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的開發過程
-------與無錫居士對話(妙戒圓淨記)
一、 問:如何在作用處回照和開發本性?是不是行住坐臥先觀空?
山人答:觀空容易死,悟到空是可以的,悟了以後,這個空它本來沒有東西,但是一切的境界都是它的顯現,然後明白不二,但悟其空性,不要執著於空,直接一點,因為有的人住空久了,他要離開空很難。
二、 問:有本書說如果悟到本性的話,要安住在無分別的空?
山人答:這是其中的一個方便,如果更直接一點的話,直接看念頭的源頭,那麼他就可以不管空,但是空可能是一個過程,他也會經歷這個空,但是他不是有意地坐在空上,就是不經歷空的觀念,但是要達到空。
三、 問:這個空前面加了無分別,就不是純粹的空了?
山人答:那就不是有意去觀空了,是知道一切本來是空的,如果悟性高的人,他悟到本來空,他就無分別,無分別就無所住,無所住就不會執著,不會執著,他的身口意就不會在作用處產生障礙,自然顯現空空不空的妙用。
四、問:我覺得無分別是離開文字、語言思維、作意的?
山人答:對,離開觀念、語言、文字的概念和境界感受,他都要離開一切有為的作意的。
五、 問:感覺本性是一個知道的知?
山人答:這個知是見到本性,入門的地方,無分別的知,就是空寂,這個知就是靈知,能說話、做事的無分別的靈能,這是禅宗第一關,最初入門的地方,就是知“本有”,還不夠的,要在一切處,就是說在你六根的作用處,起心動念的一種境界當中,都要了悟,都是本性的作用,一切境界都是本性顯現,而且如如不二,全體圓明,這種悟就是徹悟,悟的很徹底,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是不二的,在我們的本性當中都是它的體現,是它法爾的體現 ,凡夫身和聖人身是平等一如的。這個能作用的主體,我們所謂的靈知覺性和作用的地方,說話、做事以及所作用的對象境界,這三個如果是一體的話叫互回,禅宗講互回,卻是一道的,這是活的,比如你從這裡說出話來了,這句話又在境界上起反映了,反映你又知道了,又知道這個反映了,都是本性妙用,這宗門下叫互回境界,是互回的,是流動的,這裡面你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本性的作用,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本來,(緣起法裡因因果果全部都是本性的顯現)智慧越高,照得越透,那麼你對境界越明朗,作用也越活,這個就是大菩薩,小菩薩的不同,有的人只能看到自己,只能照到目前一點點,他不能圓照法界,不能圓照一切眾生。
(插問:這就是主人翁禅?主人翁禅始終有一個這是我的本性講話,我在做功夫,死的時候我要到哪裡去,我有個主人公在,我睡覺得對候,是不是知道,一直提著這個,甚至自己飄出來,這是我出來了,主人翁禅找到我的本性,他還不能圓到無情眾生,山河大地是他的依報,外在的,也是本性顯現,這方面的悟性還不夠)對,主人翁禅,一個是作為過渡,明白了本性是可以的,但是很多時候,他會把這個當作真實的道,像湛愚老人的心燈錄、王陽明,他就執著這個禅,這人上靈圓,他就執著本來,你就在這上面用功,然後起作用,發神通都是它,那麼這就是主人翁禅,禅門的外道(插:他沒錯啊)他還有個東西,那個執著嚴重了就是邪道了,(插:天台宗觀介爾一心與主人翁禅好像是一樣的。)一心是法界之心,這個法界之心在沒有悟入之前,要借現前一念這個意識的心來作功夫下手,但是你見到三谛圓融道的時候,三觀一體的時候,這個介爾之心就消融在法界的緣起之中,三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三千,無大無小,那麼這個之前主人在哪裡?