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法法師:往生論注講解 第三十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十集

原文: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如來,雖有大眾,眾中亦有不甚恭敬。如一比丘語釋迦牟尼佛:若不與我解十四難,我當更學余道。亦如居迦離謗捨利弗,佛三語而三不受。又如諸外道輩,假入佛眾,而常伺求佛短。又如第六天魔,常於佛所,作諸留難。有如是等種種不恭敬相。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天人大眾恭敬無倦。
  所以但言天人者,淨土無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是故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但以聲聞為僧,無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達多、居迦離等是也。又人聞佛名號,發無上道心,遇惡因緣,退入聲聞、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過者、退沒者。是故願言:使我成佛時,值遇我者,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是故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住持義如上。
  觀佛莊嚴八種功德,訖之於上。

講解(6月17日)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往生論注》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淨土教言,我們通過昙鸾法師不斷的提示,漸漸的我們就會在念佛的受用機制中有一個親切的感受。昨天把上首功德成就這段文字我們作了一個提示,今天接著學習下面的文字。

7、莊嚴主功德成就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如來,雖有大眾,眾中亦有不甚恭敬。如一比丘語釋迦牟尼佛:若不與我解十四難,我當更學余道。亦如居迦離謗捨利弗,佛三語而三不受。又如諸外道輩,假入佛眾,而常伺求佛短。又如第六天魔,常於佛所,作諸留難。有如是等種種不恭敬相。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天人大眾恭敬無倦。
  所以但言天人者,淨土無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是故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主功德,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雜緣熾盛,生活在一個雜緣熾盛的世間。這個主所守護的法則、清晰的心智,往往就會有很多混亂的困擾、不相應的困擾,所以主次不分,賓主不分,那麼就會產生所謂的種種對待、不相應的機制,令眾生煩惱業習熾盛,苦難輪回迷茫熾盛,也就是這個所謂的堪忍界由這些熾盛造就出來,映現出來。那麼這個為了折服我們所謂的雜亂的心智,令它有所皈依,來提示有情,來敬仰佛陀世尊。

主功德。一般我們說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很快就會念誦過去。但是心智的依從與法則的守護是不是依止三寶呢?依止佛法僧呢?這個主能不能令我們的心智清晰明了呢?每個現前的善知識就會審觀自己所行。

我們來以他的文字來趣入這個法則。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如來,雖有大眾,眾中亦有不甚恭敬。

他舉例子,實際還是釋迦牟尼佛的例子,昙鸾法師舉這例子就是我們能感知得到,能觀察得到。

如一比丘語釋迦牟尼佛:“若不與我解十四難,我當更學余道。”

我們知道“十四難答”是無始以來留下的十四懸案,這懸案是印度哲學、外道搞哲學、搞外道知見所留下來的懸案,就是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它就是十四個對待法則中,就象我們中國人以前考慮比較多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樣的問題。實際這類問題實是愚者所設置、虛妄對待所設置、有無斷滅二種邊見所設置,這二種邊見的設置永遠是一種矛盾的設置,就是矛盾,它自身制造一個矛盾,無需解答,因為這是一個無意義的問題。那麼十四難,佛是止答的,是不回答這問題的。有比丘因為不尊重故,說你不回答這些問題,我就不跟你學,我就找其他人學去。

今天我遇到她們女眾提問題,也提到這樣一個問題了,就是哪個佛先成佛?跟這十四題是類似的,一般這都是因為邊見所立。

亦如居迦離謗捨利弗,佛三語而三不受。

這個十四難問,在我們學佛的過程中要是走不出十四難問,就是是非百句中,那你是接觸不了佛法的真正的教言與正見的。現在許多出家的師父、居士還都在這個是非百句中徘徊,十四難緣中纏縛自己。所以我們說法無自性的這個正見、空無相無我無常的這個正見若不能清晰地抉擇,就永遠在這個知見的困惑中不能走出,那當然會制造新的輪回難緣、輪回的業、業處。

居迦離謗捨利弗。居迦離是一個善相者,他很善於觀察人的,象我們中國的看相的一樣,在家就很善相,善於觀相,就知道這個人能活多久,有多大的壽命,有什麼樣的果報,有什麼樣的疾病,他基本能看得出這個人形象說話聲音能做什麼事情了。這個故事講不講呢?提一下吧。大概捨利弗與目犍連有一次托缽行化的時間,走到一個曠野之中,曠野中有磚窯,印度人在兩三千年前就用磚用得十分普遍的,就這紅磚,印度人用紅磚量那麼大,他們所挖掘現在象捨衛國什麼的很多聖地都是紅磚,就我們現在用的紅磚,不過打了一個什麼符號的什麼的紅磚。有一個磚窯,他們就去休息,捨利弗與目犍連就次第去休息了。居迦離他因為他善觀,他經常會受到捨利弗的“呵”,因為比丘不應與人看相,經常有人去問他,說你給我看看相吧,給我看看什麼的,他經常去給人去答這些東西,捨利弗就“呵”,他記恨在心,他總想伺機找捨利弗的毛病,說我找到你的毛病再說你,再來給你一個好看什麼的。

第二天早晨起來,捨利弗跟目犍連出來了,從這個窯裡出來,居迦離就看他們的相貌,說,好!可找到什麼了,然後又看到捨利弗跟目犍連他們走了以後,從這個窯裡又走出一個女人。他就給世尊說:我親眼所見,捨利弗、目犍連如何如何不淨……。因為這裡面的故事,因為它這個窯是一個套窯,象我們以前內地也有那樣的窯。好比一圈都是窯,很多一個一個的地方可以這樣燒,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單位,就是裡面有很多這樣的地方,但他們出來的地方是一個。他就給世尊告這個狀,說他們行不淨,與女人做不淨行啊什麼的,來誹謗這個捨利弗。世尊說:止。居迦離說我親眼所見,他用相術,他用他眼見的東西,他就認為他們有這個機制,有這個因緣。世尊就止他,說捨利弗是淨欲者,梵行已立者,汝不可謗此。世尊三次止都止不住他,最後他還是說這個話,說這話就最後身體潰爛,墮入地獄。所謂“三語不受”就這麼個故事,當然故事內容很細,細節很多。

以前我聽過、看這個故事的時間,就是律藏有這個故事,受很大的震動。它就是涉足一些故事情節,這舉的這個例子。

如諸外道輩,假入佛眾,而常伺求佛短。

當時釋迦牟尼佛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九十六種外道,許多外道,有的外道是真心來隨釋迦牟尼佛學佛,也有外道依附於衣食,也有伺釋迦佛短者,就是伺求看看他有什麼短處,我來制造障緣。所以世尊要求出家人要是外道出家,必須四月觀察,年滿二十當予授比丘戒,不滿二十的不許授比丘戒。要是外道年滿二十,不可急於授戒,當四月所觀察,看此人是否發心正確,是否於佛法愛樂,是否真正是欲入佛法中。這個外道依附,伺求佛短,那麼就會此身墮入地獄受無量苦惱逼迫。所以說過去出家寺廟,都要求有一個觀察期,這麼個說法來源。

