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垟山禅悟錄 《寶鬘集》選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寶鬘集》選講

岡波巴大師是藏區一位大成就的祖師,《寶鬘集》是他昭示行人趨向大道的各種真理與原則,講《寶鬘集》也就是講修行中所必須明白又必須身體力行的方方面面。

岡波巴大師雖是噶舉派的祖師,但其法音行旨與禅宗卻是一脈相承,別無二致的,只是大師在教法中以平實真切見稱,故對我們具體的修行與心地的印證,有著十分重大的作用。

講到岡波巴大師,我就會想到漢地的憨山大師,他們的悟證與教言對我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每一次的契悟與深入幾乎都與兩位大師有關,所以每一次的弘法也都以大師的精神為榜樣。

我們學習《寶鬘集》,應知雖不是藏區的密乘行人,但佛法是平等一體的,以自心的覺智與悲願,走進大師的心,再放眼法界,普度有情!

十項需要之法

(一)最初需要對生死輪回生死起畏懼之心,決心要逃脫,就象被屠失拴住的糜鹿一樣。

這說明修行的最初因地,要以解決生死問題而發心。因為有煩惱故造業,有業故有生死的輪回,而茫茫的輪回使眾生備受諸苦,所以對生死有畏懼的發心才會放下世俗的欲望與追求,才能真實地去學習了生死的法門,才能真切地感受脫離生死之苦的歡喜。

最初的發心,從肉身的生與死,看到了生命的無常,進一步了知心念的生死而明白諸法如幻,如能透徹生即無生。死無所死的境地,那麼,則是悟入不二的圓觀,由自及他而發大菩提心,由自他不二而入清淨悲智的妙行,於是生死無異於涅渠,本無來去,焉有畏懼?

不過初入佛法的人,沒有一番對生死問題的刻骨銘心的探討,沒有畏之如被拴的糜鹿,則一切修行即無根本,不是偏於世俗的渴求,就是落於外道的神我。因此,最初需要逃脫的意志、攻破的決心、了脫的歡喜、寂滅的妙歸。如此則念念歸真,處處消妄,腳跟點地,精思妙觀,則從了生死而達於無可了的境地。

(二)中間需要一個“死而無悔”的精進,像一個勤勞耐久的農夫種田一樣。

“死而無悔”是真正學佛人的特質,因為為了生死而修行,當然不再為死而擔心,所以無論遇到何等困苦艱難,都會有付出一切。犧牲私我的決心,精勤耕耘,絕不中途停頓下來。

中間的歷程是相當漫長的,參學明師。修學佛法。開拓心量。遭遇魔難。承受世態炎涼等,如果沒有“死而無悔”的精進精神,那麼成佛利生的事業,絕對難以成就。所以應當像一個勤勞耐久的農夫種田一樣,一直努力地種植自己的田園。

(三)最後需要一個樂陶陶、安穩穩“無可死者”之心,像一個具大威權、成大事業之偉人的心胸一樣。

行到了最後,無學可學,無法可修,無煩惱可斷,無菩提可證,恢復本來清淨的面目,開顯稱性的功德妙用,其心是樂陶陶而歡喜充滿,大定現前而安穩湛然,故有“無可死者”之心,則知常住真心,寂滅圓照。如此之時,就像一個具大威權,成大事業的偉人的心胸一樣,無限廣大,而安閒自在。

這是成就者的心境,是行人回歸本位的天真與豁達。唯有如此平常自在,方顯自性的家風!

