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元法師:慧日集 第二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元法師著:慧日集(第二輯)

自序一

人心直,想時成曲。

參禅易,加功變難。

慧日集的撰寫,常是不用大腦的時刻。

第一輯如此,第二輯亦這般。

去年的燕子就算回來,

也應該叫“今年的燕子”。

春雨中呢呢喃喃

道一句─

風光好!

自序二

第一輯的出版,大抵以教學為用。

第二輯摻了些個人心靈的獨白,看起來有點瘋子的味道。

嗯!好!

究竟修行如何展現於生活,一直是修行人摸索的方向。原則是─

不能有絲毫虛偽矯揉

亦毋須硬充漢子

最好有血、有淚,拉屎、拉尿的

大家看著辦吧!

祝你好運!

第1篇

欲破解迷團,

即墮入陷阱。

參!

第2篇

你到底要做什麼?

為什麼裝了滿滿的一杯水,還大老遠地跑來師父這邊找水?

第3篇

真理就是─

找到恆久不變的快樂

自己可以,也讓別人可以

真理不是宗教或哲學

是生活

現證涅槃的生活

第4篇

當你背誦了多少經典上的名句

卻發現難以融入現實的生活中

你仍斤斤計較著句義的正確與否

絲毫不理會自己的苦惱雲何未除

佛法!佛法!

美麗的妄想!

永遠無解的習題!

第5篇

虛空不容一纖塵

芥子之外無世界

心念轉

因緣變

何須堅持?

萬象顯影如陽焰

泡沫裡頭生如來

六道事

不相干

暫且糊塗

【注】

(一)芥子─芥菜的種子,體積微小。經雲:“芥子容須彌,毛孔收剎海。”

(二)陽焰─現於沙漠或曠野中的林泉幻象。

(三)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第6篇

當竹之勁節已腐

石已穿,天地倒轉

我看見一位比丘用頭顱

行過鮮血沸騰的深淵

所有逆旅的伙伴都被種成

沙漠裡的仙人掌

我伸手接著橫飛而來的鳥糞

將它品嘗為釋迦牟尼的甘露

【解】

出家沙門是傳佛法燈,續佛慧命的大丈夫,然在今日台灣大都被惡意曲解,甚乃毀謗凌辱,當成社會寄生蟲,或逃避現實之流,實與佛陀的本懷相背離。

本寺勉勵自己和所有出家者,於此困境中應甘心承受,無怨無悔。

第7篇

師父!你悟了嗎?

悟了!

悟了什麼?

悟到自己是“人”

師父,“人”和“佛”有什麼差別?

當你是人的時侯,就不是佛;當你是佛,你也可以過人的生活。而我現在正好是“人”!

師父!那你想當人或當佛?

如我說要當人,你會笑我沒出息;如說要當佛,你又罵我太貢高。如什麼也不當,竟然嫌我沒主張!

說真的,想不想都一定會得咎,因為我是“人”!

人,生活在矛盾的漩渦裡,不論怎麼做,都放不下什麼,也承擔不起什麼。所以,沒什麼可以放下,也沒有承擔的問題。當你心存放下或承擔時,就足以證明─人就是人。

第8篇

悟後重疑,為悟道關鍵。

無疑,不得悟境。對任何事物生起疑情─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應當如何?誰能如何?疑之又疑,打破砂鍋問到底,再翻轉過來,仔細審察,澈頭澈尾地看明白,直到毫無半點疑情。

突地,對此“無疑”的境界,又起一大疑─真的無疑了嗎?為什麼無疑?此刻“無疑”的是何等事物?綿綿密密,一路疑個不停,把一切的沾染掛礙處掃除淨盡。

試問:還有末後句嗎?還有本地風光嗎?

﹝注﹞

末後句─大澈大悟後的究竟言說,無其他任何言說可超越者,起信論稱“因言遣言”,景德傳燈錄卷十六:“(元安)師示眾曰:‘末後一句,始到牢關,鎖斷要津,不通凡聖。’”

本地風光─即本心佛性,或言實相、法身。禅者證此,為究竟義。

第9篇

百年三萬六千朝,反覆原來是這漢!豈非成了守屍鬼?

參禅尋自性,悟道證本心,與那梵我合一又有什麼差異?

蚊子叮牛角,盲人行入死胡同,還能做嗎?

由他去!

第10篇

伸指為手,屈指為拳。

因緣本空,卻任那根境隨心,造妖捏怪。

若說:伸指為拳,屈指為手,獅子為佛,菩薩是魔,究竟干法界何事?

永嘉禅師說: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誠然!

第11篇

莫說“禅”,說“禅”即難知難了。

莫說“悟”,凡一切能說的就不是“悟”。

莫說“心”,妄想心則隨境轉,說了也沒用;真知心無名狀,卻又從何說起?

莫說“佛”,若非己身入佛境,雲何能以佛證佛。

因為“莫說”,所以說了許多。

第12篇

達者坐禅一瞬,遠勝迷執者坐禅多年。

坐禅,不以形式論斷,而是取決於當下的念頭。

有如次違反坐禅要領的觀念:

一、坐禅欲求悟(得智慧、證真理)。

二、坐禅欲求解脫(除滅一切憂悲惱苦)。

三、為自身利益而坐禅〈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去思惟,沒有道場亦

無生,自然沒有悲願〉。

學坐禅如斯,當是外道凡夫,不是真正的禅者!參!

第13篇

見自心污染,尚未悟得。

見自心清淨,亦未悟得。

見自心空,成方廣道人。

見自心真常,犢子有份。

見自心是何物,干佛法底事?

﹝注﹞

方廣道人─大乘中的附佛法外道,因誤解大乘空義,而以惡見取

空,不承認因緣果報,為斷滅論者。

犢子─部派佛教時之犢子部,主張一切法實有,以補特伽羅(我)

與五蘊不即不離,為生死輪回的主體,常住不滅,亦被貶

為附佛法外道。

第14篇

自家寶藏在哪裡?

眾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但尋得自家寶藏,卻待如何?

凡有求問的,一概搬出自家有的東西,要多少,給多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自家寶藏誰認得?

不往外看,不往內看,也不思惟計量,也不捉心令淨。恁麼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忽然一陣開天辟地的境界現前,貧人終於見著了衣內明珠,澄澄湛湛,如是如是!

第15篇

生活不是禅,禅亦不是生活。

談生活,即吃喝拉睡、送往迎來的,哪樣不是業障?不是著相?而禅是離一切相的。

生活在世間,朝夕面對著五塵,見聞覺知,處處貪愛,而禅卻不入五塵,是出世間。

有眾生才有生活,所以生活的現象為生滅,而禅究竟空,不生滅。

人不是佛,牛乳不是乳酪,因此生活不是禅。

佛遍十法界中,乳酪不一定牛乳做的。禅,說的是一種境界,並無實質意義,非關生活,自然禅亦不是生活。

第16篇

生與死,連一線之隔也無。

生,如幻;死,亦如幻。

生死不過是一種超現實的想像,究竟生前死後如何,你猜著了嗎?

第17篇

相同,心異,成世界差別。

同一人道,心境不同,所行相違,各各所存在的世界猶似天壤。

請仔細觀察,思惟、究竟自己活在哪裡?怎麼活?

第18篇

生命形態的開展,即是無窮無盡的抉擇。

當下一念現起,因緣就全變了。或生死或了脫,一刀見血,豈容絲毫的遲疑。

試看?ㄇㄞ!

