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銘》淺講
淨明山人講
智理居士整理
今天,我給大家講的內容是《信心銘》,是禅宗的第三代祖師僧璨大師所著作的。那麼為什麼要講這個內容呢?因為這一篇《信心銘》是指導我們修行用功,怎麼樣才能開悟?怎麼樣才能成道的整個口訣的內容都在這裡面,所以我們要去體會《信心銘》的內容。
那麼為什麼名為“信心銘”呢?就是說修道的人信很重要。要相信三寶,要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相信正法能夠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成就,還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夠見性成佛,或者說一定能夠往生淨土,得到花開見佛的成就。那麼這個信心從何而來呢?就是通過聽聞佛法.通過觀察,通過用功,通過自己的悟性來體會的。信心是要不斷地深入,不斷地提高的。信心很重要,能使自己在用功當中覺得很親切,很相應,覺得自己的體悟很真實,不是虛假的.或者說不是別人那邊聽來的,是有自己的體悟,是自己裡邊證出來的。由於正確而真實的信心是證出來的,沒有證出來的信心是不足夠的。那麼這篇《信心銘》,就是告訴我們怎麼去證這個信心,怎麼去證我們的佛性,怎麼去而我們的大道。這樣的一個由信至悟一直到證的方法。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我們都要要尋求道.但是道是什麼呢?誰都見不到,見到的不是道。道沒有名稱,道沒有相貌,道沒有方所,“道”在哪裡?“道”不是一個東西,說是一個東西就不是道,道是說不出來的東西。那麼道呢,真實存在,我們就在道裡邊。我們說話,走路,我們修行用功,都要在道裡面。所以說到道,我們只能勉強地形容,“十方圓明”,十方世界都要是道,處處是道,什麼地方不是道呢?有的祖師講,道在大小便的地方,道在一切地方。道沒有選擇的,一切都是道的顯現。那麼這樣的道,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最圓滿的佛道,一切聖人走過的道,成就的道,我們去修證這個道有沒有難處呢?如果你去分別、選擇,到外面去找,那麼的確是找不到,很難。如果你能夠明白,你的自性,你自己,你的當下就是道!那麼講這個道的時候,不是道的概念和想法,你要悟到,自己體會到。當你體悟到的時候,這個道就不難了,不困難,因為道就在你的目前,你的當下,就在你的六根當中放光,因為你就是道,你不是身體,身體不是你的;那麼你的感覺呢,也不是你的。那麼在身體、感覺、思想的背後,那個“東西’呢,它永遠存在。因為人往往被外界所影響,找不到它,迷惑了,覆蓋了,就象牧牛圖所講的,牛走丟了。找不到
了。那麼修道呢,要找到牛,牛是你自己家的。很多人騎著牛找牛,他找不到,原來每個眾生本來就是,本來就是佛,所以說當你悟到這個道的時候,這個道就不難。你沒有悟的時候,很難,要學很多東西,要拜很多師父,要修很多的法。修到後來,也許你修得正確,修得相應,你就悟道了。如果你修得不對,執著感覺,執著境界,那麼你的道就悟不到,你就成不了道,所以說當悟道的時候,道是不難,因為道是當下,沒有悟道的時候,道非常的難,干山萬水,十萬億佛土隔得非常遙遠。那麼為什麼說“至道無難”,而大家卻不能成道呢?因為大家有揀擇心,“唯嫌揀擇”。一天到晚都在取捨分別,都在向外追求。都在產生種種的感覺,種種的心態,這樣妄想那樣分別,這個東西好吃好吃,天氣好不好,人舒服不舒服,一天到晚在這個上面,別人對你好不好,別人講的話,對你有利沒有利,年齡大了,年齡輕了。等等一切都在分別揀擇當中,一天到晚,一剎那一剎那之間,心呢,一直被你的妄想和境界所漂流,心在動蕩當中。所以說你如果沒有揀擇動蕩,沒有取捨,沒有分別,那麼你的心是什麼呢?心找不到。過去心沒有了,現在心沒有了,未來心沒有了,你的心找不到。你的身體也找不到,境界也找不到。古人雲:“無境界是真境界”。沒有身心,沒有世界,我們叫‘根塵脫落”。叫“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一切都要了不可得。在這了不可得當中靈知了了,圓明湛寂,那麼這個不是道之體嗎?道的本來面目就是這樣出現的,所以說“唯嫌揀擇”,你不要去揀擇。今天是什麼境界,昨天又是什麼狀態,今天打坐舒服不舒服,坐了多長時間。我悟了沒有?我見了佛見了光沒有?如果這樣去分別去揀擇,就永遠悟不了道。所以說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不要憎,不要愛。什麼叫憎愛,世俗人有男女,有怨家,有親人,他有欲,有愛,有憎愛的關系,人就會煩惱,就會造業。那麼我們修道的人,如果心理上存在著順和違。就是說舒服不舒服,你的感覺上,產生了這種分別,喜歡和不喜歡。我喜歡這樣的境界,我喜歡這個時候的感覺,打坐很舒服,如果說你執著打坐舒服,那麼你就是愛,如果今天坐不好,妄想特別多,我對妄想很討厭,不喜歡它,那麼就是憎,對妄想、境界、人事、違逆的感覺不喜歡,都是憎。做心地功夫的人,他都在念念中作用,返照心源,轉變妄執,開朗心智,叫心地法門,在心上用。首先要做到境界與你不相干,所有的境界與你不相干,然後做到與你不相干,身體是你的用,是工具。外境與身化空後,再進一步就是在心上用。由心的照察,再進一步你悟到了,心上的念頭,種種的妄想,和你不相干,不要管他,不要理他,不要覺得這個念頭好,這個念頭不好,有的人做了夢?夢到了好的夢,好的念頭,他開心,夢到了不好的夢,他覺得不舒服,今天怎麼做這樣的
夢,那麼這都是妄念,在妄念當中,你不要生起憎愛,不要去取捨,要平等對待。他們都是空花幻影,他沒有實體,沒有真實性的,你不要去管他,不要理他,不要憎愛。“洞然明白”,如果你能夠做到第一境界上沒有憎愛,第二對撼覺上沒有憎愛,第三對心念上沒有憎愛,然後你就洞然明白了。什麼叫洞然明白?這個門打開了,你在房子裡走出來了,原來的地方太小,小我、自私、執著、現在這些都沒有了,你到了虛空裡邊,你的世界很大,在無念,空靈、無住的自性光明裡顯現。空靈、無住、你自己就悟到了。啊——洞然明白,洞然——你當時的心打開很廣大,明白——明白自性,明白空的體,明白自性的圓明的用。空、明、覺。空是我們法身的體,他什麼也沒有,明呢,可以明顯一切,我們能夠看到東西,聽到聲音,很明顯,這個明,我們說不但是見到光明——明的世界,也能夠見到暗的世界,暗也是明,我們為什麼能夠知道暗呢?知道暗,也是自性的光明。自性的光明不屬明暗,自性的光明能夠分明,能夠了知,能夠顯現,這叫自性光明。大家注意,不是說你見到了光,叫見性,這個和光、暗沒有關系,是自性的一種分明。那麼還有覺,就是靈知的覺性,能夠覺了,能夠覺醒,能夠覺照,能夠產生覺的力量,轉化境界的覺力。能夠以這個覺而能夠顯現功德,能夠成道,這是覺。所以說,這個都是我們自性的明白,這個明白和別人沒有關系,是自己明白。古人所謂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說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以後要印證,就是把自己的一種明白,通過一種方法,告訴師父,告訴有成就的人,我是這樣明白的,這樣的明白對不對?如果師父不在旁邊,就和佛祖留下的經論印證,和佛祖開示對照一下,我這樣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子的真實的境界,所以說明白很重要的,而且明白不止一次,要經常的明白,通過打坐覺照,在境界上練心,看佛祖的開示,都是一次次地明白,噢——原來是這樣!非常相應。
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毫厘有差”,差一點點,一毫一厘就天地懸隔了。用功的人,有的人會住在快樂裡面,就是法喜充滿,很快樂,很舒服,坐下不想起來,有的人住在無念裡面,我一個念頭也沒有,很清掙,我就住在清淨裡面,這個地方都是無明妄想,都是住。你一住的話,恐怕就是很多年,不能悟道,不能證道,你要無所住,不住在歡喜,法喜當中,不住在光明當中,這個打坐的時候,一片光明,不住在這裡面,也不要住在無念當中,也不要住在神通境界當中,一切境界都不能住,一住,就是毫匣有差。不住在別人的語言上面,不住在自己的思想或者理論上面,一種道理上,一種理上去對照,理也不可得。道理不
