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四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乘百法明門論》(第四講)    

【原文】何等一切法。雲何為無我。

    此設疑問。意在欲人了悟。知一切法本自無我也。以問有五種。一、利樂有情問。謂菩薩知一切法無我。而眾生不知。為欲利樂。故問於佛。使其了悟革凡成聖也。二、不解問。謂自己於一切事理不明。而問於人也。三、愚癡問。謂愚暗癡迷於理事不分。而問於人也。四、試驗問。謂以己所知問於他人。以驗他知不知也。五、輕觸問。謂我慢無狀。而戲問於人也。此菩薩設此一問。即五問中利樂有情問也。


甲一、佛法要解決的問題

    乙一、唯有佛法,才能帶來快樂

【審視自身】我們有習氣、煩惱障、業障,我執、法執,種種的問題,所以不能通達緣起,不能通達諸法;不能知道、了解和把握與佛法相應的快樂。

只有同佛法相應,才有快樂可言。

          丙一、外在快樂與內在快樂的差別

【觀察思維】有人買了衣服覺得快樂;有人買鋼筆覺得快樂;有人買房、買車覺得快樂;有人旅行覺得快樂。這些快樂都是外在的,有條件的。

只有同我們的法性光明相應,同最高的佛法相應,那我們所得到的生命的喜悅和快樂才是我們要追求的離苦得樂的意義。

          丙二、情緒和快樂的差別

【應機譬喻】來到寺裡,看到寺廟很莊嚴,大家很用功,覺得感動、快樂;但過了幾天,快樂就消失了,痛苦就生起來了。

【辨析原因】這只是一種情緒,只是因為我們的習性與外在的環境和氣氛相應而產生的快樂的感受,而不是內在體會到佛法所獲得的快樂。

          丙三、對比認識

【情緒的快樂】都是生滅法,都是短暫的、無常的、把握不住的。

【(佛法的)快樂】讓我們內心遠離了障礙,消除了隔閡,內心沒有束縛,內心對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對五欲六塵八風都能超越,對順境、逆境都能夠超越。

【錯誤現行】我們(雖然學佛了,但仍)以世間的觀念、價值評判體系來感受快樂,快樂與痛苦都是共世間的。

【應機譬喻】不學佛的人來到山上,也會覺得法師很有修行,義工很有禮貌,大家很善良等,但是這些只是對有形有相的外在人和事的印象,這種印象在自己內心中留存的一種感覺。我們來到山上以後,(開始可能也會覺得快樂),住的時間長了,如果放棄了對佛法的追求,就會感到痛苦,並不是說住在這裡就會感到快樂。

【辨析原因】(這是因為)對佛法、對信仰沒有堅定的皈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追求,追求的都是外在的成就和喜悅,離我們的本心越來越遠。外在的人事都是無常的、會變化的,人多了你覺得嘈雜,人少了覺得寂寞,都是觀念的問題。

【師父強調】實際上是我們內在對自己的信仰,內在對佛法相應,已經越來越離譜,而不是外在的人和事影響、妨礙了我們。

【反省自身】如果我們出現問題,就是和煩惱相應的標志,而不是同佛法相應。如果同佛法相應,就不會有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

     乙二、以法轉心,化苦為樂

        丙一、非理作意引發痛苦

【錯誤現行】覺得我在這個地方住了很久了,這個地方的佛法都學完了,沒有可學了。

【師父破斥】法都在人的心裡頭,你怎麼能知道呢?我們對外在的東西了解都非常不夠,更何況人內心的佛法呢?

【喻】手,五個手指頭各有名字,合起來為拳,分開來為掌,就一只手都有這麼多說法、意義、作用,還有左右手之分;還有腳呢,頭呢,有耳朵、鼻子……它們彼此是有關聯的,一體的,生命整體的意義。手指頭為何有長有短?這麼長都是有道理的,長短各有用處,都是生滅法,都是相。

【心與相】我們認為一個相好不好,都是我們的觀念。相的和合與隔閡,都是人心造成的,都是非理作意造成的。

【錯誤現行】看到一個人,就覺得自己比他強,其實對方並沒有與你比較的本意。

【團體觀念】實際上在群體中,再能干的人也需要別人幫忙,才能成辦廣大事業,和合才能把事情做好。

【師父破斥】如果觀過、比較、分別,就有高低、有你我,都是世間法,與佛法的本意是相違背的!