如果有主人,比如說我是佛,是主人了,佛會說我是佛嗎?但是應眾生機方便說是可以的,(插:那天台宗把一念作下手處,那禅宗把主人翁禅作為初步入門下手處,)那麼這個祖師就有善巧不善巧,善巧的話給你一個台階,再把你台階挖掉。這是善巧的,如果不善巧的,就會把這個台階當實有,站在上面就產生邪見,本來無法的,就是執著為有法,有一個我,有一個傲氣啊,有一個我的功夫,我的光明,我的境界就出來了,這個很危險。
現在這個社會上很多人都這樣,而且跟你講話,他有一個沖的東西,我怎麼樣,跟你比一下,有這些東西出來,這是佛教裡面的禅門的外道,斗爭性就會出來,所以這裡認得的,是自救不了。古人講夜夜抱佛眠,日日共佛起,如果從這裡認得的,恐怕自救不了,恐怕有問題,要看什麼人,如果這個人是無我的,他知道就可以了,可以起妙用。如果這個人,有我呢,他說你轉頭轉腦干什麼?比如說叫他名字,哎,你轉腦干什麼?這是誰呀,他就明白了,噢,這是我,如果有個我在,再不經過打磨的話,他就完了,他就很辛苦,他要怎麼保持我,怎麼入定,覺照,保護它,太辛苦了,這就是過去留下的痕跡太重,自我、自己要用功,我要怎麼進步,我要怎麼學習,對法,對理論、對境界捨不得放,對自己的功夫捨不得放,那種人就會住在上面。
有的人一悟便休,他明白了,他沒有自我,沒有主人,沒有境界可得,他說一切都是佛性作用,顯現,哎呀,他就睡覺,吃飯就吃飯,他說什麼叫妄想啊,什麼叫生死啊,都了不相干,他就很自在。但是他會有的,有境界動心,但是一動就知道,一動就放,他就不執著,是懸崖撒手啊,自在得很,他是大丈夫氣概,一悟便修,很徹底,他不想給自己住,住在佛號上,住在某種道理上,住在身體上,唷,身體很舒服,還不想離開,那麼他沒有這些。
很多修行人是為世俗來的,哎呀,我有病,我福報不夠,怎麼樣,我要到哪裡去,自己要了生死,有很多很多的目的在這裡面,那麼在修行上,他就有執著,他要我要不斷地學習理論,我要見很多的師父得加持,我要把身體修好,福報增長,等等,都要,那麼肯定他有個要的主體主人公,我要的,我要作這樣的事的,他時間停留長了,那麼他就離不開,師父就要破他,破他很難受,因為他習慣了,離不開這些。
但有的人一開始就沒有為這些來,一開始就我一定要成就佛,生死什麼,這些沒有什麼關系,世間的煩惱和我沒什麼關系,問題不是我的,他一開始有大氣魄,本來就不為這些來,一旦他明白,噢,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就是不二的理性,這個就是無上的道,他一下子就好了,他還拘束什麼,拘束干什麼,拘束境界干什麼?為生死來干什麼?不為生死,那些理論,都是故紙,他說有什麼用,活潑潑的就在現在,當下起用。但是裡面找不到一個東西,沒有東西可用,這就是禅宗的上上機,一悟便了,就很透徹,他不在功夫裡,(插:悟了以後把自我融化掉很難),就是要你明白,沒有自我可化,要你悟到沒有自身的主體存在,沒有生死,了生死干什麼?(插:就我而言我還是有我的,)是的,你還是沒有悟透嘛,悟力不夠,定力有,本性也明白一點,但是悟性不夠,為什麼悟性不夠,心中的文字太多了,依傍文字太多,你的思維不離文字,不離道理,你的悟性就沒有,因為文字是什麼?它都是有對比的,有我和無我,生死和涅槃,它的任何一個概念,它都是有對比的,沒有獨立的概念,有天必有地,有好必有壞,有男的必有女的,佛任何時候說法都是有對立的,以三谛說法,佛對治眾生煩惱說法以第一義谛,然後轉世俗谛,以世界悉壇說法等等,任何說法都是有對象的,任何對象境界都會升起另一種智慧的,有對立,那麼一個悟道的人,他照破了對立,把對立照破了,把文字概念照破了,把自我照破了,那麼他就是宇宙,就是法界,就是一切(插:那麼文字起什麼作用呢?)