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金剛經》釋義——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既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如法受持,從經文上講,如,如實之意,本來之意。法,我們用現在話來說就是規律,按佛法語言來說就是真理,法就是真理。

如何受持,就是用我們的信念來受持,要如法如理的去受持,受持供奉這部《金剛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爾時,就是釋迦佛和須菩提一問一答的那個時候,也是我們現在聽經的這個時候,是名爾時。

須菩提問世尊,您講的這部經我們叫它什麼名字?又怎麼去供奉和受持這部經?世尊告訴須菩提,這部經的名字叫“金剛般若波羅蜜”,就用這個名字,以後也用這個名字。

汝當奉持,汝,就是你,也包括你們。就是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名字來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須菩提,知道為什麼叫“般若波羅蜜”嗎?佛說這個般若波羅蜜是從心地上講的,並不是從外相上直接就假立這麼一個名字。是從心地上把你的疑慮,把你的不清靜的妄念全部消滅掉之後,告訴你這部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是非常大的智慧,依靠般若智慧才能到達彼岸。想從此岸回到彼岸,必須要經過一道生死大海,這生死大海不在身外,是在我們心中,這個生死海說白了就是我們的煩惱海。

通過般若智慧,消滅我們心中的愚癡,不讓它再有生滅。因為有生滅,心就不清靜。如果消滅了生滅心、生滅的情種,我們就從此岸回歸到了彼岸。話講起來非常簡單,但是我們修的時候就會身外去求法,心外去求佛,往往抓不住釋迦佛的話,更抓不住經典裡的關鍵詞匯。

當我們的心真正清淨下來的時候,我們的心是無所得。無所得的心,是最清淨的,也是最自在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到了彼岸。如果還有一個法要求,或者還有一個法要立的情況下,心就不會自在。不自在的心就會被束縛住,就會被有為法所束縛、所干擾,這樣就不叫般若波羅蜜,更不叫金剛般若波羅蜜。

心無一法可立、心無所得的時候,心已經清淨了、干淨了,已經達到了涅槃境界,這個時候就是回歸彼岸。

很多人說練了那麼多功,讀了那麼多經,也沒有把心平靜下來。是因為我們往世造業太多,所以不是一下子就能把心平靜下來的。心雖然沒有平靜下來,但心中的正念應該明了,時時觀照自己那顆心。觀照自己那顆修行的心是不是在吃別人家的草。就像禅宗故事似的,把自己的念頭比喻成牛,一旦牛到別人家的地裡吃草,馬上就會知道自己念頭錯了或者是邪了,馬上提起正念,不讓自己的念跑得太遠,觀照自己的念頭就是這麼觀照的。

一旦有壞的想法等妄念的時候,自己心中馬上要明了這個想法是錯的。比如元旦快要來了,元旦之前又有一個西方的節日聖誕節。這時候大家的心就開始琢磨要串什麼親戚,或要買什麼東西,送什麼禮。從我們人道上,這種想法都是對的。但如果從修行的角度上講,這種想法就叫妄念,就叫牛吃別人家的草。但是我們又離不開這種事情,這屬於一種正常人應該做正常事的念頭,還不算特別邪念。

我說的那種邪念,比方一個賊趕上了節日,心中就會生起,元旦和聖誕節七八天可以偷多少錢。他生起這種念頭的時候,就叫下道,就叫邪念。如果是一個修行人,馬上知道這個念已經跑得太遠太遠了。

會修行的人一旦這種思想生起來的時候,馬上就會念阿彌陀佛,緊接著就會說罪過罪過。自己的牛頭已經吃上別人家的草了,這是修行最忌諱的。

剛才第一個比喻,正常人需要上班需要交往,買東西送禮,安排過年的事項,這都是對的。但要是操心過度,也是修行人所不應該犯的。每天要念經、參禅打坐,為了世間的這些俗事,就會分散自己的心能量。

心能,就像一個發電機,修得好,能量就大;修得差,能量就小。一個修行好的羅漢可以護住方圓一百裡,所以說心能量是不可思議的。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文字是用來表法的,但文字本身並不是法,只能類比,無法等同。比如一束絹花(實物),這“一束絹花”的名字並不是實物的絹花,所以叫這個名字為非一束絹花,無論如何來表達都無法把這一束實物絹花的概貌全真的勾勒出來,是言不盡意的。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叫它為一束絹花。這個理解了,這句話也就應該明白了。

真正的心法,雖然叫了般若波羅蜜這個名字,但它並不能涵蓋心法的真實妙義,就是這個名字和要表述的內涵是不能等同的,也是無法能等同的,只能類比。因為心法是無相無形的,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而叫它般若波羅蜜而已,是很無奈的方法啊!

