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照光法師:佛教基礎學之佛學問答 3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基礎學之佛學問答(3)

釋照光法師


問:如果發心出家,父母的生活出現問題怎麼辦 ?

答:若真地想發心出家就不要想那麼多,因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因緣。這個世界上有好多沒有兒女的人,他們也活得很好,也沒有見他們餓死或者是凍死。假若父母此生是被餓死的因緣,就算是兒女在身邊也會餓死。若不是這種命運的話,假使沒有兒女的人也不會餓死。

如果為了養活父母,或者為了父母而不出家,這樣在表面上是成就了一個孝子的形象,可實際上這是一種小孝。若怕出家後父母無有飲食等物滋養生命,或是怕父母傷心而不出家修行,如此雖然短暫地滿足了父母的情執,也未令父母傷心,但是當父母面對無常要捨報而去之時,做為子女的你又如何救渡自己的父母?在家人雖然也能修行,可是因世間俗事繁多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修行,又如何能在父母去世前成就道業呢?既然修行沒有什麼成就,當父母要去世時,自己如何救渡呢?所以不如及早出家修道,若自己為了救渡父母將來不墮惡道而發心出家,這是一種大孝之心!這是捨棄了世間的小孝,而成就了出世間的大孝,故智者當以智慧抉擇也。

若自己出家後家中沒有其他兄弟姐妹,而父母也卻是沒有生活來源,自己可以勸導父母皈依三寶,然後就可以用自己的供養來養活父母。若父母有其他子女孝養,則出家人不可以用自己的供養孝敬父母。

但若自己父母百年之後,出家人可以用自己的供養給父母做超度等佛事,也可以為自己的父母做放生等善事。

 

問:念佛是了義法門呢?還是方便法門?

答:此法門即是了義也是不了義法門,因其修法中有了義和不了義二種修法,實相念佛法是了義修法,其余念佛之法皆是方便法門。雖然其它念佛方法皆是方便,亦是很殊勝的修法,能令行者出離輪回而至補處菩薩之位。若從一生即可獲得補處之位來衡量,則亦可稱為了義法門也。雖說一生補處但所需時間甚長,若從時間上衡量,則為方便之法也。故觀待淨土法門了義不了義不能單一而論之。

 

問:修學密宗要有傳承,修學其它宗派需要傳承嗎?

答:一切法門都需要傳承,並不分宗派。雖然淨宗的念佛法門稱為易行道,沒有傳承也可以念佛,但若沒有善知識傳承念佛的方法和竅訣,我們也很難獲得念佛真實的利益。所以念佛若能獲得圓滿的傳承,則必然能更好地與彌陀相應。具足圓滿傳承的人,除了法脈傳承的加持,還能獲得給你傳傳承上師的修法竅訣。

一個法脈的傳承就如同安裝電器一樣,必須要有電線、電流而且還要沒有漏電之處,若電線短路,這個電器就沒法運轉。修法也是一樣,我們的法脈是從釋迦牟尼佛這裡傳下來的,又經過他的弟子一代代相傳,所以才傳到了我們這裡。若這其中有一個人的戒律不清淨,那麼這條法脈就不清淨了。例如:不管什麼宗派的行者都要去受戒,這就是一種接戒律的傳承。出家人的戒律是從十個清淨戒律的大德比丘名下而祈受,只有戒律清淨而且戒臘超過十年以上的比丘,才可以有資格傳比丘戒。但是居士的戒律是要從出家人名下來祈受,若這個傳戒的出家人根本戒已經破掉,那在他名下受戒的居士就不能得到清淨戒律的傳承。佛教中是以戒定慧三學為大綱,若無有清淨戒律的傳承,則不可能得到戒體。若無有戒則定不能引發。首先要知道,不論學哪個宗派,都要受戒持戒,若無有戒律的傳承,則一切定力無從而生。故佛教一切修法都有其各自的傳承,念佛也不例外,若能得到修學淨土法要的傳承,這樣再念起來就可以很快地與法相應了。

 

問:淨土宗的修行人需要學習止觀嗎?

答:佛法中一切教法都是為了方便止息妄念徹見自性而設立,故一切修學法門都是修心的方便。其實淨土宗的行者,若能將止觀竅訣結合在念佛中來應用的話,那可以說是如虎添翼一樣,是很殊勝的修法。其實在淨土宗的修法中,也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止觀,淨土宗的持名念佛是一種‘止’的修法,而觀想、觀相的念佛法是屬於‘觀’的范疇。

所以,止觀修法的概念非常廣,任何修法都包括在止觀之中。

 

問:聽說修密宗是要八地菩薩才可以修的,凡夫是不可以修,是這樣的嗎?

答: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沒有依據的。修學佛法首先要知道依法不依人的道理,說這樣的話有經書做教證嗎?這樣的說法都是一種無有教證的胡說,說這話的人可能對密法一點都不了解。要想知道什麼樣的人具足學習密法的資格,可以從密宗的戒律上來做一番了解,便會很容易明白了。在佛法中二地菩薩就已經證得了菩提心離垢地,圓滿了持戒度。而八地菩薩是菩提心不動地的大菩薩。若是只有八地菩薩才能學習密法,那麼佛陀就不用制定那麼多的密乘戒了。但密宗的十四條根本戒大部分都是對凡夫而立的戒律。如:第一條、是弟子和上師的戒律。密宗弟子不得捨棄上師和誹謗欺辱上師。第二條是不違背佛陀和上師的教言。第三條、是金剛兄弟之間的戒律,不可以誹謗罵詈金剛兄弟。第四條是不捨棄慈悲心。第五條是不洩明點、不邪YIN戒。第六條是不謗一切修道者。第七條不洩密。第八條是不許自殘身體。在密宗十四條戒裡有十三條就是凡夫要守的戒律。請看一下我舉出的這些戒條,這都是凡夫所守持的戒律,而非是八地菩薩所守持的。八地菩薩還會傷害自己的上師嗎?會在金剛道友中造傷害嗎?會捨棄慈悲心嗎?會自殘身體嗎?八地是不動地的菩薩,菩薩證入此位稱為淨地菩薩,已經圓證三不退,於菩提心中能任持一切,安住於勝義的菩提心中而不動。故上面的這些戒律八地菩薩會犯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八地菩薩是不需要守持這些戒律的,故說‘密宗是八地菩薩才能修的法’,這樣的說法是非常錯誤的,並且是沒有教證的。若想修學密宗,只要對佛法具足了堅固的信心,對密宗也具足不共的信心和精進心,如此就是能學密法的根基了。其實密宗修法所對應的根基和其它法門的要求是一樣的,只要具足信根和精進根就是密宗的根基。

 

問:聽說密宗很注重修三皈依,這樣有什麼究竟的意義呢?其它的宗派用修嗎?

