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藏要》解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藏要》解題

王雷泉

[王雷泉按:2009年10月中旬,率復旦大學禅學會和禅學社一行參訪南京金陵刻經處,承肖永明副主任贈送《藏要》一套。憶想起上世紀90年代初金陵刻經處管恩琨主任贈送一套《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據以編選《悲憤而後有學——歐陽漸文選》。現找出當年所撰〈藏要〉提要,校訂電腦亂碼,刊發在本博客。]

[近代]歐陽漸  呂澂

《藏要》,三輯,收佛書七十種,四百余卷,近代歐陽漸、呂澂編校。支那內學院於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出版第一輯,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出版第二輯。一九八五年,金陵刻經處將當時尚未完成的零本編為第三輯,與前二輯一起成套出版。另有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和上海書店的影印本。

支那內學院禀承楊文會編輯《大藏輯要》,進而對歷代刻印的大藏經進行整理考訂的遺訓,本著「講學以刻經」的辦學方針,自一九二七年起,即組織人力,用新的研究方法在全部藏經中選擇要典,校勘文字,編輯一套精要的佛經叢書《藏要》。盡量搜羅國外校印的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及康藏各種刻本的西藏大藏經,比較研求,對漢文翻譯的藏經重加考證,以為佛學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獻基礎。原計劃將菩薩藏、聲聞藏中之經律論、西土此方著述,抉其要分為六輯;然後以此為基礎徹底整理全藏,刻成比較可靠的定本。歐陽漸把編《藏要》和《晚年定論》視作有生之年發願完成的二大工作。一九三四年十月在《覆陳伯嚴書》中,指出編輯《藏要》分考據和義理二個階段進行:考據校勘囑呂澂完成,此事千年以來已無作者,須擇譯善、版善,必求精審,以饷學者;義理抉擇由歐陽漸承擔,此事千年以來亦蕪穢不治,「第一分部不確當,第二各溺所宗而誣概全局,第三敷淺泛濫充棟汗牛,乃無一紙切當示要之論」,故必須敘次文法、抉擇經義。但因戰亂等原因,實際上編成三輯(其中第三輯沒有完成);在所收七十種書中,所作敘文僅二十余種。

《藏要》的編校方法是:第一、采取刻校、譯校、類校三周校勘方式,在校勘文字上一變從來重視高麗本的偏向,而在刻校方面取南宋後思溪版藏經為底本,勘以北宋福州及高麗新雕版,誤文奪字,皆訂正注明。第二、在譯校方面,對譯文內錯落晦澀的地方,擇要用原典或異譯本來證文,並加標注。第三、在類校方面,取有關義解之異籍參證,分清段落,剖析章句,並闡明學說上的相關聯系,如《寶德藏經》注出所攝《五分般若》之處(注《五分》印本某頁某行)、《佛地經論》注出所據戒賢釋論之文(注戒賢論同或缺)、《成實論》注出成實宗所立之章門(依《大乘義章》注某章某段)、《俱捨論》注出薩婆多難解之余義(依《順正理論》注某卷)等。第四、對書中的重要義理,用提要體裁寫成敘,以供學人了解,歐陽漸對二十余種重要經論作了敘文,對各書的傳承和前後變化,皆能窮源竟委,扼其學說大意。

第一輯收經十一種,律三種,論十一種,共二十八冊,分裝甲乙丙丁四函。卷首為《藏要》總敘,概述經典的要義及收錄原則,認為本輯所收,為經律論三藏中「要中之要」。下按原書編號標出所選佛典的譯本、卷數和在本輯中的冊數:

一、《大般若經·第二分·捨利子般若》,唐·玄奘譯,選卷四百一至四百五(第一冊)。歐陽漸有《大般若經十六分總敘》及《大般若經第二分品目捨利子般若四品敘》;呂澂有校勘說明。《大般若經·第二分·方便般若》,選卷四百五十九至四百七十八(第二至四冊)。歐陽漸有《方便般若二十品目敘》;呂澂有校勘說明。