可得,境界不可得,感覺不可得,一切要超越,一切都不住,這樣的話,才能和我們的真實本性相應。所以說“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有很多人修行到了一定的時候,他產生了一個執著,結果他就走錯路了,走錯路了之後,就形成了一些理論,或者一些宗派,結果呢帶下來的人呢,也只能到了這裡,但不是真正的開悟,也不是真正的成就,不能成道,就是因為他住在這個地方。我們的法身,我們的本性是一無所住,任何境界都不停留,無來無去,不生不滅,不能有任何作意和觀念。所以說“欲得現前,莫存順逆。”什麼現前?你現在看到茶杯是什麼現前?欲得現前,你要時時刻刻體會到“現前”。不是茶杯現前,是你的自性現前。道在現前,茶杯就是道,一切萬法就是道。你見到的東西不是東西,你見到的世界也不是世界,但是他能夠顯現世界。古人雲:“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後來昵,“山又是山,水又是水”。金剛經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茶杯、水瓶這些叫諸相。若見諸相非相,你見到相,不作相見,不作內外見,不作一切見而見,一切見不生,一切見不滅,能夠了知,能夠知道他是杯子,但是不作杯子見,不作杯子想,不落在他的上面,即使杯子被人拿走了,也不會有一點感覺,不會去分別.自己的肉體走了扔掉,沒有什麼依戀的感覺,因為不作相見,佛來了,不開心,佛走了,不煩惱,魔來了,不恐懼,魔走了,不會說勝利,慶幸自己勝利了。魔和佛是一如的。一如平等一體的,生和死也是一如的,眾生和你是一個整體,就是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沒有分別,沒有區別,所以說“欲得現前”,你想得到悟的大道,大道現前,那麼你就“莫存順逆”。你的心裡邊,不要存著順和逆。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切萬法都是道,那麼你不要覺得這個法對我有利,這個事情對我沒有利,我一定要這樣生活,一定不能那樣生活,一定要住在這裡,不能住在那裡。我一定要活多長的壽命,我一定要怎麼樣,一切都是自性的顯現,所以都沒有定法。心中沒有定法,染污的事物你不住在上面就不染污,好境界你住在了上面就變成了執著,變成了業,變成了自性的染污了,善事也會成為染污,但是你心中沒有善沒有惡,如果你心中有善於有惡,那就有業。你的心中沒有善惡,沒有是非,在這世界上,你沒有一種順和逆的分別心,順或者逆,你的心裡邊沒有。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違和順相爭。一天到晚,自己和自己在那裡商量,在那裡斗爭,通過境界的反應,老是會想,這個事情好不好,這個事情是染污是清淨。對我有利沒有利,老是在心裡邊思考、矛盾、執著,始終在心裡面在爭論,在斗爭.結果呢,成了心病,心裡邊有一塊
東西,這塊東西一直在那裡,有一塊心病在那裡.修道的人呢,心裡邊絲毫不留東西,無論過去怎麼樣,無論現在怎麼樣,未來怎麼樣。過去的不屬於你自己的,過去的全部都要沒了,沒有什麼罪,沒有什麼福報,也沒有什麼根基不根基的,根基好壞,過去了都沒有了,現在的是空的,現在是什麼?現在什麼都沒有。現在除了能夠說話,能夠聽話,能夠做事的,什麼都不是你的,現在什麼都不執著,什麼都不分別,現在就是現在,就在這個當下,什麼也沒有。那麼未來怎麼樣?未來不是你能夠預謀、能夠考慮的,不是你能夠計劃的。未來是開放的,讓未來放開,你未來怎麼樣——放開!明天你要是往生了,明天就走,明天要發生什麼樣事情,讓他發生,對未來,不憂慮,不執著,讓他放開,怎麼樣都行,明天怎麼樣都行,不要為未來擔憂,所以說,心裡面就沒有病,心沒有病就是解脫,就是清淨。所謂的解脫不是身體的解脫,是心念的解脫。所以禅宗四祖初見三祖僧璨時問:“願和尚慈悲,乞予解脫法門。”即我想求個解脫法門,那時三祖反問他:“誰束縛你呢”?誰把你束縛住了?他說無人束縛我啊,那麼“何更求解脫?”你為什麼還要求解脫呢?這時道信言下大悟,就悟到了無縛無脫的自性本空的境界。誰束縛你啊?你要知道,所有的束縛都是自己的執著,自己不執著了,誰都束縛不了你,別人打擊你只是打擊你的名聲,剝奪你的財產,或者影響你的親人,或者摧殘你的肉體,但是你的心靈,它能夠打擊嗎?能夠影響嗎?你的心靈是空的,什麼都沒有,但是它是存在的它是活的,它具備一切。所以說,解脫就是心靈的解脫,是自己解脫,沒有別人能夠使你解脫,自己解脫了就是道,就是出離這個世界了.就是能夠成就清淨功德的地方,所以說違順相爭,就是心病。離開違順,沒有違,沒有順,沒有好天氣、壞天氣,沒有這個人對你好,那個人對你不好,沒有這回事,如果你還有這個在,你肯定內心會矛盾、會斗爭。會煩惱,會痛苦,就有心病了。
不識玄智,徒勞念靜,圓同太虛,無欠無余
不識玄智,如果你不開悟,不悟到我們的本性,沒有悟到法界的真理。圓理沒有悟到,那麼就是徒勞念靜。你整天在打坐,想讓自己靜下來,定下來,那個沒有用。這種定的功夫,這種止的境界,即使你象水一樣清,但是你只是水,不是虛空。你的水一點波紋都沒有,你的水能清到看到底也沒有用,是死水一潭,死水不藏龍,死水是沒有用的。你要象虛空一樣,而且是有靈知的虛空,活潑潑的虛空,能夠顯現一切的才有用。所以說“不識玄智,徒勞念頭靜”’“圓同太虛,無欠無余。”當你真正悟到玄智的時候,玄,很玄妙的,不是思想概念
能夠領悟的,是自己親自悟到的地方。那麼,你證到了以後,你的心智就‘圓同太虛”,你的本性的“圓”,就象太虛一樣。靈知妙性能夠包括十方世界,能夠具足一切功德,他是廣大而圓明的。圓覺經裡面講,“圓明了知,不以心念”。圓明,在家裡面是圓的,出門在外也是圓的;吃飯也是圓,睡覺也是圓。無論在哪個地方作用,你的心都是圓的,因為你的心是空的。你的空,能夠圓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是你的顯現,像鏡子一樣,鏡子是圓的,他能夠照東西,照這裡也是圓的,照那裡也是圓的,到這裡是空的,到那裡也是空的。是他所顯現的,我們的心是這樣的現出來,顯現張三,顯現李四,這個鏡子都能夠顯現。我們的心靈是這樣的顯現,不在大小。極大無外,極小無內。也就是說沒有大小,這個圓明的自性是沒有大小的,不能用大小來比量他。所以說“圓同太虛”。
無欠無余。沒有欠什麼,沒有缺少什麼,他裡面都有,他就是道,就是法,就是佛。一切功德都在裡面,沒有什麼欠缺,也沒有什麼多出來。除了這個以外,沒有更高的道,更高的法,一切萬法全體是道,他都在裡面。這就是“無欠無余”。
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呢?為什麼證不到這個佛性?為什麼?因為“良由取捨,所以不如。”因為我們一直有這個習慣,一直有取捨,這個好,那個不好。這種感覺對,那個感覺不對。這個人是我的親人,這個人是我的怨家。一天到晚都在取捨,取捨境界,取捨身體、感覺、取捨自己的心念。在自己的心念裡面取捨,因為“良由取捨”,喜歡不喜歡,要這個不要那個,“所以不如”如就是空,如就是一如就是平等,如就是不動。你有取捨就不空,你有取捨就不能一。就不能做到一。一就是平等一致。因為有取捨,所以你就不能做到不動心。心一動就是業,就是緣起了。我們凡夫,他一直動,所以流浪生死當中,如果你能夠做到不動的話,生死就沒有了。生死就歇下來,自性的圓光妙用就能出現。所以說“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不要隨逐有緣,就是說那個地方有緣,那個人對你好,你不要跟他跑,不要喜歡這個境界,喜歡這個人。不要追逐有緣的境界,沒有緣不緣的。緣是空的,緣是外在的因緣,條件。如果你執著外界的對你有利的,對你好的人,對你感覺舒服的境界,好象說,這張床我喜歡睡,這個東西我特別喜歡吃,有的人形成了習氣。這件衣服我最喜歡穿等等,你就執著於你的有緣,這個緣你就住在上面,就會種下生死的因,最後你就離不開。臨終的時候,你會放不下,死了以後,你還會去找這個緣,還會到那個地方來。人就是
這樣,為什麼有的人會住三惡道,他平時的緣,就是緣於三惡道的境界。有的人為什麼到天道去,他平時的緣是福報的事業,善德善事,他到天上去。有的人死了以後,再做自己子女的子女,再投胎,為什麼?他對他自己的子女特別執著,因他的所緣,做他的孫子去了。做他的家裡人去了,這就是輪回之因。你喜歡養狗的,可能轉世就做了狗,因為隨著你的所緣,就跟著這個緣跑了。那麼淨土宗呢,也要有緣,緣在佛上面緣在淨土上面,緣得越多越好,你臨終一口氣不來,他就到那裡去了。其他我都不想了,就是想西方,想到阿彌陀佛,好,一口氣不來就到西方了,因為你的緣在那裡。那麼禅宗不主張這樣的緣,他要你把緣都歇下來都空掉,化空以後隨緣顯現;你不住,不住在任何一物上面。那麼這就是法身全體.就是道,一切淨土功德與化顯妙用,一齊顯現。“莫逐有緣,”以後,還要進一步“勿住空忍”,不要住在空忍上,不要落在空上。落在這個無生忍上,空忍也可以說定,無生無念空的定上,什麼也不能說,我什麼都不想,我什麼都不管,我住在空裡面。住在定裡面,什麼都不動,那麼這又是死了。又落到這個空忍上,又不對。這個兩頭都不住,就是大中道。不住有,不住空,兩頭都不住,又能夠顯現有,又能夠顯現空,這兩個之間沒有縫,沒有兩個東西,不但是沒有兩個東西,說是一個都不是,連一個也沒有。所以說禅宗在這裡不許你開口,無法可說,說不出來,說出來的都不是。“一種平懷,泯然自盡。”一種平懷,一種,只有一種沒有二種,這個一種,自己體會,就是自己當下的一種,除了這個,沒有其他東西。說話的是它,走路的是它,吃飯的是它,一切一切的時候都是它。就是一種,都是它。那麼就像洞山祖師講的“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顯現,是夢幻的境界。沒有什麼可以說。當你有一天真的能體會到什麼都沒有說的時候,當你做了什麼事,而什麼也沒有做的時候,你的心很平常,時間、空間都不作意分別,肚子餓了就吃飯,也不會在裡面嘀咕:啊呀,我肚子餓了,怎麼還沒有吃飯啊!不會想這樣的問題,如果你這樣一想,你就有事了,事情就來了。如果你吃的東西特別喜歡吃,多吃一點,吃得太飽了,那就又有東西在了,你的心裡邊沒有東西,很平常很自然,如果你累了,想睡就睡,不要故意很精進。故意執著於用功,也不要故意太多的想……生死無常,我要抓緊。你的心裡面沒有這些,這很自然,該打坐就打坐,該做事就做事,該睡覺就睡覺,別人來了,你隨緣應付,說說話。心裡面沒有東西,沒有話,這些話都是因為別人需要,別人需要聽什麼,你就給他講什麼,但是所有的話都不是你自己的,也不會說這是我的真心話,我的話一定要這樣
