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1世紀中國佛教教育的思考
內容提要:
本文從三個方面對我國漢語系佛教教育的現狀進行了分析,認為佛教教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培養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任務空前緊迫,強調問題的關鍵在於改進思想觀念和教學與管理體制。進而圍繞這兩大方面問題,提出了21世紀中國佛教教育應確立的理念以及與此相應的神聖使命,並就當前佛教教育的一些具體問題,如辦學資金、課程設置、教材編制、師資培訓、居士教育和運用計算機及其網絡等問題,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中心詞:21世紀 佛教教育 思想觀念 教育體制
佛教傳入我國漢地已有兩千余年,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漢傳佛教,在世界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近二十多年來,中國大陸佛教正走向全面復興,如何在新世紀中使漢傳佛教再創輝煌,已成為當前佛教界和學術界關注的重要話題。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如何辦好佛教教育。
一、我國漢語系佛教教育的現狀
佛教教育工作,事關佛教人才的培養,關系佛教百年大計。已故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於1992年在上海召開的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當前和今後相當時期內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把培養人才提高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引起了一切關心佛教教育事業的人士廣泛共鳴。八年多來,我國漢語系佛教教育事業有了新的發展,初中高三級佛教院校已發展到三十多所,僧伽教育逐步走上軌道,尼眾教育的發展尤為突出。各級佛教院校培養了一大批佛教人才,其中不少人在佛教崗位上發揮了骨干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會議的目標多數都未能實現,不僅過去佛教教育存在的問題有待解決,今天更面臨許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佛教教育工作的形勢還是相當嚴峻的,培養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要求空前緊迫。主要表現在:
1、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較好的貫徹落實,佛教寺院日益增多,佛教信眾達一億以上,而僧人相對較少,尤其是整體素質偏低;“文革”以前培養出來的老法師越來越少,佛教市場出現了若干真空地帶,這給附佛外道和邪教以可乘之機;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些外來勢力侵害佛教界合法權益的現象比比皆是,教內苦於人才奇缺,應接不暇。
2、中國是佛教的第二故鄉,寺院眾多,三大語系齊全,而我們的佛學研究水平卻與此極不相稱,不僅與國外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與國內學術界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全國已初步形成了高中低佛教教學體系,但在師資水准、適用教材等方面還極不規范;碩士和博士人才極度缺乏;我國佛教界的對外交往日益增多,而缺乏深層次的交流;我們派出去的留學僧少,且未能引導他們回國,安心在佛教中充分發揮作用。至於接待海外留學僧更少。
3、教內有些長老缺乏全局觀念和未來眼光,對培養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一些佛學院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學院管理等方面不盡人意。例如對佛教教育事業在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遠遠少於用在修廟、塑像、開光、升座等方面的投入;我們對電化教學、計算機運用、建立佛教網絡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佛教教學資源;二十年來各級佛學院培養了不少人才,卻有相當一部分人未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高層次的人才更是缺乏,一些學僧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未能荷擔起住持佛法的重任;對廣大居士普及佛化教育不夠重視,更缺乏對居士骨干的專門培訓。
如此等等,說明佛教現實的需要和人才的奇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們的一些觀念和佛教教育事業遠遠跟不上形勢的發展。這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原因。我認為,問題的症結,一在於思想觀念,二在於管理體制。趙樸老常說,各級佛協都要將培養人才工作當作頭等大事來抓。但如何來抓?我看關鍵還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進體制,靈活管理,以認真務實的精神解決好佛教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二、 21世紀中國佛教教育的理念與使命