第19篇

千萬般的調味在一“吃”,吃下之後,如何?

迷惑的現象界,展露眼前,是真?是假?

其實,真假並不重要,究竟你要什麼?你如何明辨?如何抉擇?你的一生!

第20篇

客問:如何安心?

沙門舉茶一飲而盡

客問:師父為何不說話?

沙門微笑

客問:師父笑什麼?

沙門再自倒一盞茶

敬客,說:喝吧!

第21篇

我以“自由意志”,抉擇了出家之路。

我不是因信仰而出家,佛經裡描述的境界,更非我出家的動機。

我是覺察自己應過某種生活,所以就這樣做了。

現在,我的日子像一杯白水,每天從早到晚只做一件單純的事─度眾。

第22篇

在家與出家不只是依戒律分別。

在家人的心可進可退,出家人卻要“破釜沉舟”。

在家人的心有假期,出家人無假期。

在家人修行叫發心,出家人叫生活。

出家無家,而在家人永遠不能體會“無家”是什麼?

第23篇

親情割不掉,豈能稱出家沙門?

怕人說閒話,豈能稱出家沙門?

貪圖於私利,豈能稱出家沙門?

好逸而惡勞,豈能稱出家沙門?

追逐權位,排除異己,豈能稱出家沙門?

制造迷信,惑亂人心,豈能稱出家沙門?

屈膝折腰,募款建廟,豈能稱出家沙門?

心無悲憫,不恤眾生,豈能稱出家沙門?

第24篇

我看見了泡沫內的空,

也看見了空內的心情。

我看見了宇宙猶似針芒,

而我就在芒端無聊地游蕩。

第25篇

燈火如畫

畢竟不是白天

禅門衍派

難免蛇居龍穴

開山立宗,雖言好事,到末了又有誰來承擔呢?

仔細瞧去!

隨緣的心是直的,而隨緣的路卻是彎的。

第26篇

以前曾想過了生脫死

現在卻不想

以前發大願,想度化一切

現在覺得自己真沒趣

以前的所見所想

到如今竟然如夢如幻

現在終於明白

不管別人說自己是什麼

也不過是夢中的夢

而自己究竟是什麼

畢竟不是很重要

第27篇

燈火明亮的府城之夜

一眼望去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都在一念心中倏然展現

我對這世間早已不再眷戀

看此身軀

彷若重重無盡的缰索

而生命現象與那萬蟲鑽動又有何異?

我的四周不須銀山鐵壁

更無所謂著相不著相的問題

聖人或大盜

也留不下一絲絲的記憶

府城之夜的府城

終將粉碎於流轉的時空

幻起幻滅

究竟世間在哪裡?

第28篇

心燈無暗夜。

證一分般若,心燈亮一分。

心燈無遠近。

顯一分平等,遠近都有心燈照耀。

心燈不外求。

煩惱漸少,心燈漸明。

第29篇

智者生活在“人”的世界中

愚者生活在“鬼神”的世界中

好人不需長命

惡人命長更苦

你想怎麼活?要活在哪裡?

就應自去用“心”

努力創造

第30篇

放下不是拋棄世間的一切,是心靈世界的自在解脫。

放下是─

不追求悟境

不自以為精進修行

不堅持自己所認可的正法

放下時─

遠離知見

當體即真

第31篇

我從窗口透視每一個因緣

看見了生與死竟是如此的暧昧

除非我被陽光溫煦地催醒

到底“我”有何意義終究難以覺知

我的窗口也許和你的不同

但心裡所呈現的恐慌不安使你我同步

我希望生命永無止境

但不欲接受這無止境帶給我無盡的煩惱

我不想這生或死

不過我十分明白事實上我只能想一種

不是想生

就是想死

終於

我作了在今生最後的一次抉擇

心不甘情不願地服從內心深處強烈的叫喚

我走了─

【記】

一位精神分裂症者,十余年來,那潛伏心底的聲音不斷地逼她自我毀滅。

而她,家庭幸福,學業順遂,又考上政府約聘的社工員,不但心腸慈悲,工作又認真,因此被評定為年度績優。當大家正恭祝她,希望她能長留鄉下,繼續幫助更多困苦的人之時。她竟然接受了死神的召喚,悄悄地自殺了!

由這事例,可以證明業障的存在。前生所造的惡業,到了今世機緣成熟時,就一定會發露的。

爰為之題詩作記!

第32篇

你看見世事如聚沫嗎?

你活於生之中,

抑活於滅之中?

你每一個念頭的轉換,

究竟把你塑造成何物?

第33篇

睡吧!

睡是一種安息

只有睡,能讓你明朝重生

盡情地安息吧!

安息,

為了蓄積更多的妄想

讓明天的世間更加紛亂

【解】

睡眠如死,猶如一期生命的終結,故雲重生。睡眠是眾生最強烈的無明,當睡眠時,即為進入大黑暗處,將此本心覺性澈底蓋覆。

人的一生,用了三分一的時間來睡眠,生生死死數萬次,昏昏沉沈,像混沌未開。

修行人如不節制睡眠,豈有解脫之期?

第34篇

人到無求,高處高平,低處低平。

人到無求,眾流入海,等同一味。

人到無求,取身心亦可,不取身心亦可。

人到無求,佛祖閻王全不相干。

第35篇

心皎皎,日月亦無比。

身處眾,猶如爛污泥。

外人見身不見心,何妨此心常光明。

慧眼見身隨因緣,此心卻是金剛性。

心已死,萬劫流轉不足懼。

身透空,內外澄澈勝琉璃。

身心本虛幻,雲何執持不放瞎癡迷?

三千無所依,啥事東奔西跑不停息?

且道一字─○

第36篇

且慢!

勿讓此心如轉輪。

住手!

刀下是非雲何生?

好吧!

但將恩仇寄清風。

謝啦!

萬裡無雲萬裡天。

莎喲拉哪!

一去不回三際斷。

第37篇

雲散雨收日頭艷

曬昏行人

事忙心煩萬教興

迷惑世間

這時節

走亦不是,不走亦不是

放下非,不放下亦非

且聽吾,道一句─

沖個涼吧!待身子舒爽再說

睡個覺吧!待腦子清醒再說

第38篇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看盡心源

無心可點

莫說是雲是水

何妨是雲是水

笑納吧

因緣果報畢竟空

不必多言

第39篇

天堂地獄都無門

門在你我自心中

白雲飄飄悠然過

何處歇腳留幻影

第40篇

無捨不成修行。

真正的修行在於能捨─財務、情愛、心苦、病苦、人我是非.....

捨希望、捨絕望、捨目標、捨禅定、捨智慧、捨聖人、捨凡夫.....

一切可思可想、可行可做、可觸可受,必能竭力而捨,不起一念貪惜眷顧。

若不心地光明,慧心顯發者,佛祖欺诳人也!

第41篇

躲在象牙塔裡修行,永不得佛法旨趣。

把世間看成五濁惡世,而怕沾染,豈是佛陀舊制?

用“原始”來創造一個新的機緣應該是很好的,但分明已找不到的“原始”資料,而且自己也無法去過“原始”的生活,又何必太在意非得“原始”不可?

難道研究大乘的高僧大德,都已不成典范?非得要去蠻荒地帶挖一些“洋寶”,才能證明“原始”的威德?

