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中級班19講《實相法供養》內容概要
經文: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無施無悭。無戒無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
沒有晦暗也沒有明白,沒有形相,如果大家打坐見到光、見到空,感覺身心空了,這並不是見到佛性。沒有強也沒有弱,見到佛性不是要破除一切,該生死的還是在生死,業的運行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佛性的功用,沒有佛性的功用,業的運行就不會有記憶。無強無弱,佛性的強大可以度一切苦。不在這裡也不離這裡;如果說佛性是無為的,憑什麼手會舉起來?如果說是有為的,我只是手舉起來,你們除了看到我的手以外,別的什麼都沒有看到,這就是佛性的直示,直指人心,直接展示給你看。所以,要見佛性就要捨棄一切成見,把過去的思想觀念、苦樂感受、情執所有的一切全部捨棄掉,這個時候再去體會追究。
既沒有布施也沒有貪心,佛性在這裡沒有任何障礙;既沒有犯戒也沒有持戒,沒有形相怎麼犯戒啊?沒有忍辱也沒有嗔恚。在發脾氣的時候沒有離開它,忍耐的時候也沒有離開它;沒有精進也沒有懈怠,我們有時候認為拼命念佛就是精進,以為自己精進就是把自我意識膨脹起來,以為自己坐禅坐得越久就是越有修行、越有道心,然後分別心就更加強烈,這樣一來,實際上他的內心就更加痛苦,更加束縛;既沒有禅定,也沒有散亂,無修無整無散亂;沒有智慧,也沒有愚癡,沒有智慧是指沒有世間的一切分別智,但是不會愚癡,因為一切法的因緣果報、業的感召,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非常清楚,在這裡面,身心都沒有自我;既沒有誠實也沒有欺騙,因為沒有誠實的人,也沒有欺騙的人,誠實是一種狀態;沒有來也沒有去,隨時隨;沒有想也沒有不想;沒有出也沒有入。
經文: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
不取不捨,你想一定要抓住一個東西,這又錯了,想一定要把生死了掉,其實還是錯了,是叫你當下能夠體會,既沒有體會的人,也沒有被體會的法;不是有相的東西,也不是無相的東西,所以是活潑潑的;前進也是對的,後退也是對的。整個“我”在那裡做這些事情的那個對立的東西全部否定掉了,把所有一切對立的東西否定掉了,諸法實相是生命最真實的地方。際就是邊際的際,就是到了真實的邊際,沒有超出其外(一切法的實質,我們身體的本質,內心的本質,待人接物、行為規則的本質),一切本質都在這裡。
經文: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
心性就是這樣不可思議。見聞覺知就是六根對六塵,我們有時候覺得“明明白白知道的這個”就是我的佛性,那就錯了,見聞覺知是生滅法,實際上是你有見聞覺知的性能,這才對。
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我們有時候覺得,佛性以前就有,或者說我修行以後,明白了佛性,我才有佛性在用,這些已有、當有、今有都是錯的,不可以以一切語言來分別顯示這個實相。所以如來之身就是如此之身,只有這樣觀察才是中道實相的正觀,才是大乘佛法正確的見地;如果不作這樣的觀察,那就是邪觀,就不是佛法的正知正見。
經文: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
諸供養中,以法供養最。古人講,給子孫留田地,子孫未必會種;給子孫留房產,子孫未必會住;給子孫留錢財,子孫未必會用得好;給子孫留書本,子孫未必會讀;只有給子孫留德行,子孫才能夠上行下孝。佛法告訴我們,你給人錢財,物質上的布施,只是給人身體上的幫助。你給他精神上的安慰,也只是情緒上的改善。但是以法布施,能解決他生生世世的生死大事。所以法布施為最勝,法供養者就是佛所說的印經書、結緣,我們把佛經拿來讀誦、教別人讀誦。或者解說經典。
什麼是法供養?就是大乘的菩薩法藏。陀羅尼就是相應,就是跟佛相應,跟菩薩道相應,跟解脫道相應。解脫道就是用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印證,達到解脫後到哪裡去都能夠坦然自在。大乘佛法要用菩薩陀羅尼法印印證,菩薩的陀羅尼法印就是前面的實相觀如來。所以大乘佛法的法印叫一實相印。離開了諸法實相就不是佛說的法,所以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如果你離開了佛經,那更是群魔亂舞,不知所雲。
