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許智銘居士:談二王的布施功德果報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談二王的布施功德果報觀

智銘

在佛教史上,有二位國王都談到布施的功德果報,第一位是印度的波斯匿王;第二位是中國的梁武帝。

先來談談梁武帝的布施功德觀。據“五燈會元”上說“梁普通七年丙午歲,九月二十一日也,廣州黥史蕭昂,具主禮迎接,表聞武帝,武帝覽奏,遣使齊诏迎請。當大通元年丁未歲也,十月一日至金陵,帝問曰:

“膚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耝曰:並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祖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

祖日:不識。”

帝不領悟,祖知幾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屆於洛陽,當魏孝明帝孝昌三年也。寓於松山少林寺。”

這個故事在另外兩本禅史“指月錄”、“景德傳燈錄”中所載相同,只是達摩到達廣州的時間,“景德傳燈錄”說是“梁普通八年丁未歲九月二十一日”與“五燈會元”所載“梁普通七年丙午歲九月二十一日”者,有所不同。關於達摩在中國的經過,胡適先生曾作“菩提達摩考”,將達摩到達廣州的以上說法,一一推翻,關於達摩史料的真偽如何,這裡不加討論,所要談的是梁武帝的造寺、寫經、度僧等一切的布施,其用心無非是為自己求取功德果報。他滿懷的功德希望,被達摩給破滅了,心內很不自在。

現在再來說一說印度波斯匿王行布施求功德果報的故事,佛住世的時候,波斯匿王去到佛陀住處,請問佛陀說:

“世尊!布施之時,應與何處?”

佛陀告訴他:

“修布施者,隨意所樂,布施於彼。

王又問佛陀:

“布施何處,得大果報?”

佛陀聽了,就問他說:

“我現在問你,你隨意答復我,譬如你出兵上陣打仗、正在戰斗的時候,看見東方戰線上有位剎帝利種的年輕人,盛壯有力,但是他不懂兵法,也不知道調理自身,施展戰技,臨陣畏怯,心生驚懼,一與敵人接觸,就先退了下來,不能在應停住的地方停止下來,一味地向後跑,要他射箭,他又射不很遠,即使射得遠一點,卻不能射中目標,他根本不能擔當大陣的戰斗任務,像這樣的人,你還能安慰他、叫他親近你,並且重加賞賜他嗎?”

大王說:

“世尊!我實在不能用這樣的人,為什麼呢?在戰斗的時候,像這樣的人是沒有用的。”

佛陀說:

“若要東方戰線上有位剎帝利種人,年輕力壯,身體魁武,善解兵法,對射箭等種種兵術都很精通,勇於向敵,大膽不懼,心無驚怖,見敵不退,住其所當住,彎弓遠射,百發百中,箭不虛發,勇往直前,能壞敵人大陣,像這樣的人,你要重用他嗎?”

大王說:

“當然要重用這種勇敢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戰斗中就是要能勇敢善戰。”

佛陀告訴大王:

“正是如此,若有沙門、婆羅門,五支不具,五蓋不斷,即不任福田;若有沙門、婆羅門、五支滿足,五蓋除斷,即堪任福田。

什麼叫做斷五蓋,具五支呢?凡斷除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惑者,即是斷五蓋;若能滿足無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者,即是滿五支。若沙門、婆門羅能如此斷五蓋、滿五支,所行的布施,即得果報深廣。”

佛陀以勇敢善戰者即能獲得重大戰果為譬喻,用來說明要想求得報施的大果報,必順斷五蓋,滿五支才能達到心願。由此看來、果報的獲得,有賴於是否能斷五蓋、滿五支而定,果報是不能混亂的,若今生行善所得的果報,來生也要繼續行善,才能續得善業果報。有一次,波斯匿王請問佛陀:

“現世婆羅門種的人,常生婆羅門種家;剎帝利種人,常生剎帝利種家不?”

佛陀糾正他說:

“你不要這麼說,為什麼呢?世間的人有四種歸向,一是從明入明;二是從明入冥;三是從冥入明;四是從冥入冥。”

這裡所說的“明”,就是“光明”;所說的“冥”就是“黑暗”。也就是說,世間眾生,有的人能從光明入光明,有的人從光明卻入黑暗;有的人從黑暗入光明;有的人從黑暗入黑暗,為什麼會這樣呢)佛陀繼續說:

“所謂從冥入冥者,若有眾生,生於下賤,在貧窮的環境中,身體羸瘦,形貌黝黑,聾胄瘩啞,諸根不具,對待他人都不合法度,這樣的人,身行惡行,口行惡行,意行惡行,身壞命終,當墮地獄之報,這就是由冥入冥。

所謂由冥入明者,像前面的人,若能身行善行、口行善行、意行善行,身壞命終,即能生天上的果報,這就是由冥入明。

所謂由明入冥者,若有人生於剎帝利家、婆羅門家、大長者家,多饒錢財,巨富無量,庫藏盈溢,多有眷屬僕從,身形端正,有大威力。這樣的人若身行惡行,口行惡行,意行惡行者,身壤命終,必墮地獄的果報,這就是由明入冥。

所謂由明入明者,如前面的人,能身行善行、口行善行,慧行善行,身壞命終,即得往生天上的果報,這就是由明入明了。”

由以上的佛說看來,一切的果報,都建築在自力成就的善業基礎上,並不是說,此生得到善報的人,就可以生生世世得到善報,而是要生生世世身、口、意三業清淨,才能生生世世得善果報。

達摩對梁武帝之行布施,之所以說他“無功德”者,是站在“空”的立場說的;佛陀對波斯匿王說身行善、口行善、慧行善,即得生天果報者,是站在“有”的立場說的。若布施之人,空、有兩不計,即就是行中道了,故金剛經上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能不著相布施,即是大智慧的人了。

摘自《內明》183期

 

上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下一篇:法界法師:《金剛經》釋義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