佛法是教人這樣嗎?

【解】

把時間诠釋為無始無終的“圓”,是十分荒謬的說法,實際上,時間不過是眾生的妄想境界而已。

把佛法說成“原始佛教”,已屬無稽,又要依之修行,更加令人啼笑皆非。

知識份子執取文字相,穿西裝、吹冷氣,置身於精心設計的禅堂裡,如何與佛世的生活背景並稱?

第42篇

修行人用一分讀經,九分修行。

經師用九分去讀經寫書,一分修行。其實連這一分究竟是如何亦不很清楚,因為─

只看見書本上的道理,卻看不見自己的念頭,教他從何下手?

第43篇

當內心澄淨如水,平坦如鏡時,似有雷霆萬鈞的氣勢待發。

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猶止小兒啼的把戲。殊不知─

修行人是怎樣地穿透時空的隔礙,置宇宙於指掌間。

尤其是─當大悲顯發,胸羅無量無邊的眾生之時!

【記】

早期,以為發願度眾是一個動作,現在才知道發願度眾是無有間斷的念頭,以及持續不歇的行為。

夜涼如水,仰望無垠的虛空,更覺肩負的重任是多麼聖潔。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第44篇

煩惱像雜草叢生,永遠也除不盡。

修行是任由那雜草生生滅滅,當它是一幅大自然的風景。

該提防的不是煩惱本身,而是─

想斷煩惱的心。

第45篇

修行容易,過日子難。

修行,不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交接往來,都可以做。

過日子,沒錢、沒人,就活不下去;有錢、有人,也恐怕活得苦。

隨時隨地懷抱修行的意思,一定是愈活愈有滋味;一心一意只想過好日子,拼命地鑽營,這個煩惱是絕逃不掉的。

第46篇

修行度眾,豈可自外於人?

自限樊籬,實乃我執未破。

一切都是方便,何須如此當真?

但且環顧四周,應知沒有必然!

放下身段

去吧!

第47篇

修行人退失道心三步曲:

第一步─精進曲

懷抱希望,勇猛精進,逢人必論佛法,殷殷勸勉。處處以道場為依歸,開口閉口都是“師父”。

第二步─回旋曲

理想與現實沖突,不知己過,執著己見,貪欲難捨,嗔怨難消,反謂修行無益,甚乃生出疑心。感覺道場不再是堅實的依靠,而眼前的聖者成為識見與行徑比自己高明不了多少的凡夫師父。

第三步─退墮曲

進退取捨之時,講求自身立場,寧可損道,慎勿損己。游說親友,勿過份信任師父和道場,以免將來受害。制造口舌是非,混淆大眾視聽。俨然俗人,假名修行。

【記】

出家生活過得久了,心志容易銷磨,若無時刻檢省惕厲,恐將墮落而不覺知。

畢竟了解自己為一介凡夫,禅定、智慧均不具足,如真有一天大限來臨,何能看清是佛,抑是魔?

因此,每於臨睡前思惟反觀,庶幾俯仰無愧!

第48篇

欲將此心掏空

不省心在何處?

修行人動則說“捨”、說“放下”、說“不要著相”。說了半天,卻仍舊半點兒也丟不出去,反倒心更煩意更亂,這時節,難免責怪起那琳琅滿目的工夫都是虛假,只有業報臨頭最真、最直接。

其實,說穿了不過是沒用“心”。為什麼沒用?因為“不識”!為什麼不識?

因為“不知”!為什麼不知?因為“不在意”。

勞勞碌碌、牽牽扯扯,究竟誰理會得?

空不了啊!

第49篇

你為什麼要修行?

為了證明自己讀了很多佛法資料?為了確認自己比別人懂得更多、更正確?

為了讓大眾知道自己擅長演說佛法?

為了常住道場比外頭清淨?為了不喜與世人爭名奪利?為了生活安定、不愁吃喝?

為了一身是病?為了無聊?

為經營道場,闖出一片佛教事業?

為了環境?為了習慣、嗜好?

為了肯定自己?為了受人肯定?

你!為什麼?

第50篇

修行上最大的障礙不是認為自己不懂什麼,而是認為自己懂得什麼。

不是你的眼睛看不清人事物,而是看不清因緣。

你永遠在分別染淨對錯,對於自身的言行舉止永遠以“標准型”為模式,

卻不識知一切均由“自心”所生。

也就是說,當你的心是什麼,才會相應什麼。因此,修行人當善“觀心”,切勿終日追逐外境,或揣摩聖意。

第51篇

修行不是做給別人看,是自心世界相應展現。

修行不是一句話,是一件事,不是坐下來談,是去“生活”。

懂修行的人只管修行,不管是非、毀譽、成敗,不管受用不受用,結果如何也不相干。

懂得修行,自然流露真性,舉手投足,都與佛德契入。明眼的人一望即知,何須多言?

好好修行,莫打妄想!

第52篇

修行人不可對自己設限。

認為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有哪一項才干,沒有哪一項才干。

認為自己的個性外向或內向;有依賴性或獨立性;喜愛熱鬧或孤僻。

這些觀念都是偏執,不是正確的修行。

第53篇

修行人的心中不應有“被毀謗”或“被阻擾”。

因眾生本來就是顛倒的,而因緣也是無常的,在大環境裡彼此的牽絆與碰撞之時,哪一件事物不是過眼雲煙?

計較啥?

第54篇

修行要從瑣碎的生活細節中體會。

許多讀書人常把“從書本上找道理”當做是修行,其實他連吃飯都不會。

他是被“我執”牽著鼻子跑,只要一碰到境,開口閉口不是哪本書怎麼寫,就是某大德怎麼說。如別人講的道理和自己研究所認定的道理不一樣,就說別人的道理不對、是邪見。又如看見別人沒事閒聊,就以為他們不精進用功,專講俗話,不像修行人的風格。

這類讀書型的修行人,喜歡把自己塑造成有內涵、與眾不同的行徑,而在日常生活中挑三揀四、好惡分明,甚至講求氣氛品味,連穿一件衣服,也得研究適配的問題,完全違反了修行最根本的觀念─自在、隨順。

修行,如是堅持依著自己的性格、或所累積的知識去安排,豈非真理沒有准則,而成了各有各的真理了嗎?

修行,在穿衣吃飯裡,在送往迎來裡,在沒事呆坐的時候,辦事、聊天、出坡、休閒,哪樣不是真正的修行?

第55篇

乍然夢醒,山河大地變色。

往昔,對這世間充滿著迷戀,雖然過得辛苦,兼且煩惱頻生,但於苦的背後又覺異常的甘美。如斯心情,豈是言語文字所能形容?

現在,對這世間有著無盡的悲憫,一切的付出都無求而且甘心。最要緊的,回看凡俗苦樂夾雜的日子,驚覺猶似飲鸩止渴,真是可怖!

夢醒之後,永恆的清涼認取今生及未來將會不異,所以一切錦繡或污穢的世界,竟如琉璃般透明而無法分別。

終於見到了真面目!

第56篇

有無天地不關“心”。

天若無地天非天,地無天相不成地。有情之時天地存,無情天地亦不亡。

凡夫將心測天地,聖者天地自任運。

心生,天地隨之而生;心滅,天地隨之而滅。這即是眾生心。

心無生滅,心不是心,亦無天地名可生,無實有天地可立。這即是聖心。

天地與心,兩不相干。

第57篇

用腦過度的人,常會羨慕那些打雜的。

而打雜的,永遠在咒罵那用腦的不體恤人,不知打雜的辛苦,只會任意指揮人。

所以,打雜的終究是打雜的,從來不用大腦想想:

為什麼有文明?有科技?為什麼一個團體能運作、能發展?