(四)最初此心要無一刻一分的空閒,就像是身上的要害處中了利箭之人一樣。

因為生死心切,因為學智未備,法行未專,故將全部的身心。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學修中去,所以沒有一刻一分的空閒。

一個在生死業海中的行人,如能因為觀見眾生的煩惱與諸佛的妙德,知自心之困惑,明無始之重障,其心頓生勇猛,必將生發“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提道心,利用分分秒秒的時間,深入佛法,透徹真谛,消融諸妄,開顯本明,如是用功方能相應。

因此,真迫切於生死的人,就像身中數箭一樣,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拔出毒箭(妄想知見),療治傷口消除習氣,恢復健康(開顯本妙功德)。如是一心用功,自然放下萬緣,不管是非,不通世情,也許正因用心太專,別人就覺得不理解,認為你這個學佛的人是不是癡呆了,變得不通人情,怎麼光顧得打坐修行,什麼事情也不管了。其實這種現象就象科學家或哲學家進入某一實驗或正在思考的狀態是一樣的,世人不理解只是未達其意境而已!

(五)中間需要一個心無旁骛的修觀,就像是喪了獨子的母親一樣。

修行至於中途,絕對不能思前想後或見異思遷。只許進不許退或變,唯有放下一切,堅定不移,心無旁骛,方能契入一心,頓斷根塵,否則半生不熟,半死不活,難至無念之地,難入離念真知,故修行的中間最需要一個心無旁骛的修觀,許多人修行不成就就是因為多了一個心眼,不能一門深入,所以往往到了關鍵時刻即打閒叉或改修他法,或另拜師父,使一貫之精修變成雜亂的散修,因此錯過了好消息的因緣時節,故一無所成。

(六)最後心中要覺得(空蕩蕩的)無事可作,就像是牧羊人眼見羊群被強徒趕走了一樣。

行到了極致,修無可修,身心本空,萬境非有,靈明妙性,一真獨露,菩提悲願,自然顯發,於是靈覺妙心,空空蕩蕩而宛具萬法,所以於此心中,無任何事而可作,無為也!因無為故、妙性天真,萬境自閒,所牧的羊去了,放牧的人也無事可做了:能所雙亡,萬有斯空,如是妙明,一片天然。復性工夫,至此為極,從此隨緣度化,妙用無盡!

(七)最初於佛法生起決定的了解和信心時,那種感堂就像是餓極了的人得到美食一樣。

對於佛法的決定了解與真實的信心是多麼地重要!不了解的信仰與無信心的修學,都將是無序與蒼白的。而對於那種得到決定了解與信心時的感覺,無疑是令人振奮與歡喜的,這就象餓極的人得到美食一樣,快樂無比。

初入佛法,大都是盲目與模糊的,而佛法性相空有業力般若等無量義旨猶如大海,的確難以生起決定的了解,如真能決定於所了解的佛法,那麼心智即得以開發,正見明朗現前,信心自然而生起,於是依持所解與所信而堅定地走向菩提大道。

(八)中間於自心生起訣竅的了解和證悟時,那感覺就像是力士(掘山)獲得寶藏一樣。

於自心中生起,則知法不從外來,了自心即是了佛法,悟自心的真理,也即自心智慧的開發。如能徹證本源,了一切法無法,無非自心現量,於是一切皆從自心流出,一切慈悲願力功德妙用,均從自心起用,從此作得自己的主人,逐漸圓成無上功德。

這是學佛中間所契入的殊勝境界,也是極為關鍵的步驟,其時內在自然生起一種智慧與觀照之力量,不僅僅能發現寶藏,而且有力量挖掘此寶藏,轉成大用,此時堪稱力士,乃是有力的行人真正挖得佛法寶藏的自信與承當。

(九)最後於不二雙運之理,生起決定的證悟時,那感覺就是直搗騙子的老巢,拆穿他的騙局一樣。

不二是佛法終極的妙理,“是一切理事的究竟,悟證不二的行人,已經消融了人生宇宙中一切相對的矛盾,已經超越了差別的概念,已經通達了萬法至玄堂奧。唯有在相待的事理發展到極端時,才能泯入不二而又能圓照萬法。

所謂佛法中的“二”有:心境、空有、事理、空悲、自他、淨穢、真俗等等,如果真能圓攝圓融、圓覺圓照,那麼對佛所說的一切法的本意,一切行的所歸,一切境的因緣,一切德的道源,都能透徹無礙,就像直搗騙子的老巢一樣,更不受惑,更聲名狼藉禍端,更無多大危害了。

因此,佛說法均是方便接引,其主要目的是行人自悟自證,然後顯現無量妙德,利濟一切有情。如果真到不二之地,則“原來佛法無多子”,一切都在不言中,於是隨機創發,方便利用,頭頭是道,處處無礙,圓光普照,大徹大悟而妙法廣布了!

