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發展趨勢促進禅宗的現代化
陳紅兵
淨慧法師在闡述生活禅的思想淵源時,本身也非常注重生活禅與佛教中國化、佛教現代化的內在關聯。如他所突出的中國佛教歷史上三位裡程碑式的人物--道安、慧能、太虛,正是佛教中國化、佛教現代化的代表。關於慧能創立的南宗禅和太虛法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在佛教中國化、佛教現代化過程中的突出地位,我們並不陌生。而淨慧法師關於道安法師對於中國佛教的貢獻,突出強調的也首先是道安法師最早使外來佛教從僧團制度、經典流傳到教理教義適應了中國國情。
淨慧法師在肯定印度佛教基本理念和修行原則對生活禅的基礎地位的同時,著重闡發了生活禅與中國化佛教的內在關聯。這主要體現在,他在相關論述和開示中,集中闡述了慧能、趙州、臨濟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禅宗思想(淨慧法師有時稱之為“中華禅”或“祖師禅”)、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突出生活禅與中華禅、與人間佛教的內在關聯,強調生活禅對中華禅、人間佛教直指人心、關注現實社會人生等中國佛教精神的繼承和發展。他在《佛法·生活禅·夏令營》的講話中明確肯定“'生活禅'來源於祖師禅的精神和‘人間佛教'的思想”。
一、中華禅與生活禅
淨慧法師經虛雲和尚上承禅宗法脈,很自然地,其生活禅與慧能開創的南宗禅一脈相承。又由於淨慧法師特殊的因緣,在其人生的重要階段駐錫河北正定縣臨濟寺、趙州柏林禅寺,因此,在闡發生活禅理念和修行方式過程中,對趙州禅師、臨濟禅師的禅宗精神多所闡發。同時,虛雲和尚作為淨慧法師的業師,其禅學思想對生活禅有直接的影響。
1、慧能禅與生活禅
關於禅宗六祖慧能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毛澤東曾說:“慧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說,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使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中國禅宗的真正創始人,也是真正的中國佛教的始祖。”
從佛教中國化的視角看,慧能禅的思想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將佛性理解為人內在的本心、本性,將成佛理解為人自身的自性自度、自我解脫,突出了人本精神。
二是在強調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基礎上,將繁瑣的修行簡易化、平民化;又以明心見性為根本,將修行貫穿於日常生活當中,將佛教的出世修行與入世生活有機統一起來。
淨慧法師同樣肯定了慧能禅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地位。他說,“如果說中國佛教之所以有別於印度佛教,其主要特點是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結合、融為一體的話,那麼,以慧能思想為代表的禅宗便是最典型的中國佛教。”
淨慧法師在《試論慧能思想的特色》一文中對慧能禅學思想體系作了深刻論述。淨慧法師認為慧能禅學思想的核心是頓悟自性,見性成佛,並由此肯定慧能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心靈主體的高度自我覺悟及其透過迷情而顯示的無限能動作用,突出了慧能禅的人本精神。該文從哲學高度概括了慧能禅學思想體系:“如果說’菩提自性'說是慧能禅學思想的本體論觀點,那麼‘頓悟’說就是他的實踐論觀點;而‘頓悟’說又以‘般若觀照’為核心,進而形成了他的禅學思想的認識論觀點。”文中具體闡述了慧能禅的“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修行綱領,認為“三無”思想為人們認識事物、判斷事物提供了標尺,是慧能認識論的基本范疇。
在《〈六祖壇經〉與生活禅》一文中,淨慧法師則突出了生活禅與慧能禅的內在關聯。在這篇文章中,淨慧法師首先向聽眾推薦了《壇經》中最能體現慧能禅特色的兩篇《無相頌》:一是“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此但是頓教,亦名為大乘。迷來經累劫,悟即剎那間。”(《六祖法寶壇經》)這篇《無相頌》主要是從明心見性出發闡明修心的法則。淨慧法師要求大家把這首無相頌背誦下來,方便自己在生活中、修行中運用。二是“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六祖法寶壇經》)這篇《無相頌》強調的則是修行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道理。其次,這篇文章從《壇經》出世入世結合的內容出發,強調入世修行的關鍵是“保任”,並就此與生活禅的根本聯系起來。淨慧法師說,所謂保任,即“在日用雲為中不失正念,在生死當中不被生死轉”。而生活禅的核心也正是要求我們照管此心,即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正念,明明朗朗,清清楚楚;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做到身體輕安,心地明淨……如此,才能真正將生活禅化。
