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禅師語錄撷要》
◎ 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淨心之要,無如念佛。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 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已無念心體惟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谛。即念聲聞法界也。或與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蠕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十惡者。即殺。盜。YIN。妄言。绮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是。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他人矣。
◎ 一切境界,唯業所感,唯心所現。
即其現處,當體即心。凡在有心。不能無境。不現佛境。便現九界之境。不現三乘之境。便現六凡之境。不現天人鬼畜之境。便現地獄境界。佛及三乘所現境界。雖有優降不同。要皆受享法樂而已。三界諸天所現之境。但唯用禅定五欲之樂。人道之境。苦樂相間。各隨其業。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樂少。至於地獄。則純一極苦。如人夢中所見山川人物。皆依夢心所現。若無夢心。必無夢境。設無夢境。亦無夢心。故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於因中察果。當須觀心。設於果處驗因。當須觀境。故曰。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果必從因。因必克果。茍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猶不念佛求生淨土者。吾不信也。
◎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回未出。難免墮落。豬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此個人身。最為難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每一言之。衣毛卓豎。時一念及。五內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理有所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忏除。積劫善根。難已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然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於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則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深信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诳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虛願。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遍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饑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诳語。彌陀世尊便為虛願。有是理乎哉。
◎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為直截痛快。何也?以見性難而作佛易故。何為見性?離心意識。靈光迸露。始為見性。故難。何為作佛?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為作佛。故易。經雲。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豈非以想念於佛即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無二致。而見性作佛。難易相懸若是。豈非念佛較之參禅。尤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語。一是佛言。何重何輕。何取何捨。學者但當盡捨舊習。虛其心。平其氣。試一玩味而檢點之。當必首肯是說為不謬矣。
◎ 一念悟,隨淨緣,即佛法界。迷,隨染緣,即九法界。
最初迷真起妄。則曰一念妄動。末後返妄歸真。則曰一念相應。是則起妄之後。歸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是故一念悟。隨淨緣。即佛法界。迷。隨染緣。即九法界。十方虛空。是此一念迷昧。一切國土。是此一念澄凝。四生正報。是此一念情想合離。四大依報。是此一念動靜違順。唯依此念。變現諸法。離此念外。無法可得。原此一念。本是法界。從緣而起。緣無自性。全體法界。故得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法爾具此威神。法爾具此功用。今以此念。念於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鏡交光。相含互照。此橫遍十方之相也。若約豎窮三際。則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帝網珠光。難齊全體。南柯夢事。略類一班。此理悟之最難。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擔。終必全身受用。
