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楞嚴悲華法師:童蒙止觀 第十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童蒙止觀》第十講

隋 智顗 撰
悲華禅師 講

    請大家一起隨我合掌,端身正意。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難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南無娑婆世界,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
    我們作好這樣的發心,進入今天的講題。
    今天我們是第十講,第十講承前面已經講到善根發相第七。善根發相有兩種,一種是外善根發相,一種是內善根發相。那麼講到內善根發相就是所謂種種禅定法門的善根開發,分為三種意思,第一種意思講明白善根發相一共有五種善根發相,這個已經講完了。今天講第二種,第二種講的是如何分別真偽。第三者講的是明白如何用止觀來長養諸種善根。我們今天講第二種如何辨別真偽。我們先看下原文。
  “二辨別真偽。有二。一者辨邪偽禅發相。行者若發如上諸禅時。隨因所發之法或身搔動。或時身重如物鎮壓。或時身輕欲飛。或時如縛。或時逶迤垂熟。或時煎寒。或時壯熱。或見種種異境界。或時其心闇蔽。或時起諸惡覺。或時念外散亂諸雜善事。或時歡喜躁動。或時憂愁悲思。或時惡觸身毛驚豎。或時大樂昏醉。如是種種邪法。與禅俱發。名為邪偽。此之邪定若人愛著。即與九十五種鬼神法相應。多好失心顛狂。或時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勢力令發諸邪定。邪智辨才神通感動世人。凡愚見者謂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內心顛倒專行鬼法惑亂世間。是人命終永不值佛。還墮鬼神道中。若坐時多行惡法。即墮地獄。行者修止觀時。若證如是等禅有此諸邪偽相。當即卻之。”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如何辨別真偽可以分兩大點來說。首先要辨別哪些是偽禅,何謂真禅。先講何謂偽禅,偽禅就是說種種現象,雖然種種神奇,但是不是我們真正要修的禅定。很顯然,修禅去辨別這些非常非常之重要。根據我們剛才所讀的就知道,如果不加辯別的話,胡亂行持,念著不捨,那就是墮入鬼神惡道之中的果報,心性诳亂,失去正法。所以不可不仔細辯查。是什麼樣的一種邪偽之相呢?所謂邪偽者,就是說看起來好象是那麼一回事,但實際上不是,而且還是偏邪,名為邪偽。講到這個邪偽禅發相,就是前面所說的,在修行止觀的過程當中出現的象前面所說的善根發相的時候,隨因其所發之法而感覺到,或者身體騷動;或者感覺身體很重,就象被物體所重壓著鎮壓著;或者感覺到有時身體輕飄飄的,好象要飛起來一樣;或者這個時候感覺到捆綁了一樣。或者感覺到逶迤垂熟,逶迤就是精禅衰退的樣子,垂熟就是頭低著好象無精打采一樣。“或時煎寒”,發冷,一陣陣的。“或時壯熱”,壯熱就是非常地熱。“或見種種異境界”,或見種種稀奇古怪的境界,種種異境界。或者有時候感覺他的心非常的暗蔽,什麼都好象不能明白,整個人迷迷糊糊的,昏昏暗暗。或者這個時候起種種惡覺觀,感覺很不好,就象有的人說的,我一邊念佛一邊生起這種惡念。或者這個時候感覺念頭不斷地向外攀緣散亂,散亂在種種這些繁雜的雜事上,雖然他也在想明天我要不要去放生呢,放生是放多少條呢等等,這些都是繁亂的善事,但是心念這個時候是外散,不能控制。“或時歡喜躁動”,有的時候歡喜,很高興,所謂的興奮,這時候是躁動不安的狀態,失去這種寧靜。或者這個時候感覺憂愁思,心裡很憂愁,或者不斷地思索著,引發種種悲情,所謂悲思。或者這個時候可能感覺惡觸身毛驚豎,惡觸就是感覺到這種接觸的感覺很不好,全身的漢毛孔都驚豎起來。“或時大樂昏醉”,大樂昏醉就是這時候他感覺好象非常地殊勝,全身心感覺好象非常地舒服,但是卻是一種昏迷沉醉的感覺,就象喝醉了酒一樣。
