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楊曾文教授:禅宗初祖菩提達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禅宗初祖菩提達摩   

  在中國,也許在世界各國,提起少林寺,好像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提到菩提達摩,知道的人就少一些了。不過,在中國知道他的人還是很多的,即使擴大到近鄰朝鮮、韓國和日本,乃至越南,知道他的人也是相當多的。為什麼?因為在中國,以至東亞一些流行佛教的國家,禅宗特別盛行,而禅宗是奉菩提達摩為初祖的。走進寺院,走進書畫店、博物館,經常可以看到一幅幅充滿生氣形象各異的達摩水墨像,一般以畫半側身達摩的為多,只見在倒八字眉毛下雙目深陷而炯炯有神,鼻梁高挺,兩頰長滿絡腮胡子,或坐禅,或站立;也有的畫達摩迎風站在流動的江中,腳下有一根蘆葦,岸邊有葦叢,題上“達摩祖師一葦過江”之類的文字。……雖然各種達摩畫像表現的是“胡人”形象,然而卻給人以親近的慈祥的感覺。如果打開佛教史書,翻閱禅宗“燈史”(記述歷代禅宗祖師事跡和語錄的史書,如《景德傳燈錄》等),經常可以看到“祖師禅”或“何為祖師西來意”之類的語句。
  那麼,菩提達摩是個什麼人呢?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有些什麼事跡呢?請允許我用通俗的文字稍作介紹。
  一、“壁觀婆羅門”
  菩提達摩,宋代以後一般寫做菩提達磨,是南印度人,出身於婆羅門種姓(古印度社會中分為四個種姓等級,婆羅門屬於最高種姓)。他在南北朝的初期(5世紀後期),乘船從廣州登岸,經過江南的宋境,然後渡江到達北方的北魏。他曾長期游歷和傳法於嵩山洛水流域一帶地方,曾在少林寺居住和修行。
  達摩在中國北方至少生活了50多年,學會了漢語,能讀漢譯佛經。當時佛教界盛行有豪華排場的講經、齋會活動,不太重視打坐修行。達摩對此風氣表示不滿。他特別重視坐禅修行,在棲止少林寺時,經常面壁而坐,靜心觀想,被人稱做“壁觀婆羅門”。
  達摩弟子有惠可、道育、僧副等出家僧眾,還有昙林等在家的居士。他特別提倡《楞伽經》,曾將此經授予惠可,對他說:“我看這部經最適合在漢地流行,如果照著修行,可以達到解脫。”他親切地教導弟子按照這部經的意思認真坐禅修行,希望他們從內心達到覺悟,教他們不要受當時佛教界不好風氣的影響。
  因為達摩教導弟子注重內心覺悟,受到某些只熱衷講經齋會排場的僧人的猜忌,甚至有人幾次下毒害他。達摩終於在一次吃過有毒的食物後去世,遺骨被安葬於熊耳山(在今河南三門峽市陝縣)。然而根據後來的傳說,達摩並沒有真死,竟一個人赤著腳提著一只鞋悄悄地越過蔥嶺回到了印度。
  二、祖師西來意
  “何為祖師西來意”?在過去禅宗叢林參禅的場合,這是被反復詢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意思是說菩提達摩祖師為什麼千裡迢迢來到中國呢?然而一般皆不予正面回答。如果是禅師問弟子,弟子貿然作出回答,往往遭到棒喝(用棒打或大聲吆喝、斥責);如果是弟子或參禅者問禅師,禅師或是默而不答,或是用別的話岔開,也有時施以棒喝。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用任何語言文字都難以把達摩來中國的用意表達清楚,所以最好不回答。禅宗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主張對此類問題應當讓學人自己思索,從中體悟達摩祖師來華的真意,然後落腳於自修自悟的行動之中。
  那麼,菩提達摩祖師有沒有“西來意”呢?當然有。到底是什麼呢?
  一個人從出生那一時刻起,到最後生命結束的剎那間為止,不知要經歷多少坎坷、磨難和痛苦。人如何從種種的身心煩惱和痛苦中解脫出來呢?最重要的是從自身做起,從淨化自己的心靈做起。佛陀從創立佛教的那一天起,就教導人們要認識造成各種身心煩惱的原因主要不在外部,而在於自己不懂得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是互相依存的,不知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道理。佛陀把這種精神狀態稱做“無明”或“癡”。因為不懂得自身周圍和一切事物和現象永遠處於生滅無常的狀態,便懷著永無滿足的貪心向外追求名、利、財、色,於是在順利的場合便高興,甚至忘乎所以,弄不好便樂極而生悲,遭遇挫折或苦難;有時追求目的沒有達到,便怨天尤人,情緒激憤,甚至導致家庭不和,與鄰裡發生糾紛;極而言之,甚至發生族群爭執、社會動亂和戰爭。歸納起來說,貪、瞋、癡(無明)才是導致人們遭遇種種煩惱和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因而被稱做“三毒”。人們如果要徹底擺脫各種人間煩惱和痛苦,就應當淨化自己的心靈,從克制並進而斷除自己的貪、瞋、癡入手。