文字是對沒有開悟的人作引導作用,是借這個文字來開曉他的心,心開意解,明白以後,他就丟掉了,沒有道理了,他在這個層次上沒有對立了,另一個層次上又不能產生,以後更加深,更加細,再通過觀照,師父引導,再化解,化到後來,徹底化掉了,比如說五乘次第中的人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佛乘,他是一層層,龍樹菩薩也是一樣,開始他破外道之見,破凡夫之見,破聲聞、緣覺,破菩薩,最後連佛的知見也破掉,這是見文字破文字,看你著在什麼地方,這是龍樹菩薩中觀論,破的干淨了,外道的知見破干淨了,你還想外道干什麼?外面世界和你無關了,人的境界破掉了,凡夫的境界和你無關,(插:文字可以幫助我們有悟的體驗)但是這個已經超越文字范圍了,那麼你心中就沒有文字了,(插:是沒文字了)那就對了,那是另一個境界,就善用文字,這是妙用,(插:我最初得到老師教益,是知空者誰?)大乘止觀裡,慧思大師,他講一個人修到了空性,但是他會住到空上,他說這個時候要回光返照,知空者誰?這個就是參究,禅宗以空為起點參究,有的是以念頭為起點作為參究。它是空為起點,很多修道的人,他有定力就定在空中,那麼祖師就鞭策他,那麼在空裡面,誰知道空?這個一照,空就脫落了,他本性就顯現,活起來了,脫落以後,連這個知也化掉,也要化掉,知也化掉,不過這裡的人很難把握這個,把知化掉了,又沒有著力處,提起這個知才有力量,(插:我現在離不開這個知)這個在知當中又要照透這個知,化掉這個知,就沒有知的,是照,不是知,(插:我好像覺得照就是知,)不是,知,有個我在知,有一點著我的(插:那麼無分別的知呢?)那不是知,是照!是四面八方同時的,知是在這裡的,在前面的,就是念咒,知在念咒裡,咒是什麼呢?在念咒的時候,你是朗照的,整個都是明朗的,咒只是其中的一個作用點,你在念咒,是你的照顯現了這個咒,那和知不一樣,照是道用,是道的作用,知是功夫的一個地方,悟後作功夫的地方,(插:老師說的照是道用,真好回答了我剛才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在作用處開發本性)剛才講到作用處開發本性,是活的,為什麼,他的能照的體性是空的,他的作用是應機而用的,就是六根都在用嘛,用的境界的反映這裡面都是活的,全部在照用當中。
如果知呢?就會因住我的作用,我什麼說話,我作什麼清清楚,明明白白,(插:我是這樣的,比如喝茶,我不會去聯想,)你不用知道喝茶,這個茶和周圍的人以及你的動作,都在照裡面,不僅僅是知道喝茶,就是臨濟祖師講的照用,有的人開悟見性了,有人先照後用,有的人先用後照,有的人照用同時。
六、 問:怎麼樣照用同時?
山人答:這個是你,比如在顯現當中都知道、都在照、都明朗,但是你要怎麼作用呢?照了以後,知道它需要什麼,某個人需要喝茶,我給他倒茶,某個人要聽什麼話,我照了以後才跟他說話,這是先照後用;第二是先用後照,就是某些因緣,他先這樣用,用了以後,照一下我效果怎麼樣?比如我話講了,你有什麼反映,我要照一下才知道,這是先用後照。但是照用同時呢,他在照的時候,用已經出來了;在用的時候已經知道了他什麼反映、變化,同時都知道,叫照用同時。
七、 問:那是不是在用的時候,心始終是不動的?
山人答:他動和不動都沒有,連個不動都找不到,連動的也找不到。
八、 問:我在電話裡問老師,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谛無動轉?