(十)在決定證悟了唯此無它的真性時,就像是烏鴉從大海中的船上起飛,心中踏實地無絲毫懼畏一樣。

從船上起飛,則知有一塊安穩之地,所以心中踏實而無絲毫懼畏。一旦決定證悟真性時,心中坦然明白,肯定無疑,湛然清澈,由此而處處逢源,時時朗照,心身安穩快樂,更無余事。所以生死如昨夢,成佛也有余,空花幻影,世事佛事,皆如水中月、鏡中形,於自性明照體中,了然無痕,妙明豁達,從此於實相妙心中,任運來去而無相,隨緣生死而無生死苦,妙用施化,大道無形,普賢願海,盡未來際。

十項不必作之事

(一)若能證悟心性本空,就不必在聞思上費力了。

聽聞與思維乃是有漏之慧,是在未契悟本性前的學習方法。因此,是帶妄求真。即迷趨悟的一個方便,由聽聞與念經生起正信正見,並以此為引導正修,再由修持而了妄即真,即迷而悟,開顯不二之本空心性,於是智慧活水從源頭而流顯,自能以無分別心而化解一切煩惱問題,即境而了,即事而空,不再需要通過學習與思維而了解。因此,證悟之人不必在聞思上費力了。

(二)著能悟知自心明體本無垢染,就不必在淨除罪業上費力了。

悟知明體的人,即知本來清淨,所以罪性也即佛性,一淨一切淨,更不會在垢染罪業上起執著,而能於染污處不染,清淨處非淨,兩邊不住,中道不留,一切現成,一切無礙。

但是如雖已悟知本明,仍時時被習氣所侵,不能時時明照無礙,則應消融習氣而恢復廣大的明體,先要見地徹底,次要行證圓滿,方能成就究竟之道圓顯無盡功德。

(三)若能住於空性真道就不必在積蓄資糧上費力了

空性乃真空不空之性德,真道乃寂光常住之妙道所以真空不空而圓具,真道非道而遍攝,如是法界一性,萬有一體,本來現成,原即圓滿,若能住此空性真道。而起悲智的妙用,也就不必在積聚資糧上費力了。

初學佛者以祖德與智慧二大資糧為本,而證悟到本性後,即是大福德由本性而啟照用,即是大智慧,頓然而具,顯然而發,何用積聚呢

(四)若能常浸潤在本來面目中,就不必在方便道上費力了‘’

如果一個行人一直浸潤在本來面目當中,即麼根塵之中,心境之際,行住坐臥喜怒哀樂語言思維一切均是真性之大用,故古人雲.“搬柴與運水,皆是禅性的妙機大用。”如是道不

拘於方便,行無礙於方所,智不滯於一端,願非立意於一時,則妙明真照無所不通矣!

所以未達於真性者,宜應持咒觀心。念佛誦經,即借方便道而入真性道也。如已達真性,一切皆是本來面目,一切作為,皆合於悲願故,自在殊勝,更無必要假借方便而趨向也。

(五)若能悟知妄念即是潔性,就不必修持或爭取無念了。

悟知妄即是真性,對於修道者十分重要,其時不厭不斷,不執不離,清淨本然,天真湛然,而法性呈現於任何一剎那之念中,念即無念,一切處無非道場,故修即無修。如是根本不著意於修某一宗一派之法,不執世間與出世間的差別,不落煩惱與是非的境界,於是三業即穢而淨,即俗而真,平等不二,念即無念,故無須爭取無念,所以念光恆照,又即清淨如虛空。修個什麼?如何無念?如能悟知,當下即是。

