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如本法師:見性成佛 第十三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三天

諸位觀眾、諸位菩薩大家好:

我們修道實在非「見性」不可,因為見性是轉凡入聖關鍵所在,無論任何宗教,乃至釋迦佛陀任何一位傳人,他的派系如果遠離見性,這個派系是不了義的,這個派系是不圓滿的,是成不了佛的。所以「見性」在佛的弟子而言,是立於第一關鍵所在,也就是非修見性法門不可。你常念「阿彌陀佛」,念到最後往生西方淨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仍然會教你如何見性成佛。

有一位禅師在海邊坐禅,他看到海浪和海風,心裡就有所悟了,如何開悟呢?他說:

「海裡無風浪不起,心識猶如幻,

見心無所生,一念不生即是真。」

這位禅師有一天坐禅,坐著坐著見海浪沖到海岸轟轟作響,海水倒退,發出嘶嘶的聲音,風再吹來,海浪再沖到海岸邊,接二連三,海水被風吹起,海浪撲向海岸,一浪接著一浪而有所覺悟,他說:海裡如果沒有風,海浪當然就不會起,海浪之所以起,就是因為海風吹襲撩動推擠,海面忍不住被風吹襲的狀況,因而起了波浪。

「海浪」暗示了我們修道人要了解,如果沒有外面的人事物,沒有一切五欲六塵境界的摧殘、鼓動,你沒有理由見境生心,對不?什麼事都要構成「緣起」。你會貪心,也要有貪的對象,沒有貪的對象如何起這個貪念呢?你會起YIN心,也要有YIN心的對象才構成緣起。

「心識猶如幻」我們的心也是一樣,今天會起心動念到百貨公司買東西,今天會開車到鵝銮鼻去玩,到台北野柳游玩乃至到烏來游玩,去任何一處游玩,是什麼人帶你去的?是心意識帶你去的。但是心意識同樣是如幻如化,不常在的東西,所以禅師悟到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因而見性成佛。

「見心無所生,一念不生即是真」他看到無生無滅的心,心之所以會生滅,當然與我們無始劫以來妄想、無明和習氣有息息不可分離的關系。所以你要見性成佛,必然要頓斷妄想意識和習氣。他已經看到了,看到心無所生,無所生當然就無所滅,滅是對生而言,沒有生何來滅呢?生是因為有死再幻生出來,死是因為有生才構成幻滅。所以他悟到生滅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因而轉凡入聖。他說「一念不生即是真」「真」就是真如,清淨光明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所以佛教有一句話:「凡所有法之構成,全都是緣起的,不構成緣起,一切法不能存在。」

有一次,一位外道問釋迦佛陀佛法及世間法,釋迦牟尼佛四兩撥千金,這「四兩」代表無上的真理,不論他說什麼法,釋迦佛陀都有辦法把它破掉,粉碎了外道的思想,最後這位外道請教釋迦牟尼佛:「佛陀世尊,既然我的任何一個法都無法破你的法,卻讓你一一道破,請問你平時講什麼佛法?」他回答:「吾論因說因,吾說緣起。」一句話震撼了人天,一句話說出了真理的本來面目,這位外道當下就悟入了。會聽就聽這個竅門而已,要領悟也是這個竅門而已。

「吾論因說因,吾說緣起。」這在【阿含經】說過,凡所有法者,皆是緣起之法,離開緣起法一切法不能存在。既然緣起之法是無常法,無常法就是性空,這樣諸位了解嗎?所以說「吾論因說因,吾說緣起。」這位外道當下就證入初果阿羅漢境界,即跟隨釋迦牟尼佛出家,不久就證成四果阿羅漢。