經文: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輪,諸天龍神,乾闼婆等,所共歎譽。
就是善分別一切法義,能夠隨順菩提,大乘佛法的經典就是在一切經典之上,讓每個人能夠生起慈悲的心,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離開各種五陰之魔,天魔、煩惱魔、生死魔,離開這些常見、斷見、邪見。我們今天大家在這裡就是一個因緣法,生老病死也是一個因緣法。順因緣法就是要體會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空無相、無作、無起。所以維摩經裡面給我們確定了,法供養要符合大乘佛所說的經法“一實相”,符合解脫道的因緣所生法,這樣的法供養是最殊勝的供養。
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輪,就是能夠使一切眾生身心安住在正道上,不但他自己能安住,他感受到了法的受用,還能去給身邊的人表現,告訴別人也要來信仰,也要來學習,這就是轉*輪。我們講經也叫轉經,念經也叫轉經。什麼叫轉?就是佛講完了,我們聽到、記住、有受用了,再給別人講,幾千年來,就這樣一代代轉下去,這叫轉*輪,而不是*輪功說肚臍裡面有個*輪在轉。
經文: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
這個很重要,就是你要講法,要攝持一切聖賢的智慧。聖就是菩薩、羅漢、一切解脫的人,賢就是世間的偉人、了不起的人。比如說世間各種知識,比如孔孟之道,老莊之學,對眾生現實的生活有幫助的,我們都攝持進來。
永嘉禅的最後一講《實相法供養》,是講佛陀告訴我們修菩薩道、回小向大,在度眾生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樣的方法來觀察實相。
經文: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觀自身和佛身在實相面前完全等同。身體、心、(情緒、妄想)外物都是無來無去,當下遷流變化的。這就看到無我的空性,就是無所住,就是真心。
經文: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不去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也不去觀察事物的內在本質。否則就樹立了能觀和所觀的對立面。也不去觀色受想行識的本性是什麼,就連聞思的道理也終歸是妄想和概念。,這是直接契入真心的方法。要將色、相、性、體、力、作種種觀念都掃地出門,這樣才能體會到無我的本性。
經文: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
從五蘊開始觀察,觀察到六入。發現實相的境界是超過眼耳鼻舌身意的。正因為執著六根,執著這個身體和內在的思想,才會有生死輪回、迷惑顛倒。六入,外在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並沒有聚集在一起,這樣觀察自心實相,就超越了六根,就離開了三垢(業障、報障、煩惱障)。
色界就是身體,無色界就是思想,色界和無色界都是緣起的。要觀察除了身體和妄想,還有什麼可以拿來成佛?這樣就會順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願門)。
“空門”(勉強這樣說是空門)是身心具空,不再是由五欲六塵牽扯的生命;“無相門”就是不落入語言、概念,因為語言、概念都是一個相;“無願門”,大家看一下你的願望在哪裡?一定是想得到什麼,想達到什麼目的,一定是有個東西讓你可求,這就是有願。你現在把色相和內在的心念都捨棄了,既不能在色身上找願望,也不能在妄想中找願望,這就是順著無願門。
經文: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
“不自相”就是當捨棄了色心二法,不執著內在的感覺,不樹立 “我是空、我是自性、我是真性”的概念。
“不他相”就是不在生命之外另外找到一個東西;不是修行後可以到一個開悟的地方(這個地方可能是淨土),帶著一個強烈的“我”到一個解脫的世界去。