二、《大般若經·第五分》,選卷五百五十六至五百六十五(第五、六冊)。歐陽漸有《大般若經第五分品目敘》;呂澂有校勘說明。

三、《華嚴經·十地品》,唐·實叉難陀譯,選卷三十四至三十九(第七冊)。呂澂有校勘說明。

四、《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全四卷(第八冊)。呂澂有校勘說明。

五、《大般涅槃經·迦葉品》,北涼·昙無谶譯,選卷三十三至三十八(第九冊)。呂澂有校勘說明。

六、《解深密經》,唐·玄奘譯,全五卷。第十冊。歐陽漸有《解深密經品目敘》;呂澂有校勘說明。

七、《大菩薩藏經·般若品》,唐·玄奘譯,選卷十六至十九(十一冊)。呂澂有校勘說明。

八、《勝鬘師子吼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全一卷(十一冊)。呂澂有校勘說明。

九、《大寶積經·無量壽會》,唐·菩提流志譯,選卷十七、十八(十一冊)。呂澂有校勘說明。

十、《妙法蓮華經》,後秦·鸠摩羅什譯,全七卷。十二、十三冊。呂澂有校勘說明。

十一、《雜阿含經·緣起誦》,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選卷十一、十二;附《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三、四〈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谛界擇攝第三之一、二〉(十四冊)。呂澂有校勘說明。

以上大乘經十種,小乘經一種。歐陽漸敘選編理由如次:「菩薩乘有正軌,有便道。乘乎正軌又有不易之則曰境行果,依此抉擇而得四經:一曰《大般若經》,二曰《華嚴經》,行菩薩乘有不易之則,一曰因果、二曰差別:因果者,運用之妙,《般若》盡之;差別者,境界不同,《華嚴》盡之;故《般若》、《華嚴》者,菩薩正軌之行也。三曰《楞伽經》,古學一百八句,一切自心所現,今學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知法、知義於此廣博,故《楞伽經》者,菩薩正軌之境也。四曰《大涅槃經》,我皆令入涅槃而滅度之,此佛出世大事因緣,對機則四邬柁南,畢竟則常樂我淨,見性而已,又多乎哉?是故《大涅槃經》者,菩薩正軌之果也。《解深密經》,境行果三都約其要。《菩薩藏經》,但約行中因果差別。《勝鬘》明識,屬隸《楞伽》。《無量壽經》,是方便道;《法華》則經中之楬橥者也。聲聞舉一,曰《雜阿含》,佛言諸佛世尊具大智力,總攝諸法,安處四種邬柁南中,輾轉傳來,是名《阿含》,傳此四句是名《阿含》,《瑜伽》五分釋《雜含》多,大小溝通,《阿含》亦大故也。」

十二、《菩薩戒本》及《菩薩戒羯磨文》,彌勒說,玄奘譯(十五冊)。呂澂有校勘說明。

十三、《十誦比丘戒本》,鸠摩羅什譯;附錄「十誦比丘眾學法三本類勘表」。《十誦羯磨比丘要用》,劉宋·僧璩依律撰出(十五冊)。呂澂有校勘說明。

十四、《善見律毗婆沙·序品》,蕭齊僧伽跋陀羅譯,選三卷(十五冊)。呂澂有校勘說明。

以上大乘律一種,小乘律二種。歐陽漸敘選編理由如次:「律三者,《地持善戒》,譯非全文,是故戒本羯磨,應抉《瑜伽》為大乘律。北方小戒,論其圓通,《僧祇》為最;究其嚴密,《十誦》為尤,《四分》、《五分》及迦葉維,嚴不及《十誦》,通不及《僧祇》,是故戒本羯磨,唯獨取於《十誦》。南方小戒,此土傳來,但見《善見律》,錄序而已。」

十五、《中論》,青目釋,鸠摩羅什譯,全四卷(十六冊)。歐陽漸有《敘》;呂澂有校勘說明。

十六、《辨中邊論》,世親造,玄奘譯,全三卷(十七冊)。歐陽漸有《敘》;呂澂有校勘說明。

十七、《大智度論·初品》,龍樹造,鸠摩羅什譯,選卷一至三十四(十八至二十二冊)。歐陽漸有《敘》;呂澂有校勘說明。

十八、《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彌勒說,玄奘譯,選卷三十五至五十(二十三、二十四冊)。歐陽漸有《敘》;呂澂有校勘說明。

