖然不會講話,但不因為不會講話就代表它沒有佛性。所以,它雖然當狗,只是因為果報而身不由己,有一天果報還盡遠離狗身,有機會來做人時,也和你一樣啊!所以對待一切動物,不要輕視、不要看它不夠份量,等果報還盡了有機會學佛修道,說不定早先你成佛也不一定啊!
所以【大般若經】說「尊重初發心之人,如同一切智人。」是有潛在的道理。所以佛陀才說六道眾生皆有佛性,包含了地獄、餓鬼、畜牲眾生全都能夠成佛,佛性是平等的,不分富貴貧賤、男女老幼全都有佛性,按照佛陀的方法去修道,你我人人都有成佛的時候,六道眾生是如此。縮小范圍,針對人道來說也是一樣。我們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的臭皮囊,這個五蘊之體有生滅,佛性沒有生滅,多生累劫死多少次了,你的佛性不死就是不死,肉體腐爛了,你的佛性去找一個有緣的地方,隨業投胎轉世如此而已,「佛性」並沒有死。那怕是原子彈把你炸得粉碎,你肉體爛掉、血肉模糊了,你的佛性也沒有消散,只是投胎轉世如此而已。凡夫眾生因為「佛性」看不到,只看到炸得粉碎的軀體死得那麼難看,就認為連佛性都沒有了,這是斷滅論啊!這麼說是不對的。所以開悟聖僧第二句才說「雲月自明暗,山川無古今」意味著哪怕外在山河大地有生滅,你的佛性並無生滅,重點在此。
我們佛教的偉大在哪裡?佛教是平等的宗教,是人人有佛性,只要修行人人都能成佛的宗教。因此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證果,他說:大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無明覆蓋,若無妄想、無明覆蓋,無師智、自然智、清淨光明的佛性即能顯露,也就是成佛了。這段話說出了人人有佛性,人人有成佛的機會,釋迦牟尼佛不會自私,他說出世間的真相,說成佛不是我佛陀申請的專利品,佛是人人可以成的,只是你的門路要正確,修行的方法要得當。修行方法若無法得當或修錯法門,甚至錯認了所謂的明師、善知識,結果是徒然浪費光陰,修佛不成反而走火入魔,修到披毛戴角去了,有沒有?有啊!所以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在【華嚴經】佛陀說:「要多發願,生生世世親近善知識,親近三寶。」這樣我們才不會親近錯誤,盲修瞎練,墮入三惡道而六道輪回,發願親近善知識很重要。
我們佛教不比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那種叫做創造論、一神論,你念上帝耶和華的名號祈禱阿門,最後希望往生天堂這是好事,我們不否認。聖經我們有在研究,你往生到伊甸園上帝耶和華的天堂,你只能做他的僕人、子民、百姓而已,你不能當上帝,你若有意圖要當上帝會觸怒上帝,上帝會將你趕出伊甸園天堂,會歷史重演遭遇到與亞當和夏娃一樣的命運。往生到天堂最多做上帝的僕民,永遠有階級觀念,只有主奴關系,他是主人,你是奴僕,你就是他的百姓而已。你若有心想當上帝,上帝知道會不高興,會將你打出伊甸園,讓你離開天堂,和亞當夏娃當初不聽話偷吃禁果一樣。所以上帝永遠高高在上,你不可能當上帝,只有主奴關系,有階級性的,佛法不是這樣。
所以我們全國人民百姓,今天很慶幸、很有福報聽到佛法,確實多生累劫有福報,佛法說什麼?「人人有佛性」按照佛法去修行,人人有成佛的機會,叫做平等的宗教,佛不是申請的專利品,是你我大家修行人人可以成佛的。開悟證果人人做得到,成佛以後果位無高低,沒有說阿彌陀佛比釋迦牟尼佛還高,釋迦牟尼佛比阿彌陀佛還高,沒有這種事,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所以成佛以後,佛陀的智慧全都平等,成佛後佛陀的大慈悲心全都平等,他的大願力全部平等沒有高低,名之為佛。
所以【維摩诘經】說:「法無有比,法無有二。」這佛若有高低,法不平等還有二樣,那麼這不是佛法,有可能這個佛有問題,或兩個都有問題,不然法者,法法平等、佛佛道同。你我全國人民百姓,大家學佛修道,有一天開悟證果明心見性,福慧圓滿的時候,你我大家都成佛,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我們的見解都平等,你的大慈悲心與我不相上下,你的大智慧與我不分上下,你有大願力,你我平分秋色,你的慈悲喜捨和我平等平等啊!這樣才會痛快,才合乎人人的訴求,才是我們學佛最後的目標和宗旨。那麼你要選擇哪一種宗教呢?我相信現在是民主時代、開放的時代,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只要是善知識,只要是有智慧的,只要你是認真要了解真理的人,稍微點一下就覺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