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禅悟的直指 禅悟的要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禅悟的要義

淨明山人開示

沈佳芳居士記

一、 修行要抓住三要點

1、 契入心的本體去修行,這是根本的宗旨。不要試圖明白我的話,要理解你的心,明白你自己的心,徹見自己本來的面目。古人的機鋒是點化當人的機用,老師說的話只是起方便引導作用 。所以聽話要回光返照,這是使自己在聽、學的過程中,時刻關注那個地方,契入那個地方,不是不求悟,而不是老是想我要求開悟,這契入是我們心的本體,宇宙萬法本體,本來面目,沒離開它去修行。如果這個根本宗旨找不到,卻想另外找一個東西:光明、境界、神通,求某一個師父的力量。除本性外另有所求,那就是邪見。很多人就是因為沒從根本上明白,都在外面求,求特別神密的法門。既使真有殊勝的法門其目的也是要回到這裡,回到本來當中。本來面目無一物,同時又具一切功德,不是佛菩薩給我們什麼東西。

2、 明白以後,要用真正的見地去做我們的功夫,並應用於我們的生活。這時以自心的智慧對佛菩薩、對眾生、對煩惱、對自身都有明白透徹的觀照與理解,雖說心無分別,但又能了知一切,若無了知的智慧就等於木頭、石頭,在了知中不去計較、取捨、分別等,因為不起分別、計較,其心必透明而通達,這就叫本有智慧,用功及生活處處和本體是相應的。譬如說,我們六根對六塵時,某某事出現了,心中不起任何煩惱執著,而是無分別地去顯現它們,去了知它們種種差別與作用,而六識當下不動,不受境界染污,當下就轉為智慧,和本性相應,這就叫因地用功。

在相應裡面,我們無始以來有很多種子,很多的染污性。很多的心態,如孤獨、寂寞、沉重、憂慮、牽掛等,對生死、對家人、對自己感覺、有病沒病、睡覺的一種狀態、醒來狀態、吃飯的狀態,一天到晚都是有一個狀態的,而這個狀態,不用功的人不知道,每一個狀態的過程中都有生滅都有變化,都有反映,如果住在狀態裡,對覺照來講是一種障礙。

修行人為什麼有道通?他因為破了這些障礙,使自性虛明朗照。而外道、魔呢?他在某一狀態中起了很深的執著,產生了能量,他發現了神通,那麼就成了邪偏的功能。

3、 用無分別的智慧去觀照,善巧安立我們的作用。我們修行人既然知道了,要從無分別的智慧去觀照,然後在我們任何一種狀態的緣起時,化掉對它的執著與感受,回歸清淨的本面。如果你在任何時候都是空靈、清淨、虛明,都具足智慧、慈悲、願力,就是說你內心的成分非常好,你內心世界是一個透明莊嚴的世界,不再是凡夫的黑暗、沉重、染污以及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沒有了,那麼這樣修行就會有成就。修行任何法門的成就都是回歸本淨的圓滿。

悟前的修行只有六識做功夫,只是因地的培養,如果一剎那見到本性,還是因地的,則正修才剛剛開始,但在因地上做真正的功夫,才致力把那些種種狀態與無始以來不好的習氣化干淨,開顯自性功德,這叫成就,不然不算成就。

所以見到本性,歸到法身,一切作用不離法身而顯現,那麼這是體上見性,是根本智,在見性裡面產生了智慧,產生了觀照,產生了功用,這就是我們本性啟用,本性本具法身、報身、應化身。這個報身是具足功德,而你裡面成分都要化成像佛菩薩一樣的功德,一樣的智慧、莊嚴的話,那麼就是成佛。

所以說修行抓住這個三點,那麼第六意識和前五識就可化作變化的作用,變化的智慧、變化的神通、變化的身體,但關鍵三個是一體的,中間是最難的。

二、 覺照的要點:

在方向上來講,處處不離本位,處處不離根本來用功;在覺照來講,處處不落分別,處處不落計較,不落取捨。把第六意識關把好,洗刷干淨,那麼中間自然會進化、開顯,那麼修行修到最後還是進化開顯的問題。

三、 修行方法不同點:

1、 有的人也懂得很多道理,也打坐,本身沒進化,那麼這一生無法成就,所以說誦經、禮拜、念咒本身也是一個進化的過程,這是以他法來進化。

2、 禅宗明心見性自生智慧,以本有的智慧去進化,那麼他更殊勝一層,不再依賴一法,不再依賴於境,是以自性而起觀照。所以佛經裡面講,能夠悟自性契入自性的定是上定,最好的定,最好的功夫,和佛菩薩是最相應的一種修行方法,最殊勝的方法,而這裡沒固定的住處,沒固定的法的系統。

這是每個人本有的寶藏,那麼在凡夫的世界、在宗教裡是得不到的,只有明白的知道,這是禅人的態度,心地法門旨要。因為它不立文字,不立境界,不立階級地位,不執著某功能,他不在這個地方。也不在於這個人有病沒病,日子過得好不好,壽命長短等等,他不在這個地方。全部在他心地裡面,所以在這上面不能多一點,也不需要少一點,有的人認為禅宗是不究竟的,見性後一定要修什麼什麼法,這個見地不徹底,禅宗是究竟的,一旦契入自性以後,自性本具一切法,叫作翻作本體作功夫。