山人答:這也是方便說。(插:那是不是照用同時?)也可以這樣講,這是對不明白的人作如是說,如分開說吧,意思說要善於觀察(插:體是怎樣?用是怎樣?)對,對明白人來講,他這兩個概念都不存在,連一個不動都不存在,連一個善於分別的心都不存在,只是同時顯現,比如說看電腦,裡面的問題一看到就知道了,這個人為什麼這樣問?回答已經寫出來了,這叫照用同時。
(插:那我還要想想怎樣善巧地回答他)那是先照後用。如果你不是知、是照的話,就是不僅僅限制在文字裡面,照,是照透文字的背後,他這句話還要照透這個人為什麼這樣寫,照力是不同的,這個照力的差別很大很大,非常大。那麼你現在不是用知,要用照,(插:我感到用知很受用)用知,還有功夫在,用照就沒有了,(插:我有時覺得無分別的知就是安住當下,當下在用功,圓明呢?)這一切都是,山河大地都是,好的事,壞的事都是。(插:我明白了,要是當下還有當下在,要是圓明就突破了這個當下的概念。)是的,有的人修行,他很正,持戒做人,很精明,他一點錯誤不犯,要把自己守得很精,當下不能失掉,要念念知,念念覺,但是照的時候,他活了,他是隨緣而現,有的人悲傷,那麼他就顯現悲傷,他快樂就顯現快樂,悲傷就悲傷,快樂就快樂,他不會說,噢,悲傷不好,快樂好,他就不需要了,倒霉就倒霉吧,自己摔了一跤,就摔了一跤吧,起來就起來,像龐居士不是摔到大橋下面,他的女兒龐娟過來也躺在他旁邊。這樣的境界,人就不會把我的門檻守得很精,我要做得特別好,我不能錯,我一定要對,你們錯不要緊,(插:就是自我的形象)對,是自我的形象,到了這一步,他有個透關的功夫,種種的事情到來他沒有得失心,失敗就失敗了,他不會說,我這個失敗,一定要轉成成功,怎麼好,他沒有這個的,隨緣興,隨著種種的因緣升起,而興起我們大道的作用,種種因緣都知道,一切都是助緣的,達摩祖師說隨緣,就是任運,任命運的,禅宗叫任運功夫,第一知是保,保養聖胎;這個照用,就是任的功夫,叫任運。這個把知一放開就大了,知在呢?就是有個東西在的,有一個知在,是說知的那個作用在,守著它的。照呢,就放開了,現在念佛也好,持咒也好,都在朗照當中,然後你這個朗照就起作用了。
九、 問:那個無分別的知,還很薄弱,常常還覆蓋呢,那現在變成朗照,會不會踏空呢?
山人答:你在知上再照,是現照,這是禅宗向上成道的秘訣,能不能轉過來起照,能不能照透根身世界,這是成道的秘訣,這和大圓滿脫嘎是一樣的,你照後朗照著,照身體的氣脈,一照就通,哪裡有舒服,一照就化掉,有妄想一照變成妙用,這是很殊勝的,這時全靠照,大圓滿還要靠太陽,這些光來引這個照,禅宗不需要這個,就直接起照(插:大圓滿靠太陽,還要靠水晶球什麼)對,引出照而不是知,它朗照當中和這些光相映引發出來的力量,而且它逐漸逐漸會開發覺性中的五大智慧,五大種能量,五種光明,然後你真的就是說會放光的,後來,這個光是看得見的很大的,很大能量的,手一舉,這道光就出去了,眼睛就有兩道光,叫遠通水光,是從中脈心輪裡面出來的,通過背後,通到眼睛裡的光,這個光出來,照到哪裡,哪裡就顯現,就知道什麼境界。