◎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心何以能轉業。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業何以能縛心。心依常分。任運作受。即為業縛。一切現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又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能縛心。即前境來報。不定而定。然業乃造於已往。此則無可奈何。所幸而發心與否。其機在我。造業轉業。不由別人。如吾人即今發心念佛。求生極樂。或觀依正。或持名號。念念相續。觀念之極。則心與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極。則心能轉業。而前境之娑婆。轉為極樂。胎獄之來報。轉為蓮胞。便是樂邦自在人矣。若正恁麼時。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與佛合。則業能縛心。而前境仍舊。來報依然。還是忍土苦眾生也。然則我輩有志出離。求生淨土者。可弗惕然而警。奮然而發也哉。
◎ 淨土門中,以願為最。凡有願者,終必能滿。
如郁頭藍弗。習非非想定於水邊林下。每定將成。多為魚鳥所驚。因發惡願曰。吾他日後。當作飛狸。入林食鳥。入水食魚。後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壽活八萬大劫。天報既終。遂墮為飛狸。入林水以食魚鳥。此惡願也。與性相違。尚有大力用。八萬劫後能滿。況稱性之善願乎。神僧傳。載一僧於石佛前。戲發願曰。如今生生死不了。願來生作威武大臣。後果作大將軍。此戲發之願也。尚終得遂。況至誠所發之願乎。復載一僧。博通經論。所至無所遇。乃咨嗟歎息。傍一僧曰。汝學佛法。獨不聞未成佛果。先結人緣。汝雖明佛法。其如無緣何。其僧曰。我即終於此乎。傍僧曰。吾代汝為之。問其僧有何所蓄。曰。無他。僅余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變價置買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鳥昆蟲甚多之處。置食於地。復教以發願。乃囑曰。汝二十年後。方可開法。其僧如所囑。至二十年後始開法。受化者多少年。蓋皆受食之禽鳥昆蟲也。此願力之不可思議也。尚能以他人之願。攝彼蟲鳥。脫異類而入人道。豈自願不能自度耶。佛以四十八願。自致成佛。而我所發之願。正合佛攝生之願。此則直以發願。便可往生。而況佛有不思議大慈大悲。如瑩珂。酒肉無擇之人。後閱往生傳。每讀一傳。為一首肯。遂斷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現身慰之曰。汝陽壽尚有十年。當好念佛。吾十年後來接汝。珂曰。娑婆濁惡。易失正念。願早生淨土。承事諸聖。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後來接汝。三日後果得往生。又懷玉禅師。精修淨業。一日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一人執銀台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進。志在金台。今胡不然。銀台遂隱。玉彌加精進。二十一日後。復見佛菩薩徧滿虛空。前持銀台者易金台而至。玉遂泊然而逝。劉遺民。依東林。結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見佛現身。劉念曰。安得如來手摩我頭乎。佛即手摩其頭。復念曰。安得如來衣覆我體乎。佛即以衣覆其體。嗚呼。佛之於眾生。無所不至。真可謂大慈悲父母矣。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頭即摩頭。欲衣覆體即覆體。佛既慈悲一切眾生。豈獨不慈悲我乎。佛既滿一切眾生之願。豈獨不滿我之願乎。大慈悲心。無有揀擇。安有此理。是以真能發願。則信在其中。信願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願行三種資糧。唯一願字盡之矣。
◎ 珍重念頭,愛惜光陰。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精神,即念頭也。)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淨業。倘置佛名而別修三乘聖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鈞之弩。為鼷鼠而發機。況造六凡生死之業乎。倘置淨業而別取權乘小果。亦是虛度光陰。亦是以如意寶珠。而貿一衣一食。況取人天有漏之果乎。如是珍重。如是愛惜。則心專而佛易感。行勤而業易精。果得真生淨土。親見彌陀。時承開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證法界。延一念為長劫。促長劫為一念。念劫圓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愛惜之報乎。
◎ 淨土一門,信願持名。不必求悟,不須忤業,不須斷惑。
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開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否則便為盲修瞎練。不免撞牆磕壁。墮坑落塹矣。唯淨土一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親知親見之境界。非彼三乘賢聖。所能知見也。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為知見。不必另求悟門也。余門修道。必悟後依法修習。攝心成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所發之慧有勝劣。所斷之惑有淺深。然後方可論其退與不退。唯此淨土門中。唯以信願之心。專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身後決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轉。又余門修道。先須忏其現業。若現業不忏。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矣。