對你講,沒有話。你知道這些話都是夢一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是做夢一樣。在這個夢當中,我們是一個醒的人,醒過來了,但是眾生還在做夢,我們要給他說夢話。你不給他說夢話,別人對你有看法,別人對你不理解。反而把你當成一個不正常的人,你要隨順他們說夢話,但是你不攀緣,你不執著。好象是霧一樣,是煙一樣,飄過去就沒有了。它不停留,留不住的。所以說,“一種平懷,”非常平常的胸懷。“泯然自盡,”泯然,就是滅,消亡。什麼執著、煩惱,什麼業,果報,任何事情到了你這裡,都沒有了,到了你這裡都消融了,都空化了,都不留痕跡了。什麼叫生死?就是你留下的痕跡,你吃過的東西,你碰過的人在一起,然後,你執著了,留在你的心裡面,這就是留了生死。以後出現的時候,你會受到自心所造的業報的影響,當你一種平懷的時候,任何事物,任何心念,到了這裡,就像水都流到大海裡面一樣,無論是河裡的水,陰溝的水,流到大海裡面都變成大海的水了。都消融了,你沒有自己了,所以說“泯然自盡”了。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二邊,寧知一種。
有的人說,我妄想很多,拼命的念咒,把妄想壓下來。把妄想止下來,把妄想當作敵人。那麼這樣的修行就不了義。他不知道妄想和真心是不二的,妄即是真,真即是妄。他們是一體的,只有你不執著於妄,不要想到是妄,不要怕他,也不要跟他走,也不要想到什麼內容,不管他,不要去止他,不要用一個方法去對抗他。例如念咒來對抗他,那麼自己心就是沒有對象了,妄想自然會歇下來。因為你能夠知道妄想的,就是妄想的源頭,如果不去知,妄想就沒有了,他就歇下來了。你要“止動歸止”,想定下來,止下來,想自己化空,偏偏不空.所以說“止更彌動”你越止它,它動得越厲害,妄想就更多。所以說你不要有意去止他。應了妄即真,直入心源。
“唯滯二邊,寧知一種。”因為你滯在二邊,滯,就是停留。粘著在二邊,空和有,靜和亂,好和壞……你滯留在二邊的話,你永遠也不能悟到一種,這個一種是代表我們的本性。你的心裡面一天到晚,如果你沒有二邊的話,你去體會,你念咒,這個咒你認為是什麼呢?如果你只認為咒是法,你是心,你針對心來念咒,那就有二邊了。如果你覺得我很舒服,我有一個心去感受舒服,這是二邊。如果你覺得這個世界是苦的,極樂世界是快樂的,就叫二邊。你要不落二邊,不停留在二邊,在家出家,好境界不好的境界,是親人是怨家,你都不能落。當然了,粗的境界去了以後,我們要去體會細的境界。細的裡面的變化,在細的裡面,你再不住在二邊上,你就能夠悟到這個本性,根塵就能脫落了。所以說“唯滯二邊,寧知一種.”怎麼知道一種呢?如果你沒有留在二邊上,一
種就出現了。所以說佛教導我們說“不二法門,”要體會到不二,你見到了東西,比如說你見到了杯子,這個杯子不是你見到的,你要知道,他也沒有來,你也沒有去見。不去不來,不見而見,不來而來。聲音也一樣,聲音沒有來,你也沒有去聽,如果你有心去聽,你就有個能。你聽到的聲音的境界就是所,有能所。他沒有來,你也沒有去聽,但是,你的當下分明了知,這個聲音,這個聲音裡面的內容,雖然了知,又不分別好壞,不執著他,但是自性相應。這樣去聽,這樣去看,這樣去走路,走路的時候,你身體沒有走,心也沒有動。但是你畢竟在走,走裡面你不見動相,不見煩惱相,不見內外相,不走而走,不行而行,你要任何時候都是這樣體會,才和大道相應。在行住坐臥,或者語言,或者做事情當中,根塵相對一切時候,都要這樣去體悟。在這個種種的過程當中,沒有動亂,沒有內外,沒有來去,你的心這個時候明白,這個明白是一個,沒有兩個,只有一個明白,然後以這個明白去用一切。這個明白,也是空的,他什麼東西也沒有,但是就是明白。這要去體會。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一種不通,”如果不能領悟到不二,不能體會到一心,不能證悟到本來面目的真心,那麼你這個一種就不通了,你不能以一種來圓通一切,不能以一種來說話做事。楞嚴經講“唯一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六和合不分別以後,又回到一精明這個一靈的真性.那麼如果一種不通的話就“兩處失功”了,兩邊都失功。執著善也失功,執著惡也失功,執著空也失功,執著有也失功。失功就是失去他的功德,兩頭都沒有功德,不是真正的用功,都用錯了,無論你執著在哪一頭,都是錯的。你這樣去體會,執著這也錯,那也錯,無論執著在那一頭都是錯的。如果你能體悟到任何一樣東西都不可得,都沒有住,都沒有停留,那麼你的這個一種,他就圓通了,就能顯現。“遣有沒有,從空背空。”什麼叫遣有?你如果怕有,想把有遣除掉,那麼你就沉沒在有上。有的人比如說,我不要錢,我討厭錢,那麼這個人偏偏對錢很計較。有的人討厭做官的,不喜歡做官的人,那麼他裡邊就有做官的執著.有的人說,我很持戒,我吃素,怎麼怎麼樣,好,那麼你就執著上面不知道,無形當中已經執著上面了。所以你怕有呢,偏偏住在有上。你怕生死,偏偏生死對你影響最大。你怕這個人,這個人往往離不開,你越怕他,越干擾你。越影響你,為什麼?你有這個在!禅宗講,你有這個在,有一位禅師,一個比丘尼來見他,他把自打扮成女人相,那個比丘尼看見了說;“喂,你怎麼有這個在?”師父就說了,因為你有這個在,那麼一見,你就動了,就執著了。因
為你有這個在,所以我呢示現這個來教育你。不要有這個在,你不要覺得我是女的,女人相沒有。沒有這個東西。維摩诘經裡面也說,十二年,天女坐在維摩诘上空,十二年當中,我見女人相都要了不可得,沒有這個東西,所以說,遣有的時候,就沒(mo)在有上,你要是“從空”就背向空,你要想空,隨從於空,要觀照空,越想空,越不空,就違背了空了。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他連空都沒有,妙有呢,連有都沒有,妙有非有,能夠體悟到真空妙有的話,大道就能體現。所以說我們不要反對什麼,不要討厭,不要標榜,不要執著,不要認為自己是修行人,自己是吃素的人,自己是修法的人,修大法啊……等等,不要標榜這些,你有標榜,你就落在上面了。而且你也不要追求這個空,也不要追求道。道就在當下,就在目前,當你放棄一切不執著的時候,它就出現了。當你執著的時候,他又遠了,越走就越遠了。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多言,講得太多,說話太多,因為你說話,你就要去分別。說話多了,你的內容就多了,想的問題就多了,所以說多言多慮,考慮很多,想得很多.一個事情出來,總要這樣想,那樣想,不是直截了當,我們的真心是平直的,不用想來說,想出來的話都是顛倒的。語言要恰到好處,語言要盡量地減少,不要多說,所以說多言多慮,轉不相應,越來越不相應了。轉,你越講的多越想得多,越走遠了,有的人,佛法還沒有學好,就想當法師,當老師,給別人上課,在外面宣揚佛法,但他自己沒有悟道,他講得越多他越不悟道。他就障礙住了:被文字、被境界、被那種思想所障礙住了。因為他管得太多,想得太多,他對外太多。他就不能照顧自己的心,照顧不了。所以說用功的人,要照顧自己當下,不要管外面,外面不用管,外面沒有人,天下沒有一個眾生。沒有一個境界,心裡邊時時刻刻安住在當下的本位上。所以說多言多慮,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語言、文字、道理、思想都沒有了,空了。一天到晚沒有一句話可以說,沒有一件事情可以想,沒有一個道理可以去考慮,沒有一個人可以在心裡邊牽掛。什麼都沒有,找不到,沒有可以說話的內容,沒有可以考慮的境界,什麼都沒有。一天到晚,找不到一句話,找不到一個道理,一個境界,沒有地方可以說話。好,這樣的話,無處不通。到處都是道,大道通長安啊,到處都是道,到處都是佛法,到處都是活潑潑的。自性的智慧,他就能夠開朗。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什麼樣叫歸根得旨呢?這個話裡面,大家要去體會,這個根,就是我們的根源,本
