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法法師: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九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九集

內容提示

第二贊歎門

第三作願門

第四觀察門

原文:
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雲洪霔(灌),而頑石不潤,非雨不洽(沾)也。
  若言一佛主領三千大千世界,是聲聞論中說。若言諸佛遍領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是大乘論中說。天親菩薩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依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贊歎。故知此句是贊歎門。
  “願生安樂國”者,此一句是作願門。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其“安樂”義,具在下觀察門中。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雲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
  答曰:說眾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眾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如龜毛、如虛空。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即是不生,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
  問曰:依何義說往生?
  答曰:於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釋。
  第一行三念門竟。
  ▲次成“優婆提捨”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此一行,雲何成“優婆提捨”名?雲何成上三門、起下二門?
  偈言:“我依修多羅”,“與佛教相應”。“修多羅”,是佛經名。我論佛經義,與經相應。以入佛法相故,得名“優婆提捨”。名成竟。
  成上三門、起下二門:何所依、何故依、雲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羅。何故依者,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雲何依者,修五念門相應故。成上起下竟。
  “修多羅”者,十二部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謂《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諸經,亦名“修多羅”。此中言“依修多羅”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羅,非《阿含》等經也。
  “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雲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谛故。雲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者,“持”名不散不失,“總”名以少攝多,“偈”言五言句數,“願”名欲樂往生,“說”謂說諸偈論。總而言之,說所願生偈,總持佛經,與佛教相應。“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
  ▲此已下,是第四觀察門。此門中分為二別: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二者觀察眾生世間莊嚴成就。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此句已下,至“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是觀器世間莊嚴成就。觀器世間中,復分為十七別,至文當目。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為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此清淨是總相。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如蚇蠖(屈伸蟲)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眾生,締(結不解)此三界,顛倒不淨。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於不輪轉處,於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壞相也。
  “觀”者,觀察也。“彼”者,彼安樂國也。“世界相”者,彼安樂世界清淨相也。其相別在下。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也就是《往生論注》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進行。

淨土一法在我們漢傳佛教源遠流長,所有教說各有其出處,我們現在所宣化的這個淨土法門基本上是依止我們中國傳統的歷代淨土法門的祖師所純熟的這樣一個清淨、平等、廣泛施教於九界有情的淨土教言。它所依止的根本經典是《無量壽經》,也就是《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它這個經題十分清晰地告訴了我們這一個法則的來源——清淨平等覺。

在我們這個時代,因為佛法機制隨著外緣的變化,出現了很多種類的差別說法。剛才在下面,有居士提出來這個問題,說:“有人這樣談淨土,那樣談淨土,我們現在所學習的淨土的機制是什麼呢?”我們在學習《往生論注》之前先學習了《往生論注》的序,就是近代我們大家共同稱譽的淨土法門的第十三代祖師——大家這樣來認為他——印光法師所寫的文字。他也是以這一代時教究暢眾生得以普度的一個機制來宣化淨土法門,象他在《往生論注》序中談到:“暢佛普度眾生本懷者,唯此淨土一法而已。”這個“唯此淨土一法”它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以下凡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上聖若肯回向,速得圓成覺道,仗佛慈力,與唯仗自力,難易固日劫相倍。”他這個地方舉出來,下者一切善惡凡夫,上者諸聖賢之類,於淨土法門皆是攝化之機,這個是十分清晰的。

那麼慈法跟大家述說淨土這個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乃至昙鸾法師的注解,亦依止這樣一個機制,就是清淨平等覺的回施,欲攝十方九界有情同生安樂國土,一生成就無上道業,就是一生成佛之教言。那麼這樣的教言機制就是所謂了義教言機制。

我們都知道末法時代學法有四依方便——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那麼這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是我們末法時代擇法的一個方便。那麼淨土到底是依什麼呢?我們就來看,是依止《無量壽經》所談,攝十方九界善惡凡聖之類有情同生彼國,一生成就無上菩提的一個大的機制教言。

那麼至於說現在社會上有這種傳播:聖者能往生,功夫必須得成片,功夫不成片不能往生,不斷見思惑不能了生死。那麼這個就是聖機制,這樣聖機制是淨土所含攝的一個機制,但不能稱淨土,它不能稱淨土的全體機制。何以故呢?要是單談聖者能往生,就是能功夫成片,一心不亂,證得三昧,斷見思惑這類的人能往生;那麼無量無邊的凡愚有情、苦難有情無有緣了,那不是淨土一法,不是暢佛出世本懷、普度眾生本懷的一個法則。所以這一類機制在社會上爭論也是很多。各引據經典來證實自己所說的聖者了生死、聖者得往生、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得往生的這樣一個教言。那引據經典,引據說法的是很多很多的,但這不是淨土,這是淨土一分說,就是攝聖賢之類,這是一機制。這在我們國內的傳播者還是有的,影響面還是很廣。

因為每一個法則的法系教言機制所依止的經典不一故,傳承不一故,所以說要是一混亂,就會造成對法門意識的整體的混亂。所以為了撥亂反正,使淨土一法普攝九界善惡、凡聖有情同修同得往生的這樣一個清淨淨土平等教言,能在這個世間廣泛地傳播,令一切有緣得遇而得成就無上道業,那麼我們在這個地方呢,來乘著諸佛菩薩的加被、三寶傳承的加被來宣化,我們中國歷代善知識們所守護的這個清淨平等、普攝九界有情的清淨平等的回施教言,就是阿彌陀佛淨土教言。

那麼還有一類機制,從海外流傳過來,所謂的惡人當機之機制,也是很普遍地在傳播,他們也是引據經典,各說其理。那麼這也不是清淨平等的教言,只能說是惡之機類,此機類當然容易厭世出離,容易在苦難中認識到無常無我,無所可得。這也是一類機制,不能代表中國傳統的依止《無量壽經》這樣一個清淨平等、普攝九界的教言,不能代表。惡機制的教言,這在我們國內傳播得也是很廣。

那麼再一類就是所謂的善人能往生,就是作諸善業,深信因果,持戒精進,此類的有情,因善故而得度脫。此類亦能往生,亦是淨土所攝之機類,但不能代表淨土。何以故呢?不是清淨、平等、廣大、圓滿,一生令一切眾生得以成佛的教言,因為啥?它對惡機、聖機不攝。那麼這又是一機類了。

所以說在我們對整個淨土法門的認識中,要是把這三個混到一起,說那麼這就清淨平等了嗎?能這樣說嗎?也不能這樣說。所以歷代中國淨土的傳承中有三類機制。我感覺這三類機制,不管你是哪一類的機制,我們都不能泯滅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願力、名號力、不可思議的聖功德力,不能摧毀這個,亦不能以自己的所緣心智、所緣法則去蒙蔽阿彌陀佛清淨平等的廣大回施,於十方法界為大施主,普濟一切眾生的廣大究竟心願。不能我們在局一法,局一願,局一個知見中去蒙蔽其他幾類有情。