當前我們正跨入21世紀。這將是一個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流的世紀,是一個各種宗教由對立走向對話、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並駕齊趨的世紀。而佛教一向崇尚和平,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作為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佛教在這一世紀,無疑負有許多神聖的使命。其中一個重大的使命、也是我們完成其它使命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大力發展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就廣義言,佛陀創立的八萬四千法門,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教育體系;從狹義來說,則專指叢林式的或學院式的佛教教育。與一般偏重知識與技能傳授的世俗教育不同的是,佛教教育著重於教導人們如何修行,完善人格,服務社會,淨化社會,乃至如何成佛作祖。佛經常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即反映了佛教教育的這一重要特點。因此佛教教育實際上是一種道德性教育、普世性教育和終身教育。
弘揚佛法或辦佛教教育無不強調兩大原則,一個是契理,一個是契機,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在今天,這兩大原則遇到空前的挑戰。一是佛教發展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形成了龐大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佛教文化,只有對佛法深有研究者和有修有證者,才可能從中認識佛法真谛,並使自己的言行契合佛理;二是近百余年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宗教和思想文化體系競爭日益激烈,佛教從來沒有面臨如此之多復雜的情境和不同的根機。佛教需要有一大批有識之士對此進行認真的研究,並作出艱苦的努力,才能使佛教適應時代,適應不同的社會,契合眾生之機。時代在呼喚人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顯然,只有契理契機地辦好佛教教育,培養出一大批佛教研究人才、教學人才、寺院管理人才和有修有證的高僧大德,才能使佛教發揚光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21世紀佛教最重要的使命,第一是辦教育,第二是辦教育,第三還是辦教育。
現在各國的競爭十分激烈,都十分重視“科教興國”,而各宗教的競爭同樣十分激烈。因此從佛教來說,不妨提倡“科教興教”。只有大力發展教育,並汲取某些科學的方法,借助於某些科技成果,才能振興佛教。
如上所述,當前我國佛教教育存在兩大關鍵問題, 一是思想觀念有待改進,二是管理體制有待完善。因此要辦好佛教教育,必須從這兩方面入手。
(一)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確立21世紀佛教教育的新理念
第一,應推行全方位教育。自上個世紀以來,我國佛教教育實現了由傳統的叢林式教育走向學院式教育的轉變,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可謂成效顯著。然而學院式教育弊端也不少,偏重於知識的傳授。而且現在有一種傾向,即將佛教教育局限於僧尼、局限於寺院、局限於課堂、局限於學生階段,這不大符合佛教的宗旨和佛教教育的特點。因此在21世紀,我們應大力倡導和促進全方位教育。具體來說,即應以學院式教育為主,輔以叢林教育、函授教育、網絡教育;在佛教理論課的基礎上輔以各種文化課和修行實踐課;在普通教育的基礎上,發展各種專門的教育;在學歷教育的基礎上,輔以短期培訓、繼續教育乃至終生教育;在僧尼教育的基礎上,開展居士教育、大眾化教育,甚至還可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普及佛教教育。例如:各地舉辦的各種培訓班、夏令營、講經法會,四川佛教界舉辦的函授教育,港台和東南亞佛教國家舉辦的短期出家活動,計算機網絡上開設的佛教網站、佛教網頁等等。21世紀應將這些大大向前推進一步。
第二,應處理好學與修的關系。記得《論語》中有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想學佛乃至辦佛教教育也是這樣,應注意教觀相資,學修並重。不過對廣大佛教徒來說,應“學修並進,以修為主”。這裡的修不單指念佛坐禅,還包括基於佛教的理念修六度萬行。對佛學院的學生來說,則應“學修並進,以學為主”。這裡的學不單指學習佛經,還包括對“五明”的學習。
