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開示
2010.2.22
問:“心動不如行動”在宗教中如何運用?
師: 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自古事成者行之,未成者思之,所以才有今天的“心動不如行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何以故?人人內在皆是明師,皆是無上佛。
春節期間來了這麼多菩薩為寺廟做貢獻,貢獻的大小不論,只論發心。萬行常說,做不好是能力問題,不做是心態問題;沒有做不好的事,只有發心不夠。
古人說:“存佛心,說佛話,做佛事,當下乃活佛也。”我們倒好,時時凡夫之心,處處凡夫所為,口中常念成佛,豈不顛倒!古人又說:“修行如初,成佛有余;不改其志,何事不成?”本來我們人人內在皆是無上佛、自在佛,只因種種惡習不除,被其擋道,結果個個皆是凡夫。能管住身口意者,即是佛。
學佛之人的通病是總喜歡拿佛的標准去衡量別人,而不檢測自己。在佛眼裡,人人都是佛。在凡夫眼裡,佛也是眾生。求全責備者,無人可用。用人之長,避人之短,則處處皆人才。
信佛、學佛,信佛者無成佛之期,學佛者當下是佛。你是信還是學?學者行之,信者言之。言之為表,行之為心。心表不一,乃顛倒之人。
紅塵未得,出世未證,豈不哀哉!自古成佛做主者,先王後主次豐之。凡聖一念間,有誰能轉?皆是聽之而未證!
新來的居士忙了十多天,今天把時間留給你們,希望你們來東華寺都能有所感悟,有所收獲。來的時候不懂,是你們的事;走了之後還不懂,那就是萬行的事了。
問: 我第一次打坐,覺得心跳、氣喘,身體來回打晃。是不是我身體有什麼毛病?
師: 這跟你的修法有關系,你要向你傳法的師父請教。修行的路上必須有一套完整的修行方法,在四禅之前都要有人指導。
問: 我平時老想說話,老想笑,不說就會憋得慌,這是怎麼回事?
師: 心沒有沉下去。
問: 我身體不太好,腰痛,呼吸不太正常,通過打坐能不能調好?
師: 調不好,除非有明師教你。憑著自己的想象,不僅調不好,還可能越來越嚴重。你還是去看大夫為好。
問: 打坐時能馬上空掉,感覺自己在空中,與虛空一體,看到好多眾生非常可憐。這是一種什麼現象,可以繼續這樣下去嗎?
師: 如果用四禅八定來衡量,還是屬於意識范疇,但能夠這樣也很難得了。下一步不應該住在這種境界上,應該像佛門裡說的“人空,我空,法也空”,不應該有能觀和所觀的存在。這個階段是對的,但應該繼續下去。信心不退,行願不退,即是三賢。
問: 您說要時時刻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那沒有念頭的時候呢?
師: 有念看念,無念持覺。
問: 有時候也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也能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但就是不能轉化它。那是什麼原因呢?
師: 繼續練下去,要借事練,借人練。
問: 我每次來到東華寺都非常高興,快要走的時候就難過得不得了,我不知道這樣的狀態是不是需要去轉化它?
師: 你只是頭腦在用功,沒有學會在心上用功。如果心啟動的話,無論你在哪裡,都能和你景仰的明師隨時溝通。因為心是沒有時空的,只有頭腦才有時空的存在。一個學佛的人,尤其一個靜坐的人,如果不能隨時隨地感受到與萬物同一體,說明他的信心還未生起。一個虔誠心真正生起的行者,走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感受到與明師、三世諸佛同一體。
問: 我也能感覺到時時和上師相應,能感覺到上師的加持。但是,對上師還是非常依戀,這種非常愛師父的現象是不是正常啊?
師: 長期下去就不正常了。
問: 為什麼其他時候我並不會這樣,只有想到師父的時候才會這樣?
師: 說明你一直在這個階段原地踏步,一次兩次,豈能有第三次?
問: 我做事的時候就會跟金菩提上師融為一體,總能感覺到他的呼吸聲,和他的每一個動作,不知道這是什麼狀態?
師: 也對,都是過程,但不應該在這個階段停留太久。一個修行人身心出現任何境界都是對的,但是不應該長期處於同一種境界裡面。如果每天都在進步,會有不同的沿途風光。如果始終是同一種風光,那意味著什麼呢?
古人說:“喜怒哀樂不動者有乎!”有!祖師們做到了,他們的境界多高啊!在喜怒哀樂的時候,本來面目如如不動,不會被喜怒哀樂所左右,真的是不增不減,不來不去。想想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一天不是隨境而喜怒哀樂?一個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遇到境界,他的菩提心會減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