所以淨土一法是大機大用,是清淨平等地普攝一切有緣,令其一生成就無上道的究竟教化因緣,究竟的一個教化機制。所以稱為了義之了義教言、圓頓之圓頓教言,橫斷生死,令一切眾生現生出此娑婆,畢竟成就無上道。這個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抉擇的認識,我們在這個地方不必要說高低,但說是法機制因緣問題。

那麼這個時代在淨土一法中,混淆者多,迷失者多,輕慢者多,深入實踐者少之又少;各稱高低者多,是法平等、清淨守護者就少了。那我們怎麼來喚醒清淨平等的法性呢?阿彌陀佛的——不管是自性佛、阿彌陀佛的報身佛、阿彌陀佛的應化身佛,我們怎麼樣來真正地認識這種法性身呢?法身呢?報身呢?化身呢?怎麼來認識阿彌陀佛這個殊勝的功德呢?這真是需要通身放下,但念阿彌陀佛,隨順《無量壽經》的清淨教言,契入、深入這個法則的實踐,這是十分重要的。

為什麼說要把這個事情有一個清晰的提示呢?也是為了使大家對這個法則有一個完整的機制性的認識。能有一個機制性的認識,現在社會上許多對淨土法門的爭論,也就自然能平靜下來了。因為什麼呢?它所依止的經典,若真正地依止《無量壽經》,那麼一切有情的疑慮,一切法門高低之說,也自然都放下了,都回歸到——我們大家皆能回歸到阿彌陀佛清淨願力中來,來回歸到普攝凡聖有情的教言大的機制上來,來回歸到隨順佛力、佛願,來認識自心,消除無始以來的生死夢幻業緣,在無所得處一時隨順法性,安住廣大光明的彌陀報德,成就不可思議的無上菩提心智,遠離一切造作對待。那我們在淨土法門中就能得力於此法,而不至於被種種說法的假設所牽制,不在這個無意義的爭論中消耗自己的生命與智慧。不應該沉淪在爭訟之中,應該沉浸在法義之樂中,應該沉浸在智慧、慈悲、平等饒益世間的這種愛樂之中,遠離無意義的爭訟,清淨辨思法義,廣利人天。那麼這樣我們學習淨土法門就變得有實質的內涵,也就比較清晰。那麼在這個法則上一旦我們能抉擇,也就不至於受到無意識的傷害。

因為在一年一年的學習機制中、觀察審思的機制中,真是遇到很多學習淨土的疑慮,這種疑慮就是對這個法門依止的經典、傳承不清晰。所以印光法師高舉著阿彌陀佛清淨教言的法幢,令一切眾生得見得聞——所謂的“凡聖同修,等蒙攝受,鹹得往生,一生成就無上菩提”,這樣一個大的機制。

今天在開始學習文字之前我們作這樣一個提示,也是有必要,因為一個法的法則你沒有一個正面的提示,往往大家也有一些疑問。因為我們中國現在傳播淨土法門的機制的種類很多,有的人是傳播——好比說持戒念佛,象蕅益大師這樣的念佛方法;有的人在傳播以阿彌陀佛的願力念佛,好比說現在很多種類的說法;有的人在傳播要修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斷除見思二惑、認得法性、認得自性彌陀,這樣的法則機制,都是有的。那麼在淨土廣大究竟教言中,這都是允許的,含攝的,都是成立的,是互不相妨、互不相礙的。那我們在學習機制中,為什麼說這個法互不相妨、互不相礙呢?就是因為我們知道淨土教言猶如大海——百川之所歸。

行,我們還打開這個書籍,看看這個,接著我們昨天學習的文字,繼續來學習。有疑慮及時地提問,我們比較容易在這個法會上把它迅速地消除疑慮,清淨心智,得見阿彌陀佛教言方便,於現生中得佛法利益。

二、贊歎門

昨天我們學習到“礙屬眾生,非光礙也”。文字上很簡單地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無礙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實在是以無礙的法性之力,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之力、誓願之力、三昧之力,來普利於十方,無所障礙。

那麼這“礙在眾生”,何以表現呢?

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

這就很簡單了。阿彌陀佛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為什麼有的眾生不蒙光照呢?昙鸾法師給我們提出來這樣一個疑問。下邊他就答這個問題:“礙屬眾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這個我們可以從周邊審視一下的。好比說現在太陽照耀著我們這個地方,很明很亮啊,但你閉上眼睛,你不見太陽光的,你不能辨識太陽光的。雖有感觸,但你不能周遍得見太陽光、太陽的光明。這是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所謂盲者,就是沒有真正睜開眼目。那麼在淨土教言中,這個眼目是什麼呢?我們一定要知道,要來了解。

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雲洪霔(zhù),而頑石不潤,

這個就比較簡單,說得就比較簡單了。天降大雨,滋潤大地,頑石不潤,你看石頭下濕了,越硬的石頭表面上是濕了,打開一看,裡面沒有一點滋潤。

非雨不洽(沾)也。

就是非雨不滋潤它。

若言一佛主領三千大千世界,是聲聞論中說。

這是個轉機。

若言諸佛遍領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是大乘論中說。天親菩薩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依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贊歎。故知此句是贊歎門。

那麼天親菩薩依止大乘知見,稱贊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就是照耀無量無邊的世界無所障礙,他這個稱贊是依《阿彌陀經》乃至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世尊所宣化的教言,於法性機制所宣化。因為在一切諸佛教言中,離不開法性之機制、報德之運用,離不開這二種法則。若離開,人就容易產生迷失。因為若離開自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所有造作無常無我,那我們就很容易迷失在對待法中,迷失在事相之中,不能得清淨安住啊。

所以這個地方天親菩薩遠離聲聞說,依大乘說,來贊歎無量壽佛照十方世界無所障礙的光明智相,真實贊歎。贊歎有贊歎之力,令眾生聽聞、信順而得無礙智慧光明智相。這個無礙光明智相雖是緣他而成而見自性,緣他而得見平等自性,緣他而遠離造作分,緣他而成就如實之智。所以在贊歎阿彌陀佛光明智相之時、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力之時,此力一時相應,自力他力一時覺悟,無所造作與對待。

昙鸾法師為什麼轉到這個地方來呢?他是為了說明天親菩薩所依止教言是大乘教言,非聲聞論說。過去他們判藏,藏有二藏,我們一般說經典有經藏、律藏、論藏,有三藏說;有二藏說是怎麼說的?就是菩薩藏與聲聞藏。這個地方“聲聞論中說”,就是聲聞藏所攝,就是一佛世尊統領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乘之說呢,一佛統攝無窮無盡諸佛剎海。那麼這個大乘說,實際把天親菩薩贊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阿彌陀佛名號切入到大乘教言中來說,就容易使人來隨順認知,而不受那種聲聞乘說法的蔽障。有的人會生疑,說:“一佛攝三千大千世界,阿彌陀佛也應該攝三千大千世界,不應該照無量國無所障礙啊。”因為我們讀《阿彌陀經》上說,什麼叫阿彌陀佛呢?彼佛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啊!那麼就產生對待了。這個地方就是《阿彌陀經》所宣化的,實是大乘說,究竟大乘說,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般若門所攝。