當打雜的時間一到來上班,時間一到就下班時。你可知用腦的工作時間比你多一倍?

【記】

萬般皆不去,只有業隨身,各人作的各人自受,豈可怨天尤人?說世間不公平,試問:誰造成了這不公平的現象?

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果報應之不爽,可怕!可怕!三思!三思!

第58篇

何謂失卻正念?

坐禅時,一意追求定境。一但得定,沾沾自喜,到處吹噓。此是外道行徑,非正念。

費心參禅,若有所悟,說演自如,行住坐臥,或動或靜,皆以為無礙。此是識神作祟,非正念。

妄念一起,強力遏捺,看似清淨,實乃渾濁沉積,從未掃除些許。此是石頭壓草,非正念。

覺自身如虛空,心無住著,像那死人一般,無物可攀,便認定解脫大事已明。此是空亡游魂,非正念。

何謂正念?說似一物即不中!

第59篇

修行應於日常生活中,專精制心,想到就做,不拘行住坐臥、交接往來,或動或靜、或獨或眾,盡量守住此心,不起好惡分別,念頭單一,不為境轉。

心若澄明,立見自身煩惱多少,煩惱裡頭,因緣始終何事何物。於是行止運觀,靜慧發生,無明分分除斷,法身分分增長。縱使遍歷三界,六道出沒,究竟真金顯露,不懼污泥。

一生依此,乃至千萬長劫猶不改易,仍不得悟者,願代一切眾生自墮拔舌。

【注】

(一)無明─煩惱的根源,其事即見與愛。

(二)法身─證得般若妙智後,所顯發的清淨功德。

(三)三界─世間的總稱,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四)真金─即如來藏、法身、佛性。

(五)拔舌─地獄名。

第60篇

修行成果鑒定第一階:

明、淨、善、柔。

明,知見明了,於因緣果報明晰,解知諸法如幻,不以世法觀世間。

淨,內心澄澈,不為物役形拘,思惟自在無礙。

善,慈悲發露,常能利濟眾生。

柔,言行溫和親切。

有諸,真修行人。

無者,口說心迷,邪偽之人。

第61篇

自己跟自己競賽。

修行就是不斷地突破自己的瓶頸,超越體能和智力的極限。

修行要面對無奈的現實,生活在無聊又無趣的環境中,

你必須把自己當做一粒圓球,蓦直地、毫不猶疑、沒有半點眷戀地滾過去,而且面帶微笑,毫發無傷。

當然,也許因你是凡夫,所以才看不見自己的心,但你不能看不見自己的一舉一動。你可能無法控制念頭內的幻覺,卻必須專心一注地達成心與言行的合一。

這是一個由不得自己的人生旅程,莫管別人做了什麼,緊守六根門頭,勿讓煩惱賊入。澈底打垮─

那深藏無始劫來的堅執!

第62篇

二六時中,尋個寂靜處。

修行人不論有事無事,行住坐臥,都要守住此心,不令放逸。

此言守心,非將一心放於某個部位而集中注意力,而是讓此心不動不搖,安隱寂靜。

寂靜為定,定中生觀,見一切煩惱,一一斷之,即漸次增長智慧。

若言寂靜為禅,即成外道,無關悟境矣。

第63篇

修行是虛招。

修行人有三事應斷:一、煩惱。二、習氣。三、修行之心。

若有修行之心,即煩惱習氣未除,仍是一介凡夫;若無修行之心,即不知煩惱習氣為何物,非但凡夫,甚乃鄙俗。

然則雲何應斷修行之心?先以修行之心,斷己修行之心。

既斷,便知無有修行,無煩惱習氣,無了生脫死,無凡無聖。

正所謂:縱橫法界求之遍,非空非有無得失。世出世間如夢幻,作

佛作魔在一心。

所以修行一事,即非修行,是名修行。

修行人!切記!勿執“修行”而廢“心”!

第64篇

修行人的佛法在生活中,讀書人的佛法在文字中。

修行人是心對行,讀書人是把所有的經論剪裁後,重新匯整,再貼上“自我主張”的標志。

修行人的胸襟隨體證而無限擴展,讀書人隨著學問累積而識見。愈來愈針對某一焦點,往往促使胸襟日益萎縮。

修行人承擔放下皆自在,讀書人只願承擔自以為該承擔的,放下那幾經思考而不得不放下的。

修行人見對立的因緣背後圓融的調和,讀書人不是對立就是調和。覺悟真理和鑽研名相,豈可同日而語?

第65篇

修行,俗心聖事。

度眾,聖心俗事。

這當中關系悟與不悟,而有千差萬別。悟者,俗聖雙泯,真心獨露,因此修度自在;不悟者,俗是俗,聖是聖,無明蓋覆,修也困頓,度也困頓。

其實,修行度眾都不過一句話,打個噴嚏罷了。

其實,俗人看的想的,永遠是俗心俗事;聖人永遠是聖人。

轉凡成聖,行嗎?

【解】

佛法中言“轉識成智”、“轉凡成聖”,似乎從前是沒智慧的凡夫,現在心念一轉,變成具證的聖者。

此皆心外求法,永遠沈倫於世間而不得出離。

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本來天成,非由修行而得。今明修行者,即“但盡凡情,不求聖解”的意思。

又,聖心朗然,猶日月的一無遮覆,雖終日行度眾之事,其心中卻無眾生可度。正所謂“饑來吃飯困來眠”,一切隨緣,何須用心刻意?

由凡夫地欲頓超聖域是不可能的,只有澈見幻軀不異佛身,一向即與釋迦同一鼻孔出氣的修行人,才能真正的翻轉!

第66篇

修行是─哪邊出了毛病,就往哪邊開刀下藥。

如果你喜歡哪些事物,最好立刻遠離它們,也許那是包著糖衣的毒藥。

如果你不喜歡哪些事物,你應當試著去認識,或找個機會去做做看。當然,這裡中有一定的軌則,就是不能造惡業,或干擾了別人的生活及權益。

一切的喜歡不喜歡,都由重重我執所生,如果你無法克服貪愛,將為自己帶來矛盾和苦惱。因此你一定要忍受短暫的懊喪,專找自己的毛病狠狠一刀,硬下猛藥!

第67篇

執取過去的因緣,是有礙修行的。

生於濁世,難免有種種的恩仇情怨,若無時無刻受這影塵沾染而擾亂了定境,或左右正確的思惟,必將繞回原地,永無解脫之期。

身為禅者,應掌握現前的一念─放下!斷前際後際,千萬不要作魂牽夢萦的拖屍人呀!

第68篇

圓覺寺的午後,傳來鳥叫蟲鳴。

在感覺上,仿佛已是許久未聞,其實是聞而不入於心。

這個發現證明自己乃一介凡俗,終日追逐五塵,致使心靈閉痼,成為“眾生”。

眾生,五眾和合所生,紛擾擾,闇冥冥。

究竟誰是我?

【記】

初秋時分,獨在禅堂的廊前小憩,微風吹拂,思惟奔馳。突有南柯夢醒的悲淒之情,才知掉入了記憶的漩渦裡。的確是凡夫呀!