來面目,祖師西來意。當你歸到這個根的時候,你就得旨了,古人講得旨,禅宗的宗旨,你就悟得了,證得,證得這個真正的旨意了,就是祖師西來意,你就悟得了。這個全憑自己用功體悟到,哪一天你真正歸根的時候,找師父印證,是不是真的明白了?歸根了,你講出的話,你的智慧,是不是相應真實了?什麼叫“隨照失宗?”如果你有心去照,有心去感覺,有心去體會,那你就失宗了。宗趣就失去了。你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大道。你有心去找大道。有心去找本性,有心找一個感覺,找一個真實的地方,想想,本性是在不在啊?在哪裡啊?又失去了方向了。找不到了,隨照失宗。要它自然顯現,不要有一個心去找它,不要有一個感覺去感覺它。一感覺就錯了,他出現的時候是自然的。一有心就錯了。所以說須臾返照,勝卻前空。須臾是片刻,一剎那。所以說你打坐用功念咒,世界沒有了,身體也沒有了,一片空,在這個空上面千萬不要認為,這就是本性,這就是佛性,這個空不是本性,在這個空上面去返照,誰知道空啊?誰知道空?在這裡面看,一直看一直看,誰知道空?這個時候突然之間參透了明白了,空也沒有了,這個明白了怎麼樣呢?我不能告訴你,這個你自己去明白。那個時候會是怎麼樣呢,自己要去體會。所以說“須臾返照,勝卻前空,”就是說超越了,勝過了前面的空,你修行到後來,一定會體悟到這個空。不一定在打坐當中,在睡覺中,在平時的任何處都可能.修行最重要的門就是空門。你要走過這個空門。所以說你平時不能執著,你要放下一切,你沒有走過空門呢,你的功夫不能真正的相應。所以打坐打坐,在舒服不當中是不空的,在光明當中也是不空的,到後來什麼都沒有了,外面沒有了身體沒有了,都空了。你的體會就是一片空。在這個空裡面,還要進一步的做功夫——誰知道空?這個時候不用念咒了。也不要去感覺空,要去體悟,返照誰知道空?不斷去體悟,誰知道空?去體悟,去看,去看這個知道空的東西。看看,看久了後,空突然沒有了,這個時候,你就明白了。所以說“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但是如果你住在空上,在空裡面顯光明,在空裡面見佛菩薩來了,空裡面有佛號的聲音,或者咒的聲音,虛空都是,空裡面有很多的變化,神通變化,境界變化多得很。是什麼東西呢?都是妄見。虛妄的見,因空而生見。因見而現境界,在這裡面如果執著的話就起了流浪了,就顛倒了,就走錯路了.所以說前空的轉變,先是有空了,但是他住在上邊,就起變化了。佛菩薩也好,光明也好,境界、神通、聲音都來了。甚至過去生的冤家等等,種種境界都出現了。而這些出現,你要知道,都是妄見,虛妄的見所顯
現的境界。因為走錯路了,往外走了,沒有往裡邊走,就是這一點差別就差得很遠。“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一句話就是說,你不用去求真,不要去求一個真實存在真正的大道,不要有心去求,因為你求的心就是妄想,就是執著,你以妄想的心去求真、求道、求不到的。所以說“唯須息見。”把你的知見歇下來,把你的分別歇下來,把你的妄想歇下來,都歇下來,歇得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一法不立,什麼都沒有,在空裡面再去回照。也不是去求,而是去看,看那個知道空的是誰啊?去看,不斷地去看,綿綿密密地去體會他。這個在禅宗來講,就是參話頭。參!參一念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誰啊?就是這樣參的,參到有一天,走路不知道走路,吃飯不知道吃飯,一直這樣參下去,突然之間,桶底脫落,靈光獨耀。自己就明白了,這樣的明白,才是徹底的明白。當然,修心中心的,不一定是這樣參,這個參,是其中的一種最重要的方法,還有一種,你只管念咒,念到一定的時候,他就脫落了。脫落的時候,沒有“空”也沒有“有”,見到本性,這個也是可以的。但是有的人往往脫落以後見到的是空,不是本性,這個地方要分別,要師父印證一下,他自己要知道,還有沒有這個空在,如果有空在,就不是了。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
這句話更重要了。二見:是真,是妄?是空,是有?這個叫見。見到空,見到有,見到真的,見到假的,等等。這個見,任何的二見都不住了,都不停留了,不停留在這個兩種對立的見上,是空,是有,是內是外,是好是壞……等等,都沒有。都沒有的時候呢,這個時候慎勿追尋,不要再去找了。你就這樣就明白了,不要再去找了,再起一個心去找,象元音上師講過“一把擒來”。這個當下就是。因為二見不住了,沒有空,沒有有,沒有內,沒有外。如果這個當下不是,是什麼呢?就是了。所以說,你不要再去追尋了,就是這個當下。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才有是非”,在裡面心想嘀咕:“是不是啊?對不對啊?”好,“紛然失心”,又失去了。又不是了,這句話就告訴我們的口訣,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有是非,不要有對不對啊?是不是啊?不要管它,不要理它,即使你當時沒有到,你不要理它也會到。你一理它又不是了,又走出來了。又退回來了。所以說紛然失心,你就失去了你的本性了。
“二由一不,一亦莫守.”二是哪裡來的呢?二是由一有的,你的一性、一覺、一知,這裡面有的。要是你二沒有了,留下來一個“一”,這個沒有大小,沒有內外的“一”,你知道明白,就是“這個”。但是這個一也不要去守他。有的時候問;養道怎麼養呢?保
任、保護怎麼保呢?不是說你作意守著它,只是不染污。不要染污它,不要動心。一動心一凜覺,不動了,一向外一執著,放下,不要去,又回來了。回來之後怎麼樣呢?什麼也沒有,很平常,很自然,心地裡邊很平直,說話不用概念,不用思想,直接流露出。你就明白了。所以說一也不要守。守住一呢,那又死在裡邊了。又不活了,這個要注意。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一心,這個一心,他所有的東西,就是靈知了了。這個靈知了了的東西,他沒有生滅。他沒有生心,沒有動念,他就在這麼一片當中。那麼什麼叫“萬法無咎”一切萬法,它沒有過錯。不再在事事物物上去認定是對是錯,它沒有過錯。世間的一切的眾生,一切的境界,一切的因緣,它這裡面都是自性的顯現,沒有對錯。這個要悟到,沒有對與錯,沒有好壞,沒有罪,沒有福。過去七佛的偈子裡面都講,在本性當中,沒有罪,沒有福。這個道理過去的祖師講得很多。比如:“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前境空的話,心也沒有。罪福如幻起滅,罪福就象幻化一樣。過去的諸佛都要是這樣的。他說,“見身無事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你能夠了得身心本來是空的,當然沒有空的見,那麼這個人和佛有什麼差別呢?他就是佛。所以說裡面過去的佛,祖師都是一樣的.叫一鼻孔出氣。你悟到這裡,就是一鼻孔出氣。象拘那含摩尼佛偈裡面講:“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智慧的人開悟了,他能夠知道罪性是空的,萬法沒有過與罪,坦然不怖於生死,他不怕生死,沒有生死。這些都是悟道的話,證道的話。這個將來可以作我們印證的。所以悟了以後還要看看《指月錄》,印證一下。當你一心不生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沒有作意分別,萬法無咎:沒有過失,沒有罪惡,沒有影響。這個時候,天堂地獄都空了,都是空花幻影。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無咎,就是沒有過失,無,就是沒有法的存在,那麼心沒有可生的心,也沒有可以作為的心,心也不可得。沒有能生的心,沒有作意的心.心本空而現空花幻影。這裡面要體悟到這個境界,這個地方就是禅宗的真正“悟”的地方,真正“道”的地方,就是密宗的大手印,大圓滿金剛乘的地方,就是真正的道。那麼這個道,自己要去體會。所以說悟道的人,他就了知了,一切生死涅槃等同空花,了不可得。他對任何人,任何境界,他不會說這個是好是壞。他知道都是顯現的作用。在自性當中沒有區別,象虛空這麼廣大,他不會說我要這個不要那個,我們的地球,日月星辰都在虛空裡面,一切眾生
也都要在我們的本性裡邊顯現。本性沒有拒絕他.本性對一切都是平等顯現的,都是實相。佛教裡面講實相境界,中道實相,這個中道實相是包容一切的,顯現一切的。所以說,在此中間,既一法不立,但又不捨一法,一切法都又具備。這就是一種圓,一種圓滿。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鏡,能由鏡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能隨境滅,這個能就是能所的能。自己的感覺,自己的主觀的意識,境滅了,能也隨之而滅了。能是哪裡來?是由境界來反應的。境界沒有了,能也沒有了.反之“境逐能沉”,能沒有了,境界也就沒有了。它們是相對的,都是鏡子上的痕跡。一個是見分,一個是相分,主觀、客觀的對立。我們的六根感覺是能,外面的六塵是境界,他們是相互作用的。所以說從這裡面你就會體悟到,如果把外境放下來,你裡面的心也空了。如果你心空了,外境也沒有了。他是相互的關系,所以說“境由能境,能由境能。”這個境是因為你有心思,分別才有境界的反應,境是由能而境的。能呢,是由境而能的。你為什麼有這樣的妄想?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境界反應過來。相互的關系。“欲知兩段,”你要想知道兩段,那麼,元是一空。內也是空,外也是空。能是空,所也是空。所以說過去祖師講到:能所雙亡性即真。能所雙亡的當體之性就是真,沒有能,沒有所。如果誤會了,執著一個能,他認為能夠說話的就是本性,但是你有個能,有個所,這個能還不是見性。能也沒有了,才是見性。
一空同兩,齊含萬像
這唯一的自性本空的一空呢,同時也具備條件著這個能和所,具備著你的身心和世界,齊含萬像,一切萬法,森羅萬像都在這裡面,都具備。而這個空性的空不是死的,活潑潑地能夠顯現萬像。