因為若不是依這樣的光明智相者,就不是順法性而建立。若是誓願,阿彌陀佛的誓願,象有些佛光明照耀七尺、一由旬、二由旬、三由旬,乃至百千由旬、一國土、二國土、百千國土……那麼阿彌陀佛所照的光明是無量十方國無所障礙,就是十方一切剎土中無所障礙,那麼這就徹顯了法性之周遍、真實廣大之心智,也就是說的智慧德相。在這地方彰顯了法性之周遍,阿彌陀佛真實不可思議——光中之王、佛中之尊的真實功德與利益。這個並不是誇張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二百一十億國土的觀察,所審視出來的廣大教言機制。就是怎麼樣一個廣大,怎麼建立一個究竟的機制呢?在這個地方,阿彌陀佛作了一個廣大究竟機制的認取,這樣一個認知。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一個地方。

所以說“故知此句是贊歎門”。此贊歎是如實贊歎,與光明名號相應故而贊歎,非是阿谀虛假之贊歎,是如實贊歎!如實贊歎就是相應說。有的時候我們贊歎人就會有徧頗、不如實之處,不如實能令眾生驕慢、邪見,產生不相應的法則。那麼對阿彌陀佛的贊歎是沒有這樣的說法的,是如實的,是如實地贊歎阿彌陀佛的光明智相。

三、作願門

“願生安樂國”者,此一句是作願門。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

那麼說天親菩薩歸命之意,與我們有什麼干呢?實際天親菩薩作我們的師導,就是在我們之前來運用這個法則,來導引我們,所以我們要遵從天親菩薩的導引,來正確思維觀察此一法則。

其“安樂”義,具在下觀察門中。

現在他先不把這個觀察門,這個安樂觀察門中所說的安樂義先不作解釋,先放在這個地方。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

這個提問是很主動的,要是論師不在這個地方主動地提出來,或者說昙鸾法師不在這個地方主動提出來,我們自己會產生疑慮的,就是你擋不住你自己的疑慮。好比前邊那個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昙鸾法師不主動提出來這是大乘說,我們也會產生疑慮的。

所以一切傳承教言機制,傳承的主要目標、目的就是令我們除疑、清淨,得無礙力,就是心底的清淨與無有疑慮,能實踐這個法則,這是傳承一個最重要的目的性。要是你接受這個法則,產生疑慮了,產生迷茫了,那你這個傳承沒有得到,你這個傳承的加持沒有事實。好比說你學一個法則去了,結果你心中是疑慮、迷茫,那麼這個法則,你一定要警覺自己,那你這個傳承力是沒有正確地認知得到的。那昙鸾法師處處以這種善巧,在他傳播阿彌陀佛廣大教言的機制上,令我們除疑,有疑的機制他馬上提出來,替我們提出來,來轉化這種機制。他主動地提出來,在這個地方主動地提出來。

“問曰:大乘經論中”,你這現在不說大乘論嗎?不是聲聞說嗎,是大乘說,那怎麼說有生呢?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

雲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

替我們來提出,來剝離我們在傳承學習機制上會造成的無意識的障礙,就是疑慮。

眾生有二

答曰:說眾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眾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

這個眾生的執著,凡夫所謂為實眾生,凡夫見實有生死,這一類的事情實在是畢竟無所有,這是一種執妄為實。好比說我們無量劫以來的生死輪回實在是虛妄建立的,因為虛妄建立的強制性,產生的虛假生死業相,那眾生以為實有故而沉淪於生死,不得出離。正是因為此,所以諸佛如來講無生。所以下面講這個:“畢竟無所有”。

如龜毛、

龜長毛是不相應的,這是一種比喻說,

如虛空。

龜毛是無有的,那麼虛空也是無有的,所以眾生所認為的實有輪回、實有眾生,皆是虛妄業所緣、虛妄業所執,而造成的虛假業相。這個希望諸位善知識有一個思維審觀的過程。

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

諸法因緣生,我們知道因緣所現,因緣所生故。

即是不生

因為因緣滅,法也就滅了。所以“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那麼這個不能說是有生無生,只是因緣所現。

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

就是緣阿彌陀佛,願生阿彌陀佛的國土。那麼緣阿彌陀佛這是個因緣義,緣阿彌陀佛成就無上菩提,照了覺知,畢竟無生,那麼這是一個因緣義。

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

那麼這不是一個機制。雖然都是因緣法所生,因為眾生生死業是虛妄業,若以因緣法看,亦是因緣法,未出因緣。所以妄執以為實故,沉淪於此因緣中,妄妄遞增,生死無窮。那麼此處“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

往生之義

問曰:依何義說往生?

這個地方我們經常會問到,說“淨土法門談論往生,什麼是往生啊?”剛才有個居士在那兒說:“我們往生的時候……”我說:“你不要說往生的時候,說死的時候。”因為什麼呢?平常我們談話,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感知已經造成一個事實,這個事實是什麼呢?談到往生就是死亡,沒有第二個概念了,那就是死亡,絕對不會有其他概念,不可能產生其他概念。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處處都是這樣子。你只要一聽談論往生,就是死亡,他沒有其他概念了,那這個地方談的什麼是往生呢?“依何義說往生?”

答曰:於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

我們現在這個色身——五蘊、四大所組合,六根、六塵、六識所延續,哪個是實有的?剛才說凡夫以為實有生死、實有凡夫,是名凡夫,那我們是不是假名人呢?濁土中假名人哪!你沒有實,這個地方你哪有實呢?這個地方是無實的。這是如實的說。我們說“實有我”,那你這個“我”百年以後“我”何以安立?百年以前何以安立?實在是因緣和合,業相延續罷了,哪有實質之我?我是不變嗎?是不變義?常有義?還是多變義?是多變無我還是無變無我呢?實際不過是業流相續罷了。說一切眾生色身覺受無外乎是業、業與業相之延續罷了,實在是無我的,實在是無我無常不淨的。你要認識不到這點,我們就不是佛教徒。你雖然在佛法中蹲著、說著、念著、學著,但你學的不是佛法呀!

這個,諸位善知識一定要不斷地從我們世尊說的法印中、實相印中來印取所學的法則,清晰地延續著這些善知識傳播的傳承之力,就是法門的傳承。昙鸾法師處處在經典的依止、論著的依止、教法的依止上,剝離我們的疑惑,洗滌我們的妄想,所以他是一位可以令後人遵從的教言傳播的善知識,我們可以遵從他的教言。要不然有些教言你似是而非,你不能除疑慮,那是不可遵從的,你若遵從,不能成就。“於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

前念與後念作因。

為什麼說前念與後念呢?前念是濁土人,後念就是淨土人。此業相續相,無我無常,但是業相續,這很能看得清楚的,但是業與因緣相續所表達,自性無染無著。因為業與業緣的相續故,顯現自性無動無搖,無染無著,其體也無染也無著,所以是為無生。其業緣因緣相續,所以說生滅門中延續種種善惡凡聖業相,令世間淨,令世間濁,此業相中唯心所現,其法性之體了無染著,了無造作,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有凡聖之別,無有淨濁之別,無有善惡之別,但有因緣所緣之差別,業力相續。

