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靈明不昧修出來
大家坐在這裡,不是昏沉、就是散亂,等到散亂稍微減輕一點,又變得昏沉了;不昏沉的人,坐在這個地方又特別的散亂。實際上這兩種現象,都是一種力量形成的。如果你降伏了這股力量,既不昏沉,又不散亂,而是永遠處在清醒、靈明不昧的狀態裡面。這樣的狀態一旦出現,即使是在睡覺,也是處在道裡面!處在這種境界,就無所謂“盤腿不盤腿”了。這個時候已經超越了生理上的阻礙,真正進入修心態的開始。
如果靈明不昧的畫面一旦出現,自己只要是一起心動念,馬上會在這種靈明不昧的畫面裡,顯現出你動念以後的反應。譬如說在這種狀態裡面動了一絲嗔恨的念頭,馬上內在靈明不昧的畫面裡會有一團烏雲出現;同時也能夠看得見一股黑色的力量產生出來,把自己包圍起來。你起一個善的念頭,會感到自己頃刻間變大了許多!為什麼我們平時的起心動念,看不見也把握不住?
這就好比要看清自己的面目,對面必須要有一面鏡子,自己的影子顯現在鏡子裡面,才看得清。想要看清自己的習氣毛病,也必須要等到內心非常清淨的鏡面出現以後。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種種習氣,進一步才能夠逐漸、逐漸戒除掉自己的習氣。自己臉上弄髒了以後,不通過面前這面鏡子,自己是看不見的。只有借助於這面鏡子,看到自己臉上有髒東西,才能夠洗干淨,才能夠准確地洗掉這塊髒東西。
我們大家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在自己的心靈裡面把這面鏡子給修出來。實際上從每一個角度,說一千、道一萬,千比喻、萬比喻。不外乎“身心放松,敞開心扉”!如果不敞開,也就沒法放松;正是因為沒有放松,也就打不開。常人是既沒有完全地放松,也沒有完全地繃緊起來,都是處在一種散亂當中。
佛教裡面有個詞語叫做“掉舉 ”,嚴格來講,我們現在還沒有完全達到“掉舉”的狀態,因為掉舉,它比散亂還要輕微一點,掉舉的境界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我想在座的人都曾經用縫衣針縫過衣服,在用線穿針鼻兒的時候,這種境界就叫做“掉舉”。譬如說這一根很細的線有時候對准針鼻兒了;有時候沒有對准;有時候好像要對准又沒對准;有時候實際對准了,你認為沒有對准,結果沒有穿進去!這個比喻所說的境界,就叫做掉舉。有時候對上了,有時候沒對上,有時候剛剛對上了,結果又脫了針鼻兒了!而散亂呢?是這根線離針鼻兒還很遠,還沒有靠近針鼻兒。
處在掉舉境界裡面的人,一看就明白,在他的外表上會體現兩種現象:一是有時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會剎那間的身心空掉,忘掉了周圍的一切,不知道自己的所在,剎那間又恢復了常態。有時候在走路的時候,不知道拐彎,吃飯不知道放碗。如果看他的眼神和氣質,又有一番別論。
聽了以上的介紹,大家在內心裡面應該會有一個標准,來對照一下自己,是處在“散亂”當中,還是處在“掉舉”當中?因為“昏沉”大家都很明白。實際上所謂的相應,就是把線已經穿進了針鼻兒裡面了。有的人把線穿進了針鼻兒以後,由於定力不夠,剛剛穿進去又被外邊的事情干擾出來了。這在禅宗裡面的比喻,叫做又“脫鉤”了!也可以說是“脫線”了。
禅宗裡面曾經有一句話叫做:“龍銜寶珠,游魚不顧”!龍的嘴巴裡面(大約在咽喉部位)含著一顆夜明珠,如果龍把這顆寶珠吐出來,它馬上就會死掉。因此當它含著寶珠在水裡面玩耍的時候,周圍有很多魚、蝦、蟹,各種海裡面的生物從它的身邊游過時,它都不會左顧右盼!它會非常小心謹慎地保護著自己嘴裡邊的這顆寶珠。
古人通常用這個比喻來告誡我們修行人,當自己處在這個狀態的時候,就如同“龍銜寶珠”一樣,應該什麼都不顧了,只看好自己的起心動念。保持這個境界不被破壞、不至於脫鉤、掉線。只有到達這個境界的人,才能夠暫時和人群脫離開來,真正地開始閉關!如果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你閉關用什麼功呢?那麼散亂、又那麼浮躁,心還沒有收回來,坐在這個地方不是昏沉、就是散亂,要麼就是浮躁。