修淨業者。乃帶業往生。不須忏業。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又余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盡。則分段生死不盡。不能出離同居國土。唯修淨業。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既生彼土。則常常見佛。時時聞法。衣食居處。出於自然。水鳥樹林。皆悉說法。同居土中。橫見上三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圓證三種不退。一生便補佛位。然則淨土一門。最初省求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忏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學者當細心玩味而詳擇之。毋以一時貢高。失此殊勝最大利益也。
◎ 唯心所現,唯業所感。
一窮人遙望。見錢一串。就而取之。乃蛇也。遂瞠立於其傍。復一人至。得錢一串攜去。夫錢非蛇也。而蛇現者。唯業所感。唯心所現也。錢上之蛇。固是業感心現。而蛇上之錢。獨非業感心現乎。錢上之蛇。一人之別業妄見也。蛇上之錢。多人之同分妄見也。一人之妄見。其妄易知。多人之妄見。其妄難知。以易知例難知。難知亦易知矣。然則蛇固蛇也。錢亦蛇也。推此而往。內而根身。外而境界。由一方而至十方。以及四大部洲。三千大千世界。皆此錢上之蛇也。但唯心之蛇既現。便能螫人。唯心之錢既現。便得享用。非謂唯心。便無外境。且娑婆之穢苦。贍養之淨樂。皆唯心現。唯心之穢苦既現。則遭大逼迫。唯心之淨樂既現。則得大受用。既穢苦淨樂皆唯心現。何不捨唯心之穢苦。以取唯心之淨樂。而乃久經長劫。甘為八苦之所交煎也哉。
◎ 心緒多端,重處偏墜。如人負債,強者先牽。
吾人生死關頭。惟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
◎ 信心切願,是為重心。而修淨業,臨終必生西方。
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若正修淨業時。倘達磨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禅。汝但捨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禅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於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亦秪可向佛稽首陳曰。我先禀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其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果得染緣已盡。則臨終時。雖欲輪回境界再現在前。亦不可得。果得淨業已熟。則臨終時。雖欲彌陀淨土不現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如古德臨欲命終。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專心待佛。後佛現。乃曰佛來也。遂合掌而逝。夫臨欲命終。四大分張。此何時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願不到十分堅固。當此時。對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謂千古修淨業者之標榜矣。
◎ 夢雖同,所夢未嘗同也。
有禅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既同是一夢,修之何益?予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極苦,何若夢受極樂之妙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夢之又夢,輾轉沉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覺之又覺,漸至於大覺者也。夢雖同。所以夢者未嘗同也。可概論乎。
◎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
以持名念佛,乃諸佛甚深行處。唯除一生所系菩薩,可知少分。自余一切聖賢,但當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況下劣凡夫乎。然十一善法,以信居初。信心之前,更無善法。五十五位,以信為始。信位之前,別無聖位。故菩薩造起信論。祖師作信心銘。以信心一法,為入道要門也。昔王仲回問於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楊夢仲回致謝。謂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楊後見仲回之子。問及仲回去時光景,及去之時節。正楊得夢之日。噫!信之時義大矣哉。
◎眾生乃彌陀心中之眾生。彌陀乃眾生心中之彌陀。
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屬佛。亦不偏屬眾生。若以心屬彌陀。則眾生乃彌陀心中之眾生。若以心屬眾生。則彌陀乃眾生心中之彌陀。以彌陀心中之眾生。念眾生心中之彌陀。豈眾生心中之彌陀不應彌陀心中之眾生耶。
但佛悟此心。如醒時人。眾生迷此心。如夢中人。離醒時人。無別夢中之人。豈離夢中之人。別有醒時之人耶。但夢中之人,當不自認為真。亦不離夢中之人,別求醒時之人。唯應常憶醒時之人。憶之又憶,則將見大夢漸醒,而夢眼大開。即夢中能憶之人,便是所憶醒時之人。而醒時之人。非夢中人也。夢中人眾多。醒時人惟一。十方諸佛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別。法爾自妙之法也。念佛之意。大略如此。