在這個地方你要是認得不清,看得不明,那我們就會很幼稚地去執著一個我,執著一個他,執著一個善,執著一個惡,去培養那種無常無我的妄想,如著虛空,雖不可得,強執於此法而流轉於六道,那這樣子……所以,強於無我中制造我,強於無生中制造生,是這樣一個提示。所以,前念於後念作因。

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

你心不要發慌,菩薩,要發慌呢,告訴我。因為說濁土假名人,我們可以擔,要是淨土也是假名人,那不是不行了?淨土也是個假名人,但是因緣相續、業力相續所表現。所以我們緣阿彌陀佛正覺華來華化生,出生彼國,遠離我相,遠離濁染。所以此業相無有斷續,但顯因緣,這個地方容易消除我們無始以來輪回的執著——我執與法執。

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

此人要是“決定一”,那你說我這個色身決定到極樂世界還是這個色身;那“決定異”,你怎麼個到?怎麼個不到呢?你怎麼認得假名人?怎麼出離生死業相呢?怎麼得清淨正覺華開呢?所以這個得不得,實在說“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他後邊講這個是十分清晰的。

前心、後心,亦復如是。

前心、後心,亦不得決定一,亦不得決定異。

何以故?

後邊這句話講得十分清晰了。

若一則無因果

那麼“無”,壞因果了。那無因果,佛法何以延續呢?佛法可以說從體上講非因果法,從用上講不可壞於因果呀。若壞因果,世間一切有情一時迷悶,無所適從,那世間法也混亂了,佛法的住世機制也都壞掉了。印光法師講“出世入世不離因果二法”。

所以“若一則無因果”。無因果那往生淨土自然也是廢語廢話了,沉淪於六道輪回也成廢話了,離苦得樂也是沒有意義了,一生成佛也是沒有意義了。那這些都成虛設了,虛設無意義,那就壞因果。所以“若一無因果”。

若異則非相續。

我們看到這個世間,我們感知到世間都是在相續,不相續那就會出現斷滅與頑空。所以不壞因果,觀察相續,又不壞法性之機制,這就能二谛融通,你得佛法之方便。心無造作,不壞因果;心無造作,出離因果;心無造作,觀因果相。這個可以得見相續。

在這個世間,我們不诋毀這個世間。要是我們作為一個世間人,诋毀世間,肯定就會產生苦。象善導大師在他的著作講:“毀訾三界”,就是說我們要輕慢這三界,你才有出離之機,他是厭棄說。要是以三乘教言,要是以三善攝、三惡攝、三聖攝的教言中,就是在我們現在學習的廣大淨土教言中,是凡聖通攝教言,那就不可毀訾,不可毀訾世間,此世界亦不可毀訾。過去人講願往生淨土者要“欣厭分明”,這厭者,厭至極致;就是捨者究竟捨,徹底捨,無所不捨;那麼大取大捨中,無取無捨,徹底彰顯法性。那我們厭,要徹底厭,無所不厭,要不然你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若異則非相續”。那我們的生命無始以來一直在延續,你怎麼能斷滅呢?哪個人願意斷滅呢?實際斷滅之邪見的人很苦的。所謂今日有酒今日醉者,此類有情多是肆無忌憚,生邪見力故,所以做無盡的惡事,壞世間的正常秩序。所以,此人現世受大苦,捨報當墮地獄、阿鼻地獄,因為斷滅邪見是十分苦的果報。有的人乖戾嗔心會生斷滅見,就是比較猛厲的嗔心會生斷滅。

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釋。

那麼在“觀一異門”這個說法中,實際是委曲說。就這樣我們大家解釋一下,實在是無言說處強執言說,無生無滅法中說於生滅呀,這是無言說的地方強言說了。象這些無常無我,法無自性,這都是無言說而建立的言說。為什麼呢?以令眾生有所依從,不至於失心。我們一切有情、凡夫有情,未證得一切智,那你一旦沒有因果的相續,一時迷悶,就會產生迷悶心,就會失心,一旦無所依從,就會失心。失心,我們現在社會上說就是精神病,就是意識恍惚、徘徊,身心不能自制,很容易……現在學佛人中這樣的人挺麻煩的。

前一段給我介紹了幾個這樣的居士,說這個居士怎麼辦呢?我說這沒有什麼,他的關鍵問題就是出現了無得無失中強立得失,突然聞到無生教言,一時迷悶。因為什麼呢?他沒有回歸之機啊,沒有在這個寂滅廣大清淨心智中得到安住的機會,不能親證於此,隨順於此,所以就會產生迷悶,就會瘋,人就失心,不自制。怎麼樣不自制?管不住自己了,失控了。

現在學佛的資糧不足的有情中,這一類有情還是挺多的,在東北尤其多,在東北這樣的人就挺多挺多的,失心,管不住自己了,胡說胡鬧,管不住自己了。這主要是對……為什麼說這種委曲說是對凡所攝?一切凡夫心智莫不是如來光明藏,但眾生在這個地方他認知不得。一切眾生心是一切法,諸佛如來從此出生,從此成就。關鍵是我們在這個地方抉擇不清晰,往往產生迷悶,所以這是委曲說。

第一行三念門竟。

這一段文字我們最主要提示這個所謂的無生一法。這一段文字我希望大家能經常下去思維、觀察,來體會一下什麼是“無生”?為何說“不一不異”?為什麼說“假名人”?為什麼說前念“濁土假名人”?後念“淨土假名人”?何以為“假名”?思維思維,也可以交流交流。

休息十分鐘,我們接著下面的文字。這個思考呢,在這個地方是真沒辦法思考,一動腦筋,這個“不一不異”就不好動腦子,一動腦子就感覺到沒法動了。

承上啟下

次成“優婆提捨”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此一行

它是四偈為一行。

雲何成“優婆提捨”名?雲何成上三門、起下二門?

因為五念門嘛,前面講五念門修法,講五念門。

偈言:“我依修多羅”,“與佛教相應”。修多羅”,是佛經名。

過去說“修多羅藏”,就是所謂的佛經名。

我論佛經義,與經相應。以入佛法相故,得名“優婆提捨”。

這個地方次成“優婆提捨”名,就是為什麼稱為《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呢?這個地方說它的名字的依止,就是與佛教相應。天親菩薩所作的論是與佛教相應的,這個偈與論都是與佛法相應,所以是名“優婆提捨”。

名成竟。

這個是有依止的。古代善知識講法之依處清晰明了,不令我們生惑,你生惑也除你疑惑。

三依

成上三門、起下二門:何所依、何故依、雲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羅。何故依者,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雲何依者,修五念門相應故。

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晰,因為是依五念門這個“念”,它從念下手的。念一相應,業難相應,就是我們這個心念一動,很容易相應把持的。因為你沒有證得心境一如之時,那麼心是心,境是境,所以說境難轉,心易動。五念門為下手方便,所以我們先不管外面的境界了,先在自己的心念上相應,來守護法則,是下手方便,十分方便的。這在凡夫修法機制中是十分得力的。所以“修五念門相應故”。