又如第六天魔,常於佛所,作諸留難。

好比說饑災——饑馑啊,給世尊制造很多留難,這個留難,饑馑可能是最大的留難了,就是令這一帶,世尊到的地方,就叫這一帶人沒有收成,讓僧團沒有衣食可得,這是最大的難緣了。世尊的福德在法界中最為尊貴,為什麼天魔能來給他作諸留難?這實在是世尊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言的圓滿機制的一個負面鼓勵,負面的一個反襯。正因為違緣中,世尊常以種種現緣令眾生知因知果,知出因果法,就是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轉化機制,要不然他就沒有一個真正圓滿的教言,有在逆緣中的教言,所以釋迦佛的教言在這個娑婆世界人類群體中基本上實踐的是逆緣施教。

何以故?他所行的善法,超出三界,三界眾生只能诋毀與疑慮,所以多是逆緣。因為象我們這個三界有情,在善法蕩滌已盡之時,諸佛如來是無以施教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以五百大願在此娑婆世界,在種種留難之中度化眾生,這正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極其珍貴稀有、難得難聞的一個聖因。

象我們現在聞到釋迦佛的遺教,就是釋迦佛遺福、遺威德於我等,釋迦佛未有取滅。象世尊在取滅的(時候)善說經教,善知戒法,留種種經典、真言、形象與末世福薄有情,令其得遇而得度脫。象我們福薄啊,所以不能親見世尊。那你說我現在我不認為是福薄,我念阿彌陀佛,我要見彼佛,我要親見彼佛聞法,親見彼佛聞法是善根成熟之類有情。象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善根成熟的有情還是數數見佛的,要不然我們數見惡緣。所以現在大家在殿堂中,見佛遺像也是見佛,但若是見應化佛、報身佛、法身佛,得以聞法,得以受教,得以授記,那是最重要的。見佛聞法是我等學佛的願望。

昨天提示說,希望大家看看羅什大師答遠公大師的一段文字,要是有時間真是下去看一看。那段文字對我們現世中見佛聞法的教言,對般舟行法的次第有一個徹底透視的很完善的提示,讓你修法有所遵從。

有如是等種種不恭敬相。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天人大眾恭敬無倦。”

世尊取滅實在也不是要取滅,是眾生業使世尊不得已示現無常相,令習法者深信苦空無常無我。像釋迦牟尼佛在世之時,八十歲取滅,因為許多比丘厭倦故,要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時代成佛,不示不取滅,象我們這一類的機制,也很容易厭倦,就是多有比丘厭倦。厭倦故,世尊觀此時節因緣,就給阿難說:“阿難,世尊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住世一劫二劫三劫不為難事。”就是住世是不難的。這時候,阿難就不啟教了,阿難也不勸留了,就是不勸請佛住世。何以故?阿難心中充滿了法的記憶,就是世尊說了八萬四千法,他都在回憶這些法,因為他是多聞第一。他時時就存念於世尊所說法則,就是世尊跟他說這話的時候,他的腦子充滿了八萬四千法的種種記憶、種種回憶,所以八萬四千法魔,魔惱此人,令其心智閉塞,不聞世尊之語,阿難就聞不到世尊的說話了。世尊如是三說,阿難不聞,就是阿難沒有回答,所以世尊才說:“阿難,世尊當三月後取滅。”阿難這個法執給我們帶來了我們現在學佛的機會。

因為我們這個經典的聚集是阿難所在法藏宣化,那也是他多聞記憶而傳播下來的,這是我們的福德。再一個也是我們不能見世尊的一個障緣,不能見世尊色相、受教於應化之教的一個障緣,所以法執會帶來障難,但法執也可以令法傳播於世間。那要沒有這個法的記憶,我們今天不能接觸到諸佛如來,尤其是釋迦牟尼佛的遺教,我們是不能接觸的。

所以這個厭倦,天人大眾恭敬無倦。你看我們在一起,一般開始來學佛的大家都很恭敬的,呆一段久了,就疲厭了,很容易疲厭。這個疲厭來自於什麼呢?染著心!對待心!開始還很恭敬,哎呀,說聽說這個道場怎麼樣,這個法怎麼樣,這個善知識怎麼樣。呆久了,感覺到道場也不怎麼樣,法也不怎麼樣,善知識也不怎麼樣。因為什麼呢?逐漸沉湎於染著、疲厭、疲倦。那麼這是這個時代的一個樣子,那我們怎麼能走出這種時代的困惑呢?就是要愛法樂法,常實踐於法,這樣我們就可以走出自己的這種見聞覺知的蒙蔽,真正能親見如來。

所以但言天人者,淨土無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

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的願望是令彼世間超出三界,所以彼國無有女人與八部鬼神。女人與八部鬼神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種雜居世界所現,極樂世界種種有情皆是圓滿身相,非是男女欲界有情對待心智所表達。我們這個欲界有情會陷於男女相,三惡道中,尤其地獄道中表現最充分的就是女相。那麼在佛陀的淨土中,是具足身、圓滿身。那有的人說染著於這個男女身,這是欲界有情所特定的根性相吸而產生的男女相,就是欲染而造成的這種特定的欲界相。若是我們出欲界,此法不立,這個法則不相立的。那我們到極樂世界看一看,那個寶身是什麼身?那你要有男女說,那就不相應。

憨山大士在五台山境界中見到文殊師利菩薩的時間,就生起了畏懼。他看到文殊菩薩上身裸露,他認為是女性,他就把臉避過去。這時候文殊菩薩就融入虛空,憨山大士一看是寶色身相,光明赤色,猶如滿月,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人心智愉快安樂,遠離一切煩惱心智。文殊菩薩就把他抓住習教,就習教於此。

那麼我們一般在這個欲界心智中,男女心智分別是十分重的,這個分別就是欲心的種子,不是圓滿心智的種子。要是人多生多劫習禅法,要是在色界天有情,經常在禅法中,一生一生地延續生命,那他對這也有沒什麼感覺,對男女他是沒有什麼感覺的,是這樣的一個說法。

是故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來提示我們阿彌陀佛發這樣殊勝願望,說一切他方菩薩、他方有情往生彼國,那麼對阿彌陀佛的這種贊美、守護、受教,無疲無厭,恭敬瞻仰,愛樂眷戀的這種心智。象我們以前提出來說,尤其是菩薩戒講,說若有善知識,迎來送去,日食三兩金,日夜六時常於禮拜,三時求法,心無懈怠,若不如是,犯什麼過失……為什麼這樣來教導菩薩們?就是說這樣我們才能習上這種菩薩心智,主動地愛法樂法,鼓勵善知識住世,傳播佛法。那我們現在看人的厭倦心理是十分容易生起的,所以阿彌陀佛來提示鼓勵這樣的世間有情,往生彼國,以得到真正的所謂常親近於佛,不捨離於佛的心願。

