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親近善知識(四)
四、依師乃為學法,恆常修信念恩
親近善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依師學法,按照聞思修、戒定慧的次第一步一步深入,走解脫、成佛之道。因此學佛需要兩方面的條件:第一是外在的因緣——要有善知識的攝受;第二就是自己的精進努力,依著善知識的教授教誡行持;二者缺一不可。我們容易產生的一種心態是以為有了善知識就萬事大吉了,其實未必如此。在《六祖壇經》裡面講到:“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卷一)這點也就提示了我們,對於老師不能生依賴心。如果說我的師父很厲害,他到時候就會來度我,那連佛都度不了你。自己不用功修行的話,指望你的老師來度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自己不修就能得度的話,那十方三世的佛菩薩無量無邊,早就該把你度了。因此親近善知識不能生依賴心,如果覺得依賴他以後就有保證了,那你的功夫怎麼能夠上路呢?不發心,不精進,怎麼能夠有成就呢?經論上講學佛對自己要做“病人想”,是讓你知道自己在病當中,所以要看病,要依止善知識學法,法才是治病的良藥。不是說“我是病人,你要可憐我啊!”這個“病想”就錯了,走到反面去了,這些東西都是要不得的。所以有一個偈頌說“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脫”。
因此我們依師學法,就是將善知識所說的法用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去實踐,過失一點點地斷除,功德一點點地積聚,讓我們的心續同善知識的心續越來越接近,最終能夠與善知識心心相印,達到善知識一樣的成就。
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一種是內在的。外在的是我們眼前可以接觸到、可以親近的老師。內在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善知識雖然不一定在你的身邊,但是他所教導的佛法,你自己能夠理解、消化。當你遇到具體的境界,遇到生活當中種種的困難和問題時,你知道如何來抉擇。因為依師的目的就是要學法,學法就要得到智慧,智慧的特質就是抉擇,抉擇就是面對各種境界時知道怎麼做。也就是通過對佛法聞思修的能力不斷地提升,自己這種覺察、觀照、思惟的能力都在增強,慢慢地自己就能夠自立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會覺得自己的這種抉擇符合善知識的標准。這就是說你內在的抉擇能力已經同善知識的能力一樣了,你的心已經能夠和善知識的心相應了,這就是內在的善知識。依止善知識就是要讓自己的心與善知識的心相應,你能夠相應幾分,就會有幾分的成就。
大家都知道禅宗“拈花悟旨”的公案,昔日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大眾皆默然不解佛意,只有摩诃迦葉破顏微笑。這時佛陀告訴大眾:“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佛陀與摩诃迦葉在這一刻以心印心,心心相印。
中國的祖師也是如此,當年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弘忍大師那裡,經過歷時八個月的學習以後,五祖把他叫到內室,為他印證講說《金剛經》,當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豁然大悟,脫口而出五句禅語:“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一剎那,五祖和六祖心息相通。
現代高僧能海法師在親近康薩仁波切時,得到仁波切極大的稱許:“能海對我之教傳心領神會,雖因漢藏語言文字不同,法相時有出入,但以我師徒兩人心心相照,現量契印,彼能深刻領悟,如理作意。”
為什麼祖師大德們能夠密契師意、傳承善知識的心法?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所依止的善知識都有清淨的信心。因為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而親近善知識的第一關就是對善知識要修信心。如《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亦為法藏第一財,為清淨手受眾行。”(卷第十四)這裡說得很清楚,信心是道的根源,一切功德之母,所有的功德都是從這個地方長出來的。《佛說大乘十法經》說:“信為最上乘,以是成正覺,是故信等事,智者敬親近。信為最世間,信者無窮乏,是以信等法,智者正親近。不信善男子,不生諸白法,猶如焦種子,不生於根芽。”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對善知識沒有信心的話,就象種子被火燒焦了一樣,是長不出根芽來的。當年阿底峽尊者入藏後,弟子問他:“藏地有這麼多的修行人,為什麼他們的修行沒有得到殊勝的成就呢?”尊者回答:“大乘功德生多生少,全是要靠善知識,你們藏人把善知識僅看成是平庸的凡夫,怎麼可能得到成就呢?”我們看到這個公案時,應當引起極大的警覺和反省。一般人修行之所以沒有成就的主因就在於此:將善知識作凡庸想。因此經論上一再說明,對善知識的信心要達到視師如佛的程度,要把善知識作佛想。