(六)若能悟知煩惱無根,就不必依賴任何對治法了。

一切粗細煩惱均從無明迷惑分別知見中來,已了悟本性,則知煩惱無根,分別心盡則煩惱亦盡也,於是即煩惱而成菩提——覺智常照於霧露,透出虛空之妙明,所以煩惱非實有故,不必依賴任何對治法門而去對治煩惱了。

(七)若知名聞美音實如夢如幻,就不必斤斤於立破成敗了。

立破成敗,只是因緣業感的使然,即使聖人也不能破壞因緣之法則,故緣起性空與性空緣起乃佛法的根本原理,既知如此,一個證悟本性的人,隨緣隨機為人,處處慈悲利樂而不著絲毫個人的情見與得失。因此心中一片靈明之光,恬然自顯,不會再被名聞美譽等所動,即使祖師位、法王位亦不為所動,深知一切地位美譽如夢如幻,根本無實,因此不必斤斤計較於立破成敗~心中了然無滯,由此可知我們不必故意去成立什麼——如宗派,機構、法門等等,也不必有意地去破斥什麼,對於惡名聲於心不動,於美譽也不沾沾自喜,即不有意去成為什麼,更不計較事情的成敗,如是的人亦是真正不敗的偉人。

(八)若知痛苦即是成就,就不用另求快樂了!

痛苦即是成就,妙哉斯言!一般行人總是要離苦得樂,尋求適心快意的境界,其實真正的成就是以空悲之心在為眾生受苦中而了苦無苦,不被痛苦所束縛所困擾,其心仍舊清淨灑脫,自在無礙。如能如此顯現苦即無苦,那麼妙樂已在心中充滿,所以也就不必去另外尋求快樂了。苦樂相生,苦元無依,了達不二,方至妙樂。

(九)若能悟知自心本來無主,就不必修轉識往生法了。

無生即已了識,無識焉執往生?雖是無生,亦不妨往生,只是不須修往生之法,自性中本有妙用,可往則往也。

這句話也很重要,有的人說:“我們明心見性的人,是不是還要修往生法呢?”假如你悟知自心本來無生,本來清淨,無來無去的話,那就不必修轉識往生到淨土這樣的法了。因為當你死的時候一片圓明,一片清淨,一片空靈,當下就是淨土。顯相不顯相隨你的智慧,你要顯也可以,當下就顯現淨土,不顯也可以,一片清朗,什麼都沒有。要轉世你一觀,顯現一下,哪個地方和我有緣,我就到哪個地方去。此時一個學生問:“到那個時候就知道嗎?”師答:“知道,那個時候比現在明朗的多,更加明朗。”現在你就知道一、二分了,有的事情就明白了,到那個時候就更加明白。在法界裡哪個地方和你有緣。那個地方很殊勝,那個地方就放光,就會有相應的顯現,你就到那裡去度眾生了,我們現在也是一

樣,哪個地方該去,一覺(不覺而覺,這是起用了)那個地方就放光。很親切,你去了就很殊勝。如果覺得那個地方黑暗復雜,有不平和的東西,那就是說你的機緣還沒有到,那個地方就不必要去。你現在就知道,這個是本性上的功用。

(十)若一切所行皆是為了利他,就不必尋求自利了。

利他即是自利,這是菩提道上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即使吃飯睡覺穿衣等一切自身的生活行為,也是為了利他而作,因此菩薩稱性起用,根本沒有自己。

不尋求自利,其實自利己在其中,因為自他不二,一體圓明,眾生的無障快樂,正是自性的功德表現。所以利他的圓滿正是佛道之成就。

許多修行人,光為自身的利益拜師求法,持戒修持,不知自利的開始,也是為了利他作准備,而於心中無利他的精神,則修行必難以成就!