我們常常把世間的思維模式帶到佛門裡面來,看到自己比不上別人,心裡難過;看到別人不用心,心裡也難過。無論比別人好還是壞,都難受。對方也是如此,無論如何都是痛苦。

【究其原因】為什麼會痛苦呢?因為跟佛法不相應,無明!

         丙二、策發希求轉變苦樂

【如理轉化】如果換一個角度,換一套思維方式,痛苦就沒有了,問題就解決了。唯識“三能變”,初能變阿賴耶識、二能變末那識、三能變前六識。苦樂都是從我們內心變出來的,內心能夠轉變的,再苦的境界我們也能把它轉變為快樂的境界。

【喻】得了癌症,要開刀把腫瘤去除。開刀雖然是痛苦的,甚至有生命危險,可是你知道開刀對自己生命有好處,就會心甘情願接受,不會覺得苦,還要花錢找醫生開刀;平時如果叫人拿刀砍你一下,給你多少錢都不會願意。

【認清關鍵】(有這些差別)都是你內心求不求的問題,希求的問題。(希求就不會覺得苦)。

【師父強調】學佛法也是一樣,你沒有希求怎麼會得到快樂?這是不可能的事。


甲二、百法之功用

    乙一、觀察諸法生滅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百法不是告訴我們結果,而是告訴我們怎麼觀,怎麼入,住,出,你怎麼進入這種觀察的狀態,你怎麼一直保持這種觀察的狀態,最後你怎麼超越於這種觀察的狀態。

【脫離誤區】如果掌握不了這種入、住、滅,一直在“住”想,就會產生種種的幻覺。

幻覺出現就是與現實狀態脫節了,你能夠住,但是出不來,很多著魔就是這樣的原因。常常聽到居士出現這種情況,眼睛一閉就看見佛菩薩,耳朵聽見什麼人跟自己講話,佛菩薩告訴他什麼,他就是住在這裡,出不來,不知道怎麼辦。他沒有觀察到這都是生住滅,不會出。

     乙二、破除名相對立

    佛法在動靜語默中都有,並非只有哪一種才是佛法,關鍵看我們怎麼用心。

【錯誤知見】有些人認為說你一天喋喋不休,說那麼多話,一點不寂靜,都在散亂,沒有佛法;另外一邊的人就說你是個自了漢,一天坐在那裡一句話也不說;有些人說你這個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承擔、都是在做事,沒有佛法;有些人說你在那裡很懶惰,什麼事情不管。互相埋怨,互相觀過。

【名相對立】那這些問題實際上都是沒有真正理解到什麼是佛法,它都是在名相上的對立。喜靜的人看不慣好動的,喜歡說話的人看不慣不喜歡說話的,這樣就很難共處,很難和合。

【解決辦法】這些都只有從我們內心的境界去體會,用佛法去體會,才能過得去。否則就會出問題,有障礙、有麻煩。

     乙三、從外相體會境界

【喻1】拈花微笑。花、微笑都代表人內心深處的一種境界,是無形無相、至高至聖的境界,我們供養佛菩薩都是香花,通過這些有形有相的,來表達我們內心無形無相的一種境界。

【喻2】插花。普通人不知道花的意思,但是插花的人知道什麼花代表什麼意思,代表人的思想、心情,只有體會到了這種境界才是有意義的。

【喻3】生病送禮物。在城市裡會送花,如果在農村你送花他反而會罵,到處都有,不實用,還不如送點饅頭。那如果在城市裡,別人生病你送饅頭人家會覺得你頭腦有問題。這就是知境界的問題。你送的東西對方要能領納、能懂得你的意思。