 “如是種種邪法。與禅俱發。”在隨著修禅定的時候,前述種種邪法統統暴發出來,這種情況就叫做邪偽,若人執著於此,入此定則名為邪定,邪定就是他心定在此境界上就稱為邪定。如果人心生愛著,那就危險了,貪著不捨,覺得這種境界太好了,天天希望進入這種境界,稱此為善境界並且心生愛著,那麼就會與九十五種鬼神法相應,與鬼神之法相應,迷失正道。大家要注意看這一段。如果對這種境界心生愛著,那麼非常容易跟這些鬼神法相應,為什麼呢?這個跟鬼神法相應以後,他會失心顛狂,我們平常所說的走火入魔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失心把自已這個正念禅心迷失了,然後表現為顛表現為狂。這個時候會有各種各樣的鬼神,因為這些鬼神有一定的神通,他知道有些人念著他所修的這個邪法,那麼鬼神就會加持你,即所謂加勢力,也就是說鬼神通過與你心性相通增加了你這種貪著邪法的力量,然後讓你開發種種邪定邪智,也有定,智就是慧,但是是邪的,甚至辯才神通,講經說法好象感覺能言善道,好象你也有一些神通,這神通哪裡來的,鬼神加持的緣故,加勢力的緣故。如是內心貪著邪偽禅定而蒙鬼神加持引發的神通,以及種種邪定邪智辯才等等。這樣表面看上去這個人是不能得道了,以此這個人就惑動世人,世間的人凡夫俗子基本上都看外在的這種有沒有靈異之相,我們有很多人在世間法中貪求的也是這些東西,所以說惑動世人,這裡面有很大的欺騙性,也能夠牽動世俗的凡人。凡愚見者,這些凡人俗人愚癡的人見到這個人就會說這個人得到道果了,而且大家都統統地相信他,臣服,所謂皆悉信伏。雖然外在上世人信伏這樣的人,但是這個人其內心實際上是顛倒的。“而其內心顛倒專行鬼法惑亂世間。是人命終永不值佛。還墮鬼神道中。”這個人生前貪著鬼神附以他的神通,行這種鬼法,然後他一上坐一打坐他就來了,就有感覺了,行種種的惡法,這樣的人就會墮入鬼神道中,永遠不能值遇佛陀。如果這樣打坐的時候多行惡法,有句話叫多行惡法必自毖,這種惡業如果很沉重就會墮入到地獄道中。所以說這種法生時就與鬼神為伍,死後墮入鬼神道中,如果惡業重還會墮入地獄道中。所以說行者修止觀如果證得這樣禅定現象和這樣種種邪偽的禅定相,應當馬上去除之,所謂當即卻之,這個可不是開玩笑的,這不是正道,這點很重要。你看我們前面說種種邪偽禅相的時候,一般用功修行的人,他一邊摸索一邊修行,就象跟著,更何況很多人自已在那裡盲修瞎練,很少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如理如法地去進行修練,那麼用功人的這種境界也是難免的。實際上我們在正修止觀在用功加功的時候都是真心和妄心交織在一起的,內魔與外魔群起,這時候最關鍵要善加辯別。所以這樣的邪定一旦心生染著,如果不以這個正念分明,稍有不慎,那麼就是天上地下,其害無窮。所以說是毫厘之差,天鑲之別,所以要非常地慎重。象這種邪偽禅定境界非常地繁復,很多,各種現象都有。但是一律不可生愛著之心,有愛著之心就會有如上所說的這種鬼神法,就會著上來。古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枯木彈琴錯謬多,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從這裡面看,更加讓我們堅信學佛學禅的人依止善知識修行有多麼的重要。在沒有真正明白為什麼修行如何修行之前,修行是一件不重要的事情,這樣勉強地去修行其實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有時候我們一看到出現這種邪禅邪定的人,感覺好象他就是一個得道人一樣,他充滿了誘惑性,大家皆悉信伏,肯定會依之而學,那這樣的人就會妄言說愚怒癡就是戒定慧,大家經常說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等等妖言惑眾之言,以此唯識。其實大家不知道,這些的修行者內心顛倒,可以說是專行鬼法,所謂的看其人堂堂一個道人相,如果你去觀察他的行為,其實是專行魔道,這樣的人果報非常的不好,墮入魔鬼神道中,不能遇佛,甚至墮入地獄道中。