我們這裡來了這麼多閉關又出來的人,他們有一個相同的境界,就是都沒有降伏自己內在的一股力量!他抓不住這股力量,一定會是兩種結果,先是一直散亂、散亂……當身心疲憊了,就開始昏沉。實際上他這種昏沉是處於一種休息狀態。當休息了一陣子以後不昏沉了,又開始散亂。天天都是這樣!在東華寺閉關的幾位師父,在進關以前我都跟他們交談過,出來以後又跟他們交談過。
下面的時間用來大家一起討論。
現在打坐的時候,就要把心從白天的事物裡面挪過來打坐;當打坐完了,開始工作的時候,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裡面,不要在打坐的時候,還想著白天的工作;白天在工作的時候又想著打坐。這就叫做顛倒用功!即便我們現在達不到,但必須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心一意做一件事,人在這裡,心就在這裡。
要學會讓自己的思想隨時進去,隨時能夠拔出來。這些道理如果不明白,是很難以用功的。靠自己慢慢摸索,最後總結出經驗,要花上好多倍的時間哪!如果我們在一開始用功的時候,就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很快就會進去。絕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際上人真的就是這麼古怪,往往是別人告訴你的沒有用,等到自己慢慢摸索、碰鼻子、摔跟頭領悟的道理,自己才能夠掌握。
很少有人不是通過自己摔跟頭,而是聽別人說了以後,引以為鑒,自己就能夠超越的。就像寺廟裡管財務一樣,我自己不會管理財務,聽大家講了那麼多,我自己內心還是迷迷糊糊的!總感覺裡面還有一層紙隔在這個地方,沒有突破。內心還不能完全透亮。只有等到有一天自己通過一段實踐,經歷了一段管理賬務以後,內心裡面的這一層薄紙才有可能慢慢消失。而有的人能夠突然一下子消失,這就是頓悟。
大家經常聽開示,如果你們的思想能夠隨著開示走,那麼自己內在的境界,也會如同開示裡面的層次一樣,漸漸地上升。氣功界有一句話叫“帶功報告”,實際上是從宗教裡面演變過去的。宗教裡面講:看佛經有加持力,聽佛號有加持力。聽別人念經、念咒、講開示有加持力,實際上所謂的加持力,就是借助於外面的力量,逐漸、逐漸進入了狀態,與道相應了。這就是一種加持力!
就像一個講開示的人,講到第一層,第二層,如果我們的思想,身心也隨著漸漸達到第一層,第二層,這就叫做相應。自然也就得到了加持力。這就是氣功裡面所謂的帶功報告!把聽眾帶進了功態裡面。如果是根器很利的話,聽過幾堂開示下來,自己就已經達到了所開示的層次了。
但是這個時候在自己的內心裡面仍然會存在一層“薄紙”,沒辦法捅破。似乎明白,但總是覺得有一點不明白,這最關鍵的一點點必須要自己去嘗試。必須等到親履本地風光以後,身心才會豁然貫通。所謂“得心”者才能夠“應手”,行行是道,這一點絕對真實不虛。
因為我們大家沒有得到佛門裡面所談的這種“道”,所以一直沒辦法體會何謂真正的道。有一天大家得到了佛門裡面講的這種“道”以後,你會忽然發現,此道與彼道原本是一道 !譬如說我們提到佛門裡面的道,大家的內心深處仍然是茫茫然,不知從何談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聽誰說自己感到都有理。自己也拿不定、認不准。在座的都做過飯,一談到做飯,大家腦子裡馬上是清晰的、透亮的。
真正得了道的人,就相當於你們會做飯一樣,別人一說到做飯,整個做飯的程序就在你的腦子裡清清楚楚、不假思索就知道從何下手!怎麼進去,怎麼出來,整個過程絲毫不會錯亂。就像我是個農民,一談到種田,我非常清楚什麼季節種什麼、怎麼種、種多深、如何收割,清楚得很!佛門裡面的“道”和這個“道”一模一樣,此道彼道原本是一道!