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在顯現的一切萬法當中,不見精和粗,精是精細的物質,粗是粗濁的境界.如不執著於精粗的境界,無精粗也就沒有偏黨。精與粗是一種現象,在這裡面你不去分別哪個是精,哪個是粗。所以說“寧有偏黨”就沒有偏黨,偏黨就是偏向一邊。偏向這邊,偏向那邊,你沒有。你不偏向清淨的地方,也不偏向污染的地方,不偏向世間法,不偏向出世間法。一切地方都不偏,沒有偏向。也沒有黨同,沒有聚一種觀點形成黨派。到此,祖師的知見、宗派的立處,都一一打破。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大道的體性,非常的寬廣圓融。非常的圓滿具足,這是大道,所以說他沒有容易也沒有難。也不執著容易.也不執著難。在龐居士的公案裡,龐婆說;“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說大道很難。龐居士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他說容易。那麼大道呢,不是難也不是易。所以他們的女兒龐靈照說:“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眠。”就是說肚子餓了吃飯,困了就睡。沒有容易也沒有難,如果悟了大道了,就知道了,既不容易也不難。因為沒有這種對立的感覺,對立的分別。
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小見,知見偏小的人,心量狹窄的人,智慧不高的人,他就是像狐狸一樣多疑,懷疑心很重。懷疑這個,懷疑那個,懷疑自己是不是能開悟,懷疑這個法門是不是大法,是不是自己能夠成就,懷疑師父是不是悟道的人或者證道的人,老是懷疑,那麼轉急轉遲,越是急就越遲,修得越慢。智慧高的人,他知道本來是佛,知道一切顯現都是自性的作用,那麼他心就不急,他就定下來了。定下來了,當下就是。所以說沒有容易,也沒有難。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
如果執著的話,執著境界.執著法,執著自己的功夫,執著自己的知見,無論執著什麼,一旦執著就會失度,就會因執著而失去正確的度量。就是說這個度是和道相應的一種智慧和方便。比如說,你打坐,你想早一點開悟,就拼命的念拼命的念,反而偏離了。如果你打坐念咒的時候,無心而念,念等於沒有念,不覺得自己在念咒,不覺得在打坐,不覺得坐在這個地方,不覺得有什麼境界好與不好,沒有這些想法,那麼你就不執著,不執著就和道相應。執著的話你會念咒的時候執著咒,有境界的時候又執著境界,有什麼感覺的話又執著感覺。然後,執著了一些光明或者一些境界,就說:“噢!我開悟了。我達到了。”就是把執著這個拿出來用。那麼他就偏愛了。所以說“執之失度,必入邪路。”必然地入於邪路,邪道裡去了。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放之自然,放,放開。比如說拿一個東西,不要拿得太緊。讓他自然地拿,輕輕地拿著。念咒,做人都是這樣,要順應自然。心裡面不要執著,不要著急,不要控制他,讓他真正的無心無為,讓他自然。所以放之自然,體無去住,我們的本體,是法界之性,這個體沒有去,也沒有住,無來無去,沒有停留,所以說體無去住。“任性合道,”任性,任運之性。任運就是隨種種緣起,隨種種變化,你的心不動不
變。契入本性顯現的那種智慧光明,那種清淨無為而合於大道,自然合於大道,所以說逍遙絕惱,很逍遙,修行不作修行想,吃飯不作吃飯想,說話不作說話想,非常地逍遙,沒有什麼另一個目標。沒有什麼一個東西來影響你,來控制你,而使你的心產生了一種執著,他是很逍遙的。所以說逍遙絕惱,沒有煩惱。煩惱來自什麼?來自商量,一商量就有煩惱了,如果你都沒有商量,時時刻刻都在當下,那麼你就沒有煩惱了。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勞神,何用疏親。
執著念頭,控制他叫系念,盯著他,死死地抓住他,那麼你就違背了我們的真性,這個真性是自然無為的,你就違背了。“昏沉不好,”如果你讓他昏沉,那也不好。你的內心就不覺醒,不清朗,內心覺醒,清朗、明明白白才相應。內心糊裡糊塗,那就修不好道,修一百年也沒有用,不能落入昏沉,所以說“昏沉不好。”
“不好勞神,”不要勞神,不要勞累精神,做什麼事,都是出無心,看書也是一樣,不要掉在文字裡。做什麼事也是一樣,打坐也是一樣,要養精神,養一股清淨的精神,養一股安樂的精神,養一股空靈的精神,這個精神要養的不能勞神。一勞神,修行又偏了。如果修得好,精神很飽滿,精神越來越廣大,越來越清朗,那是修得對了。非常清朗,非常有智慧,所以說“不好勞神,何用疏親.’不用分別硫和親,這個人和我疏遠點,這是我的親人,就拉在身邊。這些人與我無緣就不理他,這就起執著心了。疏親的對象可以用在人上,感情上,也可以用在事物上。比如,我喜歡這個東西就把它珍藏起來,捨不得給別人,自己不要的東西,好,你拿去吧,我不用了,這就有疏親了。我們對於任何人,任何事物,甚至對於自己的身體,對於自己的境界,都沒有疏和親,沒有疏遠和親近的那種反映,那種執著。如果有疏親就不自然了,就有做作,就有執著,就會在這個事情上有取捨。所以說何用疏親。
欲趣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這句話很重要。你要想證到一乘的大道。一乘,就是沒有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叫三乘。一乘就是無上的佛道,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是明心見性的大道,你要想悟入大道,見到自己的本性,那麼你對六塵不要厭惡,六塵境界不要討厭,無論是什麼人,什麼事情都不要討厭,但是不要落在圈套裡面,不要受他迷惑,不要受他染污。不迎也不拒,不要迎接他,也不拒絕他。他在等於不在,你自己在也等於不在.在等於不在,行等於無行,說等於不說,對於任何六塵和境界不要產生厭惡,不要討厭,一討厭,你就造業了,就煩惱了。無論是什麼人什麼東西,什麼境界,你都不要討厭,任何人來
人去,任何天氣、任何事物,任何的境界,你都不討厭的話,不厭惡的話,那麼你的心和佛的心就一樣了,和佛的正覺的心就一樣了。你就覺悟了,你就解脫了,你就無礙了。境界對於你來講是六塵無礙,你就獲得自在,甚至對於魔也不討厭了,但是你可以示現入魔境界,也可示現折服他,罵他都可以,但是你的心裡邊並沒有討厭他。因為這個魔也是我們本性顯現的,也是空花幻影。何況是人,各種各樣的人也同樣是,都是我們的本性顯現。空花幻影,在自性當中,了不可得。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
智者,有智慧的人,他知道無為,沒有作為,一切都是因緣的顯現。他不造作什麼,不造業。無為呢,就變成自然了,就是平常自然,清淨解脫,安住在覺性的本來面目上如如不動,所以說智者無為。而愚癡的人呢,處處束縛。很多的思想、考慮、煩惱、執著,造業,他一直在那裡鬧,一輩子都在那裡鬧,鬧來鬧去也沒個什麼結果,這是愚癡的人,他自己被自己束縛了。
“法無異法,”法是沒有高低等的差別的,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大道,是沒有異法的。但是眾生“妄自愛著。”自己喜歡的法就會愛著,不喜歡的法就會討厭,但是法的本身,它是空的,只是人的想象,想象的思維作用.例如水,我們看到的水可以喝,那麼可以被我們所用,但是魚看到水,就是他的家,魚在水裡面就是家一樣。水沒有變化,但是感覺不一樣。牛呢,把人看得很大,那麼鵝呢,把人看得很小,人還是一樣,沒有變化,他們感覺就不一樣。佛看世界是這樣的,眾生看世界又是那樣的。這個世界是沒有定性的,都是虛幻的顯現,不同的體會.天上的人,他吃同樣的飯,福報大的人,他看到飯,顏色也好,味道也好;福報差的人呢,他吃起來顏色也不好,味道也差,也有區別.修行修好的人,他看到的人都是佛菩薩。如同樣吃一碗飯,他得到的味就不一樣,他裡面的營養也高內容也不一樣。造業的人呢,他看到眾生都是壞人。那麼他吃最好的東西也會變成業氣.也得不到好處,也就沒有什麼智慧氣可言了。所以在這個世界上裡面所顯現的東西都是業力所現,悟道的人,就本性所現,所以法無異法,妄自愛著,眾生貪愛執著.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拿著心去用心,非常累,非常辛苦,他不知道這顆本來的心,就是佛,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說用心用錯了.拿這個心去找心,騎著牛找牛,故心用錯了。念咒的心,那個原來的地方,那個源頭不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嗎?本來就是,不要拿這個心去用心。變成兩個心了。你看到茶杯,看到這些東西,都是你的心的顯現。沒有兩個東西。所以說不要拿著心去用心,要無心而用。無分別而用,才能和本性相應。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就是說你迷惑了,產生靜和亂,寂就是靜寂,寂的境界,或者空或者是很平靜,那麼在他的對面就是亂意、散心、顛倒。都是因為迷,產生了寂和亂的二邊的感覺。那麼悟了以後,就沒有好惡,沒有好不好了。都是一樣的,一切處都是佛法,都是道,所以說,一切的二邊都是比量來的,都是斟酌來的,考慮、商量、計較,分別來的。沒有比較世界上不存在好壞。比如茶葉的好壞,我們通過比較,這個茶差了,喝了以後再喝好的茶,覺得這個茶好,比那個好,都是比較起來的。高和低,善和惡都是比較起來的,沒有比較就分不出來,沒有比較玉、寶石和石頭都是一樣的價值,因為人類喜歡寶石,認為寶石好,這個石頭大家都不要,覺得沒有什麼價值,那麼才產生不同的一種作用,不同的顯現。所以說都是人的斟酌.執著來的。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夢幻空花”都是夢幻空花,“何勞把捉”不要執著他不要把捉他,不要留在你的心裡邊,成為你的影子。