3、 翻轉本體作功夫,使得十二時辰,十二時歸我們所用,一切諸法在十二時中顯現,歸我們所用,行住坐臥,一切諸法都在這裡面當下圓成。同時又在一切作用處,心無取捨,清清淨淨,自然契入大定,打成一片,這裡面再沒什麼顧慮、擔心、追求都沒有了。一個人到這個層次,非常自在,他沒什麼,人生無事,天下太平,該生的生,該死的死,就這樣,再不鬧了,所以叫歸家穩坐。

四、 如何悟?禅宗口訣(觀照當下無上口訣)

所謂的悟不是在打坐中,如果你在任何時候,比如說:你看東西,你不是向外,不是你去看他,他是顯現,聽聲音是外面聲音在你這裡顯現,你這裡是什麼?沒有東西,如果你明白了,你時時刻刻這樣做,你離開悟不遠了,不要正面看東西,也不要比量看東西;這個大,這個小,不要用思維來思維東西,只是當下顯現,你任何時候去當下顯現,就明白了。

口訣:時時刻刻當下顯現,不要向外看向外聽,但不是守著一個東西,我不要看,不要聽,而是當下顯現,該看的也看到了,該聽的也聽到了,不是我的心到那裡,我沒落到那裡,但這個知道,知道的心無分別,是空靈的,時時刻刻這樣觀照,因緣時節一到就明白了。

五、 悟的不同:路怎樣走過來

一種是重在理悟,一種是根塵脫落。是證悟的力量大,但要通過理悟到證悟,有的人平時修養很好,沒欲望,習氣不重,安得住當下。看祖師開示的時候,以不看的心去看,看看突然一句話當下就明白了,前後念斷了,因為他不在外,不在內,他當下就明白。那麼祖師有智慧,他剛好講到那點上使你明白,這叫機緣相契。如果平時不這樣做功夫,就錯過機會了,一次次錯過,所以說生活中都要這樣的。

你聽到這聲音,不是你去聽它。它出現,任何時候都是它出現了,在你的心裡面。而你的心裡面沒有計較、執著,空的,空的心出現了,開始還作意,時間長了,就習慣了,以後突然一種聲音或一句話,一個因緣就明白,本性開朗。很多人這麼走過來。

六、 為什麼有人不開悟:執著在一個地方他有東西在,他有追求在,他的心執著在一個地方,如果執著得好,能把萬法消融在一個點上,萬法歸一,住在一上,這個一是安祥,清淨無為的、自然的。如果這個是沉重的、是焦慮的、煩惱的、不安的,這個一是執著的不能用,這是修法人的不同。如果平時不做這樣的“一”的功夫,平時打坐間斷,心觀不明,就難以把“一”破掉而入真實。

禅宗功夫連一也不住,當下覺照、顯現,心是空的,不取於境、不取分別執著,然後時時刻刻二十四小時能盡量這樣做,時間一長,自然開了,這是禅宗更直接方法,如果打坐又與平時覺照結合就更快了。

七、 明白了,用的過程,下手的地方其實佛法不在多,在消融、明白、去用,用的過程當中,不落在五境中。比如這車開過去了,你知道,你不會想這是什麼車?為什麼這麼吵?等等,就落進去了。你當下知道什麼聲音、什麼顏色、變化等都知道。

禅宗是覺照力,不斷地深入的過程,這是歷代祖師以來用功下手地方,依無所依,任何祖師、任何法門不依,就在當下,靈知了了,當下空靈。因為心無所住,不落在境界上,他與人表演都自在,進入本性空靈的狀態。

八、 問:我對自性與法界是一體的,搞不明白?

答:哪裡有自性?哪裡有法界?自性也不可得,這都是假名,法界也了不可得,何必要把它搞懂呢?在真如法界裡,沒有佛、沒名沒相,、也沒存在,雖了不可得,當下明朗,就是如是,不要在這上面加上點東西,也不要在這上面拿一點東西;也不去、也不來、也不生、也不滅、也不增、也不減,就是如是如是。

所有相對的理解都是錯誤的都是暫時的,都是虛妄的假相,一種因緣組合的東西。我們的心因為產生了感覺,去感覺它,產生顛倒,而我們修行人要把這些執著、分別、感覺等等都去掉,回到原來的地方。原來是一片清淨,一片透明,具足萬法的就像水晶球一樣,我們人只能看到粗的世界不能看微細的地方。其實世界是微細構成的,能量很大,種種變化,種種組合,種種顯現,但本性是萬法的根源,修行就是契入那個地方。把這些執著破掉,不要落在比量上。

認識是需要的,但不是老是去認識,對佛法、對人間產生一定正確理解,要產生智慧。用智慧觀照人生,觀照當下,然後抓緊相應,契入安住在本位上。這樣隨著本位的安住,他會超越事物、環境對我們的影響,然後修行才上路。但一般人一輩子都在理解、追尋,在肯定什麼、認定什麼、抓住什麼、他不明白,他越向外抓什麼,那麼就會失去你的目前、智慧和你的道,那麼這一生就完了,就不成功了。

大智慧的人他明白當下,什麼事都沒有,不需要外面的東西,肯定自己,只是安住,時間一長,保任之功就成道了。成道融化萬物之中,又超越萬物之外,潇灑自在。這一片無相之光遍宇宙、遍法界,隨緣起用。凡夫看不到,他化身體你看到了;他不化,你看不到。所以說緣好的人,根基深的人能走到真實的路上去,既要有大智慧又要老實,才能修成,有的人認為自己聰明,掌握法門多,拜師父多,結果就錯過了。