【喻4】寶石。鑽石、寶石、水晶,本質與石頭一樣,也沒有什麼用,但是人為什麼會喜歡?因為喜歡它的象征意義,大家給它賦予了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與法相應】佛法也是如此,它是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祖師大德們的一種證明,(只有當我們體會到它的意義、體會到它的境界,)同佛法相應,我們才會有這種快樂。如果不同佛法相應,我們就沒有快樂可言。

     乙四、從有為通達無為

    對外在相和內心觀念的把握、轉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學的佛法名詞越多,障礙越大,消化不了。

【修學誤區】所有的法相名詞在心裡不能融會貫通,不能消歸自性,不能圓融,不能產生觀照力。

【修學次第】對任何一個法,從相上觀察與從性上觀察是不同的。先從行相上觀察,再悟入諸法的真實性(空性)是比較容易的。如果一下從法性上面(入手),非常容易進入斷滅空的狀態。

【對照本論】百法的前面九十四個法都是有形有相的,宇宙萬法概括成九十四個法,便於我們來修學。百法是凡夫到聖者心路歷程轉變的一個過程的需要,從有為法、生滅法,轉到無為法、不生不滅法。後面的六個無為法就是不生不滅法。

有為法也好,無為法也好,都是無我的。也就是從有為法的本身來體會它的無為法,從生滅法的本身來通達不生不滅法。


甲三、學習無我對我們的意義

    乙一、淨化信心

    我們常說對哪個法師有信心,對哪個法類有信心,那麼,我們有沒有信心如何來衡量呢?我們有信心,歸根究底是看我們對佛法有沒有信心。無論哪位法師、哪位善知識他都是要引導我們皈信三寶,行持戒定慧。

【衡量標准】如果我們有信心,內心一定清淨,信的本意就是淨心為信。內心清淨的特點就是沒有執著、沒有高低、沒有你我他種種的障礙、沒有對立。

【師父破斥】不是說我們對哪位法師、對哪位大德、對哪位菩薩有信心,我就比你高一等。那另外一個人說我對哪尊佛、哪尊菩薩有信心,那我也比你高一等。用社會上面的話來講,你是搬出一尊菩薩來嚇唬人,搬出一尊菩薩來壓人,然後比你高。你講這種話,本身就是沒有信心的表現,那是不對的,都是一種邪見,都是一種煩惱。

    譬如說,認為自己的老師了不起,別人就會尊重你。其實只有真正你自己的學問比大家高,大家才會佩服你,不是說你是哪位大師的門下,人家就一定會認可。老師的成就是老師的成就,你的成就是你的成就。如果你的老師成就高,人家對你的要求會更高,若自己沒有成就,別人反而會更加看不起你。

【師父提醒】但是我們就非常容易犯這種毛病,覺得這些善知識、大德的功德好像就是我們自己的功德一樣。這樣子內心當中的慢心不知不覺都是在增長,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最後都成障礙,處處障礙。

     乙二、破迷開悟

    進入大乘法門,學習百法的目的就是要破我、破執。

【如理辨析】我:五蘊和合;

            法:有哪些法,每一樣都是無我的。

條分縷析,這樣我們就不會對外在的種種東西產生執著,進而對整個的宇宙都會認為說它是如夢幻泡影的,它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它都是相,它不是諸法的本性。

【從相入性】我們破迷開悟,就是從這裡開始。我們迷於一切法的相,從相的上面進行開導,讓我們悟入到法性。我們悟入到法性以後,我們就不會迷於法相,這樣我們才會清醒。

     乙三、堅定信願

【辨析心相】現代人大多很聰明,聰明人想得很多,但是遇到痛苦、麻煩,內心沒有力量去對待,然而又看得很清楚,就會很孤獨、迷茫、不安,沒有安全感,就覺得不快樂。慢慢就逃避責任、推卸責任,大聰明就變成小聰明了,就沒有動力去做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業了。最多願意去輔助別人,但自己卻沒有勇氣去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不肯發心,一旦遇到問題、困難,就過不去了。