答:三皈依在佛法中是很重要和關鍵的一個修法。因一切佛法皆以三皈依為基礎,若沒有皈依實修的證量,一切殊勝之法亦不得成就。若一個自诩為佛教的行者,沒有對三寶生起真正的信心來,也不具足真正的皈依,那麼無論他修什麼殊勝的法,最終也不會成就的。這是因為不具備根本的基礎之故。若行者能做到縱遇生命危機之時亦不捨棄三寶,具足如是之皈依信心,這才是真正地皈依了三寶。

三皈依不單是一種儀式,還是初學者必修的課程。所以三皈的學處是要應用在實際生活當中的,行者若在生活中能依佛陀的教義時刻警惕自己,不令自己迷失在世間幻相中,而能以智慧抉擇觀察諸法實相,如是而不被諸法幻相迷惑,則為皈依佛,是行持‘覺’(即是能做到皈依佛覺而不迷)道。若能時時依教法行持,遠離世間八法,破諸邪惡,則為皈依法,行持‘正’(即是皈依法正而不邪)道。行者若能依淨戒攝持三業,令三業清淨不染諸過,則為皈依僧,行持清‘淨’(即是皈依僧淨而不染)之道。

現在的佛教界中表面上有好多人修行,而實際上他們連佛弟子最基本的皈依都沒有具足,故而雖見其相似修行而無有成就。

 

問:在密宗裡要修好多加行,為什麼在其它宗派裡沒有?這樣是不是密宗太繁瑣了?

答:加行是大乘佛教一切修法的基礎,若沒有修加行,其它的殊勝法要亦不能成就。密宗是要通過加行的修法,把行者打造成適合修學大乘教法的一個殊勝法器。

其實,大乘其它宗派的修行也是一樣需要修加行的,只不過是沒有像密宗這樣很明確地提出來。加行修法為:出離心四種觀修法、皈依、菩提心、忏悔、積累資糧、上師瑜珈。出離心是佛法的基礎,大小乘都必須要修的;而菩提心是大乘的基礎,大乘一切教法皆以菩提心為本而設立,故亦是各大宗派必修之法;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於往昔造下了種種修法的法障以及其它深重的業障,若現在不修忏悔法將其消除,則行者因業障蒙蔽之故亦很難成道;有時也會因資糧不具足而導致修法無有進展,也是很難與法相應,故應該修學積聚資糧之法要。顯宗的積聚資糧的方法,是以實修六度誦經等事為主,而密宗除此之外還有殊勝方便,可以通過供養蔓扎羅而很快地積聚能夠成佛的資糧;上師瑜珈,即是一種和善知識完全相應的修法。學習顯宗的行者也同樣要依止大善知識,也要在善知識名下修種種供養承侍,若行者能與善知識相應,才能在善知識的座下得到所有清淨的教授。所以說修加行並非是密宗獨有之法,顯宗也要修持的。不過,顯宗沒有將加行明確地列出來而已。

 

問:我覺得我活得很苦,不是外在物質環境的苦而是心裡很苦。請問您能告訴我解脫的方法嗎?

答:佛陀成道後四十九年說法度化眾生,就是為了解脫眾生的苦惱,所以佛教的各種修學方法都是對治苦的方法。只要你能精進學習佛陀的教言,就能學會給自己的心做主,也就可以解脫煩惱。

其實,世界上每一個眾生都會有迷茫和痛苦,這都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人生的真正定義和定位,由於不能給人生一個確切的定義之故,所以在遇事對境之時才會迷茫煩惱。

我們生而為人,首先要明白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理由是什麼,人生的真相是什麼?現在所過的生活是否是正確的?如果你能仔細觀察以上提出的這些問題,你就會發現,現在世人所追求的生活是顛倒的,這個世間到處充滿了苦。而這些苦的來源,都是由於有情眾生不能把握自己的心,迷失自心不悟人生真谛而導致的。所以每一個眾生都是隨著外境而轉,故使心不得自在,緊緊地攀緣在五欲之上,因此而生起諸多苦受。有情眾生從來都沒有當過自己的主人,只是無主地隨著外在的人物環境的轉變,而生起憂悲苦樂等感受來。

其實,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活得很可憐,就如同乞丐一樣,每天都在他人名下乞討一切憂悲苦樂,自己無有選擇苦樂的權利,只能隨外境的變化而感受苦樂,所以說,若不能給自心作主就不能獲得自在。例如:你今天一出門就有人誇獎贊歎你,你的心裡馬上就會很高興。可是若一出門就遇到一個冤家對頭來誹謗你,你的心裡馬上就會很生氣很煩惱。我們的心總是隨著人家所給的不同言語或是臉色等,產生喜樂或者煩惱等,所以人一輩子都是這樣隨著外在的環境活在憂悲苦樂之中。我們的心從來都沒有給自己做過主。若是能做到想歡樂就歡樂,不隨外境界而轉,這樣才是自在的。佛教中的各個法門都是教給我們如何覺悟的,如何掌握命運而獲得快樂的。所以只要能夠如法修學佛法,則必能達成你之所願。千萬不要再繼續扮演乞丐的角色了,要從現在起學著做自己的主人,為自己做主是學佛人都需要做的功夫。

