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治昏沉散亂
在上座以後、打坐的過程中,以及結束打坐前,都要往外呼氣。胃氣沉不下去,就要呼出去。兩個肩膀也要盡量地往下沉。肩膀如果抬得太高的話,也容易有胃氣。氣沉不下去,你的思想根本平靜不下來,坐在這裡一直打妄想,胃氣會更多。胃氣往上沖得越厲害,你的妄想越多。
修行雖然靠的不是“氣”,但是要想把心靜下來,與生理的氣有著密切的關系。古人講:“心浮氣躁,氣住神閒”。氣不沉下來,頭腦就會胡思亂想。還有一個對治的方法,就是當胃氣產生的時候,要加大自己每天的運動量。你們是否感受到,打坐坐得越好、越多,胃氣越嚴重;你不打坐,反而會沒有胃氣。胃氣如果不協調,其他髒腑的氣機就會不協調,因為五髒六腑的“氣”,都來源於胃腑。
如果大家坐在一起,你怕影響別人,呼氣時不一定要很大聲音,甚至根本不需要聲音。你只要是收縮小腹、往外出氣,自然就達到往外呼氣的效果。
身體都降伏不了,又怎麼能夠降伏其心呢?我看好多人打坐時頭都偏向一側,為什麼姿勢坐不端正呢?你們彼此是否觀察過對方靜坐的姿勢?有的人頭偏向左,有的人頭偏向右,甚至有的人打坐時一個肩膀高、一個肩膀低。為什麼會這樣呢?這都與生理上的氣血有關系。由於生理上的氣血沒有平衡,致使你在靜坐的時候偏向一側。如果你再不把姿勢調端正,你生理上的氣血就更加沒辦法平衡。姿勢不端正、氣血不暢通,你的心根本靜不下來!以後你們也可以改變一下方式,在靜坐前先跑香20-30分鐘。在跑香的過程中,把身體上的虛氣和濁氣呼出去。另外,身體跑熱了以後再打坐,你的腿也不容易痛。
實際上你的身心只要是有一點點安靜協調的話,在你的臉上都能夠表現出來。如果這一支香你坐得很好的話,臉上都會放光!當你內在的光明產生以後,在你的臉上,整個皮膚上都能夠呈現出來。大家閉起眼睛來,眼前是否一團漆黑?為什麼會是這樣呢?你的正念提不起來,修道的心不強烈,所以你的額頭裡面這團光明也就升不起來。
“四禅八定”,每一個層次都會有種種征兆出現。我們坐了這麼久,為什麼會什麼境界都沒有呢?那我們就連一點“道”的消息都還沒有!你無論走到哪一步,都會有消息。雖然境界不是究竟,但它畢竟是修道過程中的一點消息、一些沿途風光。如果你沒有一點消息、沿途的景象沒有出現,那說明我們根本還沒有上路。通常我們喜歡說別人:靜坐的時候不要執著境界。那麼我們連最基礎的境界都沒有,自己又執著什麼呢?
當你真的提起正念,帶著一種很強烈的願心來修道時,最多不超過100天,眼前一定會大放光明。光明不出現,我們的智慧根本修不出來。過去禅宗裡把眼前的無明比喻成“漆黑桶底”。你什麼時候能夠打破眼前的“漆黑桶底”,說明你才能夠與道相應、才能夠走進“道”裡面去!
每天僅靠晚上這兩個小時的共修,根本不夠。你白天的時間讀書誦經,是否也能夠把心平靜下來?一個方法用久了以後,如果還沒有把自己的妄念給對治下去,就要趕快換另外一種方法。不管你采用哪一種方法,能夠把你的散亂心給收回來,說明這種方法就適應你。並不是說我們聽到誰的法門高、成佛快,我們就把它抓過來,自己也去用,並不是這樣。而是要選擇一個能夠對治自己妄念的方法。這就像是患不同疾病的眾生,所用的藥方也不一樣。
佛祖在世講法時講到,共法裡還有不共法,不共法裡面又有共法。並不是說你隨便抓一個方法,就可以一直修下去而能夠成就。在不同的階段身心都會有不同的反應,因此你對治自己的身心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坐在這個地方哈欠連天、昏沉,為什麼解決不了?說明你們不知道如何對治。就算是你把“昏沉”對治下去,接著馬上又來了“散亂”,那怎麼辦呢?有時候坐久了以後,會感覺到身體裡面有一種力量在旋轉,有時候坐久了腰痛,那又怎麼辦呢?這些都是境界,都需要對治的方法。
實際上這些對治的方法,我給你們講過多少遍了,為什麼還都不會用呢?有了病了,還不著急去找醫生開方子;醫生把方子開出來交給你們,自己還不想辦法去抓藥;就算把藥抓回來了,還不願意喝藥!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怕麻煩,還是懶惰心理?因為平時做事怕麻煩,所以現在修道時出現了一些情況,你明明知道如何對治,卻不願意對治,對治也怕麻煩。做世間上的事情怕麻煩,沒有耐心,修道會更麻煩,更需要耐心!修道本身就非常復雜,需要非常耐心、細心才可以做好。而世間上的事情與學佛來比較,要容易得多,用心也比較粗糙。可是我們往往對容易的事情不願去做,還做不好,反而喜歡去追求這些復雜的事情。