要安心安住,時時覺照,心中無事,平穩直心,一天到晚,一年年都這麼過,心裡不裝任何東西,一直平平穩穩,越來越清淨、明朗,不和別人比高低,也不和自己過不去,就這麼過,有一天你就明白了。

九、 一切萬法都是本體顯現,一切都是空的,修行就是這樣修……

法華經一句話:“劫火洞然燒,我此土安穩”。還是安然自在,即使現在要死,還是安然自在,我們如如不動的體不會死,時時刻刻在那裡,如果你不執著、不分別、不取捨,那麼這一點點靈光就開展了。因為他本來遍一切處的,因為我們執著了、迷惑,不見了,混在污泥世界裡,融在身體神經裡,本性光明被整個覆蓋了。

開始覺照當下,它顯現一點靈光,一點明白,而到一定時候,到以後所有作用都是它,它又不在,就是初見本性。

或者悟到一切萬法都是本性顯現,一切都是空的,這裡明白一點,然後這一點不在一切處的這點靈光,嗨,聽到聲音,他馬上放光,明明朗朗;說話、做事都是它的作用,而它越來越大,越來越清爽,越來越有智慧,越來越有力量,這就是養道,保任之功,修行是這樣修成的,這就是法界的秘密,道上的秘密就在這裡。外道、魔根本見不到,他是執著的,只有把所有分別執著都去掉,你認為自己修好了,自己聰明,懂得法門多,打坐時間長,有光明、有神通,這個東西就沒了。只有一絲不掛,一塵不染,它就出現了,它本來就在那裡,靈知了了,妙就妙在這地方,難也難在這個地方,所以說不可說,不可說,這不是言說的境界,是契入的境界,這是佛教裡最珍貴的地方。

誰得到它,就得到 了傳承,得到了道的相應。如果這點沒有了,所有的言說都是虛妄的,根本沒得到傳承。

十、 初學佛的人應該怎樣?

初學佛的人要發心、發菩提心,不是為自己修行,是為利樂眾生,在修行當中消業,破執著,要得定,得真正定,不是感覺舒服,不是好的感覺,他是一心不亂,一念不生,把整個世界放空了,進入如如不動的境地,定中開一切,通達世界的真性實相,明白萬物的源頭,這些是真的智慧,用智慧觀照,不被境界迷惑,不受任何影響,然後活潑潑運用,很多人修行沒得本,因為懼怕生死等等原因。求個好的結果,那麼他的根基就不正,所以說真正明心見性是為了得道,開悟成佛,本體上珍貴東西才是得本,不是積累,是破的過程。

十一、 身體於我不相干

不要落在身體感覺上,當下身體非有非無,即有即無,既存在又不存在,不落在身體感覺上。我們人無始以來住在一個地方,心總有所住,我們現在什麼地方都不要住,身體是神經、脈的網絡,本來是空的顯現,因為我們有身體的執著,就落在身體感覺上,因為有感覺、有感情,就落在妄念上,不空了,因為身體存在有運動,有感覺,又把我們心念束縛在裡面,產生種種反映,都是虛妄的。眾生認為實有,一刻都不離開,如果在一剎那離開,就沒了——離身心與外境的剎那就回家了。

迷是一個過程,悟也是一個過程,要超越它,突破它,也要一定用功的力量,不起執著,把造成痛苦的因去掉,才能達到沒病痛感覺。不要老想哪天不痛就好了,痛的地方是業氣,注意它,就會產生不好的束縛,結果這地方就不好,就產生苦,學佛就要轉移,忘掉痛。

我們學佛不是為痛來的,要透過病,不在上面執著,然後起慈悲心,知道一切眾生離開煩惱、離開痛苦,得到安樂,得到解脫,借此因緣發願,不為自己病求解脫,為一切眾生病求解脫,你的心就廣大了,你如果為一點小事過不去,放不下,那麼范圍就小了,要為普天下發大心,即使現在痛,但眾生比我痛得多,我這點痛算什麼,那就過去了。修得很好的人把功德回向眾生,自己都沒有了。

十二、破見、破情、破語

在整個修行中,本來沒什麼可說,每人在化解中產生智慧當下了知,怎麼處理,不住在功夫上,如感到光明,有成就,就會偏差,會入魔,要有很好的修養性,真正能放下功夫上的執著,要化得平淡無為,一切作用是機緣,我們只是幫了一下,是平常自然的,是機緣相契的關系。

他始終在因緣內受影響,沒透出因緣外看事物。譬如我們人有肉體、家庭、工作、朋友、法門,有的人范圍很大,因緣法有差別性,如果愚癡性在,就會錯亂因果,就會在事物上,起顛倒。觀察表達作用就不能起到恰到好處作用,就不得成就。

破見——這個活佛講的那個上師所發知見,無論是正的,偏的,要在根本上無礙。無量無邊知見能不能消融,消一切知見,不動心。對立、斗爭,如有這個在,見地上不透脫。

破情——在情上能不能消融一切情、慈悲之情、母愛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很多差別,能不能消融一切情,做到無情,雖然做到無情,又有對眾生的同情、愛護、關照的四無量心。知道眾生需要什麼,你的無情不是灰色的,不是冷酷。裡面充滿了光明,但找不到什麼叫慈悲。什麼叫慈悲——是無情的大情,是自性充溢出來的利樂。第三點破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符號,也是我們的化身,能不能消融,隨機說法、比喻,種種語言來顯示一種真理,因緣、道理、說法。不同層次的人要聽不同層次說法,你都要有所說,不能落痕跡,不能死說要善說。