在生活中做‘乞丐’是很苦的,人家施捨我們一些好的話語,就能高興一會兒,若人家給我們不好聽的話語自己就會煩惱好長時間,不管人家施捨給我們什麼,我們只能照單全收,這就是因為自己不覺悟,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主人(自己的主人就是自己的真心自性)。若為自己獲得自在,就應該明白一切的稱贊、毀譽、利益、衰損等事只是因緣所生之假相,根本就不是真實的,因此就不應該去貪著;若當自己對外境所謂的‘歡樂喜受’生起執著時,就會使自己的心束縛在這些幻相中,那麼自己就會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生起煩惱。所以若想解脫心中的煩惱,就必須要能給自己的心做主,使這顆‘妄心’不再執著外境,若能做到不執著外境,則當外境發生變化時,你的心也不會再會隨著外境產生苦樂等受了。如是則於當下就獲得了自在解脫,這就是不隨境轉。假如:有人罵你一句不好聽的話,這時應該依諸法緣起無自性的方式抉擇。將所聞之音聲通過智慧抉擇觀察後,了知所有聲響皆是因緣假法,如夢如幻無有自性,所謂的罵也是由於自己耳根對境,攀緣心起取著聲相,故成罵之聲響,若無有自己的根識作為因緣,如何能成就罵事呢?若通過如是觀察了知一切音聲空無自性,則行者就不會生起煩惱來。若遇罵等而不生煩惱,如是已能給自心做主了,心不隨外境起煩惱分別即是自在人。

另外,一切眾生之所以有苦受,也就是因為有一個‘我’的執著,有了這個‘我’就生起了‘我的自尊’和‘我的人格’等執著,由於眾生的心中有此諸多執著,故心不得自在。如:別人說了一句傷你自尊的話,你自己馬上就會產生不高興的情緒。若人家說了一句侮辱你人格的話,你的嗔心就會不由自主地生起來,還恨不得和對方玩命。其實眾生所執著的‘我’只是一個虛假的概念,並不是真實地存在。這個自我的概念是有情眾生受輪回業力習氣的干擾,才形成這樣的一個執著,所以這個概念並非有實在性的。眾生執著我或者是我所等,都是錯將現前肉身或是妄心等執著為我,但若對其進行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所謂的‘我’是不可得的假相。這可以通過三時的方式來觀察,所謂的‘我’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三時概念中不能成立,因過去的已經過去,乃是不復存在的,現在的也在剎那間成為過去,從來都沒有停住過,未來的還未有到來,也不能成立。這個‘我’若離開此三時是無法安立起來的,因此這個我本來就是眾生妄心安立的一種錯誤概念。

若有情眾生能把這個自我執著的概念看淡了,那不管再遇到什麼樣的外境,心就不會生起諸多苦受來。這樣就是解脫了煩惱。

 

問:不吃素可以受五戒嗎?

答:不能吃素也可以受五戒的。在佛教的三大體系中,只有漢傳佛教不吃葷腥,其它如藏傳和南傳佛教都吃肉。吃肉在五戒裡是屬於間接殺生的戒,在罪相裡是屬於一種過失,沒有直接的破戒罪。所以持五戒不是完全在於吃素,只要你能把殺、盜、YIN、妄、酒這五條戒律守好,就可以受持五戒了。守持五戒的行者若實在無有條件吃素,則最低限度要吃三淨肉。但受戒者若有條件吃素,最好還是要守持吃素的戒律。其實漢地的居士不吃肉是可以做到的,這只看自己有沒有決心了。

 

問:目前佛教界的修行人最大的缺點是什麼?

答:以我個人的分別念來觀察,目前漢傳佛教界修行人最大的缺點就是:修行不遵次第,缺乏如法之聞思,從而使修行者大部分無有正信和正見。

修學佛法要是不遵守次第來修的話,你就是有再大的智慧都不會成功。佛教裡的聞思修三慧和戒定慧三學,這是一切修法的共同次第。先要多聽聞佛法覺起聞得慧,依所得聞慧而善加思維覺起思得慧,依思得慧發起如實的修行,依修行證得修得慧;先要聞思學習戒律的持犯,然後如法守持。進而學習諸禅三昧,依清淨持戒引發禅定,於定中善知一切境界差別,心不取相入於甚深禅定,自性智慧自然開顯;這是一切法門修法的次第,若行者能如是知如是見如是行,必能證如是妙果。故如愚僧偈雲:‘佛性雖自圓,以受無明蔽。無始輪回中,生起諸患習。依戒斷粗根,依定轉細識,依智破無明,菩提自圓成。’

 

問:我念佛念了好多年了,而且念的數量也很多,但是心從來都不能清淨下來,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答:若是你已經明了念佛的竅訣,而且修法的次第也沒有錯亂的話,在具足如是條件下還是不得力,不能使心清淨下來。之所以出現這種原因,那就是因為你在往昔造了很深重的修法違緣的業障,因此要先修忏悔法將業障徹底摧毀,然後再如法念佛,則必能得清淨心。

念佛能否獲得自心清淨,並不是數量多就好,而是要觀待你的信、願、行三資糧和禅修的方法是否具足,若信深、願切、行堅而無謬,如是則必能得念佛三昧。

 

請問法師:學佛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知識嗎?

答:學佛不見得就需要有很高的文化知識。但是初學者看經時會有一些障礙。學佛是要看一個人的悟性和根性,還有要看這個修行人修法是否精進。在佛教歷史中,有好多高僧大德都沒有文化,但是他們都有很高的成就,所以一個修行者的成就不在於文化的高低,而在於對戒定慧三學能否精進。

 

問:沒有文化的居士只能一門深入念佛嗎?