成上起下竟。

這是解釋承上啟下。

“修多羅”者,十二部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

也就是說直說,經中直說,因為在十二部經中,但取直說,稱“修多羅”嗎?實際他來作個提示罷了。

謂《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諸經,亦名“修多羅”。

那麼《四阿含》、三藏,這是上座部所聚的九部經法中經題的名字。這個“三藏外大乘諸經”,象我們現在看到的經典許多是大眾部,或者是諸天所集,或者諸菩薩所集,所集經典的依止是有差別的。象五百阿羅漢在七葉窟所集的這個三藏,“修多羅”,是講的《四阿含》、三藏等。

三藏外大乘諸經,亦名“修多羅”。此中言“依修多羅”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羅。

這講得十分清晰的。這個所依止的不是上座部所聚集的九部經法,是在九部經法之外,三藏九部之外,所設置的,就是大乘教言。因為開始我們看到昙鸾法師一直在講:此教言非聲聞論中說,非聲聞經中說,是依大乘教言說——一佛攝統領十方諸佛國土,後面又講的此大乘論中為何是大乘經論處處說眾生無生,所以就在大乘經論上依止。到這個地方還是給我們來舉的例子,講得很清楚它的來源。

此中言“依修多羅”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羅,非《阿含》等經也。

因為昙鸾法師在世的時候,這兩類教言分類是極為清晰的,那時間還是很清晰很清晰的。象我們在這個時代,大家對三乘教言的認知,很混亂了,常常把三乘教言混淆在一起,甚至把世俗教言、外道教言都混到佛法中,分不出來這種學習的機制了。他這個地方就十分清晰地辨知。

二種功德不實功德真實功德

“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這跟我們講得很清楚。若是有漏業中,有為法中,有漏心智中,不順法性,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

為什麼說清淨業起呢?順應法性故,遠離造作故,你說遠離造作何以延續世間清淨法呢?正因為遠離了造作,隨順了法性,所以稱為清淨業。這個地方要是認識不清楚,人呢,往往在佛的清淨願上我們認識不清楚,就是不為我、我所而建立,是謂順性起修,利益世間,無染無著,所以稱為清淨道業。你看我們現在這個一般凡夫有情所作的道業不是清淨啊,因為什麼呢?不順法性故,強化我、我所故,顛倒知見故。以濁染心智來學習佛法,那你學了越是自大、剛強,不學還好,學來學去學得越剛強難化,學得就自大自慢了,那這樣佛法是很難成就的,就是學佛的機制上很難成就的。這個是很清楚的。

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

講得是十分清晰,依法性。凡夫在強化我、我所的修持中,就是不斷地建立自我。就象社會上學武術啊、學技巧啊,做各行各業的能人、強人啊,學種種伎倆啊,這樣都是強化我、我所。在這個虛假的世間,沉淪於實有的一個機制中,就會苦啊,就是三界之苦。那麼諸菩薩、諸賢聖、諸智者,皆依法性無得無失廣利有情,無得無失淨化世間,無得無失饒益有情這個機制中,熏習種種法。習種種法,無得無失;度化種種眾生,無得無失;斷除無量煩惱,無得無失;皆是了曉法性故,所以正知見安立,它是清淨的。

問題很簡單,若是不能如實審觀,你活人還是很復雜,你一染著還是很復雜。

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雲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谛故。

真、俗二谛若不隨順,那都沒法說是清淨,也沒法建立所謂的清淨功德,就是真實功德。我們看他下面怎麼來解釋。

雲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不虛偽,我們假設是有我度眾生,我幫著眾生,我度眾生的心,這是虛偽業,是我、我所,是染著業,非是菩薩清淨業,不名真實功德。所以這個不虛偽攝化眾生,十分重要。我們說這個順性的道德,無染無著,威德普利十方,無掛無礙。

染著有情稍作善法,稍作修行,以為有所得故,妄生驕慢,妄生酬報……他有回報的心,希求回報的心,就是我做什麼事情要有什麼回報,沒有回報他不能做呀,沒有回報這做它干什麼呢?我、我所來建立強化機制,所以就求回報。所以為名聞利養故說法,為名聞利養故與人交流,因為名聞利養故,為了強化自我故,學習種種法則,那麼這樣呢,染污業、染污行,那染污果報實在是難逃。

總持

“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者,“持”名不散不失,“總”名以少攝多,“偈”言五言句數,

它這個偈,前面解釋這個偈子,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偈是五言句。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個字,它們講這個“以少攝多”是對應說。好比說,現在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個字,把《無量壽經》、把一切淨土法門、把十方諸佛所出世的正因作了一個總持說,就是以少攝多,總相說、成相說、無差別相說。前一段我們提示到智俨法師講的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個六相中,這是總相說,是以少攝多。

“願”名欲樂往生,

這個“欲樂”是十分重要的,現在對往生義,說欲樂的人少一些,欲樂往生。說功夫的人多一些,說善惡的多一些,說欲樂的少,這實在是對萬法唯心認識的差別。好比說,說善說惡,不干往生;說凡說聖,不干往生;說苦說樂,干你取用不取用了,樂就取用啊,所以願意往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所以佛在欲樂一念上引導得多,而不在善惡功夫上引導。所以現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傳播淨土法門有機制差別,就產生了對淨土法門比較大的誤區,就是不為引發大家意樂菩提心智——意樂的道心,而引發的是什麼呢?善惡、功夫。那麼善惡的機制也就是苦樂的機制,它所以又隔一層了,與法相隔;那麼功夫,又有相隔了,所以多使人頭上安頭,迷失法義直接的意義,那麼就隔著靴子撓癢啊,過去人講,就是終不相干了,與這個法門。

所以“‘願’名欲樂往生”。在天親菩薩這個《往生論》中,乃至昙鸾法師的論注中,歷代祖師對這個往生的意樂中,是要求十分重的。“至心信樂,乃至十念”,那麼這個信樂、欲樂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願者,欲樂往生,這個願者,就是所謂的菩提心,意樂菩提心。

昙鸾法師是很奇特個人,他對四論(編注:《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大智度論》)很通達。我們中國有三論宗(編注:《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傳承:龍樹—提婆—羅睺羅—青目—須利耶蘇摩—鸠摩羅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有四論的暢明發明者。古代人呢,尤其是羅什大師這一支的,對龍樹菩薩的教言是十分地愛樂的,所以在僧肇師他們這一支傳播中,就有三論宗這一個宗派的。過去人講道綽禅師是四論論祖的,是鼻祖,所謂鼻祖,就是除了三論以外又加了一個《大智度論》,他通達,他在這個地方很通達。所以昙鸾法師對中道思想,即龍樹菩薩的中道義,是十分清晰地來運用了中道教言,中道教義的教言。