所以說修行很難,開始時候要發起這個心,想“我”解脫,因為輪回很苦,生起貪嗔癡的時候,我很痛苦,看到三惡道的時候很痛苦,是“我”想解脫。但是當慢慢用功下去就發現,三惡道的痛苦、人世間的痛苦正因為有那個“我”,假如沒有那個“我”,痛苦就不再找到你了。
“不一相,不異相”,一相就是常見外道,我們明白了真心佛性以後,就會把開悟當作一個境界,是否還有一個寶藏需要打開?其實我們找到最後,讓我們受苦的、迷惑顛倒的那個東西被激發出來了(我執是一個大騙局),我執的世界從此就袒露它本有的面目,是無我。解脫就是這樣的,而不是另外有一個解脫的境界。
“不異相”就是並沒有一個差別相。就像做夢那樣,夢境中有汽車、房子等等,但是當醒過來以後,發現全都是你的念頭的呈現,並不是有一個真實的汽車。再看看生活中的人我是非、人事紛纭,雜亂無章,當你的無明大夢一醒,你會發現這麼多夢全是你自己,就是這顆心。
經文: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
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也不在中間,因為在心性上是沒有分別的。我們有分別才有人我,如果沒有分別,我們看到自身的心性,其他眾生的心性是完全等同,相融相攝的。就像兩盞燈,發出的光都照滿了房間,在這兩盞燈的中間找一個位置,能找得到嗎?找不到。所以隨緣應物,不執著彼此、中間、人我對立。
你為了眾生,可以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但沒有“必須怎麼做”,因為所有一切都是生命的全部展現,沒有哪個是必須的。可以針對不同的根基,啟發不同的福德、智慧、善根。
經文: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觀察寂滅、涅槃,又不停留在涅槃的境界。把身心煩惱、妄想執著全部捨棄,這是寂滅。大乘菩薩要回小向大、發慈悲心,不永遠停留在涅槃的境界中,所以不住涅槃。不在生死裡停留,也不在涅槃裡停留。就像有病的人要先去醫院治病,病好了就要回到現實生活中,但如果有病的人,不去醫院,而還是在這裡,可能就病死了。這裡面有大小乘的區別,這是生命中兩重不相同的境界,是解脫道和菩提道的差異。
“不可以智知”中的“智”就是智慧,一切智。一切智就是共相的智慧,就是阿羅漢能證得的境界。你能看到我們身心世界完全相同的那個東西。你跟這個木頭相同的在哪裡?你內在的起心動念跟外在的山河大地相同的在哪裡?找到了共相,這個智就是一切智。
“共相”是什麼?人世間是苦的,但是我苦了,肚子可能不苦;生命是不淨的,身體可能很髒,內心也很多妄想,但虛空卻沒有不淨,這是“不共相”。我是無常的,虛空也是無常的(時空是可以被打破的),有相的東西都是無常的。觀察到無常了,這就有點相似了。
無常的背後是什麼?原來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無我”才是共相。身體是材料組成,思想也是材料組成,所以身心都是無我的,它做不了主;外在的世界也是緣起組合的,也是作不了主。你給這根柱子多加材料,柱子就大起來了;摳掉一些,就小了,這完全是材料的變化。虛空也是如此,東西堆積得多了,虛空就擁擠了;挖開了,空間又大起來了,它也是變化的。只有“無我”是它們的共性。所以解脫道要證得的終極涅槃就是“無我”。諸法無我才能契入涅槃,這就是共相智。
明白了共相智以後,以共相智來了解不共的菩薩智慧,回小向大,實際上這是開啟了禅宗明心見性的門。解脫道的人只要把痛苦解決了就完成了,而菩薩道是不僅要解決痛苦,還要活得開心快樂,還要讓一切眾生都能把痛苦處理掉。他的生命就活出了莊嚴。
一般的凡夫活得不夠莊嚴,而二乘人無法了解生命的實相。《涅槃經》說:二乘人不見佛性。所以,大家聽了大乘佛法要樹立正知見。
佛經裡面告訴我們生命的層層境界,要一層一層往上走。沒有解脫的人想了解解脫的境界,幾乎是不可能的。沒有到涅槃的邊緣,就不知道離涅槃有多遠,就不知道涅槃是真實不虛的。就像國家這麼大,你要只有到了國界邊緣,才會知道國界在哪裡。所以我們要通過修行打開智慧,以智慧達到解脫後,才能夠了解。
“不可以識識”就是,凡夫完全以知見來認識這個世界。連二乘的智慧都認識不了真實的世界,以凡夫的片面、狹窄的知識,來了解佛法的真性、諸法的實相,可能嗎?不可以。
經文:說眾菩薩所行之道,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
