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佛法與生活的融合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法與生活的融合

-----與桂林居士談禅

實際上生活就是修行,因為人離不開自性的行為。他通過行為來反觀自我。但是修行的人,他依然是一個人,他為什麼和世俗人有不同呢?他的差異在那裡?這個他的就是見地,和他的發心,依這兩個作標准的。他的見地是什麼?他怎麼看世界,怎麼看自我,他的人生目標在哪裡?就是他的走向,人生的走向,他思維的那種理性,因為哲學家有理性,社會上的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他思維的方式,那麼學佛的思維方式有什麼不同?這個要自己去領悟的,領悟到一個極高的見地,這個見地,你超越一切,超越你的自身和社會環境與宗教環境,有一種超越,是說你能夠登高,了然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類的業、因果、修行的變化,我們所要達到的佛的境界是什麼?因為信佛,你要了解佛,同時要了解人,了解和佛有什麼距離?人和佛有什麼不同?是什麼東西成佛?不是成身體上的佛,那肯定是心靈,那麼要認識佛,不可能在佛的那邊認識,因為你不是佛,沒有圓滿的佛,那麼你依你的心靈去了解佛的時候,佛的功德和智慧回印在你的心靈上,因為你具有這種素質,就是佛性。當中具有這些因素,通過你的觀察,你的思維、領悟,領悟到佛的那個真實的地方,原來就在你的心靈當中,這叫見地。

然後你有一個發心,這個發心就是開發覺悟的心,智慧的心,慈悲的心,作用於你的生活,而發心之後呢?有你的行動,這個行動表現在你的語言、工作、事業、情感,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一切一切都從這裡發心的,通過發心而行動,進入了行為的階段。

那麼通過行為以後,你會有很多的變化,因為你作用人生,在作用處起變化,而這個變化又回到你的見地和發心當中來,不斷地檢驗你的見地和你的發心,檢驗到更加成熟更加圓滿,那麼這條路這樣走下去,他就沒有止境。

悟只是一個裡程碑,你首先要達到悟,然後才有你的行,你沒有悟,就沒有真正的行,但是在悟之前,也要你的一種體現或者參究。悟的這個過程,就是學佛者,向善知識參學,看佛經、打座、觀察,或者說念佛念咒的修學的過程,真正的明白的人生,明白自己本有的佛性,明白自己真正智慧的一種觀照,世界是什麼樣的?人生是什麼?未來的究竟是什麼?這一切一切都在你的心靈深處明白,那麼做一個不受惑的人,不會再迷惑的人,無論怎麼講,無論佛經怎麼講,世俗的人怎麼講,那你都不會迷惑,只有你不會迷惑,你才會有自己的眼睛,看得很清楚,我該怎麼做?只有你達到了我知道、我怎麼做的時候,人生才有真正開始。這個時候,你不用問人,我知道怎麼做,我知道怎麼對待人,自己的家庭、工作、事業,一切我知道怎麼做,當你知道怎麼做的時候,你的路就拓開了--------拓開了你的前程,所有的前程都在你的腳下,不在別處,所有的因果你自己承當,你的相貌、你的社會地位,你的功德成就,全部在你這裡不在別人的地方,這就是學佛和生活的融合,自然融合關鍵一點就在這個地方,這裡明白了,一切就明白了。

在生活中體會是對的,但是你有一個觀察的智慧,能夠觀察事物的緣起,觀察它的源頭,觀察它的因因果果,觀察佛講的每一句話,你所能接觸到的話的真意,為什麼這樣講?比如佛講人間是苦,為什麼是苦?苦是從哪裡來的?怎麼樣才能消除這種苦難,這種煩惱的痛苦,或者對煩惱、對解脫、對修行,為什麼要念咒念佛,這一切你要明白祖師講話裡面的東西,他為什麼這麼講?這是一種領悟力,但這種領悟力,是從觀察來的。但是另一種領悟力是從離念中來的,離開念頭,離開分別、離開對立,然後你得到了一種清晰,得到一種透徹,就像透明的水一樣,你回到了你原本的狀態,人的心靈的一個原本的狀態,原始的、沒有經過外在影響的,那種清晰,明朗的狀態,這是禅宗講的本來面目。你要回到本來面目,然後你肯定這是你自己,就是沒有我相的我,它是沒有相的一種虛明,一種真實性。佛教常常以這個形容,比如說月亮,用月亮來形容,用光明、用虛空、用透明的水晶來形容你原本的心,一個修行人如果沒有回到他原本的心,他所有的修行都是虛妄的,因為修行人要獲得他的原本的心靈的清澈,那種自然性,那種真實的靈性,這種靈性是人類最珍貴的東西,人類一切都是由它創造的,但是人類會存在這個上面附有無明,他會執著和顛倒。但是你回到了那個既沒有分別又沒有染污、沒有顛倒的,沒有執著、沒有自我的那個真實,那就是一個真實回歸的道,真正解脫的地方,然後以它來起用,用於生活,你和別人講話不一樣,別人講話可能帶有一種自我的個性,不好的成份,你沒有,你能沒有私心,你不是為了工資待遇、名利等,一些虛榮的東西,你沒有,你雖然在很熱鬧的街道上走,別人覺身很煩,匆匆忙忙在走,很多人在路上為了自己的某些事,但是你很悠閒,你好像在花園裡一樣,很悠閒地路過,這裡你的心不一樣,你的心徹底改變了,獲得了一個新的心,新的心靈,然後再去看世界,這個世界不再是丑惡的,不再是煩惱的,不再是斗爭和矛盾,不再是牢獄。