十三、功夫能量上(本性開了以後)

1、有的意生身成就,有的當下顯現,有的知道眾生當下心想什麼,知道他煩惱程度,能夠和事物發生直接關系。可這裡有東西在,就障道,如果有這個“能”在,就滲漏,把這個“能”也化掉。

2、 正修好的人,透脫自在,但這裡面沒有作為、沒分別、沒有我和法的存在。搞不好,不是依法,是依人了,有這個在就不行了。

3、 我們本性開了以後,寂照當下,有的能量大,有的人智慧高,有的人慈悲大,各人顯德不一樣。

4、 這個過程要安住本位,又要通過方便鍛煉開發,有些人念力弱的不開發,有的打坐偏勝卻不活,有的人說法不勝,不善開演等等,有的偏重在某方面,那麼自性的功德就不圓滿,所以要透一切境界,開一切妙用,直到圓極。

這裡面有三個層次:①不受概念和觀念影響,不說這個是某佛說的,某個人說的,那就是受制於概念。②既要不受制於概念又要突破現實中的比量,對比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等等存在。③不是通過觀念看一切,那麼白不等於白,黑不等於黑,但它是存在的,在這上面你用智慧去透脫,沒障礙、沒計較、沒得失、沒分別、沒受他影響,白的不白,黑的不黑。

十四、有關修法口訣

凡夫心量很難掌握整個全體,有的師父給你一個口訣,概括整體,有的祖師根據一生的總結,用最簡單方法傳示下來(教以外傳)每一個祖師都有綱要、歸納。這次茗老(茗山法師)臨終前留下三個字,符號一樣,一是性、本性,一切法從性而起,圓歸於性,下面三個點,伊字三個點,天台圓融三觀,在邊三橫,也是他一生的總結,三點代表中道實相,圓融整體,一切都離不開三點。這三點把握了,你對本性就有一個圓悟、圓解,任何一個事物,如茶杯,一句話也是三點,任何時悟了諸法實相,就是本性,本性實相無相,看不見、摸不著,這圓悟的沒有對立、沒痕跡,不可說,本來如此,這是諸法實相,而這實相要通過宗教來體現,還要通過禅、密、淨土等諸宗的方法到彼岸。

十五、關於煩惱

要了知煩惱如夢如幻,不要用心去排除煩惱,也不要留住它、分別它,一心持咒,煩惱就像空中的烏雲一樣,它來了,你不要留住它,不理它就會被風吹走,知道煩惱的性是空的,了煩惱而無性,那麼煩惱就不煩惱了,當煩惱不煩你時,你在煩惱中得到解脫,這是無相密般若觀照的方法,不落對立。

十六、怎樣化解痛苦、妄想?

對於煩惱、對人生的痛苦、對妄想卻不認為是真的有,如果不執著真的話,自然會化解,我們無始以來把什麼都當實有,境界、感受、身體,有實有的關系,有對立、矛盾、執著、煩惱、斗爭,當你領悟到外面的境界都是夢幻泡影,內心那個知,如不分別的話,就是真心的流露,如果分別的話就是無明、妄想,內有無明妄想,外有實有境界,就起顛倒。

如領悟到一切境界顯現如夢幻泡影,絕對沒真的境界,無論是佛菩薩的莊嚴也好,眾生那種丑惡諸相也好,都是了不可得的幻相,只有我們內心一念靈知了了,親親切切,是真的,這一念裡面沒內沒外、沒好沒壞、沒高沒低,本來如此,本來不壞,本來不動,既空空寂,又能照,又能領略萬物,這是本來面目,而這本來面目現前時,雖外顯如夢如幻,又能如實地了別它的差別性、因果性、緣起性,它的作用,都能分別,這是本性起的妙用,一個是性體如如不動,清淨湛然,一念不生,當體實相,這叫本性性體,而顯現的一切相無論是莊嚴、是丑,都是幻相,是本體顯現的一種功能,這叫相。

十七、什麼叫妙用?

我們在本性所顯的相當中,一切不執著、不分別,靈知了了,而能善巧應用,恰到好處,又能如理觀察,都能區分它的作用。這叫妙用,能在學佛中把握三點就圓了,有的人認為無相,什麼相不接觸,這一來就對立了,相即無相,無相而相。

十八、如何是修行的正知正見

1、 開悟之前就是知道 我們人都是因為無明顛倒,造作有為的世界,有輪回、有痛苦,那麼我們修法要離開分別、執著去用功,雖正念咒,不做念咒想,正做事不做做事想,在無分別上升起正的知見。

2、 有僅如此還不行,我們雖然沒分別、沒執著,一心用功當中,正用功要知道我們心本來清淨,本來不二,本具佛性,無生無滅,本來如此。要相信要肯定,明白這個如果只有無分別,恐怕要落在偏空上。

3、 在無分別的基礎上還有永遠不變的本性,永遠安住本位的本性,我們修行是透過無分別智慧來證到這本性,而這本性本來無相,沒得沒失,沒好沒壞,沒增沒減,沒生沒滅,卻不是二邊,但是要在因地上相信真實存在,修行要證到它,而證到它,就是和佛同一個性質,同一個法身。

4、 還有一個正知見,在這個基礎上,要明白我們修行雖本來是佛,但不是為了自己修行,而是為了成就佛的圓滿功德來救度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也同樣具有這個佛性,同樣具佛功德,因為和我一樣,不知不覺,因無明顛倒流浪生死,現在我發菩提心,誓成佛道,具佛功德,然後有大力量來救度眾生。

如具備以上幾點,算正知見用功。

十九、修行如何發願?