第69篇

業報的發露有一定的階段性及周期性,如能適時適切地掌握其發露的先機將可有效對治。

所謂“無業不報”,钜細靡遺,而對治的方法是隨順與制心。

知因果昭然不昧,甘心承受,即是隨順。

當報來之時,立刻放下一切的世緣俗務,專精修禅,即是制心。

不管輕重諸報,都不可怕,唯堅執己意而不放捨,貪著五塵,昏蔽五識,隨業沉浮,乃至仇怨自己所處的環境,诋毀宿昔修學的佛法,才是終生大敵。

第70篇

生老病死不是大事,其實最難纏的是“心”

心起情執,瞬息萬變,雖然簡要地說名“無常”,其實一切幻化,哪有什麼時空問題。

生老病死由“心”,所以修行應治心病。心病為何?不知六塵如幻、生死如幻,堅固

執取不放捨。若果一念返照,見心源本無一物。

通!整個大黑漆桶一時翻轉倒卷,就算閻王老子算總帳,又有何懼?

第71篇

生老病死不是大事,其實最難纏的是“心”

心起情執,瞬息萬變,雖然簡要地說名“無常”,其實一切幻化,哪有什麼時空問題。

生老病死由“心”,所以修行應治心病。心病為何?不知六塵如幻、生死如幻,堅固

執取不放捨。若果一念返照,見心源本無一物。

通!整個大黑漆桶一時翻轉倒卷,就算閻王老子算總帳,又有何懼?

第72篇

透視果報,解剖因緣。

業的成熟絕非偶然,應予完全承擔,不可故意逃掉。現實,能自由脫身嗎?

在因緣中,能知一切皆隨業受報,而覺性卻不動不搖。因緣本空,果報如幻,計量些什麼?

第73篇

業力不可思議嗎?

不論凡聖,都必須隨業受報,無所遁免。

唯凡夫受報時,苦惱煎迫,不得解脫;聖者心無掛礙,安然自在。

雲何如斯差異?凡夫隨業轉,感覺自身承受業果;聖者雖置身業緣中,心不受業,無住無念。

業力雖非任何方法能予改變,卻可因心轉境,入而不入,受而不受。

從世間相來看,業力結構與悟的層次確有密切關連。即愈偏向矛盾駁雜失控狀態的業力,其悟境愈低;愈單一化純正化,可用定慧駕御的業力,其悟境就愈高。

生活在感覺中,感覺自己真的在生活,就算狂風暴雨,天崩地坼,也是心甘情願。所以人生如驚濤駭浪,如入地獄煎熬,也可以說成鍛煉,美其名又叫“修行”。

這樣子過生活,人生豈不是很可悲,很可笑嗎?

結論:凡夫的業力不可思議,聖者可思議一切業力。

第74篇

對於因果的肯定,是析果證因,而非從因論果。

所以當你得到了什麼報應,就應明白宿昔造了什麼業因。

而修行的原理在於阻斷業因,自然不必去管究竟會得什麼報應。

第75篇

無福一身輕。

福,是一種價值感,而每個人對價值的衡量標准不同,所以對“福”的果報承受也不同。

有人以名利富貴為福,有人以多子多孫為福,有人以長壽為福。但名利富貴常引來災禍;多子多孫每滋生紛擾;而長壽若與貧賤、勞苦、疾病相隨,又有何福可言?

有人以拋棄世間一切為福,以長伴清風明月為福,但仔細想想,這與那飛禽走獸豈非同類?豈不自貶品級?

其實,無福是心的自在隨緣,該進則進,該退則退,正常顯達時,積極創造利生的機會;隱遁時,安於禅悅,耕於山野。

無福,就是人生無價。

第76篇

肯定自己的確一介凡俗實在很難。

就算你有自卑感,也常堅持自己的意見,常以自己的標准當天尺去判別事物。所以

表相自卑,骨子裡卻傲氣十足,甚至用“自卑”為擋箭牌,排除一切所嫌所惡。

這個模樣,你能自稱“凡俗”嗎?

第77篇

人生毫無終點

成佛並無實質意義

所有的聖賢都在不斷地說謊,讓那無際的眾生竭其所能改善現狀。而我─

竟然心甘情願充當前鋒,勇猛不退!

只為了─

要在這無終點的每一個點上

活得更有意思

【解】

聖賢是清淨心,空無一物,而度眾講的永遠是世間染污事,所以名“聖賢說謊”,因為不是聖賢心中的話,是眾生心中的話。

聖賢說眾生話,讓眾生看見成佛的階梯,然後眾生就不再是眾生了。

第78篇

從生活中尋求意義,將使人生更加悲觀。

生活,從早到晚的吃喝拉睡、交接應酬,或閒著沒事窮發呆,或忙碌不停如陀螺。吃的,不過是一日三餐;睡的,不過是一張床;死了,賺一付棺材。其他還剩下什麼?感覺?

感覺自己家財萬貫,感覺身份地位高人一等,感覺快樂,感覺苦惱,感覺好惡,感覺自己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

感覺面臨困境或順境!所以感覺要超越或突破,要對生活中一切的境界給予意義,然後再去尋求和自己相應的境界。

第79篇

煩惱無根,微細難測。

也許在寧靜中,正如無風的水面投入一粒極小的石子,心湖剎那間激起漣漪

,紋路清晰可見。

也許在忙碌中,自謂不斷地施予,豈有閒暇顧及俗塵?孰料鄰虛點裡竟是無涯際的大千世界,猶似天羅地網。

行到甘醇邊,依舊是駁雜苦澀兼濃膩;盡一切皆捨,終究業系此身毫無回手之力。

幻起幻滅疑為真,管亦不得,不管亦不得。

可憐的煩惱!

【注】鄰虛點─宇宙即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世界最小者稱小世界,分析世界至最小單位,稱作微塵,須天眼復始見。復分析微塵至不可分之境,即極微塵,又名鄰虛,狀若有若無。

第80篇

說謊的人隨時隨地說謊,說習慣了,如果一次不說謊,會懷疑自己說錯話了。

愛聽謊言的人,常喜生活在周遭都是謊言的環境,如偶而聽到一句真話,自己也無法相信它是真的。

人生果然如戲,賀梅子說:戲演完了,戲衫脫與呆底。戲,相續不斷地上演,究竟孰真孰假?誰又管得?

【注】賀梅子─宋代詞人賀鑄。

第81篇

起一念微細貪,無明即刻現前。

看不見念之頭,所以隨相續念編造許多冠冕堂皇的“正理”,來搪塞污染的心源。

參禅明自性,悟道見本心。或許,放下護法衛道的信仰之時,正是離貪時節!

修行人,努力參吧!

【記】

遍一切的佛法,本與自心相應不失,無始以來即流行世間,不增不減。不識者,以為佛法將滅;識者,應知本不生,今亦不滅。何必多事?

時人常以護法緣故,動則將他人冠上“邪魔外道”的名號,仔細分析,護法者無德無節,但有龐大寺產及社會地位而已,為了維系自己的既得利益,便不問青紅皂白,“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一付貪婪模樣,高居廟堂之上,可歎!可歎!有鑒於此,聊記數語明志。

第82篇

不攀緣的意思不是自我封閉。

一切法皆在因緣中,甚至一個起心動念也是因緣,怎能不攀?