【應機譬喻】不要說做驚天動地的事業,比如說我們要講一百次課,你都不一定敢發願一百次都來聽。可能有什麼事啊,要去哪裡啊,都會有障礙,都很難做到。

【如理認識】要做到很小的一個事情都很不容易,沒有極大的願力是做不到的。如果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擺在生命的第一位,譬如吃飯,不吃飯不行。

如果我們不是把佛法擺在這樣重要的位置,(認為不學法不行),那是很難(把佛法學好的)。

【反問自心】假設佛真的來到我們面前,我們敢跟著他走嗎?不少人嚇都嚇跑了。

【如實認知】實際上我們的信心是很脆弱的,我們對佛的概念都是建立在一種假想當中。

【錯誤現行】我們常說要跟某法師生生世世,卻過幾天就跑了。

【師父破斥】這都是人的一種情緒,越是講大話的人越是靠不住。不是從內心當中發出來的(願),都是不行的!

【堅定信願】你發了願就不能改了,你今天能改,他明天也能改,到後天也能改,以後怎麼會有成就呢,不可能的事情!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我們學佛法是一種最高的、不二的選擇。如果我們經常變來變去,就說明我們內心對佛法最基本的信願的前提還沒有解決,信心的問題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解決,這樣是不行的!

【信為根本】信、解、行、證,如果信心上面不能解決,那我們學了很多的理論、很多的實踐,它的意義就顯示不出來了。

【究其原因】有障礙,也就是不能通達無我的道理。(理解:我們不認識無我的道理,不認識萬法的本性,都是迷在相上頭,所以處處執著。正是這些執著障礙了我們,使我們不能對佛法產生清淨的信心,不能對學佛發出真實的願力,反而把佛菩薩、善知識當作了炫耀自己的資本,增長慢心。要破除我們身心上的種種執著,增長學佛的信心和願力,培養清淨心……等等,都要學習無我的道理。)

    所以說一切法都是無我。


甲四、釋為何設問

      乙一、明示設問目的

    我們要去面對一切法,不是佛要說這麼多法。

    這些法本來就是存在的,宇宙萬物、世出世間本身就有這麼多法。

    世間上科學對萬法也有分類,例如礦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等,佛法也要對它進行分類,分類之後我們才有辦法下手,用功、觀照、轉變。如果不分類的話,我們就無從學起,無從修起。所以,“此設疑問。意在欲人了悟。知一切法本自無我也。”知道一切法本來就是沒有我。

     乙二、辨析設問動機

“何等一切法?雲何為無我?”此問為世親菩薩自問,下面自答。

【問有五種】

1. 利樂有情問。菩薩知一切無我而眾生不知。為欲利樂故問於佛。使其了悟革凡成聖也。古往今來的菩薩大德問問題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替眾生問問題。凡夫問不出來這些問題,一般人沒有興趣、耐心來替眾生問,我們都是為自己問。出發點不同。

2不解問。謂自己於一切事理不明。而問於人也。自己不明白,向人家請教。我們不明白的問題太多了,多到我們不知道問什麼好。

3. 愚癡問。謂愚暗癡迷於理事不分。而問於人也。理事不分,稀裡糊塗。會做事的人一般理不明,會說理的人一般不會做事,通常是這樣,因為(只對其中一個)相應。所以華嚴上面(才會說)要理事圓滿、事事圓滿。

理好說,事難做。

【喻1】蓋樓,理上很好講,實際去做就不那麼容易了,要有地,要有設計、材料、工人等等。

【喻2】寫字、畫畫。說起來很好說,書法家可以給你講王羲之的字有多麼好,但我們可能一輩子都寫不到這麼好。

【從教至證】佛法也是如此,不是我們聽法師說了之後,自己就能做到的。要真正自己證到了,才是真正的成就,否則就只是種善根。

【次第進步】剛開始聽聞,種善根,內心有印象,知道這個法好,不斷熏習、希求,不斷有鑒別的能力,不斷知道生命的層次感在什麼地方,慢慢去進步,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證得)。

【錯誤現行】我們總覺得磕幾個大頭、念幾遍咒語,就能大徹大悟。

有幾個人敢講自己大徹大悟?越有成就的人越虛心。

【師父破斥】越是講大話的人,越是整天都是不切合實際的想法,都是對無我不通達的一個表現,總之要追逐外在的成就,沒有認識真正意義上內心的成就。內心上面的成就就是要把種種的問題去掉。

