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溫金玉教授:追尋慧遠的弘法遺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追尋慧遠的弘法遺跡

溫金玉

慧遠(公元 334 — 416 年),東晉名僧,俗姓賈,雁門樓煩人。慧遠一生的活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334 年至 354 年,四處求學,為日後廣行教化奠定了理論基礎。 354 年至 382 年,追隨道安,輔助弘法。 383 年至 416 年,離別道安後獨立在廬山東林寺建立弘法道場。在這一時期,慧遠遁跡廬山,孜孜於道,務在弘法,聚徒講學,率眾行道,創立蓮社,觀想念佛,組織譯經,撰論著述,並與天下名僧及當政者深相結交,為僧團創造了寬松的弘法環境,為天下創建了“道德所居”的模范道場。由此,慧遠僧團所居廬山成為南方佛教中心,與鸠摩羅什僧團所居長安,南北呼應,中分天下,使中國佛教呈現出新的格局。慧遠也成了名重一時、澤被萬代的佛門領袖。

縱觀慧遠一生,其弘法活動的輝煌期主要是在南下廬山之後。但從 354 年出家至 365 年南下,慧遠至少有 10 年的時間在北方協助道安弘法。其時,道安僧團的活動范圍主要是在山西的晉北、晉東南以及河北一帶。據記載慧遠 24 歲時便登壇講說,頗負盛名。可以設想,在山西、河北的廣大區域裡,當有多處慧遠的演教之地。據筆者實地考察以及所收集的資料來看,山西原平市大芳鄉茹岳村樓煩寺與代縣白仁(人)巖寺當是慧遠早期弘法活動的重要遺跡。

對於慧遠的籍貫,按《出三藏記集》與《高僧傳》記載,為“雁門樓煩人”,但雁門樓煩具體是何地,學界多不統一,如有山西代縣、神池、五寨、寧武、原平或崞縣之說。其實,樓煩本為一少數民族部落名稱,《史記·匈奴列傳》中載,戰國時趙武靈王開拓疆域,“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阙為塞”。漢承秦制,西漢雁門郡統領十四縣,樓煩為其一。東晉十六國時樓煩已不是縣治單位,而是以城邑形式存在。到北魏時,《魏書·地理志》載,雁門郡領二縣:原平、廣武,而原平縣有樓煩城。慧遠出生於公元 334 年,正是這一時期內。按現今行政區域劃分,雁門樓煩即今山西省原平市大芳鄉茹岳村,至今此村仍有樓煩寺。

近年修撰的《原平縣志》記載,樓煩寺位於茹岳村東,是晉代慧遠禅師出生和演教之地。晉代初建為勝井院,因原為樓煩縣遺址,後改名為樓煩寺。明嘉靖年間毀於兵火,僧人昭敬修復,清康熙十八年、雍正十三年相繼修葺。 1958 年拆毀部分建築, 1979 年、 1980 年大芳公社先後兩次拆毀天王殿、奶奶廟等。現存清代山門一座,唐代尊勝幢一座,金代李秀塔一座,明代重塑慧遠禅師像碑記一通。

筆者曾赴樓煩寺考察,現今該寺占地萬余平方米, 1990 年復建大雄寶殿, 1995 年築圍牆,塑佛像, 1998 年建慧遠祖師殿,並塑蓮宗十三祖像等。現山門已彩繪一新,院內除唐代尊勝幢、金代李秀塔外,有舊碑四通,大明正德元年碑已斷為二截。 1981 年 9 月 20 日 原平縣人民政府所立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上面列有“重塑慧遠像碑記”。依寺中碑記,萬歷四十四年,曾重塑慧遠像,並立碑記之。

文獻中有許多關於樓煩寺的記載。《崞縣志》載有《重修樓煩寺記》,其中說:“夫樓煩古邑也。迤崞北三十裡許,迨其世遠,人煙舊跡亡滅久矣。厥寺古剎名為樓煩,存舊制也。”光緒八年《山西通志》中《寺觀·崞縣》載:“樓煩寺,在縣西北二十五裡,以樓煩城名。晉慧遠演教地。”《山西通志》卷 160 《方外錄上》引蘇潛甫《西游日記》說:“閻大參為言遠公者,代州人也,公生時,其家有井,產金靈芝,水忽甘美異常,諸病者飲之辄愈。公去廬山,而井如故,味不能甘,而疾不能治矣。土人思公而新之,剎曰聖井院。日久忘其本實,改為樓煩寺,郡邑乘皆不載,今為置一主其中雲。唐人有詩曰:‘空悲廬阜月,不見雁門僧。'其證也。”這一口井至今仍存於樓煩寺內,並建小屋保護。《廬山志》中陳謙《廬山遠公贊》雲:“樓煩擅博綜,皈志恆山裡。一聞般若經,幡然棄經史。至今白蓮池,以比功德水。”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紫柏真可的《紫柏老人集》則收有《過樓煩寺有感》和《重過樓煩寺》二詩,也說明了慧遠大師與樓煩寺的因緣。