第三,應重視素質教育。21世紀的佛教教育,應貫徹“人間佛教”的思想,以人為本,著眼於素質教育、完善人格。具體來說,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這裡的所謂德,是指愛國愛教、具有良好的宗教操守和修養;所謂智,是指具有良好的宗教學識,善於用佛教緣起性空等思想觀察思考問題;所謂體,是指身心合諧、健康,具有良好的體魄;所謂美,是指基於佛教的理念、禅的意境,對佛教文學、建築、音樂、美術乃至自然山水等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所謂勞,是指具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吃苦耐勞的精神。應改變過去那種忽視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片面強調德或才的現象。
(二)改進教學和管理體制 加強佛教院校自身建設
大家知道,東南亞一些佛教國家的佛教教育,得到政府乃至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在許多方面是與國家的教育體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而在資金、師資、學校規模、教學水平等方面能達到較高的要求;即以日本、韓國的佛教教育來說,依靠社會團體、宗派力量,也能達到一個相當的水平。而在我國,多年來,中國佛教協會一直致力於建立一種初中高相互銜接的三級佛教院校管理體制,這是十分必要的。但由於各級佛學院均建於寺院,比較分散,且多依附於寺院,形成不了規模;而且在資金、師資、課程設置、教學設施及管理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因此三級教育體制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目前佛教教育體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是我國大一統集權思想的體現,在佛教恢復之初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現在已有許多方面不適應民主化潮流和市場經濟的環境以及佛教發展的形勢。雖然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大陸的佛教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與東南亞佛教國家和日本、韓國存在相當差距,而且與台灣的佛教教育也存在一定差距,這與豐富的漢語系佛教及我國的國際地位是很不相稱的。因此我以為,除了更新觀念外,還應從改變佛教教育管理體制著手。
1、佛教界應從教材、師資、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乃至等級考評認定等方面,切實建立起初中高相互銜接的三級佛教院校管理體制,要有可操作性,僅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過去我們僅限定有一所高級佛學院,即北京中國佛學院。現在看來,這種人為的硬性規定已極大地制約了佛教教育的發展。宜由中國佛教協會牽頭,各地和各寺可采取聯合辦學的方式。應當制定一套嚴格的規范性的評價標准,符合標准的則中低級的可以成為高中級,不符合標准的,高中級的也可降級,從而形成一種競爭性的激勵機制。這樣有利於發揮地方辦學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
2、應鼓勵和支持各佛學院與社會力量合作辦佛教教育。可以是佛教界委托有關大學的宗教系培養人才,也可以請一些大學教授到佛學院授課,也可以佛教界和民間財團及相關的大學合作辦若干綜合性的和專科類的佛教大學。還可以為一些宗教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宗教系培養人才,並創造條件接受海外留學生。我國三大語系佛教院校之間也可進行合作培養人才,這樣就可更多更快地為佛教培養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增進我國佛教界與學術界和各國佛教界的交流。長遠來看,也完全符合國家和社會有關方面的利益。目前我們有些佛學院已在這方面初步做了一些嘗試。
3、在教學體制、編訂教學大綱等方面,應體現大乘佛教即世而出世的精神,在21世紀作適當調整。應面向現實,改變佛教那種神秘化、巫術化、來世化的形象;面向大眾,改變佛教那種脫離大眾的經院化、貴族化傾向;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使佛教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利益更廣大的人群。尤其是佛學研究,應與學界和國際接軌。《地持》雲:“菩薩學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五明處求”。五明即包括佛學,語言、音韻學,邏輯學,醫藥學和各種技藝類的學問。為了適應時代,更好地弘揚佛法、住持佛教,佛教教育不僅要建立健全高中初三級相互銜接的教學體系,還應將普通教育和各種專門教育相結合,設立佛教師范學院、佛教文化藝術學院、寺院管理學院等專門的宗教院校和若干佛教研究機構。應把教學與研究結合起來,加強與相關的大專院校或學術界的學術交流,並在條件成熟時創辦佛教自己的綜合性大學;應與各國佛教界加強交流,多層次地互派留學生。
4、應積極尋求各級政府的理解、支持,在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許可的范圍內,建立和運作佛教院校教學和管理體制。此外應強化和充分發揮各級佛教協會的指導作用和橋梁紐帶作用,以聯合四眾的力量辦好佛教教育。