十九、《集論》,無著造,玄奘譯,全七卷(二十五冊)。歐陽漸有《敘》;呂澂有校勘說明。

二十、《攝大乘論》,無著造,玄奘譯,全三卷(十七冊)。歐陽漸有《敘》;呂澂有校勘說明。

二十一、《二十唯識論》,世親造,玄奘譯,全一卷(二十五冊)。歐陽漸有《敘》;呂澂有校勘說明。

二十二、《成唯識論》,玄奘譯,全十卷(二十六、二十七冊)。歐陽漸有《敘》;呂澂有校勘說明。

二十三、《因明正理門論》,大域龍造,玄奘譯,全一卷(二十五冊)。歐陽漸有《敘》;呂澂有校勘說明。

二十四、《品類足論·辯千問品》,世友造,玄奘譯,選卷十至十七;附錄三種毗昙法門對照表(二十八冊)。歐陽漸有《敘》;呂澂有校勘說明。

二十五、《異部宗輪論》,世友造,玄奘譯,全一卷(二十八冊)。歐陽漸有《敘》;呂澂有校勘說明。

以上大小乘十一種論典,歐陽漸敘選編理由如次:「摩诃衍義,創始於龍樹,充量於無著。合之則相圓,分之則義窒,豈空有之或異,實偏依之各詳。《中論》談遍計空,《辯中邊論》談依他有,中之義備也。《大智度論》,釋經論中詳一切法,而詳於對小;《瑜伽師地論》,宗經論中詳一切法,而詳於自大。龍樹毗昙為《智論》,無著毗昙為《集論》,是則乘之事備也。唯識為入道之體,《攝論》創始於其先,《二十唯識》、《成唯識論》昌於其後。因明為揀外之用,而《理門論》者,則又基本之作也。毗昙多種,六《足》為精,《集論》為大乘毗昙之終,《品類足論》為小乘毗昙之始,龍樹、無著皆所宗矣。其余部執,則《異部宗輪論》亦足知概。」

第二輯收經八種,律六種,論十三種。卷前有歐陽漸所作本輯總敘,將本輯與第一輯所收經典一一對照比較;並新增呂澂所作《藏要第二輯校例》。

一、《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宋·法賢譯,全三卷(一冊)。

二、《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玄奘譯,全一卷(一冊)。

歐陽漸總敘曰:「般若道場,聞者記錄或廣或略,或以長行,或以偈頌。一輯於長行略廣,五分中撮其大凡;二輯則舉《寶德藏經》三十二品偈頌。讀者若先頌後長行,此經猶前溫陀南;若先長行後頌,此經則後溫陀南也。《心經》談空三昧,是捨利子般若類;《金剛》談無相三昧,是須菩提般若類也。」

三、《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回向品》,唐·實叉難陀譯,選卷二十三至三十三(二、三冊)。歐陽漸有《華嚴經品目敘》,並作本品敘。其卷首總敘曰:「一輯舉《華嚴》根本為〈十地〉,二輯舉《華嚴》臨入為〈十向〉,小大、自他、理事,無不資力回向以為轉移也。」

四、《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北涼·昙無谶譯,選卷二十七至三十二(四冊)。歐陽漸有《大涅槃經·師子吼品敘》及《大般涅槃經師子吼科判》。其卷首總敘曰:「一輯《涅槃》,舉〈迦葉〉法用;二輯《涅槃》,舉〈師吼〉法義,用以示善巧義以示切要也。」

五、《無盡意菩薩經》,劉宋·智嚴共寶雲譯,全四卷(五冊)。歐陽漸有《敘》。其卷首總敘曰:「《般若》以殊特義,說行中因果義;《無盡意經》則以平等義,說行中因果義也。」

六、《維摩诘所說經》,後秦·鸠摩羅什譯,全三卷(五冊)。歐陽漸有《敘》及《維摩诘經科文》。其卷首總敘曰:「又《般若》、《華嚴》諸經,以殊特義說境行果義;而《維摩诘經》,亦以平等義說境行果義也。方便利他,真俗神通,行菩薩行,見十方佛。世俗以之為神奇,大道以之為通途也。」

七、《佛說長阿含經·第一分》,後秦·佛陀耶捨共竺佛念譯,選卷一至卷五(六冊)。歐陽漸於卷首總敘曰:「《雜含》五誦,深於談禅;《長含》四分,詳於破執。一輯、二輯,都舉其初而已。」

八、《法句經》,法救撰,吳·維只難等譯,全二卷(六冊)。本經與《長阿含經》二部,為小乘經典,歐陽漸於卷首總敘曰:「《法句經》者,要偈多存,古經猶聚。誠根據之有由,而小藏之精要欤!」