白仁巖,亦稱白人巖,位於山西代縣,與五台山、雁門關相鄰。筆者對此地進行考察,發現寺院遺址上尚存有明清古碑十二通,碑文詳細記載了白仁巖禅寺創立與沿革的歷史。

明正統年間由郡人前大理寺少卿中憲大夫弋謙所撰《白仁巖寺記》碑載:

代郡西行三十余裡則抵茹山,自茹山迳入,又西行五裡許而抵崞,亦代之屬邑,其上有巖,名曰白仁巖,有寺名曰白仁巖禅寺。實晉浮圖氏遠公之所肇造也,有故碑可考。”馮欽所撰《重修白仁巖寺記》碑中也說:“乾竺氏因緣之說豈偶然哉,余幼讀先曾王殳集有《讀書白仁寺》詩雲:開戶白雲,行歌秋色。想見風物之美。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矣。先王殳亦有《游白仁巖記》,述其山勢之雄奇,泉石之秀麗,與夫名葩異卉,珍禽馴獸之往來,又不啻身歷其境也,而神異之跡尤多,禱雨辄應,鄉人賴之有寺,創於晉遠公,葺於明慧微二庵,明都御史弋公謙實志之,且雲有故碑可考,而荒煙野蔓中,蹤跡滅沒矣。

地方志史料中對此亦多有記載,乾隆五十年《直隸代州志》卷之一《輿地》載:

白仁巖在州西北三十裡,晉釋慧遠建祠,巨石上有石浮圖,峰頭有說法台、棋枰石,而定心石則舌吐危崖之上。立者熊經崖下,石井五,濁污者二,其三清冽可鑒。山徑盤曲,古柏萬株。從山半遙望巅頂,梵宇凌空,紅樓朱戶缥缈松陰間石壁間。居然仙境。寺後峭壁屏列,摩崖石刻白人崖三大字,字可盈丈,明侍郎萬恭書。”清光緒八年《山西通志》亦記載說,代州“白仁巖寺,在州西北三十裡。白仁巖巨石上,晉慧遠辟石為室,建樓觀、台榭、殿廊、門庑、僧軒,廚庫俱備。故碑尚存。

白仁巖寺後來成為代縣八景之一的“巖寺晚鐘”,文人多有題詠。紫柏真可的《紫柏老人集》收有《白仁巖》一詩:“誰雲山路險,我覺山路幽。空林鳴落木,斷壁瀉寒流。徑曲難可記,雲閒時復留。樓台斜礙石,松柏老成虬。拭藓讀殘碣,遠公豈凡俦。五篇悟今古,六事羞王侯。危峰代主人,玉雪泛磁瓯。蓮漏滴弗涸,棋枰局未收。悲歌曳杖去,日暮不勝秋。”清代馮錫旖有《題白仁巖八景》,如《說法台》詩雲:“遠公台畔日華明,四望千村隴陌平。閒倚松根扪石筍,古今獨爾解無生。”《古南庵》詩雲:“晉代開山自遠公,勝游至自駐仙翁。”

在白仁巖還有傳為慧遠所居之庵,在山腹之間,當地百姓稱為“慧遠洞”。

這些碑文以及史料透露著慧遠大師與此地的因緣。白仁巖所居方位,距道安恆山立寺之處不遠,距慧遠的出生地樓煩寺也僅 10 公裡 ,在現存樓煩寺的碑文上也有慧遠“首創白仁巖寺”的記載。但是,樓煩寺是否就是當年慧遠出生的勝井院,白仁巖寺是否是慧遠在道安門下分座於此演教說法所創立,這仍需作進一步考證研究。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上一篇:成觀法師: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
下一篇:成觀法師:三皈依要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