今天上午我們下了課以後,他們下面的居士提了十幾條問題,其中就有這樣的問題,說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那我為什麼還會輪回呢?實際這是不欲見佛,一種潛在的排斥佛的意識,這問題實際要是嚴格地說是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把佛推到佛邊,沒有見佛之願。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我怎麼還在輪回?實際就是這種心智中,實是一種厭倦與排斥的心理,無意識的排斥。你要是常維系於佛,常存念於佛,感恩佛陀,你要見佛,你根本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們在念念之中,要念佛、憶佛、觀佛,真是把佛陀的教言、心智、願望象自己的身心世界,象自己的呼吸,象自己的空間一樣的這樣來觀察。你這個心念是不會生起來的。好比說我們說當下修、當下念,有人說什麼叫當下啊?當下妄想生起來,我才不想斷呢,他不想斷,想多打幾個妄想呢。我們的妄想千改頭、萬換面,總是讓你疲厭佛法,就是疲厭當下這個抉擇生起的機會,去延續妄想,制造種種業相。所以我們學佛的業習是十分容易蒙蔽我們那個本來光明的心,讓你去染著這種顛倒知見,蒙蔽你的清淨法則。

這段文字還是讓我們有見佛之願、念佛之守護。可能這一段(時間)大家念三萬聲佛號,大家大部分在實踐,不實踐你欠帳,你不實踐我也不會要求你,但你會欠帳的,欠了法債,你要欠帳的。那麼實踐的人,我感覺一個不要耽誤常住的正常功課……自己慢慢在下面用用功,把你那個閒雜的時間、說雜話的時間、打妄想的時間,用出來念念佛,這個我感覺是我一個真心的供養,也是一個願望罷了。那麼你要耽誤功課,功課也不作了,覺也不睡了,到上課了把所有的時間都這樣做了,可能會錯解我這個發心了,我感覺你要是真正把你平時昏沉的時間、打妄想的時間、散亂的時間、說閒話搞是非的時間,拿出來念佛了,的確變得十分有意義。

就象我們來繞佛、瞻仰佛、不捨離佛、對佛不生厭倦,這樣我們的生命變得就比較有意義。因為你不要小看我們九個小時八個小時的功課,大家還有一大部分時間在閒散著,閒置著。九個小時——好比這個地方功課九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裡九個小時是占多少時間?那還有十五個小時還在外面飄忽著,對不對?這十五個小時你都干什麼?那這十五個小時我們在干什麼?我感覺真念佛還是很寬松的,的確還是很寬松的。

你要知道,你要見縫插針,三萬聲佛號簡直太好插針了,時間真象海綿中的水一樣一擠就出來了,你不擠永遠沒有時間。三萬聲,你到時間了你念久了,抽空念個五六萬聲都能念出來。但是我們要是不知道抽時間,把這時間浪費在說閒話、打妄想、生煩惱、造業、昏沉、昏睡,那真是可惜了,是這麼個因緣。所以鼓勵大家還不要耽誤正常的功課、正常的學習就好。要是耽誤浪費這個,反而就不相應了。下面他們也提出來說,有人因為念佛,干脆把什麼都廢了,這可能是不要有這樣的錯覺,那麼我們慢慢調整。

還讀下面的文字。

8、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但以聲聞為僧,無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達多、居迦離等是也。又人聞佛名號,發無上道心,遇惡因緣,退入聲聞、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過者、退沒者。是故願言:使我成佛時,值遇我者,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是故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住持義如上。
  觀佛莊嚴八種功德,訖之於上。

這四句偈子可能是淨土法門的一個比較突出的提示。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無量壽經》有四句話:“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

那天親菩薩用“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來解釋它,那麼不妨我們用這四句經來解釋這四句偈子,可能也是一個不虛作住持的方便。

這在康僧恺所譯的版本中,就是《無量壽經》這個版本中,有這樣四句偈子,說“其佛本願力”,這個是“觀佛本願力”。“其佛”那一定是阿彌陀佛了,因為是釋迦牟尼佛所宣化的偈子,“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他這個“遇無空過者”,彼句是“聞名欲往生”,“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

他有一個很突出的文字的提示。我們不能依文解義,但我們能不能依文入觀呢?能不能依文知心呢?能不能依文正知呢?能不能依文導行呢?這可能是很重要的了。

過去人說離經一字,即為魔說,過去人說依文解字,三世佛冤。那我們不要依文解字。那“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我們隨文入觀,依教奉行,完全還是可以的。依教奉行,依教來導引自己的行為與心智,就是依教知心,依教知用,這個不是所謂的依文解字,妄生曲解。那這樣我們也可以實踐一個法則。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聞名欲往生”這個教言實在是,我們在《往生論注》的學習中,前面有十七種國土莊嚴的引導讓我們來觀察彼國莊嚴,欲生起往生彼國的願望,因為莊嚴心智故,具足圓滿故,無虧無欠故,真實清淨平等故,具足一切方便善巧故,我們願意往生,說心智願意清淨地回歸在這樣一個莊嚴真實的法性國土中、彌陀報德的顯現中,我們願意,有這種意願。

那麼這四句話,“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以佛願力故,聞名即得往生之願、往生之心,這就是以佛願力而產生的事實,而不是你觀佛國土不觀佛國土了,以佛願力而得這種願往生之願。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他後面這句話,“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那他後面兩句什麼呢?“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這四句偈子像翻版一樣,互解互作。要是把這四句話能真正地純熟了解,對淨土法門真是有一個正面了解了,不需要太多的語言。

要是有人臨命終時,這四句話能用得上的,尤其是經典上的這四句話,若是有情臨命終時,與人作清淨提示,能令眾生免除沉淪,往生阿彌陀佛清淨國土。這可以破除一切牢獄之難、輪回地獄之難、輪回三途之難、輪回六道之難、墮入聲聞緣覺之難、天人放逸之難、諸苦無依之難,可以說這四句話是金剛句,能抉擇人的心智的。你聽一聽“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這四句話要是人能抉擇的,一切沉淪眾生你皆可予他方便,那當然包括你自身的業力心智。

這四句話古來已久,淨土法門善知識就廣泛運用,運用在抉擇法則的心智上、抉擇度脫有情的方便上、抉擇現緣心智的這種抉擇處,是特別有力,純正有力。因為我們都知道有口訣化的教言,在藏傳佛法有口耳教言,就是所謂的口訣性的,我們漢地有沒有呢?象《圓覺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那麼上面世尊說,此大陀羅尼教,所謂大陀羅尼就是口訣,即是口訣。

那麼我們要以此來依教奉行,即得不可思議的功德。就是不假思維,不假理解,怎麼說你怎麼做就行了。象四種隨順覺性,從眾生隨順覺性到菩薩隨順覺性、入地菩薩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但抉擇如來隨順覺性,人就進趣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是恆河沙劫以來所積福德成熟之相。

所以聞此法不驚不怖,善根成熟。這就是口訣——威德口訣,令人心智抉擇。隨順,一時得以出離生死苦海。所以象什麼“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不假方便,亦無漸次”,很多都是口訣性的教言,那麼這個四句話也可以作為口訣。“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能不能做為念佛的口訣呢?我們可以作為觀佛的善巧,的確還是個下手的方便。