所謂“任運自在、取捨隨緣”,即是不受緣牽業障,即是不攀緣。

第83篇

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這是指有為法嗎?還是無為法?

學界的爭論,究竟與修行有何相干?

如果貪嗔不除,縱使贏得了口舌,待又如何?

【解】

起信論說:“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雲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真如心離言道斷,心行處滅;妄想心如鏡中像,無體可得。真如心本性空寂,妄想心如幻如化,何嘗不空?無為法與有為法,又有什麼差別?

一般學者精研名相義理,常執假名言而起論诤,誠如永嘉禅師證道歌所言:“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砂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诃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狂作風塵客。”

聞某師講經,自謂最上乘法、無為法,不禁噓唏,復聞某師講經,評某經究竟,某經不究竟,不禁搖頭!復聞某師說修行當修無為法,不可修有為法,不禁啞然!

修行人不谙正思惟,實在冤枉!

第84篇

急於擺脫惡果,往往墮入另一惡果中。

業的開展以多層次、多樣性,而且如絲相系。

業依心起,果從業生,一切均屬自作自受,何必擺脫?

倘或不欲承擔,即是一大惡心,怎能不生惡果?

第85篇

現實生活與妄境雜揉,是凡夫所無法分辨的。

現實要直接體取,講求印證,注重效果,而妄境只須任由那意念奔馳,無盡地開展與自由組合。從理論上探求,兩者之間的旨趣相違,但於事相中所彰顯出的,卻幾乎令人難以判定。

除了由定生慧,誰又知道自己究竟是誰?是在現實中,抑在妄境中?

第86篇

打死凡夫心,即能看清真相。

凡夫心看到的是由六塵架構的世界,虛幻、渾濁、矛盾,自以為是,卻不由自主。

凡夫心的根源是“我”,本質名叫“無常”。“我”,永遠執著一切不變;“無常”,永遠無剎那暫停。所以要知真相,應先無“我”;欲達聖心,應見“無常”。

第87篇

何必說了生脫死?

當你覺悟了生死的現象是什麼,不再為生死問題所困擾,知道該生的時候一定會生,該死的時候一定會死,生死本同根,何必了脫?

就讓生死之事如幻如化,而你只要好好過日子!

第88篇

恨,是最可怖的魔!

恨自己、恨別人、恨因緣果報如網纏繞、恨此“恨”雲何難消!

“恨氣”,撒布於無形的時空,猶似失心的殺手,殺自己,也殺親人!

世事如浮雲,恨什麼?

第89篇

對於“我”的觀察,到最後是不必要的。

你的每一個念頭將和因緣密切結合,每一個動作的完成十分真實自然。

你無法覺知“我”的感受及思考,甚至連自在解脫也無。

第90篇

釋迦佛不斷煩惱。

煩惱,是從凡夫的感覺來說的,而煩惱的本質虛妄、不可得。

既不可得,從何而斷?

讓一切的煩惱兀自煩惱

由它去吧!

第91篇

何謂業報現前?

當一個人置身貪欲中,卻自以為無貪欲;常行身口意三掉,卻自以為清淨自在;違損眾生道業,卻自以為積極護法。

魔性發露,卻自以為一切隨緣。

此等可怖業報,誰能省得?

【記】

身口意三業是清淨或雜染,須由定中起思惟,才能正確的了知,但有許多修行人常被貢高我慢所蒙蔽,未證言證,非道計道,致使邪正不分,真偽莫辨。雖然精進修行,卻唐捐了光陰,毫無利益。可惜!

第92篇

見道才是真戒。

誓願依佛教法,正直而行,盡未來際,度化一切,才是真戒。

中論說:若見因緣法,即為能見佛。

若不見因緣,心盲眼盲,能得戒嗎?

唱大戲,演劇本,囫囵吞,三毒熾盛,未怯絲毫,戒又如何?

是該檢省的時候了。

【記】

見道─初證道果,以小乘應為須陀洹果,大乘則分初信位的信解因緣法及初地位的正見法性兩種見道。

持戒者如未見道,不可謂真持戒,恐損德造業不自知也!

第93篇

悲沉至底,無悲可言。

當捨無可捨,便覺身心原來是空。

復有何悲?

第94篇

什麼叫了無疑惑?

對生死問題不再有任何牽掛,遠離憂悲惱苦,無有恐怖。

去想那應當想的,做那應當做的,現前一念,蓦直而行,無怨無悔。

身處六波羅蜜中,不識六波羅蜜名,心如太虛,身遍法界。

沒有一絲毫悟道的知見覺受,又豈有般若可證,何況解脫?

大夢既醒,大千焉存?

第95篇

心體離念即是覺。

何謂離念?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何謂不入?心如虛空,無所住著。雖受,受而不染。若有染相,不礙心體自明。

所以離念不是不動心,而是自在、隨緣。

【注】

離念─念有生、住、異、滅四相,若能反觀自照,不此念相所縛,即是離念境界。起信論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禅宗說:“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直接體取本來清淨的真如法性,不假思量,名“離心意識參”!

第96篇

刀斧必經淬煉而後始利

心性必經熏習而後能明

但看那無量劫來所沾染的六塵,即應知曉手中的寶劍將如何揮舞。

刀斧,畢竟是有形的,可以捉摸的;而心性無形無相,卻待怎麼逼他現身就范?

主人翁!

請回過頭來!

【注】主人翁─自性、佛性、本心覺性。

第97篇

確認自己是否執著,是極深刻微細的工夫。

如凡事都堅持一定要怎麼做才對,或者是非好惡分明,不用多說,這就是執著。

如凡事不在意、不計較,成亦這般,毀亦這般,事情過了,天蹋下來也與我無干。

這種執著猶似透明的絲線,雖看不見,卻萬端纏繞。

執著與否,究竟何解?

請先觀自心,勿先觸境生見!

第98篇

讀了幾十年的書,以現在不讀書的感覺最真實、最快活。

讀書,增加了人的知識和思辨,卻抹煞無上的智慧,使人自在解脫的心性一時暗鈍。

凡夫不可不讀書,因為知識能游戲於世塵;修行人卻必須慎重考慮“讀書令心盲”的嚴重後果。尤其是遍讀百家書者,常只看見境界上的是非優劣,一味地刻意分別,這當口,趾高氣昂的模樣,哪還看得見自己?

讀了幾十年,終於發現這秘密。畢竟讀些書才比較得出來。平常多讀,的確滿管用的,否則,修行會成為盲人摸象啊!

第99篇

癡人一定說夢話,但究竟誰才是癡人?

在這幻妄的世間,你站在哪裡評斷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不管你上台不上台,都一定要入戲的。

你怎看得清─

自己是智慧或愚癡?

若強欲分別

豈非癡人?

第100篇

慈悲心不是天生的,而是薰習的。

有慈悲心的人,你不必教他如何去利益眾生,因為他一定會去做。

沒有慈悲心的人,就算你苦口婆心的勸他、哄他,還是無法讓他發出一點來。

有慈悲心的人,應引導他修學智慧,運用正確的方法去行菩薩道。

沒有慈悲心的人,千萬不可教他鑽研什麼大道理,以免造成他的狂妄自大。應提供一處可以行菩薩道,又適合其個性的生活環境,教他耳濡目染,如衣熏香,自然成為香衣。

歷千萬長劫熏習,來世終能成就慈悲的因緣,即是有慈悲心的人!