所以意樂是中道菩提心——就是說龍樹菩薩這一支所傳播的一個教言,發菩提心教言的一個重大的機制,就是意樂菩提心,他提得最多的是意樂菩提心。就是在造作分中,好比說,我們生起了虛妄的心智了,那個無上菩提心遠離造作,遠離對待,清淨守護,無來無去,無善無惡,真正在這個地方寂靜守護,了達世間,那是無上菩提心,清淨安住,那麼具足悲智方便。在這個意樂菩提心中,是造作菩提心,就是我們凡夫的心動一念,你也不要想善,你也不要想惡,你意樂於無上道業,你意樂於度化有情,你意樂於往生,那是最直接的了。所以在造作菩提心分中,意樂菩提心甚為妙用,就是很好用。在龍樹菩薩的傳承中,意樂菩提心的熏習是最為廣泛的一個教言機制。為什麼我老講機制呢?就是你用得起啊,可以用,也用得上,你能用得活潑的。

“說”謂說諸偈論。總而言之,說所願生偈,總持佛經,與佛教相應。

他把總持一言帶過了。在佛教的總持法門中,象我們說的真言,就是總持。一真言可以成就一切法義,一手印可以成就一切法義,一教言可以成就一切法義,一口訣可以成就一切法義,就是總持門。他在這兒提到總持佛經。

與佛教相應。“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

象這個茶杯,可以絲扣相扣了,這就是相應,他是舉這個例子。函蓋,我們說箱子裡提一個蓋子,函蓋,象它們兩個相應,這兩個相應了,合到一起了,相應了。就這麼個比喻。相應,函蓋相應。那麼天親菩薩所寫這個論是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乃至說一切宣揚淨土法門的經典是相應的,是無有絲毫差別的,所以說是為“優婆提捨”。在這個地方講的是總持,總持《無量壽經》的教義。

這一段文字最主要是來解釋這四句話——“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那麼這個承上啟下的文字,承前三門——禮拜、贊歎、作願門,來啟後二門——觀察門、回向門。

這五門我們要純熟運用這個知見,那麼你於淨土法門就象了解手掌上的東西一樣,了解它的次第了,這五念次第中,要了解,你運用也就會很快地純熟起來,於淨土法門就純熟了。就是別人說淨土怎麼樣,你就知道他講的淨土哪一方面的話題,修持機制哪一類的話題,不至於丟失總相法則。

下面的文字,我們學習的這個量,他們問:“這九十天,這用不了九十天啊?一百二十天(編注:2006年結夏安居為120天,時年閏七月)呢,這才有幾個文字呢?”怕學完了沒事干了。實際要是想慢慢地講,這也可以慢慢地講;想快快地講也可以快快地講;要是用讀誦的方法最快了,我們還兩個人讀吧,兩個人讀就慢一點,我感覺到,有一個交替過程,我這樣讀下去太快了,我感覺到挺快的,慢一點吧,讓維那師先讀,我再給大家解釋。

四、觀察門

此已下,是第四觀察門。此門中分為二別: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二者觀察眾生世間莊嚴成就。“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此句已下,至“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是觀器世間莊嚴成就。觀器世間中,復分為十七別,至文當目。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為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此清淨是總相。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如蚇(chi)蠖(huo)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眾生,締此三界,顛倒不淨。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於不輪轉處,於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壞相也。

“觀”者,觀察也。“彼”者,彼安樂國也。“世界相”者,彼安樂世界清淨相也。其相別在下。

“勝過三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三界”者,一是欲界,所謂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餓鬼、地獄等是也;二是色界,所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等是也;三是無色界,所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等是也。此三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雖復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偽相襲。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濕生,緣茲高揖。業系長維,從此永斷。續括之權,不待勸而彎弓。勞謙善讓,齊普賢而同德。勝過三界,抑是近言。

這一段文字古來是有爭議的。爭議什麼呢?有菩薩講,說:“天親菩薩寫彼世界非是三界,不是三界何以安立世界呢?”古來以久有這個爭議。這個爭議,當然你不能不讓他爭議啊,但有些爭議實在是無意義的爭議。那我們也不是為了引發大家爭議,只是提示一下,古來以久有這個爭議,就是說彼世界究竟是三界道攝,還是非三界道,有很大的爭論。我看很多文獻上講,在這個著作一出來,就是菩提流支在譯經場一把這個經典譯出來,就引起了一場大的爭論,爭論得挺普遍。因為這個“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這樣兩句話。

此已下,是第四觀察門。

這個觀察門,是事相(68:40),就是所謂的起莊嚴佛事的機制了。我們在這個觀察的過程中,令我們能生起正見。我們在觀察中,能培養我們的智慧,能純熟我們的智慧的眼力。這整個二十九個觀察門——器世間、情世間,二十九種觀察門中,能洗滌我們平時的觀察機制中的塵垢心智——就是虛妄的、不如實的觀察,能令我們生起如實正念觀察世間的這種智慧力與正念力。這個正念與智慧力——毗婆奢那的修持是十分重要的,在佛法中的修持中,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這二十九種觀察中,這是個第一個緣起觀察,就是所謂的總相,“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此門中分為二別: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二者觀察眾生世間莊嚴成就。

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就是所謂的十七種國土莊嚴,二者就是觀察佛的八種自受用與利他受用的功德,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那麼這加起來就是所謂的二十九種功德,讓我們來逐步地由淺深入,由深入而至淺出,所謂的深入淺出,能使我們真正地切入諸佛功德的智相,了解智慧的觀察方法,成就智慧的觀察之力。

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

1、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清靜總相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此句已下,至“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是觀器世間莊嚴成就。觀器世間中,復分為十七別,至文當目。

到這個文字這裡我們就知道了。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為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所謂的第一事者,就是入一句,這一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彼國順性建立,非三界道所攝。這一句話,給我們有一個大的機制,你不要用三界之心,不管禅定的心、非想非非想的心、凡夫善惡的心來觀察這個法則,所以“勝過三界道”。要依三界心智來觀察這個法則,不能成立。

所以第一句話,就把我們納入清淨心智,順應法性來觀察世間,觀察這個法則。其實我們平時的觀察很混亂,多是以業習觀察,以自己的愛惡觀察,以自己的所知量觀察,你沒有其他的。不能正於心智,不能生正見、正智的。所以這是第一句,就是“清淨功德成就”。

此清淨是總相。

也就是說“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是讓我們清晰地了解三界道中的心智不能涉足了,讓你放一放呗,放一放你三界道的包袱。說功夫在這地方沒有意義,說善惡沒有意義,因為跟三界道不相干。因為欲界有善惡說,色界有禅定說,非非想還是無色界,你說非是非不是,這都是非非想天之所攝,那不相干。與我們常規的思維方式已經不相干了,你怎麼辦呢?你只能接受教育。這不是麻痺我們的,是給我們一個總相清淨的說法,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第一清淨門與我等建立隨順機制了,就是先給你一個隨順的機制,給你一個隨順的招呼,你下邊只能隨順了,你不隨順你不行啊。那你看你現在有善惡的觀念,我還怎麼能相應?也可能有從初禅、二禅……四禅,也可能有這樣的修行機制,也可能有非想非非想這樣的善巧,但這跟淨土的教言機制不相干的,你這都是不清淨分,畢竟是三界火宅心智果報所緣境,不一樣。