世界上哪一樣事情不麻煩呢?沒有一件事情不需要用心去做的。如果你能夠不厭其煩地面對一件事情,這本身就是修道。你回避麻煩,去挑選簡單的事情,說明我們的心態在回避這件事情,這些都是與道相違背的。也許這件事情你回避了,它可能不會出現了,但是同樣性質的問題還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自己的起心動念你不願意去觀察它,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情的時候,自己做得好與壞,你都不願意去總結經驗。做了就做了,過去就過去了,這樣你永遠沒辦法進步。每天不願意開動腦筋,所以當你打坐的時候就容易昏沉。如果你在靜坐的過程中,能夠用心覺察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它怎麼會昏沉?怎麼會要睡覺呢?又怎麼會散亂得起來呢?你坐在這裡沒事干,不按法去修,剛開始散亂一陣子,接下來就開始昏沉。因為散亂久了身心也會疲憊,所以接下來就要睡覺。
實際上修行跟做事一樣。當你抓住一件事,一鼓作氣,很容易成功;學佛修道,也是幾年的時間就把功夫給做起來了、煉好了。如果你十年、二十年還沒上路,你修道的心自然就會懈怠下來。也許你以為自己還沒有懈怠,實際上你可以回憶一下,今天你修道的心是否與初發心時一樣強烈呢?譬如說,當初每天誦經、拜佛、打坐5、6個小時,你今天是否還有這麼長的時間呢?如果你學佛十年都是這樣保持下來,不僅在時間上,而且在心態上也是這樣,必然會成就!發心的時候都很容易,要能夠把發心的力量給延續下來,一直保持不變,就非常困難。就像我們干活勞動一樣,真正有力氣、做得最好的時候,也就是兩、三個小時,過了這兩、三個小時就慢下來了。因為身心的力量它都有一個時間限制。
在過去,古人通常都是把自己修好以後,再出來弘法。如果一開始就出來弘法,然後再修道的話,自己的心態就很難以靜下來。很少有大根器的人在紅塵裡面轉久了以後,能夠看透紅塵裡的種種事物。多數都是在紅塵裡面越轉陷得越深,越出不來。正是因為這樣,祖師們通常都主張我們不要涉足紅塵的事情。對於一個凡夫來講,接觸紅塵裡面的事情越多,身心受到的污染也就越多。學佛的人最愛講“不要執著”,除非你沒有接觸這些事物,你只要是接觸了,就肯定會執著。只有當你自己成就了以後,所接觸的事物才不會執著。因為你找到了內在的核心,已經有了一個住處。當自己的心靈沒有住處的時候,你一定會住在外面的事物上。也就是說一個沒得道的人,都會住在外面的事物上,只有一個得道的人才會住在內在的核心上。要想修行成就快,必須要以小乘佛教的戒律作為修行的首備條件,先修後弘。
上次講到小乘佛教偏重修證,大乘佛教偏重弘揚。小乘的戒律與我們大乘的戒律是有很大區別的。就發展而言,大乘佛教裡面所制定的戒律,比小乘佛教制定的要好。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佛示滅以後不久,佛教很快就形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分歧。
你不用心看自己的念頭,才會坐在這個地方不知道干什麼。人雖然坐在洞裡,思想早就飛到外面去了。一旦形成了這種慣性,你想用心把它收回來就非常困難了。實際上不管你的散亂心有多強烈,你只要是想用心把它收回來,100天之內散亂心就會專一下來。一旦形成一種慣性,你用起功來就非常簡單了。但是在這100天之內,你必須用心去修煉,用心去覺察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它一旦跑掉,趕快讓它回來。
身心都有一種記憶功能,有一種習慣性。剛開始都是勉強,一旦形成習慣,在你不知不覺中就進入了狀態。就像我們不喜歡勞動,當你勞動10天、半個月後,你不勞動就會感到渾身不舒服;每天出去勞動一陣子,身體出一出汗,就感到特別輕松。尤其是感到自己身體不舒服、變得很僵硬的時候,犯困的時候,你出去勞動幾個小時,出一身透汗,整個身體就舒展開了。身體既然能把裡面的汗排出來,為什麼不能夠把裡面的病排出來呢?適當地讓身體出一出汗,就健康而言是有很大好處的。
有人每天打坐脖子是歪的。你可以把眼睛睜開打坐,把眼睛閉久了以後,頭腦裡面就迷迷糊糊的。實際上這種情況是非常散亂的,但又不是那種特別散亂。這是類似佛教裡面講的“掉舉”,有時候感覺好像是進入了狀態,有時候又跑掉了。
身體左邊是“氣”,右邊是“血”。當你左邊的氣足的時候,你的脖子、頭肯定向右歪;當你右邊的血足的時候,你肯定是向左邊歪。身體裡邊兩股力量不均衡,坐在這個地方就會東倒西歪。
※ 靜坐的時候,兩個肩膀不要往前面抱在一起,要往後開,開胸啊!許多出家人坐禅久了以後,第一個是背往前彎(但不是駝);第二個就是兩個肩膀就這樣(示意)往前,好像抱在一起一樣,這些都不正確。真正坐禅久了腰是直的,而且兩個肩膀是往後開。你胸部的氣舒展了以後,你的兩個肩膀絕對不是往前抱,而是往後開。只有胸部的氣開通了,你頭頂上的這朵蓮花才會開!才能夠出去。