諸法實相就是前面所說的無修無證無散亂,圓滿無缺的大乘佛法。告訴大家要趕緊修解脫道,證得無我,而不能說:“大乘菩薩要度一切眾生,要不捨眾生。”然後就不要解脫了,這樣就還是凡夫,還在這裡流轉。
我們也要救破戒的眾生;讓那些諸魔外道、貪著重的人一聽到你的講法,就害怕,因為他知道會下地獄、會受苦。
你要是以法供養,就要以這些內容來供養。
經文: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
我們大家能聽到以上的經典,要能信解受持讀誦。首先相信、理解,然後接受,並保持每天聽來的這種智慧,還要讀誦經典。有的時候你不知道怎樣解釋佛法,讀誦經典就是讓你的語言文字很規范,然後以方便力為眾生說法(方便力就是我以我的能力為大家說法,你也以你的能力為眾生說法),這樣,你顯示出來、講出來、體會到的就很分明,沒有錯亂,不會糊塗。這個諸法實相、這幾個法印一定要抓住,然後你能夠去說法、去轉,這就是你能護法。這是真正的以法供養。
我們在坐的都是護法居士,最大的護法就是舉行講經法會,去讀誦經典。大家都明白了佛法的道理,按照這個道理去做了,這才是護法。有些人護法變成護人了,跟這個師父好,天天就在這裡,別的地方都不知道去了,或者心裡充滿了貪嗔癡,這樣就不是護法、護人,而是護貪嗔癡了。所以法供養的功德是最殊勝的。
經文: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诤,離諸我所。
一定要依照法所講的那樣去修行,一定要知道內在是無我,外在是無眾生。認識到無我無人,一切法皆空,你對因緣果報還要不違背。例如你明明想自己快樂,卻造了惡業,將來要接受痛苦的果報,這叫違背因果。如果你可以承擔這個果報,就叫不違背;如果你怕受痛苦呢,你就造善業,接受善的結果。
經文: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
漢傳佛教告訴我們,語言只是暫時的,是具有時代性的,所以我們要知道佛經文字背後的那個意思,這就是依義不依語。智就是智慧、有真修實證的人,有道德標准的人,有人生境界的人,他是實踐過來的,是有智慧的。但是知識呢,是不需要通過實踐的。講得天花亂墜,但內心充滿了痛苦,那叫有知識沒有智慧。現在社會當中有很多有知識沒有智慧的現象。
不了義就是方便權巧,你摔跤了,叫你爬起來,然後要往前走,這個時候往前走就比爬起來更加了義,叫你爬起來是暫時的方便權巧,而不是應該要走路的時候還在想爬起來以後再爬到哪裡去。所以,這些針對性的,包括忏悔、破除我執、打七、誦經、念佛種種現象都叫做不了義,有為法都叫做不了義。了義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無來無去,無造作,無知無識,無有為、無有為,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聲香味觸法,這一下全部沒有了。要依了義的經典,而不依不了義的。依了義就是你能明白真心,依不了義的最高境界,可能你是得到福報,要不是最高境界的話,可能你是增加執著。執著的人特別多,所以有些人越修越煩惱,因為他依不了義的經、而不依了義的。了義的是你的心性、不了義的是你的因緣果報,是世間法。
依法不依人,這點尤其重要,他們講藏傳佛教四皈依,首先要皈依金剛上師,我們漢傳佛教就直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是依法不依人,他們是依人然後再依法。那個人要是有法,那依上去還行,要是沒有法,依上去就完蛋了。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佛法,不能把佛法當人情來看,包括你來聽法也不要說是你給法師面子,當你內心升起法喜,真的想聽法了,才會受用,如果不是以這樣的心態聽法,不會受用,也很累。
經文: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法供養的內容有兩條:第一條是你懂了佛法之後,趕緊做推銷員,接受多少馬上推銷出去;第二是你趕緊自身來受用。你自己拿了藥給別人吃,但自己卻不吃這個藥,病還是治不好,有時候能夠給別人治病,自己要先用,自己能夠如法用功地修行,也是最上的法供養。自己能夠把法來傳授給別人,也是法供養。所有的別的供養中,只有這兩種法供養最為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