第101篇

你認識無常了嗎?

你是否看見無常從身旁閃過?是否感受到生活中彌漫著無常的氣味?

你如何當一位最佳的見證─

無常,讓一個活蹦亂跳的人停止動作;讓昨天誇耀身強體健的勇士,今天躺在醫院打點滴;讓相交數十年的知己,一旦反目成仇;讓縱橫國際的大企業,澈底的自這個世界消失。

嬰兒逐漸成為白首;清新愉悅的家園,化做污穢紛擾的環境;新興的國體相繼誕生,而地底千年的王城也不斷被發掘。

你終於覺察─

兒時的夢永遠是夢,而自心永無止息的蛻變,卻讓這個夢絕不蘇醒。

如果你真嗅著無常,或許會突然睜開睡眼,看見了過去看不見的東西。

我將看見你做什麼,用以佐證─

你已是一位合格的“無常見證人”!

用音聲或文字來傳遞一種訊息,目的在調整感覺的方向,或激發另一層次的思考。

遺憾的是─追求知識,用自我意識來抉擇書中義理,並作為判別真偽依據的“人”,永遠都在聽“對”或“錯”;和自己的看法“符合”或“不符合”。如對方的理論與己相符,或可以接受,即判定對方為善知識,否則,即非善知識,甚至批評對方胡言亂語。

這種“人”,永遠看不見修行,看不見度眾的巧妙。只聽到“音聲”,讀到“文字”。

這種“人”連自己的念頭尚且不識,卻動辄對外境生疑,然後以妄想心擅加揣測他意,洋洋自得。不知內心逐漸著魔。表面看是精進修行,實際是反其道而行。

修行、度眾,在於觀機逗教,然後發為音聲文字而已。

究竟你觸著些什麼?

第102篇

人,在互動的因緣中交錯碰撞,究竟誰輸誰贏?

人有業報,業報激發念頭,念頭指導行為,行為又成就了因緣互動的模式。

因緣,從現象來看是幻起幻滅的,而所謂互動其實是人與人之間覺受的力用。若無覺受,即無因緣互動一事。唯難知難了的,覺受如何稱有無?

第103篇

放下塵境,放下染心,情與無情,皆是無緣。

修行與否,都落在因果當中,豈可閃躲?必也真發無上菩提大願,六道裡頭自在往還,哪管得著軀殼的生生死死、世間的是是非非?

放下吧!

第104篇

在表相的世界裡充滿著虛幻,

而眾生卻藉由虛幻的感覺去推斷真實。

第105篇

無智慧的悲心,將於眾生無所裨益,甚且破壞大自然的生態,扭曲了環境運作

的軌則。

自恃“無私無我”,目高一切,常以己意妄斷,入世過深而終致不可自拔,早已隨波逐流卻仍無覺醒的能力,猶然誇稱“絕不涉入”,“不與某某掛鉤”,愚昧若此,這在經中叫他“敗壞菩薩”,成全自身無上的聲譽,卻違背佛法真正的旨趣。

誠可嗟歎!

【記】經上說:“悲而無智,增長愚癡;智而無悲,增長邪見。”悲智雙運是修行的常軌,但因眾生識見不同,有偏於慈悲門的,各持己是而非他。平心論之,佛法的慈悲應基於“無害”的原則,去行“利生”的事業,否則,一味講求“利生”,恐將“害生”而猶渾然不覺。

第106篇

凡塵纖毫,亦能絆倒人。

觀照自己並非已入聖境,豈有視一切皆空的心情,更不用說是自在無礙了。

差可告慰的,愈來愈見世間五塵的可怖,愈知一但受污染的苦惱,便覺必須猛然醒悟,切勿沉淪。

畢竟是一介凡夫,僅存一招即是將妄想捏死,就算行屍走肉仍亦甘心。

現在,不再理會清淨與否,成佛、不成佛又有何干?

身心全都粉碎,然後悉數拋棄,誓不回顧!

好痛快!

【記】長年入世,表面說,叫度眾,實際上,叫污染。面目全非,笑話不斷。

若無一心誓願,怕已淪落三塗,如今一再提醒自己:“不往前看,不往後顧!”緊緊抓住現前一念,勇敢地活著!

第107篇

有無道場觀念,決定修行成就與否。

道場所展現的世界和凡俗的世界完全不同,而你只能抉擇其一,否則會陷入自我意識的幻覺中。

你要怎麼過?想清楚了再做─

否則,自己騙自己,還以為很灑脫!

第108篇

你要度一個人,就要包容他。

當他毀謗你時,應知源於自卑。

當他耍賴時,他的內心是多無奈。

當他破壞道場時,只不過煩惱十分熾盛。

當他快樂時,應知我慢橫阻。

當他認真工作時,卻是妄想奔馳而已。

當他什麼都不干時,無盡的期待恰如海浪。

所以修行人應心包太虛,任由那因緣於斯不斷碰撞及開展。

你不能見到任何眾生,只許見到─

因緣!

第109篇

一心想擔當責任,也是一種執著。

認為是為佛教做事,其實不過突顯白癡。

人生既然無常,何必堅持永恆。

說穿了

空忙一場

【記】一切諸法皆是無常,佛教此法,也逃脫不了無常的牽引和摧迫。昔時眼見佛教逐漸走入了“學術研究”與“鬼神信仰”的雙線道,似乎不再重視修行的工夫。於是發出了承先啟後,一新世人耳目的大願,幾年下來,才知“小智難謀大事”,“獨木不可成林”。必得韬光隱晦,精勤琢磨,把整個因緣觀照明白,再來創造一番吧!

第110篇

度化的巧拙在於一心。

度眾,講求的是方便隨緣,並非一廂情願地把所有的佛法義理或修行要訣全塞給對方。因此,於度眾之前,應掌握環境,了解可能產生的變數,再適當的營造應傳達給對方的佛法架構。

巧度者,先觀自心如何,再觀相應於眾生心如何,其次於定中思惟應該如何。

拙度者,依樣畫葫蘆,只管照本宣科,完全不識置身何境,所為何事。

畢竟修行不是咬文嚼字,生活也非經書。

第111篇

化導眾生應隨順因緣。

眾生,有他的生活環境、思惟方式,以及種種的習氣。

而所謂化導並非示現無缺點,像活佛、聖人般的領袖群倫,指引迷津,它是當一位眾所知悉的凡夫,周旋於眾生堆裡,或悲、或喜、或嗔、或執取。正當其時,適切地導江流、歸大海;於不自覺間,為眾生除貪滅嗔,化暴戾為祥和。

因之,修行人絕無感覺自身的神聖威德,亦不追求清淨自在。

修行人是─

雲在青天魚在水!

第112篇

當師父的為了分析事理,所以必須涉及批評某人某事。

當弟子的表面唯唯諾諾,心中卻不以為然,甚乃私下批評師父有偏見,或修養欠佳。

沒錯!師父因為有偏見,因為修養欠佳,所以不斷的收容來修行的人,然後再來批評那個人的缺點。

你的意思是─師父不應該批評或不應該收容?或收容了以後,只許講好聽的,而不許講難聽的?就算那人有缺點,也犯不著指正,應該讓他自生自滅,動搖道場人心,讓道場關門,讓眾生無道場修行?

或者,干脆換你來當師父。

或者,根本不需要一個師父。

或者,大家投票來推選一個師父。

其實,沒有人真想當師父;當然,更沒有人是真正的弟子。

因為,你我永遠在分別!