所以我們聽聞佛法要聽「因緣法」,離開因緣法沒有佛法,佛法之所以佛法就是因緣法,因緣法是佛法的大本營。遠離因緣法哪裡有一切法呢?沒錯!這支麥克風是因緣所生,我的身體也是四大地水火風所和合的,這間房子也是鋼筋水泥、水電、裝潢,乃至土木師傅、模板師傅種種之組合而成因緣法,外至山河大地,這個地球也是因緣法,也是地水火風所和合,離開地水火風,這個地球如何能誕生?之所以能夠誕生是因緣所生。所以佛陀說「吾論因說因,吾說緣起。」這一句真理震撼人天,這位外道當下證成初果阿羅漢。

會修道的人,可以看出外面因緣生滅之法,當下是幻化、是無常的,不是永恆不變的,然後回光返照進入自己的心中,原來我們的心意識也是如幻如化,在如幻如化當中,見到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你看「見心無所生,一念不生即是真。」因此見性成佛。我們將這位禅師在海邊看海浪,而有所開悟的經過再念一遍:

「海裡無風浪不起,心識猶如幻,

見心無所生,一念不生即是真。」

沒錯!我們的心意識本來是幻化的,如夢幻泡影不是永恆不變的,你在還沒開悟證果以前,都隨著這些心猿意馬在起心動念,讓你不自在很難過,讓你造無量業,受無量的生死,全都是因為你的心意識無法淨化,無法達成解脫的原因。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講經的時候一針見血,針對四眾的弟子,發出真理梵音,他說:「弟子們,你不要相信你的心,因為你還未開悟證果,心生生滅滅,如果相信你的心會被你的心誤導,因為你的心是幻化的,不是永恆不變的,所以相信心會被心誤導。」他接下來又說:「等你開悟證果見性以後,你才可以相信你的心,因為你若見性以後,了解你的心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垢不淨、光明自在解脫的,你才可以相信你的心喔!」

你看世間有多少人,隨便相信別人的心,甚至相信自己的心因而發許多願、許多誓,到後來「半夜吃西瓜反症」有沒有?有,為什麼說「半夜吃西瓜反症」呢?因為和人家訂契約、海誓山盟發誓以後,半夜想一想心又有所變化,風雲變色,因此第二天又否認了昨天和人家說好的契約。所以說我們人的心,始終在生生滅滅幻化無常,不要相信你的心會被你的心耽誤,會被別人的心誤導,道理在此。

我們凡夫之所以無法開悟,就是無法見到這個「真」就是「真如」,「真」的相對就是「幻化妄想」,化幻想為真如,這是修道當今之務。所以「一念不生即是真」就是說我們的真如本性,不能住一切念、一切相、一切塵、一切境,如果有塵、相、境的存在,你的心當下就有生滅,無境就無生滅,無塵就無生滅,無起心動念就沒有生滅,既然一念不生當然見到「真」,「真」就是「無生滅的涅槃自性」。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伽經】裡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三言兩語就講清楚了,不然說了一牛車到最後我們還摸不著頭緒,原來修道就是一念心不生,即如如佛,這是轉凡入聖的關鍵。要成佛必須要先見「體」,體見「一心不生」,見到那個不生不滅的光明本體就對了。既然不住一切心會見到體,再由體起作用叫做真空妙有,如果見到空,見到解脫,但不能起妙用,即和二乘的阿羅漢沒什麼兩樣。所以說「真空妙有」道理在此,「無住生心」亦同此理,名詞不一樣而已。

所以我們要達到「無住生心」不是困難的事情,「無住」就是心裡不住一切妄想之心,心裡無塵無境無妄想,唯一的是不生不滅的光明本體叫做無住。無住接下來又生心,什麼意思?「生心」就是「妙用」,是由解脫的自性起了慈悲喜捨,無盡的大慈悲心,行化三千大千世界,度化無量有情,叫做生心。這個心和以前那個心不一樣。凡夫心生生滅滅是不能信賴的、是沒有安全感的、是無常變化的、是瞬息萬變的。現在這個心叫做「妙心」,「妙」者無所染、自在解脫的意思。所以說「無住」是開悟證果必經的過程,「生心」就是大慈悲心的流露叫做「真空妙有,無住生心」。