因為這是在二十九種觀裡的四句偈子,來讓我們觀察不虛作住持功德,就是阿彌陀佛的願望,阿彌陀佛的住持功德力是不虛設的,願望不虛設,願力不虛設。彼國的這種教言設置不虛設的。

所以《無量壽經》這四句偈子,希望念佛有情、善知識能純熟地記下來,若是有親人、同參道友、異緣,乃至人天餓鬼畜生種種生命機制,生命散壞之時,無依無托之時,心智迷失之時,都可以以這四句偈來作一個清淨抉擇回施,令迷失有情得心,令無依有情得以依止,令無抉擇有情得以抉擇,鹹能往生阿彌陀佛國土。

何以故?這是真正具足抉擇力的四句話。因為念佛有比較復雜的方法,要學教理什麼的,有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依止這樣口訣的句子,不斷地來隨文入觀,隨著隨著就隨順到佛的願力中去了,就能真正親切的感知到這個法則,感知中消融了自己無始以來的見聞覺知的強制和分別知見,能得到佛力的圓滿加持。

現在有點象九月份了,今年這個氣候真是有點反常,十分反常,往年這時候我們穿棉袍子了,都穿棉袍子了,現在你看誰穿棉袍子?以前象棉夾克、棉袍,現在怎麼都不見了呢?也沒人穿了。以前最少有大披風、小披風、棉袍子、棉夾克,人家一來說你們象過冬天一樣,現在一看,我看大家都穿這麼薄,今年這真是特別不相應。這時候一下雨就是冬,這個是大家的福報還是大家的業緣呢?我們這大概前四、五年都是棉袍子,這時候基本都穿著棉袍子,很少不穿棉袍子。所有的出家人都在穿棉袍子,常住、居士都披著大披風,捂著腦袋。現在穿棉袍子,大家都扛不住了。這個氣候在變化,生命在變化,整個大環境都在變化,我們以前來的時間,對面的蒼山,真是蒼山啊,上面真是很白很白,到第七年就不白了,一下雪就化完了,現在就不行了,我來的第一年第二年,我經常去跑這個地方,跑木香坪,我們安居的時候,木香坪後面都是雪。你現在你上哪兒去找雪去?木香坪後面哪兒有雪了?它在山背後,太陽照不到嘛,現在沒了。就是我們安居的時候,安了居以後我們跑木香坪能抓到雪,現在這氣候變得太快了,現在蒼山都沒有雪了,不要說木香坪了。為什麼?以前雞足山這個地方,我們這草溪瀑布常年有水,我們來的時候,(瀑布)斷一個月,現在斷半年,你說這變化大不大?變暖、缺水。

好,我們還來學習文字。

正好這四句話作一個提示,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日常生活中的方便,我們平時會遇到人臨命終時,也就是所謂的壽盡之時這樣的困惑,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怎麼給人來助念,怎麼來助念呢?有人說我讀《中陰救度》,從第一天讀到第四十九天……給人讀《中陰救度》,有人這樣說那樣說的。但依佛願力來念佛呢,的確是甚為方便!要抉擇念佛一句就夠了,抉擇念佛!

我們講過龍褲國師的故事,大家可能對抉擇念佛就沒有什麼了,很多人聽過龍褲國師的故事吧?很多人都聽過的。

這故事本來也不復雜,說一個出家師父到山林裡去修道,他也沒有什麼過多的接觸教義教理,他就是念佛。他這個衣食都是自然,反正別人送給他就吃,後來別人看到他的衣服就比較破,就給他一匹布放在那裡,希望他能做衣服……誰來他也不理,給他吃就吃,不給他吃就坐,就那樣子。這樣一年一年的過去了,有人幾年前給他一匹布,等過幾年去看看那一匹布還沒有動還在那擺著,衣服很懶散,就沒有什麼的。後來他就感覺自己的道業有所依止,安穩了,就聽人說皇帝請很多大和尚、高僧去給他的母親超度。這是個真實的故事,給他母親超度。他說:哎呀,我也到京城看看去吧。怎麼看?他看看有大和尚,他給人家挑挑子,給大和尚挑挑子,隨人家大和尚去。大和尚就這經書那經書,這法器那法器,這祖衣那祖衣,大箱小包的,他說行,我給你扛箱子吧。給人家槓箱子打個包去北京,去幫著皇帝去給他母親超度去了,去了很多人。皇帝有個鬼點子,他想高僧不高,我不知道你什麼叫高僧,對不對?有的人名聲很大也是高僧;個子很大也是高僧;吃的很胖也是高僧;管了很多寺廟也是高僧;徒弟很多也是高僧,都來了。說這麼多高僧,我要真功夫的高僧。他就把那《金剛經》往門檻底下一埋,你高不高,你真本事跟我說話,對不對?個子高不高我不管,誰胖我也不管,名聲大小我也不管。

但很多高僧一步就邁過去了,什麼《金剛經》不《金剛經》的,什麼經不經的,就從那門檻上邁過去了,到這菩薩,他就不進去。就有人留意這個事情了,皇帝已經交待了,說看看誰怎麼樣怎麼樣,說有什麼奇特的,說有一個人他不進來。那人就問他:“你怎麼不進去?”他說“下有金剛”。“那你怎麼過來?”他就翻個跟頭過來的,他不敢踩經,那些大和尚都敢踩著經就過去了。哎呀,這一看真是高僧,因為啥?頭上頂著《金剛經》,怎麼不是高僧?對不對?那真有本事啊。

也就一句話就把她(皇帝的母親)超生了!我告訴你,廢話再多你也超不了生的,念一句真言能相應,一句話就夠了。說了四句偈子就把皇帝的母親給度了,使她投生了。(人問:是不是《往生論》這四句話?)跟這四句差不多,但他說的比較自由的話。(編注:樵雲上法堂念經超度,只聽宣讀三聲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然後念一偈:“我本不來,是汝故愛。連根拔起,超升天界。”說畢,復以幡三招,稱南無阿彌陀佛者三。謂上言:“已超拔矣”。)因為什麼?他的心智是相通的,他說法性之語,本無來去,一念外緣生…….那樣的話,很普通的話,解決了,解決問題了。因為啥?他能解決當時的心智就行了,要是我們用這四句話,要是皇帝請你的時候,你也可以說這四句話,保證沒問題。請不請你,我不知道,這是個問題了,但我們這四句話真起作用的。實際說,度脫有情要說真實語。

我們有的人不知道,他要做很多很復雜的手續。我有個親人去世了,我們家人就很疑惑這個事,因為我這個姨母從小把我養大了,我姨母去世了,八十幾歲,我姨父他們一年去世的,九十幾歲……他們去世了,家人就給我打電話說:不行了,你出家了(她)不行了你也得回來看看,對不對?最少財產你要來幫著處理處理,對不對?我說我不去了,家裡就打電話,最後周邊的人就說你回去看一看吧。就去了,到我姨母的牌位前,他們也寫了一個牌位,我就給她念這四句話,我不是這樣念的。我說:“阿彌陀佛有甚深功德願力,汝聞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即往生彼國,無有退轉。”我就完了,第二天就燒去了,他們在那哭什麼的,那我也不管,就結束了。我安排完了要走,他們就說你姨母去世了,你怎麼要給她做一做法事,我說做完了。沒有見啊?他們都說沒有見,我說反正我做完了。他們說你怎麼做的?好多年他們還問我這個事情,我說我真是做完了。因為啥?在我心智中蕩然無存於輪回,蕩然無存於輪回之中的阿彌陀佛光明徹照一切有情,與我有緣有情,在我心智蕩然之中,他們是沒有輪回業的,沒有這個機制了,機制已經斷滅,在彌陀的光明莊嚴攝化下,一切皆能成就的。