九、《四分戒本》(昙無德出),後秦·佛陀耶捨譯,全一卷;附錄四分巴利二本眾學法對照表(七冊)。

十、《彌沙塞五分戒本》,劉宋·佛陀什等譯,全一卷(七冊)。

十一、《解脫戒經》(出迦葉毗部),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譯,全一卷(七冊)。

十二、《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唐·義淨譯,全一卷,附錄淨譯藏譯二本眾學法對勘表(七冊)。

十三、《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全一卷(七冊)。

十四、《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勝友集,唐·義淨譯,全十四卷(八、九冊)。

本輯收律部六種,歐陽漸於卷首總敘曰:「一輯所舉,《十誦》、《善見》而已。二輯則法藏之《四分》、化地之《五分》、飲光之《解脫》、有部之《戒經》、大眾之《僧祇》,無不次第舉其戒本,而使八家部執,詳略異同,比例研求,堪資取捨,則戒學之大營也。復舉有部《律攝》,以四句頌攝戒多事,復敘戒文隨事分釋。文則視廣律為簡,義則較廣律為繁。研戒之初,莫此為便。又戒學之切要也。」

十五、《十二門論》,龍樹造,後秦·鸠摩羅什譯,全一卷(十冊)。

十六、《百論》,婆薮造,後秦·鸠摩羅什譯,全二卷(十冊)。

十七、《廣百論本》附〈教誡弟子品釋〉,聖天造本,護法造釋,玄奘譯,全二卷(十冊)。

十八、《大乘中觀釋論》,安慧造,宋·惟淨等譯,全十卷(十一冊)。

十九、《究竟一乘寶性論》,元魏·勒那摩提譯,全五卷(十二冊)。

以上與龍樹中觀學有關之五部論典,歐陽漸於卷首總敘曰:「龍樹《中論》,大小染淨,三科十二支,二取二空,赅攝於四百四十六偈,闡揚空義,汪噦大哉。而無以示入德之門,於是抉擇《中論》,約為十二以示之門。初三因緣觀空,次三相觀空,次二生滅變異觀空,後四因果作者時生以觀空是也。提婆推演《中論》,作瑜伽行四百頌,未能全來,所來者《百論》十品,罪福、神我、一、異、情、塵、因、果、常、空而已。又《廣百論》八品,常、我、時、見、根、邊、相、誡,為四百頌之後二百頌而已。然外內之論義,既已詳盡,《中論》之法門,亦復增多。談空之義,至矣極矣!雖然,教誡弟子毋惡取空,當留意也。诠釋《中論》,此土唯三。青目既舉於前,安慧當續於後,故繼於《中觀釋論》也。《寶性論》者,依《陀羅尼自在王經》,以七金剛句攝一切佛法。《自在王經》與《大涅槃經》,均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菩提功德,利眾生業,皆所以見性。三寶一歸,但指不同,初無歧異。然所謂一切空者,見性涅槃是也。上來五論,皆龍樹學也。」

二十、《瑜伽師地論·抉擇分·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彌勒說,玄奘譯,選卷五十一至五十七(十三冊)。

二十一、《大乘莊嚴經論》,無著造,唐·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全十三卷(十四、五冊)。

二十二、《觀所緣論釋》,護法造,唐·義淨譯,全一卷(十六冊)。

二十三、《佛地經論》,親光等造,玄奘譯,七卷(十六冊)。

二十四、《因明入正理論》,商羯羅主造,玄奘譯,一卷(十六冊)。

以上與無著、世親系瑜伽行派有關之五部論典,歐陽漸於卷首總敘曰:「一輯舉菩薩行,二輯舉菩薩境。五識意地抉擇,則唯識了義境也。《莊嚴》與〈菩薩地〉諸品,名同而義別,西域不娴不能弘法,蓋菩薩行之推廣談,與菩薩地功用無或殊也。《觀所緣》,則唯識相分自內而已。此宗談果,莫詳於《佛地論》。四智心品為用,清淨法界為體,菩提、涅槃二轉依義,體用須明也。一輯《門論》,談因明原理。二輯《入論》,談因明作法而已。上來五論,皆無著學也。」

二十五、《菩提行經》,龍樹集,宋·天息災譯,全四卷(十二冊)。卷首總敘曰:「抉集群經,贊發菩提心,修行六度,回向眾生,非龍樹所作,而談空義大破瑜伽,倘亦龍樹學欤?」