答:學習佛法的人無論是有沒有文化,也不管學習哪個法門都要一門深入,這是和文化學歷沒有關系的。但在准備一門深入前,要觀察自己是否具足了一門深入的條件。一門深入的條件是:正信、正見、定解,就是具足對佛法的正信、正見和堅固的定解。若欲深入修學佛法,卻對所學的法一竅不通,在這樣的情況下去閉門修學,那麼這就是忙修瞎練,這種修行不是如法的,也不會真正成就佛法之利益,不僅如此,還會由無知之故對佛法中的甚深見解生起邪見,依邪見而造業墮落地獄。

學習佛法的目的是要修解脫道而出離生死輪回的,佛陀是出離三界的智者,他老人家證悟了一切智智,故行者要想成就解脫道就要依靠佛陀的教言而修學。但是佛陀已經圓寂二千五百多年了,我們只能依靠佛陀所宣講的經教來學習,以期通過聞思經教而開啟自性的智慧。有人認為沒有文化的人就不需要聞思教義,他們的理由就是因為沒有文化的緣故。這種說法非常荒謬,這就如同在說‘愚癡的人不需要開啟智慧,因為愚癡的緣故。有智慧的人才要開啟智慧,因為有智慧的緣故。’這種說法簡直是象笑話一樣。所以無論有沒有文化都需要如理地聞思佛法,當具足了一門深入修學的條件後,無論是普通行者還是三藏法師都需要一門深入而專修。例如:一個駕駛員要駕駛汽車,他必須要有娴熟的駕駛技術和熟讀交通規則,這樣才可以是一個合格的駕駛員。若開車者沒有娴熟的駕駛技術,而且對交通規則也不懂,他就不能安全地行駛在路上。學佛修行就如同開車一樣,若自己對所學的教法沒有認識理解,這樣只能是盲修瞎練。現在佛教界有好大一部分的念佛者都是這樣的,雖然說沒有文化的人,對教義的聞思和理解不是很圓滿,但也應該基本掌握自己所修法門的基礎和綱領,若是連自己所專修法門的教義都沒有弄清楚,就要去做一句佛號念到底的行持,這樣不僅不能成就念佛三昧,有時還會因自己的無知,而造破戒等惡業。

凡學佛者都應該知道,任何法門都離不開戒定慧三學的大綱。所以,無論是有沒有文化的人,只要你想學習佛法,都應該通過聞思,了解佛法綱要的意趣。如:戒律的開遮持犯,這是一個修行者首先要明了和必須要掌握的,即使你沒有文化,也需要受戒和持戒,但若不明戒法又如何能持好戒律呢?除學戒之外,佛教中的發心以及禅修等都需要通過聞思而了達。所以,沒有文化的人也一樣要聞思教義,只不過聞思的方式可以變通一下。不認識文字的人,可以多看多聽高僧大德的視頻講座,縱使開始聽不懂也要耐心聽下去,只要堅持到底最終必能聽懂。

         

問:淨土法門的帶業往生是佛的方便說嗎?

答:雖然釋尊為我等眾生宣說了無量法門,眾生可依諸法門成就無上佛道。但因觀知末法眾生障深慧淺之故,佛陀起大悲而為我等末法眾生開演淨土方便之易行道,欲令對彌陀具信願之行者方便出離輪回。故淨土法門乃是釋尊因大悲而方便開演之法門;若等眾生斷盡業力而出離三界六道輪回,則是為甚難。故釋尊宣講彌陀大願,令我等得知可借助彌陀之本願暫時壓制輪回之業不起現行,因念佛力故與彌陀相應得蒙接引往生彼國。往生彼國者皆能遠離一切退道之因,壽命無量與佛同等,如是則能一生而獲補處之位。

此法門雖然是方便法門,但委實殊勝難以思議,故為諸佛所共歎之法門。釋尊令眾生對極樂世界生起希求之心,而發願往生彼國之目的,不是為了眾生去那裡享樂,而是為了令眾生在極樂世界繼續精進修行,最後成就無上菩提,所以這才是釋尊以及諸佛勸眾生求生極樂的目的。此法門雖是方便,但因一生補處之故,歷代淨宗大德亦稱其為究竟圓滿之法門。所以若從盡一生而至補處來說,是究竟圓滿之法門。但若從在極樂世界達到補處位所需的年代久遠來說,此法門是為方便法門。

       

問:如何看待加持力?

答:加持力是有的,而且是千真萬確的。加持其意為:護念、加護之意。意謂如來以不可思議力護佑眾生。加,是外在附加的意思。持,是任持(任運自持清淨平等之心)等持(是與外來的加持力要有等同誠敬之心)護念之意。力,是能力、力量之意。要得到加持力,就要有與加持力相應的心,若成就者為你做加持而你卻對他無有信心,則不會得到加持。佛陀及一切成就者證量到了宇宙的空性,他們都可以任運宇宙間的能量,對有緣或者能與他們(佛陀、大成就者)相應者,給予殊勝加持。宇宙間的能量可以幻化一切的,同樣我們的身體也是宇宙空性的幻化,若有情眾生能與宇宙空性相應,就可以任運空性中圓滿的能量。在佛經中我們經常看到佛陀為弟子們摸頂加持,佛陀是以他慈悲心的力量為弟子做加持。

其實,一切緣起法皆有其緣起之力,例如:一把菜刀就具足切割等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是相對於同等緣起事物才具足的,若非是同等的事物就不見得具足這樣的作用,若用菜刀去切割虛空肯定就不會有作用了;在我們佛教勝義谛的觀點中講一切法都是虛幻的,但是這些虛幻假法在相應同等的緣起法中就會有它相應的作用和力量,如上所舉之菜刀一樣。若修行佛法者通過信心和祈禱等方法和佛相應,那麼就可以感受到佛的加持。加持力的存在與否,關鍵是你承認不承認萬物的作用力,既然萬物都有各自的作用力,那麼佛和菩薩們怎麼會沒有呢?譬如,一個貧窮者(譬如凡夫)無力致富,但後來這個貧窮者卻想辦法和世界首富(譬如諸佛菩薩)拉上了關系(如以誠信等祈禱),那麼這個貧窮者必然會因此而獲得富翁親戚的幫助而脫貧。

在近幾年有人做了一個實驗,讓敦珠法王和十六世DB法王對一杯水做加持,加持後結果表明這一杯水的礦物元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沒有加持的時候增加了好多的有益身體的元素。佛教的咒語是宇宙的能量符號,所以若能持誦相應就可以聚集很大的能量,以此能量可以給別人做加持。

然而,密宗以‘加’為加被之義,‘持’為攝持之義。謂加持即表如來之大悲與眾生之信心。亦即佛日之影現於眾生之心水中,稱為‘加’。行者之心水能感佛日,稱為‘持’。並謂佛與眾生之本性原是平等而且圓融,因此,如來之大悲大智應眾生之根機而加被之,眾生則受如來之加被力,兩者遂能相應一致。此稱生佛加持。又,行者依阿阇黎受灌頂,修三密妙行,使本尊之三密與行者之三業互相攝持,此稱三密加持,或稱三密瑜伽。後來亦有將加持轉指消滅罪業或清淨供物、香水、念珠等的咒禁作法。又,佛之威神力加持祈禱中之修行者,亦稱加持,一般稱此為加持祈禱,如祈安的帶加持、消除亡者之罪的土砂加持即是。

  

問:大修行者能代替眾生消業嗎?