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個完全是兩條道路,所謂的一迷一悟,絕然不同,一個朝左一個朝右,一個朝上一個朝下,所以這兩個道路想交匯是不可能的,這是越走越遠的,當然就見不到佛了。所以我們一個修禅的人首先要知道,禅定中不管發生什麼樣殊勝境象,皆不可心生貪著,不可尋其法,順其道,愈著愈深,這些沒有用的。可以講,如果魔王專門來破壞修道的人,破損他的道行,那麼這個時候就是魔王大行其道的時候。所以修行者要非常地警惕,於一世境相不可心生貪著,如果心生貪著要馬上去除,去除的方法就是去除內心的貪著,所謂貪著都為我,若不貪著一切即名善境界。這個要牢牢地記住,怎麼卻之。
   其實我們看前面的種種魔境,無非就是種種令我們感到非常可樂可喜之事,種種讓我們感到恐懼害怕之事,種種讓我們感到不能明了迷醉之事,這些統統是魔境,而其中以顯現種種為神通為主要。也就是說,若人貪著神通而修法,以神通為解脫,那就是非常危險的。如果人不為其所動,不為求神通而解脫,不為剛才所說的,見好的心生貪愛,見恐懼的不好心生嗔恚心生恐懼,對這種昏迷境界不知不覺境界不樂著,所謂從迷醉鄉中醒來,朗朗正念,這樣就能走在正道上,就會走上一個了解生死圓成佛道的道路。所以修行的人應該端正其心,沉其意,不染不著,不驚不怖,不喜不怒,能夠做到遠離嗔愛二種過失,在其中不生分別,念念無著,念念無生,念念禅喜,念念正覺,那麼必然能夠照破這種邪魔的陰暗,而得到法性的光明,如果產生絲毫的情境染著就會墮落鬼道魔道中去。所以古人有這樣一句話,毫厘系念三途業因,片語情深萬劫之所,所以聽到這句話應該心生怖畏,不可不小必啊。
   象這樣的情況很多,舉個例子,比如說以前有一個修行的人,他打坐的時候勇猛精進,因為勇猛精進他很容易就得定,可以他得這個定中他顯現種種境界,比如說大家聽說過的,有一個人說他每當打坐入定的時候就會看到一只大蜘蛛,那只大蜘蛛個子特別大,樣子好象挺有意思的,所以他每一次打坐都會見到這個境界,然後他請問他的師父,他說:師父,我每次打坐都會看到一只很大很大的蜘蛛,他感覺這樣修得挺好的,怎麼會有這樣一個境界,然後師父跟他說,這樣吧,你下次打坐的時候我給你一個毛筆,然後再看到這個蜘蛛你就在他肚皮上打個叉作個記號,然後再看。好了,他就去打坐了,然後一打坐,這個境界真的又現起來了,他說,哎呀我又有這個境界了,然後他想起師父說的話,就用毛筆在這個蜘蛛的肚皮上畫了個叉作了個記號,然後就出定去跟他師父講,師父說,好,你現在去把你的肚皮掀開來看看,他掀開一看,呵,自已的肚皮上畫了一個叉,哈,這是禅定中出現的一種境相,因為他在禅定過程中是陷入一種昏昏昧昧的狀態,所以心生愛染,所以故有此事。
   還有人舉這樣一個公案。古時候有一個修行者勇猛精進地修行,然後漸漸地心得定,定中生快樂,這個時候他喜笑顏開,就笑了,這時候有位善知識看到就問他,你在定中為什麼要笑啊?他說我在打坐中看到有金毛獅子來跟我歡喜作樂陪我玩很高興所以我就笑了。善知識就告訴他,這時候是魔王在擾亂,是投你所好而來的,你要知道修定中所見的一切都是虛幻,切勿執著啊,這個時候就給他一把剪刀,告訴他說,如果這個金毛獅子再來與你相遇,你就拿這把剪刀刺他,點給他看。這個修行者就造做,果然在定中他又看到這個金毛獅子來了,他就拿剪刀向他刺過去,哎呀,後來他感覺自已的肉很痛,回頭一看,眼睛睜看一看,原來是刺在自已的腿上。可見魔王是專門這樣來擾亂行者的,毀破他的道業。可見一個修行人用功的時候要時時提防,如護眼珠,不要讓自已陷入魔境中。這個時候不生染著,這是最重要的修行者去除魔境的方法。好了,下面詳解,看原文。