所以清淨句者,令我們隨順佛教。你不相信,你看,你一舉心一動念要作個記錄,你用三界道,不用對,最多欲界道,一對就對上了,不善就是惡,不好就壞,不是就非,你離不開這個,不高興就憂傷,不得就失,這八風在你心裡吹來吹去,所以心業風蕩漾無窮,你離不開這個。那這個教言,一開場就不讓我們去,這個章首之中,不讓我們來這樣涉足了。

虛偽相輪轉相無窮相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三界是虛偽相

佛直接告訴我們,你那個善惡相是……剛才我們一開始說,歷代淨土法門的傳承機制非是善惡,所以說罪惡當機不合適,說善人當機不合適,那麼這是欲界有情攝。那麼三界虛偽啊,那色界無色界是虛偽的,所以說你得有功夫,你念到一心不亂,你功夫成片你才能往生,那這樣也不相應,跟淨土還不相應,所以功夫往生也不相應。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從這個地方——虛偽上直接可以照了覺知,現在世俗的、這個世間所傳播的教言,往往被世俗的凡夫心、分別心中,產生善惡的修持,或者說產生功夫的修持,丟失了佛法菩提心修持的大利,丟失了菩提心,反而在枝葉上、事相上去沉淪於業流,實在是讓人感覺到震撼。因為我經常聽人講法,一看講法則,所講的東西,就是捨本逐末呀,逐於事相上的得失、善惡,事相上的這種虛假的功夫。有人一說功夫,眼就冒光,我說你眼再冒光,你度不了我的生死,沒有用的;你再有功夫,好比說有的人功夫怎樣,某某某一坐,三天三夜念佛,就不斷的聲音。我說:“白搭”。歷代祖師對這個有評論的,就是念得風雨不透,不願往生,亦不得往生。那麼這個地方就是三界虛偽相。那有人說:“噫!這個人可善呢,天天就做善事呢,布施啊、放生啊、印經啊、與人為善啊、持戒精進啊,可好呢!”我說:“不願意往生,亦不得往生!”那有人說:“這個人可壞呢,可苦呢,壞事做盡了,他能往生嗎?”亦不得往生,不願意往生亦不得往生。你再縱容自己的惡習,你也不能往生。那麼為什麼這樣說呢?實際令大家從那裡面跳得出來,看到三界虛偽。

所以昙鸾法師是個威德者呀,他在這兒的說法是沒有任何顧慮的,他直接地告訴我們三界虛偽。所以這個清淨句就是勝過三界道。那麼極樂世界為什麼建立“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這樣的機制呢?就是知道三界虛偽。

現在我們在這個世間許許多多修法的機制中,很多人不要說三界的修法,他不知道什麼叫三界,沒有概念。那我們一定要提醒自己。

是輪轉相,是無窮相。

那麼他這從三個方面來說,告訴我們在這個地方沉淪是無以出離的,是無窮盡,是虛假的,是不可得的。

顛倒不淨

他舉了幾個說法——這個讀“蚇蠖”(huo),蛾子的幼蟲。

如蚇蠖循環,

就象那個小蟲子,變成蛾子,蛾子又變成什麼蟲子,蟲子再變成蛾子,這樣循環是一樣的。

如蠶繭自縛。

蠶繭,這個地方誰見過繭?舉舉手。噢,養過繭的人,都看見過,那個小小的蟲子搖搖搖很大了,身體透明了,用那個身體一擺一擺給自己織個羅網,就把自己拴到裡面了。然後別人把它一煮,剪一頭拖出來,把它的身體就吃掉了。有蠶有繭嘛。

“如蠶繭自縛”。那我們現在作的業,凡夫所有的三界之業,都猶如蠶作繭哪,這是決定無疑的,你所有的業相續,就是在作繭自己,不管你是修的善是惡,或者是禅定,或者非想非非想,你在三界火宅中都是在作繭自己,作繭自縛嘛。

哀哉眾生,

要是沒有佛法,我們唯一的作法,你只能那樣做,所以“哀哉眾生”。

締(結不解)此三界,

就是不了解這三界啊。

顛倒不淨。

安樂清淨

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

阿彌陀佛欲置一切顛倒眾生出離這個虛偽之處,到這個如實之功德藏中。

於不輪轉處

於不虛偽處,不輪轉處。

於不無窮處

就是所謂的無明業相,無窮無盡,不可言說。那麼極樂世界的莊嚴、妙用無窮無盡,不可言說。所以因為它是不虛偽處、不輪轉處,所以雖是無窮,亦是莊嚴無窮,這個不無窮處是無明業不無窮的意思。

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

所以佛陀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緣,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成就諸佛的道業,那麼這是他出世的唯一的正因,其他的都是輔佐方便。所以阿彌陀佛這個教言中是清晰地抉擇這個地方。

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

就是法不孤起,佛不無緣地建立國土,也不無緣地制造個極樂世界,為度化一切眾生故建立清淨國土,所以總攝一切世間,清淨平等,普攝世間。

剛開始我們,今天一開始就談淨土非攝惡機,非攝善機,非攝功夫機,非攝賢聖機,是普攝一切機,平等守護,令一切眾生得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的大機大用,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一生成就無上菩提,橫斷生死流,是這樣一個教言機制。

我們要是沒有這個理論的依止,那你說就是妄說了。那我們漸次學習了解,我們了解淨土一法,它這個機制的進趣,實在是很清晰的。“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

污染相破壞相

“成就”者,言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壞相也。)

我們怎麼說三界是污染相呢?世尊講我們的三界是火宅,三界火宅,畢竟不安,尤其他在《妙法蓮華經》反復地講了三界火宅。但現在這個世間人,我走了很多地方,他們都在拼命地建一些什麼世間的所謂的學好人的機制吧,怎麼樣學好人,怎麼樣作好人。我是感覺到十分地有意思。他們的口號是什麼呢?就是不作好人怎麼能學佛呢?建了很多好人俱樂部,好人學佛團體,好人的這個……要是看看佛教是干什麼的,我們真是感覺到,哎呀,“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還想作好人,什麼叫作好人?將來受好報呗。結果這好人不知道能不能作得到,輪回不知道能不能出離?所以“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壞相也。”

清淨相

“觀”者,觀察也。

我們一定要觀察這個,要不觀察這個,現在在我們整個世間有一股風,刮得十分厲害,就是“棄佛向儒”啊 ,現在在我們整個國家傳播得十分厲害。棄佛向儒,就是佛教不要學了,大家都學儒家吧,先學做人吧,先把佛教放一放,不要學了,佛教太高了,我們要先做人,先要學儒家,儒家是做人的基礎,儒家學好了,就可以做人了,然後才能學佛,在我們整個的周邊都在風行。你不能反對大家做人,你也不能反對儒教,說得都很有意思,但是畢竟是三界的教言,畢竟與了生死、出輪回不相干,我們要不警覺這一點,我們隨著就下去了。趕這個時髦,你很快就趕到這裡面,趕到這裡面,一旦業報成熟,你可以到善道去,你可以受人天福報,但第三世你必然墮落。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希望諸位善知識引起重視,尤其是不要迎合這一類的非菩提心的修持,非出離心的修持,非佛法守護傳播、真正利益世間、令眾生得究竟安樂的修持,不可隨,不可盲從,一定要警覺的。這樣滅佛太快了,也太方便了。因為,他轉變的整個都是學佛的機制,這樣的團體,一個團體一個團體,大家都不學佛了,佛經一放,開始怎麼了呢?“人之初,性本善……”行不行呢?不錯。開始《大學》、《中庸》,也不錯。但是這跟佛教,我不知道能不能讓我們這個短暫的人生中,我們真有這樣的機會,先學好人,再來……好人我不反對。就路還家,出離生死,我感到這是佛的本懷,也是我們學佛的一個最大的願望。先學好人再來學佛,我不知道哪個經典上這樣講的,我沒有見過一本這樣的經典!真是我沒有見過一本這樣的經典!就是你先做好人,好人做好了再來學佛,我真沒有見過這樣的經典。