由上不難看出,淨慧法師的相關論述不僅闡明了慧能禅的思想要點,而且從佛教中國化的角度突出了慧能禅明心見性以及出世與入世相結合的思想特色,揭示了生活禅與慧能禅的思想淵源。
2、趙州禅、臨濟禅與生活禅
趙州禅師與臨濟禅師唐末同在河北弘揚禅法。臨濟禅師開創的臨濟宗作為禅宗五家七宗當中影響最為深遠;趙州禅師雖然沒有開創對後世有影響的宗派,但《趙州禅師語錄》 在歷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曾被譽為“禅宗語錄之王”,鈴木大拙評價最高的也是《趙州錄》,認為它不僅具有與《臨濟錄》同樣生動的禅的知見,而且鮮明地表現了禅宗慈悲的一面。
淨慧法師在臨濟寺住持時間較短,而生活禅理念則是之後住持趙州柏林禅寺時提出和倡導的。淨慧法師也系統地闡述了趙州禅的思想特色及其對生活禅的意義。因此,關於趙州禅、臨濟禅與生活禅的關系,我們主要以趙州禅的闡述為主。
趙州禅的思想內容主要有如下四方面:
一是“本分事接人”的禅風。所謂“本分事”實際上即是禅宗修行的宗旨“明心見性”,而“本分事接人”則是指區別於傳統講經說法的接引學人的方式。
二是“平常心是道”的理念。趙州禅師“平常心是道”理念是對馬祖-南泉一系禅宗宗旨的繼承和發展。
三是“無雜用心”的修行方式。
四是主體擔當精神。趙州禅師對主體性的強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自救自悟自修的自主性。所謂“自悟”就是“頓悟自性”,“自修”就是時時處處用功修行、“淘洗”習氣,“自救”也就是自我解脫。
淨慧法師經常提到趙州禅的內容及其對後世禅宗的影響,並在《趙州禅的特色》一文中對趙州禅的思想內容作了較系統的闡述。淨慧法師將趙州禅的特色歸結為四個方面。“一是他從南泉普願那兒繼承了‘平常心是道'的觀點,這是趙州禅的第一個特色;二是’本分事接人',這是趙州禅的第二個特色。平常心是道和本分事接人,應該說是趙州禅最具普遍意義的兩大特色。”在闡述“平常心是道”的內涵時,淨慧法師突出了禅宗“明心見性”的宗旨。將“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闡釋為“朗月孤圓”的境界,“這個'朗月孤圓'的境界就是平常心。”在說到“本分事接人”時,強調找到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本分事,同時也是佛法要解決的問題。淨慧法師接著從“趙州關”、“趙州橋”兩則公案闡明趙州禅的第三和第四個特征。
在闡述趙州禅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淨慧法師將趙州禅的特色與生活禅聯系起來,強調生活禅所倡導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根本宗旨,“就是從趙州和尚的‘無門關’和‘趙州橋'那兒來的。”其中,“覺悟人生”是大智慧,“奉獻人生”是大慈悲。“這八個字是對菩薩精神的現代诠釋,是對悲智雙運的通俗理解。”淨慧法師強調“趙州禅師,在所有禅師中,他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能夠把禅緊密地同生活融為一體” ,也相應地突出了生活禅與趙州禅之間的內在關聯。
臨濟禅師的思想特色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繼承了黃蘖禅師的“即心即佛”思想,突出了“本源清淨心”的中心地位。
淨慧法師對臨濟禅師語錄非常熟悉,但較少專門論及臨濟禅師的思想,在數次開示中一般是將臨濟禅師與趙州禅師並舉,強調臨濟禅師偏重於禅宗“智慧”的一面,趙州禅師偏重於佛教“慈悲”的一面。在生活禅夏令營活動中,淨慧法師曾講到臨濟禅師的傳法偈:“臨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須磨。”突出的也是智慧觀照在修行中的重要地位。
3、虛雲和尚禅學思想與生活禅
淨慧法師從虛雲和尚學習禅法十載,其禅學思想許多方面直承虛雲和尚。因此,闡述生活禅的思想淵源,不能不論及虛雲和尚的禅學思想。虛雲和尚禅學思想一方面繼承了慧能開創的中華禅的基本思想內涵,對五家七宗的禅法有繼承和融合。另一方面又適應中國佛教的發展趨勢及近代佛教狀況對禅學思想作了進一步開展。
首先,虛雲和尚繼承了中華禅強調的明心見性宗旨。
其次,虛雲和尚在禅法上繼承發展了臨濟宗、曹洞宗的禅法特點。
第三,虛雲和尚繼承發展了禅宗將修行落實到現實生活當中的傳統。
