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悲護生精神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楊曾文
一、建設生態文明,已經提到中國社會的發展日程
中國自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後,使人感到社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進,人們的觀念也在與時俱進。人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從原始文明到農業文明,再到工業文明,然後再進入旨在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統一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的更高發展階段。在我們中國,當人們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提法還剛剛熟悉不久的時候,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所作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中又根據科學發展觀和中國建設的實際情況及時地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號召:
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我認為,對佛教界來說有外在和內在的兩個方面。所謂外在的,是從所有中國公民皆擁有的社會權利和義務講的,既然佛教界人士和廣大四眾弟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那麼就有責任和義務響應黨中央和國家的號召,遵照統一的部署自覺地投入到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中去。作為內在的方面,是從佛教的教理和規范的角度講的,對佛教中原來蘊含的某些與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相協調的思想,應適時地吸收當代人類文明的成果加以新的诠釋,更新觀念,充實教義,並且應用到日常弘法的活動當中,動員廣大四眾弟子增強環保和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自覺地投入生態文明建設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這個過程與佛教日常的弘法利生活動能夠密切結合,自然也是佛教隨順時代發展的過程。
二、以新的視角闡釋和發揮佛教的緣起學說,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從這些緣起學說的宗教意義來講,是引導信眾信奉佛教的基於緣起學說的教義理論,並遵照修行,以達到解脫。對此,這裡不擬詳細解釋。然而如果從這些理論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哲理來看,其中清晰地表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主觀的還是客觀的,都是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的,並且貫穿著因與果、本與末、淨與染等的邏輯層次琏條。按照這個道理來思考人生,觀察世界,不僅人的善惡行為會招致不同的善惡報應,而且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是彼此連結在一起的,是時時刻刻互相發生聯系,發生影響的。
應當說,這些是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其中蘊含著生態倫理的基本價值理念。我們如果按照生態倫理的理念和規范進行道德評價的話,凡是能夠這樣做的就是善的行為,應當給予贊揚;反之就是惡的行為,應當予以譴責。
當代佛教面臨轉型發展的大好機遇,如果及時地吸收當代生態文明的學說和生態倫理,便可以對佛教原有的緣起學說和善惡報應學說的相關內容進行創新的诠釋和發揮。難道這不是在順應時代充實和發展佛教教理了嗎?不就是在實踐中發展人間佛教理念了嗎?實際上,只要回顧以往佛教在適應中國社會環境過程中不斷將儒家倫理、思想加以接受吸收的情況,對此是不難理解的。
中國的佛教組織、寺院和廣大僧俗信眾如果能夠接受新時期生態文明的理念,並且結合佛教傳統的思想加以诠釋,相信不僅可以使弘法利生中更富有時代色彩,而且能夠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生態文明的建設。
三、賦予“天地同根,萬物一體”以新的內涵,推進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
在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模式中,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所謂“天人之分”、“天人之際”)是密不可分的,在考慮人事和社會發展的問題時總是將宇宙萬物(天)與人的關系結合在一起做出決斷。不僅儒家、道家的著作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中國佛教學者也依據佛學的教義、理念來闡釋和發揮這種思想。大乘般若中觀思想、以真如法性為本體本原的法界緣起思想、以佛性為覺悟基因的心性論等,為此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料。天台宗、華嚴宗、禅宗說法中常提到的“色心(物質與精神)不二”、“正依(生命主體與國土環境)不二”、“理事(本體本原與現象)圓融”、“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後秦僧肇《肇論·涅槃無名論》)等論斷中,就蘊含著相當於傳統文化中的天人關系、天人合一的思想。當然,佛教這樣論述的原意是說宇宙萬有皆是真如佛性(心、真心)的顯現,人人生來具有與佛相同的本性,從根本上看,天與地、物與我是同體的,佛與眾生也是相即不二的,覺悟解脫要在體悟自性上下功夫,所謂“識心性,自成佛道”(《六祖壇經》語)。