心法只能用心來感受和領悟,一旦心清淨下來了,就是般若波羅蜜,稱呼這個名字都是為了表述的方便而已。心不清淨,也就不能領受心法。

只有心領神會了,才明白心法是無為之法,是無相之法。心能運用無為之法,才能讓自己順利的到達彼岸。不能通曉心法,也很難行船,很可能會觸礁沉沒。

仔細體味釋迦佛的話,都是非常非常樸實的、平實的、自然的話語,以至於人們都不在乎這平實的話語了,不理解了,因為他講的太自然了,而人浮躁的太不自然了。只有自己的心回歸自然平實,才能明白佛講的話,是多麼的自然與平凡。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緊接著就問須菩提,你對如來有所說法不,是怎樣認為的?這個“如來有所說法不”,是從我們的心性上、性德上、原本自性的心上講的。

也就是說,從我們的心地上來講。只有我們的心地才能稱為性、法性、佛性,佛性才能叫如來。前面用佛說或者如來說,佛是指釋迦佛本人,有個色身在,如來是法身。

法身有所說法嗎?法身沒有說法,但又在說法。因為法身是無形無相的,無邊無際的,它沒有說法。不執著如來說法的時候,他時時是在說法。《阿彌陀經》裡講阿彌陀佛在二六時中,變化各種鳥類或者變化各種樹木來演揚大法,時時都在說法,這是從心地上、從性德上講。

自性講法和外在佛講法也都是貫通的,自性的任務是帶我們自己回歸,會針對存在的問題而講法,也是因機而教化引導。如果沒有問題的話,也是時時處於三摩地中,無可說,無可說的。一執著如來說法的時候,就等於下道了。

須菩提告訴佛世尊,如來無所說,沒有說。因為心法是要心來領悟的,不是語言能講出來的,這個時候須菩提領悟了釋迦佛的話語。從外在講,自性講法是用肉眼和後天思維無法判斷的。這個如來指的是虛空,心等於虛空,誰看見虛空說法了?誰也沒有看見。誰聽到虛空說法了?也沒有聽見。這裡指的是性德,是說心不要去外求。外求的東西,都屬於邪法、魔法。

心外有魔嗎?心外沒有魔。那心外有佛嗎?心外也沒佛。佛與魔都在自心自性之中產生出來,一念慈悲心生起即為佛種;一念惡緣生起,魔就會出現。所以說心外無魔。

我們學佛修行,一定要從自心自性上去找自己的本源,找不到自己的本源依然是在門外。

我們現在還是處在愚癡的無明態。無明態的時候,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做的都是無明事,無明事也就是魔事。我們大家做的很多事都是魔事,也為磨砺的“磨”。磨久了,心性就會平穩,狂躁的心就會清淨下來。

我們要在自己的方寸之中去用功,要不然我們的心就有所得了。有所得那是小法,無所得那是無為之大法。

要修行首先要建立出離心,第二是發菩提心。有了出離心,才可以真正發修大道的這顆心,成佛的這顆心。一旦發出這顆心的時候,宇宙都能收到這種信息波,同時能增加自己靈動的能力,擴大自己的智慧啊!

般若波羅蜜法可以讓一切聽聞的人得到解脫,然後發無上菩提心,就可以證無生之忍,成無上之道。只有在自己的心中去找尋,才是正根正理,如法受持了。要從心外、身外去找、去尋,就是頭上安頭,永遠也找不到一個理,永遠也找不到佛。找的那個佛都是從名相上莊嚴,從內心當中還是無明的。