5,應改進現有的用人機制,積極營造人才健康成長的環境,這是體現佛教教育的宗旨與價值的重要一環。人才應當自重、自強,更需要尊重、需要關心、需要有發揮其所長的環境和機遇。因此,在對待人才的問題上,我們要糾正那種葉公好龍、五大郎開店或任人唯親的心態。我們不僅要善於培養人才,還應善於發現人才,善於運用人才,要切實改變那種一方面是人才奇缺,另一方面是大量人才流失或被埋沒的現象。
(三)關於佛教教育一些具體問題的思考
除更新觀念、改進體制外,我國佛教教育還有許多具體的問題亟需解決。需要依靠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真抓實干,予以解決。
經費不足一直是困擾佛教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大因素。我們應當拓寬籌資渠道,充分發揮地方辦學的積極性,有條件的地方都應設立佛教教育專項基金,專款專用,集中用於佛教院校的建設。
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於師資。解決師資問題,一是要提高師資的地位和待遇,以體現佛教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二是要加強培訓,不斷提高師資的水平。我們至今沒有一所佛教教育和師范學院,這是不正常的。全國佛教界有必要集中精力辦一所研究佛教教育學和供法師進修、培訓的這樣一所佛學院 ,在此前可先辦幾期教師進修班。
課程設置是關系到辦學方針和能否造就有用人才的大問題。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容易造成學僧想學的學不到,學到的用不上,不僅會挫傷學僧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關系到他們日後能否適應佛教界的實際和社會的發展、住持佛教、弘揚佛法的問題。原則上初中級佛學院應以基礎佛學課和文化課為主,適當安排一些知名法師和專家學者作專題講座;高級佛學院或中級佛學院專修班則應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所修專業設置課程,如英文、日文、梵文、藏文,藏語系、巴利語系課程,佛教教育學、心理學、編輯學、佛教音樂學、建築學、文學以及雕塑、繪畫藝術等。應適當安排一些選修課,多組織一些專題講座,以擴大學僧的視野,提高學僧獨立研究的能力。要逐步改變那種主要根據師資設置課程的情況。
佛教教材不統一、規范,不僅使初中高三級佛學院教學無法銜接,而且也無法反映或檢驗一個佛學院的教學水平。目前教內外已出版了不少有價值的佛學專著,近二十年來各地佛學院也已找到一些適用教材,現在到了匯總、編制和審定的時候了。應審定一批,推薦一批,不足部分則組織力量編撰。應由中國佛教協會會同各佛學院、研究所以及一些學術界的專家學者來做這一工作,佛教界必須把這件事當作一個大事來抓。
居士教育問題一直是佛教教育的薄弱環節。*輪功等邪教或附佛外道的盛行把這 個問題暴露無遺,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解決之道,一是要改變觀念,把居士教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二是要開辦佛學院居士班和函授班、佛協工作人員培訓班等;三是要以各種形式大力開展弘法活動,如各佛學院定期舉辦講經法會、禅修或念佛法會、各種夏令營,辦佛教報刊、設佛教網站、網頁等。
計算機運用及其網絡的建立,對於寺院管理、佛學研究、佛教文化的傳播和弘揚佛法,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正處於信息時代,信息把各個國家、各種民族、社會各界以及各大宗教密切聯系在一起,而計算機網絡是最便捷有效的工具或載體。佛教院校應率先運用計算機,並建立佛教教育網絡,充分開發和利用網上佛教資源,增進佛教院校間的聯系,提高工作效率。同時積極開展網上弘法,淨化網絡空間,甚至可以開辦網上佛學班、網上佛學院。 中國是佛教的第二故鄉,佛教歷史悠久,三大語系齊全,寺院眾多,各民族佛教徒多達上億人。中國佛教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人才資源,為佛教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歷史上佛教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21世紀,漢語系佛教將日益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趙樸老在上海會議上指出:“培養人才,培養繼承傳統、順應時代、德才兼備的合格的佛教事業接班人這一歷史使命,落到了老一輩大德長老、諸善知識們的肩上。我們如果認識不到這一歷史使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現在起不把主要的精力、財力投入到佛教教育事業這方面來,就有負於佛祖和古德,對不起後人,就會犯無可彌補的歷史性錯誤。”(因此,在新世紀到來之際,中國佛教界要齊心協力,通過我們這一代乃至幾代人的積極努力,在21世紀,使我國的佛教教育事業有一個大的發展,大的飛躍,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的多方面的佛教人才,為佛法的弘揚和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事業作出新的歷史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