答:佛說定業不可轉也,對於生老病死等定業是不可以轉的。所謂大修行者代眾生消業,是能代替眾生受不定的業力,而不是定業。

 

問:念佛必須打死七嗎?

答:這種念佛法在淨土宗是有的。但是這種打餓七的做法是要有次第的,不是隨隨便便地就可以。一般來說是以七天不吃飯為一期修法的圓滿,若超出了七天就是不對的。這個期間共需二十一天來完成。前七天是前行,中間七天是正行,後面七天是後行。在開始的頭七天要逐步減少飯量,到第七天時就可以完全將飯食斷掉。從第八天到第十五天就只能喝水不能吃飯,最後從第十六天開始吃一點稀飯,然後逐步增加,到期滿時就要恢復原來的飯量。這樣就是圓滿如法的餓七修法。念佛也不見得就要非打餓七,這是要看修行者的意樂。不過若能這樣修一下也是很好的,在打餓七的期間行者會體會到一些平時體會不到的東西。切記不可時間過長,時間太長會損壞身體的。過去在各大叢林裡都是按照以上所說的方法打餓七的。(在弘一大師年譜裡記載著他在杭州跑虎寺打餓七的經過,我們可以參照整個打餓七的規矩)

 

問:請問我平時念佛老是提不起正念,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答:念佛提不起正念有兩種可能:一、業障顯現,有時念佛者雖然念佛很精進可是沒有什麼效果,心中老是妄念紛飛,用盡了方法都不起作用,這樣就是業障的顯現。若是這樣,就要先修忏悔法把罪業忏悔掉;二、念佛方法不對,現在佛教界念佛的人很多,可是真實掌握了念佛方法的人很少,念佛四十八法有好多攝心的竅訣。若想念佛得力,就要觀察自己念佛的方法對不對,還有要觀察自己有沒有修法的業障,若了知了這些就可以施法對治了。

 

問:修行必須按次第修嗎?

答:是的。其實不僅是佛教的修行要按照一定的次第修學,即使是這個世界上做任何的事情都有一個次第。如:平時做飯炒菜,放油鹽、作料、蔬菜等也是有先後之次第的,若顛倒炒菜的次第亂來,就會使做出來的菜很難吃。世間法的各種知識的學習也要遵循次第,不可能連小學都沒有念的人就能學習博士生的課程吧?佛法和世間法相比,則佛法更是甚深,所以若修行沒有次第錯亂而修,就很容易會走入邪道。尤其,佛法非常甚深難懂,若不遵守修學次第,而進行聞思修,則縱然你是比較聰明有智慧的人,也不可能通達實證佛法。所謂:聞思修,戒定慧,信解行證這都是修法次第。所以修行佛法就要有次第地修學。

 

問:佛教對於算卦看相陰陽風水等如何看待?

答:佛法是改造命運的殊勝方法。陰陽風水等都是一種窺視運數的方法,它雖然能窺視運數,但是沒有究竟改造運數的方法,所以佛教是不贊成去搞這些的。俗話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佛家承認命數的說法,但佛家是要改造命數超越輪回的,所以我們學佛者不可以學這些和信這些的。

若行者是為了尋找到一處容易成就道業的地方,而抉擇風水的話,那麼就可以依據我們佛經中所講的方式去觀察,如《大梵天王內秘密經》中就列出了四十二種擇地之法。

 

請問法師:請問‘瑜珈’是什麼意思?

答:[瑜珈]簡單地說就是禅定止觀之意。若廣說,如《解深密經》卷三分別瑜伽品所述,瑜伽即以奢摩多(止)、毗缽捨那(觀)為其主體。就中,‘奢摩多’以無分別影像為所緣,令心極平等寂靜,‘毗缽捨那’以有分別影像為所緣,於所知義中周遍觀察;又,於見道方面,止觀雙運,以一切法事邊際為所緣而證得之,於修道方面,更進修止觀平等,至佛果而以所作成滿為所緣,始轉得清淨法身。此謂以止觀為主之一切觀行,即稱為瑜伽。

 

問:請問結緣和了緣的定義何在?

答:[結]是結交之意;[緣]是緣份之意,而緣份是有好多種的。如:善緣和惡緣。我們佛法中講的結緣是廣結善緣。以自己的一顆愛心去幫助別人和他們結一個善緣。[了]乃是了斷、了結之意,也就是說把以前結的業緣都了斷干淨,這叫了緣。

 

問:個人修行和大眾集體修行有什麼不同?

答:一般的初學佛者和大眾共修比較好些,因初學者在大眾共修中可以向他人學到東西,也可以通過共修而看到自己的缺點。初學者因為定力不足且教理不明,所以要在大眾的共修中才能很好地改掉習氣毛病,而且亦能增長見聞和智慧。已經對教法和修法竅訣都能掌握的行者,就要去依止於清淨處閉關修行。所以已經入道的行者就要遠離愦鬧,而安止於靜處修行。

 

問:聽說修行佛法離不開善知識的引導,但是在如今的時代中如何選擇明師?

答:所謂的明師:就是真實具足佛法修證而且通達教義的善知識,為善知識者還要具足廣大的菩提心和清淨的戒律,還能詳盡善巧地宣講教理,亦能以簡捷的竅訣方式引導弟子。如《華手經》卷十雲:‘若有四法,當知是為善知識也,何等為四?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礙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於正法,四者常能隨順教化。’凡具足此四種條件之師可稱為明師,亦是具相之善知識,又如《涅槃經》卷二十三雲:‘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己通達佛法教義,亦能如是修證,還能以慈悲心教化眾生者即是明師善知識也。

所以,明師就是真正具德的大善知識。佛法深奧難懂,若沒有善知識引導學習,縱然再有智慧也不會成就佛法之修證。若沒有善知識為行者講述佛法教義以及修行竅訣,行者雖經多時精進修學亦是很難成就道業。故佛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之源泉,行者成就道業所有功德皆來源於善知識。’如《法句經》雲:‘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眼目,能見一切善惡道故;善知識者,是汝大船,運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識者,是汝履繩,能挽拔汝等出生死故也。’

 

問:請問什麼是專修和雜修?