◎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二語。上句說事,下句說理。事是即理之事。謂生即不生,非直以生為生也。理是即事之理。謂不去而去,非直以不去為不去也。兩句作一句看,則事理圓融。所謂合之則雙美也。若兩句作兩句看,則事理分張。所謂離之則兩傷也。若不合此兩句作一句。便當演此兩句作四句。謂生則決定生,生而無生。去則實不去,不去而去。雖為四句,義亦無增。合為一句,義亦無減。總一事理圓融耳。與其執去則實不去之理。不如執生則決定生之事為得。何也。以執事昧理,猶不虛入品之功。若執理廢事,便不免落空之诮。以事有偕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以有生為生,則墮常見。以不去為不去,則墮斷見。斷常雖同一邪見,而斷見之過患深重。故不若執事之為得。然總不如圓會二句為佳耳。
◎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
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阿祈達王臨終。為趕蠅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遂墮為毒蛇。一婦人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僥幸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至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唯此一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不生淨土。更生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 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既舉。則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義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猶不念佛者。則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唯是觀經一經綱宗法要。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不唯釋迦一佛法藏綱宗。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謂學雖不多。可齊上賢也。
◎ 所念之佛,全德立名。以名召德,德外無名。
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離四句,本絕百非。本徧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裡信入。
◎ 造重業,縱殺心,結深怨,感苦果,皆由殺生。
殺生一事,過患至為深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生可殺乎。造重業,縱殺心,結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殺所致。是以殺心漸猛,殺業漸深。漸以殺人,以及殺其六親。甚而積為刀兵大劫。可悲也矣。蓋皆由不知戒殺之所致。茍知戒殺,牲且不忍殺。況殺人乎。況殺六親乎。牲不忍殺,刀兵大劫。何所從來。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知人之父兄不可殺,亦戒殺之漸。但不知殺父兄者,由於不戒殺始也。
人之所以不戒殺者,由於不達因果之理。因果者,感應也。我以惡心感之,人亦以惡心應。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應。人但知感應見於現生,而不知感應通於三世也。人但知感應見於人道,而不知感應通於六道也。果知感應通於三世六道,六道中皆多生之父兄,殺可不戒乎。
◎ 一句彌陀,唯心為宗。三量楷定。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此惟心之義,須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現量。比量。聖言量也。現量者,謂親證其理也。如羅什大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佛缽,喜而頂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缽甚重,何能頂戴。是念才動,忽失聲置缽。遂悟萬法唯心。高麗元曉法師。來此土參學。夜宿冢間,渴甚。明月之下,見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飲之,殊覺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見其水為墓中控出,遂惡心大吐。乃悟萬法唯心。便回本國著述。此皆現量親證也。比量者,借眾相而觀於義。比喻而知也。諸喻之中,夢喻最切。如夢中所見山川人物。萬別千差,皆不離我能夢之心。離夢心外,別無一法可得。即此可以比喻而知。現前一切萬法,但唯心現也。聖言量者,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千經萬論,皆如是說。
◎ 謂由有理具,方有事造。理若不具,事何所造。
所以理具,但具事造。離事造外,無別所具。由有事造,方顯理具。事若不造,爭知理具。所以事造,只造理具。離理具外,別無所造。只此一念心中,本具十界萬法。即此一念隨緣,能造十界萬法。理具。如金中本具可成瓶盤钗钏之理。事造。如隨工匠爐錘之緣,造成瓶盤钗钏之器。又理具。如面中本具可成種種食物之理。事造。如水火人工之緣,造成種種食品也。
◎ 真心。妄心。名體同異。
佛法中有名同而體異者。有名異而體同者。名同體異。如心之一名。有肉團心。有緣慮心。有集起心。有堅實心。肉團心。同外匹大,無所知識。緣慮心。通於八識,以八種識皆能緣慮自分境故。此則是妄。集起心。唯約第八,以能集諸法種子。能起諸法現行故。此則真妄和合。堅實心者。即堅固真實之性。乃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今言唯心者。乃堅實純真之心也。名異體同者。如諸經中所說真如。佛性。實相。法界等。種種極則之名。皆此堅實純真心也。