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說:“常恭敬聽法,深信不毀謗,供養說法師,如佛世尊想。”(卷第九)《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善男子,於是佛法中倍應恭敬愛念生清淨心,於善知識中應生如佛想。何以故?為善知識守護故,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卷第二十七)《華嚴經》(六十華嚴)說:“無谄於知識,智能廣無量,專求佛菩提,利益諸眾生。恭敬善知識,其心如佛想,勇猛精進力,具因陀網行。”(卷第五十六)《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汝所從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於是處起大師想,汝應知恩念當重報。汝善男子,應作是念,我所從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我最勝真實善友,我從彼聞是妙法故,速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我由彼故得近如來應正等覺,常生諸佛嚴淨國土,恭敬供養諸佛世尊,聽聞正法植眾德本,遠離無暇具足有暇,念念增長殊勝善根。汝應思惟籌量觀察諸如是等功德勝利,於為汝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法師,常應敬事如諸佛想。”(卷第三百九十八)
我們不僅要經常思維善知識的功德,培養尊師重道的信心,還要常常憶念善知識的恩德。要知道我們在佛法上所得到的成就,都是同善知識有關的,善知識為我們的付出,我們很難完全體會得到。在世間,父母生養了我們的色身,老師教給我們知識和學問,而善知識教給我們佛法,讓我們沐浴在法性的光明之中。世間的孝子都會對父母念恩、報恩,更何況修學佛法的人呢?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知道感念善知識的恩德,就會以為在佛法上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應該得到的,或者是靠自己得到的,這樣就會造下遠離善知識甚至墮落的業,這條路就不可能長遠地走下去。我們只有常常思維、憶念善知識的功德和恩德,才會想去親近,才會想如法地恭敬承事依止,這樣我們才會有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走這條成佛之路。在這方面,我們應當效法善財童子,看他是如何思維憶念善知識的功德和恩德的。在《華嚴經》中說:“善知識者,能救護我,令我不墮一切惡趣;善知識者,能引導我,令我得入平等佛慧;善知識者,能顯照我,令我了知諸夷險道;善知識者,能開示我,令我解了大乘奧義;善知識者,能勸發我。令我速入普賢諸行。善知識者,能曉悟我,令我速到一切智城;善知識者,能誨谕我;令我趣入法界大海。善知識者,能勸誘我,令我普見三世法海。善知識者,能教授我。令我得與眾聖集會;善知識者,能增長我,令我出生一切白法。念善知識,能以如是利益眾生,善財童子如是思惟,涕淚盈目。”(卷第十三)
在《華嚴經》中又講到:“善男子,我復略說,一切菩薩行,一切菩薩波羅蜜,一切菩薩所住地,一切菩薩安忍門,一切菩薩三昧門,一切菩薩神通智,一切菩薩總持門,一切菩薩回向智,一切菩薩四無量,一切菩薩廣大願,一切菩薩普遍成就,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識力而得圓滿,以善知識而為根本,從善知識來,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長,依善知識住,善知識為因緣,善知識能發起。”(卷第三十三)這是經典中對善知識重要性的一個總結,所謂“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作為一個學佛者,時刻不能忘本!
我們在人生漫長的學佛歷程中,選擇、親近善知識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通過我們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堅定自己的信心,在善知識的提攜呵護下,建立起正確的修行知見,然後精進用功。
我們在今生能夠如理如法親近依止善知識,學修佛法,非常地幸運。通過這一生的努力不斷地造作依止善知識的善業,保持這種難得的等流,在未來的生命中,這種善業得到相續增長,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識的攝受,跟隨善知識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法音》2007年第10期 (總第27期)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