答:所謂專修就是行者已經對自己修行的法門竅訣,以及戒律取捨都能如理受持,這時就要專修自宗一法而深入。如:修學禅宗之人,當獲得禅宗善知識的印證後,就應當尋覓無人之處斷絕一切世間外緣而閉關精修。再如:淨宗行者,在具足了佛法基礎正見和正信後,而且也對淨土之念佛法門的各要訣掌握了,如此之時就當摒棄一切外緣,放下聞思的佛事,而一心閉關念佛,如是之修即是真正的專修。當今很多淨宗行者,在自己並未具備專修的條件時,便不去聞思教法,學修戒律等基礎教言,他們把這種行為稱為‘專修’,其實這不能叫專修,這叫盲修瞎練。

所謂雜修就是今天修一個法明天修一個法,而每一個法都沒有成就,這樣就是雜修。現在有好多的修行者都是這樣。還有就是修法的主次不分明,顛倒了主次的地位。在修行中若是將主修的法和輔助的修法混淆而修,如此是為雜修,即為主輔不分也。

 

問:請問在佛法中修行什麼叫易行道?什麼叫難行道?

答:佛陀的教法分為兩種:一種是佛陀智海中流露的甚深般若空見,這種法門被歷代大德稱為智者所行道(難行道);一種是佛陀悲心流露的方便之法。這是佛陀為了方便引導眾生而設立的法門,雖然說這種法門是適合中下根的人修行(易行道),但並不是最究竟的。易行道之教法,如小乘、權教、以及淨土等念佛法門。在大乘中一般來說都是把淨土法門列為易行道,因為這個法門不用全斷煩惱即可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後,蒙阿彌陀佛加持而獲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之修證,終其一生即可獲得等覺菩薩之果位。

 

問:在佛教中對女性的地位如何看待?

答:佛陀的教法最是講究平等的。法界中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同一本體的,每一個眾生的自性並沒有高低貴賤、男女、老幼的差別,所以從究竟本性上來說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如經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若從因果業力上來說,女性的業力要比男性更重一些,所以佛經中說:‘女人五漏身,男兒七寶軀。’雖然從業力上說有如是差別,但佛教中還是平等對待女性的。正因為平等對待女性之故,佛陀才針對女性的毛病和習氣制定了不同的戒律,這些戒律的制定是更慈悲女眾的表現,為了真實地利益女眾才會如此。在我們中國古代的佛教史上記載有好多女性修行者是具足成就的聖者,《淨土聖賢錄》中也記載有很多女性成就了往生極樂的道業。所以,不能因為客觀上女性的業力重一些,就因此看不起女性或者誹謗女性。

 

問:如何正確看待廣結善緣這個問題?

答:廣結善緣這個問題,有好多人都認識錯誤了。修行者隨緣與一切眾生相處之時,皆以善心對待之,這樣就是結善緣,而不是攀緣。好多人都把結善緣刻意地執著了,以一種攀緣的心去和別人結緣,這樣就不是正確地結善緣了。而且每天到處找善事做,這樣就使我們的暇滿人生浪費在人天善法中,而不能成就解脫道。做善事結善緣是要在隨緣中去做,而不是浪費了自己寶貴的修行時間到處找著去做。

如能隨緣隨力地和眾生廣結善緣,則在今生或者是來世都會令自己的佛法事業更加圓滿。

 

問:請問‘方便出下流’這句話在佛教裡如何看待?

答:[方便]這一詞在佛教裡是指為了利益眾生,而行的一種善巧言說或是行為。而[方便出下流]即是指若泛濫無度地行‘方便’之法,則會導致出現很多不如法的現象和行為。本來修行佛法要嚴格地守持戒律和清規,若真實是為了利益眾生,也有一些戒律和清規是可以方便開許的。但目前的佛教界中,有很多所謂的修行人,為了獲得名聞利養而無視清規戒律,不能嚴格律己而教他人。自己不守持清規戒律還告訴他人,說什麼這是‘方便’。還有本來出家人對待前來道場的居士們,也要依常住之清規來約束,可是某些出家人不敢得罪在家人,怕斷了自己的供養,對在家人的要求就不嚴格,而且還會將這種行為說成是‘方便’。所以說,這樣就是由於擅自行什麼方便,而引生的不如法的行為。這種不如法的行為就是所謂的‘下流’。在我們佛教裡雖然說不執著一切,但是要嚴格地守持清規戒律。

如果一味地濫用方便,則就會出現不能律己嚴他的事情。

 

問:好多修學者在一起共修時,對世間八法都很執著,而以此生起煩惱,應該如何對治?

答:若修行者在一起修行不能守持六和敬,而以世間八法的心態在一起共修,這樣只能是造業。若面對這樣的事情,就要請善知識為大眾開示,令他們明了自己此生最有意義的是什麼。他們對世間八法很執著,是因為對輪回之過患沒有究竟地認識,所以才會耽著世間八法。若要想對治世間八法就要恆時修學無常觀,發起出離心。

若是大眾在一起實在是放逸得不行,那麼就要遠離這樣的團體,如《自我教言》雲:‘不可去處有三種,眾人聚處不可去,冤仇爭處不可去,玩樂之處不可去。’

 

問:請問何為戒、定、慧三學?