有的人說,人生生死就像牢獄一樣,非常的苦,為了一生的生活,為了情感,為了自己的事業奔波,他沒有在花園裡散步,潇灑自在,這是悟的人生,他悟到了他原本的地方,悟到了心靈的世界,心靈的花園、心靈的原本的狀態,那麼後天的無明,執著的東西都被他化掉了。當然人還有習氣,還有個性,逐漸逐漸在這種虛明的體性中,他被它融化了,周圍的人也被它融化了,和他接觸的人,他得到了法益,那種清新,得到了智慧、明朗,得到了那種沒有煩惱的、沒有情感的親和,一種慈悲的親和,他會獲得這個,然後人生一切都在變化,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悟的道。

其實悟只是一個裡程碑,是開顯正智之眼的一個關鍵,不是兩個東西去挑,一個是我的修行,一個是生活,不是拿兩個東西去融合,那他不可能真正的融合,他始終有一個矛盾的存在。你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而生活不再是一般的生活,是一種心靈的藝術,心靈的再造,他是一種創意,。心靈的生活,就是我們所謂的妙用,是佛的生活,是禅師的生活。禅師的生活,他不是說我要追求錢,有了錢以後我才能如如地生活,不是,你現在有多少錢,能夠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能夠怎麼樣,有什麼地方住的,有什麼樣的衣服穿,什麼樣的工作,就好好在這個當中做,在做當中因為你的心靈在放光,心靈在發揮得最好的狀態,結果呢?他推動你的生活,使你的生活往更好的地方轉變,使別人會對你的認可,使你的作用發揮得更加完美,你的創意、你的作用更加善巧,那麼你的人生在這種因緣作用中推進,你不是被社會拉著跑,追逐於社會,而是你本身的作用在推動於社會,顯現著更加好的境界,這是悟的人生。他這點和人不同,他不會對自己不滿足,也不會怪罪別人:你們不行,對我有影響,有障礙,他不會這樣想。也不會說社會不承認我,我的能力很大,你沒有重用我,他不會這樣想。所以說,他到了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放光,哪個地方就充滿著生機,最窮苦的時候也會獲得樂趣,因為幸福是沒有標准的,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感受,幸福是心靈的感受,但是一般人的幸福,他來自於物質的豐富,或者外在的刺激和自身的欲望,和這些有關。

開悟的人的幸福,他和外在無關,他身體的舒服不舒服無關,他純粹是精神的,因為他回歸到原本的心態,原本的狀態。原本的狀態本有幸福的,本具幸福,我們佛教講法樂充滿,他本有這個幸福感,因為外在的幸福是感覺,他不要這個幸福,所以他不要外在的刺激達到幸福,他本來就幸福。一個人達到本來幸福的時候,內心才能真正的慈悲眾生,使周圍的人感到幸福,如果有一個他有一點點感到不滿足,感到不幸福,他就會有一種不安,或對別人有所要求:你對我不好。或者吃的飯菜不香,或者這個工作不如意,或者城市太亂、太髒,或者市政府無能,他有這個抱怨,有這種不滿足感,所以社會的發展是人在這個社會發展當中,那麼他的所有的存在意識,所有享有一切,他有個逐漸滿足的過程,如果他下子超越了,他承受的滿足,就是說他一下子暴富了,一下子地位很高了,他就會失控,心靈失控,或者兩個城市比較,一個城市發展很快,一個城市發展很慢,那麼他的心靈會失去平衡,他會驕奢,他會任意地發展自己的欲望。所以說人類本身的所有社會的空間是因為人類的需要而逐步逐步發展的,因為有這種因素的關系,所以說一切過於追求的,過於竟爭的,會對人類帶來沉重的負擔,帶來很大的負作用。人類生存的本身會感到很痛苦,感到不安,他要失去過去,又要獲得一個新的起點的時候,在這中間的轉變很痛苦,非常的痛苦,。所以人類的幸福是因為一點點的得到進步,一點點享受,一點點往好的地方發展,他才會有幸福感。

修行也是如此,他的煩惱和執著,一點點化掉、化掉,獲得一分分輕安,一種法喜,一點智慧,是這麼一個發展過程。當他一旦執著自我,在這裡修行當中,產生一種竟爭,一種追求,追求我早一點成道,早點開悟,修得更多,或者和師兄弟比較,那他修行就錯了,和社會的竟爭錯誤一樣,他已經過度了。

 

 

上一篇:照光法師:達摩大師血脈論通解 4
下一篇:照光法師:達摩大師血脈論通解 5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