當代佛教的弘法活動只有密切結合社會民眾關心的迫切問題才有生氣,才能得到更多民眾的理解和支持。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建設中,佛教界的四眾弟子可以發揮重大作用。如果佛教界的學者、法師能夠聯合學術界的學者一起對佛教傳統教義進行不失原意的诠釋,可以促使佛教進一步貼近民眾,為利益人群、造福社會做出貢獻。例如,在向信眾和一般民眾講述佛教的“天地同根、萬物一體”及類似思想時,首先應講清楚這種思想的佛典依據及其原意、在指導修行過程中的意義,然後在結合現實問題時可以聯系建設生態文明、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的時代課題,闡釋人類與自然、社會與生態環境的互相依存的關系,引導他們積極參加自然環保和保護生態環境,為推進人類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這一宏觀目標做出貢獻。
四、以慈悲護生的精神致力動物保護,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
生態文明建設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既要轉變社會經濟增長的方式,建立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還要控制企業污染物的排放,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不斷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在這當中,有一個善待和保護動物的問題。
眾所周知,大乘佛教的最高理念是實踐菩薩之道,以“大慈大悲”為至高道德原則,以解脫一切眾生為追求目標。在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和其他經典中,對體現大乘理念的觀世音菩薩及其他菩薩顯現各種化身解救一切眾生苦難的功能和事跡作了形象生動的說明。在佛教信眾中不僅出家僧尼遵守戒律堅持吃素,而且在家信眾中也有很多人能夠奉行“不殺生”的居士戒,甚至拒絕茹葷食肉。他們是以慈護眾生,普度眾生為最高理念的。
五、以寺院為中心,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多做貢獻
中國佛教的寺院既是僧團居住傳法的中心,也是社會組織的一種基層單位。在舉國人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建設的實踐中,佛教徒也積極參與並不斷做出貢獻。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寺院為動員和組織僧俗信眾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那麼,今後寺院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能夠做些什麼事情呢?筆者僅提出以下幾點供各地寺院法師、居士和學者參考。
(一)應認真學習中央的相關文件,如《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作的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等中的關於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容,吃透文件精神,掌握當代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然後積極參加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的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和共同發展的活動。
(二)遵循中央關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汲取當代生態文明學科的研究成果,對佛教相關自然生態保護的教理和思想進行時代诠釋並且在弘法過程中向信眾宣講,動員廣大信眾積極參加生態文明建設。這次上海玉佛寺舉辦“佛教與生態文明”的學術研討會促使教內外學者和信眾考慮這個問題,會議發表的研究成果必將對各地寺院和僧俗信眾提供有益的參考。
(三)根據自己的寺院所處環境和具備的條件,出資或派人直接參加當地政府、民間組織的建設生態文明的宣傳和實踐活動,例如植樹造林,保護山林、草原和河流湖泊的生態環境,勸阻毀林開荒、圍湖造田,鼓勵漁業采取定期休漁的制度,支持環保組織制止企業排放污染物,愛護動物,提倡素食文化等,以及支持企業建立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型的產業結構,根據自己資金條件對有困難的企業給予援助等。
(四)寺院內部應考慮與信眾一道改變某些不符合生態文明的傳統觀念和做法,改變對環境繼續造成污染、浪費能源的敬佛和供養的做法,例如在寺院范圍內無節制的燒香、燒臘燭乃至焚燒紙錢等。當年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師曾提倡燒一炷香的做法,受到社會民眾的高度贊揚。現在各地寺院能否普遍提倡這一做法呢?如果一炷香不行,燒三炷香如何?總比燒一打、燒一捆幾捆香好。香可以質量高一些,原料要沒有污染的,並且反對制做粗大型的香。至於臘燭,除一些法會場合點燃外,能否勸止在佛殿前大量點燒,因為這不僅嚴重污染空氣,也會引發火災。減少臘燭的焚燒,也是對能源的一種節約。燒香、點臘燭本來是為了敬佛,那麼可以考慮,既然人都受不了過量燃點引起的煙熏火燎,難道佛菩薩羅漢就可以忍受嗎?能為寺院環境遭到污染感到高興嗎?
此外,對於傳統的“放生”儀式也建議慎重舉行。如果有人違法捕獲國家法定保護的動物或其他珍奇動物,寺院知道後可以勸說此人放生或收購放生,乃至通知有關部門處理。然而如果事先通知四方要在特定日期舉行放生儀式,根據以往各地的經驗,必將招致商販連結一些人捕捉鳥類、魚類等賣給施主或寺院,不僅在這個過程中造成大批動物死亡,而且將收購來的動物放置放生池等地,也會造成大量動物死亡,甚至也可能引進不知來歷的外來物種迅速繁殖,破壞當地生態平衡。對此,誠摯希望佛教界高僧大德和各地四眾弟子考慮。
中國佛教徒具有優良的愛國愛教的傳統,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時期之後為國家的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已經做出卓越的貢獻,相信今後在建立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的實踐中也一定能夠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