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呂澄居士:談真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談真如

今日所談,為真如名義。先說真如名,是從印土譯來,現已習用,但在翻譯上,前後頗有變化。原文‘(多+頁)他多’,解析之︰‘(多+頁)他’為真實;‘多’,為性。與‘舜若多’之為空性,是一樣結構,故正譯應為‘真實性’。由字源說,‘(多+頁)他’從‘如是’((多+頁)他引)引申而成,故亦可翻成如是性,藏人即如此譯之。漢譯最初《般若》譯為‘本無’,是依道家思想以無為本故。次在姚秦、六朝劉宋,羅什、求那跋陀羅則譯為‘如’(《摩诃般若》、《雜阿含經》),北魏則為‘如如真如’,至梁陳·真谛則混用‘如如真如’,迄唐以後,始確定為‘真如’。在混用時期,以‘真如’與‘真谛’通用,故有‘真如俗如’,‘如不異如’之用。然始終於‘性’字未曾譯出,如如之‘如’似有‘性’意在,亦未能顯。以最後之‘真如’看,其意亦‘真’亦‘如’而已。終以未能譯出‘性’字,故於義解多有未當也。

次明真如義。是可依於言教變遷之實三段說解之。

(一)小乘說‘如’,《雜含》十二,講緣起法,謂無明緣行,行緣識,如是乃至生緣老死之十二有支之緣起法,因此說到‘如’字,乃謂‘此等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谛、真實、不顛倒,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此等異名皆釋‘如’字。而此段文依譯意,實是形容緣起法,勘對巴利文本《相應部》(巴利文五部中之《相應部》即《雜含經》),‘法如’為‘法如性’。是法非一切法,乃指緣起而言,即此緣起法為如性,謂其常然之相也。有佛無佛,都無改變,此即如性,亦即離緣起便無真如故。如是緣起相,即法之實相也,由此法非指一般法,緣起而外亦指谛、食、蘊、處、界等歸類之法,此等法實相,皆稱真如。是種解釋,乃佛法中之首段小乘對佛說至極之解也。

(二)大乘中,《大般若經》第二分〈緣起品〉,亦以緣起與法如(依小乘而釋異)連談,如《經》雲,菩薩摩诃薩欲知諸法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當學般若波羅密,菩薩摩诃薩欲知一切諸法如、法性、實際,當學般若波羅密。此已廣於《雜含》,《雜含》止言緣起,此乃及於四緣也。又此法如,《智論》三十二釋雲,如有二種,(1)各各相,(2)實相。一切法如皆相,以自相言,如地以堅為相(此小乘毗昙自共相之結論),是亦法之真如,但為下如。上如則為實相。若地堅相不實,自性空,即地堅空相,是即法實相上如。

(三)《瑜伽》、《深密》、《楞伽》所談‘如’義,稍有差別。蓋此三書以‘真如’判入‘五法’(五事即相、名、分別、正智、真如)中,而又以自性相攝。相攝方式有種種,義遂不同。初《瑜伽》,次《深密》。《深密》思想近於《阿毗達磨經》,《瑜伽》〈抉擇分〉引之,乃無著思想所自出。總歸諸說有二︰(1)依他法,遍計執無相即法真如相(與第二段銜接);(2)圓成法,依他起斷為真如,此斷即轉依。如是二義,極有出入,最後乃可求諸《楞伽》,以依他法如相為真實,以圓成法心解脫為真如,於是真如非僅法之相而另指法而言矣。然《楞伽》有處仍以真如作相解(〈如來藏〉章),故知真如實有二義,有處以相說,有處以法說(廣義法有時言相,有時言相依)。以法說者,即圓成法,即心解脫,是即真如法也。

再概括言之,小乘以緣起(法)等實相,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等為如相。至《般若》亦以緣起為實相,而言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斷不常。《瑜伽》言遍計執無,亦是此生故彼生之義(真如相),更進一層,乃目離執緣起為真如法,是故於佛法名相應知其實也。昔者洞山價辭雲巖,問曰︰‘老和尚百年後,有人欲見真容,如何回答?’雲巖即雲︰‘者個是。’洞山不省。又說︰‘汝擔當家業須仔細。’仍未會。後涉水睹影,即便省悟而作偈雲︰‘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吾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雲巖死,遺像懸掛,有人參問。答以︰‘者個是。’再問意旨如何。洞山忽然雲︰‘我幾乎誤解老和尚意思。是蓋真如以共相言,則處處逢渠,為三段之初段。一法一如者個即是。’所以《般若》說諸法一相無相,《深密》談遍一切一味相,此之一義,乃平等真如(《深密》、《華嚴》平等義,賢首未解也),即各如其分,無以異也。所以洞山初解處處得逢渠時,乃平等真如(相)。到遺容懸掛,始悟一法一如(法)之旨也。

復次小乘一段,以法相為真如,功夫在破人我執,故將法說成蘊界處等類,必人我淨盡,其法始顯,亦只形容彼法永久如是之相耳。此法非是所作乃法住法界。依大乘而言,於第二段即以小乘之法蘊處界等為法我執,去此法我執而為法無我,此法無我亦永久如是之相。於第三段無我所顯,乃為真如,有此始有事在,佛法建立,即在於此。蓋即菩薩摩诃薩修行功德之所依也。此無我所顯亦永久如是之相,為真如,為法界,皆依境言之也。

一九四三年六月四日

 

上一篇:濟群法師:《認識菩提心》講座前言
下一篇:濟群法師:發心、僧格、正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