第四,針對明清以來佛教界戒律廢弛狀態,虛雲和尚非常強調戒律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強調“修學者,必須依佛戒,戒為無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則不論參禅、念佛、講經,無一不是佛法;若離佛戒,縱參禅、念佛、講經,亦與佛法相違,入於外道。”“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虛雲和尚每住持一處寺廟,必從嚴守戒律入手,整肅僧紀。虛雲和尚從修復祝聖寺開始,一直到他圓寂,每年春天都依例開壇傳戒,幾乎沒有間斷過。
第五,根據中國佛教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禅淨合流趨勢,虛雲和尚對禅宗和淨土也作了相應會通。
淨慧法師曾編輯《虛雲和尚法匯續編》、《虛雲和尚開示錄》,主編《虛雲和尚全集》,撰有《虛雲和尚行業記》、《虛雲和尚的禅風》等文。
此外,淨慧法師在提出生活禅理念過程中,曾受到台灣耕雲先生安祥禅的啟發。《禅》刊創辦後,多次介紹和發表有關安祥禅的文章,並且印行了耕雲《安祥集》等著作。
淨慧法師生活禅思想是對中華禅的直接繼承和發展。關於生活禅與中華禅的關系,淨慧法師曾說:“生活禅是傳統中華禅在現代條件下的具體運用。傳統的中華禅是佛教最具中國特色的宗派,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要求人們立足現實的人生,在生活的當下完成覺悟和解脫。生活禅繼承了這一精神,同時又集合現代人生活的實際情況,強調在生活中實現禅悅,在禅悅中落實生生活。” 這段話對於我們總體把握生活禅與中華禅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意義。
二、人間佛教與生活禅
淨慧法師從佛教發展應契理契機的原則出發,強調佛教今天的發展應契合現代人的根性,適應現代社會文化環境,實現佛教的現代化。並從佛教的現代化視角,肯定太虛法師高揚“人間佛教”理論,成就了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大事因緣,為今天佛教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而其倡導的生活禅也正是遵循人間佛教的發展趨勢,促進禅宗的現代化。此外,淨慧法師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與趙樸初共事多年,其生活禅理念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影響。
(一)太虛法師人間佛教與生活禅
太虛法師人間佛教思想是針對明清以來佛教不關心現實社會、現實人生,已演變成一種“超亡送死”之教的弊端提出來的。太虛法師人間佛教在早年也稱“人生佛教”,關注現實社會人生是太虛法師人間佛教的基本特征。
首先,太虛法師突出人生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地位,強調通過完善人格修行成佛。
其次,太虛法師人間佛教是適應時代需要提出來的,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佛教的現代化。
第三,太虛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倡導建設人間淨土。
第四,太虛法師倡導佛教弟子不僅僅應當在社會上做一個好人,而且要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領域,將佛教的道德精神貫徹其中,以“從發揚佛學以昌明中國文化”、“適用時代趨向以改造人類思想”、“改正人類行為以轉善國際形勢”、“造成大同世界以安立中華民國”為佛教的目標。
淨慧法師在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期間,參與主持新時期中國佛教的發展工作。在中國佛教發展導向上,淨慧法師肯定太虛法師開創的人間佛教道路,吸收融合了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淨慧法師在多篇文章中提到太虛法師人間佛教思想,肯定生活禅與人間佛教的內在關聯,認為“'人間佛教'的理念是佛教現代化的理論基礎,也是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基本思想。我們提出'生活禅'、舉辦'生活禅夏令營',圍繞人間佛教理念,旨在探索佛教在現代生活環境中實踐的方法以及與社會溝通適應的方式。”淨慧法師還曾撰《人間佛教與以戒為師--學習太虛大師關於人間佛教思想的體會》一文。文章在簡要闡述佛陀的生平、相關經論後肯定:“人間佛教思想具有重視人生和以人為中心兩方面的意義,突出地體現了佛法濟世利人的積極精神,是全部佛法的精髓之所在。”淨慧法師在文中著重強調了太虛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將佛法與世間相結合的思想特征。