 4試驗問。謂以己所知問於他人。以驗他知不知也。

【師父破斥】這是我們常常會犯的毛病,喜歡去考別人,看他懂不懂,這是非常不好的!有時自己明明知道,卻裝著不知道,去問人家,別人答不好心裡就會暗暗嘲笑,這個心態很不好!如果長期去熏習這樣的心態,將來自己就會遇到這種情況。

我們還常常對法師如此,去問法師,看看他的功夫有多高,這個心態是很不對的,不能以考驗的心去問別人。

 5. 輕觸問。謂我慢無狀。而戲問於人也。就是漫不經心的狀態,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對我們要請教的對方很沒禮貌,很不用心,這也是我們常犯的毛病。

【結示】世親菩薩在這裡是利樂有情問。

【師父策勵】我們學習這段的目的,(是要認識到)若我們所想、所問都考慮到一切眾生,都是為利樂有情,目標不同,發心不同,起心動念不同,我們感果也就不同。


甲五、法之釋義

    我們前面談到“我”的特性:常、一、主宰。

主,國主、皇帝;宰,宰相。我們能不能做自己的皇帝呢?我們能不能主宰自己呢?不能。我們既不能主宰自己,也主宰不了別人。都是無我、無常,怎麼主宰呢?

但無常也不能混為一談,無常是法。法義有通、有別。

【法之通義分四】

①佛所說教。即三藏十二部佛所說法。

②法是軌則。有其規范性。

③真如法性。

④宇宙萬有。

【法之別義唯一】持、軌范。釋義有三:

①任持自性,軌生物解。

②能持自性而不變,以為規范,與他了解。

③有其自己之特性,能為吾人認識之對象。

【喻】火車的鐵軌,我們一看到鐵軌,就知道這是火車行駛的軌道。同樣,我們看到柏油路、水泥路知道這是汽車跑的高速公路。

【釋】任何一個法都有他的形態、外相,保持了外相才能讓眾生產生規范的理解。任何一個法都有差別的體相。

【喻】茶杯有茶杯的體相,茶壺有茶壺的體相,衣服有衣服的體相,都是它的軌則。

【一體兩面】(法)既講無常也講軌則,如果只講無常不講軌則,就是混亂的;如果只講軌則不講無常,就著相了。要在相上體會無常。

【錯誤現行】學佛如果學錯了、學偏了,對世間的相沒有興趣了,放棄了世間上的種種成就,不作為心中追求的目標了,但是佛法的相又沒有樹立起來,兩頭無所得,造成內心無所緣。

【對治方法】(只有對三寶建立信心才能避免這種現象。)

【體悟三寶】三寶,佛、法、僧。佛(的塑像),不會說話;經典(法),也不會說話;僧,才會說話。只有出家的法師才會說話。如果對會說話的(出家的法師)都不能產生信心,怎麼可能對不會說話的(佛、法)產生信心呢?這是不可能的事。佛法二寶,賴僧弘傳

【信心根本】我們如果對僧寶,對法師、善知識生不起信心來,就很麻煩。

【反顯】(如果對僧寶沒有信心,就無法很好的學習佛法,無法認識到萬法的軌則),內心當中已沒有軌則,然後自己內心生起一套軌則來,亂想出一套軌則來,(就會學偏、學錯)。


 甲六、統攝闡發

    乙一、依法提升

    任何一個法,大到宇宙萬物,小到一草一木,都是有因有緣的,我們怎麼在這種時空因緣下體現生命的價值、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質?