我講《金剛經》都是從心地上走,沒有從事相上講。因為《金剛經》就是在破事相上、破名相上的詞匯。大家一定要明白,《金剛經》講的就是性空,我們的本性就是空的,並不是空得一無所有,這個空是可以建立萬法的。但又不能依文字而立,又不能破除文字。古時候的大德都是透過來的人,佛菩薩再來。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為了進一步打破名相上的障礙,緊接著就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回答說,是呀,非常非常多啊!那還用問嘛!世尊,三千大千世界裡的微塵多得不得了啊!太多了,不能用語言來說。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這麼多的微塵,如來說不是微塵,是名微塵。這句話從事相上、名相上講,地球、月亮、星河,在宇宙中就是微塵。《華嚴經》、《妙法蓮華經》裡都說過,微塵當中有國剎,一微塵一國剎呀!地球就是宇宙當中的一顆微塵啊!一個星雲或者一個星河都是由微塵組成的,在宇宙中,星雲本身又是微塵。我們身邊的微塵,塵土飛揚的時候微塵多到無數。從大到小,微塵無邊無際,無法用語言去計算。但這麼多的微塵,也是四大假合的,是空性的,是生滅的,不是永恆的、實在的,只是假名為微塵,只是給它一個名相來表述而已。這是從事項上來講。

如果從心地上講,如來說的微塵不是身外的、心外的,是我們內心的貪嗔癡慢疑見這樣的微塵。這樣的微塵就像水泡一樣,起來了滅了,滅了之後又起來了,剎那之間的生滅,就是微塵。就是心中的生死海產生的幻覺是非常多,剎那之間生滅,比身外的微塵還要多。外面的微塵已經無邊無際了,我們心中的微塵比它還要多。

心中的微塵就是煩惱,就是無明。這種微塵,從心地上講就是心不清靜的時候,微塵就會出來。這種內心的微塵也是生滅變化的,是夢幻泡影,不是實實在在的、永恆的,是無自性的,所以叫非微塵,為了表述的方便,我們給它假立一個名字叫微塵。

真正心裡的微塵貪嗔癡慢疑見,太多了又看不見它的形象,所以這個微塵是指我們心中的貪嗔癡慢疑見所產生的煩惱,煩惱比喻成微塵,心中的煩惱比外面的這些微塵要多得多。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從名相上,如來說的世界,也是四大假合的,是生滅變化的,也如夢幻泡影一樣虛幻不實,只是假立一個名字叫世界,為了表述的方便而已。

從我們本心來講,內心由於有無數的煩惱,所呈現出來的世界也是無數的,並且是處於分裂狀態的,況且煩惱海也是虛妄夢幻,也是假立一個名字叫世界。

只有內心清淨了,才是一真法界,內外世界才是一合相。真正的世界是我們心中的那個淨土、那個佛國,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達到這個境界也就沒有世界的概念了。

一切要從本心講,離開本心講都是假的,都是煩惱。煩惱幻想給我們帶來的都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所以說心外無二法,心外無佛。

大家一定要從心性上、心地方寸中去了解這個微塵世界都是些什麼。整本《金剛經》都是從外在的引入內心來講的,沒有離開心性講,都是讓我們的心歸於自然。

心性就從《金剛經》裡“如來”上來對應。只要一有“如來說”,就是告訴要從心性上去找,不能從形象上去觀察。這回大家懂得如何去讀這部《金剛經》了吧!這部《金剛經》就是講我們心性。心性真正空的時候,自己的世界就清淨下來,生死海就沒有了,就從此岸到彼岸了。只有無明的人才會往大海裡頭跑。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這裡的“見”是通假字“現”,不是看見的意思,是顯現的意思。

須菩提啊,你認為可以用三十二相顯現出如來嗎?須菩提說:不能呀,世尊,不可以用三十二相來顯現出如來的。如來是無形無相的,有相的怎麼能表現出來無相的呢?所以是不可能的。

三十二相有兩種說法,一是講修行得來的三十二相;一是講是佛菩薩幻化的三十二相。

我們首先講第一種,釋迦佛成佛之後現三十二相,觀世音也有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正報和依報。釋迦佛累世修行,最後在菩提樹下證得了無上大法,同時現三十二相。從外觀上可以看到相好光明。釋迦佛每一次做人的時候都會現出一種相來,五百世做仙人的時候他現了一個仙人的相,做國王的時候現了一個國王的相,這個相是正報身,是往世所結的善業,這一世正報過來的。很多人長得漂亮圓滿,這都屬於正報身,這是從色相上能看到的。

這樣的三十二相,是不可能表現出如來法身無形無相的,只是從一個角度啟發我們,是不可能等同的。

從第二種來講,三十二相是佛菩薩的幻化身,三十二相是一個假立的數字,並不是很真實的數字。三十二,在佛家是一個很吉利的數字,所以說用三十二相來代表這個數多。其實佛何止有三十二個相,是千百萬種相。有人說看到佛了,看到觀音了,那是佛菩薩慈悲啊,幻化的形象讓你看到,來增強你信心的,從而啟發我們內在的覺性。

無論佛菩薩幻化出多少的形象,都不能表現出如來的真實面貌的,因為真實相是無形無相的,幻化的一個有形的相,怎麼能等同於虛空相呢!