◎ 本有。現前。
諸經皆言無始本有真心。夫既曰本有,即今豈無。而今現有,即本有也。若無無始,則無現前。若離現前,豈有無始。是故不必高尊本有,遠推無始。但現前一念心之自性,即本有真心也。以現前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離此現前一念之外,豈別有真心自性哉。古德雲,威音那畔,(謂無量劫前)不離今世門頭。眾生現行無明,即是諸佛不動智體。其庶幾乎。
由上四義。以顯唯心。故一以唯心為宗也。
◎ 一句彌陀,以唯佛為宗。
又一句阿彌陀佛,以唯佛為宗。以一切萬法,既唯心現。全體唯心。心無彼此,心無分際。於十界萬法,若依若正。假名實法。隨拈一法,皆即心之全體。皆具心之大用。如心橫遍,如心豎窮。以唯心義成,唯色唯聲唯香唯味唯觸唯法。乃至唯微塵,唯芥子。一切唯義俱成。一切唯義俱成,方成真唯心義。若一切唯義不成,但有唯心之虛名,而無唯心之實義。以一切唯義俱成,故曰法無定相,遇緣即宗。唯微塵。唯芥子。尚可為宗。八萬相好莊嚴之果地彌陀,反不可以為宗耶!故以唯佛為宗。
◎ 一句彌陀,以絕待圓融為宗。
又以絕待圓融為宗。於十界萬法,隨拈一法,無非即心全體。具心大用。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離於四句,絕於百非。獨體全真,更無有外。彌滿清淨,中不容他。一法既爾,萬法皆然。各約諸法當體。絕待無外,是為絕待。又以十界萬法。各各互遍,各各互含。一一交羅,一一該徹。彼彼無障無礙,各各無壞無雜。如當台古鏡,影現重重。如帝網千珠,回環交攝。此約諸法迭互相望,是為圓融。今合絕待圓融為一宗。正絕待時即圓融,正圓融時便絕待。非離絕待別有圓融。絕待,絕待其圓融。非離圓融別有絕待。圓融,圓融其絕待。絕待圓融。各皆不可思議。今共合為一宗,則不思議中不思議也。
◎ 一句彌陀,以超情離見為宗。
又超情離見為宗。以但約諸法絕待,離過絕非。已超一切眾生情妄執著,三乘聖賢所見差別。若約諸法圓融,圓該四句,融會百非。尤非凡情聖見之所能及。故總立超情離見為宗。
初以唯心為宗。次以唯佛為宗。三以絕待圓融為宗。末以超情離見為宗。總此四重宗旨,方是一句彌陀正宗宗旨。豈易言哉。
◎ 念佛法門,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無有一法能出其外。
此一念佛法門,如天普蓋,似地普擎。無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華嚴全經,雖有五周四分之殊。以因果二字,該盡無余。四十一位因心,無一心而不趨向果覺。四十一位所修種種法行,豈非皆念佛法行也。而末後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全經一大結穴。不其然乎。又華嚴者,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佛果。此萬行非念佛行耶。
法華一經。從始至終,無非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此非始終唯一念佛法門耶。
楞嚴最初顯示藏性,明成佛之真因也。其次揀選圓通,示成佛之妙行也。後歷六十聖位。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證佛地之極果也。背此則成七趣沈淪,向此則明五魔擾亂。末後雲,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若能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末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地獄所受苦因,為安樂國。此則徹始徹終,唯一念佛法門也。總佛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半滿權實偏圓頓漸種種法門。無非顯示唯心自性,圓成無上妙覺而已。得非總一大念佛法門耶。
至如禅宗。達磨大師西來,但當曰,直指人心見性便了。而雲成佛者,非宗門亦念佛門耶。故合二派五宗千七百則公案,不過指點當人本源心性。顯示本有清淨法身。法身橫遍豎窮,無所不遍。而參禅人。要須時時現前,頭頭相應。此何在而非念佛法門哉。
不唯宗教兩門如是。即普天之下,士農工商,諸子百家。縱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於念佛法門之外。以彼去來動靜,鹹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謂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夾路桃花風雨後,馬蹄無地避殘紅。
◎ 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唯淨心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 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
眾生所以輪回者,六道也。余趣眾生,為驚瞋苦樂所障,無暇向道。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豈易得乎。人道眾生,從生至壯,以及老死。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世間塵勞生死業緣耳。佛法豈易聞乎。得人身已難,況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難。聞佛法已難,況聞彌陀名號,淨土法門尤難。何幸而得難得之人身。何幸而聞難聞之佛法。聞之而猶不肯信,不深為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願,猶不信也。願而無行,猶弗願也。行而不猛,猶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願不切。願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總之生真信難。信果真矣,願自能切。願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願,加以勇猛力行,決定得生淨土。決定得見彌陀。決定證三不退。決定一生補佛。既得生淨土矣,曠大劫來生死業根,則從此永斷。既一生補佛矣,至極尊貴無上妙覺,則便得圓成。此一念真信所關系者,豈淺淺哉。茍非障道緣薄,生死業輕。久種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爾。然吾人無量劫來。業力輕重,善根深淺,皆莫得而知。但業力由心轉變,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懇切開示。而學道者,不可不竭力奮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動心。皆可轉變業力。皆能栽培善根。雖聞種種緊要開示,都無一言所入。雖遭種種逆順境界,曾無一念奮發。是為真業力深重,真善根輕鮮。則亦莫可如何也矣。