十項任何皆好之法

(一)心己入法的人,捨棄事務也好,不捨棄事務也好。

心已經入法的人,做事情也好,不做事情也好,在他的心裡都一樣。有人說:“我沒有事情多好,可以一心用功了!”或者說:“做點事情多好,我鍛煉鍛煉”。不必要這樣去區分,如果你有執著的話,怕做事情,那你偏偏要去做事情,如果你做事情做慣了閒不往,那你偏偏不做事情,閒一閒,看看自己怎麼樣,這樣反而透過來了。

(二)已經完全斷了惑的人,修行也好,不修行也好。

斷了迷惑的人,無明煩惱已經沒有了,你修行也好,不修行也好,都沒有障礙,於自性中無增無減。

(三)已經斬斷貪執欲樂的人,修持無貪法也好,不修也好。

就是說已以斬斷了貪執欲樂,比如說,男女的欲樂,飲食的欲樂都不貪了,你離開這些也好,不離開也好,都沒有關系,不一定要修持無貪法,但是你修持也沒的妨礙。

(四)現量證悟法性之人,獨自在山洞中睡覺也好,在眾人叢中作管帶也好。

已經現量證到法性了,你一個人在山洞開睡覺,打打坐,也一樣,如果在大眾裡作管帶照顧自性,利他自得也好,法性遍於一切,所以無可不可,不作固定的抉擇。管帶就悟入時時照顧自性而不入分別知見,所以即境即心,了然無痕。

(五)現證諸法如幻之人,獨自住山也好,十方去游歷也好。

如果你證到如幻的法性中了,那麼,住山與游歷都是好的,有的人有偏執,我覺得住山好,到外面去游歷,總是有麻煩,這樣的話你偏偏要出去走一走,走了再回來,就又不一樣了,所以不要固定。因為修行人有習氣,他住山住慣了,到十方游歷不習慣,偏偏要去透過這個不習慣。反之如不習慣於山林的寂靜,那麼也不妨住山,去體驗一下無為的風光。

(六)於身心己經自在之人,捨棄欲樂也好,依伴欲樂也好。

就是說身心已經得到了自在的人,他捨棄欲樂過一種清淡平靜的生活也好,依伴欲樂——有歌有舞。男女等等也好,也沒有障礙。因為真正的自在是在即欲離欲或無欲而欲之中。

(七)具足(真正)菩提心之人,在寂靜處修行也好,在眾人叢中作利他之事也好。

一個人真正具足菩提心的人就不會偏空了,無論是在寂靜處,即一個人都沒有的地方修行,還是在眾人中作利他的事業,他的菩提心不會受影響。不會退失。因為菩提覺性始終無改,靜中非靜,動中不動,湛然周圓。妙明無方。

(八)、具足真摯堅固的信心,無變化動搖之人,和上師住在一起也好,不住在一起也好。

如果具足了真摯的。堅固的信心,在任何情況下沒有變化不會動搖的人,和上師住在一起一樣,不住在一起也一樣,上師死了和不死都一樣。沒有什麼動心,這個不動心不是從上師那裡來的,是你內在的,不是因為對上師有信心,我才不動,因為自心已與上師不二,契入上師真正的道意,所以才會不動搖。

(九)見聞廣博,深知佛法精進的人,得到成就也好,碰到魔障也好。

見聞廣博,深知佛法而精進用功的人,他無論是成就,還是碰到魔障,對他來說沒有區別,都一樣,但是有的人就怕魔障,怕那些事情,因為魔由心生,實無其境,心能空淨,諸魔自除。

(十)已得最勝證悟的瑜珈士,具有一般的神通也好,沒有神通也好。

有人說“如果一個人有高深證悟了,他肯定有神通。”這不對,往往有這種認為的人,反而有障礙,因為已經得到了最勝證悟的瑜伽士,他相應了,這時有神通也好,沒有神通也好,其實真正證悟的人。他不可能有天眼通,天耳通等而下之神通的執著,但他有一種直覺的神通,本性上妙顯的神通,有的事情境界他自然會反映出來,真正的智慧是神通真正的慈悲是神通,真正的對機說法,幫助別人,不留痕跡,恰到好處是神通。對人說話。做事情正好符合這人的情景、機緣是神通。如果故意顯示,我看到什麼了,聽到什麼了,故弄玄虛,反而引起別人的不安和執著,這不是神通,這是障礙,障礙別人,也障礙自己。