   “雲何卻之。若知虛诳正心不受不著即當謝滅。應用正觀破之即當滅矣。”這講的就是如何去除這種執著的口訣吧。若知虛诳正心不受不著即當謝滅,我們前面講修止觀的時候講過,修止,覺知他的虛狂不實性,而心不生貪著,所以認識了他的虛狂性,那麼就會正心而不會受它,不去受這種境界,也不貪著這種境界,那這種境界自然調謝變滅。這是一種叫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所以往往貪著的境界都是以此為實而導致的,所以應該有這樣的正念正觀,應用正觀破之即當滅,這是對治的方法。一方面講到要謹慎對治,不可忽略,另一方面講如何對治,覺之虛幻不實心自然不生染著。好了,前面講到種種的邪偽禅發相,第二講到辨真正禅發相是什麼樣子的,我們下面來明白第二種意來辨別真正的禅發相,我們來看原文。
“二者辨真正禅發相。行者若於坐中發諸禅時。無有如上所說諸邪法等。隨一一禅發時。即覺與定相應。空明清淨內心喜悅憺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虛寂。厭患世間無為無欲出入自在。是為正禅發相。譬如與惡人共事恆相觸惱。若與善人共事久見其美。分別邪正二種禅發之相。亦復如是。”
   好了,這裡說到第二種,這裡講真正禅發相應該怎麼樣的,也就是說,如果進入上面所說的種種邪禅發相時,隨一一這種禅定境界開發出來的時候,如果能夠馬上的與覺與定相應,覺就是明明了了而不貪著,而不染著,而不執著,於定就是說內心不動,不生這種動搖之心,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定心之相,一個是定,一個是覺,如果我們在遇到這種種境界的時候,努力地修習,是與覺與定相應,那麼就會產生這樣的善根發相。空明清淨,空明就是空空然無有障礙,明,明明然,無有不知,清淨,講的就是沒有污染沒有渾濁,是這個意思,清淨就是得定的境相,空明就是得慧的境相。所以都是定慧雙運,所以內心感到喜悅,這種喜悅不是因為對外界的貪著而產生的,而是內心自發自生產生的喜悅,所以淡然快樂,這種快樂不同於欲愛而生之快樂,是內心恬淡寧靜之樂。無有覆蓋,不會象這種平常說的谄曲,好象有什麼東西埋在心裡,開明喜悅,沒有一種壓抑之感,善心開發,那些優秀的品質如慈悲喜捨這種善心都逐漸地開發出來,而且伴隨著信敬增長,對師長對佛法對三寶這種信心和恭敬心不斷地增長,智鑒分明,這個人有智慧,所謂智知者明,知人者智,智慧增長,同時身心柔軟,不會感到粗重寒澀,微妙虛寂,身心這種微妙境界都能覺察,虛虛冥冥,寂然不動的靜定,所謂微妙虛寂,這是禅定所產生的快樂,也是心的一種洞察的敏銳,所謂能知微妙虛寂之境。同時生起出離心來,厭患世間,對世間這些輪回之法沒有什麼覺得好的,生厭患之心,自身達到無為無欲,沒有什麼一定要什麼樣的去強行造作某事,內心可以講沒什麼欲念。出入自在,什麼叫出入自在?入定和出定自由自在,入定多久出定多久都能自已把握,也可以理解為無論什麼境界,進去和出去都能得自在,所謂的拿得起放得下,這就是正發禅相。這是正禅定,跟前面的絕然不同,由此可見,這個正禅發相是善心功德的發相,大家一定要辨別清楚。前面是貪著外在的東西,對內在的心裡感受而心生貪著,心生取捨,而這個是內心自然增長這些東西,其中的關鍵是覺和定,在禅定時種種現象產生時要覺要定,若能如是實現種種出世間的功德,那這就是與正禅相應。所以這方面的法要廣學,不可不知,我們只有把這種對的和不對的,正的和邪的,真的和偽的一一辯別清楚,直拽心法和心懷,這樣我們才能夠免於歧途,這樣才能夠獲得修道的安樂。對於一個來依善知識修行的行者來說,平常學習的就是要做這個東西。所以有時候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聽完以後就可以了,而是要當下的因緣當處的因緣時時不斷地去廣學去辯別,要做到自已對這些東西一點都沒有障礙,要非常清楚了達的時候,這樣這個人才能夠自已獨自地坐禅。否則的話,因為人的這顆心有時候非常的貪著,甚至微細難察,他自已感覺好象是處在一個非常好的境界中,其實已經錯了他都不知道,所以必須依止善知識修行,也是這樣一個道理。