◎現前一念心性,本與佛同。迷悟雖異,不增不減。雖不增減,順性背性,苦樂天淵。
現前一念心性。本與佛同體。佛已久悟,而我猶迷。佛雖已悟,亦無所增。我雖猶迷,亦無所減。佛雖無增,以順性故,受大法樂。我雖無減,以背性故,遭極重苦。佛於同體心性之中。雖受法樂,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念念憶念於我,念念攝化於我。我於同體心性之中。雖遭眾苦,不知仰求於佛,不知憶念於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業。曠大劫來。五逆十惡,種種重業,何所不造。三途八難,種種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慚,思之可怖。設今更不念佛,依舊埋頭造種種業。依舊從頭受種種苦。可不愧乎。可不懼乎。
◎ 以感恩心念佛。求脫苦心念佛。生慚愧心念佛。以求悟心念佛。
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化於我。則我今者深感佛恩,故應念佛。一向長劫枉受眾苦,欲求脫苦,故應念佛。已造之業,無可如何。未來之業,可更造乎。生慚愧心,故應念佛。同體心性,既曰本有。既今豈無。只欠悟證耳。求悟心性,故應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慚愧心念佛,念佛必切。已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懇切念佛,佛必轉更念我矣。大勢至菩薩雲,十方諸佛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若子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大士親證實到境界,吐心吐膽相告語也。我今念佛,必得見佛。一得見佛,便脫眾苦。即開悟有期。果得開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慚愧矣。佛尚可不念乎。
◎ 以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一句佛號,不雜異緣。十念功成,頓超多劫。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心本有,妄性元空。一切善法,性本自具。但以久隨迷染之緣,未斷元空之妄。未證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斷元空之妄,證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隨悟淨之緣者,求其直捷痛快,至頓至圓者,無如持名念佛之一行矣。以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所念之佛,亦本全德立名,全名即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兩忘,心佛一如。於念念中,圓伏圓斷五住煩惱。圓轉圓滅三雜染障。圓破五陰。圓超五濁。圓淨四土。圓念三身。圓修萬行。圓證本真。而圓成無上妙覺也。一念如是,念念皆然。但能念念相續,其伏斷修證,有不可得而思議者矣。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實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一句佛,。不雜異緣。十念功成,頓超多劫。於此不信,真同木石。捨此別修,非狂即癡。復何言哉。復何言哉。
◎ 諸方皆有淨土,何專贊西方,求願往生耶。
此非人師意也。乃金口誠言,分明指示故。大乘顯密諸經,同指歸故。令初心人專注一境,三昧易成故。四十八願為緣,緣強故。十念為因。因勝故。佛與眾生,偏有緣故。此土眾生。無論僧俗男女老幼善惡之人,當其處極順逆苦樂境緣之時,多必由中而發,沖口而出,念佛一聲。然不念佛則已,凡念佛必念阿彌陀佛。此誰之然。蓋眾生久蒙佛化,久受佛恩。與佛緣深故也。且此彌陀一經。羅什最初譯成。東林遠祖,即與一百二十三人,結社念佛。其一百二十三人,以次漸化。臨終皆留瑞應。雖鹦鹉,八八兒念佛。化時皆有瑞相。此非眾生與佛緣深。謂之何哉。又無量壽經雲,當來經道滅盡。我以願力,特留此經。更住百年,廣度含識。夫不留他經,而獨留此經者,豈非以此法門,下手易而攝機普,入道穩而獲益速耶。以是而知,其時愈後,此法愈當機矣。
◎ 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世間眾生,當處急難痛苦之時,嗥叫父母,呼天喚地。不知父母人天王等,不能救我生死。盡我輪回。以其同在生死輪回故耳。三乘聖人,雖出生死。無大悲心,無益於我。諸菩薩等,雖有大慈悲心。以其心證各有分限,未能普利眾生。滿一切願。十方諸佛,雖皆證窮法界。然我感之不易。縱感極而見,不過暫時離苦。終非究竟。唯阿彌陀佛。但得一見,即頓脫生死。永斷苦根矣。唯此一句阿彌陀佛,是所當盡心竭力者。予曾有偈雲,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然而念佛不難,難於堅久。果能堅持一念,如生鐵鑄成,渾剛打就。如一人與萬人敵。千聖遮攔不住,萬牛挽不回頭。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應。若其未能如此用心,便謂佛言無驗,佛心難感者。夫豈可哉。但得一念感通,便頓出生死。直登不退,穩成佛果。豈易事也哉。