所以我沒有畏懼說了,他們說你這樣是不是對不起你姨母?我家人說你怎麼也得給她誦卷經,我說我誦了一萬卷經了,都是真經,他們說沒有看見,我說誦了一萬卷了,那我們對阿彌陀佛這個誓願、功德力、真實力,那你是真正地隨順?還是方便地隨順?還是抉擇地隨順?全看唯心所現之守護了。那有人說我家人去世了我就替他念多少多少經,好啊!有人說我替他念幾聲佛號,行啊!但一般人認為多多益善,多多是不是益善呢?多多益善。那你說你怎麼不為你姨母多多益善?我念的一下子把法界都充滿了,太多太多了,我念了那一句阿彌陀佛,太多了。

因為什麼?以佛願力稱念故,佛願力充塞法界故,攝化法界一切有情故,真實不虛故。所以以佛願力稱念佛功德名號,令我有緣往生彼國,無疑無慮。那我就那樣稱念,所以我感覺我這一念是最多最多的了,最充分的了,沒有疑慮。那我們用這四句偈子來度脫自己有緣、有緣的已亡者,那就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安慰與福德增上緣,這是決定不虛的。你莫畏懼!你要畏懼了,他來找你了說你幫我念幾句吧,你慌慌張張地給他念,念的累得要命,你心裡還不相信,說能不能往生?那你就把他路給攔住了,他本來是一片金光大道,你這一動念前面就障礙一道黑牆,把路堵住了。

所以我們要為親人做抉擇,“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你要斬釘截鐵,要無疑無慮,要隨順佛力,不要隨順想法。若隨順想法,難言難言,難說難說,真是不好說。那為什麼要極力推薦這四句話呢?因為這四句話,無始以來對我的加持鼓勵,我感覺到解決了我一個問題,我的確是解決了我一個問題。因為我以前對親人這一塊,對往生這一塊產生過極大的虧欠心、疑慮心。也就是我們家的親人——最直接的親人去世了,自己都沒有按照佛教的儀規來做,生起了很大的懊惱與羞辱的一種感覺,心裡很痛苦。念了佛以後把這個問題感覺解決掉了,所以特別感謝佛恩。

以前有個法師他家人去世了,他趕緊跑回家念佛。我說你為什麼跑回家念佛?為什麼?他說不跑回家怎麼幫著念?我說阿彌陀佛是照十方國還是照你家?不要笑,一般的我們認為阿彌陀佛還是自己帶來帶去,他不知道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因為心智障礙、分別障礙、距離障礙、意識業相障礙,不敢照十方國,也不敢隨順無所障礙,所以處處有礙。什麼呢?心智業緣維系之礙,非是實有礙。所以礙在眾生邊,非是佛光有礙。那我們真正地作為一個南無阿彌陀佛的守護者,你一定不要有礙。

所以第二門口業贊歎阿彌陀佛如來光明名號,隨順光明,以彼光明名義,與彼光明名義相應,那是真正的贊歎佛。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你不隨順他這個光明無礙來念佛,不隨順他這個願力來念佛,你不是贊佛,張嘴都在疑佛、謗佛、诋毀於佛。你要念時還說我不能消業,我還煩惱。

前幾天有個菩薩打電話給我說,我讀讀《地藏經》,消消業再念佛吧!我說分明阿彌陀佛說,念一句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怎麼還要消什麼業?念佛不消業嗎?他說我要念念《地藏經》把業消完了再念佛,這就是對佛不相信。念《地藏經》也挺好,那你念《地藏經》吧,那是因緣,對不對?都行啊。但有一點,那我們不能說念阿彌陀佛沒有作用,念《地藏經》才有作用,這樣的話是不相應的。那當然我們也不能說念佛有作用,念《地藏經》沒有作用,那也是不相應的。我感覺到隨緣吧,隨緣還是挺好的,但不要相互诋毀。

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但以聲聞為僧,無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達多、居迦離等是也。

像釋迦牟尼佛最初示現,在人類示現,就是先攝五比丘,初轉*輪,鹿野苑初轉*輪。我們到了那個地方,他們說這是初轉*輪的地方,那是初轉*輪的地方。不管在哪兒初轉*輪,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初轉*輪度了五個比丘,最初與他同行的五個他們釋迦族的親屬,他最初度他們五個,憍陳如等。那麼這初轉*輪實際是攝僧、令僧安立世間,所以初有六阿羅漢住世,那麼這個是以聲聞為住世相。

所以佛世尊滅度的時間,他方菩薩欲來守護釋迦佛教言,釋迦佛就制止他們說:“止、止、止!”大家讀一讀《大般涅槃經》,就會看得到這樣的文字,說我法如一器充一器,說比丘之相是法器、道器守護者,如一器充一器。我把我的教言全部的教給他們守護,讓他們守護世間,無增無減低守護世間傳播下去,如一器充一器。

現在人不是如一器充一器了,現在是不斷地增加,不斷地減少,不斷地說是,不斷地說非,一會這個真,一會那個假的。那我們能不能如實地不增減地把它守護下來呢?這就是我們出家人最重要的一個責任了。說守護佛法是出家人的首要本分,住持佛法是首要本分,修證佛法是首要本分,傳播佛法是首要本分,不增減其是首要本分!要不然佛法在我們手裡就壞掉了、變掉了、丟失掉了,量不夠了。

“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

那前面說這個聲聞,我們現在看到上座部,在毗婆羅山的七葉窟五百結集,說經律論九部教言中,的確是攝聲聞。以聲聞來住持聖教安樂,純淨佛法,無有增減。那毗婆羅窟有這樣的甚深不可思議的功德與利益。我那個地方有毗婆羅窟的土,五百結集那個洞裡的土,我那還有一包,誰要可以給你們結緣一點。

那麼這五百結集中就是聲聞攝,但洞外的大眾部所接觸的教言中,就廣泛地傳播著種種教言了。象我們現在大乘教言,有很多來自於大眾部,當然也有很多其他在天宮中結集的一些經典,包括什麼很多地方結集的經典,種種處結集的經典都是有的。那麼在窟外集結的,窟外真是太大了,窟外那個山上真是太大了,他們說一萬多眾那是足足有余的。像我們去的第一個地方那就是大眾部結集的地方,那太大了,那麼平、那麼平的山上,很大很大的地方,那個地方新舊王捨城包圍著它,所以衣食自然。阿奢世又來支持他們結集經典,所以說他們不為衣食所困。