肯定太虛法師人生佛教思想“同我們今天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其含義是相同的,都是主張修學佛法者應該發揚佛教切合人生現實的積極進取精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積極投身改善世間、淨化人生的善業,使佛教與世間打成一片。” 同時,淨慧法師在闡述佛教現代化思想過程中所強調的“發揚人本的佛教、社會的佛教、世界的佛教的精神,充實、豐富人間佛教的內涵” 的思想,則是對太虛法師關於人生佛教的“三大要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趙樸初人間佛教與生活禅
淨慧法師在任佛教協會副會長時,與趙樸初共事多年,其生活禅思想中關於人間佛教的發展趨向、佛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等內容曾受到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影響。
淨慧法師生活禅思想是與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相應的。特別是其中體現的倡導佛教與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的思想體現得尤為明顯。
太虛法師等倡導的人間佛教思想是佛教的現代化,是對佛教中國化的進一步發展。人間佛教思想拋棄了明清以來佛教偏重於死後、追求來世福報的舊觀念,轉而關注現世社會人生,強調參與救國救世的現世事業,是對禅宗“即世間求解脫”之入世觀念的進一步發展。這突出地體現在如下方面:其一,禅宗“即世間求解脫”觀念主要還是以解脫為目標,而太虛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則將參與救國救世事業作為其佛教思想的主題,以改良社會、利益人群、建設人間淨土為目標,將關注現世作為佛教的真義;其二,禅宗所關注的世間還主要是運水搬柴、治生產業之平常日用,人間佛教關注的世間事業則是關乎救國救世的社會治理實踐。因此,在佛教與世間的關系上,人間佛教思想的重心更進一步將向現實社會人生位移。
近現代人間佛教對淨慧法師生活禅的影響也主要體現在對現實社會人生的進一步關注方面。如淨慧法師將“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作為生活禅的中心思想,在繼承禅宗明心見性宗旨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了人生的中心地位,強調明心見性對於現實人生的意義;在修行與現實人生、現實生活的關系方面,不僅繼承了傳統禅宗將修行融入日常生活的內容,而且突出了佛教修行對現實生活的意義,如強調“運用禅的方法解除人們生活中存在的困惑,是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系更和諧,社會生活更祥和,從而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將佛法修行的意義理解為“對生活方式的一種優化和提升” 等等。
不過,總體而言,中華禅和人間佛教作為生活禅的思想淵源,對生活禅的影響又有所不同。首先,生活禅與中華禅一脈相承,中華禅是生活禅的直接思想淵源。這主要體現在,生活禅所說的“禅”從本質上說就是慧能開創的祖師禅。
其次,淨慧法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的吸收融合,主要是從佛教現代化的發展趨勢而言,其所理解的人間佛教與太虛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存在一定的差異。相對而言,淨慧法師突出的佛教現代化主要還是突出的適應現代人的根機,充分運用現代文化功能弘揚佛教,其關注的主題是保持佛教、弘傳佛教。關於佛教在和諧社會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的現實意義方面,偏重於揭示傳統佛教道德倫理觀念、淨化人心追求本身在公民道德建設及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意義。淨慧法師在弘揚生活禅方面突出舉措是自1992年以來堅持舉辦生活禅夏令營,而面向青年大學生的生活禅夏令營活動,關注的一個重點是將弘傳佛教的使命寄希望於青年:“佛教未來是我們青年人的,無論是出家二眾,還是在家二眾,都要承擔未來的弘法重任,未來的佛教使命就寄托在青年佛子身上。”淨慧法師的生活禅禅風主要繼承了虛雲和尚盡力延續佛教慧命的理念。這在淨慧法師將很大精力放在恢復臨濟禅寺、柏林禅寺、四祖寺、老祖寺道場上也有充分體現。從一定意義上說,這與太虛法師倡導積極參與現實社會人生事業的傾向還是有差別的。
(信息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