垟山自思錄
淨明山人
一
終於在了緣息機之後,如期地歸隱山林。諧清風,伴白雲,在山石竹林花草叢中,安居於淨明的精捨。
二十多年學佛宏法的生活已煙消雲散、塵影不再回首,那些拜佛見佛、經論智見、蓮花淨域都已歸於無相。就如座上聖人,下座凡夫;悟時即迷,非悟非迷;弘法菩薩,歸來薄地的兩邊情執也無歸為空寂。
吾非教徒,何為宗派?吾不競诤,何來人我?吾無毀贊,何別冤親?為養護生命之真機,為拓展本有的功德,唯山林是吾之家園——心之明朗似月,寂靜如山,其相為虛空,其用似清風,慈悲如雲,大定如山,活潑如水,妙音來自天籁,莊嚴發自智花。
夫仰義有垟山,垟山有香風谷,雙龍入於蓮池,淨明居於無作,山圓、竹圓、谷圓、水圓、池圓、人圓、宇宙一圓,圓顯萬法。
二
我不知於眾生,無人可知於我,於是知者自知。不知自不知。行當山林空寂,心動故有寄思,於是照而了卻,歸於無思之思。當人緣紛來,境動而有迎送,於是寂而息機,返入無念之念。
山林者,是乃道場也,風吹樹動,鳥啼蟲鳴,一一無非真如之妙用,時時即是極樂之蓮邦。
三
大道入於世間,禅法形於思辨,宗教囿於組織,妙法用於名利,悲哉!佛陀再來,祖師重出,又何能挽正法眼藏而弘揚大道?吾無法言之,故超宗教而歸山林,存妙法而待機緣,養大道而入寂照,含禅機而行平常。自然、平坦、天真、率直、隨緣、無為、一如如一,山川共鳴。
四
從淨土法門到天台教觀;從顯教的系統學習到密乘的無相大法;從心地相應到禅宗的機用,其中全賴明師的指點,否則徒泥文字,拘於法門,限於道理,執諸境界,尤其是元音老人之破法,使人頓悟無法之法,獨超無言之言,於是絕師法於無礙,透有為之牢籠,一念回歸,全歸平常。
五
有人問我住山的日用之事如何?我只會種花澆菜,客來沏茶。要說法門,法在問處;要行大道,道在腳下。
平常事不妨以平常心行之,可知平常的真意旨;不見人間煩惱,不愁生活困苦,不逐人緣往來,不生是非好惡之心,一片空靈,無限生機。
天雨時的雨,天晴時的晴,日出與月落,水聲與人語,空谷回音,自然合道。
六
過去智明之我已死,現在淨明之我不住生,未來妙圓之我不計,本來無我,何來山居?原是淨明,豈在拂塵?
知靈知而恆在,此知猶帶知見,諸法如幻,此知不生,循於緣起,此緣不滅,獨明湛湛,應機了了,個中風光,一任自然。悟俗谛而即真,契真谛而恆俗,因果不昧,業力常空,悲於無緣,智在離念!
七
追求成於不安,多思乃生攀緣,了達福德因緣,恆居自在之鄉。
知天樂命,知足常樂,知心遍照,知性永寂,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矣!
知教理所以開圓解,知眾生心中之佛德而所以發大心,知諸法微妙故而善巧方便,知禅道出風格而隨機特立。是知也,超入之門矣!
一知便超,定慧等持;一知便合,一相無礙;一知即歸,到處淨土。
八
以假為真,錯過明師;以俗為道,錯過大法,學佛者因地不真,往往錯了又錯,究其原因皆以私我之欲望為出發點而希求一切利益,故反而被人所騙,結果錯過一生。於此不能責怪人,全在自己一念初機的錯誤。
所以,學佛貴知見正、發心正、拜師正、行法正,方始有真正的開發,有向上的功德,有慈悲的光芒,有至圓的智慧,有崇高的情操,有度生的方便。
九
行人一旦到了了絕知見、離觀念、了人生、祛是非的地步,其語言行止往往難以被人理解。此時種種誤解、毀謗即起矣,對弘法者尤其如此。那麼,師門中不理解即可出師門矣!教會中不理解即可出教會矣!人世間不理解即可出人間矣!出而復入,即空而假,不滯世俗,常行妙道。於是空谷回音,頂天立地,即不被一切所拘矣!