無論是得到什麼,失去什麼,是和非都放下,都不可得.修道的人修得好的,得到好處,他沒有覺得好;遇到了不好的境界,他沒有覺得不好,他心沒有動,也沒有是非,別人講是非,他不講是非。別人說他好,他不開心,說他不好,他不煩惱。他不動心,一時放卻,都放下了。
眼若不眠,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眼睛如果不睡,眼睛就是智慧的眼,智慧的眼如果不迷惑,不顛倒的話,那麼一切夢就沒有。如果我們睡覺了,如果你眼睛沒有睡著,很清楚,那麼就不會做夢了。如果我們修行開悟了,智慧開了,那麼一切境界來了,你不會迷惑,不會做夢,不會被他影響。所以說“諸夢自除”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
如果你能夠體悟到萬法是一如的話,你就體悟到了這個萬法裡面最玄妙的地方,最真實的地方,就是諸法的實相,中道的理體,諸佛菩薩安身立命的地方你就體會到了‘你就找到了。這個時候,你站在很高的意境上具有很高的智慧,很高的證悟當中,忘緣了,沒有什麼緣,你沒有執著於任何的人,執著於任何的法,你的心裡邊就沒有緣,沒有條件。站在很高的地方,就是說在空靈的世界裡邊,你再也沒有什麼東西會拉動你,你的心裡邊再也不會放著什麼東西,留著什麼東西,留著痕跡,都沒有了。這個就是我
們悟道的人,證到真實地方的時候,真實的醒悟,真實的安住的地方,就是說真正安心了,真正明白了,真正超越了。那個地方在哪裡呢?不在天的上面,就在你的當下。他不在裡面,不在外面,不在任何一個地方,但是你自己知道,沒有對立的,沒有緣執的,沒有痕跡的。這個時候沒有名稱,不知道叫什麼,不知道說什麼,但是自己心裡明白,自己有智慧,但是不叫做智慧,自己有光明,但是不執著光明,有道通而無所用。一切都是平常而自然,沒有生,也沒有死。
萬法齊觀,歸復自然。
這個時候,萬法就象大圓鏡一樣,圓照一切,都要顯現出來。宇宙這麼大,都在這裡面。就象摩尼寶珠一樣。所以“萬法齊觀,歸復自然,”這裡面都是很自然,又回到自然裡面來。任他生,任他滅;任他來,任他去,但是你那個體性,一如的體性,如如不動,就是這樣,空靈一片,十方圓明。所以說“歸復自然”。這裡面,神通也沒有神通的想法,智慧也沒有智慧的知見,一切都是自然顯現的,眾生有求就應,沒有求就這樣,求也是不動,不求也是不動;生也是不動,滅也是不動,化成百干億也沒有變化一點點,沒有變化。彌勒佛,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化身都很多,但是他沒有動,沒有生滅沒有來去,只是因為眾生的感,他才應。感召佛菩薩的威德,他才顯現,但就佛菩薩來講,他如如不動,他沒有分別,一切眾生都在他的光明當中,他沒有分別這個那個,眾生好壞是非,他都沒有分別,隨你的量,得你的利益,你要做多少功德,得到多少的利益,你自己會得到感應。如果你都不做功德,你就得不到利益。佛菩薩就象鐘一樣,你敲他,他就響,悟道的人也是這樣,你敲他,他就響,因為他沒有自己,他是自然而然的。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泯其所以,沒有什麼“所以”。“所以”也沒有了,為什麼會這樣?沒有了。不可方比,世間任何一個語言,任何形容,任何境界,沒有辦法比方這樣一個境界。道人的心是無心之心,無境之境,世間的任何思想概念,任何科學哲學沒有沒法比擬.沒有沒法比,說不出來。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
“止動無動”,動沒有了,那麼就沒有動了,動止了,止也沒有了,就是說也沒有止需要止下來,也沒有動而起動相,動和止都不可得。“兩既不成,”兩個,動和止都不成立,都沒有出現,都沒有形成,一還在那裡呢?一也沒有了。一何有爾,一也就沒有了。
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究竟空極萬法的源頭,深入法身的源底,就是透徹宇宙的本源的時候,“不存規則,”規則都沒有了。我們知道自然界,人類社會都有種種規則,有種種制度,許多的定律,象物理學、化學,人類社會都有許多定律,在這裡都沒有了,都超越了,同時也都消融了,所以說沒有規則。
契心本等,所作俱息。
契心於平等互利的境界,這個心則廣大無量。一切平等。在這個廣大無量平等的當中所作的都歇下來,沒有所作。沒有能,也就沒有所,為什麼?什麼事情都沒有。所以說聖人無為而無所不為。聖人當然是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這是金剛經所講,就無為言,他沒有做什麼,什麼都不作,但是什麼都不做,他的作用最大,潛移默化,自然感應,對眾生的利益最大,無形當中給眾生加持,給眾生的利益,真是不可思議。但是你一旦有作為,你就執著在這個作為上,你不廣大,你就被他限制住了。象觀世音菩薩,他什麼都沒有做,但是你求他,他就應。聞聲救苦,他就來了。阿彌陀佛在西方,但是他的光是無量的,無量光,我們就在佛的光裡面,他沒有說我要度你,但是你念他,他就放光了,他就到你的頭頂上來。他來了嗎?他在平等性當中沒有來,但是你能見到他來了。如果你的心很清掙,就覺得他放光了,佛就來了,自然感應,自然了知眾生想什麼,需要什麼,如果你守著自己不了知的話,那麼你的悟還不夠,悟還不徹底。如果你悟得徹底的話.眾生就是你的顯現。那麼眾生到了你這裡來,你會了知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有緣沒有緣,需要什麼,自然知道,自然能夠對他指點幫助。盡管你的心裡面沒有緣份的執著,但在作用當中,你又恰到好處地去幫他,去做一些隨緣的事情。
狐疑盡淨,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狐疑淨盡,任何的狐疑,懷疑心,好象狐狸一樣的懷疑心都沒有,徹底沒有了。正信調直,信心非常的具足,非常的神聖化,非常地自然平直,非常地充滿智慧,在光明、清淨一片當中,這個心非常的平直無曲。正信調直,具足這個信心,智慧、功德,平等。都在裡面。“一切不留,無可記憶。”這時候一切都沒有留下,一切都不留,身心世界都不留,過去未來都不留,無可記憶,去記什麼?不用記,去想什麼?不須想。“無可記憶”記不住什麼東西,不用去記,用的時候自然用。這正是真空之境的實證。
虛明自然,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
“虛明白然,不勞心力。”它是虛明白然的,虛是什麼?象虛空一樣,明是光明。象虛空一樣的光明,自性當中,象虛空一樣的光明透徹而朗照!自己會照啊!這就是照用,
自體上的照用,朗照法界。朗照萬法。“不勞心力,”不要勞累心力,不用他自然會用,自然會說,自然會做,裡面都有,所以說是“虛明自然,不勞心力”
不是思量的地方,不是想象的地方,不是考慮的地方,不需要,他自然會流露出來。古人講: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活水源頭來。問君,問你,為什麼會這樣,問君哪得清如許,能這麼清淨,這麼自然,這麼無為自在。為什麼呢?唯有活水源頭來,因為有活水從源頭裡面流出來的,活潑潑的智慧水,清淨的水,從這裡面流出來。所以說,“非思量處,識情難測”。分別的識,意識,識情測不到,無法測量他。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念不二。你要想早日相應的話,早日成就的話,只講了兩個字“不二”。你去領悟不二,悟什麼?就是悟一切萬法都是不二的。自己和別人,善惡,是非一切都是不二,如果你哪一天悟了不二,你就開悟了,明白了,悟了不二,你就沒有分別心了。你就不打妄想,你就非常清淨。你裡面就有智慧。金剛經講不二,維摩诘經也講不二,心經裡面不還是講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不二嗎?都是不二的境界,你要去體悟不二。哪一天體悟到了,你就開悟了。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不二都是一樣的,每一個聖人,每一個修道的人,開悟了,他悟到的地方都是一樣的。這個不二的地方沒有差別,這個不二的地方就是超越了相對的能與所、主觀與客觀,對立面沒有了。
無論是佛教徒,還是其他修道的人,其他世界的聖人,都要到這個不二的地方來,也就是說,不二是宇宙的道,人生的道,當你悟了道的時候,都能夠體悟到不二,講出來的道都是一致的,沒有區別的。皆入此宗。那麼這個宗是什麼樣呢?