捨衛國阿奢世把他(父親)頻婆娑羅王給關到七重閣子裡隔死了,他就作王了。但他忏悔了,釋迦佛以月光三昧一照著他,他那個弑父弑母的罪惡就消除了。世尊滅後,主要是靠他護持(聖教)的。那是新王捨城,新王捨城就面對著七葉窟那個地方,他們在那結集。那麼這個就是聲聞攝、大乘攝。象我們這個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是教化九界有情的,但他主要在人類住世的還是現於聲聞相,偏重於聲聞。

“值佛而不免於三途”,這太苦了,這真是太苦了,實際不是,他們是善根成熟者,是異威德善巧成熟者,異威德。因為我們學佛,在善根成熟順性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也異威德成就者,所謂異威德成就者,作佛逆緣。你說這不是謗佛嗎?對不對?都是順緣多好,都是順緣這娑婆世界就不相應了,那就不叫娑婆世界了,可能就應該是極樂世界了。極樂世界決定沒有逆緣,它不現逆緣,任何逆緣都不會表現出來,所以舉這個善星、提婆達多、居迦離,這三個都是很奇特的因緣。

像善星比丘是世尊在因地多世的親子,他很多世都是釋迦牟尼佛因地的兒子,一生一生的給釋迦牟尼佛做兒子的,釋迦牟尼佛在此處生,他也給他做兒子,在彼處生還給他做兒子。那你說羅睺羅不是佛的兒子嗎?這說因地,不是說他成佛的這個兒子,因地。那麼善星比丘隨釋迦佛作侍者作二十多年,別人就疑惑,“世尊,何以善星常於世尊隨於左右而生墮地獄呢?”世尊給他們解釋了一段很有意義的話,很有意趣,他說:“此人若不隨於世尊攝,此人當作輪王,統理天下,令天下有情遭以塗炭”。就是他讓他們都受苦去了,這太糟糕了,因為他有輪王之相的,他釋迦族的。釋迦族的很多人都隨著佛出家了……他再不出家,他也作輪王去了,他就作王了,這一作王,這人民可就倒霉了,一看還得讓他出家,雖然他是壞人,我攝住他,他只能誹謗他一個,世尊一個人,但其它人就免受傷害了。

所以現在大和尚的侍者也不好做,很多人做侍者也會出問題,為什麼?你要小心地,因為現在的因緣不太——要是我們謹慎,善始善終地守護、尊重,不放逸、不驕慢,因為一旦作侍者他就容易放逸驕慢,他知道得多、聽得多。善星比丘三藏十二部透達無礙,他說法沒有障礙的,他就因為沒有障礙而小看世尊。他直接這麼叫:瞿昙,就比我多個光環,他有啥了不起?作侍者的話,天天這樣說。我告訴你,跟我久了,他也會這樣說,他個子比我低得多……我也不是佛對不對?天天多病的人,他就會這樣說,這人太糟糕了……實際不是,我們久了,他凡夫心、凡夫種子會泛出來。象釋迦牟尼佛他攝這一類的有情,是令其於惡緣中得以增上,他業報一盡,他就成佛了,成就了,象提婆達多、居迦離亦復如是。

那麼提婆達多大家太了解了。我們一般人都不希望自己身邊有個提婆達多,我告訴你,你身邊要是沒有提婆達多這個善知識,你想迅速圓滿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能!沒有人祈禱說我身邊要有個提婆達多,人常說我要常遇善知識,常有增上善緣,常得到善知識愛護與攝化,大家都希望如此,但在此娑婆世界,你做夢吧!我告訴你。但是在這個娑婆世界你就做夢吧!我認為這是做夢,你要想遇到的都是增上善緣,那你做夢。

我以前遇到他們談論說近代一個大法王,大善知識,他們說:你看,他身邊都是惡人吶,舉一二三四五六七,一下舉了一大把,他們說哪個都是壞透了、惡透了。我說他們有威德,一個是順威德,一個是異威德,一順一異,圓滿威德。

不相信嗎?在這個娑婆世界要想示現圓滿威德的,就要有順威德與逆威德。所以諸大善知識於無畏心智中順性饒益有情,逆性饒益世間,入佛境界安穩眾生,入魔境界度脫眾生。

你要不信,那你怎麼能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說善說惡、說是說非,還沉浸在這裡面。那就初發心尚不能發起,所以我們學佛在這個地方一定要深思熟慮。那麼這個昙鸾法師引用這一段文字反而解釋的不是這個,我們不要離題,還回來。

又人聞佛名號,發無上道心,遇惡因緣,退入聲聞、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過者、退沒者。

捨利弗,可能是大家都知道捨利弗,捨利弗就剜兩只眼睛,對不對?就扛不住了,左眼一剜右眼一剜就不行了,扛不住了,要是沒有這句惡話還行,還能忍耐,只是沒有眼睛的人,但當一聽這話就扛不住了。說這眼又臭怎麼能度人呢?怎麼能給人治病呢?這一句話就把他傷了,說真是眾生難度,還是自了吧。

他們說近代的阿迦曼尊者,很多人看過阿迦曼尊者的傳記,阿迦曼尊者是五十年代的一個聖阿羅漢,是世人所公認的一個阿羅漢,他燒出來那個捨利什麼外圍機制大家能看得到,感知得到的,的確是阿羅漢的聖制因緣所建立的。

他也是這樣子的,過去也發過無上的菩提心,就是非成佛不可的,但在娑婆世界折騰折騰得怕了,就說干脆我就取滅吧,實際就是證於實際吧,抉擇於實際。阿羅漢是抉擇於實際的,就是不為後有,不為後有等於把大悲大願的菩提心給捨了,但守大智了,就是智慧守了,不為後有了,就捨掉了。

那麼這個我們是能看得到的,在這個娑婆世界,他主要是真正沒有守護著象阿彌陀佛的願力名號,那要守護著可能不會這樣的,那我們多念念阿彌陀佛回向給阿迦曼此類的尊者,讓他們回小向大。他們比我們得力,他們已經不為後有了,所以再運用就是大悲大願,直接方便度化眾生。因為啥?他們後有之業已經斷盡,煩惱業習已經斷盡,所以我們能勸請他們大悲大願復蘇,那是太好的了!所以多念念佛回向給他們,讓他們走出寂滅,光照人間。

以前我到很多地方的塔廟,我都踢他們的塔,我都跺他們的塔,我說:“出來,不要住於寂滅,寂滅安樂是安樂,眾生太苦。”到那兒就哭就喊又踢的,就喊:你們不出來我給你們跺塌。當然這個世間人苦啊,無依無靠的,末世有情無依無靠的,他們不出來,誰出來?他們已經證得聖功德利益,已經有清淨地斷除這種無始以來的業習的善巧,已經純熟了,他們一應世就能度化世間。我們尚有業習蒙蔽,煩惱的這種侵害,自利尚不能守護,欲利他者無力。

你說我隨順佛願行不行?也行。那捨棄自我業習之熏染、自我丑陋之心智,不管了,不顧了,我就念佛回向給大家,或者說以佛願力回向給大家,那也是不可思議的人。

單單這些,我們提這些聖者,好比我們中國這些大祖師們,你到他們道場去了,要呼喚他們的,對,要念佛呼喚他們的,給他念十聲阿彌陀佛,你醒來!真要這樣勸請的,不要以為是玩笑,要以為是玩笑,那我就沒辦法了。

