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貌
蔡惠明
浙江天台山是我國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天合宗始祖智者大販於南北朝陳代,在此撰述天合宗教義,說法度僧,廣修寺院。歷經滄桑,代有興衰。近年來天台山的五座千年古剎,經過大規模的修繕,已基本恢復舊觀,次第開放。
著名的隋代古剎國清寺,是隋開皇年間江南總管楊廣(郎後來的隋炀帝)遵照智者大師親自設計的圖樣,命司馬王弘督工興建的。全寺占地二萬多平方米,有房屋六百多問均已整修如新,掩飾在山前萬松林中,寺內珍貴古跡也都煥發青春,為香客與旅游者頻添樂趣。其中有:
一、隋梅。相傳為智者大師高徒灌頂和尚所植,曾數度枯萎,經搶救後返老轉青。前年不但花開滿樹,疏枝橫空,暗香浮動,又結果累累。
二、“鵝”字碑。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跡。獨筆草書,遒勁有力。左側為清曹搶選補寫,其筆跡與真跡渾然一體,工夫之深,令觀賞者歎絕。
三、一行遺跡。一行(六八三—七二七)俗名張遂,河北巨鹿縣人,據“宋高僧傳·一行傳”載:
“一行,唐高僧,張公瑾之孫。武三思慕其學行,請與結交,一行逃匿,尋出家。開元中,玄宗強之至京,置於光太殿,數訪以安國撫人之道。有攝調伏藏、釋氏系錄、開元大衍歷、大日經疏等書。卒谧大意禅師。為中國佛教密宗之祖。歷數、天文,並為大家。”
在國清寺七佛塔上方,古木濃蔭之下,建有一行禅師的塔院。
據“唐書·一行傳”載:
“初,一行求訪師資,求窮大衍,至天台山國清寺。見一院,古松十敷,門有流水。一行立於門屏間,聞院僧於庭布算聲,而謂其徒曰:“今日富有弟子自遠求吾算法,已合到門,豈無人導達也?’郎除一算,又謂曰:‘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一行承其言而趨入,稽首請法,盡受其術焉,而門前水果卻西流。”這就是國清寺豐干橋側,雙澗回瀾前所豎“一行到此水西流”石碑的典故。
四、寒拾亭、豐干橋。塞拾亭在一行遺跡附近,是後人為紀念寒山、拾得兩個高僧的建築。亭前有兩額:一是“萬松深處”。另一是“五峰勝景”,指的是寺外八桂、靈禽、祥雲、靈芝、映霞等五座翠峰。
豐干橋是座古老的石砌拱橋。橋的兩面苔葛叢生,橋頭有石獅二對。橋下流水潺潺,明澈見底。此橋是為紀念高僧豐干大師而築的。
據記載,寒山是“唐高僧,居天台唐興寒巖。時返國清寺,與拾得交友,好吟詞偈,狀類風狂………著詩二百余首,曰寒山集。”豐干原為國清寺舂米僧,白天舂米,晚上吟詩。拾得是他在途中拾得的孩子,故名拾得。唐貞觀年間,寒山、拾得住持蘇州楓橋古剎,就是名聞中外的寒山寺。
國清寺現存建築系清代重修,有殿宇十四座,分布在五條主軸線上。中軸線依次有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實殿。雨花殿前兩側為鐘樓、鼓樓。大雄寶殿重檐頂,正中設明代銅鑄釋迦牟尼佛坐像,連座高六·八米,重十三噸。像背壁後有以觀世音菩薩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大殿兩側列元代楠木雕制的十六尊者坐像。西軸線依次有安養堂、觀音殿、文物室、妙法堂。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樓下郎台宗講席,已掛牌雪相老法師為首座和尚,主講台宗教義。東軸線依次為齋堂、方丈室、迎塔樓。還有修竹軒、禅堂、靜觀堂等。唐貞元二年(八O四年),日本高僧最澄大師來寺求法,從天台宗十祖道邃和尚學習教規,次年回國創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該宗教徒尊國清寺為祖庭,時常來華參谒。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七日,在國清寺隆重舉行了日本天台宗捐資修建的:“天台智者大師贊仰頌碑”、“行滿座主贈別最澄大師詩碑”、“最澄大師得法靈跡碑”的揭幕式,中日佛教界人士三百余人參加了揭幕法會。
高明寺離國清寺約八公裡,以背倚高明山而得名。建於唐天佑年間(九O四——九〇七年),是智者大師道場之一。現存建築為明萬歷年間重建,中軸線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楞嚴壇。寺周多奇石和名人題刻。寺旁幽溪之上,一石橫架,下有四石相承,自成一洞,名圓通洞。高明山下有大石,突兀峥嵘,如筍如笏,名“看雲石”,上刻“佛”字,徑約七米,蔚為奇觀。
離天台城北十公裡的佛隴真覺寺中,是天台宗始祖智者大師(五三八——五九七年;)的塔院。大師在南朝陳太建七年(五七五年)入天台,建草庵講經十年,人稱天合大師·。塔院大殿中置大師肉身塔。塔連座高約七米,全用青石雕成,二層六面,有飛檐二重。第一層正面佛寵中設智者大師坐像。每層都刻出欄桿、枋、柱、斗拱,全塔結構都有精致的浮雕。殿壁上懸天台宗十七位祖師的畫像。塔院初建於隋開皇十七年(五九七年),現存建築系明代重修,近年又曾整修。寺門外有碑亭,中立唐元和六年(八一一年)翰林學士粱肅撰、徐放書“修禅道場碑”一座。
宋朝古剎中方廣寺面對天台奇景“石梁飛瀑”環境極為幽美,八年前曾毀於大火,現由國清寺方丈唯覺法師發心主持修復。從中方廣沿山中曲徑可達晉代古剎下方廣寺,寺中的“五百羅漢堂”正在大修施工中。天台山傳說又是“五百羅漢道場”,“羅漢堂”的修復,將使天台錦上添花,大放光芒!
天台山有著名的八景:一、雙澗回瀾。二、石梁飛瀑。三、赤城棲霞。四、華頂秀色。五、銅壺滴漏。六、瓊合夜月。七、桃源春曉。八、寒巖夕照。這天然景色,正是:眾峰爭秀,飛瀑澎湃,雲海洶湧,清溪如鑒,巖洞曲折,巉峭多姿,山徑迂回,浮屠巍矗,古木參天,柳暗花明,使人留連忘返!
沿天台山拾級而上,萬綠叢中,處處古寺,禮佛朝聖,觀賞勝跡。俯視天台新貌,別有一番情趣!
摘自《內明》第1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