思維佛的功德,高僧大德、修行人的成就,和思維眾生苦難,思維自己在無明煩惱中束縛,對理性、佛性,因果的思維。通過這些思維觀察,會因為思維某一種,突然升起一股向上誓成佛道的決心,就是升起願力的力量。

二十、學佛怎樣才算學好了?

學佛學得好的人,內心要空的,沒分別之見,充滿慈悲,但不覺。沒有慈悲的執著,他看外面人,都是影子一樣顯現,不會認為實有,這個人是對是錯,不會執著定有,不會把別人的缺點,別人的煩惱放在心裡,他是沒有的,看到眾生像夢幻泡影,但他根源像佛一樣沒區別。

二十一、怎樣斷妄想?

斷妄想不一定離開事情,離開事情的斷不徹底,在事情中斷是徹底的。

二十二、學佛學什麼?

學佛要學佛智慧、清淨。學佛的慈悲願力,學佛以後就是做人。不是老在學佛,要在作用 處體會。佛法才能學圓滿,要在實際當中透過來體會,既知如夢如幻,又要認認真真去干,又不執著,不煩惱,對眾生有利益,要這樣才行。

二十三、如何回向?

沒見性以前,通過願望來回向。如見性以後,按照本性、本位遍照法界是大回向,一切都是本性妙用。

二十四、為什麼會入魔?

修行人和別人比出來的修都是入魔以自己的功夫,神通來攝眾,想出人頭地,都是入魔。要向佛學習,要體會自己的本性,本來具足圓滿,要歸到平等無念當中,不要有自己的一個東西在。有自己的聰明、能力,結果都不好,都會失敗。佛教裡的斗爭性和這個都有關,修行人不和善知識結緣,業障重,容易受魔影響。

二十五、學佛與世界

成佛和世界是沒矛盾的,事物成功是佛的成功,做人的圓滿是佛的圓滿,並沒區別。

二十六、打坐中妄想來怎麼辦?

不是你的念頭和你無關,你不要動心,只管念咒,不要管它,再修下去就沒有了,就化空了。化空了氣脈就起變化,人就放光了,從虛妄的妄想境界轉移到念咒上,不要注意咒,自然念咒後,不知不覺當中,咒也沒有了,身體世界就沒了。

二十七、修行不要急

修行有一個過程,不要急,只要方向對,一心用功,自然會到,急不來,越急妄想越多,越急你有個不好的狀態,沒達到理想狀態,心不清淨,就不滿意,用功都執著,越用越不好,反而比不用功人妄想多,不用功的人還沒感覺妄想,你越用功妄想越多,不要急,不要想我有念咒,我要念得多一點,我要念得快一點,不管舒服舒服,不知道舒服就空了。

二十八、關於消業障,關於除妄想

業障是過去造的業,你把過去心帶過來就會成業障,你把分別、感覺、執著去掉,就會消業障,對妄想你想這不是我想的,不是我的。這樣的情況一個是過去世動過這些壞念頭,一種是魔,讓你動壞念頭,你不要管它,如果下坐了,還在動念頭,那是你的了,馬上忏悔,重的罪先忏悔。

我們上面學習了第一步中所要注意的問題。

第二步就叫透關,黑和白事物的對立可對你來講,都沒障礙,都沒分別,都不會受他影響。

第三步才是安立法界,對因果緣起,眾生的因緣差別都知道安立。這個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該怎麼樣,都知道,怎麼做,怎麼指導他,但自己是空的。

第一步做到開悟,不會說這個意思,那個意思,他心裡面對這些對立 的概念在認識的程度上,他已經超越了,他是用直覺的觀照來看事物的。直覺的觀照來領悟真理的。真理在他心裡面,不在文字裡面,看經書就是看自己。不會說某某佛說的,是我們自己明白。自性顯露的智慧,這是我們所謂的悟。這悟,悟了一切諸法的實相,悟了他本來的真實性,悟了諸法的理性,悟了緣起差別裡面的根本性。

所謂的悟,是超概念、超觀念,這是真正的悟。如果沒有這個悟性的話,我們心裡始終有一個高,一個低,一個好,一個壞,一個內,一個外。這些概念的建立,就是業,就是煩惱,本身就是執著,就是障礙。始終在外流浪、在動蕩、在攀緣、在受制於某一種影響力。我們的頭腦裡終有東西在,某某佛說的,師父說的,哪裡來的,有這個在,那麼就不是真的悟。

這個悟徹的人就沒有東西了,佛法的文字破掉了,宗派破掉了,對法的執著破掉了,他說話做人,不是通過概念、觀念做的。

悟了本性的空是小悟,悟了緣起差別空,不落概念,不落文字,當體即空呢,叫大悟現前。在智慧上是真正悟的話,就不會落在個人概念上,以為自己多麼了不起,狂執功夫等等。他這些都沒有,破掉了。這在佛法裡,真正明白了,根本透徹了,從此以後,他雖然有一些習氣,有些障礙,但是他的方向不會偏差,不會再入魔,走向外道,也不會給別人障礙,因為他在根本理性上透脫了,他每時每刻所做的事情,不是通過概念、觀念去做,那麼就不會再造業。