十
認為師父無所不知,無處不在,一切所為皆師父之加持,一切語思皆合師意,應知一切錯誤皆從此始,此迷信太甚也。
上師是智慧光明的化身,即自心明照不惑,隨機而啟用,不必滯於自心外另有一上師住於頂上,常常放光加持。念即無念,明而非明,一切時處自作主張,不昧前境,恆住目前,即是全體上師矣。
十一
真如生命,新新不已,春花燦爛,百鳥爭鳴,隱即是顯,顯本是機,只眼空山,滿溢風情。
不漏則樂,定深則明,絕念則無,身盡幻覺,以此為上,上而非上,出而盡之,窮盡至極,便無言說,諸佛不知,上師難測,獨來獨往,恆逆恆順。
十二
思及元音上師,知恩重如山,以啟我道眼,生我明慧也!
了法門緣深,退而消歇,因其人事蕪雜,難盡大本。故歸而養摩尼之寶珠,欲如意於無用之用也。
十三
因地發心,果地圓成,一軌直行,破惑顯真。然而末代妄求,神異標的,執身心之妄說,想自私之勝利,偏學偏行,不覺入於邪偽。
因此,熏習大乘,思維正法,消融身心獨超人我;了生死於一念之間,悟生佛於全體之中,以無修之修而修本然之妙道,行住坐臥,無非真法矣!
十四
法誼友情,白雲紅葉,曲無論高低,法不言勝劣,一馬平川,萬裡行蹤,心無掛懷,情無所系。於是三業印於諸行,智思出於山林;擊節論出格之理,拂袖了不了之人。胸中蕩蕩然而含雲天,雲天蕩蕩然而合山水,一相共印,一道清淨。
故人何在?義薄雲天;天地何在?性海正閒。
十五
啟大信於無所信,學大法於無可法,讀盡古人,閱遍萬物,深入於自家田地,反復於種植之間,隨四時之變化,成如實之花果,受用自在,大事畢竟無事。
悟時往往超出行時,狂非真狂,只緣其力未充,透脫未盡;行時往往攝入悟智,真行無行,當知工夫即非工夫。
十六
求升反墮,求真即妄,思玄玄思,法盡非法。神秘消而平常現,靈知朗而天地耀,鋤頭落地時節,百花頓放之際。
菩提道心,煩惱中顯。微妙正理,邪見正理,邪見中圓。無上大法,性地上開。無為大道,平常時具。
戒律不縛於行人時如何?
因果分明!
法門不修時如何?
念念歸真!
十七
世俗觀念不除,相對依賴不棄,意念執相不空,人我是非不絕,一切修行皆成空話。
心密大法,心地法門,即無上而入眾心,了眾心而顯無上。圓機不發,因為心法不相應;妙悟不啟,因為心地未空淨。
吾是罪人,罪在無明。無明不破,何來清淨?悠悠乾坤,歷歷萬事,人在人中,法住法位。
十八
了知無無的人,不死守於靈知;明徹即真的人,不離於世間,因此空山鬧市,鬧市空山,原來一般,不別靜喧。
沒有法行不能悟,沒有因緣不能悟。如有悟在不能悟,如不求悟不能悟,悟之一字豈在言說?
禅之所以為禅者,禅即心也。了達此心非空非有,即妄即真,當下明徹。全體現成。
十九
一切法歸於淨土,一切行入於淨土,一切悟悟於淨土,一切果圓成淨土,至大矣!淨土為一切所宗極!
淨土乃佛德所顯,事理圓而妙道真,無所不在而推歸西方,意在初機有歸,不致於迷方取境也。
禅乃淨土之禅,密亦淨土之密,真達淨土的悟證,圓含一切而遍攝眾生矣!