  自古佛教通行的法則(“七佛通戒”)就是簡單的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遵守戒規和社會公德,止惡行善,不斷淨化心靈,正是佛教的基本要求。
  菩提達摩從印度來到中國,在50多年的漫長時間裡所行施的教化,也就是一引導民眾淨化自心,覺悟自性,從生死煩惱中達到解脫。難道這不就是“祖師西來意”嗎?當然,任何語言對問題的表述都是有局限性的,筆者所作的解釋也許仍然掛一漏萬。
  三、“捨偽歸真”,體悟自性
  菩提達摩是著名的禅師,教導門下慧可、道育等弟子自有一套獨具特色的道理和方法。他遵循大乘佛教以普度眾生為宗旨的菩薩之道,首先要求弟子要通過靜心坐禅,體悟佛法的真谛――真如佛性,稱這種方法叫“理入”,意為讓自己的認識契悟真理。他告訴弟子:
  如果要達到解脫,首先必須歸信並且認真地學習佛法,從中體悟佛法要旨,確信自己的本性與佛、菩薩本來沒有差別,只是因為自己的心性受到情欲煩惱的污染才沒能擺脫生死煩惱。如果能聚精會神地坐禅壁觀,在自心斷除一切貪欲煩惱和各種差別觀念,做到“捨偽歸真”,不再執著於文字,便能使自己的認識契悟於佛性之理,達到清淨無為的解脫境地。
  達摩要求弟子達到的境界可以說是很高的,然而如果要著手去做卻也並非難到不能做的地步,可以說是“難行能行,難修能修”。首先要放下各種思想包袱學會坐禅,一次不會就兩次,兩次不會就三次,然後就堅持聚精會神地坐下去,觀想下去,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堅持下去,貪欲和煩惱痛苦就會越來越少,精神境界越來越高,終有達到解脫的一天。“理入”是個總目標,是最高目標。如果修行者沒有這樣一個終極目標,其他任何修行就顯得毫無意義。
  四、遵循“四行”,實踐菩薩之道
  菩提達摩教導弟子在日常修行和生活中應當遵循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包括“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這四行是什麼意思呢?
  既然貪、瞋、癡是導致人生一切苦惱的禍根,那麼就應當在平時各種場合予以認真地對治(對症治療),並且以大乘菩薩之道作為自己“弘法利生”的最高宗旨。
  1以報怨行來對治人的瞋恚。在遭遇任何挫折和痛苦時候,都應想到這一切都是自己以往的所作所為造成的;既然是報應,就應當平靜地甘心忍受,而不應當怨天尤人,防止憤怨情緒和極端行為的發生。
  2以隨緣行來對治無明或愚癡。一切事物皆是因緣所生,生活中的苦樂遭遇也是由內外緣分決定的,世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因此,如果碰到榮譽順心的事情時,應當想到這是由自己過去的表現和其他外緣條件造成的,不必興高采烈,忘乎所以;遭遇挫折或失敗,也不必灰心喪氣。如果懂得凡事皆有因有果、有生有滅的緣起之理,就必然增長人生的智慧。
  3以無所求行來對治貪欲。應當體悟一切現象都是變動不居的,是空幻無常的,對世上任何的東西,什麼名利、地位、財物,以至自身的年華,皆不應當貪戀執著,皆不應執意地追求,要認識有身有求就會造成苦果。如果能達到此種認識境界,便會甘心於淡泊,逐漸息滅貪求之心。
  4以稱法行引導實踐大乘菩薩之道。“法”就是大乘佛法,就是大乘菩薩之道,包括“六度”(或稱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所謂“稱法行”就是要在行動中實踐這六項內容,努力地弘揚佛法,造福人間社會,利益有情眾生,並且應當嚴格按照大乘佛法的規則,遵守戒律,努力地修行,不斷地斷除煩惱,增長智慧。
  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在50多年的傳法生涯中,主要以此“理入”和“四行”教導弟子,引導他們重視自心覺悟,並且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不間斷地對治和斷除導致人生苦惱的根本原因——貪、瞋、癡三毒,努力實踐以“六度”為基本要求的大乘菩薩之道,將修行、弘法和利益人群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現實社會建設人間淨土。
  如果有人再問:“何為祖師西來意?”可以回答:“以上便是!”

 

上一篇:學誠法師:怎樣發心修行
下一篇:學誠法師:持戒四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