【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既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你知道為什麼嗎?如來說的三十二相,不論是修來的三十二相,還是佛菩薩幻化的三十二相,都是不實在的,是虛幻的,所以說是非相,只是給它起個名字叫三十二相。

釋迦佛非常慈悲,讓我們不要著任何相,因為當接觸虛空後,會有很多的境界出來,如果把這些變幻的境界當做實相,就會成為路上的障礙,所以佛讓我們明確見地,層層為我們清除前進的障礙。

不著相,離相,並不是沒有相。修佛需要善根福德因緣,需要利用這些假象來修真,來積累自己的福德,因緣成熟才能成佛做主呀!積累自己福德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法布施。所以下一句佛就轉了話題。

修行得來的三十二相,也是福報呀!必須累世修三十二種梵行。梵行翻譯成中文叫清淨行。每世都要修三十二清淨行,五根清淨,自然的就會修六度萬行,是發自內心的去做,不是別人叫做才去做。

同樣是做善事,心態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例如:有個人是混混,他的朋友信仰佛。人家初一、十五去燒香,他也跟著去;他朋友做義工,他也跟著去做。他平時就是一種混混的心態,他做出來的結果是啼笑皆非,把整個道場弄得雞犬不寧,說這幫傻和尚,一天到晚的念經,能管飽嗎?跟做飯的居士吵,說飯做得不好吃,等等。這個人無心作惡,有心為善,但做出來的結果是惡行。這裡面的道理大家要明白啊!

三十二相是通過累世修三十二種清淨行而得來的三十二種莊嚴圓滿相。但從心性上講,一旦心性真正清淨下來的時候,萬法也就具備了。萬法具備的時候,三十二相自然就會俱足。我有個朋友叫德號,修得非常好,從他臉上就能看出很有出家人的相,並且是很有修行有點道行的相。他也很想出家,但他世間法上的很多事情還沒有做完,沒有出家。別看長得瘦,但很有相。這個相也是三十二相裡的一種,叫作羅漢相,這是他累世修行而得來的一種相。

所以說人不看胖和瘦,就看臉帶不帶相。很多人帶的是一種凶相,一看就是壞蛋。而有的人一看就善良,這相都是累世修過來的,並不是這一世爹媽賜給的。

這裡是讓大家在做事的時候,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態。離相不著相行善,心才自在呀!心清淨行善,福德歎無窮啊!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緊接著佛就轉了話題,從外在好像不銜接,但從內在都是貫通的,成佛做主需要善根福德因緣,大家還是要腳踏實地,從當下來做好自己應該做好的一切。

現在釋迦佛開始把比喻的條件升高了,前面是用七寶、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現在是用我們的身命。

須菩提啊,如果將來有善男子和善女人,用恆河沙多的身命去布施,你說他這個福德大不大?七寶的功德都大了,更何況用身命去布施了。

釋迦佛曾經在一世修行的時候,看見一窩虎餓得快要死了,他就跳進了虎窩裡喂了虎,他是用身命布施。還有很多大德割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鷹喂鴿子。用身命布施的功德,肯定是比七寶的功德還要大。

隨後釋迦佛就告訴了,於此經中,如果他能悟到我這部經裡的一句半句話,或者受持、或者去為人說,和用身命布施的福德比,哪個更多呢?話還是沒變,但是比喻的方式又變了。因為大家很多時候會執著在一個事相上,不會分析第二個相,所以說釋迦佛把布施的條件開始升高, 用恆河沙多的身命,劫劫都用身命去布施的情況下,功德是非常大。但是跟你的本性悟明白經中的一兩句話的功德是不能比的,是無法比的,根本也不可能比。

釋迦佛還是在告訴我們,只有悟通了自己的本來那顆清淨心,那是無價之寶,永遠都花不完的一個寶貝。雖然用身命去布施福德很多,但是與你明白經中的一句、半句、四句偈或者去給人演說的功德是不可能比擬的。自己能明白法義進行法布施,這樣的福德是非常殊勝的,這樣的福德是每一個修行人都應該明白的,要明白自己如來來做。

 

上一篇:許智銘居士:談本有今無和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
下一篇:許智銘居士:談二王的布施功德果報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