答:‘戒’全稱戒律。亦名屍羅。漢意為清涼之義。因為眾生在三界中受三業炎火的焚燒,無有絲毫自在。而戒律能令眾生斷惡向善防非止惡,故能斬斷惡緣令眾生置於清涼之地。戒為斷粗重煩惱的利斧,久久持戒就能使我們斷去粗重惡習。定為止息之意,就是止息一切妄念。但是一般來說都稱為‘禅定’,既是靜慮止息妄念之意(止他想,系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思惟修習、棄惡(捨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功德叢林(以禅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注於某一物件,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禅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對象則各異。禅及其它諸定,泛稱為禅定;又或以禅為一種定,故將修禅沉思稱為禅思。修行者依定力開發自性的智慧。慧:是指智慧。佛教最後的目的在於獲得悟的智慧。不論三學或十無學法、六波羅蜜,均將智慧置於最後。但智慧有下列諸類︰世俗欲界的有漏智慧、初步證悟的智慧、聲聞阿羅漢的智慧、辟支佛(緣覺)的智慧、菩薩種種階段的智慧、佛最高的智慧等。而形容智慧的用語也有下列多種:慧、智慧、般若、波若、智、智慧、阇那等。修行者若不能依教法建立正見智慧,於修道中就會有很多的障礙。故此三學是佛教的綱領,不管修什麼宗派都要依三學而修。

 

問:以什麼樣的心態去接受密宗的灌頂?

答:若想求得密宗圓滿的灌頂,先要對密宗具足一種如金剛般的信心,還要具足出離心和菩提心,若不具足這三種心態就得不到真實的密乘戒體,也不會得到灌頂的。在入密宗前最好先要對密宗有個了解,尤其是對密宗的戒律要了解。若不知道密宗的戒律就盲目地去灌頂,灌頂後也沒有去學習密乘戒,這樣就會很輕易地觸犯密乘戒。觸犯密乘戒若不忏悔就要墮入金剛地獄。

另外,在求灌頂時應當觀察自己對傳灌頂的上師有沒有信心,若沒有信心最好還是不在這個上師名下灌頂。因為一旦接受某位上師灌頂後,就已經和這個上師有了師徒關系,若在沒有信心的情況下結下了師徒關系,以後就很容易觸犯師徒間的戒律。在密宗的三昧耶戒中,第一條就是不得打罵、誹謗、捨棄、欺辱上師,密宗弟子一旦拜了某位上師為師之後,就終身不得捨棄和打罵、誹謗、欺辱上師,若做了這樣的事情就會破密乘第一條根本戒,這條戒律是最可怕的一條戒律,一旦觸犯了這條戒是沒有辦法忏悔的,將來必然要墮金剛地獄。無論修什麼法都沒有辦法忏悔這樣的罪業。所以在求法之時先要觀察上師,看自己能不能對這個上師具足信心,不具足信心就不要輕易地去求法。

 

問:沒有受持在家菩薩戒,可以看在家菩薩戒的戒本嗎?

答:可以的。因為在家菩薩戒雖然名為菩薩戒,若是以它和究竟的菩薩(梵網菩薩戒、虛空藏菩薩戒等)戒來相比,在家菩薩戒就只能算是大乘戒的基礎了。有好多人說沒有受這個戒,就不可以看在家菩薩戒的戒本,這樣的說法在經論裡沒有記載和教證。一般來說不讓看這個戒本就是為了遮止未受戒者,對已經受戒者觀察過失而造口業。若是為了學習戒律而去看在家菩薩戒的戒本是可以的。

 

問:請問在持戒中吃五種葷菜和飲酒犯戒嗎?

答:在戒律中的殺盜YIN妄酒這五條戒若觸犯了,就會有破根本戒的重罪。吃五種葷菜雖然沒有直接違背戒律,但其罪過卻是相當可怕,如《楞嚴經》卷八雲:‘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YIN,生啖增恚。如是世間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其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做佛身,來為說法,誹毀禁戒,贊YIN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漸次。’破了五條根本戒雖然罪過很重,若不忏悔就會墮入到地獄受苦,但破戒不見得就會墮入魔道,而吃五辛菜是要墮入魔道的,而最終還會墮入無間地獄。故凡是修行佛法的人,最好還是不要吃五葷菜。吃此五種菜還會在七天之內念佛、念經、念咒都沒有功德。

對於喝酒的事情,佛陀在五戒中已經很明確地將飲酒遮止了。

 

問:佛教所講的看破放下是不是消極的呢?

答:佛教所講的看破放下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這是你們自己理解錯誤了。佛教所說的‘看破’是指看破世間那些虛妄不實的東西,為什麼要看破呢?若我們不能看破世間種種幻相,我們就會被這些幻相所迷,從而不能了悟人生真谛,由不悟人生真谛之故,就會在生活中產生迷茫。世間凡夫無論是誰在面對生活之時,或多或少都會有迷茫的時候,這是因為他們被生活中的幻相迷惑了,使自己不知道活著的真意是什麼。所以他們才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在生活中才會產生諸多的煩惱。只有看破了才能真正地知道人生的真谛,才能在人生中不迷茫,因此看破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所謂的‘放下’即是指放下錯誤顛倒的思想和行為,令自己在生活中永遠安住在智慧中,不被愚癡以及世間幻相所迷惑,因此放下是為了獲得更精彩的人生。

 

問:請問修學佛法是必須要依止善知識嗎?據我所知,好象其它宗派不用拜依止師,只有密宗的修行者才需要依止上師,修淨土宗也需要這樣去依止師父嗎?

答:不管修什麼法門都要有善知識的攝受,若修行無有善知識的攝受,縱然再有智慧亦不能了知佛法深意。這就如同有人問:‘小孩子長大非得靠大人養活嗎?’小孩子不可能自己有存活的能力,同樣一個修學佛法者也不可能自悟佛法,關於這一點,龍樹菩薩早就在《大智度論》中說過的。愚僧在前文中也已經講過善知識的重要性了,因此就不再贅述了。即使是修學淨土宗的行者,也是需要依止善知識的。如果不依止善知識,連最起碼的佛教正信都不可能建立起來,更別說要學習其它宗派了。若不依止善知識,又如何能知道淨土的殊勝?大家之所以知道淨土宗非常殊勝,這也是通過依止聽聞淨宗大德的宣講才了知的,所以怎麼就能說淨土宗的行者就不需要依止善知識呢?又,淨土宗有好多的念佛方法,若想真實地念佛與佛相應,就要依止一位通達淨土修法的師父,依他所授之法修行就可以了,若沒有依止得法之淨土宗之法師,光是靠自己忙修瞎練的話,很難得念佛之真實功夫。所以說一切宗派都要依止善知識才可以修學。

 

問:聽說念佛能往生極樂世界,真有極樂世界存在嗎?

