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惟覺法師:生與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生與死(一)

我們一個人一開始下來就是生,

到最後還是要死,

死是苦,生也是苦,

從開始一直到最後,

人生都是一個「苦」字。

所謂生與死,每人皆有這麼一個關口,可是在迷的人不知道生也不知道死,但覺悟了的人就知道生、死的重要。

對生、死的看法,儒家與佛法有某種層次上的差別。儒家孔子所說:「未知生,焉知死」是希望我們去參究自己生從何來?以佛來說,又更進一步了,就是要我們「了生死」。

儒家對生死的看法,如果我們一個人在世問上建功立德,為國家、民族、社會盡心,如此,則雖死猶生,因為即使是死,但他的精神長存。如:歷史上的岳飛與秦桧,岳飛留芳千古,秦桧則遺臭萬年。岳飛的忠孝精神永遠長存,這就是儒家對生、死的看法。

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就證明我們人生要追求一個真理,我們悟到真理,是為道而犧牲,為國家、社會而犧牲,這也是道啊!這樣子犧牲了,那麼他的生命卻始終存在的。而我們佛法上也有這種說法。「寧可持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就是為了道。成道第一個要持戒清淨,所謂「戒定慧三無漏學」,如果我們持戒不滴淨,以後會帶給我們一些生死與煩惱。佛法上也說:「屍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如果戒不清淨,想要得到最高的禅定,也不容易,所得到的定即是邪定。

那麼在我們佛法來講,除了這些意義以外,另外還要更進一層,即認為生也是苦、死也是苦,所以要「了生死」。

一個人在世間上建功立德,是一個功德、也是一個福報,可是我們人還有過去、現在、未來,你建功立德,就算是有了福報,將來是人天的果報,人天的福報享完了,最後還是受六道輪回。

我們一個人一開始下來就是生,這一生不論你是做什麼事業─士、農、工、商、學、兵,到最後還是要死,死是苦,生也是苦,從開始一直到最後,人生都是一個「苦」字。

生與死(二)

人生是苦,從生至死惟一「苦」字。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愛別離苦。

八苦熾盛。

人生是苦,從生至死惟一「苦」字。

怎麼知道人生是苦?你看小孩生下來就聒聒叫,就證明他是很苦。怎麼說是很苦?嬰兒往母親肚裡是一個世界-十月懷胎,在母親肚子裡實在是苦事情,稱為胎獄之苦,出來以後又是另一個世界,對這個世界的一切,均覺得不適應,感覺得很苦,所以是生苦。

老苦,老的時候行動一切皆不順,做什麼事情皆不能稱心如意。

死苦,人快死的時候,四大分散自己做不了主。人死的時候地大分散,身體壞掉,神識會覺得山崩地裂,這個時候自己會覺得驚慌恐怖。水大分散,流膿流水,晚上作夢,夢到到處都是洪水,驚慌恐怖,無處可逃。風大分散,看到遍地都是猛風在吹,無處可逃。火大分散,晚上作夢看到遍地都是火在燒,令人驚慌恐怖,到最後如果我們這一生作了很多惡業,會看到地獄、畜生、餓鬼種種恐怖的境界,這些都是苦。

病苦,「生」了以後每個人都會生病,病有病的苦。

求不得苦,人生在世求不得的苦很多,如:學業力面,希望拿第一名,始終拿不到第一名,拿不到心中就起了煩惱。事業上也是如此,有了十萬想一百萬,有了一百萬想一千萬,甚至於整個台灣,乃至於整個世界,心始終沒完沒了,這就是求不得苦。因為一切皆有因緣果報,要求,要從因當中求,不要從果上去求。

求什麼呢?求我們現在開始不要打妄想,不要造惡業,時時刻刻檢討反省,這樣子來求,我們的心就安定下來了。心安定下來,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定力,乃至於我們的福報無形當中,就會增長。佛法上所說的求不得苦,是告訴我們要從這個上面去解脫。

怨憎會苦,不該看到的人,偏偏要看,彼此看了很不自在,所以怨憎會苦。在平時我們耍廣結善緣,未成佛道,先結人緣,這樣即沒有怨憎會苦了,如果彼此有了過節,最好能夠冤家宜解不宜結,不看僧面看佛面。

五陰熾盛苦,我們身體色、受、想、行、識,這是屬於五陰境界。色屬於物質,色法裡面有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第二個是心法,心法裡面有受、想、行、識四個心裡面的狀態,色法加心法,就是我們這樣一個人。