(插:那神通境界就是這樣)哎,不同的氣脈,不同的照用都會出來,這是成道的秘密,(插:那外道神通和我們不一樣,)不一樣,外道他不能虛明,他會執著,他會聚集能量,他會在這個能量上用識神,用功夫去用,這就是外道。他也能有靈通,也知道,那他是執著,(插:那把識神化空,)這不是外道了,識神化掉了,就不是外道了。他就是是進入虛明境界,就是和宇宙的道相應,(插:我現在具體的功夫,離開心意識這一步)你為什麼要想到心意識呢?(插:我覺得這一步我能體驗到)這些名相到你這裡都不要起來,比如說(插:我向老師表達不好表達,只好借助名相表達,)也可以,(插:老師講知空者誰?本來空的時候,沒前念沒後念,在空的時候找到一個能知道空的這個主人翁,這個肯定離開心意識,肯定無分別)對,(插:現在老師提示要求,知了以後,還要照,照用同時,我今天第一次聽到,)對的,你能夠明白在無分別當中起照,有體,得體性一如,它是無分別的,就是知和空是不二的,知空不二就是法身,但是你不去朗照,法身是素法身,起朗照就是報身,這個照就是報身開發,這個用就是化身、大悲化身的開發,三身是這樣圓滿的。(插:你在起作用時,又是一個知,又是一個不動你再去朗照不是動了嗎?)不是,這裡面連知也沒有,連不動也沒有,它是一片虛朗,身心世界都是它的顯現,當然你開始的時候沒這麼廣大,但是你當下是虛朗的照,這個要體會的,不是說道理的,說道理沒有用,但是你已經體會到了這個知、空,就是素法身了,就是本性,(插:素法身什麼意思)就是沒有具報身啊。你報身開發了,就不是素法身了,法身的功德就出來了。(插:我現在講話也是法身功德出來了?)這是理解與知用,但是真功德還不夠。(插:那不是法的妙嗎?)是啊,但是這是在凡夫地上妙用,還沒有到菩薩地的妙用,還沒到佛的境界的妙用,(插:凡夫的妙用與菩薩的妙用,是不是凡夫他沒有神通?)不僅僅是這樣,很多的差別的,凡夫會受到凡夫境界的影響,凡夫身體的影響,身體沒有轉,境界沒有轉,心念當中的功德性、智慧性、光明性、莊嚴性,沒有開發,這些沒有開發。(插:我認為凡夫是有分別的,菩薩是無分別的,)這是從本質上的一方面,從這個分別無分別的角度來講,這個凡夫也可以做到無分別,也可以的,他有幾種狀態,一個人他有無記性,沒有任何事的時候,他也無分別;一種人他體會到無分別,但是不起用,死在無分別上,他悟到了無分別性,但是他沒有用,那麼這個無分別是凡夫的無分別。那麼聖人的無分別,他是真正在任何時候,任何境界當中心沒有分別,然後在沒有分別的心具足一切功德莊嚴,這是聖人的境界,具足一切功德莊嚴,這是聖人和凡夫區別。(插:我看到老師書裡面講到,“游舞”兩個字,好像對我有加持,我覺得看一切緣起法,都像游舞一樣的話,自然會落到空性裡去)對的,(回歸到空性)回歸到空性,無論禅宗、密宗都是很重要的一步,但是善巧的話不建立觀念而入,如果空性中沒有概念就是本性,帶有空性的概念就是分別,就是凡夫和外道。
(插:我覺得如果悟道的人,他看文字、寫文章,像老師這樣給人講法,會不會有落處?)
