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虛極靜笃
致虛極,守靜笃(dǔ)。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yún),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致虛極,守靜笃】這句話就告訴了我們,要守住清靜的微妙的大道虛無的感覺,守到極致的時候也就是大智慧了。釋迦佛涅磐就是守到極致,把這種虛無的心量與智慧光明一直守住,時時在入定。守靜笃,守著自己的心靜到極點的時候,我們才能感覺到那種踏實和厚重。這兩句告訴我們,以前所有的話都在表明,你只有把自己的心虛無到最極致的時候,你的智慧也達到了極致了,這個時候你自己才能靜下來,慢慢的把自己的清靜心守的踏踏實實。
很多人是守不住自己的心,就連那些開了悟的人很多都沒有守住。我給大家順口講一下,先天智為根本智,後天智叫後得智,他把根本智修了出來,後天智,他沒有明白,他沒有明白沒有經歷過,沒經歷過的時候未必能守得住,度人度幾年之後,他被別人度了。說我們去喝去,去桑拿去,他守不住。他剛開始修的時候致虛極心量打開了,先天的根本智出來了,後天的後得智沒有,也就是說人道上的五明他沒有去學,沒有去經歷,然後從“小隱隱於山”出來了,“大隱隱於世”沒守住。那個靜他沒有明白,這個時候他掉下來了,落了道了。
這兩句話很簡單,文學講起來也非常簡單,拿到修行上這就是最關鍵的一個詞匯,六個字把修行的人講的明明白白,釋迦佛用一本經來講,釋迦佛累呀!老子用六個字多簡單。“致虛極”,你的心量像宇宙虛空一樣達到極致,虛空有多大你的心量就有多大,這個時候你才能守得住。明白根本智後得智,也就是世間法你要完全通達,出世法你要完全掌握,你才是真正的大隱隱於世。
很多人在我這裡就吹了,說自己喝酒吃肉都不在乎,搬出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我說你坐個鬼頭去,後來不敢吹了。你沒有達到那種層次的時候,就別說“佛祖心中坐,酒肉穿腸過。”騙人的話騙誰?騙不了別人只能騙你自個,你只不過用這句話來搪塞別人,不就是為了自己的口欲嘛。想吃就大大方方的吃就完了,說饞了,還沒有修到那種地步,修到的時候自然斷。又不敢說又不想說又不好意思說,守不住這個靜也別裝。
通過這麼個小故事,大家會反推出來很多東西的。大家一定要潇灑的做人,快快樂樂的修行,只有這樣你才會真正的明白大道無形,大道無痕。
這六個字是整個修行道上的心法,釋迦佛說心量和心靜,都得用一本經一問一答的來說,所以說釋迦佛最辛苦,我們要念念不忘釋迦佛才能對得起佛,才是報佛恩。一說報佛恩,我這心一下子就酸起來了就想哭,大家要真正明白,當你的慈悲心出來的時候,你完全是為了別人的時候,你的心就會刺痛,一種悲涼的情感就會出來,一下子會回到遠古時候。這個時候就說明你的心在打開,你的身體會柔。你感應不到的時候,就說明你還沒有悟到。等你慢慢悟到的時候,讀一個句子或某一段話你會有針扎的感覺,一種悲涼的感覺。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從字面上講就是萬物可以普遍的自由生長發展,我們只是觀察它們的周而復始就行了。比如莊家不收年年種,就是這句話的表現,就是我們觀察事物的過程,一個生命一個輪輪回回。
從心性上講,我們的自性(心靈、靈性、我們的原本)一旦達到了虛靜至極的時候,就可以觀察到宇宙當中萬事萬物的成住壞滅的過程。
修行的眼光和文學的眼光就不一樣,文學是以人和物來作為一個參照物參照點來講,修行是拿自己的自性自心做參照物來看,所以角度不一樣講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
只有你自己達到了最高點的時候,吾以觀復,這個“吾”就是小我,一旦大我出來了,小我是陪同大我來觀察一切萬事萬物成住壞滅的變化過程,也就同時知道了宇宙的奧秘。《心經》裡說:觀自在,《金剛經》裡也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天下的物種繁多,我們現在不知道的東西還是很多,前兩天看動物世界很多動物還沒有給它們按名字,那植物就更多,海底我們只探出來百分之三十的東西,還有百分之七十都是奧秘。一旦你清靜的智慧達到了最高點的時候,這時候你就要觀宇宙、觀身邊、一切一切的事情輪回的起落,也就是觀察它的起落它的原本。也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真正達到了心性的開通,清靜無為本性的復蘇。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歸根曰靜,就是返本歸元,就是回歸於它最原始的狀態叫靜。我們修行的心一定要達到清靜。靜就是返本歸元,歸根到底就是講我們凡夫的這顆心和先天的那顆心要加起來叫靈性。很多人說一學佛之後就把先天和後天的分割開來,這又落於兩邊見。因為我們修佛法和修大道法必須身心合一,身體是後天的心,也就是後天的思維精神即性,加上先天的靈,靈性合二為一的時候叫自性本來,本來面目是清靜無為的。