為什麼我讓大家講開示,大家講不出來,講那麼一、兩分鐘,頭腦裡就沒貨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不會“道”、不知“道”、也沒法道!一提起東華寺,我們整個頭腦裡馬上清清楚楚。東華寺的每個角落、每塊石頭,我們頭腦裡都清清楚楚。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們的確親履東華山、東華寺了。
真正得了道的人,就如同我這個比喻一樣,你可以從任何一個部位下手,把東華山、東華寺向別人描繪得清清楚楚。可是你沒有到過東華山、東華寺,你只能把別人描繪東華寺的學說、理論,原封不動地、照本宣科地、斷章取義地演說一番!對在哪裡?錯在哪裡;是真對還是真錯,連你自己也迷迷糊糊 。
根器是一方面,還是要通過自己去發心努力。如果根器再好,不去發心,不去努力還是不行。哪怕是根性差一點,自己能夠發心去做,慢慢地還是能夠打開道的大門。
行行是道,實際上你們應該明白,真正得了道的人,就如同你們會管賬、會做飯一樣,頭腦裡清清楚楚、絲毫不亂。如果讓你去做一件事,你根本不需要准備,上場就能發揮。所謂的自性裡面,橫豎上下,七通八達,全部貫通!你們去廚房裡做飯,是不是還要想一想怎麼做?如果你說需要想,那說明你還不會做飯。如果會做飯,絲毫都不用想,管賬同樣是這個道理。
※ 對於一個沒得道的人,你動念也錯,不動念也錯;對於得道的人你動念也對,不動念也對;你做也對,不做也對。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沒道理,實際上就是這樣!
問:師父,如果打坐時昏沉、散亂,而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又能常思維、感悟一些道理,這是否有用呢?
師:這個就是道 !可是我們會把這種“道”,認為不是佛門裡所講的“道”。只有等到有一天你真正得到佛門裡邊說的這種道以後,你會明白,日常生活中這個“道”、這種境界,本身與佛門裡面的道一模一樣!這個時候,你根本不會再執著我打坐不打坐、吃齋不吃齋、結婚不結婚了!
※ 如何打開這個門,是從古到今談論的一個話題。都想打開這個門,也知道怎麼做,只是做一下就不做了,所以總也打不開這個門。
※ 一個人如果做世間上的事進入不了狀態,修道也不會成功。
做一件事能夠進入狀態,件件事都能進入狀態。一定是這樣!達不到忘我的境界,要達到高峰絕對不可能。實際上訓練做世間的事,一旦訓練好,能達到忘我的狀態,有了這種記憶,有了這種慣性,用來修道就容易得多了。你連世間上的事情都無法進入狀態,又怎麼可能在出世間裡面達到忘我的狀態呢?
“事不忘我不算真”,“真”是什麼意思?“真”是圓滿的意思,“真”是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一個忘我的人,他的境界,這個當下,一定是內外一體、一如啊,是一模一樣,內在什麼樣,外在就是什麼樣!
十點了,大家該回去休息了,該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什麼都不要想。不要說自己做不到,要訓練哪,正因為不會才要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