十項任運成就之大樂

(一)一切眾生心之自性常住法身,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悟道的人知道自他不二,自己和別人沒有區別,那麼一切眾生心之自性,就是常往法身,也就是諸佛的常住法身,也就是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的常住法身,無二無別,所以你的大樂任運成就。這是真正的明白。真正的悟。

(二)本元法性離一切諸相戲論,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已經悟到本元的法性,離一切諸相戲論,戲論,就是分別。取捨。比較。妄評等種種知見,知道本元的法性沒有這些諸相的戲論,所以大樂任運成就,這樣就不會和人做無謂的辯論了,不會和人無故地爭論法的意義和世界上的種種事情,任何人講來講去,你坦然無诤,知道這就是一種大樂。對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戒律、任何境界,你都不會爭論,你已經了知這些都是戲論,無論怎麼講都無妨,比如:張三、李四講你的事情,講他人的事情,講來講去,就用你的智慧去化解掉,不要去爭論,不要執著這些無意義的概念游戲。

(三)離邊越意之悟境,離一切宗派偏見之戲論,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離邊:離二邊,即離空和有、正和邪、內和外、是和非、高和低等等。離開一切的兩邊,沒有是非的執見,沒有善惡的執著,沒有高低的對立,沒有明和暗的實感,總之,沒有這些分別,我們學佛的人這一點是最起碼的,要體會到,無論這個人怎麼狂、怎麼壞,你心中要沒有這個分別。對一切你都能了知,但是不著意,不落這個分別,叫離邊。越意:是超越你的意識、意境、思想。你沒有固定的思想境界,沒有你的意識分別,沒有你的刻意的觀念,這些都沒有,那麼,這就是悟境,這是真正的悟境。有這個悟境的人,離一切宗派、偏見之戲論,不會在淨土宗、禅宗、密宗等起宗派偏見,比如:到某個地方去爭論分別,我是什麼心中心法派,或者我是禅宗,我比你高明,你們淨土宗比我低,這就是戲

論,絕對不能這樣講,要平等對待,又要超越宗派。所以我常講,大宗無派,無高無低,甚至法也是方便之橋梁,也不能說這個法好,那個法不好,沒有這樣的戲論,因此大樂任運成就。你碰到修淨土的人心裡也沒有煩惱,碰到密宗的活佛也是一樣,這就叫大樂。因此,在這許多宗派的人裡面,你是一個自在的人。

(四)心離作為之覺受,無一切緣想之戲論,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心離開作為的覺受。比如:我講法,我辦善事,我建道場幫了別人,一旦有了這個覺受的話,你就開始執著了。所以說,要離開這有所作為的覺受,無一切緣想的戲論,不要想到張三、李四,不要總是想看這個事那個事,不要總是想著自己要出頭,這個事情非我不可,我一定要這樣去做,那就有緣想的戲論,如果你沒有這些戲論的話,你就大樂任運成就了。

(五)無為無作之行,離一切取捨之戲論,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無為無作之行,就是你所有的作為都是無為無作的,這一點很重要,你是不是開悟就看這一點。開悟的人,當然也要觀察緣起,但是所做的一切都是無為的,做事情等於沒有做一樣,不是自己在做,離一切取捨之戲論;沒有取也沒有捨。不要認為這事好,這一定要得到,認為不好的,一定要扔掉,這種心沒有,比如:我覺得這個人好,我和他交朋友,那個人不好,我就看不起他,甚至見都不見他,這就是取捨之心,也是戲論,這些應該是沒有的。如果沒有這些的話,你就大樂任運成就。大樂是我們修行的一種功德,常樂我淨中,第二個就是樂,常就是法性,就是我們的本性,它永遠存在不生不滅,常以後就有樂,有樂之後,這個法身大我。報身示現的大我就遍一切處了。然後達到了永遠的清淨,沒有污染,自在的很,整個法界就是你的顯現。