二十六、《成實論》,诃梨跋摩造,鸠摩羅什譯,全二十卷(十七至十九冊)。

二十七、《阿毗達磨俱捨論》附本頌,世親造,玄奘譯,全三十一卷(二十至二十四冊)。

以上二部小乘論典,卷首總敘曰:「小趣大者,《成實》入《般若》之半途,《俱捨》造《瑜伽》之中路。欲探大乘由來,二論誠不可不讀也。」

第三輯尚未編峻,故卷首無總敘及目錄,所收經典的編號目次亦有錯漏。計收經十一種,律二種,論十種:

一、《大般若經第十六分》,玄奘譯,選卷五百九十二至六百卷(一冊)。歐陽漸有《敘》,並附《大般若經第十六分大科》。

二、《華嚴行位七品讀》,選錄《華嚴經》〈淨行品第十一〉、〈十住品第十五〉、〈梵行品第十六〉、〈十行品第二十一〉、〈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十忍品第二十九〉、〈普賢行品第三十六〉等七品(二冊)。前有呂澂簡短說明。

《首楞嚴三昧經》,鸠摩羅什譯,全三卷(二冊)。

三、《大般涅槃經·正法分》,北涼·昙無谶譯,選卷三至卷十(三冊)。歐陽漸有《敘》。

四、《大寶積經·普明會》(失譯),附錄一:晉譯《摩诃衍寶嚴經》「勝解勝利」段;附錄二:《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及八七〈菩薩地抉擇釋〉(四冊)。

五、《虛空藏問經·抉擇分》,唐·不空譯,選四卷,卷首序分不錄(四冊)。

六、《合部金光明經·正宗分》,據尼泊爾梵本、失譯藏文本等合本,選四卷(五冊)。歐陽漸有《敘》。

八、《大乘密嚴經》,不空譯,全三卷(六冊)。歐陽漸有《敘》,並附《大乘密嚴經科文》。

九、《中阿含經·雙品》,東晉·瞿昙僧伽提婆譯,選卷四十八、四十九(七冊)。

《佛說義足經》,吳·支謙譯,全二卷(七冊)。

十二、《清淨毗尼方廣經》,鸠摩羅什譯,全一卷(七冊)。

十四、《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唐·義淨譯,全十卷(八冊)。

十五、《十住毗婆娑論》,龍樹造,鸠摩羅什譯,全十五卷(九、十冊)。

十七、《菩提資糧論》,龍樹造,自在釋,隋·達摩桫多譯,全六卷;附:《菩提資糧論大科》(十一冊)。

十八、《六門教授習定論》,無著本,世親釋,義淨譯,全一卷(十一冊)。

十六、《顯揚聖教論》,無著造,玄奘譯,全二十卷;附:《顯揚聖教論大科》(十二至十四冊)。

《大乘掌珍論》,清辯造,玄奘譯,全二卷;附:《大乘掌珍論科文》(十五冊)。

《成唯識寶生論》(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護法造,義淨譯,全五卷;附:《成唯識寶生論科目》(十五冊)。

二十一、《捨利弗阿毗昙論·非問分道品》,後秦·昙摩耶捨共昙摩崛多譯,選卷十三至十四(十六冊)。

《三法度論》,世賢本,眾軍釋,東晉·瞿昙僧伽提婆譯,全三卷(十六冊)。

《解脫道論》,優波底沙造,僧伽婆羅譯,全九卷(十七冊)。

《藏要》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用科學嚴謹的方法編校的佛典選集,最初目的是為今後徹底整理全藏作准備。一九四○年,歐陽漸在《精刻大藏經緣起》中,提出整理藏經的三大要事:一、刪蕪;二、嚴部;三、考訂。對於大量宋元明清以來從無整理的中土著述,提出「余付藏外,任世沉浮」的主張。由此亦可一窺未及完成的《藏要》後三輯的編輯理路。《藏要》在文字上重新標點、校勘,揀除偽似,並寫有敘論,為後人研究提供了種種方便。此書印行後,國內外學者好評如潮,其中一部分曾被日本各佛教大學作為課本使用,有些為印度國際大學用作研究資料。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四卷十余冊,凡《藏要》所收者,皆視為善本而優先選用之。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等機構,除翻印全書外,還將《敘文》結集成單行本出版。

——陳士強、王雷泉等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上一篇:惟覺法師:生與死
下一篇:惟覺法師:六即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