   下面繼續講一個譬喻,這個譬喻對我們是很有啟發的。“譬如與惡人共事恆相觸惱。若與善人共事久見其美。分別邪正二種禅發之相。亦復如是。”這個總說,如何辯別前面說的邪和正呢,要明白這樣一個問題,你看我們跟惡人長期共事,天天在一起互相相處,最後也不太感覺惡在哪裡,然後跟善人長期共事,久久久久地看到都是善的,他也不再覺得我的行為有何善可言,這所謂的不知不覺,有句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潛移默化,我們在修禅定當中的時候,這種潛移默化的東西如果不善於辯別,那麼很容易就會誤入歧途。在《後漢書》有這樣一篇文章,若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已則化矣,若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則已則化矣,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跟善人交往就如同入芝蘭之室,聞香之氣久久不見其香,為什麼,與他人化了,所以不知不覺。如果跟惡人相交,就象到了一個賣魚的市場上,他一久了他也不覺得他臭,為什麼,跟他融化了。所以要辨別禅發相很重要一點就是要從中區別分來,用定與覺來對治,所以平常的時候要廣學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如是便名為辯別禅定的邪偽之相。我們講到禅定的內禅發相的時候已經講完前面的一二兩點,先辯明種種禅相,有五種,然後抉擇真偽,第三要明白如何來正修行,面對這種善根發相的時候怎麼做才能增長我們種種善根,好了,我們來看第三部分。看原文。
  “三明用止觀長養諸善根者。若於坐中諸善根發時。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進。若宜用止則以止修之。若宜用觀則以觀修之。具如前說略示大意矣。”這第三點就再次地強調這個止觀,因為我們這篇《童蒙止觀》在各個方面按照次第的方式一一地為我們闡述這個止觀法門。在這個善根發相的時候我們要善加調治,如前面所說的那樣。止觀長養就是說這個修行人在在坐中的時候內外一切善根開發之時,應該用止觀交修的方式讓他增進,切不可亂投要時,一會修止一會修觀,不是這樣的,所以該止則止該觀則觀。如何修這個止觀法門如何抉擇呢?就象我們前面講的正修那一章所詳細解說的那樣,這裡稍為略提其義。好了,講到這裡就把這個第七章善根發相全部說完了。講完這一章講止觀講到此處,讓我們明了止觀種種坐禅所顯現,同時告訴我們善根所顯現的時候如果不加以抉擇,那會有魔事,若貪著其中魔事就會越來越甚,一入魔道則永劫不復。所以接下來的部分我們會講到抉擇魔事第八,詳細地把魔事一一介紹,在下一章節中就會專門講到這種魔擾的情況。
   然後我們再回頭看一下,這個修習止觀跟事間萬事一樣,有他好也有他不好的一面,修了止觀肯定會產生種種善根發相,因此善根發相同時又會導致我們可能會走上魔事邪止的道路,我們關鍵是要認清其中的關鍵,不能因為說修止觀修禅定會出現種種魔事我就不修止觀了,你不修止觀不去除這些魔境你如何能成佛呢?你如何能增長自已的善根呢?所以這叫因業江時,應該如是怎麼思維呢?所謂止觀會遇種種魔境,首先第一我們要想到,去做必然會有現象,正常;其次,之所以陷入魔境不捨乃是因為不依善知識修習,我們自我固執胡亂修習的緣故,如果我們能夠信善知識修行,善加調整,那麼怎麼會遭遇魔事呢?所以這是一個理解。另一方面,我們不應該因為修禅定會得到種種的快樂,修習止觀會有種種善根發相,那麼就心生愛染,心生愛染雖然可以很快地讓一個人得到現實的利益,可以使一個人心生安樂內心愉悅,但是若貪著其中,還是會遭遇種種魔境,還是會偏離正道。所以我們不可因為說修禅定有很多的功德,就認為我修行就是要這樣去追求種種禅定的這些境界,如剛才所說的邪禅的善根發相,甚至種種神通境界等等,所以這兩種都是偏執,我們要認識,這個好和壞都是同時的,關鍵是我們要抉善而從之,知惡而去之。所以修行人要集資淨障,就是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就這個意思,這樣就走在正路上,也可以說它是中道。不可草草率率,輕舉蠻進,亦不可懵懵懂懂,心生退卻,所謂禅宗講一句話叫高推聖境;另一方面覺得成佛做主很容易,這是我們修行人心的兩種過失。