(六)與法性及智慧無有分別之(佛陀)法身,離一切能所之戲論,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這是自己的體會,體會到你的法性以及你當下的智慧,無有分別,那麼這樣的沒有分別和佛陀的法身就是一致的,你的當下也就是佛陀,也就是佛的法身無二無別。在這個當下,你沒有能和所,不是說我去觀一個佛,我和佛合為一體,如果這樣一想的話就有能所,你根本沒有想到我和佛有什麼區別,所以說,離一切能所之戲論,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七)法性、智慧、法身三無差別,離一切能所之戲論,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法性:這個了了分明。一念不生的就是法性。智慧:在了了分明上自然能夠顯現真理,顯現諸法事物的一種觀照,能夠了達一切緣起,這是智慧。法性、智慧、法身三者沒有差別,離一切能所之戲論,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八)自然之悲心流出報身佛,離一切生死變動,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這個悲心不是有意的,是自然的流露。比如說,這個人苦,但是你心不動,你不會以為是苦,但眾生需要你幫助的話,你自然會幫助他,這就是自然的悲心,自然的悲心是內在的非常親切,沒有分別,所以,自然的悲心流出的是報身佛,這個報身佛就是因為你自然的悲心有了不同的顯現,有了這個光明,眾生見到你的話,就不一樣,他會非常尊敬你,他會感到你的光明,感受到你的智慧,感受到你的悲心,這個是無形無相的,同時又是具正德相的,這就是報身光明,比如說,眾生和你有緣,他感受到你的光明的時候,可能在定中看顧到你的加持,在夢中夢到你的形象,這是一種相上的示現,實際上是你自然流出的大悲,在眾生的心裡面得到了一種感化,轉化了眾生的一些執著,使眾生得到了真正大悲的利益,圓光普照,智慧無礙,這個時候 就叫做報身佛,所以說你的內心離一切生死的變動,無生也無滅,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九)轉*輪者。離一切我見諸戲論相,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宏揚佛法就是轉*輪,傳法,度眾生就是轉*輪,離一切我見,就是沒有我的知見,沒有一切戲論的相,漢有高低,漢有覺得我在講法,講得好,對眾生有利益等等一切,或者說,別人講的不如我等等,這裡面沒有這些我見,如果轉*輪的人有我見的話,就有煩惱,就有是非,就有障礙,就有斗爭所以,如果離一切戲論相而轉*輪,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十)不可限量之慈悲所出生之度生事業,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就是說這個慈悲心不可限量,充滿在整個法性當中,遍一切處都是你的慈悲,比如:你的眼神慈悲,你的動作慈悲,你的走路慈悲,你的吃飯慈悲,你的睡覺也是慈悲,一切處都是慈悲,由這個慈悲生出的度生事業,其實他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沒有時間的限制,你任何時候都是在度眾生,你放光的時候,是因為你這個慈悲心,比如,那些亡靈、鬼什麼的,一見到你就得度了,任何時候都是這樣,睡覺的時候,入睡眠三昧,已經在度眾生了,一些眾生進入這個境界,或者與你有緣,一旦感應的話,他已經得度了,甚至你自已都沒有意識到,當然真正有道的人只有無分別的覺受,沒有意識,當別人在思念你的時候,恭敬你的時候 ,他已經得到你慈悲的利益 了,一想到你,他就沒有煩惱了,清涼了,已經得到 利益了,所以說,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無可限量,這樣的大慈悲心,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以上十種是我們要體會的,不等於說你做到了,即是見性開悟的人,也要去體會它,才能完全的成就,完全使你在大樂之中,大樂體現在任何時候。

 

 

上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二 如何把靈明不昧修出來
下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二 我執不死怎能與佛融為一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