不會,他是照,不是知,如果知的話,比如知一個煩惱境界,你的知一進到煩惱境界,你的知會染污的,會影響的。(插:但是無分別的知,他不會染污的)你如果進去的話會染污,你會主動地避開,或者主動地轉化,不進去,那麼只能這樣。就是說,你不可能深入到裡面去的,但是照可以照到裡面去。(插:那照要在悟性很徹很透的前提下才可進去。)就是要做到心中無,沒有東西,沒有落於概念、自我,他才能照進去。(插:那就是要道力很強的,才敢於進去,否則我不敢進去。)一般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看六祖大師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他聽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悟了這個理性,般若的智慧開了,但是這個時候,他還要去求法,要去修行,還要找師父等等,其實沒有很踏實的,沒有證到的。他在五祖接引他以後,去勞作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他的智慧在照,五祖也在加持他,他就證到法身本來無一物的境界,很清朗的境界,所以他精辟個偈子出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時候是真正的空性,真正的無物的空性,是一絲不掛的,還沒有起大用,還不知道怎麼用。只知時時勤拂拭。這都是有為的,有痕跡的,沒有回到不用修,本來清淨的狀態,那麼這個時候叫得體,證得體性。三更半夜,五祖跟他講的話是引發了他的照用,他力量很充足了,就引出來了,是過來人示現的,這個時候,何期自性本具萬法,何期自性本來清靜,本無生滅,何期----就是想不到,一旦引出來,照天照地,一切在裡面,一切具備,他就證到了,證到了大用,這照用就證到了,(插:我在高明寺寫了一篇知天知地)我今天講的話就是破你的知,要你在知中不知,不知中而知,然後達到圓知,圓知之後,再離知而照。
王陽明說我們的本性,他說有人問他,晚上睡覺的時候本性哪裡去了?他說晚上等於花收了,白天花又開了,他說本性,這是屬於他的知,他落在知上,(插:我不是這個知)你不是,他就是有一個主人,(插:我知道他的知是不對的。我覺得淨堂有篇文章供養很多師兄,他講我現在真的知道了性空的道理,真正知道一切的有情無情都是我自性的顯現,而且現在要做融化自我的功夫)這句話講得好,融化自我一個在理上靠悟性的,真正悟到沒有自我,這個四大五蘊本來空寂本來沒有,這個悟性很重要的,非常重要。第二,已經明白見到本性的知,在知上然後起照,不落這個知,已經知了,不要再知,已經知道打座了念佛了,還知干什麼?不要知,不要知的時候,開始慢慢照,你就知道了,前面恍然一片虛明,明明朗朗,(插:我是的,就是不會講,)這是照的開始,這個照經常會出現的,然後你把打痤當中照的境界,在平時當中,讓它顯現一下,你就知道照了,或者睡覺,讓它進入顯現的狀態照,一照。(插:我在電話中問老師,老師說要把悟的痕跡化掉,我又有一點感到寸步難行了。)悟的痕跡,在照當中不要想是照,知當中不要想是知,就是去痕跡嘛,悟了不要想到自己是悟了,不是去掉了嗎?(插:我剛才想到老師清清朗朗的一句話)就是照,從這裡照,如果在這個時候顯現的時候,你的知當然在的,這個知被這個境界淡漠了,化掉了,化掉了,你全部在這個明朗當中,這時候就沒有身體了,(插:有的。)如果有不要緊,你再定在這個朗照當中,定在裡面再返照身體,再返照身體,身體就化掉了,(插:不但身體沒有了,全部的緣起法都沒有了,就像游舞一樣了。)對,這就叫融化,在大圓滿口訣裡融化,身體的細胞都開始變化了,(插:我看大圓滿及老師的大手印直指,全部是很大的加持力。)在融化以後,後來你如果在這個時候顯現,蓮花生大師,或文殊師利菩薩顯現,他們在這個虛明朗照當中,(插:顯現他們的形象,)顯現出來,馬上一道光就和你相融,得到很大的加持力,這是不可思議的修行方法,然後佛的光明,法界光明無量光嘛,跟你的剛剛開發的光相融得到加持,你就印入了這個光明,成就特別快了,這是成就最快的方法,(插:而且我的肉身體已經沒有了,消融了)對,那麼一片光明當中顯現阿彌陀佛就是你,阿彌陀佛所有緣起性的功德,他的願力在這裡體現,就是你的體現,就是光明,然後你就和佛不二了,就特別的殊勝,這是這個時代成道最快的方法。(插:問題是很剎那剎那一種瞬間的感覺,要把握這個機會。)這個在密中就是子母光明相會。這是成道的秘訣,西藏那些成道快的就是這個方法,如果不這樣修的話,以自己的力量,不知要慢多少倍。