一個人所謂造業,都是分別計較所形成 的。有了執著觀念,這是我的人,這是別人,我對他怎麼說,怎麼做等等。起心動念,起了分別,所以有了業,如果連這個分別都沒有了,連概念都沒有了,所以說從此之後,就不會再造業。禅的妙,妙就妙在這裡。然後還要逶過境界,還要具體當中去磨練,真正安住不動,真正自在,真正無礙。那麼這還有個過程,因為人還有習氣啊。

喜歡清靜的人,雖然觀念上沒有了,但是還是願意在清淨裡面關著,不願意在染污裡呆著。有這個東西,那麼呆在染污裡面,雖然不起概念,總是不舒服的,不習慣的。

人有這個東西在,要透過你的不習慣,這就是做功夫。不僅僅是打坐做功夫,打坐呢,就是說得定,和本性相應,產生力量。

但是真正做功夫,是座下,在境界上真正透脫無礙。所以說在這個用功過程中,不僅僅是消融,要逐漸無礙。

那麼他內在的,也就是說,心願也好,習性也好,越來越化空了,內心找不到了,越來越自在。到後來就能大放光明,就能夠顯現萬物。就能夠在一切緣起中得到運用自在。就這樣的講法和禅宗的三關是一樣的。

真用功:如果在一念當中,綿密覺照。不起概念,不起執著而又能運用,那麼 這裡面肯定會有所開發,內在功德的開發。比如說我們心裡面有個東西,比如說對某個人慈悲,有慈悲心在,就是障礙,不是開發。如果你對別人能夠關照、幫助,但是沒有慈悲在,那麼這是你的開發。你的心裡很空靈的,沒有東西導致你在做。如果你有慈悲在,肯定有禍害,有拖累,肯定你會累,會受影響。因為你已經落概念了,落觀念了。這個人苦,我要幫助他,有苦在,有幫助在,我要幫助他,我要慈悲他,你有東西了,就不是真用功了。已經不真用功了,這面都要知道的,心裡面不能有一點東西,但是你不能回避一點東西。雖然在做,但是沒有你做的人,沒有你做的事情。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高高在上的覺得很了不起,他沒修好。如果找不到他東西,沒有辦法看他,他沒有的,沒有一點向外的東西,很平和,那麼這個人就修好了。

外面很慈悲的不等於真的慈悲,他會流露出東西。心念通過能量,通過細胞,它會變成一種東西,表現出來一種東西了。真正了道人沒痕跡,修得好沒痕跡,有智慧的人大智若愚,看不到他智慧了。

修行功夫很高的人,看不到他東西了。很慈悲的人找不到他的慈悲了,找不到他痕跡了,這是真的修好了。所以說一個個覺得自己修得好,修得不錯,有傲氣在,就沒修好。比如說打坐,坐得很好還沒坐好,還有這個在。

歷史上有很多的修行人就是落在這個地方。他修得很不錯,幫助大家。覺得自己很有智慧,可以著書立說,可以怎麼樣怎麼樣了,他把幾十年的功夫都執著在這個地方了,再也不超越了,就不得道。很多人為什麼不得道,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如果在這個地方不執著,也不落痕跡,那麼他走過去了,就得道了。就是說過早的出頭,過早的為人師,顯示自己。或者用這些功夫去做什麼樣,過早地去了,沒把痕跡化掉,沒有真正的透脫自在,真正做了沒有做,而且這裡面多少帶點有為的東西在。如果真正的無為,也是無礙的,真正做了沒有做,隨緣也是得道的。但這裡面恐怕多出一點來:我有所作為了,你們都不行,只有我出來才行,我要幫你們,我要帶你們。好,有這點在,就是坐脫立亡也不了道。全身都是捨利,也不了道,因為 有這個東西在。即使大光明,給人看見,也不了道,不是大成就。

在心中有一念佛可以成,還不成就。有意覺得自己得道了,也不成就。所以不能光看外在東西。

如果因為外在東西引起信心的,那麼他還沒悟道,真悟道人,他不是因為外在東西引起信心的,他自己內心有信心,自己明白,不因為師父放光了,才有信心。不因為師父怎麼怎麼樣,他有信心,是他自己有信心,自己明白。即使師父現在做牛、做狗、做流氓,關在監獄裡,邪道外道,他還是有信心,他自己明白,這樣的才叫悟道,是真明白。

真正的明白,是自己的內心,真正的信心,是對自己本性肯定。這個本性本來無相,本來和師父的名相沒有關系。這些都是虛妄的假相。

當然,我們要受恩於師父的指導,師父的智慧,對我們心靈的敲打,使我們明白。而明白不在師父那裡,明白在我們這裡。明白了要自度了,要自己了了,自己做了,和師父沒關系了,但是我們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肯定要經過很多師父的,也要感恩於師父。但我們信心不是在師父那裡建立的,信心在我們這裡。信心每時每刻存在,每時每刻在顯現作用,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覺照去體現它的作用。師父只是敲打,師父只是緣會,緣會以後就沒有了。不能老是留著師父在,老是留著師父的觀念、形象,和他的功夫,會受他影響。在禅宗來講,就不透脫了,在密宗就不同了,師父一直放光來照你、加持你。心密無相密走向禅宗,灑脫自在……