我體會許多我正面的因緣,扶持我的因緣,基本上都是我——我大概用了五年時間,就是在國內到處參學,就是到祖庭去喊他們,真是一喊就兩個小時,狠哭,把他們哭得地都晃,然後再說:你沒事干了,我們這個太倒霉了,我們這樣粗重都沒有力對不對?就哭,喊,一直哭得自己感覺到周邊人都感動了,他也感動了,再走。要是不感動就不要停止哭,因為啥?一直把他哭醒過來為止,(德燈師以前看見我哭過沒?德燈師,我到那個華嚴寺不是你去的吧?應該不是你。)一般哭兩個小時,又喊又鬧,一直我感覺他是醒過來了,我就不哭了,醒過來了,自己說夠了。實際有時候說度眾生實際很苦的,把大家的苦收集過來,倒給他們,我又沒有本事,對不對? 我要倒給你,你幫我解決,真是很多感應。

說實話這裡面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感應,真是許多感應,像我去……講講故事大家放放松,到淨覺寺,道宣律師天人應供台那個地方,我就作了個祈禱,真是感應很多。所以我們對先賢聖者的祈禱——象我到遠公大師的那個地方,我以前每年都去,香積寺——善導大師那個地方,就喊就叫,用珍珠瑪瑙往那個塔上扔,供養就白供養了,你也不出世?就是把心裡對他們的出世、應世、教言應世、他們住世的渴望表達出來,一直筋疲力盡為止。以前就是繞繞,把腳走得出血,我說感動不了你就先感動我自己,那樣做久了對他們真有感情。

我繞善導大師(塔),繞了七天那個塔,繞、繞、繞……,他們那個地方對善導大師的塔一開始沒有在乎的,繞著繞著……他們首座和尚都去繞,沙彌、比丘都來繞,我說你們來干什麼?他們說我們也來繞一繞吧,都來繞塔……

我們要真誠,這個真誠不是說出來的,要做的。你這樣做了,他們的余威德會喚醒,喚醒了就會來加持世間的有情、需要法則的有情,令他們得到佛法真正的攝化,來鼓勵他們的成就。你要不相信你天天自己打妄想,我這殼子怎麼樣?我的道德怎麼樣?我的想法怎麼樣?我現在怎麼樣?你天天走不出自我的,你發不起這種廣大的網絡因緣,象網絡一樣,你不能喚醒這樣的心靈的需求、心地的需求。

我到羅什大師那個地方去哭了三包子了,我說:“羅什大師你這麼會講你也不出來,對不對?我們又不會講,這兒要講,那個地方講,快累死了。不行你把你會講的東西加持我也行,要不然不要叫我講了,挺累的,很累很累的。”就哭。他們那個當家師就說:“你哭什麼?法師?”我說“我在這哭礙你啥事?對不對?”就那樣……

我就感覺羅什大師,你怎麼……,七佛出來你都作譯經師,對不對?你現在怎麼不譯了?你把那譯的經往那一撂就結束了。現在要是羅什大師出世多好,對不對?他辨才無礙。哭,到他那個捨利塔,又踢又跺的,他們說不要把塔碰壞了,我說碰不壞,不要管。因為什麼?就是感覺心力不及,末世有情。那我們怎麼不祈禱呼喚這些善知識呢?

象“遇無空過者”這一段文字,要是我們沒有這種熱烈的眷戀與祈禱的這種心念,真是我們自身往往陷在自己的業流中,很苦很苦的,很狹隘。我大概用了幾年時間這樣喊啊、叫啊,幾年時間以後,身心落下來了。感覺到這些祖師都沒有取滅,一個都沒有取滅,反正我是認為他們一個也沒有取滅,後來一直感覺到跟禅宗的善知識道場有很大的一個隔距,我就到六祖大師韶關那個寺廟去了(南華寺),韶關那有六祖大師那個殼子在那放著,我說你光存個殼子,不存靈魂可不行啊,對不對?靈魂要活起來的,那六祖大師根本就沒有取滅,殼子是假設的,沒有取滅是真實的。

實際我們這個概念,我們心智中的六祖大師你不喚醒,你想把外面的大師喚醒,你是做夢呢,我告訴你。那走了以後再看禅宗的東西就感覺到親切了,以前總是感覺這是什麼,因為什麼?以前接觸道宣律師,道宣律師一句話把我給蒙蔽住了,道宣律師說……不說了,這句話說了不好聽,怕蒙蔽大家,他對六祖大師有個評價可不好了,我就不說了,一說容易蒙蔽人,蒙蔽了很多年,也不能說道宣律師不是好心,但他是依戒法而講的,他講的可厲害可厲害了,我看了這句話以後就經常用這句話去衡量事情,一衡量心就發悶,就暈了。拜了六祖大師以後,憨山大師還有丹田大師那三尊聖像(編注:左為明代丹田和尚真身,右為明代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居中者則為禅宗六祖慧能和尚真身。南華寺靈照塔)以後,感覺到自己……,當時沒有哭,但是感覺到行了。

一定從心目中喚起對善知識的渴望,對依止善知識的渴望,一定要喚醒這個。你要不喚醒,你依止的就是你的業、妄想——你的現前的這一點知見,你走不出自我的,菩薩!

以前我走一路哭一路,他們說這人神經病,我說我就神經了!在這個時代無依無靠的怎麼不神經的,對不對?你不神經,我神經了,天天就是哭,哭了很多年。我不是讓大家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能喚醒自己心靈深處對善知識的渴求。

那麼你看這些菩薩,釋迦佛在世的時候,他們就墮地獄。為什麼?他們對世尊沒有愛樂,沒有渴望,沒有隨順教誨的願望,沒有對善知識的尊重。所以我們現在就是釋迦牟尼佛已經示現取滅了,實在沒有什麼滅者,你只要喚醒你心靈的釋迦,你能得見十方佛現前立的,就象我們行般舟三昧一樣。你要真心地呼喚他們,你要不真心的呼喚,我們就被自己現前的業蒙蔽著,業心蒙蔽著,你不能有感知的,你不感覺到佛法是真正地是在世間延續著的,法性照耀著世間的,你體會不到,麻木不仁,似是而非,你心靈深處沒有與諸佛同一安住,你沒有對諸佛的供養與愛樂。

以前我們出去走動的時候,我就把最好的東西供養佛、供養聖地,他們說你這太浪費了,我真是作不了,我真想把自己的生命……什麼東西都供養掉,每每都這樣子的,的確是這樣子的,決定到那地方就抑制不住自己了。平時這東西摸摸索索的不想給人,到那兒就不行了。我這也是培養出來的。