如此說來,開悟證果成佛以後,我們的法身是如何呢?一位開悟聖僧將他開悟的經過如此說:

「諸佛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若心行處滅,是真如法門。」

意思是十方所有諸佛的法身是寂滅相,無法用語言文字來形容,法身如果能夠用語言文字來表示的話,這是方便再方便的方便法門了。因為法身本來就是沒有形相,如本常說一句話:佛性,總不能說他是白的,或是紅色的吧;也總不能說他是黑的吧!黑紅綠白像彩虹那樣,全都不能用語言來形容他,何況是用色彩來形容就更加的離譜了,所以說諸佛的法身是寂滅相不可以言宣的。

但是,不會因為不可言宣、看不見、摸不著就否認了清淨佛性的存在。世間人之所以無法信佛,之所以善根不會成熟,之所以鐵齒嘴硬也因為他看不見、摸不著,感覺不到所以無法相信,要他相信比殺了他更痛苦,這也就是他善根無法流露的原因。如果他多生累劫有修行,知道法身是無相寂滅性的,漸漸的,就算不鼓勵他,他的善根也會慢慢成熟,這與多生累劫修行聽經聞法,多種善根有密切的關系。若知道我們人有一個佛性,有一個心意識,那麼這個人多多少少具有善根,漸漸也有開始萌芽、成長、茁壯的時候。之所以無法相信徑而否認佛性的存在,否認心意識的存在。認為人死如燈滅,人死如枯木什麼都沒有了,因此心惶恐乃至持斷滅論、無神論,他不相信有來世,所以善根永遠被鐵齒嘴硬、愚癡所隱沒。

「若能心行處滅,是真如法門。」何謂真如門?即解脫門、涅槃門、成佛之門是也。這要達到「心行處滅」的階段,譬如一席講經法會結束,構成度眾生的條件以後,我們不要把眾生相放在心裡,把所有佛法、一切相放在心中;「心行處滅」是名解脫,我隨時隨地都在涅槃當中。如果我說完後,還執著全國人民百姓聽經聞法的大眾,執著一切相的話,這樣叫做生滅門、凡夫門。你走到百貨公司去,走到超商買一堆東西,看一堆東西,乃至看到外面所有的景致、紅男綠女,回來以後完全不會放在心裡。「心行處滅」嗯!恭喜他!此人自性妙用解脫。如果回來後把一切人事物仍然放在心裡,把百貨公司超商所有的物品,仍然放在心裡耿耿於懷,那此人自性沒有解脫,沒有真如法門可言。

所以說「船過水無痕」就是解脫的功夫,手劃虛空,虛空不會留下痕跡,這是真功夫。鳥兒飛過虛空,鳥兒的羽毛、影子不會留在虛空,解脫就像這樣,叫做「心行處滅」。船過不留痕,由此喻論漸漸入性,體會到了以後修道就有個門路了。所以修道沒有秘訣,只問你道理有沒有通達,有通達的話「心行處滅」法身是無相的,按照這個道理去修,你就漸漸入道了!這樣修行就輕輕松松不用吹灰之力,弄到死去活來、弄到汗流浃背。會修道的人,對所有的人事物、所有的煩惱事、所有世上的人情等一切包袱,會輕輕松松把它丟掉。不會修行的人呢?弄到死去活來、弄到脖子粗、弄到耍脾氣,見不了性成不了佛,反而可能造了一堆業。因此會不會修道,道理要先通達,通達以後漸漸步入無生法忍,由真如法門進去。我們再將此開悟聖僧的語錄念一遍:

「諸佛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若心行處滅,是真如法門。」

說得非常詳細,讓我聯想到【仁王護國經】釋迦佛陀曾針對這個問題說明,來看佛陀怎麼說:

【仁王護國經】雲:「心心寂滅,無身心相,猶如虛空。」

是說你起任何一個動念、任何的心意識當下是寂滅、寂靜的,當下是不生不滅的,當下是解脫的、是涅槃的。條件就是要達到「寂滅、寂靜」,隨時隨刻看到你的佛性,看到你的本來面目。沒有身心相,身就是我們的肉體四大五蘊之體,了解它幻化無常、無自性,何曾有一個相貌之存在呢?它之所以存在,就是幻有的、假有的、暫時有的,構成緣起而已。他不會把這個緣起的身軀肉體當作是常而不變的,身體沒有身體相,心無心相,猶如虛空。能夠觀此身體如虛空、觀身心無身心相,此人不解脫是不可能的了。所以空閒之余觀我們的身心,幻化空性猶如虛空,此人漸漸入道了!我們之所以無法解脫,是生活在有念、有心當中,也就是生活在妄心當中。今天若能達到無念無心,當下就見到真如本性了。

唐朝有一位金碧峰禅師,他是修到開悟見性的人,一生當中沒什麼罣礙和執著。但是他很中意皇上送的玉缽。他常講經說法度無量眾生,堪稱是一位聖僧,但是就是放不下這個玉缽。有一次坐禅入定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因陽壽已盡,牛頭馬面奉閻王之命要來拘他,禅師今生雖然沒有造業,但多生累劫有造業故,也逃不過業力的報應,二位硬要把他拖入地獄。牛頭馬面來到金碧峰禅師的禅房時,看到一個人坐在那邊好好的,但是卻找不到他的心,他光明解脫的佛性找不到。怎麼說呢?心猶如虛空沒有身心相,身心寂滅啊!既然身心寂滅沒有身心相,當然猶如虛空看不到他的心,抓不到他的人。

因此找了一個下午、等了一個下午,就是找不到看不見,無法向閻王交代的情況下,牛頭馬面回去讓人打了卅大板,世間人說「咒到牙齒酥掉」,抓不到人無法交差啊!任務失敗,被閻王打了卅大板。第二次再來就在旁邊觀察,嗯,還是看到一個人在那邊坐禅,坐得好好的,雖有肉體的存在但也只是軀殼而已!為何他的心識找不到、看不到、抓不到呢?正在頭痛,這時旁邊來了一位土地公,土地公扮演壞人,他說:想要抓金碧峰,英文叫做「impossible」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我來教你,你要抓到金碧峰其實很簡單,他的床下左邊兩吋的地方藏了一個玉缽,這個玉缽是當今皇帝送他的,皇帝很尊敬這位聖僧,金碧峰禅師一生都解脫了,只剩執著這個玉缽的心念而已,他很愛這個玉缽只有這一項沒有解脫。我告訴你,到他房間把這玉缽拿出來,在他耳邊敲三下,锵锵锵這樣事情就成熟了。牛頭馬面聽完這啟示後,真的去房間拿玉缽在他耳邊敲三下,锵锵锵!喔,說時遲那時快,禅師馬上出聲說:「誰拿了我的玉缽?誰拿了我的玉缽?」緊張的很,本來他的心是解脫如虛空,一霎時身心又收回來。本來無念變有念,無念就無心;有念就有心,有心就有形相,就摸得到、抓得到有感覺啊!於是就把他抓起來。被抓起來後金碧峰禅師說:「這災禍難逃啊!既然是我多生累劫造的業當然要受報應,雖然開悟證果也免不了要受業力之報啊!」不錯!金碧峰禅師很聰明,就告訴牛頭馬面:「不如這樣,我既然被抓到了,實在沒話說,雖然是一代聖僧仍免不了在劫難逃啊!這樣好了,反正要被抓去給閻王審判,我有一個心願,這一生中只喜歡這個玉缽,想再看它一下,你是不是讓我再摸一下?」牛頭馬面就像「蒼蠅沾龍眼殼︵台語:不知死活︶」不知金碧峰禅師的用意,心想讓你摸一下、看一下也無妨,反正抓到了,要抓到閻王殿了。金碧峰禅師靠近假裝要摸一下,卻突然將此玉缽打落在地,掉在地上摔破了,玉缽碎了以後金碧峰禅師就不再罣礙了,哈哈大笑說了四句話,他說:

「若要抓我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抓我金碧峰。」

這下子天下都是他的了,自性解脫如虛空了。意思是說你若要抓我金碧峰,沒那麼簡單!就像鐵鏈要鎖虛空,諸位,虛空是摸不到、抓不到,連手都摸不到了,何況鐵鏈怎麼鎖得了?鎖不住啊!如果你有能耐用鐵鏈鎖住虛空,鎖得住時,你再來抓我金碧峰。他的自性徹底沒有塵埃,沒有罣礙這個缽了,連一點執著都沒有了,自性百分之百解脫如虛空了。牛頭馬面說:「唉呀!這下完蛋了!」澎湖人說的:「我完了,我完了。」沒辦法交差,回去又會被打卅大板。

所以我們修道能夠修到「心如同虛空」的話,還有什麼事可以罣礙、執著、放不下呢?還有什麼事能構成生死輪回呢?實在都沒有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時,常用虛空比喻我們的心,實在有道理。「心如虛空」但是虛空不是心,心不是虛空。由這個比喻漸漸進入解脫的法門,就這樣而已。心如虛空比喻虛空用刀剖、殺它、剁它虛空不傷大雅不受影響,用黑白紅綠的油漆潑虛空,虛空也不會沾上黑紅白綠的油漆,不動,不為所染。你對虛空稱贊、贊歎,虛空也不會搖尾巴高興表示歡迎。你咒罵虛空,虛空也不會回應你難聽的話,永遠不動不會受你影響。由此比喻可知「心如虛空」有什麼不能解決呢?還會有什麼構成你生死輪回呢?實在都沒有了。

用虛空來代表金碧峰禅師自性解脫,是一種美德,說出來讓世間人了解、學習。再將他解脫的法語念一次:

「若要抓我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抓我金碧峰。」

所以修道如何達到心性的解脫,完全看你是否達到「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可見語言之物,我們從頭講到現在將近四十分鐘,在四十分鐘當中生生滅滅,會修道者在生滅當中見到真如,在生滅幻化當中,悟到不生不滅的涅槃自性。所以有人不會修道,離開心意識要如何修呢?實在沒辦法修。何況佛門說一句很莊嚴的話「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道理。離開煩惱菩提如何得呢?由煩惱覺悟,煩惱即菩提;菩提沒有覺悟,那麼菩提就是煩惱。

經過世間大風大浪的人,這種人比較容易覺悟。溫室裡的花朵耐不住強風吹襲很快就雕零,在外面受盡風霜歷盡苦楚的人,只要一聽聞佛法很快就開悟了,因為煩惱就是菩提。之所以無法覺悟,原因之一為在世間沒有受苦的經驗,或是太好命很難覺悟。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講了幾句話:「不入煩惱大海,不能得一切智寶。」道理在此。煩惱多的人當他遇到善知識,或遇到明師為他指點「化煩惱為菩提」,覺悟以後哈哈大笑,所以受一些煩惱,吃一點苦何嘗不是菩提的增上緣呢?沒錯,所以在苦惱環境中的人,菩提的原動力比較強這是真的。處在風平浪靜,好命的人若要覺悟除非多生累劫有修,否則受到好命的業束縛,他菩提的原動力就比較弱。所以我們在世間吃一點苦、受一些煩惱,學佛開悟就快多了。

過去許多高僧在一生中吃盡苦楚歷盡一切滄桑,乃至他的背景是坎坷的,這種人要開悟證果是很快的,所以佛法還是落實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覺悟才是我們真正的訴求。我們修行也一樣,在心意識裡淨化,當下就是涅槃自性,所以【華嚴經】佛陀說:

【華嚴經】雲:「離一切心意識分別,無所取著,猶如虛空。」

心意識也就是你的六識七識八識乃至前五識的淨化,才是修道當今之務。我們前五識比較沒有利害關系,六識的分別、七識的執著,這是我們必須淨化的,化妄想為平等心、解脫心,這是重點所在。所以,離一切心意識分別而達到心無所取著,猶如虛空的話,嗯,這個人有希望了。一切的一切都是心的問題,心若處處和虛空相應,此人若叫他不解脫,那是不可能的。「萬法唯心」所以一切萬法不能離開心,心能生萬法,我記得【華嚴經】佛陀說:

【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人欲了知」如果有人想知道十方三世諸佛如何來成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六凡四聖在十法界裡,之所以會變現十法界,全部是萬法唯心所造,成佛離不開心,在菩薩的法界也離不開這顆心,在聲聞緣覺也離不開這顆心,離開心如何做聲聞緣覺呢?天神在天上享受無盡美妙快樂,也沒有離開這顆心。阿修羅有天之福無天之德,也沒有離開這顆心,長得漂亮莊嚴也沒有離開心的造作,萬法唯心。墜入地獄畜牲餓鬼也沒有離開你的心。今天上升有機會做人,也是多生累劫堅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堅守五戒,因此今生才保持人身,也沒有離開這顆心。所以心是萬法之本,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此心。所以【華嚴經】佛陀才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道理在此。

如果有人問你一個問題:「佛法是以何為本?」心為根本。善惡不離心,好壞是非不離心,上升墮落不離心,成佛成魔不離心,關鍵所在全是心。所以修道不能與心相應,離開心向外追求一切法全是外道,所以修道只是將此妄想意識之心、分別污染之心淨化而已。不去執著,然後見到你本體之性,此時猶如虛空。虛空你不能說是黑的紅的白的綠色的,虛空你不能說它是圓的四方形橢圓形,它沒有顏色沒有形狀,我們的本性如同虛空只是一種比喻,由此比喻去見到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所以千經萬論佛陀時常比喻「心如虛空」,「虛空」容易比喻,容易入手,容易使你覺悟。所以佛陀在【華嚴經】說:

【華嚴經】雲:「離一切心意識分別,無所取著,猶如虛空。」

有時我們在世間免不了遇到得失取捨,或令你高興痛苦快樂的事情,我們不要將這些得失取捨、苦樂的事情永遠放在心中,因為回想過去的一段往事會讓我們的心軟化,沒有力量向前沖。未來的事也不要想,晚上想了一牛車,白天要做又沒半件,接近這個道理。萬法唯心所生,所生的一切法不能消化、淨化,沉迷在留戀愛惜中會阻礙你向前走,何況心所起的一切萬法,當下是幻化虛妄之法,怎麼可以將虛妄幻化之法,積在心裡生病致使生死沉淪呢?這樣不劃算。所以自從你懂事以來,遇到多少煩惱事如今何在?已經變成無常幻化的往事了。遇到多少快樂、稱心如意的事,如今又何在?也是緣起生滅法又變成過去的歷史了。所以多少快樂事、多少煩惱事、多少讓你心滿意足的事,會隨著歲月、時間的流轉消失在世間,一切都會變成歷史。

現在的你大概有二、三十歲了,四、五十歲了,甚至六、七十歲了,過去的往事教你拿,拿得出來嗎?你沒有能力拿出來,為何拿不出來?變成歷史了變成過去的事了,這些過去的事想要挽回,時光是不可能倒流的。所以時間在消逝,歲月在過往是很無情的,活在無奈的世間,我們要找出一條能讓我們解脫生死的路。今生如此,過去生中何曾不是如此呢?過去生中一直到現世都過那種生滅無常的生活,在六道中沉淪載浮載沉,是不究竟的。我們要證悟永恆不變,不生不滅的真如,也就是由生滅達到不生不滅,由煩惱達到菩提,由生死達到涅槃,然後轉凡入聖。這是每一位佛弟子當今之務,不可懷疑的事實,如果能認同這一點,嗯,此人善根不成熟也由不得他了!

 

 

上一篇:洪啟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下一篇:洪啟嵩居士:生活中的佛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