宗非延促,一念萬年。
這個宗,不是延,不是促。延就是延長,很長時間,促就是很短。他沒有長,沒有短,一念就萬年,萬年就是一念。也就是說,他超越時間的。一旦開悟了之後,一直到盡未來際都不離這個當下,都不離這個覺性,這個覺性沒有能照所照,他沒有父母,他也不會死亡,他永遠是這樣,永遠是清淨朗照的,永遠是空靈無住的,這個地方只有自己明白,他不生不滅,他沒有輪回。那麼佛菩薩的種種顯現,都是在本性上的一些作用,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這個本性中永遠化現作用,所以說“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無在,他不在任何地方。不在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不在家裡、不在外頭,不在身體裡面,不在身體外面,不在天上、不在地獄,他沒有地方。打坐的時候,當你無在的時候,你就會體會到了.當你打坐的時候,身體沒有了,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什麼都沒有,但是也不是空,靈知了了。那麼你就明白了,明白本性了,所以說我們的本性沒有地方,但是無所不在,他吃飯的時候,他就在吃飯的地方,說話時候,他就在說話的地方,聽聲音的時候,他就在聽聲音的地方,耳朵的地方,他在一切地方。他可以上天,可以下地;可以到極樂世界,可以到娑婆世界,無所不在,可以隨意變化顯現。你沒有成道之前,你開悟了之後,這個本性就在你的作用的地方,叫六根門頭放光。在六根門頭,時時刻刻都是它。但是你不要染污,不要執著。不要討厭六塵的境界,不要起心動念,不要分別取捨,如如不動,就是這樣清掙覺照。心中什麼樣都沒有,清淨一片,這個時候,你就在這裡,但是這個地方沒有東西,叫無在,但是又無所不在.可以說話做事,什麼都在這裡面,都是他的作用。所以說“無在不在,十方目前。”十方就在目前。目前就是十方。十方不在遙遠的地方,就在你的目前。也就是說,你的目前就是道,當下就是道,這個本位就是道。不在其他地方。而這個地方一直到永遠都是這個地方。他沒有來去,沒有變化。你要體悟到,他沒有什麼東西,就是靈知了了,覺性清淨。然後,你會體會到,他是一切的主宰,他是一切的源頭。你說話,做事都是他,你睡覺也是他,但是只要你不覆蓋,不昏沉,他就是一直在那裡,靈知了了,明明白白。所以十方就是目前。
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小的地方,如微塵就是最大的宇宙。因為什麼?極小也是本性,最大也是本性,本性沒有大小,所以說,小即是大,大即是小。都是本性的顯現。“忘絕境界”,然後,忘大小忘天下,心中什麼都不用去記,都忘記了,都沒有,什麼都沒有,絕,超越了一切境界,心中什麼境界都沒有、分別也沒有,過去未來也沒有,你心中真正是一絲不掛。真正的了無痕跡,真正的沒有住著,沒有東西。所以說“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極大的宇宙,就同於極小的微塵裡面。佛經裡面講:微塵裡面轉大*輪,芥子裡面納須彌山。一個佛的毛孔裡面有無量的世界。 我們就在這樣當中,這個本性是不可思議的。他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這個大和小,近和遠,它都是一個掩體,極大極小就是同體不二。“不見邊表。”不見邊和表。邊;邊緣的地方,表是表層,都見不到,就是小,
小到極點,連邊表都沒有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身體存在是有,一切存在是有,其體本空,也就是無,就沒有麼。你的家,你的存在於一切存在裡面,你什麼都沒有,你不覺得有這個東西在,你不覺得有存在。你不去執著這個存在,你的心裡面什麼都沒有。有就是無,無就是有,你雖然什麼都沒有,但是都能顯現作用,喝茶的時候就喝茶,趙州講,吃茶去,吃粥去,你不是有麼?無就是有。說話、做事.一切都是有的。所以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不落兩邊。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如果你不是這樣的話,你沒有體悟到這一層境界的話,你沒有體悟到道是平常無為的話,你沒有超越有無對立的話,那麼你不要守它,你不是開悟見性。你“必不須守”,不應該守在這個地方。守在這個地方,就是死水一潭,就會住在這個上面了。如果你真的是到了這裡面,你要綿密保護,你要守護你的真心,你要安住你的本位。時時刻刻這樣用功,叫悟後真修。這個時候,念咒也得,不念咒也得,打坐也得,不打坐也得。生也好,死也好,來也好,去也好,都是本性的作用。只要守住本性,守住無為,無事,守住不執著,守住不著相,那麼安然得道,自然能夠得道。越來越殊勝。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你怎麼去分別一和一切呢?你的心裡面沒有一,也沒有一切。你的心裡面的一,就是廣大的圓滿,圓具一切法:你心中的一切,就是你的顯現的無量的世界,無量的差別,無量的作用。所以說這無量的差別,無量的作用,就是你的一性的顯現。這是一真法界的體現,就是本來面目的顯現。所以說一就是一切,一切也就是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只要你能夠這樣,你能夠體悟到這樣的不二,能夠這樣時時刻刻地心無所住,安住不動。所以祖師講:你如是我也如是。弟子開悟了,他說你這樣,我也是這樣啊。這個叫傳燈,印證你的心地。師父修到了這個地位了,你體悟到了,然後通過方便引導弟子也開悟了,證到了這個地位,他就對弟子講,如是如是,你這樣,我也這樣。就是這樣如是如是地印證。如果你已經這樣子體悟到了,“何慮不畢”?何必要考慮你成不成就呢?畢,畢業,成就圓滿,你肯定會圓滿,會成就,會達到究竟的無上大道。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最後他又歸回來了,他說你的信心就是不二。你能夠體悟到不二,這個信心才是真實的信心。你的信心中.從理解的不二開始去用功,從用功裡面,悟到了不二,建立了真實的信心。在悟到了不二來行這個信心,去作用。在事事物物上去體悟作用,所以說信心就是不二,不二而證實了你的信心,
盲語道斷,非去來今。
言語道斷,這裡面說不到。語言無法說,三世諸佛在這裡無法向你開口,古人也講,向上一著,千聖不傳,傳不下來,你證到了,他才給你講,如是如是,你這樣,我也這樣。你沒有證到,他無法給你講。因為這個地方說不出來。所以說“言語道斷,非去來今”。不是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未來,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有這個當下。這個當下,永遠存在,不生不滅,但是他又沒有在,因為沒有東西,沒有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樣。他是沒有面目的面目,他是沒有境界的境界,他是沒有智慧的智慧,他是沒有作用的作用。他就是這樣,沒有很多很多的內容,但是他又包括一切一切,所有的都在裡面。他是很神妙,但是不覺得神妙。在別人看來很神妙,他自己沒有一點神妙。他非常的平常。象趙州講,有人問:“什麼叫趙州橋”?趙州說:“馬也過,驢也過”。很平常,就是讓他過。讓他自然
剛才我們講的是《信心銘》,大家回去體會。不要落在這個文字和道理上,在實際當中去體悟。下面我再舉幾個例子說明心地法門的見與行,讓你們去參究、去體悟。
世尊,釋迦牟尼佛有一天,文殊師利菩薩在門外站著,不進來,佛講;“文殊,文殊,何不入門來?”你怎麼不到裡面來呀?不入門啊?文殊菩薩說:“我不見一法在門外,何以叫我入門?”他說我不見一法在門外呀,為什麼說我不見一法在門外?何以叫我入門?為什麼要叫我入門呢?請大家去體會這個話的意思。在此體悟中,你去體會,如果有一個門內,有一個門外,是不是二?你自己去體會,你自己的家有個門內,有個門外,是不是二?有一個自己的人和別人是不是二?這樣去體會。
再講第二例。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因迦達婆王獻樂,就是他供養世尊的一種音樂,其時,山河大地皆作琴聲。山河大地整個都是音樂的聲音,這個時候,迦葉尊者起舞,他就跳舞了,迦達婆王問曰:“迦葉豈不是阿羅漢,諸漏已盡?”他說迦葉尊者他難道不是阿羅漢嗎?他諸漏已盡,不應該有跳舞的習氣呀!那麼“何更有余習呀”,為什麼會有這個習氣?佛講他沒有余習,你不要謗法,他不是習氣,他也會跳舞。那麼迦達婆王他又撫