二十
無宗之人方能真正歸宗,宗極即道;未知宗人之應確識自宗,宗可趣行。故知禅淨密諸宗乃大遍之宗,個人歸趣乃方便之宗。依宗而行,更無迷惑;因行而開,深入勝妙。
垟山是吾宗,無背亦無向。
天地一合開,萬物全體現。
來去任君擇,清吟無人知。
不立祖德意,何處覓歸真。
二十一
做師父不易,做祖師傳承一系更不易。若論見地,頓超佛祖,不居諸位;如言行止,事事嚴謹,處處明達,方符性德。因此,今生不敢為人師,更不必望於祖師,只如今孤身一人,平常度日,與水月同幻,和白雲共舞,豈不快哉!
呵責與毀謗,卸下我全部之包裹,於是天地寬廣,任我來去,沒有師父在頂,不見弟子在下,悠悠南風來,吹透背面山。
二十二
十年的教學生涯,只是宿緣的再聚,如因我而得佛法這益,乃行人自己的福德。善根合於一時之因緣,反之,則機不在此,無可怨言。如有人借我假名,用諸佛法而謀求個人私利,由此興風作浪,多行不端者,則自造三塗惡業,與我無涉矣!
我本不為人師,何來弟子?益者自益,損者自損,大道自然,唯在心知。
二十三
不入於古人的機緣,不借助於他人的語境,獨立無倚,直接而用。
善解人意,隨應人情,心無取捨,境非好惡,妙在自然,德歸平等。
如人問:為何住山?
一片綠蔭,一泉活水。
何法接人?
脫垢水,滌身心,息塵慮,照目前。
為何不出家?
無家可出。
為何不自立門戶?
一座空山,入者自入。
二十四
一句了然超百億,粉身碎骨難為酬。明師指點,其恩重大矣!
垟山精捨的動因,本為請元音上師安度晚年,以此種種供養而報師父十十多年教誨之恩。昨夢中見師光臨,幸甚哉!空中來去,慈悲垂加,生活即道,妙明無方。
善哉,吾師之非凡也。
二十五
是智光必能照耀,是明月必能蔭涼。人能宏道,卻不必向外尋求,不必執著外相,不必固定宗門,不必呼吁聚眾。只經一心清淨,無不無作,真發心者,自會遠道而來;真用功者,自會言下會旨;真供養者,自會以法合道;真有福者,自會安心不動。
二十六
本願立而後善緣集,因地正方能果地真。有大福者,自然隨處安心,有大悲者,便是解惑的利器。
二十七
有人悟性之後直心而行,唯以獨照,不涉外熏,其善根厚而心地自明也;有人悟後參閱經論,借抹黑古德語言,道德文章,以此不斷鑒境使修養日臻完善,其向上的心強而照境稍差也。
內外一致,表裡如一,解行不二,修證一轍,此乃最善之道行也。
二十八
求成道之前,所有的學修都帶有妄想性、偏執性;有些是過去熏習現前,有些是師父的引導影響,有些則是外緣的牽引所動,從世俗到佛門,從悟解到修證,均有此過程。
如能深悟佛旨,體究本來,開發善根,樹正知見,善行方便,則步步趨入正道而畢竟歸無所得。
二十九
平衡身心,均等定慧,善用正助,開顯功德,乃是學佛者所重視的調心法。內心空及於不空,與空不空的平衡,進而內身空及於不空,空不空不二,再進而於境空及於不空,空不空的妙化。一切均源於必的轉變,能觀心者是名上定,了悟心源,善開心智,妙化心機,則大道無外矣!
三十
山林乃寂中有喧,城市則愦時有靜。執著山相必生於無聊,厭倦城市定煩惱於眾緣。諸法本空,因取相而生名,了達無相則法法皆生妙明。
垟山之色,本無中生有,無思之思。人不可止於無事,心不必寂於諸喧,能於動靜生滅中而顯著妙明,則來去無礙,萬法一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