但要是我們在平時的知見中,總是愛樂自己,最好的東西是自己的,最好的知見是自己的,最好的想法也是自己的,用的東西什麼都是自己的,對嗎?這樣走不出自我,你走不出自我。那麼你看在一些其他教言機制中,你要想真正地去求法,你都要把最好的東西、最喜愛的東西供養出來,要不然不行的,那你得不到法則的,你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所以說這一段文字像舉提婆達多、善星、居迦離等此類有情,他們雖然在佛住世的時候,他們因為不愛樂故,不尊重故,現逆緣之相,所以不能得到現世順緣之利。那我們現在還有很多機制,像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就在我們的上面,就這樣看著我們,我們感動不感動呢?你們能不能常思考他呢?你能不能觀察他,你能不能想象著他在這直接加持著你呢?還是你在妄想加持著你?煩惱業習知見在加持著你?實際我們大部分人還是被煩惱業習加持著,妄想顛倒加持著,迦葉尊者真加持你了嗎?那他加持你,那十方諸佛都加持你,十方諸佛加持你,阿彌陀佛怎麼不現前呢?所以我們要深心真是要問自己的,這個地方不要不當真的。

實際我見許多修行深度已到一定狀態的,對聖地、對善知識、對……那種恭敬、守護啊……來我們這個地方的祜巴溫忠那個尊者,我看了他一部片子,一直幾年都感動著我。他有一次到一個地方講法去了,他就拿個扇子,他就開始圍著這個法座,他要上這個法座,繞啊、繞啊、繞啊,施了很多供養,然後坐在法座下面,拿著個扇子這樣扇,對著法座,像釋迦牟尼佛坐在法座一樣,慢慢慢慢扇,很認真的,每下都很認真的,他就很認真那樣。晃了很長時間,就那樣子,這個是空座子,他就開始抹這個座子什麼的,很認真很認真的,就象對釋迦牟尼佛。在熱帶地區嘛,對不對?扇了很長很長時間,就對個空座子,十分感動,很感動。

那一年我認為我見過兩個比丘,還有一個比丘也是對他所使用的法器,能尊重愛樂與頂戴,我看了感動了我兩年的時間,兩年時間這心智就放不下來,一想就想起這個事情了。祜巴溫忠尊者來到我們這,我們大家見過吧?就這樣扇,很長時間、很長時間,但我們現在就是有個活人在你面前,你能不能那樣真正地細心地每下都很認真地去愛護守護他呢?我們在佛前真正能不能那樣認認真真的去恭敬守護他呢?你看大家就是拿個佛像還這樣那樣的,我們真正能那樣對著一個佛像認真愛護頂戴嗎?我們對自己用的法器真是十分謹慎嚴肅的愛護它嗎?時時刻刻地象面對著世尊一樣的愛護著它嗎?你要時時刻刻象愛護世尊一樣的愛護它,他不是世尊?他不加持你嗎?

你說這萬法唯心,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這相不是相嗎?你怎麼不見如來呢?要不然我們實際跟提婆達多、跟善星一樣啊,我們現在也在遇佛啊,菩薩們!經書不是佛嗎?法身佛,不是嗎!化身佛,不是嗎!我們一樣的見佛空過啊!所以真正的我們要“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觀佛本願力,能令速滿足”,觀佛誓願成就,我們能得到滿足啊。要是一觀自己,一觀業習,真是難言難說難講。

這一段文字我感覺提婆達多也好,善星比丘也好,居迦離也好,這些逆行善知識,就表達著我們現世凡夫中的不愛樂佛法那個心分,不愛樂佛法那個心理,自以為是,顛倒妄想的那種心理,他們不過是完整地表現出來,我們表現得比較委屈,不完善罷了,他們整個的表現出來。要麼謗聖者,要麼謗佛,要麼害佛,其實我們是不是有謗佛、逆佛、害佛、聖者的東西呢?你不依教奉行是不是在害佛呢?你不順法修持是不是在疑聖者呢?你不能如法深入的實踐佛法的法味,你是不是遇佛而空過呢?

這個地方,諸位善知識可能會審視會觀察的。這一段文字我感覺到是真正地鼓勵我們,現在得遇佛法了,我們不要學善星,也不要學提婆達多,也不要學種種放棄世尊教言、口說世尊教言而不行世尊教言者。這三位中,善星比丘通達三藏;提婆達多善說於法,具三十相,有二相不足,不是沒有善根的;像最後舉這個誹謗捨利弗的居迦離的這個善知識、這個善巧者是具世間福德,善觀於相,具世善巧。

我感覺舉這三類人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要是真正在佛法中,要想沒有空過者,必然隨順佛教,依存佛法,觀佛願力,觀佛之相,你一定能成就,要不然提婆達多、善星比丘、居迦離我等差不多。雖然給人能講法,雖然表面上也在學佛,也象是遇佛了,道心難守,道業難成,輪回難逃,真是個很嚴肅的問題!就是虛作不虛作的問題了,所以依佛願力,絕不虛作;依顛倒妄想,怎麼能不虛作呢?我們要依自己的業力你怎麼不虛作吧?

無始以來凡夫所造善惡業莫不是虛假之業,無一物可得,無一物可取,無絲毫善利啊!那麼這樣我們來觀佛願力,遇無空過者,那是有意義的。所以說三輪體空修法,應無所住來修法,來行戒法,來念佛法,來布施法,來行一切法,生一切清淨心,所以無染於法,無壞於法,身行於法,那麼就是清淨法則,無造無作,這樣我們遇佛無空過,“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這樣佛就在我們生命中,佛法在我們生命意識中、未來延續中不虛作住持,真實守護。

諸位善知識啊,學佛就在於依教奉行,學佛在於成就、在於深入,學佛不是學理論,不是學給別人說什麼,是一定要深入實踐,一定要依法深入實踐;一定要依佛願深入實踐;一定要依正知見觀察實踐;以智慧觀察實踐;以慈悲方便觀察自己的現緣。若不如是,提婆達多、善星、居迦離是我等的一面鏡子,他會照見你業相的未來果報,所以我們真正的要遇佛無空過者。那我們得遇阿彌陀佛攝取念佛眾生不捨的大誓願,來隨願而得滿足,這是必定的。

是故願言:“使我成佛時,值遇我者,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

阿彌陀佛的願望就是欲令眾生得見自性真實,以佛報德速得安住,他把他所有的功德回施於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安住在彌陀的報德之中,親顯法性。這是個教言機制,要具足熏習,要一思維我們就會掉入自己所謂的量中去,很難去真正地隨順佛願、隨順佛力觀察現緣。

是故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住持”義如上。

那麼這個住持,因為以佛願力住持故,能令我們速滿足;那要以你自己的妄想業習住持,你就參差不齊了,那跟這個願望就不相應了。所以這是個不虛作住持,我們要從根源上來觀察。

觀佛莊嚴八種功德,訖之於上。

那麼這一段文字就等於把阿彌陀佛八種功德莊嚴作了一個描述,令我們逐漸有進趣善巧,隨順善巧,如是知自心善巧,剝脫虛假業而坦露自性的善巧,真正地與法得以純熟,乃至於無上菩提而無有退轉。

時間又到了,明天我們接著學習,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明璃

 

上一篇:方立天教授:重“禅”與重“性”——學習太虛法師“中國佛學特質在禅”論斷的一點思考
下一篇:方立天教授:佛教“空”義述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