一種人他很容易變成狂,一種人就是所謂的自卑,就象孔子所說的狷,就是一種過份的自卑,入寶山而空手而回,所以這兩種極端的心態都要去除。所以學佛修行是一件很科學很嚴謹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也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關鍵就是看你是不是正在正道上,是不是真正地去依止善知識,依教奉行。我們今天稍為講了善根發相的後面兩點,給大家作為參考,大家應該繼續地深入去思維這個道理。
   我們這次講天台小止觀,當然,目的不是通過這樣的講解細細地把整個的如何修行戒定慧修行止觀,整個的從開始到最後整個的方方面面都詳細地加以解說,最重要還是提綱契領地為大家打下這個禅修的基礎。那麼已經進入禅修確實是走在剛才前面所說的依教奉行的正路上者,他可以通過學習這個增進他,對於還沒有進入禅修,平常修行還沒有進個這個止觀狀態的人,對他宣講這個對他也是一種鼓舞,對他也是一種提醒。剛才前面已說過,修止觀者不止限於坐,坐中還是非坐中都有修習止觀之意,就象開篇時候智者大師說的,“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等等,然後智者大師還說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你看智者大師這樣開篇,其實前面的這首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在說止觀的道理。剛才講了,修止觀坐禅也好,沒有修止觀坐禅也好,凡是學佛修行的人,不管你修什麼善行,學什麼善行,學什麼善法,都離不開止觀修行的要義,所以大家通過這樣的聽聞增進我們的修行,迷途者知返,錯誤者趕快糾正,若懷功高我慢者趕快放下你的功高我慢,總而言之,大家要即此善法來增進自已,明辨是非,遠離魔事。
   同時我們在這裡也看到,從字裡行間也看到了,智者大師話雖然不多,但說出來的話都很有份量,比如這種辨別正邪這種禅觀諸境,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當時講這個童蒙止觀的時候,智者大師應俗兄陳針的邀請,給他略開示法義,但真正地講下去的時候,未加詳細辯別之處非常之多,所以我們要知道修止觀坐禅修行離不開善知識的重要,其實智者大師在這裡和在前面穿插地都有講到。我們現在很多學佛修行的同修也有很多在坐禅,他自已在那裡坐禅,或者他根據某本書在坐禅,或者他這裡聽一下那裡聽一下,然後他自已聽完了再想想再坐坐,然後自已得出一個結論,然後在那裡坐禅,坐完以後出現的種種覺受和境界他是如何辯別的呢?他也不一定去尋求善知識的印證,此處並未從善知識處求得法要,前面中間也未按善知識正教而行持,到行持完產生一個結果他也沒有按照善知識所示所印證的方式來認識,所以他這樣一再一再地自我固執地修行,那這樣時間長了他就逐漸偏離正道。所以今天修禅人情況非常多,有的人他自已修,有的人可能他好象也有師父,但是他跟著師父也有不同,今天跟這個師父,明天跟那個師父,因為他在真正的不同的師父的各種教言當中他聽不出這種共同的東西,他不知道前後左右這種次第關系,這樣他這邊受持一下那邊受持一下,那最後肯定亂掉了。好果他說他自已不亂,那也是他自已想出來的,這些都是一種偏執,都不可能使我們走上正確的修禅道路,其實今天很多的修禅的人出現問題原因就在這裡。也有的人修禅修了半天修了好幾年也不見結果,最後你看他的修行見解你聽起來非常低下,但他自已覺得很高很高明,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就象今天所說的這樣,辯別二種禅發諸相正邪的時候講了這樣一句話,“譬如與惡人共事恆相觸惱。若與善人共事久見其美。”這是不知不覺的,到了最後,明明是在貪著,他自已不覺得在貪著,明明是功高我慢,他不覺得我自已是功高我慢,你跟他說你要忏悔,他說我有在忏悔,你跟他說你要精進,他說我有在精進,你跟他說你要依止善知識修行不可自我固執,他說我有依止善知識修行,我沒有自我固執,聽起來是這樣,而實際上不是,因為他沒有深入地依止,沒有真正地依止,所以這也是一種魔式,所以要分辯開來。所謂魔,他有魔人的,分辯不清,如果魔個個都是頭上長角,象以前看電影一樣,這是好人,那是壞人,眼睛大大的就是好人,眼睛小小的就是壞人,那修行不是太簡單了,對不對?其實我們很多人把修行看作太簡單了,雖然如此,但是越往細處走越往深處走的時候,往往很多人到這裡裹足不前,修行人往往存在這樣的問題。