密宗為什麼叫密,為什麼這麼殊勝?關鍵在以成就者的加持力,然後融化你的身心,以你的身心的融化回照聖者的境界,得到一致,得到相應,這是最快的方法。這樣如果你遇到一個成就者,他能夠帶你,他很快把你融化進去,(插:他有這樣的加持力,可以把你融化進去)密宗的上師都是要成就者,他才能幫人成就,顯教沒這個要求,顯教的祖師只要到信位就可以做祖師,但是密宗裡不行,要八地的菩薩才可以做祖師。
修行要找到路,找到證入本性的成就的路,這非常重要,而且要一步一步地來,跳級跳不過去,(插:我以前對無記與無念分不清,)到了朗照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作用處它是不可思議的,就是怎麼樣要保養這個道,不損失,為什麼要師父的,他成道很難,他這個朗照的力量加持給眾生了,把弟子帶上來,自己就停留住了,他上不去了,如果自己一個人修,一直這樣朗照,和諸佛祖師相應的話,這一輩子很快就成就,有的三年,有的五年,最慢的七年就成就了。如果他出山太早,帶弟子就很難,(插:因為他要分心)不是分心,他朗照是一種能量,是法界道力的能量,他就是照眾生,照弟子了,這個能量加持他就少了,力量就不夠了,他是這樣子,(插:那請上師給我們灌頂啊,他的能量也會少,)是啊,肯定會損失,他會背一些業,你的難受的感覺會到他那裡來,那他會化掉,他是因為悲心大,所以他不急於自己早日成就,是生生世世轉世來利益眾生的,活佛是發了願的,再來人啊,他說我先不成道,我先幫助大家,是這樣來的,因為他真的成了道了,他不會以身相出現,他是以化身出現,(插:那釋迦牟尼佛也是化身)對啊,是化身出現。應身是通過胎的,(插:我覺得大圓滿、大手印口訣等特別有加持)他是成就者證量裡面流露出來的,特別的加持力,不可思議的,所以你得到一次傳承,一個成就者的灌頂,這個力量一直會在的,一直連著的,是不可思議的,非常的殊勝,你現在要不守知、不離知,那麼目前就是道,但不要守著知,活潑潑地去用,不要擔心失去什麼,(插:我就擔心失去知。)然後你那個明朗會經常出現,因為你有個東西在,障礙你了,守著這個知,反而把明朗放不開,一放開,它就在,它本來就在,那麼你經常在明朗當中,融化一切。(插:那個明朗是不是源頭?)不是,這裡面已經不執著源頭了,因為法界都是明朗,就是我們的道,就是報身,就是覺性的全體,為什麼叫阿彌陀佛為無量光,他是法界、是無量的明朗,我們現在剛剛開始,這個明朗,它本來具備的,只是被六塵煩惱,被自我意識所障,(插:那這個明朗在沒有的時候,我去把話頭引出來可以嗎?)可以的,(插:別的時候不要話頭的)是的,明朗已經現前,就是在明朗當中不二,就是明朗就是你,你就是明朗,但是不起我和明朗的概念,就是安住了,這是密宗的大圓滿安住法,真正的安住了,不是安住知了,那麼這升起報身的地方,然後在明朗當中,顯現蓮花生大師,或者哪一個跟你有緣的菩薩、本尊、阿彌陀佛都可以,然後相應,這樣的話,修行就快了,非法的快,(插:那這個是有相的顯現,還是無相的顯現?)
先是有相的顯現,這個顯現裡面會發光,在明朗當中化作光明,這光明和你的明朗是不二的,然後你覺得這個光明就放大了,放得很大,就是這條路了。(插:那我自我的概念就融化在光明中了,沒有了。)對呀,活潑潑的不用守,然後睡覺,一夜當中都是明朗,開始做不到的,中間要睡的,但是開始的時候明朗,或者醒過來,照一下明朗,經常這樣,(插:經常照一下明朗。)對,修到這一步不容易,修到這一步,離道不遠,但是力量還弱的,(插:很剎那很瞬間的。)你還要靠菩薩的,不要執著阿彌陀佛,那一位菩薩,在你明朗當中放光的,你都可以用的,都可以是觀的,蓮花生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化身,每一個成就的菩薩都在光明當中以他的形象放光來照,那麼你跟哪個菩薩有緣,顯現他的時候就放光,哪個放光越大,你就進去,修行就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