我讀過《賢愚經》(編注:《賢愚經》卷第十一《無惱指鬘品第四十五》),鴦仇摩羅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最後要殺他的母親,釋迦佛就擋住了,然後在佛的眼前證了阿羅漢果了。我看那個經典的時候,我說:唉呀,佛真是佛!要是現在的人,會說:“不行,你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你要生生世世忏悔,慢慢地做好人,從地獄出來以後,償還人命,慢慢地再來學佛。”因為什麼呢?你殺了那麼多人,對不對呀?你不先做好人,你怎麼能學佛呢?對不對?太多這樣的經典了,很多惡人啊,屠戶什麼的,都來學佛。那很多外道什麼的,佛不說:“哎,不不不,你先學好人吧,你學了好人再來學我的佛法。”你看那個千二百五十比丘,都是外道,善來比丘,隨著佛學佛了,沒有一個,釋迦佛說:“不行,你先學好人,好人學好了,再來學……”那這世尊怎麼出世呀?佛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是什麼樣一個機制呢?

現在為什麼這樣的教言在社會上這麼風行呢?因為這樣大量的佛教徒,他們用了大量的佛教徒的機制以後,他們就把它引到世俗上來。這佛也是授過記的。所以本來善根成熟,得遇佛法,千劫萬劫,難遭難遇。世俗善惡,我們常遇常得;佛出興於世,猶如優昙花,教言住世,亦復如是,難得難遇。我們遇到佛法了,放下,學世間的善惡法吧,這跟佛法真不相干,這樣真是丟下珍寶,去覓尋沙礫啊!

我希望諸位善知識要注意這一點,現在整個社會上風氣實在是說不清楚。大量信徒放下經典了,我到一些出家人、居士那個地方一看,我說你現在你成大儒了,又成大醫了,又成大畫家了,又什麼的,但是很少是學佛,深入經藏的越來越少。講佛法的機會沒有了,實踐佛法的機會沒有了。因為什麼呢?要作好人哪!是給別人標榜好人呢,還是自己實是心願願意作好人呢?我也沒有搞懂,但我說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我們經常唱那個偈子是什麼呢?“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現在一傳播就是“不行啊,你學佛福報不足啊”。那你得遇佛法就是足了!你要進趣學習的,你要深入實踐的,你不能被世俗的風吹跑的,你吹跑了,你丟失了三寶的攝化,你不是佛教徒了,那才真是可惜的,冤枉,枉然了。

所以佛教住世,我們是一個見谛的佛教徒也好,皈依的佛教徒也好,一定不能捨三寶,一定不能捨佛、法、僧。你不要被你那謊言所欺騙了,什麼你要先作好人了,結果就把三寶的教言給放下了,把世俗的談論給掛得高高的。這樣我們學佛會遭到很大的創傷。這個大家一定要注意。

當然,我們在學佛的時候,真是不妨從明入明,從善入善,從樂入樂。善者,樂趣之法,本份之法,令人得安樂。那我們在現世中,行諸樂法,就是行諸善法,進趣出離善法,出世入世二種善法,勤加守護,那是最了不起的,這個不能放掉,這個是決定我們要清晰觀察的。但你要是捨三寶去行世俗善法,我感到太可惜了,那是太不相干的。那我們行世間善法,安住本位,不捨佛法之善法,出世善法,那是最要得,最緊要的一個急務了。所以出世是最為重要的,出世間這個輪回之相。跟大家作這個提示,雖然有點強化這個地方,希望大家一定看到這個因緣。

觀察也。“彼”者,彼安樂國也。“世界相”者,彼安樂世界清淨相也。

彼世界清淨相,總相說。

其相別在下。“勝過三界道”。

“別在下”,下面十七句會講的,十六句會講的,現在沒有講。

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

那我們現在大批的精力去做善人的時候,那也是如此因如此果。那我現在緣佛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以順應清淨法性,普利十方一切有情,平等心智,平等守護,那也是如此因得如此果啊。

以如此果,酬如此因,

那肯定是因果互酬的,那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念佛成佛是真實之正因。所以我不希望大家念善人,也不希望大家念惡人,也不希望念功夫,但念阿彌陀,念阿彌陀佛的願力,念阿彌陀佛的隨順法性功德力,念阿彌陀佛的回施力,念阿彌陀佛攝一切眾生不捨,這樣我們念佛隨順此機制,得見法性,畢竟於無上道得以成就。這樣是十分重要的,因果互酬故啊!念半天善人,你成個善人了,升到天上去了,經過五欲之樂墮到地獄的時候,誰來替你受苦啊。我告訴你:勸你做善人那個人,代替不了你,他幫不了你。因為啥?他迷得比你還早呢。我們知道在昙鸾法師舉的例子上是一樣,你勸人這麼做的時候,你心裡一定有這種東西。

那我們知道以因酬果,因果互酬的時候,那我們怎麼來看這個世間?我們怎麼來守護這個法則呢?那麼因果互酬,我們一定要端明發心,了解發心。發心如是,果報如是。因果互酬故,所以舉心動念,即了知結果。你這樣有個安穩守護的機制了,有個發心的主動的透視了,要不然你會迷失自心哪。妄以善惡相許,妄以功夫相許,只怕輪回業力一來,你是受苦報、受樂報、受有功夫報,皆是三界輪回之報,虛偽之報,還不能出離啊!

所以這個地方昙鸾法師不斷地給我們提。

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

三界

三界者,一是欲界,所謂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餓鬼、地獄等是也。

四生九有之類,在這個欲界。

二是色界,所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等是也。

這是色界天。

三是無色界,所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等是也。

那麼這一類天是無色界天。你在此地功夫上在用,在這個善惡上在用,你禅定八萬大劫,不了生死事,不干生死緣,繼續造業,所以八萬大劫後,果報成熟,一樣是沉淪六道。這個我們要有一個觀察。若觀察,我們不至於在三界道中說善說惡,說是說非,說功夫不說功夫,與佛法擦肩而過,那真是有點可惜了。所以我們得遇無上甚深微妙的佛法,要愛樂、守護、觀察、實踐乃至成就。

時間又到了,明天我們接著學習。

錄音記錄:明忻

 

上一篇:方立天教授:天台宗心性論述評
下一篇:方立天教授:佛捨利的豐富內涵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