   比如說說到一個信心,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很多人說信心我有,但是他信心經得起考驗嗎?越考驗他信心好象越看不見了,如果能經得起考驗越顯示他的信心的堅固和深入,對不對,坐禅修行也是這樣。所以大家要善加覺察自已修行道路上遇到的這些問題自已究竟是為了什麼?如果能夠這樣正思維,就能夠去除這種障礙,繼續大踏步地向前進。這裡所說的一切都是想利益大家,所以大家用心聽聽,好好地想一想是不是這個理,連續實際地修行,深入地去看自已,所謂的止觀止觀,都是建立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樣一個基礎上的,只要反復深入地自淨其意而選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這個人肯定是走在正修行的基礎上的,但是一定要用深心去走用正心去走才行。就如同彌勒菩薩發願偈裡面所說的那樣,“我悔一切過,勸助眾道德,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智”,說得也是這個道理。常常地自我忏悔,然後以道德的方式勸助一切,然後讓他們能夠歸命諸佛,歸命諸佛其實是歸命智慧,即是歸命善知識,所以能夠依止善知識,依教奉行努力去做,擇法,最後證法,那這可以說是經上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的成佛之路。所以我們既然是三寶弟子,那麼應該亦步亦趨,如是而行,是名為要。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我們來做個回向。又說到回向,回向非常重要,要想使我們所修一切善法善行從有漏功德轉為無漏功德,應該如法回向,要隨順著佛菩薩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以這樣發心,然後心裡要觀想清楚,再念誦這個回向文。要把我們自已眼前當下過去未來三世所造一切功德以及一切眾生所造的一切有漏功德和諸佛菩薩三世所造的一切無漏功德都聚集在一起回向,回向給充滿虛空之際的有情父母,願他們都能夠離苦得樂,究竟成佛,所以要這樣的發心回向,然後把自已的身體,身體所受用,一切的一切都回向給法界,如是觀想畢則來念這個回向文。

   願以此行勝功德,莊嚴諸佛淨剎土,
   吾等發願與眾生,皆共於此成佛道。
   我此普賢殊勝行,為得文殊妙智慧,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勝妙諸佛剎。
   願我常生諸佛前,願我能遇善知識,
   生生世世遇妙法,在在處處不離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願結眾生三寶緣,
   祈請上師常住世,輪回苦海願相隨。
   願我福德日增長,願我業障漸輕微,
   願我為道能布施,持戒忍進修定慧。
   願我所行無憍慢,慈悲喜捨利人天,
   信解行證瑜珈行,回向眾生成佛道!
 
  好,就到這裡,彌勒尊佛!謝謝大家!


 

 

上一篇:宋智明居士:佛教淨土法要 第一卷 淨土白毫觀修法 第四章 《始終心要》淺講
下一篇:宋智明居士:佛教淨土法要 第二卷 淨土持念法要 論淨土法門的行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