【三寶功德】三寶具足無量神通變化,神通就是智通,他告訴我們方法,我們照著這種方法去做,問題就解決了,解決了他就變化了。

【如理認識】變化不是無中生有,不是變魔術。

【錯誤認知】我們常常認為神通就像變魔術才叫變化。

【喻】人變化了就變化了,平地變出一個大樓,也是變化。

【無常使然】變化需要種種條件,並非無中生有。通達了無常、無我,才能改變,而不是變魔術。

【師父破斥】神通不是變魔術,變魔術這種僥幸心理,不是我們佛法要的,那種東西是迷惑世間的。

【智慧為依】我們佛法所談的神通變化靠我們智慧,在這個無常變化過程中成就種種莊嚴。我們只有看到法性,只有證悟到不生不滅的狀態才有辦法做到。這些都是離緣受相,離名實相,離心緣相,不是靠語言能夠表達的,不是靠文字能夠敘述的,不是靠我們想象能夠想像出來的。他是我們一種體會,是生命最深層次的答案。

     乙二、結合現實因緣,破除邪妄分別

【輪回本質】我們長期以來在六道當中輪回,都是一種虛妄、分別的心態。因為虛妄分別的這樣子心態,所有無法看透人世間的種種的關系。

【究其原因】我們用我們自己的觀點解釋萬法,而不是用佛法來解釋萬法。

【師父破斥】我們以自己虛妄分別的心態,去看、解釋、認識種種外在的問題,就會越認識越錯,越認識越遠,這就是造成我們禅定智慧缺乏的根本原因。

虛妄分別不是真分別,不是通過法類來分別,是通過種種世間的名利、是非、得失、計較來分別,這是很要不得很要不得的!

【向內用功】我們要得到佛法,要得到快樂,要遠離痛苦,只有從內在方面做功夫,只有從無貪無嗔無癡上面去努力。

彼此之間,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不是一種競爭。

【對比認識】

◇世間上面所學的知識,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培養一種成就感。成就感,即自己比大部分都要厲害,能夠戰勝別人,很有競爭力。競爭過別人就洋洋得意,輸了就垂頭喪氣。世間肯定有輸有贏,外在成就有得有失,所以心就不平。

◇佛法告訴我們:彼此之間不要競爭,要和合。和合才有太平,不是要讓突出個人。

◇世俗社會給我們種種身份,如醫生、老師、科學家、學生,等等,我們在這些身份上要盡自己的責任。

◇修行人是在人的身份上去用功,這是不同的。

【師父破斥】我們太注重外在的身份,這是很不對的!

【應機譬喻】我們到法會當中,給你當組長你就高興,當組員就不高興;組長上面還有很多(更高的職位),總是當不到,苦惱就多。總是覺得我在佛門當中要有個什麼身份,要比別人高一點,這都是不對的!身份、職位都是工作的分工,不是說在基層就沒有功德。

【莫向外求】我們不能在外相、假相上虛妄分別,在虛妄分別上追逐成就,更多的要在諸法的實踐上面、在真實的成就上面來用功。

【隨自意樂】另一種誤區:認為我非要做組員,非要做什麼事情,這也是不對的,是不合和的。這都是我們學佛人常常遇到的問題,常常說自己喜歡做什麼,不喜歡做什麼。

願意去做,只有一個理由,就是成佛。

不願意去做,可以找出一百個理由還要多。

【如理認識】世俗社會的身份是要完成社會責任,佛門裡的責任是要成佛。所有外在種種事相都是為了歷事練心,在高位、地位,任何位置都能干,才是對的。

【融入團隊】在任何時候,做什麼事我們都是一種歡喜心,做什麼事自己的業都能夠跟眾人的業和合,大家相應,這才是對的。今天你在前明天我在前,今天他在後明天他在前,眾緣和合。

【認識自心】(我們修行,就是要)透過外在的種種事相、種種境界,種種外緣來看我們的內心。

【錯誤現行】(我們常見的心理:)這個法師怎麼不欣賞我?這個法師怎麼看不到我這麼能干?這個法師怎麼不知道我?好像自己有很大的冤枉一樣,有很大的委屈一樣,這都是不對的,不是學佛法的基本心態。

【平常心是道】學佛法(要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

這些都是需要去分析的,分析才能夠改進,改進才能夠好。

 

上一篇:洪修平教授:略論玄學與禅學的相異互補與相通相攝
下一篇:洪修平教授:略論人間佛教及其在當代的推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