你修到哪一步,功力有多深,在自己身上表現得清清楚楚,根本不需要開口說話。還有,你們坐禅坐久了以後,不僅脖子沒有拉長,反而變短了。因為肩膀抬高了,身心沒有靜下來,肩膀就像我這樣(動作),肩膀抬起來了,脖子變短了。如果氣沉下去了,肩膀塌下去了,脖子拉得長長的,就像雞脖子一樣,沖得長長的。那說明你的中氣也沖上來了!可是我們現在都沒有。既然都沒有,那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如果你們能夠把我過去所講的這方面的情況回憶一下,再總結起來,你觀察一個人修行的情況和他心態的反應,根本不需要跟他打交道,一見面一看就知道。如果他的身體沒有起變化,正是說明他的心態沒有改變。
問:我們在家人是否沒辦法修行呢?
師:古人講:“行、住、坐、臥都是禅,都在禅。”因為“坐”是最基本的,如果我們連坐都不能夠心平,在其他三方面——行、住、臥——更沒辦法讓身心平靜下來。可是我們每天要工作,都很忙,沒有足夠的時間打坐,那就只能夠調整一下修行的方法,在行、住、臥這三方面來補充靜坐不足的一面。在“行”的時候要把心放平,讓心態打開;睡覺的時候要盡量少考慮問題,睡覺就是睡覺;做事的時候就是做事。你能夠把自己訓練到身在此心也在此,這就是最高的修行方法!身在此心在此,就是“身心統一”、“身心合一”。事實上凡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幾乎是每一個人都做不到。你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就算是成就了!都是人在此、心在彼,身心沒有辦法同時在一個地方。
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能夠身、心、事合三為一,就是修道。不需要你在做事情的時候嘴巴裡面還念著“阿彌陀佛”,這叫做顛倒,頭上安頭!你如果會用功的話,你不打坐眼前一樣放光明。並不是出家人他有時間打坐,眼前會放光明!一天24小時,你有多少時間打坐呢?你能坐兩個小時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如果你能夠行、住、坐、臥都保持一樣的心態,你開悟成佛那就太容易了!
一定要學會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功。你在打坐的時候怎麼用功,那麼你在走路的時候也要怎麼用功。你走路的時候,要把你打坐時的記憶帶進走路裡。甚至你在睡覺的時候,又把打坐的這種記憶帶進睡覺裡;你在做事的時候,你也把你打坐的記憶帶去做事。譬如說你打坐的時候心態很平靜,你把打坐時這種平靜的記憶帶進你做事裡面去。然而大家都不會這樣做,腿一盤這兩個小時還像個修道的樣子,當兩個小時過去以後,一下座就變得截然不同了。就算你這兩個小時坐得非常好,你怎麼抵得過剩余的22個小時呢?一定要把修行的時間延長,要訓練在日常生活中用功。
如果每天守住自己的心念,對於外面的事物就不會去執著它。之所以我們對外邊的事情那麼執著,別人給我們一個眼神、說一句不中聽的話,甚至有一點怠慢了我們,心裡都不舒服。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的心住在了外面,沒有住在裡面。如果時時刻刻把握住自己的起心動念,在守自己“真心”的時候,對於外邊的事情自然就看淡了。不管外面的人怎麼對待你,你都不會太在意!因為你的力量注意在裡面。我們之所以太在意外邊,正是因為這個力量沒有停留在裡面、不太在意裡面的起心動念,而太在意外面別人對我們的言行舉止。
如果你真的對別人對你的言行舉止非常在意的話,你有能力把這個力量扭轉進來,去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那麼你修行就非常快,如果你對自己的起心動念非常在意,你把這個力量再帶出來,用於世間上的為人處世,你在世間的事業上也會很快有成就!問題是我們哪一種力量都在意不起來。因為每天的時時刻刻都處在散亂當中,都處在“順其自然”當中。
力量只有一種,你把它集中起來,用到任何一點上,都能夠突破,都會有成就。如果你沒學佛以前,在做世間上的事情做得挺好,現在學佛了,肯定也會學得挺好;如果你突然不學佛了,去做世間的工作,同樣你做世間的工作也會做得很好。世間上的工作做不好,學佛你也學不好;你學佛學不好,你再去做世間上的事情,你也做不好!學佛的本身,也是在做事,是在做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