所以千萬不要和別人比,也不要和任何人,任何事物對立起來看問題,都是不二的。你兒子就是你自己;是你的顯現,不要認為他是來討債的,這種就是觀念了。這是一種想法,任何存在你不要加一個想法,是討債的,還是報恩的,這都是想法、觀念,本身是虛妄的,虛妄的也是概念,也不要去想,也不要建立。要時時刻刻當下體驗,圓照法界,該如是就是如是,這樣就是這樣,所以說要安住在平等性當中。有的人修行,學得高高在上,呵斥別人,打擊別人,或者說別人:你們都聽我的;有的人學得很低三下四的很謙卑,很低的感覺。這兩種都不好,都有落處。在佛這邊和佛平等,在魔的這邊和魔平等。高的你不高,低的你不低。諸法當中,都平等的。不要給自己一個固定的東西,不要落在這地方去。只是隨緣而做。這隨緣也是自性的顯現,能多少就做多少 。該窮的窮。該富的就富。不要追求富,解決窮,這都是自然的,該來的都會來,該去的都會去。

所以說我們通過這過程,練得自在,因為整個過程就是練心的修道過程。現在窮的或富的,或者艱難,或者幸福等等,這都是你必須走過的。走過了就沒障礙。甚至經過動物,那比做人要艱難得多,所以要珍惜目前。目前是最好的時光,離開目前就沒有將來,禅宗祖師就講“道在目前”。目前錯過了,就錯過了所有。但是很多人講,現在太苦了,障礙太多了,把這些解決了以後就沒事了,其實這樣一想就顛倒了,就已經錯過了。目前是最好的,沒有將來比目前好。

我們做事和世上人不一樣,我們做事只是隨緣。在這裡是練心,在透脫。經歷人,經歷事物,而不是達到一個目的。這個事我去做,我就完成任務了,我得到成就感,不是這樣。我們每個都是過程,都在當下體驗它,這就是道人的風格,他不計時間,不計較成功或失敗,只是他的心在這裡練出來了,得自在了,以後經歷最大的風雨,他都沒事,這就是修行人的風格。所以我們最多動第一念,不動第二念,動第二念就錯了,就有落處了,如果反復在動第二念,那就更錯了,那就產出道太遠了。第一念可能要動得一覺沒了,第二念就有業了,凡夫更不好。所以說:修道要圓,那些有概念的人先放在門路外;因為那些人是沒作用 的,越講越遠,越講越噜蘇。說話不要用思維,不要想一想再說,直接說。所以說《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人見到相,總想一想,啊呀,這是什麼樣?這是什麼相,怎麼相的樣子,會揣摸他,想象他,會粘住。如果你見到諸相就是非相,沒有這些東西,任何時候都這樣。就是見,當下見,見而不見,這就是見到實相。修行人多生多劫,修行到後來,沒有知見了。事情沒有落處了,沒有緣的執著,逐漸逐漸就自在了,所以那種功夫上的力量是自然的,因為因緣而顯現,沒有因緣就沒有執著和覺受。隨緣而起,隨緣顯現。

關於大手印的修證的問答

問:以前我對證量的認識,以為打坐修持當中就可以做到,剛才所說的那些好像是見地上的?

答:不是。是以見地在實際中體證到的。

問:我有這種感覺:見地上聽聞的見聞覺知,過去善根的開發,可能建立這樣見地,然後在修持過程中各種修法達成儀規法門的修持,然後到功夫上定力上證,證量好像不是從這方面來?

答:打坐修法是一個培養的過程,修定的過程,開發的過程或者說打開門的過程。真正的證量是進入這個門以後,用這個道在日常生活中起真正作用透過境界,而不僅僅在打坐的功夫上。聞法打坐那是沒有開悟之前的功夫,開悟以後不拘泥於行住坐臥,不受制於見聞覺知,他是身心不動的,知道如幻如化的顯現,雖然一點靈光寂寂然然的明白,知道一切境界是自性所顯,但習氣未淨,境界來了力量不夠,還有分別,身體有障礙,家庭什麼事還會有落處,煩惱明明知道是空的,還做不到無心,在這個階段就要做功夫了。大手印告訴我們:今天我們講的怎麼覺照,怎麼轉化,怎麼自然,不落分別,慢慢地境界消融,外境界不動了,內境界不動了,自性功德、自性的作用處不留痕跡了,後來就成片了。成片以後一片透明,一片清淨,不可說的境界出來了,這個就是真正的證,這個是叫證到實相,證到道。因為道沒有止境的,還有一些種子在裡面,還有身體的五蘊要化掉。所以說這個證的道有小成就、大成就,圓滿成就。剛開始見到本性能夠保得住了是小成就的境界,然後打成一片內境界、外境界都不動了,一切都是佛法,這是大成就了,然後裡面微細種子、微細的極細的暗流都全部消干淨,所有的功德全部開發出來,整個宇宙的法界為道,那個時候就圓滿成就。圓滿佛果功德。一般人小成就較多,小成就一般也不錯了,能保得住,腳跟點地,不斷努力向上,轉化習氣,如能發願求生西方,即得上品上生。這樣子不錯了。大成就的人比較少,打成一片,一直在明體當中,不離開。

問:明體就是本性嗎?

