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濟群法師:《認識菩提心》講座前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認識菩提心》講座前言 
 
  學佛首先要發心。發心有二種:一者出離心,二者菩提心。聲聞行者依出離心而成就解脫,菩薩行者依菩提心而成就無上菩提。可知發心是學佛的根本,大小乘經論中無不強調發心的重要性,尤其是發菩提心。
  凡夫眾生之所以為凡夫者,因為有凡夫心。學佛的人之所以難以擺脫凡夫心者,因為缺乏出離心、菩提心。如能發起猛烈的出離心、菩提心,修行就會容易多了。如果沒有猛烈的出離心、菩提心,學佛數十年只能停留在凡夫心行上轉,很難走入菩提道。
  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有三大內容:菩提心、菩薩道、空性正見。其中菩提心為因。所以《大日經》說到菩薩的修行是: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這是以菩提心為因,依菩提心生起大悲心,由大悲心成就無上菩提。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提出學佛修行的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性空見。這是以出離心為基礎,進而發菩提心,再通過聞思經教獲得性空正見,依此正見成就圓滿的菩提心行。
  十方諸佛菩薩的修行,都是從發菩提心開始。所以諸佛菩薩在因地上都發過宏願。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藥師如來發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發十大願王等。諸佛菩薩依此願力才能成就依報莊嚴。
  受菩薩戒先要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時候,戒師問言:發菩提心否?沒有發菩提心就沒有資格受菩薩戒,即使受了也不能獲得菩薩的戒體。因為缺乏菩提心的菩薩戒,就如沒有靈魂的軀體。而菩薩戒的止惡行、善行、利益眾生行,都必須建立在菩提心上才有力量。同時也因為持菩薩戒才能成就菩提心行。
  大乘的正見也是為成就菩提心。如《金剛經》中須菩提尊者提出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全經的內容便是圍繞著修習菩提心而展開的,菩薩發菩提心,進而行菩薩行,修六度四攝,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然而凡夫的心行難免執我、執法,擺脫不了凡夫心的作用,因此金剛經中處處告誡我們不論認識世界或修菩薩行的過程中,都要以般若性空正見,無我、無相、無所得的智慧,去除凡夫心,成就般若智慧。
  《華嚴經》雲:“初發心即成正覺”。又雲:“初發心與三世諸佛功德同等”。顯示了菩提心的殊勝無以倫比。佛陀在菩提樹下發現了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告訴我們了佛與眾生沒有本質上的不同,相反佛與眾生有著本質上的相同之處。代表著諸佛菩薩的品質主要有兩種:即慈悲與智慧。這兩種品質在我們的生命中本來具足,只是被凡夫心遮蔽而已。發菩提心是直接立足悲智兩種品質的成就。我們只要把菩提心發到位了,我們自然和諸佛菩薩就沒什麼區別了。
  菩提心總持一切。菩薩道的修行首先要發菩提心,最後成就還是菩提心,因為無上的佛果便是菩提心的圓滿成就。而大乘佛教中的願力、戒、見,雖然依菩提心生起,但最終是為成就菩提心的。
  如果說修習一種法就能成佛,那便是慈悲行。《普賢行願品》曰:“諸佛菩薩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佛菩薩心以悲智為品質。悲智二種似乎是各自獨立的。其實圓滿的慈悲一定包含著智慧。因為如果沒有空性慧為基礎,一定不能成就諸佛菩薩所具足的圓滿大悲。
  中國自稱為大乘佛教的故鄉,中國佛教界流傳的是大乘佛教經論。可是中國佛教自古以來被社會當成消極避世的宗教。做為大乘佛教的學者中國人,似乎也缺乏濃厚的積極利世精神,而公然以菩薩行者身份出現的人少之又少。這是因為缺乏菩提心。
  禅宗和淨土宗原為大乘佛教的兩大行門,可是這兩個宗派的行者,不論是念佛還是參禅的,多數人都以個人了脫生死為急務。以致佛教在世人心目中,佛教成了與現實社會人生沒什麼關系,佛教成了只關心來世了。這是因為忽略了菩提心的關系。
  佛法在認識論上,談空說有;在行為上,有消極、積極。比如針對眾生對我法的實有妄執,所以經教中多說無常、無我、無自性空。而修行有止惡行善的兩個層面,從止惡的意義上,佛陀就告誡我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因而佛教就給人以消極的感覺。事實上,佛法不僅講空,更講有,有就是要有菩提心;佛法不僅告誡我們要消極的對待惡行,更要積極的止惡,積極的行善,發菩提心是便是積極的止惡,積極的行善。
  片面的強調空,片面的強調止惡,這是佛教成為消極避世的宗教的原因,也是修行難以取得突出成就根源。依菩提心的修行是積極的。在積極的利他行中,成就菩提心,成就慈悲的品質,成就諸佛具備的種種功德。以此功德的力量,自然戰勝不善的心行,導向解脫自在的圓滿人生。
  菩提心在學佛修行具有如此重要,我願意積極的推廣如此殊勝的教法。此次“認識菩提心”的講座,是我為戒幢佛學研究所的學員開設的。此次講座從凡夫心說起,依唯識宗的教法,說明凡夫心行運作的規律,指出了凡夫的心行是無始以來的積累,而許多學佛的人也難以跳出凡夫心。進而提出對治凡夫心的方法,發起出離心、菩提心。立足《華嚴》的見地,依《華嚴》《般若》經教,指出菩提心的殊勝,及菩提心具備的特征。再依漢藏兩地高僧大德的著述,揭示菩提心發起的因緣。然後再建立菩提心實踐的方法及次第。


  此次講座內容一共分為八個方面:
  一、我們有那些心
    1、虛妄的心(成就凡夫的品質)
    2、覺悟的心(成就諸佛菩薩的品質:慈悲、智慧)
  二、世俗一般人的發心
    1、一般人發心
    2、一般人發心與學佛人發心的不同
  三、普通人在學佛發心中存在的誤區
    1、因貪執某人某事而發心
    2、在正確發心過程中誤入凡夫心
  四、正確的發心
    1、出離心
    2、菩提心
  五、菩提心的殊勝
    依《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說發菩提心功德
  六、菩提心的種類(願、行、勝義)
    1、願菩提心,依菩提心發起之願力,如諸佛菩薩之願力。
    2、行菩提心:依菩提願生起之行,如六度四攝。
    3、勝義菩提心:由契入空性而發起無限的、平等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
  七、菩提心發起的因緣
    1、依《行願品》發心
    2、依阿底峽尊者所傳七因果言教修:即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增上意樂、菩提心、無上佛果。
    3、依寂天菩薩教授自他相換法而修:思惟無始以來由執我利已產生種種之過失,及思惟利他之種種功德。
    4、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發起菩提心的十種因緣:一、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忏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八、菩提心的實踐
    1、見(定解)
    A、認識菩提心成就的功德,
    B、認識菩提心的特征:利他、平等、無我、無相、無所得
    C、落實到心行上
    2、定(穩定)
    通過不斷的訓練、不斷的調整,最後在心行上獲得穩定、持續……
    3、行(持續的作用)
    落實在生活中
    4、菩提心實踐的典范:各大諸佛、菩薩


  二00三年十月八日寫於阿蘭若處 濟群

 

上一篇:呂澄居士:集量論釋略抄
下一篇:呂澄居士:談真如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