我們一個人不管多大歲數,都要受這個色、受、想、行、識的影響。尤其是在年輕的時代,十多歲到了二十多歲,都要受色、受、想、行、識的影響,身、心皆起大變化,產生沖擊,這就是所謂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五陰熾盛,盡像一把火在心當中燒,使其身心不能平靜,不能安定。

愛別離苦,我們一個人有種種執著,有種種情愛,父母有父母之情,兒女有兒女之情,同學有同學之情,朋友有朋友之情,人不能始終在一起,古人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離死別」,「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

生與死(三)

我們每一個人念念都是在生滅當中,

所以就有生、老.病、死、苦。

禅宗祖師所說,你把這念心了了,生死就了了。

實在是如此的,

哪一念心?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

不攀緣、不顛倒,時時刻刻如如不動、了了常知,生死就了了。

所謂了生死就是在現在,而不是在未來。

佛法告訴我們了生死,生死就是自已的煩惱。剛才所說的八苦,即是自己的煩惱,一個是因的煩惱,一個是果當中的煩惱。我們起心動念就是因,果報現前了,逃也逃不了,這是果當中的煩惱。要想去了果當中的煩惱,必須從因當中去了。人已經生下來,如何去了?生了以後要受報,必須要面對現實,所以逃也逃不掉,到死的時候,死亡一現前,誰也逃避不了。

如果我們三昧修成功了,自己能夠作主,能夠作主生死就自在。平時我們對於我們的煩惱,時時刻刻檢討反省,把煩惱化掉,這樣子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死,這是佛法對於生死更進一步的看法。

我們每一個人念念都是在生滅當中,所以就有生、老.病、死、苦。明白這些道理了,就知道生在那裡?死在那裡?如果我們這念心,「師父說法,大眾聽法這個心」一念不生,保持這個境界就沒有生死了,當下就了了生死。所以禅宗祖師所說,你把這念心了了,生死就了了。實在是如此的,哪一念心?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不攀緣、不顛倒,時時刻刻如如不動、了了常知,生死就了了。所謂了生死就是在現在,而不是在未來。

 

生與死(四)

你要了生死,

時時刻刻注意當下這念心,起心動念這念心,

看看是起善念?或起惡念?

起善念就是福德,起惡念就是罪過。

最後一念不生,生死通通了了。

禅七當中就是了生死,生死的意義要知道,否則還是了不了生死,修淨土宗的,認為生死是在死了以後,希望佛來迎接,認為這個就是了。這樣了了以後,將來不來受生。這種生死是果報上的生死,平時若沒有修觀行、沒有修定慧,心當中有種種煩惱,要想達到這個境界是不容易的。無論禅也好、淨也好,都在我們這念心,我們心沒有生滅,生死就了了。

起初儒家所講的生死,和我們佛法所謂的生死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不相同的就是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要想未來了生死,完全是靠現在,現在不能了,未來也不能了。佛經裡面講:「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就是說我們這念心有這麼一個念頭,這個就是生,有此。有這一些些,將來還有一些,是什麼意思?

有一些些,就是有這麼一個念頭,有這麼一個念頭,看是什麼念頭?貪的念頭?瞋的念頭?癡的念頭?如果我是貪的念頭,看我貪什麼?貪名、貪財、貪色、貪吃、貪睡?如果我們貪色,有一些些,男孩看到女孩就想,女孩看到男孩也免不了這念心上打妄想,這就是生死的根本,所以這就是生死。

你要了生死,時時刻刻注意當下這念心,起心動念這念心,看看是起善念?或起惡念?起善念就是福德,起惡念就是罪過。最後一念不生,生死通通了了。這就是從因上去了,而不是從果上去求,也不是從果上去了的。因沒有了,果也沒有了,有因才有果,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沒有這個東西,就沒有那個東西,這是一定的道理。

善也是生、也是死;惡也是生、也是死,那我們怎樣去了?一個是漸修了生死、一個是頓悟了生死。漸修是層次上的差別、所謂漸修即是修戒、修定、修慧,這樣子去了,證到戒定慧三無漏學就好了,生死就了了。

頓悟了生死,即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馬上就能了。怎麼說頓悟自心呢?即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個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定。定當中還要有慧,這念心還要清楚明白。所以頓也好、漸也好,都能了生死。最重要的是,要從因當中去了。

 

 

上一篇:王雷泉教授:“通商”與“傳教”
下一篇:王雷泉教授:《藏要》解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