答:這個問題要從性空和緣起上來解說。在性空上說一切諸法皆無有自性,故極樂世界亦無有實在的自性可得。從勝義谛之空性意趣中來說,則連佛性都是名言假立,何況極樂世界?但是在諸法的緣起上來說極樂世界是存在的,這個存在是相對於娑婆世界的存在,只是相對的存在。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從究竟勝義谛來說,此世界是虛妄不實的,本來無生的。但若以世俗中之眾生的角度來說,這個世界是存在的,而我們承認的這個存在也只是一種相對的存在,並不是絕對的存在。所以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的。二者不同之處在於,極樂世界是依彌陀悲心願力而建立的,我們這個世界是依凡夫眾生的業力而形成的。一個是業力形成,一個是願力形成,業力形成的是濁惡之穢土,而清淨願力形成的是清淨佛國。所以極樂和娑婆有如是差別,並不是從勝義谛中有差別,而是在世俗緣起的名言中建立的差別。故若從絕對的勝義谛中來說,極樂世界虛妄,娑婆世界也是虛妄無生的。因勝義谛中是不得安立一切法的,只有在緣起名言中才安立這些假相。所以極樂的存在與否是要看從哪種角度來觀待了。

 

問:一個法師講法為什麼有時候講得究竟,有時候講得不究竟,這是為什麼?

答:作為一個法師講法時,必須要善加觀察聽法人的根基,然後對機而講法。正所謂:‘善觀根器而說法,猶如醫者知其症。患者生信而服藥,此時方為真究竟。’若講法者不能對機說法是為不圓滿,還有可能毀壞聽法人的善根,這樣就會觸犯菩薩戒。馬鳴菩薩說:‘如無垢衣塗妙色,最初應當說惠施,令彼善心已調柔,然後開示空性理。’對不是根器的人講甚深空性法是要觸犯菩薩戒的,對這樣的人就要善巧方便地講一些緣起方面的法,而引導其生起信心即可,當此人的心逐步調柔了,而且對甚深法義也有了信心時,才可以為他講空性究竟之法。如佛護阿阇黎雲:‘若對愚者說空性,當成顛倒不涅槃,如飲金翅龍王乳,反令毒害更增長。’對那些愚癡不具聞空性法根基的人,宣講空性法要的話,只能令他更加顛倒,而不能悟入涅槃實義。就如同金翅鳥和龍王的乳是非常地殊勝,可是這樣殊勝的乳也要有殊勝的琉璃器具才能盛得下,一般的器具盛這樣殊勝的乳就會馬上破裂。空性之法雖然殊勝無比,但是對不是根器的人講就會適得其反,令彼人對佛法生起邪見而斷失善根。故真正善巧的法師不是只會講究竟法,應對不同根器的眾生講不同的法。講了義究竟之法是針對根器較好之人,講方便不了義法是針對根器不好之人。

 

問:請問初學者選擇哪一個宗派修行好呢?

答:初學者不需要馬上選擇宗派。初學者需要的是正確的聞思修,依聞思建立佛法整體的定解,乃是初學者所需具足的基礎。待自己對各宗派有所了解後,再選擇自己比較適合的宗派一門深入。故說‘不起伺察且安止,非理修學空人生,正法亦為惡趣因,事與願違墮三塗。’

 

問:修行得到神通好嗎?

答: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好笑,神通本身沒有好與不好的概念,關鍵是誰得到。若是菩薩聖者等具足神通,則可以利益無邊眾生。若是一個無智凡夫得到神通,則可以依此而造業。具足定力和智慧的人得到神通,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用神通方便地度化眾生。這就如同一把鋒利的刀,如果是大人得到了,則會用此刀做很多利益生活的事情,如果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得到了,那麼這個小孩子很可能用這把刀傷害自己。所以神通本身不能用好壞來定義,只是因具不具智而有差別,如《楞嚴經》卷九雲:‘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若修行人沒有斷掉貪嗔癡三毒煩惱,縱然得到了一些神通也是世間的有為功用。一點的習氣都沒有斷除,不具足智慧的人得到神通只會被神通迷惑,而生起種種執著,最後還會以神異迷惑眾生,這樣就會墮入魔道,本來我們修行是為了成就佛道,可是由於自己的妄執神通而反墮入魔道。

 

問:我一直在尋找一顆真心,什麼是真心呢?

答:所謂的真心就是一切眾生所擁有的如如本性,也是一切萬法的本源,但是這個真心是無有任何形象的,但她可以在我們有情眾生的六根門頭現種種的妙用,因此一切時中的動用施為,無一不是真心的妙用,然而眾生迷在用中,而不知此用以及種種覺受皆是真心妙用,而故枉做騎驢找驢的蠢事。

所謂之‘真心’亦只是假名,因真心亦是名言中假立,並非實有之法。佛陀為了對治妄心而說真心的假名,讓我們自己回光返照自性真心,而滅去妄心,妄心既滅,真心的概念亦不存在,故對妄說真,真心只是假立,若執著真心有相可得亦是顛倒。

若以尋覓之心尋找真心,如是則縱經無量劫也是找不到的,因為真心自性不離妄心,離妄心外真心亦不可得。故欲得明悟真心當於妄心起處當下契入即可。

 

問:見性的是什麼心?

答:見性的心即是覺性本身,覺性乃是明而自覺的,所以見性者即是覺性,非是離覺性外還有一個心可得。佛陀說:‘有佛果自性可得證者,’是為作大善巧方便而說,並非是實有一個佛或者是自性。見性之心乃自性光明自現自照之妙用,此心於覺性不二。《楞嚴經》稱此心為‘奢摩他微密觀照,’即是一分覺性光明也。如古德雲:‘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

能見性的心乃是自性光明之覺照,此覺照乃是無作無為之寂照,非是能躁動之心。

 

上一篇:宋智明居士:從有相到無相
下一篇:宋智明居士:禅修的開發過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