第113篇

當你想做一件事,但在現實環境或團體規約中,卻必須依循一定的准則或程序,而讓你感覺麻煩,於是你放棄了。

請仔細思量:修行人何事為麻煩?何事不麻煩?修行人做這件事,究竟為自己抑或為眾生?

因緣是互動的,在此自度與度他的行動中,你掌握了什麼?

第114篇

辦事的時候,知道自己一個人辦事,可以讓道場的組織發展,利益眾生的功能增加,所以不管任何職務,都甘之如饴。這就是修行!

辦事的時候,怨東怨西,推三阻四,能少做一些,就少做一些;上頭沒交辦的,絕不主動為道場設想,多給人方便;縱使在自己職務十分盡份,也不過是自掃門前雪,眼裡哪看得見別家的瓦上霜。甚至,行為乖張,只圖自己完成業務,一切錯誤全往別人身上拋。這是俗人吃頭路!

仔細想想,自己是何心情?

你怎能責怪師父沒教你真本事?

第115篇

教團的因緣千變萬化,豈可迷執舊識?

須知,修行人是來度眾的,不是來攀緣的,修行人的眼光要遠大、胸襟要恢闊,莫將舟楫泊沙渚,長江萬裡任遨游。

歇腳,可以!

定居,不行!

端看此“心”吧!

第116篇

從心體來說,眾生一律平等。

從因緣現象來看,不得說沒有差別性。

譬如在道場擔任執事,本不應區分職務的高低,但為了攝眾方便,又必須建立層次謹嚴的指揮系統,才能達成弘法利生的效果。如大家自認都是來道場修行的,沒有義務服從誰的領導,那這個道場一定一團紛亂,不但無法修行,而且還會造許多惡業。

所以,一位了知因緣的修行人,定能善識環境,又能善處善用環境,充份發揮自己的才華,也充份達成修行的意思。

第117篇

誰若拿一條“佛教”的繩子綁住自己,然後指著外面說:“那些都是邪魔外教。”

我說這人絕非釋迦牟尼佛的信徒。

二千五百年來的人間,唯一佛陀圓滿澈悟,余皆少分乃至全部無明纏縛,竟然自吹自擂,自以為完全理解佛法,豈非顛倒黑白?

試問─你自知嗎?你自制嗎?一日裡多少起心動念─善念多少、惡念多少、非善非惡念多少?淨念為何、染念為何?你已洞照無差嗎?

無須假仙,大家都是“人”!

第118篇

修行度眾皆如幻。

從生到老死,你究竟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想了什麼?這一切的一切,未過之前是什麼?過後,又是什麼?

究竟是不是修行度眾,又有什麼差別?

如幻的人生,卻緊咬著修行度眾不放。

為什麼?

第119篇

平靜的海面,蘊藏多少險厄?

一望無際的海面,是多少時空如斯組合?

真實的世界在何處?何以心是這般無常?

成佛豈是妄想?何以不見佛重返人間?

什麼是夢?什麼是現實?什麼是修行?什麼是度眾?什麼是無始劫?什麼是法界?什麼是我?什麼是眾生?........

待將一切重新思惟,不禁微微一笑。呀!好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墮入一芥子了!妙哉!

第120篇

我把生命交給無常

把心交給虛空

二千五百年幌眼即過,從未見到哪一尊佛或菩薩飛出捨利塔,而所有的信眾卻不斷地傳誦十八神變,以及千百萬億化身的故事。

一代接著一代

生者自生

死者自死

究竟誰度誰?

第121篇

你說,修行人要精進用功。可惜我做不到!

你又說,真正的精進是讀通三藏經典、誦經坐禅、念佛拜佛,二六時中永無懈怠。可惜我沒時間!

你又繼續說,修行人應當求了生脫死,或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不會在六道裡輪回,永受諸苦。可惜我毫無這個觀念!

“那你到底會什麼?”你用懷疑的口氣問我。

其實,我根本不懂佛法,當然也談不上修行,我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利益眾生的事,我把全付精神花在研究改善社會、創造新環境的方法,從早到晚忙碌不堪,身處眾生堆裡打滾,左看右看橫看豎看,澈頭澈尾絕對是如, 假包換的俗人!

第122篇

我真的想不起“什麼叫修行”?沒時間想!也不願意浪費時間去想?有時忙到三更

半夜上床睡覺,來不及回想今天做了些什麼“大”事,就呼噜呼噜地夢蝶尋莊周了。

“這叫做不務正業,但行雜善,非佛正見”,你扳起臉孔,非常嚴肅地呢喃著。

是的!因為我管不了生死問題,更無半點證入涅槃的念頭。隨心而過,佛法修行全不相干。

我尊重你的“精進”!

但請你不必理會我的“鄙陋”和“任性”!

因為在我的生活當中除了眾生還是眾生,是裝得滿滿的“我慢”作祟!

實在想不透“我”─是什麼?

第123篇

師父!我每天這樣忙碌地工作,弄得筋疲力竭,也算修行嗎?

算!

師父!這種生活方式,既無聊乏味,又覺得毫無意義,怎會跟修行扯上關系?

你試找找什麼才是有味有意的!

師父,我找不著!

那你還有什麼出路?

第124篇

師父說法的時候。

可以說你們通通都對,也可以說通通都錯,更可以說該錯的錯,該對的對。

可以滔滔不絕地分析辨釋,也可以沉默不語。

可以隨順無違。

可以斬釘截鐵。

可以密不透風。

可以漏洞百出。

問題是─

你們究竟要什麼?

第125篇

師父不能給你智慧,只能給你方法。

所謂方法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啟發。

當然,你要了解

啟發的意思並非得到什麼或接受什麼訊息,是完成“捨”的工天,最後覺悟─

這個世間沒有“真實”,包括自體!

第126篇

這個世間如果沒有一些傻子,願無條件的替眾生做點有益的事,如果大家只顧自己,試問世間會變成什麼樣子?

如果你只想獨自好好過日子,試問:當別人殺你、搶你、偷你,以及你的親友時,你會做什麼?

如果你只想自度,試問:當初是哪個無聊的傻子來告訴你,讓你明白有修行一事?

你今天能夠無憂安隱,怎想得起有多少無聊又多管閒事的傻子在世界各地無怨無悔地付出,而你只要稍微出一點力,即不斷的大言“無聊、無聊”!

那你活著干什麼?

第127篇

筆尖著落處,即心相應處。

也不著虛偽,也不假造作,自然天成,毋須雕琢。

筆尖落處,即悲願顯發處。

非咬文嚼字,非賣弄才情,純為利益眾生,留此千古典籍。

筆,可以寫盡。

宇宙人生,卻是無垠。

因此,修行人不靠有形的筆來描繪,修行人以真心作筆。

第128篇

卷末微言

再版本輯,重新思索過往的遺痕,未免有些稚氣。另外,發覺有些地方不妥,必須修改或加注。

看見了歲月如此摧殘記憶,便更能包容一切。願將身心供養無邊眾生,盡未來際。

佛滅後二五四○年仲冬 法性寶林沙門淨元於癡心齋關房

 

上一篇:周貴華博士:印度瑜伽行派唯識學之分流—再談無為依與有為依唯識學的區分
下一篇:周貴華博士:印度佛性思想特質簡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