琴三遍,又彈琴了,這個山河大地也在跳舞,也在發出音樂的聲音。那麼迦葉尊者亦三度作舞,又跳了三次。那麼王曰“迦葉作舞,豈不是習?”就是說迦葉尊者他跳舞,難道不是習氣嗎?我彈了三次,他跳了三次。佛說:“實不曾作舞。”他沒有跳舞。為什麼說摩诃迦葉尊者他沒有跳舞?那麼王曰:“世尊何得妄語?”佛啊,你為什麼講妄語,明明看見他跳舞了,你說他沒有。佛說不妄語,你彈琴的時候,山河大地木石盡作琴聲,他們都在發出琴聲,難道不是嗎?王曰:“是”。佛說:“迦葉亦如是。”迦葉尊者也是這樣,山河大地都是琴聲,那麼,山河大地是無情的東西,他都發出聲音,那麼迦葉是有心嗎?他有情嗎?他在跳舞嗎?他沒有跳舞。所以實不曾作舞,王乃信受,他相信了。那麼這段話裡面,你會有什麼體會呢?別人問你,你做事嗎?你在燒飯嗎?你說我做事了沒有?我在燒飯沒有?你有這樣的想法沒有?你去體會,你在打坐嗎?你在修行嗎?如果你有我在打坐,我在用功,我在做飯,我在洗衣服,我有這個在,那麼這是什麼情況?是什麼樣的知見?你在這裡面去體會。
世尊因外道問。有一天世尊因為外道來問法。外道怎麼問呢?他說;“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他說不問有,也不問無。世尊良好久。就是說坐著不動,一句話都不說,停在那裡。外道歎曰,外道就贊歎了,“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他說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把我的迷惑的雲散開了,驅逐開了,使我得入,我悟入了。我明白了。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你叫佛怎麼講,佛要是一開口就會落在有無上。叫佛怎麼講?當你體悟到,不問有言,不問無言的時候,當你體悟到你說話不是有說不是無說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怎麼去體會?那麼那個外道這樣贊歎以後作禮而去,他頂禮以後就走了,他開悟了。
阿難尊者就對佛講:“外道得何道理?稱贊而去。”世尊說: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根利的人見機便悟,所以稱贊而去。
世尊因有異學問,有個異學,就是外道學者他問;“諸法是常耶”?諸法是常嗎?世尊說:不對。又問:“諸法是無常嗎?”世尊說也不對。異學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對我?”就是說為什麼不回答我,為什麼不給我一個肯定的指示。那麼佛怎麼講呢?汝之所問,皆為戲論。你的問題都是戲論,沒有真實的意義。世界的任何語言,任何道理,講來講去的,都是戲論,沒有真實的意義,不要去執著他。不要肯定他,不要落在語言的圈套裡。不要落在上面去。
世尊有一次在一棵尼拘利樹下打坐。有兩個商人來阿問世尊,還見車過否?”。世尊
啊,你有沒有看見有一輛車過去。佛曰:“不見”。我沒有見到。別人到你家裡來,別人經過你這裡,你見到嗎?如果你見到了沒有見到,什麼樣人都沒有見到,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那麼你的見就真了。如果你今天見這個,明天見那個,心裡都是東西,那麼你的心就亂了,就不真了,真性就被蓋住了,復蓋了。“還聞否?”那個商人又問:你還聽到嗎?聽到車的聲音嗎?“不聞。”我也沒聽到,聞而不聞。沒有聽到。“入禅定否?”你是不是入定了?所以聽不到,見不到。佛說“我不禅定。”我沒有禅定,我沒有定在哪裡,“入睡眠否?”是不是你睡著了,什麼都不知道。佛說;“我不睡眠,我沒有睡著”。這個商入就贊歎了:“善哉,世尊乃覺而不見。”覺,有本性當中覺照分明,但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不固定在什麼地方,不在定裡面,不在睡眠裡面,也沒有跟境界跑。你這樣去體會,慢慢你就會體會到了。
我們講這些祖師的文字,或者佛的故事,這是一種方便的引導,敲門的磚。你拿著磚頭就去敲自己的門,自己去回光返照,自己去體悟這個大道。這個大道,老師不可能給你,全靠自己的用功,不可能依靠在任何的地方。不要依靠老師那裡,不是完全靠老師幫助你,指點你,加持你。而應在老師的指點下,要真正做到一絲不掛,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落。同時,又要用一種智慧去觀照,去悟,去體會。這兩者要統一起來,用功的心要專注而不執著,用功的當時,又有智慧去顯現。要明白,不是不明白.時時刻刻在明白。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當你不在任何地方的時候,你回光返照,在不留下任何東西的時候,你去看自己的面目是什麼?不留下任何東西的時候去看。你如果去看那些東西就太多了。看裡面新的東西,看身體的變化,個外面的世界……那麼,這個裡面有無量差別,太多太多了,你是看不清楚,越看越糊塗.你要歇下一切來看,歇下了內外、對待,歇下了種種妄念,什麼都不去管,這個時候你回頭看看。如果做不到,你就在打坐裡觀照,你就一心念咒或時時覺察。或者說念咒的時候,念咒的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全部的咒就是心,全部的心就是咒,心咒無去分。沒有心也沒有咒,只管念,在你無分別的心裡面,停止的心裡面無念而念。這樣的話,念到一定的時候,自然能夠契入真實的地方。在平時的時候,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正無的時候連無也沒有。或者再修一些徹卻的方便。呸!一天當中可以修四十次。念一聲呸!或者斷!什麼也沒有。空靈一片,經常這樣去鍛煉。見到境界,或者說你要做事情的時候,不要起內外的分別.不要覺得你在做事,不要覺得有好有壞。不要有自私,不要有自己的執著。不要怕染污,不要怕障礙。一切的障礙就是究竟解脫。只要你不被障礙,你的自
性清朗、光明、自在。心無所求,不向外面看。不住在裡面,時時刻刻就這樣覺照。開始的時候,用功不要太急,要自然,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上座用功。到後來入定了以後,就在定裡面,不受時間的影響。後來開悟了以後,坐和不坐是一個樣。睡覺不睡覺是一個樣,只是你要守住你的真心,空靈無住,時時刻刻就這樣安住不動,自然而然地就能夠成就大道。自然而然地能夠透過境界,自然地能夠消融習氣,自然能夠開發自性的功德,自然地和佛祖把手共行,佛祖的語言就會印證你,自然會有體悟到真實的地方。所以做功夫是一步步來的。最最重要的,用功要知道方向。明白這個道理,要對道,對我們的本性,生起強烈的信心.修行的目的都是為了開發它。一切眾生也都有佛性,但是他被無明迷惑了,我們要慈悲他。我們悟了以後有智慧來點撥眾生,使他開悟,引導他們走出輪回。一切一切都在本性上安立,在本性上顯現。離開這個,沒有佛法。千經萬論,佛說了四十九年沒有說到一個字,就是因為每一句法都是為了本性,為了開發我們的本性。當明白了以後,法就不在外,法不從外面來,自性裡面本具一切法,本有一切法,不從佛那邊來,而佛的話,佛講的境界都是給你方便印證的,指點你。當你真正明白了以後,講來講去都知道,都是這回事,都在這裡面,但是又有干差萬別,無窮無盡。象源頭的水都是一樣的,但是流出來後可能成為小溪的水,可能成為河水、湖水,可能成為大海的水,可能結成冰,可能放在家裡面,我們喝茶用,可能做成藥、藥水、酒水,什麼水都有,都是水,都是從這裡來的,你只要找到水,知道水的本質,那麼你就好了,你就把握住了。知道一切的水都是這個水,你就用這個水,這個水,形容為道,源頭,一切的水都是你鏡子裡的顯現,山谷的回音。你要在這裡面去體會,離開大道就不遠。所以古人講道在目前,不要向外找,不要在境界上去執著。所有的境界都是虛幻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或者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或者說是一合相。宇宙是一個總相,你時時刻刻念經,打坐,都要這樣去體會。體會到了,自己明白了,不知道對不對,可以找師父去印證。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師父,問一下,我這樣對不對?不對的話,破掉,不要!繼續再來,再用功!這樣經常的破,經常的上來,慢慢地功夫就純熟了,智慧就圓滿了。要通過這個過程,不能老是執著自己的功夫,執著自己的感覺。如果多少年都不問法,不請教,那麼就會產生一種偏差的執著,會落在這個上面,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覺得自己有功夫了,有智慧了。其實,沒有對照過的智慧不一定是真實的,到後來出的偏差就很遠,非常的復雜,很難消除,不
再聽別人的話,覺得別人講的話和他自己一有不對,就覺得你是錯的,我就是對的,會產生這樣的執著。這就很危險,所以,要經常的印證,對照過,把自己的體悟講出來。求師父印證,指點。這樣修行就快。修得好的人,他變化很快,人整個都在變,著相修行的人,幾十年了變不了什麼,還是老樣子,那就沒有修好。修得好的人,身心世界都在變化。他的智慧在變化,境界在變化,他一直在變。但是開悟了以後,變和不變對他來講沒有分別。
2003年6月16日於香風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