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本有今無和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智銘
在禅修的方法論中,有所謂漸悟與頓悟之說,而“本無今有”、“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三者,都屬頓悟的方法,在一個已成就般若波羅蜜的禅行者開悟之後,在他的智慧中已無分於本有今無、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因為在第一義空中,一無分別。
但是要修到這樣的境界,非了知如何處理阿賴耶識中的如來藏性與無明煩惱,則不足以為功。在楞伽經中有說:
“如來之藏,是善、不善之因,……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故,為名藏識。”
這“藏識”即是“阿賴耶識”,如何將如來藏識自虛偽惡習的無明煩惱熏染中解脫出來,就成為一般佛學者所立宗立說的大事。
神會和尚對於這個問題,在他的“問答雜征義”中,曾與一位法師有這樣的一段問答:(法師)問:“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其義雲何?(神會)答:蒙法師問,神會於此亦疑。
又問:疑是沒勿(疑什麼)?
答:自從佛法東流以來,所有大德,皆斷煩惱為本,所以生疑。
間:據何道理,疑煩惱為本。
叉答:據涅槃經第九菩薩品,文殊師利言:“純陁心疑如來常任,以得知見佛性力故。若見佛性而為常者,本未見時,應是無常。若本無常,後亦應爾。何以改?世間物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如是等物,悉皆無常。”驗此經文,文殊所騰純陁疑者,即疑佛性非常任法,不問煩惱,何故古今大德,皆斷煩惱為本,所以生疑。”
問:“本有今無偶”,其義雲何?
答曰:據涅槃經義,本有者,本有佛性;今無者,今無佛性。
問:既言本有佛性,何故復言今無佛性?
答:今無佛性者,為被煩惱蓋覆不見,所以言“無”,“本無今有”者,“本無”者,本無煩惱;“今有”者,今日具有,縱使恆沙大劫,煩惱亦是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者,所謂佛性不繼於三世。”
在以上的這段問答中,神會和尚一反過去古德們的說法,他認為古德所說煩惱本有的說法是錯誤的,唯有佛性才是本有的,煩惱則是後世所熏習的,所以佛性無三世之分,因為它是常恆不異的,而煩惱則有三世之分,故有遷變流轉,生住異滅、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煩惱雖為後世所熏習,但他既被熏習成就後,即進入藏識之中與佛性同時存在,甚至附著於佛性,染污佛性,蓋覆佛性。使原本清淨靈明的佛性閻然無光。
這種煩惱染污佛性的狀態,神會和尚舉了一個譬喻,他說:
“譬如金之與礦,俱時而生,得遇金師,爐冶烹鏈,金之與礦,當各自別。金則為鏈反精,礦若再鏈,變成灰土。涅槃經雲:金者喻於法(佛)性,礦者喻於煩惱。諸大乘經論,具明煩惱為客塵,所以不得稱之為本。若以煩惱為本,煩惱是暗,為何得明?涅槃經雲:只言以明破暗,不言以暗得明,若暗破明,即應經論自共傳。經論即無,此法從何而言?若以煩惱為本,不應斷煩惱而求涅槃。”
(見胡適校“神會和尚遺集”四二七頁)。
由這個譬喻中,佛性本自有之,原本潔淨光明,因被煩惱塵垢所蔽,而不能顯現。是以認煩惱為本者,應為大錯。而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就更有語病了。
禅行者的修證功夫,就是要如一位冶金師,以他冶金的方法,將金——佛性與礦——煩惱烹鏈開來,使金——佛性恢復它的本來面目。神會和尚認為二者是不能相即的。
神會和尚將佛性與煩惱分開為二,認為必須斷除煩惱,才能使佛性顯現,但捏盤經中有:“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之句,因此,後來的大德進而認為“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就有點合初學者為難了。如:
照觀一說:“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
法華玄義九說:“體生死即涅槃,名為定;達煩惱即菩提,名為慧。”
十不二門指要鈔上說:“若誰三道,即無三德,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神會和尚對這些的說法,認為不然,他說:
“若指煩惱即是涅槃,不應勸眾生具修六波羅蜜。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以煩惱為本,即是棄本逐末。捏盤經雲:“一切眾生本來涅槃,無漏智性本自具足,譬如木性火性俱時而生,值燧人鑽搖,火之與木,當時各自。”經雲木者,喻若煩惱;火者,喻為佛性,涅槃經雲:“以智(慧)火燒煩惱薪,經雲智慧即佛性。具有此文,明知煩惱非本。
其實,要能“生死即涅槃”仍少不了一個“體”的功夫,這“體”是體悟生死即空的道理,而涅槃也是空,所以即說“生死即涅槃”,因此,這“體”就是涅槃經中所說的燧人鑽木取火的功夫。而“煩惱即菩提”仍不了一個“達”的功夫。這個“達”即是了達煩惱是因緣法,凡因緣所生法,本體即空。而菩提覺性也是空,所以說“煩惱郵菩提”,若無丫達”的功夫,何能煩惱即是菩提呢?
所以,學佛的人,要真能“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必須先經過一番“出離”的修為。就是說,行者要從煩惱中出離才能得到菩提;要從生死中出離,才能得到涅槃。
為什麼要出離,如智度論第七說:
“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傾惱。”
又二十七說:
“煩惱各,略說則三毒——貪、嗔、癡;廣說則三界九十八
使,是名煩惱。”
既然煩惱的本性能令人“惱心”,又能令人成三毒、九十八使,若不從其中出離,如何能得菩提,得涅槃?
神會和尚是繼六祖偈頓悟之說的人,但他仍不認為“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那末其他的行者,在未悟煩惱、生死的本體即空之理以前,不可以輕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更不可說煩惱是本,佛性是末,如此的本木顛倒,就有違佛意了。
摘自《海潮音》第68卷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