答:是的!但是要證量。一念覺照也是明體,成片也是明體,程度不同,開始只有一點明體。明明白白,那麼你這個明體周圍很多東西還在影響著你,覆蓋著你。什麼叫證量的明體呢?明體是一大片全部的一片你是裡面的影子,山河大地是裡面的影子,跟電視銀幕裡的東西一樣那叫證量,叫法身本位。剛開始只是法身邊,看到法身邊的一點光,但是你的這一邊還有很多虛妄的東西,沒有全體進去,這些東西沒有消融掉,不能成片,不能深入法身。悟後的功夫就是要打成一片,放下一切不好的,轉化一切煩惱執著,除習氣,還是真正用功的開始,把無始以來帶過來的業,不好的緣份、執著都要了掉,那是一個很大的工程。非常大的,末法時代的人帶的業多緣就不好,很多的逆緣,很多自己的習氣,這些你要開悟以後做功夫了,打掃干淨,打掃得干干淨淨,就成片了,這是“證量道”有大成就了。

問:習氣有二種:開悟前的習氣和開悟後的習氣,悟後有落處的就是習氣。

答:是的,是習氣。

問:某些有落處是不是對立面?

答:不是對立面這個叫存在,事物在心裡還有染著,在感情上,對身體的生理的反應,對吃的東西、住房、睡覺、穿的衣服等等,男女的感覺都是習氣,是很多很多的,對外境的變化或者對修行的法門,對同門師兄弟的感覺,有緣無緣,講得來,講不來,這都是習氣,很多很多,這些都要打破的,這些打不破成不了道。要打破這些不一定要境界中去,沒有事不要去找事,只是這些東西來了不要動就可以了,不被它牽著走就可以了。不要找事,因為我們精神照顧不了,不像古人力量大可以在境界上練心,透過去自在了。現代人比古人復雜,我們的精神力不夠,能量不夠的,還是要多培養定力。

問:在事物觀照中有“二個”的產生,明知性相應該不二的,應該是一個?

答:一個也不是,有一個就有二個。

問:但我只有一個,心裡老是這樣想的,在觀照中老是把體性是一個本心又是一個,有時在緣起法裡面這樣想本性不動的,本性和事相分成二個,很明顯的,總是有這樣的感覺的,緣起法千差萬別是一個,然而本性是一個。緣起是一個,本性和事相很明顯分成二個?

答:寶藏論講到的一般著相的人如:看金子做的器具只執其相,不悟其性。但見性的人不一樣,他知道這些器具寶物都是金子和相是不一不異的,在相中不作相見,不一不異就圓了,這是大中道的圓。如果你執著一個異,執著一個二,就不圓。禅宗有時也講到一個“一”,“一”是沒有對立面的“不一之一,不二之二,”這就是妙中境界了,就妙了,你會用了,用這個金子做佛也可以,做手飾什麼都可以,不一可以做一,不二可以做二。

問:不異法的總相可以做杯子茶杯什麼樣的,總相是異那叫不異,然而不異性體是一個,我們緣起法也是一樣?

答:為什麼要分開想呢?

問:要看體不要看相?

答:這麼多茶杯在緣起上建立這是茶杯,然後再去想它都是本性,你這樣想就是說有分別了。

問:無相無不相?

答:如是如是!

問:安住本位看到的都是自性的顯現?

答:那是直截了當的。這個是當下的無分別智慧的現量,有的人在道理上也可以去會一會,這個就叫差別智。這個差別智在沒有開悟前是概念,悟了以後有時也要想的就是差別智。他要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也可以的,搞清楚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差別智給人講道理時可以用的,理上要講得通,叫通理的一種智慧,平常用功不可以這樣想的,這樣想是顛倒。你講的一切都是自性的顯現,在我們空靈自然中不取不捨,“分別就是當體了”,相就是心,心就是相。但是當你討厭時喜歡時就不是了。

問:自己可鑒定的?

答:如是如是!

問:宋老師,在我們練心時候一切都是自性顯現,這是不是有概念還有意識心在?

答:開始時是有這個在,有的人這樣想,真正相應時候沒有這個,它是“直接現量”。心要到一定的透明程度,就知道了。因為當你這個透明心看到東西的時候,知道這當下不動的明體它顯現了,而不是我“這個”去看它,這個時候才知道。這時人很精細非常透明的,心很定,空靈的,自己知道,說話滔滔不絕流出來不是作意的,這個自己很親切了。有的人形容自己聰明得不得了,這個就是覺性智慧的流露。

問:憨山大師開悟以前詩詞一下子寫得很多很多,他就付之一炬燒掉,他這個湧現以後是否不相應?

答:他這個是種子翻騰,他這時候沒開悟,雖說他也是大德過來人,不是一般的人,這個時候東西太多的話會障礙悟門,悟了以後就沒關系了。沒悟前湧得太多把這個當正悟,它就不開悟了,心裡的東西佛法文章詞句等是障礙悟門的要化掉,悟後流露出來是自性清淨空靈無礙的作用,無礙自在是妙用,沒開悟前是染污,有差別的。

問:證量就體現在對境界或對心外面的境界,在各種狀況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安住在本性觀照中,這就是證量?

答:對的。實相的證量有二點用:二點是合一的。第一在境界作用處是否受影響,不被作用處左右、沒有動心處。第二性體是否保持清淨、透明、空靈、無住,如如不動的體性在不在,如果如如不動處不在了,作用處也沒有染污,還是失照了,也沒有證量。

二00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定稿於香風谷

 

 

上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二 如何對治昏沉散亂
下一篇:萬行法師:降伏其心 二 學佛必須看清自己的起心動念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