◎ 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佛恩高厚,眾生不知也。
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者,此眾生之常分也。如阿彌陀佛。於諸眾生,有大恩德,眾生不知也。佛於無量劫前,對世自在王佛,普為惡世界苦眾生,發四十八種大願。依願久經長劫,修菩薩行。捨金轉輪王位,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其幾千萬億。此但萬行中內外財布施一行也。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圓修萬行,力極功純。嚴成淨土,自致成佛。分身無量,接引眾生。方便攝化,令生彼國。然則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如為眾多,一人亦然。若以眾多觀之,佛則普為一切眾生也。若以一人觀之,佛則專為我一人也。稱性大願,為我發也。長劫大行,為我修也。四土為我嚴淨也,三身為我圓滿也。以致頭頭現身接引,處處顯示瑞應。總皆為我也。我造業時,佛則警覺我。我受苦時,佛則拔濟我。我皈命時,佛則攝受我。我修行時,佛則加被我。佛之所以種種為我者,不過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脫眾苦,廣受法樂也。欲我輾轉化度一切眾生。直至一生補佛而後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雖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聞開示,安知此意。不讀佛經,安曉此理。今而後,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盡報歸誠,拼命念佛而已。復何言哉。
◎ 信願持名,轉生界緣起,為佛界緣起。乃修道門中點鐵成金妙法。
一切眾生。為利鈍十使所使,久經長劫,流轉生死。受大苦惱,不能出離。可悲也。十使者何。即身,邊,邪,見,戒。此五為利使。以發動輕便故。貪,瞋,癡,慢,疑。此五為鈍使。由利使所生。對利說鈍故。此之十使。眾生或多或少,各有偏重。若帶之修道,但唯增長邪見煩惱,決無相應分。如欲斷之實難。以此十使,於四谛下歷三界九地,有八十八使見惑。八十一品思惑。但斷見惑,如斷四十裡流。況思惑乎。若見思二惑,毫發未盡。分段生死,不能出離。此所謂豎出三界也。甚難甚難。然此十使,總名眾生知見。古德謂眾生知見,須以佛知見治之。佛知見者,即現前離念靈知也。然此靈知,不能孓然自立。必隨緣起。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緣起。離十界外,無別緣起故。欲隨佛界緣起。無如以信願心,持佛名號。但信貴深,願貴切,持名貴專,果以深切專勤之心,信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而為知見。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見,治眾生知見也。熾然十使心中,但置一信願持名之心,即轉生界緣起,為佛界緣起。此於修道門中,乃點鐵成金極妙之法耳。只須赤體擔當,久久勿替。管取金台可以坐待,寶蓮不日來迎。是為從此同居,生彼同居。橫出三界。較之豎出者,不亦省力也哉。
◎ 只將此信願二法,常存在心。動靜閒忙,皆為往生正因。
一句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無病不療。是如意珠王,無願不滿。是生死苦海之慈航,無苦不度。是無明長夜之慧燈,無暗不破。但得一歷耳根,便為有緣。但能一念信心,便可相應。信心果真,願不期發而自發。只將此信願二法,常存在心。如忠臣之奉明君密旨,孝子之受慈父嚴命。憶念不忘。作為第一件要事。不論所處境界,靜鬧閒忙。多念少念,總皆為往生正因。只恐介在勤怠間耳。吾人曠大劫來,久在輪回。豈永不發出離之心,修向道之行耶。皆廢於因循,敗於怠惰。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惱。今聞持名簡要法門,若仍因循故轍,安於覆敗。可謂第一等無血性漢子矣。
◎ 一心不亂,乃淨業之歸宿。若未入此門,終非穩妥。學者可不勉哉!
所謂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之謂。謂牢持於心而不暫忘也。稍或一念間斷,則非執持也。稍或一念夾雜,則非執持也。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焉。若到一心不亂,仍復精進不辍,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種種靈異瑞相。皆現前矣。如蠟人向火,薄處先穿。但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唯當致力於一心不亂耳。一心不亂,乃淨業之歸宿。淨土之大門。若未入此門,終非穩妥。學者可不勉哉。
◎ 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唯萬法,萬法唯心。
修習一切法門,貴乎明宗得旨。今人但知萬法唯心,不知心唯萬法。但知心外無佛,不知佛外無心。但知無量為一,不知一為無量。但知轉山河大地歸自己,不知轉自己歸山河大地。然既不知心唯萬法,豈真知萬法唯心哉。既不知佛外無心,豈真知心外無佛哉。所謂一個圓球,劈作兩半。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也。是故念佛者,必以唯佛唯土為宗。若唯佛唯土之宗不明,則真唯心義不成。果透真唯心義,則唯佛唯土之宗自成。既成此宗,則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體大用。橫遍豎窮,獨體全真,包羅無外。所念既爾,能念亦然。是謂以實相心,念實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念念絕待,念念圓融。以絕待故,全超一切法門。無與等者。以圓融故,全收一切法門。無出其外者。此之謂法無定相,遇緣即宗。繁興大用,舉必全真。一句阿彌陀佛,須恁麼信,恁麼念,方是不思議中不思議也。