靜曰復命,清靜一旦達到最原始的清靜的時候,我們也就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本來面目或者說我們原本就是那個樣子。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只有我們回歸到生命起點的時候,才能知道這個常是恆常不變,不是我們現在人間的無常,宇宙當中永遠不會變的、不生不滅的叫常。有生有滅不叫常。所以說大家通過返本歸元達到靜,由靜又證得了自己真實的本來面目,這個時候我們也就明白了復命曰常。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知道了自己生命本來或者說自性本來,這個時候就完全體悟到了宇宙的那種永恆的法則、永恆的規律就為常。
知常曰明。我們體驗到了宇宙永恆的那個規律之後,我們才是真正明白了佛經講的性光圓坨坨、亮晶晶。佛家曰:摩尼寶,道家曰:西天月,巫家曰:法眼,都是表明了一個名字:叫日月合明、乾坤合明。乾與坤合為一體的時候就叫明。因為《道德經》裡很多都是《易經》裡的術語,所以也想把《易經》的很多道理給你們往這裡加,又怕你們不懂又不敢加。有人想聽,但是為了照顧大多數,只能加個只言片語。將來有機緣,大家喜歡學《易經》我就用《易經》的方式在解這部經,不喜歡的話就用佛法的形式來解,因為用《易經》來解有《易經》的味道,從中你能明白這個八卦是怎麼來的,如何運用,我在裡面都能用《易經》把《道德經》來解開。
當自己明白了恆常不變的宇宙法則的時候,我們的智慧就完全顯光明,也就是《心經》裡講的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這個時候西天月就叫明,也就知道了什麼是大我,什麼是小我,或者什麼是真我,什麼是假我。
從字面上講,是人道上一些事情或者是心態,從修行上《道德經》沒有離開心性講,《佛法》也沒有離開心性講,這就說明老子和釋迦佛是一個人,真正大覺悟的人說的都是一樣的,要出來兩個樣子就不是真正徹底覺悟的。
【不知常,妄作凶】你不知道不明白宇宙恆常的規律,這個時候不要輕舉妄動,你輕舉妄動會招來飛災橫禍,所以叫凶。比如說打個人間的比喻,冬天到了還穿夏天的衣服,寒冬臘月大雪紛飛的時候,楊白勞給喜兒買頭繩,非要穿單衣拖鞋上街去買,你說楊白勞能回得來嘛,那喜兒還能看見紅頭繩嘛,那紅頭繩不就隨雪飄走了。所以說你要明白恆常的東西,就是要明白法則規律。宇宙的規律,佛家叫佛法,道家叫道法,老子叫常,道就是自然的東西,法就是宇宙的自然規律,佛法和道法就是語言運用的方式不一樣,一個用常,一個用法,完全是一個內涵呀,這確實很簡單,但不去深入鑽研就很難通達,不通達就不能叫明。只有通達無礙了叫心明眼亮,就是心中的太陽出來了,眼睛也亮了,看到了宇宙,看到了所有的變化,你也掌握了所有的變化,你就為活佛了,活著的修行人。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這幾句也是在講我們心性的東西。
知常容,當我們明白了宇宙規律的時候,心的容量也如同虛空了。
容乃公,具有虛空的容量,也就能包容一切了,這個時候做任何一個事情的時候都會坦然處之,而且做到公正無私,
公乃全,只有大公無私的人,才能成為人中之王。只有具有大的心量公正無私的人,才能具有王者的風范,就像釋迦佛一樣才會真正的去挽救芸芸眾生,老子唯一的缺點是沒有傳法,後來我知道了他歲數太高了。全是人中之王,也是指我們的大靈。
全乃天,王者或者我們的大靈會順應天理順應天道做事。
天乃道,順應天理就符合道,天和道也是指我們的心。
道乃久,符合道的就會長久,也是指我們的心與宇宙融合了,自性就不生不滅了。
沒身不殆,只有你不生不滅的時候,你才能不會遭受到災難。只有你順天行事合乎真常之道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做到了真我,我們的靈性精神或者說本體本來將在宇宙當中永久不會衰落,不會消失了,就恆存了。
這些道理好講,但真正修行的時候,的確是遇到困難,這困難大家都有。想當初我沒明白這些道理之前也是困惑的,也曾經發脾氣說過不修了,修了半天什麼也沒明白,反而增加了許多的知見,跟誰說話都叫板,後來明白了叫板無禮,也就不叫板了,明白了就包容一點了。明白別人想說什麼了,雖然他是錯的,我們可以在他說話當中來分析他的心態為什麼是這樣的,可以從他的心態當中來回想自己想當初是怎麼樣子,這樣來精進自己。只有這樣不斷的去學習不斷的去摩擦的時候,才會讓自己精進。
所以說我們大家一定要從平時的說話聊天當中來反推自己,不要去推理別人。只有你反推自己的時候,才知道別人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來,這也叫開發自己的智慧。不要只從一個角度,要在不同的角度去開發智慧,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大道清靜無為的原始根本,這樣我們才能明白自然而然的東西,也就能自然而然的把我們身體上的、心靈上的包袱統統的甩掉!就能達到清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